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095|回复: 51

[[资源推荐]] 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57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9 08: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国学数典上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一套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下载地址: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 ... 1%E4%B8%9B%E4%B9%A6
个人感觉非常好,喜欢翻译的可以去看看,详细目录如下:(如果有书友因权限不能浏览或下载,我可以提供帮助)

1.《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马祖毅著)
2.《等效翻译探索》(金隄著)
3.《文体与翻译》(刘宓庆著)
4.《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
5.《翻译与人生》(周兆祥著)
6.《英汉翻译津指》(陈生保编著)
7.《汉英科技翻译指要》(冯志杰著)
8.《法窗译话》(陈忠诚著)
9.《文学翻译十讲》(刘重德编著)
10.《英汉比较与翻译》(陈定安)
11.《新编奈达论翻译》(谭载喜著)
12.《英汉同声传译》(张维为著)
13.《当代翻译理论》(刘宓庆著)
14.《文化与翻译》(郭建中编)
15.《实用口译手册》(增订版)(钟述孔著)
16.《词语翻译丛谈》(陈忠诚著)
17.《词语翻译丛谈续编》(陈忠诚、吴幼娟著)
18.《汉英时文翻译》(贾文波著)
19.《翻译变体研究》(黄忠廉著)
20.《翻译批评散论》(马红军著)
21.《翻译研究》(思果著)
22《翻译新究》(思果著)——————————————————————— 附件35楼
23.《语篇翻译引论》(李运兴著)———————————————————— 附件16楼
24.《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包惠南著)————————————————— 附件11楼
25.《翻译与语言哲学》(刘宓庆著)——————————————————— 附件02楼
26.《新译学论稿》(萧立明著)————————————————————— 附件15楼
27.《金融翻译技法》(陈仕彬著)———————————————————— 附件11楼
28.《工商企业翻译实务》(许建忠著)—————————————————— 附件30楼
29.《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刘和平著)———————— 附件26楼
30.《余光中谈翻译》(余光中著)———————————————————— 附件06楼
31.《译道探微》(思果著)——————————————————————— 附件01楼
32.《变译理论》(黄忠廉著)—————————————————————— 附件12楼
33.《跨文化交际翻译》(金惠康著)——————————————————— 附件29楼
34.《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刘宓庆著)————————————————-附件52楼
35.《新闻英语与翻译》(许明武著)——————————————————— 附件28楼
36.《西方译论研究》(刘重德编著)——————————————————— 附件20楼
37.《口笔译理论研究》(刘宓庆)———————————————————— 附件18楼
38.《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金惠康著)————————————————— 附件29楼
39.《翻译多元论》(周方珠)(无封面)——————————————————附件37楼
40.《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陈刚著)—————————————————— 附件34楼
41.《日汉翻译要义》(孔繁明)——————————————————————附件52楼
42.《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孙迎春)—————————————————— 附件38楼
43.《应用翻译功能论》(贾文波)———————————————————— 附件39楼
44.《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李长栓)————————————————— 附件53楼
45.《翻译批评导论》(杨晓荣著)———————————————————— 附件25楼
46.《法律文本与法律翻译》(李克兴 张新红)(无封面)—————————— 附件44楼
47.《跨文化旅游翻译》(金惠康)————————————————————--附件50楼
48.《联合国文件翻译》(曹菡艾 赵兴民)————————————————— 附件51楼
49.《公示语汉英翻译》(王颖 吕和发)—————————————————— 缺失书籍
50.《科学翻译学》(黄忠廉 李亚舒)——————————————————— 63楼
51.《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郭建中)——————————— 附件32楼
52.《机器翻译研究》(冯志伟)————————————————————— 附件32楼
53.《科学翻译批评导论》(文军)———————————————————— 附件55楼
54.《口译理论与教学》(刘和平)———————————————————— 附件52楼
55.《口译理论概述》(鲍刚)—————————————————————— 附件52楼
56.《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杨承淑)—————————————-—— 附件34楼
57.《口译评估》(蔡小红)——————————————————————— 附件68楼
58.《科学词典译编》(孙迎春)————————————————————— 缺失书籍
59.《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法]勒代雷著、刘和平译)(无封面)—————附件23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9 20: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2009年8月29日20时21分25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15: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促进翻译学科发展--《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编辑出版有感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翻译学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杨自俭教授(2002)对此做了如下评 价:一些高校设立了翻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点、博士研究生点,有些高校成立了翻译系、翻译学院;国家在1989年开始为翻译研究设立基金项目;自1982年中国译协成立后,全国各省及大中城市都先后成立了省、市译协,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内设了翻译研究会,中国汉英语比较研究会内设了翻译研究专业委员会;各种公开发行的翻译期刊、外语期刊发表了数量众多的翻译研究文章,多家出版社出版了二百多种翻译教材和翻译论著。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作为一家以翻译为特色的国家级专业公司,为我国的翻译学科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根据杨自俭、刘学云编的《翻译新论》(1983-1992)所列的主要论著索引(共52种),中译公司出版的翻译论著当时就占有19种。1998年开始,中译公司推出翻译理论品牌系列图书“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至今已出版37种。我有幸作为责任编辑参与了这套丛书的策划、编辑工作,因而有颇深的感触。由于这套丛书是面向广大翻译理论以及翻译一线的专家,我愿意结合自己参与编辑出版这套书的经历,向翻译界的同仁介绍该丛书出版的有关情况,期望对读者和作者有所帮助。

二、高起点,高标准,走精品之路

  “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作为中译公司列入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的重点图书项目,其定位就是推进翻译学科建设,促进翻译理论发展,要展现国家级水平。为此,我在接受这套书的编辑出版任务时,为了确保丛书达到预期的目的,同前辈一起确定要走“精品之路”,从而确立了以下几条原则。

