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golden21c

[【问道台】] “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8 08: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9楼tonggang于2009-12-01 16:04发表的 :
其实中国教育体系有点乱的根中国足球一样。泱泱大国竟然自己培养不出来几个
顶尖的牛人,都是别人带培养的。

昨天我还在别人讨论,老师哪来那么多的钱去吃饭,每次吃饭的档次都很高,
我统计过了,我们实验室的老师,每周至少2次吃饭,这些钱到底从哪来,
.......


吃饭问题不是教师特有的
说白了点:你不吃也拿不到,不吃白不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8 16: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0楼heraldic于2009-12-08 08:35发表的 :



吃饭问题不是教师特有的
说白了点:你不吃也拿不到,不吃白不吃。


这算招待费用,都是必须的支出了,再说大部分教师都还端着自己老师的身份和光荣自尊的感觉,就算吃喝也算非常本分老实的了,这点吃喝真的不算什么。

说实话,就吃喝上面的创新精神,老师算是比较没有创造性的一个群体了,最多就是随大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14: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一文,

解析钱老的提问

卢麒元

钱老不同于季老。
他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际,仍然划出了一道亮丽的光芒。
钱老向总理发出关于教育问题的提问,这绝非仅仅是一个狭隘的教育问题。那是一个沉重的历史问题,那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那是一个深邃的哲学问题。
钱老难道仅仅是在发问吗?钱老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科学家,若非经过缜密思考并已经得出结论,他会向一个大国总理发出如此严肃的提问吗?那麽钱老的结论是什麽呢?
笔者以为,钱老自己就是答案。钱老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体系为什麽不能产生我呢?与此同时,坐在病榻上的钱老将自己作为答案一并交给了总理。
科学最本质的精神在于创新。创新是需要颠覆传统的。颠覆传统是需要勇气的。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广谱性地进行了“胆囊摘除手术”,大家都在传统中战战兢兢地生活,谈什麽创新。没有创新,万马齐喑,一个伟大的民族就会萎靡不振。钱老希望的是,百家争鸣,大师辈出啊!
诺贝尔奖得主高锟先生虽然腼腆温和,却是一个极富反叛精神的思考者,他竟然相信玻璃可以作为导体,他颠覆了传统学术中对于传导物质的认识。他成功了。如果,高锟这样的具有反叛精神的学者在中国会是怎样的结局呢?我们“睿智”的领导可以接受玻璃作为导体的逻辑吗?我们“急功”的领导会为高昆提供足够的条件和经费吗?七大姑和八大姨们会允许高锟玩玻璃导体的游戏吗?
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管理尚且如此。那麽,在社会科学领域当中就更加严重了。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反叛精神将直接冲击意识形态,在社会科学领域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问题了,而是沉重的铁桶问题了。一个习惯于铁桶思维的学者,有可能进行创新吗?于是,中国就出现了一大批的弯弯绕学者。他们沿着铁桶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趴行着,说着毫无意义的车轱辘话。也就是毫无争议的废话。说废话的老师教授学生,学生继续说废话,废话就像烟尘一样弥漫了我们的生活。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孩子们,总是不能理解,我们一圈一圈绕来绕去的,到底要说些什麽呢?
一般人认为钱老是物理学家,就如同今天大多数人对于高锟的看法一样。其实,他们是了不起的哲学家。钱老尤其是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作为哲学家的钱老,在生命弥留之际,向承载大国命运的领袖道出最后的善言,其意义自不待言。
作为哲学家的毛泽东是极富科学精神的。毛泽东有一句名言:造反有理。这可以说是对科学方法论的最高概括。毛泽东有着极高的境界、极远的视野、极阔的胸怀,他有胆量也有能力包容并控制剧烈的变革,他说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作为伟大的书法家,毛泽东更加喜爱动态的平衡,那才是生命的勃发,那才是美的最高境界。整齐地码放算子,的确可以达到超级稳定。不过,从哲学意义上讲,那意味着死亡,那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了。
钱老是伟大的。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深情地凝望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他清醒地意识到,我们伟大的民族正在失去创造力。一个失去创造力的民族必将最后失去生命力。他是在呼唤我们,他在深情地呼唤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
很多人以为钱老在谈教育问题。实则不然。精通教育问题的钱老,一定懂得教育问题的根本在哪里?这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这其次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最后是一个经济问题。教育问题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有什麽样的需求就有什麽样供给。有什麽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就有什麽样的教育。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钱老的深意。他为什麽不和教育部长谈教育问题,他为什麽要和总理谈教育问题。
很遗憾,对于钱老的提问,尚且没有正式的回答。当然,也不会有立即的改善。
一个使用“科学”一词频率最高的民族,理应严肃地回答一个科学家的认真提问。
笔者认为,要想回答钱老的提问,仅仅靠政治家是不够的。这需要所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是的,创新是需要勇气的,创新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创新是需要一些牺牲的。中国需要有一批破壁而出的人物。就让七大姑八大姨和弯弯绕们继续趴在锈蚀的桶壁上吧。
钱老了不起,不愧是大科学家。人走了,将问题高高地挂了出来。能够提出问题,这才是科学家最了不起的地方。然而,我们总不能让钱老的问题高高地挂在那里一百年吧?中国的政治家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谁如果能够解决钱老提出的问题,足以名留史册。
熟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古今中外的大政治家不会留下什麽思想或者理论的。他们留下的是一个时代。一个百家争鸣,大师辈出的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00: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一文,供大家思考


