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songshengkui

[摄影随感♡] 放鹤亭游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7 19: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8楼songshengkui于2009-10-26 19:37发表的 :
招鹤亭旁的兴化寺院,,,


兴化寺位于徐州云龙山东麓。该寺缘北魏大石佛修建而成,,灯燃千载,历久不衰。

.......

兴化寺的门票真搞笑,怎么可以随便写个纸条就算数呢,旁边还有什么物价监督,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20: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还有更搞笑的,这座寺院的总体布置图用手工书写在大门的右首墙壁上,觉得不雅,就没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7 22: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米有东坡肉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22: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2楼wegg于2009-10-27 22:11发表的 :
有米有东坡肉吃
苏轼不但对诗文、书法造诣很深,而且堪称我国古代美食家,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

回赠肉便是苏轼在徐州期间创制的红烧肉,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就是“苏东坡”的由来。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宋哲宗四年七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哲宗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3: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在家里坐了太久时间了,把上次漏拍的,给补了一张,
云龙山大门口的石刻,,,苏东坡的《登云龙山》,

  


    苏轼性格有其英迈健举的一面。早年坎坷尚少、气盛志壮时,常使酒任性,显出其雄豪本色。这首诗写他醉登云龙,颓然就睡,枕石被天,引吭高歌,山鸣谷应,也极具纵放脱俗的气势。在作此诗的同时,他还曾酒后迎风高歌:“要当唆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并效李白花下醉饮,“劝君且吸杯中月”,从中也可看出苏轼的这类诗作与李白纵酒的浪漫精神具有一脉相承之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15: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后再登山

备注:由于此次所去之处位于同一座山上,故而放在该主题下了。

    下午把小子安顿好后,顶着寒风,辟开路上的积雪,径自朝云龙山上的云龙书院和东坡石床奔去。这是一条当年已过不惑之年的苏轼曾经玩过的路。

  也许是马上春节了,雪后的云龙山上游人少的可怜,山上除了卖香火的小铺子的几个中年大姐外,没遇到游人。








     这块方峭壁上刻的是民国19年9月戴传贤所书“造林兴学,富国强兵,发扬文化,保障汉京”16个大字,现均完好。
    戴传贤字季陶,原籍浙江吴兴,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为了表示和腐败专制的清政府有不共戴天之仇,因而以天仇为号。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他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192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任委员、考试院院长等职,长期充当蒋介石的谋士。1949年2月因解放战争胜势如破竹 ,这位老先生自觉无望,在广州自杀身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曾是主席到过的地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1 17: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起神游之…………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1 17: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s兄冒雪登山图:)

下的真的挺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1 22: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先生是很有才气的一个人啊:)
楼主的精神也很值得佩服,这么大雪还去爬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22: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西楼版:
如果长时间坐着,会生病的,动动也有好处。不过现在放假了,动的少了,



下面这张PP中显示的是这里长眠着当年英雄一位英雄,他牺牲时年仅31岁。文献淮海决战建奇功:纪念华野二纵参加淮海战役六十周年(第295页)介绍,佘锜义位列华野二纵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连以上干部烈士英名录之首(按职务高低排序),他曾是五师参谋长。花一样的年华,从那时起他就永远年轻了。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英雄曾经3次负伤,在山西娘子关的战斗中,顽强作战,击毙日军100名,在全身多处负伤的情况下,仍然顽强坚持。可敬的英雄~~~~~~~~~~~~~~~



  


回头望望来时的路,需要一份勇气吧,

  

有阳光,但照不到我身上,感觉有点凉,不是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22: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上面下来,很小心的说,不过台阶上的雪未融化,不是太滑,否则我就返回去了,

  

我选择了下面这条路去云龙书院了,呵呵,其实也不叫路没有台阶,只有凸凹不平的石头,还可以让人通过,图中围墙围起来的就是要去的地了,来此地多年也是第一次去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1 22: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雪啊,有两个多月没有见雨水了,瑞雪兆丰年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22: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宋季迄于明清,讲学之风日盛,各地纷纷修建书院,延请宿儒主持,供诸生游学、讲习之用。明、清两代,在徐州曾经出现过姜公书院、养正书院、河清书院、聚奎书院、川上书院、吕梁书院、镜山书院、醴泉山书院等多所书院。在众多书院中,以位于徐州城南云龙山西麓(旧名黄茅岗)的云龙书院最为著名,其规制最为完备,前后延续时间也较长。



     清朝初年,由于畏惧士民以讲学为名义串联抗清,故而不提倡书院讲学。到了雍正年间,明末清初的遗民学者已经相继去世,才诏各省在省会创建书院。雍正十一年,徐州升府,首任徐州知府为直隶赵州人李根云。上任伊始李根云即“详请增添文庙佾生及乐器,延曲阜乐师教习,其乐器悉如曲阜圣庙制”。



    在对徐州文庙礼乐的修饰同时,李根云开始着手准备筹建书院。雍正十三年,云龙书院正式完工。李根云将原有的紫翠轩改建为会文所,中为讲堂,两侧分别建志道、据德、依仁、游艺、诚意、致知六斋。在岗上建先师祠,祭祀孔子。并将整个建筑群落“缭以周垣”。书院建成后延请长洲人叶长扬主持讲席,并令乡绅张彦踪、权临、左良弼、杨非熊等经理书院的日常事务。书院建成后,直隶总督李卫(徐州人)将徐州府新建云龙书院事奏报朝廷。李卫还带头捐置田地五顷,萧县乡绅王傅梅、张志宁等各助田二顷,作为学田,供应书院延师课文之费。