    首先,把好选题的质量关。选题是图书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在选题上,要体现新,突出特色。只有高质量的选题,才有高质量的图书。在选题立项时避免以下倾向:一是不能把翻译理论理解为仅仅是对“怎么译”的探讨,不能把技巧的研究当成翻译研究的全部,不能把翻译理论的范围仅仅局限在应用性理论上。二是不能把理论的功能简单化,以为理论只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看不到其帮助我们认识实践的功能。另外,理论与实践二者俱佳当然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但二者俱佳的人毕竟很少,现实中往往是人各有所长。有人长于抽象思维,适于搞翻译理论研究;有人长于形象思维,在翻译实践中水平较高。这两种人才各有千秋,应各尽所能。三是不能把一些零星的想法、看法当作理论,不要以为收集了材料,分类描述,而后归纳提出几点看法就是理论研究。

   其次,寻找恰当的作者。鉴于该丛书既谈理论,又兼顾翻译的实践,这就决定了丛书作者的广泛性。一般来说,翻译理论研究分三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主要是翻译实践的技术性总结,距实践最近,其研究成果用于指导翻译实践、回答各种具体译法的问题,以及为上一层的翻译中观研究提供资源。二是翻译中观描述性研究,成果用于为翻译宏观理论研究提供资源。三是翻译宏观理论研究,用哲学家的眼光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四个维度上,探讨翻译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探讨理论的逻辑结构、历史结构,以及对理论的评价问题。因此,我们在编辑出版实践中,针对选题的需要寻找最合适的作者,使选题和作者的知识得到最佳结合,生产出最好的翻译类图书产品。

  第三是精编、精校、精设计。作为一套精品学术著作,既要展现其珍贵的学术价值,同时做到精编、精校、精设计也显得十分重要。鉴于这套丛书的选题定位是高学术质量、有创新、有特色,这就要求在图书的编辑、校对、印刷、设计上把这种追求体现出来。因为这套丛书既谈翻译理论,也谈翻译实践,涵盖面广,所以对每一部书稿都要在编辑、校对、印制、设计上高标准、严要求,做到精益求精。我认为,精品图书应该集高思想水平、高学术水平、高编校质量、高印制装帧质量于一体;只有这样,才称得上精品图书。我们正是按照这个标准去编辑出版“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的。


三、瞄准翻译学科建设的目标

   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目前还不成熟,翻译学科建设亟待加强。加强翻译学科建设、推动译学发展,是翻译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而作为出版译学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者,对此也责无旁贷。中译公司策划出版“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推进翻译学科建设,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同时为培养翻译人才、壮大翻译人才队伍、提高翻译人员的理论素质奠定基础。因此,“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从策划开始,就瞄准翻译学学科建设这一目标,以学科发展方向为方向,为翻译界广大读者提供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高质量读物,与翻译工作者一道,共同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为翻译学科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从已出版的图书来看,基本达到了这一目的。

四、四大覆盖面,满足多个领域读者的需要

   已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是高品位的理论研究著作,如《等效翻译探索》(金阝是著)、《新编奈达论翻译》(谭载喜著)、《当代翻译理论》(刘宓庆著)、《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马祖毅著)、《文学翻译十讲》(刘重德编著)、《文体与翻译》(刘宓庆著)、《文化与翻译》(郭建中编)、《翻译变体研究》(黄忠廉著)、《语篇翻译引论》(李运兴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包惠南著)、《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刘和平著)、《翻译与语言哲学》(刘宓庆著)、《新译学论稿》(萧立明著)、《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法]勒代雷著、刘和平译)、《变译理论》(黄忠廉著)、《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刘宓庆著)、《西方译论研究》(刘重德编著);

  二是直接指导翻译实践的实用专业图书,如《英汉翻译津指》(陈生保编著)、《汉英科技翻译指要》(冯志杰著)、《法窗译话》(陈忠诚著)、《同声传译》(张维为著)、《英汉比较与翻译》(陈定安编著)、《实用口译手册》(钟述孔著)、《词语翻译丛谈》(陈忠诚著)、《词语翻译丛谈续编》(陈忠诚、吴幼娟著)、《汉英时文翻译》(贾文波著)、《金融翻译技法》(陈仕彬著)、《工商企业翻译实务》(许建忠著)、《新闻英语与翻译》(许明武著)、《跨文化交际翻译》(金惠康著);

  三是集理论与实务于一体的读物,如《困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金圣华、黄国彬主编)、《翻译与人生》(周兆祥著)、《翻译批评散论》(马红军著)、《翻译研究》(思果著)、《翻译新究》(思果著)、《余光中谈翻译》(余光中著)、《译道探微》(思果著)。

    丛书既关注翻译教学和研究的新趋势、新成果,更关注科技、经济、法律、贸易、金融、旅游、传媒等非文学领域的翻译实务;恰当把握理论与实践、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传统与创新、普及与提高、国外与国内的关系,尽量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

  作为译学书籍,丛书在受到翻译界专家学者好评的同时,也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丛书中若干种已成为翻译研究和教学领域脍炙人口的必读书和教材,在国内外翻译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奠定了中译公司在译学书籍出版方面的领先地位。目前,这套丛书的重版率很高,其中有的已重印三次以上,有的已向港台地区输出版权,有的获得了各类奖励,成了翻译学界的精神食粮。我们将在这方面作些探索,为翻译理论和实务研究和翻译学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丛书的选题开发还在继续,我们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期待翻译界广大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合作,包括惠赐书稿、推荐选题、介绍作者,欢迎读者对我们已出的书发表评论。随着翻译学科的不断发展,新课题、新理论、新著作、新作者的不断出现,丛书将在改进、修订、创新中不断提高,共同促进翻译学科建设和译学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杨自俭:《我国译学建设的形势与任务》,载《译学新探》,2002,青岛:青岛出版社
  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1983-1992),1994,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http://www.chinatranslation.org/ ... icle_view_10709.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15: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马祖毅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翻译历史的专著,伤叙述了自周朝到“五四”时期为止的翻译活动。全书旁征博引,史料翔实,论证严谨,重点阐述了我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本书所论之“翻译”不限于外文化交流中的翻译,而且还包括汉语与各种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互译。从学科建设来说,本书堪称翻译史研究领域中一部奠基性著作,具有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对广大翻译工作者、外语工作者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马祖毅1925年生,江苏建湖人,1940年迁居苏州,幼读私垫,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初中二年级即在苏、沪报刊上发表作品。1954年以调干身份入复旦大学外文系,58年毕业后在安徽高校教学。现为安徽大学研究员、安徽省外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员、中国译协理事。曾在安徽大学创建大洋洲文学研究室,任室主任,主编《大洋洲文学丛刊》。著有《皖诗玉屑》、《汉籍外译史》、《英译汉技巧浅谈》等。译有长短篇小说集《面包树》、《芳丹玛拉》、《榕树叶子》等。