钱学森的天问背后:工人科学家蔡祖泉与海归博士自杀
----------------------------------------------------------------------------
作者: 云淡水暖
中国科学界的巨挚、泰斗钱学森老人在98岁的高寿走了,这其中的些许遗憾是钱老未能跨过100这个时光的整数。钱老走了不久,据媒体报道“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新安晚报》)。


11位教授在《公开信》中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我们认为,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但草民认为此问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内,却是一道“天问”,因为难解或者暂时无解。

所谓“杰出人才”,放在国内的视野,大概应该理解为对国家、民族的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国防事业等等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和贡献者。

草民记得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常常提起的一些名字如陈忠伟、蔡祖泉等等,这些名字也常出现在当时的科普书刊上、报纸上。

颇具传奇色彩的是被盛誉为“中国的爱迪生”的蔡祖泉教授,从一名吹玻璃瓶的工人,被新社会和“我们的学校”培养成为中国照明科技泰斗级的专家。2009年夏天蔡祖泉教授去世了,《科技日报》这样介绍他“著名的工人科学家、中国电光源领域的开拓者、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爱迪生’……这些都不足以概括蔡祖泉的一生。在他的手上,诞生了我国第一盏氢灯、高压汞灯、氪灯和长弧氙灯……”。

《新民晚报》有一篇署名“怡然”的题为“明天的‘蔡祖泉’在哪里?”的文章和许多资料都提到,蔡祖泉教授抗战时期仅仅是中法制药厂的玻璃工,负责吹玻璃瓶,大概也没有读过什么高中、初中之类的,16岁当学徒,吹了10年玻璃瓶,后来加入了共产党。“解放后,上海交通大学的周同庆教授、方俊鑫先生承担了国家研制X光管的任务,他们急需一位懂得玻璃制作技术的助手,点名要了蔡祖泉。…”。

这句“工人科学家”很有嚼头,蔡祖泉这样一个工人,技术工人,是在“我们的学校”的里成长和被发掘出来的,“我们的学校”可以培养应届高中生,也可以让一个玻璃工变成货真价实的电光源专家,大学教授,知名大学副校长。有向上的心态,有远大的志向,有不懈的追求,有个人的才华,更进一步说,有社会的培养氛围,成就一个“工人科学家”不是不可以的。当然,这是“昨天的故事”,“今天的村庄”已经不再唱“过去的歌谣”了,改唱精英之歌了。

令人感慨的是“怡然”的这句话“我把这段文字…发给了周同庆教授的儿子,他十分感慨地说,那时技工的水平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如今去哪里找当年的蔡祖泉?”,现在的尴尬是,工人群体大体上已经被称为“弱势群体”了,最近几年报道的几个工人技术能手,还都是国有企业的工人,比如青岛港务局的许振超。草民不知道,现在一个工人要成为“科学家”,路子有多宽呢?

