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大野叟

[摄影随感♡] 金陵漫步之又是莺飞草长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18: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吃过早饭,打车去钟山风景区看看。从明孝陵景区西门进去,套票150元/人,包括明孝陵、中山陵、灵谷寺,不知比一二十年前来的时候贵了多少倍。刚执行旺季票价没几天,来得真不是时候。

  如果不是看了介绍,真不敢相信这对刻有蟠龙纹饰的圆形擎天柱也算华表。感到比我在清西陵见到的陈旧朴素多了,难道这就是历史的沧桑?
  华表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原先的华表只是一根木柱,后来演变为在靠近木柱顶部安上短的横木或木板,把它竖立在交通要道或是朝堂上,让人书写谏言,或是起到表识作用。这种表柱也叫柜表,因为远看好像一朵花,而古时候花与华是相通的,所以又叫华表。墓前立华表始于战国时的燕昭王,到西汉时已很盛行,但当时也都是木制的。用石柱作华表,直到东汉才盛行。

  东南方向一段神道称为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长61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
  眼前就是一对石马。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常常立下汗马功劳,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马不停蹄”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

  一株梅花开,笑迎游人来。

  明孝陵景区导览图。

  这一段神道从望柱起到棂星门止,长250米,俗称翁仲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19: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过了华表,这由南往北排列着的是8个石人,其中4个文臣,4个武将,人们也把它们叫做石翁仲,因此这段路又叫翁仲路。
  传说翁件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一丈三尺,勇猛元比,曾驻守临洮镇服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铸了阮翁仲铜像,立在咸阳官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远看见这尊铜像,都畏惧不敢靠近。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铜像、石像通称为“翁仲”了。

  这些翁仲全部用整块石料雕凿而成,文臣身穿朝服,端庄肃穆;武将披甲戴盔,威武雄壮。这些石人像和前面的石兽同为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神道的尽头是棂星门。眼前这座建筑太新了,新得让人一眼就看出来是近几年的作品。事实上2007年1月复原的,原先的棂星门可能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之中。

  在对明孝陵棂星门遗址进行发掘时,专家发现该遗址的整体宽度竟达到了20.7米,是南京现在有迹可寻的最大明代牌坊式建筑,规模形制甚至超过了北京明十三陵龙凤门。在对神道的核心部分翁仲路进行清理时又发现,棂星门的门槛分为三段,左右宽为3.32米,中间宽为3.87米,基本保存完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4 19: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宁离南京远的和什么一样~房价还那么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4 20: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木雕不错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21: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2楼云之惑于2009-12-14 19:43发表的:
江宁离南京远的和什么一样~房价还那么高~

  我也有这种感觉,有这个时间,坐动车就可以到合肥或者上海了。


  梅花山上梅花开,南京市民竞相来。“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梅花作为四君子之首,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在我国八大赏梅胜地中,无论是植梅的历史、规模、数量、品种,还是其丰富的自然与文化积淀,位于明孝陵景区的梅花山堪称魁首,所以这里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梅山”。
  梅花山又称孙陵岗,乃东吴大帝孙权墓所在。从明孝陵神道到这对华表为止改变了走向,呈南北向,而不像其他皇陵呈直线排列。据说这是为了绕开孙权陵墓,遵守朱元璋不迁孙陵让他为朱元璋看守大门的诺言,所以使神道呈弯月形,环抱着梅花山。每到初春时分,漫山遍野的梅花吐艳,宛如一片“香雪海”。

  走过棂星门,前面就是明孝陵的主体建筑了。
  1961年3月4日,明孝陵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在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成员。

  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二三百米,就到御河桥。这桥也称金水桥,为石砌桥,原为5孔,现存3孔,桥面设有栏杆,桥基和河两边驳岸的石构件均是明代原物。

  过了金水桥,向北顺缓坡而上,眼前视野宽阔了许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21: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望金水桥。



  满眼都是妇女,谁让额三八节前后出门呢

  前面是文武方门,也就是是孝陵的正门,原为5个门洞,3大2小,中间3个为拱形门洞,两边2个为长方形门洞。庑殿顶上盖黄色琉璃瓦。清朝同治年间改建为一个门洞,上嵌清石门额,阴刻楷书“明孝陵”3字。
  1999年重新进行修复,恢复了明代时大门的原貌。现为五门,黄瓦、朱门、红墙,正门上方悬挂长方形门额,竖书“文武方门”4个鎏金大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4 23: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不错,来,喝碗我亲手做的绿豆汤,补补身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5 11: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喜欢有桃子的那张,最不喜欢有检票员的那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5 11: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4楼大野叟于2009-12-14 21:18发表的 :


  我也有这种感觉,有这个时间,坐动车就可以到合肥或者上海了。


.......