  应当说“学鲜薪传,十年来宾兴者盖寥寥焉”是李根云创建云龙书院的最直接诱因。徐州在秦汉之际是文化相当繁荣的地区,汉初作为诸侯王国的楚国聚集了一批儒生,鲁诗学派的鼻祖就是楚王国的中大夫申培,据考证春秋谷梁学也是由鲁申公传授的。



     云龙书院的辉煌之处还在于它在历史上英贤辈出。古人称“彭城环山带河,风土淳厚。士之游于党库者皆崇实行、斥浮华,不以虚声相附和”。但是江苏地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经济、文化受到了巨大的摧残,苏北地区也受到波及。曾国藩等汉族官僚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即着手恢复。晚清时期,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著名学者被聘主讲云龙书院,培养了一批道德、学术都可圈可点的学者、官员。云龙书院也在晚清时期走向了最高峰。主讲云龙书院的学者中以刘摩的学问最好。刘摩(1824~1901)字慈民,号钝雯,江西南丰县人。受业于曾国藩,咸丰元年举人。同治年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特聘刘库主讲徐州云龙书院。在徐州讲学之余,主纂同治《徐州府志》,在绘图等方面采用了西方地理学的新方法,是徐州历代府志中质量较高的一部。他本人也是著名学者,撰有《说文蒙求》等多部著作,涉及文字学、音韵学、历史学、地理学等诸多学术领域。云龙书院的另一主讲冯煦(1841~1927),字梦华、号篙庵,江苏金坛县人。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安徽巡抚,《清史稿》有传。冯煦是光绪八年举人,光绪十二年一甲三名进士(俗称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三年前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冯煦在徐州主讲云龙书院,张伯英、徐树筝等皆出冯煦门下。他还和徐州知府桂中行一起编纂(徐州诗征》、《徐州二遗民集》。此后冯煦历任凤阳知府、山西按察使、四川按察使、安徽布政使等职。曾肄业于云龙书院的张伯英,是著名书法家。张伯英(1871一1949)原名启让,字匀圃,号东涯老人。光绪二十八年补行庚子辛丑恩科举人。因同乡徐树铮(亦曾在云龙书院学习,官至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之荐,入段祺瑞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22: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淑云革命烈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22: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龙山西麓峭壁下一座天然巨石,刻有“石床”二字。上刻苏轼<登云龙山>诗:
     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 岗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清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跋文有: “元丰元年九月十九日张天暖、苏轼、颜复、王巩始登此山”。
    这就是著名的东坡石床。黄茅岗原是个乱石纵横、茅草丛生的野岗。却因有了东坡醉卧石床的胜迹而出名,历代歌咏之诗甚多。



  

     苏轼曾曾醉于此,后人把苏轼曾醉卧的这块天然石叫做东坡石床。该石高2.2、长3.3、宽2.6m,上面锈刻有行书“石床”二字。石上还刻有明天顺年间《游黄茅岗记》等诗文八方。明朝著名哲学家王阳明过徐时,曾书“黄茅岗”三字,刻于崖石之上,年久风雨侵蚀,目前难寻其踪。清高宗弘历所写正楷“黄茅岗”三个大字,字径80厘米,字体浑圆秀丽。

  

  

    在石床以南长约350m的峭壁上,有书法精美的刻石32方,这便是著名的“云龙山石刻”,内容大多为依苏轼原诗之韵的唱和之作。这些石刻,书体各异,风格多样。虽经数百年之风雨剥蚀,仍清晰可见。







  





苏老先生卧像一身素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22: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在云龙书院境内,高3 . 5米,宽3 . 1米,为经过人工修整的天然洞穴。

  

据资料记载:唐朝李勃与其兄曾隐读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下,李勃驯养一白鹿,人称日鹿先生。南唐昇元年间(公元937年~942年)曾在此建“庐山国学”,宋孝宗赵春批准朱熹在此建“白鹿书院”。朱熹陆象山、王阳明均曾在此讲学。书院初建时无洞,明正德初年南康太守王溱为纪念李勃,因辟山为洞,名白鹿洞。为提高书院的声望,许多书院都建了白鹿洞。徐州的云龙书院也因此而建白鹿洞。


这里还有“山神”



各位走过的,路过的,走过的,有钱人别忘记留下点银两,穷人捧着人场撒,,



白鹿洞的上面一层由于地势相对较高,可远眺云龙湖,故名望湖亭


待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23: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7楼负号于2010-02-11 17:30发表的 :
s兄冒雪登山图:)

下的真的挺大的。

其实比东北早些年的时候雪量少多了,呵呵,那时可以称为大雪封山,虽然我们那里没有山,但积雪可达到大人的膝盖以上,还记得那时的冬天有一种冬天在东北生活的鸟也特多,黑乎乎一群飞来飞去觅食的,由于找不到东西吃它们也饥e的不行,现在不成了,不管冬天还是夏天鸟都很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2 14: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8楼xilou001a于2010-02-11 22:00发表的 :
苏先生是很有才气的一个人啊:)
楼主的精神也很值得佩服,这么大雪还去爬山:)

平时正常上班时还可以打个把小时乒乓球啥的,现在放假在家闲着,人也懒散了许多,,,难得下场雪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2: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上楼层)

白鹿洞的上面一层由于地势相对较高,可远眺云龙湖,故名望湖亭。




望湖亭在白鹿洞上,现尚存亭基。亭为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户部分司丁裕所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2: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山人旧居探访

原来张先生的旧居被大水冲毁了,现在所看到的为后人根据史料记载恢复的,它具有典型的宋代农家小院风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4 15:43 , Processed in 0.40463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