目录
  刘重德 序
  杨自俭 序
  诗代前言
  第一章 从周朝到东汉桓帝前的翻译活动
  第二章 从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的翻译活动
  第三章 元代的翻译活动
  第四章 从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活动
  第五章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
  后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08: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等效翻译探索》(金隄著)

内容简介
  本书的内容包括新序:摆脱桎梏,追求完美、《等效翻译探索》原序、第一部分:等效原则的探索、翻译学与等效论、论等效翻译、文学翻译中的等效原则、Send是“送”吗、“YES”的苦恼与乐趣、灵活用词,准确达意、第三部分:准确与通顺的关系、不是鱼和熊掌、谈翻译的准确性、第四部分:《尤利西斯》翻译实践中的追求与探索、神韵论——“信、达、神韵”的矛盾统一、《尤利西斯》的思路、不准招贴、第五部分:附录。

作者简介
  金隄1921年生,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曾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任教。八十年代初以来先后应邀任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美国圣母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等校访问研究员。现在香港城市大学任客座教授。主要译学专著有《论翻译》、《等效翻译探索》等。主要译著有《尤利西斯》等多部。
 
推荐理由
  认识到翻译于丰富人类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翻译对于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保证其职业生涯顺利成功方面近宝贵价值,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甚至少年人成了翻译的爱好者,他们要求学习翻译、研究翻译,有的立志投身翻译,他们需要高水平的、切合实用的翻译研究及学习读物,使学习和运用外语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目录
  新序:摆脱桎梏,追求完美
  《等效翻译探索》原序
  第一部分:等效原则的探索
  一、 翻译学与等效论
  二、 论等效翻译
  三、 文学翻译中的等效原则
  四、 Send是“送”吗
  五、 “YES”的苦恼与乐趣
  六、 灵活用词,准确达意
  第三部分:准确与通顺的关系
  七、 不是鱼和熊掌
  八、 谈翻译的准确性
  第四部分:《尤利西斯》翻译实践中的追求与探索
  九、 神韵论——“信、达、神韵”的矛盾统一
  十、 《尤利西斯》的思路
  十一、不准招贴
  第五部分:附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9: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体与翻译》(刘宓庆著)
 
内容简介
  本书在阐述和选择翻译理论专题时,主要着眼于实践意义,大体顾及了翻译理论专题时,主要着眼于实践意义,大体顾及了翻译应用理论的系统性;此外,本书在分析各类文体时也主要着眼于实践 需要,并未系统介绍文体学的基本理论。从翻译实践需要出发,兼顾翻译理论和文体学问题,这是一种尝试。是否适当,尚希本书的使用者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是十年前在吾师、北京大学朱光潜教授的鼓励、鞭策和教导下写成的。早在求学期间朱先生就对我寄予厚望,教诲良多,使我终生难记。我毕业后,先生渡尽动波,未尝失望于弟子,这一点,列使我贲发不息。本书提纲二易其稿,生前以八十高龄,仍终日伏案,哎心血于字里行间;第次见到我以及在历次给我 信中,都再三呆嘱我不要懈怠。朱先生和我在北京大学的许多前辈老师,是以自己的治学精神,为我师表,这部书,是我对母校老师们的一份菲薄的答谢礼。

作者简介 
  刘宓庆,祖籍湖南新宁,长斯从事翻译实务与理论研究,并在内地、台湾、香港多所大学执教,在欧美从事翻译实务;主要论著有:《文体与翻译》、《当代翻译理论》、《翻译美学导论》、《翻译理论》、《翻译与语言哲学》、《英语翻译训练手册》、《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及〈口笔译理论研究〉,基基本理论主张属于功能学派。

目录
  绪论
  第一单元新闻报刊文体
   1. 1论直译与意译
   1. 2英汉语序对比及翻译
   1. 3英汉语序特点及照应问题
  第二单元论述文体
   2. 1词的翻译
   2.2常见的译词地
   2. 3译词要点
  第三单元公文文体
   3. 1翻译英语句子的基本程序
   3. 2常见的英语长句汉译本
   3.3结语
  第四单元描述及叙述文体
   4. 1情态的翻译
   4. 2动词运行体的情态翻译
   4.3句子的情态翻译
  第五单元科技文体
   5. 1英语动词的翻译
   5. 2英语科技词汇与连词的翻译
   5.3英语计数的汉译
  第六单元应用文体
   6.1英语代词的汉译
   6.2英语介词、冠词及名词数的汉泽
  第七单元翻译三论
   7.1论严谨
   7.2论修辞
   7.3论翻译的风格
  简体字版再版后记

附评论论文一篇:文体与翻译之我见——《文体与翻译》简评.rar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8 10: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编者:金圣华 黄国彬)

目录
  主编序言
  与王尔德拔河记——《不可儿戏》译后
  关于古典文学作品翻译的省思
  论等效翻译
  译路历程——我译《大卫·考勃菲尔》的回忆
  《大亨》和我——一本翻译小说的故事
  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
  略谈我从事翻译工作的经历与体会
  谈文学作品的翻译
  以一人“译”一国——华兹生编译《中国诗词选》读后感
  叛逆·开拓·创新——序《尤利西斯》中译本
  释“译作”
  傅雷翻译巴尔扎克的心路历程
  以方应圆——从《神曲》汉译说到欧洲史诗的句法
  附录:作者简介