合肥愿去的人相对较少,坐动车到上海是快,可下车还有比南京更长的路让你去踩。

如果人们不向往这些过大的城市就和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18: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6楼zhiyongtao于2009-12-14 23:21发表的:
写得不错,来,喝碗我亲手做的绿豆汤,补补身子。
  补补身子就喝绿豆汤呀,绿豆汤是解暑的,额这边够冷的了,还是留着你自己喝吧
引用第27楼hsdp于2009-12-15 11:47发表的:
最喜欢有桃子的那张,最不喜欢有检票员的那张。
  一看就是桃版的粉丝,人面桃花相映红
引用第28楼hsdp于2009-12-15 11:52发表的:
合肥愿去的人相对较少,坐动车到上海是快,可下车还有比南京更长的路让你去踩。
如果人们不向往这些过大的城市就和谐了
  除却坐上火箭一去不复返的房价,大城市尤其是沿海沿江城市机会多。一些内陆城市就差多了。合肥目前交通不便,我也没去过。




  正门东侧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此碑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所立,警示保护孝陵的注意事项。

  穿过文武方门远远看到“治隆唐宋”碑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18: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走过的文武方门。

  走到跟前看“治隆唐宋”碑。这个碑殿建于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碑殿正中竖立着高大的石碑5块,中间一块最为醒目,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是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题写的。意思是赞扬明太祖的功绩胜过了唐宗家祖。这块碑高3.85米,宽1.42米,碑下有座。
  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原为5个门洞,后被毁。现在的碑殿是清朝时改建的,是一歇山顶,三开间,红墙小瓦建筑,南北正中各开一门,亭内立有5块碑刻。根据《中山陵史话》等书籍记载,这里曾有明孝陵的一道中门,但毁于战火,清代在中门的基础上改建碑殿,并竖立了五座高大的石碑。

  正中有一块大石碑,下有驮碑龟趺。其驮碑龟趺与众不同,脖子出奇地短。清朝康熙皇帝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石碑上书“治隆唐宋”四个鎏金大字,碑高3.85米,宽1.42米,厚度0.38米。
  “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这是因清朝刚统治中国,康熙执政初,汉人不服满人统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康熙深知,光靠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汉人。所以,康熙在6次南巡中,5次拜谒明孝陵。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刻立。

  在“治隆唐宋”碑的两侧,还有两块立碑,分别刻有乾隆巡谒明孝陵时的两首题诗。东西有卧碑两块,东边一块刻载康熙帝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18: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孝陵在清代曾受到过多次重创,尤其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几乎让明孝陵地表建筑毁于一旦,康熙手书的御碑甚至倒地破碎。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曾国藩奉诏祭陵,才着手修复明孝陵。当时,曾国藩派员勘估,明孝陵维修实际需白银20万两,但是清朝财政拮据,结果最后只用了740两银子做了一些小维修,那块“治隆唐宋”御碑也被扶起粘合,至今碑身上还看得到一道补过的裂痕。原本人们可以从石碑左右二边绕过,而在1980年代以后,整个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顶;所以现在要先从御碑殿出来,才可以看到龟趺的后面。

  卧碑断裂痕迹清晰可见。

  前面绿树掩映中就是享殿。

  享殿之前,东西各有一座神帛炉,由黄、绿琉璃件组装而成,小巧玲珑。炉顶为单檐歇山式,正中辟券门,门内为小室,用于焚烧祭祀所用的神帛和祝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5 19: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台,我想起了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初诵此词时看的是繁体竖版《宋词三百首》,封面早已不知所踪。

宋 李清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19: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到享殿跟前。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 年)建成,用来供奉朱元璋及其皇后、嫔妃的牌位,是一座拥有三层石造须弥座台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巨大木结构殿宇,现仍留有56个石柱基。