对此,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全国政协常委邓伟志有他的看法,邓教授写过一篇文章“社会学家眼中的蔡祖泉教授”,提到一个时代的产物“工人专家”,邓教授写到“蔡祖泉这个专家不同于一般专家,他是工人,是地地道道、道道地地的工人。…假如叫蔡祖泉下岗,蔡祖泉还能成专家吗?怕是不能的。…天底下只有一个蔡祖泉吗?当然不是!在我的记忆中,工人成为工程师、作家、理论家的很多。工人出身的李伦新是出版过十几本文艺作品的作家。工人出身的陶友之是上海响当当的经济学家。”,草民如果没有记错,上海还出过一位工人作家叫胡万春。

最有意思的是邓教授的一问“读者诸君也不妨想一想:过去能培养出那么多蔡祖泉式的人物,今天呢?”

草民以为,邓教授的这一问,恐怕部分地回答了钱老的“天问”。那么,能够培养出“那么多蔡祖泉式的人物”已经成为“过去”。那么当下呢?当下是文凭满天飞的时代,玻璃工“蔡祖泉”们据社会学家分析,“向上”的路径已经被阻断了,玻璃工能不能干到退休还两说呢。

而且,“土鳖”(“我们的”)学校的文凭好像已经“贬值”不少,“杰出人士”要看海归的了,那么,海归们是个什么现状呢,10月份有两篇报道如下:

“39岁海归博士在河滩非正常死亡疑为自杀”(《扬子晚报》)、“浙大一名海归博士疑因评职称跳楼自杀”(《华商报》),如果往前翻,还可以看到这样的标题“海归博士从11楼跃下自杀 7旬老母亲眼目睹惨剧”(2005年4月《京华时报》)。

湖南大学自杀的海归博士、浙江大学自杀的海归博士,就其学业来说,不可谓不优秀,“南方圆于1970年生,湖北浠水人,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学习工作,并在著名学府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涂序新…高中毕业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水利系,‘9.11’之前顺利拿到签证,全奖学金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土木工程系,6年后拿到博士学位,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

就算“我们的学校”目前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上述的这两位学有所成,且是海外一流或者比较一流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博士,如果鼎力发挥,成为“杰出人才”当属必然吧?可惜年纪轻轻地就去了。

海归博士们轻生的原因众说纷纭,“好心”的一般归于“抑郁症”,但是,据说“抑郁”已经成为“时代病”,也许钱老的“天问”和安徽11位教授的呼吁能够反过来部分地说明问题。

当下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是一个物欲沸腾到极致的社会和同样物欲沸腾到极致的校园,这样,把板子打到教育事业单个领域的身上,其实并不公允。全社会笼罩着对金钱财富、物质享受的讴歌和追逐,不能够把教育领域的从业者排除在外。

据说,在煤价高的时候,一个煤老板一天可以赚100万,从事科研、特别是基础科研的工作者,靠工资一年一般来说很难有一百万,煤老板有煤老板的路子,教授、专家、博士们有他们的路子,国家的科研项目经费就是唐僧肉之一,跑项目、弄虚作假、糊弄验收可以赚大钱,北大、清华、党校办老板班可以赚大钱…,在一个以找钱为中心的热潮中,哪里还摆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有人惊呼,中国的博士群体,一大半在官场,有的是学而优则仕当官了,有的是附庸风雅“在职读书”拿了博士,这样的代表学界最高学衔的群体,谁来做学问?谁在做学问?经济结构、社会氛围、知识群体的现状都缺乏“培养杰出人才”的元素。

再重复一次上海大学邓教授的话“读者诸君也不妨想一想:过去能培养出那么多蔡祖泉式的人物,今天呢?”。

又及:晚上回来上楼的时候,遛狗的住户们开始带着撒欢乱跳的小狗大狗们出门了,草民有时候也遛遛狗,不过是在网上,一次遛了三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7 16: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时候也是觉得大师这些问题是个需要思考的艰难的选择:


第一大师面对的应该不是国内这些自己熟悉路数和水准的研究竞争者,大师面对的是全球的所有研究者竞争,那么一个大师的脑袋能不能源源不断的涌现出天才的思路而且不为生活里面很多俗事打扰,这些在今天是个选择的问题:

你是愿意不断投入到全球24小时的不断的进步带来的竞争压力里面不眠不休,还是在国内关起门来一统天下做个领导,这是个严肃的选择,尤其我们今天一线研究和一线教师要看自来水涨价+房价上涨+不断上涨的各种伙食蔬菜价格+家人的眼色不断调整自己心理预期和自己喜好做挣扎。

第二大师有时候也是站在自己国内很多支援者或者先驱或者同伴的付出和辛苦上面堆积出来的,比如有时候几条研究路线的竞争最后就出来正确的路子,问题出来了:谁愿意做那些蹚雷的先驱或者谁愿意做默默奉献。

过去我们那时候能,因为国破家亡的惨痛还一直藏在钱学森这一辈的所有学子心中,那时候我们不缺奉献,缺少的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整体安全的那种舒心放心的感觉,所有的人真的是国歌里面说的:

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
发出最后的吼声!

但是今天今天我们看到什么了呢?周正龙的虎照,还有就是最近曹操墓的质疑,还是因为利益在里面。

第三大师是个长期发展过程之后的必然结果,但很多时候我们忘了一个大师前十年也许是个像爱因斯坦那样郁郁寡欢的小公务员,也许是个像卡梅隆那样想做星球大战翻版的小卡车司机,但是他们为什么成事了,也许环境的宽容让他们能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职业路径,而不必像今天的我们的【蜗居】那样普遍的观念牢牢绑住了我们全部的精力,为了一个房子奉献了自己全部。

大师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的产物,问题是我们再着急,不看看那些一线的正在努力的教师和一线研究者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我们能拿什么满足他们,单单要所有的人为了一个正在孕育的没有成型的结果做深刻反思,我想这或许也是一种蜗居之后的焦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8 13: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敢妄语低头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15: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ls这么多睿智入木的分析,心里的感觉越来越down。似乎现实的情况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培养不出自己的大师级人物了,100,200年后应该有希望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6 16: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6楼chen173331于2010-01-11 15:21发表的 :
看了ls这么多睿智入木的分析,心里的感觉越来越down。似乎现实的情况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培养不出自己的大师级人物了,100,200年后应该有希望吧。

拉长历史看吧:

钱学森这辈大师辈出的年代是山河破碎家仇国恨集于一肩的年代,他们无可逃避也无从逃避的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也是强国的路径,所以这个状态下面的惊人的爆发力一直到今天在史书里面还能感觉出来。

那么看我们今天的这些骨干都是什么年代成长的:

六七十年代的断层,还有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开始的迷惘和教师地位的低下,另外就是大量人才都流出国内奔向海外大量滞留不归,滞留的他们怀着是什么目标去海外拿绿卡呢,肯定不会是钱学森那辈的为中华之崛起的宏大志愿吧

那么回到国内,七八十年代的断层和教师地位极其低下的后果是什么呢?一线有多少骨干教师能开心顺气的扎实肯干的默默奉献呢?以钱为纲市场导向的改革到现在又出现了什么新成果呢?

说实话,我觉得要这些教育口的领导们好好按照教学大纲老老实实不折腾,走好基础正步就已经很不错了,要他们迅速搞出手底下几个人造大师出来,时间和成果衡量标准上面都是不现实的,本来他们就走好正步已经很不易,大家现在急着催着要他们飞起来,这换了谁都是太着急了

大师是着急也不能速成的,我们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起始时候状况是什么,人才断层,课程教材极度落后,科研设备几乎可以说落后世界至少20年,计算机设备没有普及(可以查查当时DEC公司起家时候多少是美国教育口的小型机),可以说吧我们这开放几十年也就是补课合格了,队伍带出来了,刚刚赶上人家走的步伐,这时候很着急要出大师,我的感觉那是真的不现实的,而且出来大师又怎么样,想一俊遮百丑吗?更不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0 15: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19:10 , Processed in 0.2387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