书摘

  翻译这件事有一点特别。英美翻译界的人大多只能看懂外文,英文写作的能力弱,所以有些译作,不列译者姓名。他们的办法是找个懂外文的把外文意思表达出来,再找写英文的高手重写,写出大家看得下去的英文。大凡一个译者,不是本国文精通,就是外文精通,两样全同等好的不多。能把外文译成本国文的人比能把本国文译成外文的人多。而精通本国文的人外文多少要打点折扣。上面提到汉学家David Hawkes他的汉学很不错,我看过他写给我朋友的中文信,字写得有样子,比很多今天中国的作家写的还好,真是礼失而求诸野。中文也不错,但是总有几句不像中国人写的。他的英文之好,叫我们佩服,自叹不如。可是他理解中文,有时仍旧不免错误。我译狄更斯这本书,只能说译文还可以读而已。
  中国人里面,我就知道有人英文比我的好,可以指出我的错,中文也比我的强——不过他们不肯译这部小说,真可惜。我只希望他们肯指出我的错,改好我的中文,再版的时候就可以修改。这样我们可以有个比较完美的译本,让中国读者欣赏,也供年轻的人找了原文来,学习英文,学习翻译,也学写小说。(我希望联经公司再出中英对照本,到时候我会加些注进去。)
关于回目,我除了译出原有的以外,另拟了章回。这和翻译无关,但可以帮助读者欣赏。我们都喜欢《红楼梦》回目,很多人会背。我在“译序”里已经说明另加回目的原因,此刻也不必再提。这是个尝试,如果大家喜欢,别人也许会摹仿。这本中译像是让狄更斯穿了长袍马褂和中国人相见,他当然可以穿皮鞋,不过如果也着一双直贡呢鞋,不更像中国人吗?将来提到这本小说一定有人更记得中文回目。好在这件事不在翻译的范围以内,也许我不须提起。
  《三国志演义》里关羽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他的本领真了不起。我译狄更斯这本小说所遇到的困难,何止五关,许多大型字典翻来翻去,读很长的许多条解释,苦苦思索,向人请教,改了又改。现在回想起来,都有些害怕。以后像这样七十多万字的书,再也不想译了,何况自己已经年逾古稀。如果年轻,说不定多译几本。也是好的。(马马虎虎,不管准确不准确,也不管能念不能念,当然可以多译些。)我的艰苦本来不足道,不过把它坦白说出来,相信对有志译英文书的人有点参考价值,虽然我自己能力不够,暴露得太多。(已故香港天主教的徐诚斌主教翻译,不用查英汉字典。)
我读自己的译文,发现也有些地方不是一目了然。仔细一想,这本书到底是翻译,为了原文的用心,不得不牺牲一点明白晓畅。还有就是原文有的地方——如密考伯写的信——本来就是缠夹的,连书中英国人都说一次看不懂,要看了再看。这种文字如果译得一看就懂,反而错了。我希望大体上读者还能欣赏,甚至再看也还不觉得不耐烦。这样,我费一番心力,也值得了。书出来了,读者是最公道、最有眼光的批评家,我十分惶恐地等待他们的批评。倘使有人说一句,“他倒用尽了心,”就算不错的了。
《大亨》和我
  ——一本翻译小说的故事
高克毅
  我不是“名家”,只是个莫“名”其“巧妙”的翻译者。我译过三种美国文学作品,有两部奥尼尔的四幕剧《长夜漫漫路迢迢》和伍尔夫的长篇小说《天使,望故乡》,都曹写“译后语”,惟有二十五年前率尔操觚翻译费滋杰罗的名著《大亨小传》,始终没有动笔谈过其中的前因后果。现在乘金圣华、黄国彬两位教授之邀追溯一下,也算了却一桩心事。
“乔志高”识
  一位出生英国而在美国成长、颇有学养的戏剧家、批评家和翻译家艾烈克·宾特里(Eric Bentley),写过一篇文章讨论戏剧翻译。他认为尽善尽美的翻译,只有上帝才做得到,因为只有上帝才能够百分之百地通晓两种文字,同时具有百分之百的才华在译文里将原文表达出来。接着他在文中有一段话我特别有兴趣。他说:仅仅是个常人的翻译者,很少是百分之百的双语人才。假使他是在一个国度里长大的,后来移居到另一国家,他懂得第:种语言的情形就跟他懂得第一种语言有很大的不同。他的第二语言对他没有童年的联想,也没有迹象显示他是像婴儿那样自然地、有生俱来地学会的。至于他的第一语言“母语”,他所说的可能是前一代的话。他会跟母语的演变脱节,跟不上它活的、现实的发展。
  我读了这段话,心想这不正是我的写照吗?我生在美国,但从三岁牙牙学语开始到大学毕业,说的都是中国话。后来定居美国,中文始终是我的母语,虽然中西友好时常谬奖,说我两种语言都行,是地道的bilingual。我一生从事编辑、翻译和写作,中英文可以左右逢源,运用自如;但自己心里明白,中文依旧是我的母语,是我的“第一种语言”。宾特里的话不错,我的第二语言(英语),不时会露出非我母语的痕迹;我的第一语言(中文),也不免跟台湾、香港、大陆三地的现行语文有点脱了节。这令我想起早年留学生,瞧不起唐山来的老华侨:一辈子操破碎美语,同时还烧香拜佛,死揪着他们离乡背井时的礼俗不放。礼失求诸野嘛。(这个虚字“嘛”,就是我自己词汇里原来没有的!)
  本文奉命谈翻译经验,不能离题太远。我直到1970年才尝试译一部文学作品——就是F.Scott Fitzgeraid的The Great Gatsby我在真如暨大附中念高三时,英文老师顾仲彝先生常喜译英国哈代的小说。他告诉我哈代很合他的脾胃。我翻译《大亨小传》,也可以说费滋杰罗这本小说很合我的脾胃。实际上鼓励我做这项尝试的是两位老友,香港中文大学的宋淇和今日世界出版社的李如桐。从书名说起,《大亨小传》四字,有不少人赞赏,后来小说拍成电影,在港台上映时,也都沿用此名。我不敢掠美,在此声明:这不是我发明的。早在我动笔译书之前,宋淇已在一篇讨论美国现代文学的文章里用过。“大亨”这个上海俚语,普通话也通用,十分能代表这本小说的主人公“盖次璧”;以“大”对“小”,不但字面上巧妙而且寓有深义。要不怕冒犯的话,可以说《大亨小传》,不仅是在篇幅和名称上使我们联想到《阿Q正传》,而且两个故事一样地蕴藏着民族的essence(精髓?国魂?)难怪直到如今,美国文人笔下,随时随地都会提到盖次璧的典型,或引用书中某一句话作为教训,就像中国人动不动就贬自己的“阿Q精神”一样。
  作为最早介绍费滋杰罗给中国读者的人,又是乔志高译《大亨小传》的催生者,宋淇看过我的译稿之后,当仁不让,为全书写了一篇长序。他这篇力作,与其说是推荐乔某人的翻译,不如说是导读费滋杰罗的原书。他本人对英美文学造诣极深,曾以“林以亮”的笔名编译多种诗文集。尤其难得的是他的翻译批评。他评论珍·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和《爱玛》两部名著的多种中译本,以及检讨霍克思英译《红楼梦》的得失,在在显出他对原著、原作者及其文化背景有精湛的认识,岂只在文字上作功夫而已。我虽把Gatsby译出,但读了林以亮介绍《大亨小传》的长序,大有原来如此的感觉。他用“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两句诗抓住了全书的灵魂和意境,然后进一步分析费滋杰罗的写作技巧——包括其中的结构、含蓄和叙述观点。他指出作者把自己融入作品中,分别化身为“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的大亨和那位邻居朋友尼克,“一个通情达理、富有道德观念的叙述者”。最后,他解释此书为何成为“美国神话”,是“了解美国人民和精神历史”的重要文献。……