  原建筑于清咸丰三(1853年)年毁于兵火,现存的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的享殿,殿为3间,檐高3.11米,长11米,进深7米,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殿内挂着的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画像的复制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19: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眼前这个建筑是内红门,通往陵寝墓主魂灵所居之地,俗称阴阳门,其将陵宫建筑分为前后两区,即明孝陵首次建立起“前朝后寝”的陵宫布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20: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2楼leehviread于2009-12-15 19:35发表的:
凤凰台,我想起了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初诵此词时看的是繁体竖版《宋词三百首》,封面早已不知所踪。
宋 李清照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
.......
  外子不解风情,少妇独守空房,诗人活得累呀






  穿过内红门,走过大石桥,眼前一座大型建筑正在维修。这就是方城么?不会吧?好容易来一趟还赶上维修,瞧这门票花的,冤不冤!
  既然维修,啥都不说了,以后有机会再来吧。

  没办法,往回走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20: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红门介绍。内红门原为三洞对开的双扉红门,门顶覆黄色玻璃瓦。2006年中山陵园管理局加以抢救性保护,恢复其原有历史形制,重现历史原貌。

  当年孝陵殿残留的石柱基。

  享殿遗址的凤纹望柱石雕和石螭。螭为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通常被装饰在建筑物的台基和四角上。

  享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这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20: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配殿基址介绍。西配殿基址坐西面东,面阔十五开间,进深三开间,长70米,宽10米,基台分布有64个柱洞,还保存有重达千斤的石雕柱基。

  西配殿基址杂草丛生,鲜有游客涉足。

  井亭遗址介绍。
  文武方门至享殿前门之间组成的第一进院落,据史料记载,东西两侧原有御厨、具服殿和井亭等建筑物。近年来,经考古勘探和清理,发现并整理出了御厨和具服殿基址。御厨坐东朝西,面阔五开间。御厨前有一井亭,井亭平面成六边形。亭周围有内外两圈柱础,柱础石完好保存至今。与御厨相对,西面的建筑叫具服殿,是供皇帝谒陵时驻足休息、更衣的地方。

  井上有个亭,亭下有个井。井亭成了游客歇脚的地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20: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盛开,本该钻进梅花丛中细细把玩。一想到山顶曾经埋葬过大汉奸汪精卫,便没了游兴。
  1944年11月,汪精卫死于日本。随后,他的尸体运回南京埋葬。汪精卫的墓在梅花山顶,原计划建筑有墓室、祭堂、牌坊、警卫室等,由于日本很快就要投降了,只造了墓室、祭堂和警卫室等。抗战胜利后,1946年1月21日深夜,何应钦命令74军51师派工兵执行炸墓任务。墓炸开后,揭开棺盖,发现尸体衣袋里装有一张三寸长的白纸条,上面墨书“魂兮归来”四字,下款署名陈璧君。这张条子是汪精卫妻子陈璧君从日本接汪尸回国时写的,以示招魂,惟恐魂魄流落异邦。经检查完毕后,由工兵将尸体运往清凉山火葬场火化。墓穴平掉后,于此处建起了“观梅轩”。

  紫霞胜境,铁将军把门,不去也罢。紫霞湖在钟山玩珠峰之侧,湖因积紫霞洞泉水而成,故名。紫霞洞乃明刘基之师紫霞真人周典修身处,洞口有陆游等人题记石刻。湖畔林木葱葱,景色幽静,为金陵盛夏避暑之胜地。
  走出明孝陵景区,在路上截了小火车,很快到了中山陵景区。

  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附属建筑行健亭,1931年4月广州市政府捐款一万元修建,由著名建筑师赵荣设计。亭边长9.3米,高12米,重檐攒光顶,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形美观,坚固实用。

  “中山陵园”四个字下面,检票口冷冷清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21: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检票口进来,就到了中山陵前的半圆形广场。

  广场正南有一座八角形石台,内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镶苏州金山石。台分三层,每层围以石栏,台上那尊双耳双足的紫铜宝鼎,重有万斤,是中山陵纪念性建筑之一。此鼎铸于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当时的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捐赠。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手书《孝经》全文。

  由广场踏上石阶,迎面是一座冲天式石牌坊。这座牌坊建于1929~1931年,高12米,宽17.3米,大家抬头可以望见额正中金光闪闪的“博爱”两字。这两个字是孙先生手迹,原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一语,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公天下”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字送人。孙先生一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后数十年,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7 19:20 , Processed in 0.12155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