作者简介

  金圣华:华盛顿大学硕士、巴黎大学士。曾任香港翻译学会会长,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主任。

  译道跋涉不倦人——翻译“推广家”金圣华的文化痴情(李景端)

  人们只知有翻译家,何来翻译“推广家”?其实这是我加给金圣华教授的头衔。因为她不仅从事翻译写作,而且不断倡办各种社会活动,推广翻译,促进文化交流,四十年如一日。她身上凝聚的这种执著的文化痴情,使她在两岸三地的译界,成为既有丰富译作的知名翻译家,又是热衷推动翻译发展的翻译“推广家”。

  金圣华,出生上海,在台湾上中学,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后又获华盛顿大学硕士、巴黎大学博士学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董、文学院副院长、翻译系主任兼讲座教授。现任香港翻译学会会长,出版有《英汉翻译概论》、《认识翻译真面目》、《译道行》、《名家翻译经验谈》、《齐向译道行》等七部翻译理论著作,以及《桥畔闲眺》、《荣誉的造象》、《彩梦世界》、《海隅逐客》、《厄普代克短篇小说选集》等十多部散文集和译作。

  金圣华的文化痴情,在我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献身翻译,为推广翻译鸣锣开道

  金圣华的父亲金信民,是与著名导演费穆等同时代的电影制片人,曾出巨资拍摄过《孔夫子》等大片。金圣华出身电影世家,人又长得漂亮,本来有条件成为电影明星。她写作文采极好,也有望当个专业作家。但是她却选择了翻译,而且倾毕生精力,全身心投入。

  是她,早在1972年就参与了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学系的建设与发展,就任系主任之后,她开设教学、科研、辅导三结合的“翻译工作坊”,带领系内同仁,设计翻译课程,编撰翻译教材,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使该系多年成为香港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也是她,从单纯教外语,发展到全面传授翻译理论、翻译实践、文化翻译、应用翻译、传声翻译、字幕翻译、数字翻译等新领城,使翻译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她,两度当选香港翻译学会会长,在她任期内,经她筹款策划,举办了十项颇具影响的翻译学术活动,促进了香港翻译界与内地及世界翻译界的学术交流。她最早创办的香港翻译奖学金,扶持了一大批翻译人才的成长。她出任过香港双语立法咨询委员,承担了政府法律文件翻译的咨询工作。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她因推动香港翻译工作的贡献,被授予O.B.E.(英帝国官佐)勋衔。如今,翻译在香港的社会地位已比早年大大提高,对此,金圣华功不可没。

   研究傅雷,传播傅雷译事成就

  金圣华精通英文与法文,在诸多前辈翻译家当中,她尤其崇敬法文翻译家傅雷先生。她认为,不仅傅雷的翻译经验值得认真传承,而且傅雷的人品和译德,同样应该广为传播。为此,她多方搜集傅雷的资料,采访傅雷两位儿子傅聪和傅敏,又走访罗新璋等熟悉傅雷的学者,多方位从事傅雷的研究,出版了《傅雷与他的世界》、《江声浩荡话傅雷》、以及傅雷英法文书信的中译等。

  值得一提的是,她把弘扬傅雷精神与推广翻译很好地结合起来。1991年她策划在香港筹办“傅聪钢琴独奏音乐会”,借此次义演筹款,成立傅雷翻译基金,并为香港翻译学会募集活动经费。起初有人非议“翻译与音乐不搭界”,并不看好这项活动,加以文人搞营销没有经验,开头几天,音乐会的票只卖出百分之五。对此,金圣华没有气馁,她坚信音乐也是一种翻译,为推广翻译的音乐活动,一定会有两者的知音前来支持。于是她登海报,开记者招待会,四处打电话,把所有的人脉包括她父亲,都发动起来帮助促销,终于在义演那天实现了座无虚席。

  2007年5月,她代表香港翻译学会,又与南京大学法语系及国家图书馆,在南京联合举办了“傅雷百年诞辰纪念,暨‘傅雷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傅雷著译图片展”,她在会上就傅雷的翻译成就及傅雷精神,再次做了精彩的诠释。傅雷生前与金圣华并不相识。金圣华如此热心研究傅雷,宣传傅雷,正因为她与傅雷一样,都对翻译事业怀着一份执著的热爱。

  为名家“画像”,崇尚人文进取精神

  金圣华是搞翻译的,但她却对有项“副业”乐此不疲,那就是替中文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和新校长就职盛典撰写赞词。这份差事可不容易。既要正面概括这些文化精英和社会贤达的成就、贡献和特征,又必须高度精练,不得冗长,而且还要适用香港重大场面常用的庄重文体。为此必须大量搜寻资料,才能灵活取舍,写出精华。一篇数千字的赞词,往往要阅读好几个月的材料,才能理出头绪,其辛苦不言而喻。

  像对待翻译一样,她对这项工作也是极端认真,精益求精。迄今,她已为李嘉诚、田家炳、饶宗颐、连战、费孝通、季羡林、袁隆平、路甬祥、杨利伟、汪道涵、余光中、白先勇等海内外数十位著名人物撰写了赞词,以至被戏称是“写赞词的专业户”。正因为她写得用心,所以被写的名家,对她写的赞词都非常喜欢。在许多朋友的鼓励下,前年她挑选了十八位名人的二十篇赞词,随附她在采访这些名人时了解到的一些细节故事,合集出版,取名为《荣誉的造像——正面与侧面》,著名作家白先勇为该书写了序。出书后,金圣华又把版税全部捐赠给中文大学的“儿童癌症基金”。有人问金圣华何以对这桩事如此费心?她说,这些名家的贡献和精神,是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写他们,介绍他们,就是希望大家像他们一样,始终崇尚人文与科学的进取精神,共同推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

  举办华文评奖,热心弘扬中华文化

  进入新世纪,金圣华又积极投身一项功德无量的文化善事。1998年开始,她筹划由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主办“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该奖分短篇小说、散文、文学翻译三个组,向全球在读华文大学生公开征稿。冠军奖金为两万港元,最少的鼓励奖也有奖金五百元。冠亚季军及一等优秀奖的获奖人,还可免费到香港参加颁奖典礼及文学讲座。不但奖金高,决审评判的阵容更是华文界闻名遐迩的一流专家。先后担任过该奖决审评判的,小说组有王蒙、白先勇、齐邦媛、刘以鬯、王安忆等人;散文组有柯灵、余光中、余秋雨、董桥、林文月等人;翻译组有杨宪益、高克毅、彭镜禧、陆谷孙和金圣华自己。从1998年至2009年,已连续办了四届,获奖大学生遍及两岸三地,以及东南亚、欧美等五十多所高校。如今,这个奖项已成为青年文学奖中的一个品牌,越来越显示出激发年轻人文学热情,进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大作用。前三届评奖完毕,还将评奖全过程,包括获奖作品,评判点评,获奖人感言等合集出书,取名《春来第一燕》、《春燕再来时》和《三闻春燕声》,这些书,都在香港书展中被评为香港当年度的优秀图书。

  金圣华作为这项文学奖的创办者和前三届的筹委会主席,可谓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每届评奖需要花费上百万港币,这全靠她四处去募捐。此外,章程要她定,评判要她请,征文宣传要她抓,直到颁奖典礼及文学讲座的每一个细节,都少不了她的辛劳、连出版三本书都要她编稿看校样,好几次她累得嗓子都哑了。我曾问她,出于什么考虑,驱使她花费这么大的气力去办这件事。她很平静地说,语言是把钥匙,能使人打开文化的空间,进入知识的天堂。我虽是学外文出身,但我深感中文最优秀,中华文化最富有精髓。面对欧美的强势文化,我们有必要为弘扬中华文化多多出力。每看到年轻人用中文写出好文章,译出好文章,我都会感到无比快慰,一想起这些,自己那些辛苦又算得了什么!

  金圣华刚刚退休,但她还在上翻译课,还在写翻译文章,还在做推广翻译的事。一句话,她还在译道上不倦跋涉,还在为弘扬中华而奉献自己。她的这种文化痴情,使人感动,更令人敬佩。  (载2009年9月6日《大公报》、《中华读书报》)


  黄国彬:香港著名诗人及学者,香港大学硕士、多伦多大学博士。通晓多种语言,其中包括中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德文、西班牙文、希腊文、拉丁文。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香港大学英文与比较文学系、加拿大约克大学语言文学系锻任教。现任香港领南学院翻译系教授、现代中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简历
  1946年于香港出生,原籍广东新兴
  1971年于香港大学英文系本科毕业
  1976年于香港大学英文系取得硕士学位
  1992年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学系取得博士学位
  著作
  诗歌创作
  《攀月桂的孩子》(1975年)
  《指环》(1976年)
  《地劫》(1977年)
  《华山夏水》(1979年)
  《息壤歌》(1980年)
  《三峡,蜀道,峨眉》(1982年)
  《吐露港日月》(1983年)
  《翡冷翠的冬天》(1983年)
  《宛在水中央》(1984年)
  《琥珀光》(1992年)
  《航向星宿海》(1993年)
  《披发跣足》(1993年)
  《微茫秒忽》(1993年)
  《临江仙》(1993年)
  《枫香》(1994年)
  《禁止说话》(1996年)
  《雪魄》(1998年)
  《秋分点》(2004年)
  《逃逸速度》(2005年,台湾九歌,ISBN 9574442772)
  翻译研究
  《翻译途径》(1996年,台湾书林,ISBN 957-586-651-7)
  《语言与翻译》(2001年,台湾九歌,ISBN 957-560-827-5)
  文学赏析
  《从蓍草到贝叶》(1976年)
  《中国三大诗人新论》(1981年)
  《陶渊明的艺术》(1983年)
  《千瓣玫瑰——中外情诗漫谈》(1984年)
  《文学的欣赏》(1986年)
  《四海集》(1986年)与夏志清、林以亮(宋淇)、馀光中合着
  《文学札记》(1994年)
  《言外意,景中情》(1997年;改版为《偷听三千年前的情话——中国古典诗赏析》)
  《偷听三千年前的情话——中国古典诗赏析》(2004年,台湾九歌,ISBN 986-7753-50-X;原版《言外意,景中情》)
  《庄子的蝴蝶起飞后:文学再定位》(2007年,台湾九歌,ISBN 978-957-444-380-2)
  最著名的翻译作品
  《神曲》(2003年)La Divina Commedia
  耗时二十余年,首部由意大利文译成的三韵体中文全译本。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格耶里原着,分〈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09: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译与人生》(周兆祥著)(这是一本从翻译职业角度来评说翻译的书)


作者简介·
  周兆祥,生于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毕业,英国丁保大学博士。曾任中学教师,英国受西堡大学博士,曾任中学教师电视编导及主持人、专业翻译、专栏作者、大学讲师。自1989年参与香港浸会大学翻译系的创建和教学,致力提倡名种配合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的翻译方法。


目录
  自序
  1、 译者建筑自己的角色
  2、 明智撰择翻译策略
  3、 半奠本身专业地位
  4、 不遗途力满足客户
  5、 翻译工作与人生存在
  6、 为什么翻译明于会更好
  7、 新纪元翻译哲学
  8、 为生翻译事业定位
  参考书目


书摘

  并不是说《圣经》不可译、不该译,而是说我们要明白,每一次翻译《圣经》,都不过像
写一出《万世巨星》一样,又一次在诠释。《圣经》的钦定编排与表达形式不是神圣不可侵犯
的,《万世巨星》这类诠释创造(该剧的道理可能是另一种宗教了)就是翻译《圣经》的工作,
跟各地的圣经学会异曲同工。如果我们要得到地是救恩、道理,而不是历史考证数据,译印《
圣经》已经是追不上时代的办法。
  2.4莎剧的“翻译”
  让我们再看看另一个例子: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
  在以前研究文学及翻译的学者心目中,莎剧的翻译就是把一本用英文印成剧本,译成一本用中文印出来的剧本。如果要评鉴某译文“译得好不好”,大家就拿它来跟原文(某版本)比较,或者再跟另一个中译本来比较。很少人提出过以下的事实,作为考虑的因素:
  (1)现存的英文版本只能反映出当日(十七世纪初)莎剧在伦敦初演时的小部分实况,历史上并没有最权威性(defini—tive)的原著存在。
  (2)把莎剧原封不动翻译出来,必然不是效果理想的演出脚本,要想演出有效果(不论怎样界定),非作相当的改动不可。
  (3)译本可能被用来作很不同的用途,例如上演、消闲阅读、外国文学读本、古典文学研究等,使用者有不同的要求,译本只能针对个别需要,满足一部分的期望。莎剧的中译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启发性的“反面教材”:二十世纪之中,出现过好几百本莎剧中译本,大部分都达不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主要原因是译者只是“为翻译而翻译。”
  所谓“为翻译而翻译”,也就是前文所指那种不针对读者背景与翻译任务目的而做的翻译态度,简单说,就是“我们现在要出版某某书中译本,就动手翻吧”。这种态度与方法,不幸今天港台大陆各地依然普遍,翻译教学无形中也在鼓励学生这样做(译出某书的译本——“the”译本,而不是一种某人为某些人作某种用途而制造的译本)。令人心痛叹息的例子俯拾皆是,文艺作品尤其多,且举曹未风所译莎剧来作说明。
  曹未风(1911—1963)由1931年开始翻译莎剧,是中国计划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他于1935年在上海出版了《该撒大将),最后一本是在1958年出版,共译出十五种(莎剧全集共卅七出)。
翻译莎剧是非常巨大又困难的工程,却吸引了二十世纪中国许多显赫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剧作家动手做,包括林纾、田汉、戴望舒、徐志摩、梁实秋、曹禺、卞之琳、朱生豪等四五十人,他们的成绩各有千秋,可是总的来看倒可以下这种的结论——比较成功的译本,显然译者翻译的目标明确,致力传达出莎剧的某一种面貌,译本专门用作某种用途(例如供学术研究、消闲阅读……)。相反,失败的译本要不是雄心勃勃想表达出莎士比亚原剧的全部面貌,就是译者根本没好好想过译本准备拿来作什么作用,自己究竟想介绍莎剧的哪一面。
  当然,译者的功力(特别是对原文的理解和中文的表达能力——包括诗才)稍逊,也无法模仿传达英国诗圣莎士比亚的造诣,但是以四十多位译者合共译了二百多出/次而论,成败的主要关键恐怕还是在于上述那个“目的”的问题。
  曹未风译莎剧失败,除了译艺欠精之外,还更是因为他像许多译者一样,“为翻译而翻译”,一股冲劲要把大批伟大的外国作品翻译过来,却没有想清楚在翻译的局限之内,只可以做到什么,然后仔细决定制造出可以作什么用途的译本。
  以下举曹未风译的《汉姆莱特》为例,说明“为翻译而翻译”的道理。
  原文是莎士比亚的名剧《Hamlet》。莎士比亚作品从初演至今三百多年,大受英国及海外观众欢迎,历久不衰,更被英语世界当做文艺作品的巅峰代表、英语的基石。莎剧何以地位如此崇高?照我看,是因为有三方面的成就鲜有人能及:
  (1)舞台效果精彩——莎剧上演时是很具吸引力的戏,情节、人物、气氛、情绪等控制,往往处理得出神入化。
  (2)文字造诣——莎剧里的诗文不少境界极高,文字的运用既灵活洗练又有独创能力,教人叹为观止。
  (3)哲理高超——莎士比亚不时透过剧文探索人生存在的重大问题,发人深省。
谁要翻译莎剧,若想在同一篇译文里传达、表现出以上三方面的非凡成就,是不切实际的。译者技艺不管怎么精湛,也只可以集中一二个特色来表现。这也就是说,译者先要决定——我这次制造的译本是拿来怎样用的——给中国文学批评的学者专家研究?做高中外国文学读本?给普罗大众当奇情小说消闲?拿来做脚本上演?上述每一个目的,都要求非常不同的译法。我不相信有一个译本可以同时作好两个以上举出来的用途(例如既非常适合上演,又非常适合拿到课堂里用)。请看曹未风的译文——我从前听过他美妙同音乐一样的山盟海誓,而现在却亲眼看见那可贵的充满自信的理性同裂碎了的银铃一样,(全句四十六字)就是它对于美好与善良的行为它也一样照顾同样地给它一件外衣或是一袭袍罩穿起来一样衬身。(全句四十一字)啊!白天晚上,这件事真是希奇透顶!
  凭着这些扒手同小偷起誓:由前两段可见曹译本行文松散,语句冗长,由后两段可见,曹译本意象处理失败,考证功夫不足。再加上大量用音译来交代古典人物(“西奈加不会显得太沉闷,普老特斯也不会太轻松”),兼且没有评论注释辅助读者了解,因此既不适合作学术研究(梁实秋、卞之琳的译本考证功夫做得较佳)、又不能演(何文汇的译本“可演”得多)、又不耐读(朱生豪的译本流畅易明得多)、又没有文学价值(卞之琳译本处处找得到上佳的白话诗)。
  那么,这个译本有什么价值、用途?
  莎士比亚又去了哪儿?
  那么,究竟要怎样翻译,才“对得起”莎士比亚?
  我们可以反省一下莎士比亚在历史上的角色。
  ……


周兆祥谈如何提高译艺水平

1.尽量接触及使用外语的机会,例如天天阅读外语报刊、找一些使用外语的兼职或义务工作来做、与讲外语的朋友往来、到外地度假或工作等。

2.休息更多的外语与方言。

3.尽量争取接触外地文化的机会。例如接待外国人到自己家里小住、研读外地风土人情的资料等。

4.尽量争取以母语或外语写作或翻译的机会,例如写日志、交笔友、投稿等。

5.尽量阅读及研习翻译工作问题的文章,例如购买或借阅翻译书籍和订阅翻译期刊。

6.尽量参加与文化、翻译、写作有关的会议、研讨会、讲座、培训班、参考前辈经验,跟同业交流心得。

7.加入翻译专业组织,例如各种翻译协会,透过会讯、聚会、会员接触等加深对这个行业发展近况的认识。

8.多多观摩高手的翻译作品,研究欣赏其中的成就,从中偷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9: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英汉翻译津指》(陈生保编著)

简介 · · · · · ·
  英汉翻译津指,为初学翻译的年轻朋友指点门径。具备高中英汉水平即可轻松阅读。翻译的原则、方法、标准,翻译制的难点,翻译应抱的译态度,以及翻译入门知识和实用技巧,介绍周全,深入浅出。实例丰富,解析精当,针对性强,对初学者有切实的助益。本书的内容包括翻译与外文学习、翻译的基础知识、翻译的方法、分析错误、吸取教训、善于推理、翻译应包的态度、结束语。

作者简介 · · · · · ·
  陈生保,河南巩县人,1931年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毕业。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已离休。

附论文一篇:可读性:不容忽视的翻译标杆——就《英汉翻译津指》中的某些修改译文与陈生保先生商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11: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冯志杰著)


简介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的主要特色之一在于理论与实践较为完美的统一。当前,有些翻译论著侈谈理论,分析实例少,实用性差;有的就事论事,理论深度不够,底气不足。本书既有对翻译理论的全面论述,也有实例分析,通过对翻译错误的剖析和对技巧的概括,又上升为理论,使我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本书主要有四章。第一章介绍科技文体的一般特征和翻译的标准,并对科技文章与其他文体的文章进行了简要的比较,所举的科技文体的例子多取自世界名著,在帮助了解科技文体特征的同时,也有助于对其他文体的了解,当然还可用来鉴赏。第二章讨论科技英译中常见的语法错误及其纠正方法。第三章探讨科技英译中的修辞问题,特别是统一性和连贯性。第四章讨论英译中的逻辑问题,主要是概念、判断和推理错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科技文体的一般特征和翻译的标准
   第一节 科技文体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翻译的标准
  第二章 科技英译常见语法错误
   第一节 违反一致性原则
   第二节 错误使用关联词
   第三节 用词不当
   第四节 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第三章 科技英译常见修辞问题
   第一节 违反统一性原则
   第二节 违反连贯性原则
   第三节 累赘和迂回
   第四节 句式简单和单调
  第四章 科技英译的逻辑问题
   第一节 概念不准确
   第二节 判断不恰当
   第三节 推理不正确
  习题参考答案及修改译文
  附篇翻译标准和译文质量评价
  附录英语科技文献中常见的拉丁词语

作者简介
  冯志杰1956年出生。1985年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研究、翻译及编辑出版工作。现任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翻译方面的论著有《翻译理论与技巧文集》。另有译著《剑桥人物百科全书》及其他文章数十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7 08: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法窗译话》(陈忠诚著)


简介
  《法窗译话》所探讨的问题大多直接来自实践:或契机于有关部门的质询,或应同行之不耻下问,或取材于笔者审校译家译稿和批改学员作业时的札记,或为审稿定稿会议上之见闻,或为笔者在这方面的认识过程与经验教训。谈论的方式有的只说一点而不及其余,无话则短;有的则从某一侧面全面铺开,有话则长。

作者简介
  陈忠诚 祖籍宁波,1922年生于上海。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肄业。东吴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华东政法学院经济法系教授。1992年退休。平生从事法律研究、翻译工作。笔译口译兼长,英语、俄语、日语皆懂。多次赴美国、澳大利业访问、讲学。文章常见诸报端,编、译、著之作达二十余种。

目录
前言
法盲与普法教育
隔行不隔山
谈谈law和laws
人治与法治
“法制”正译
“iustice”的双向用法
“法学”英译
何谓Bill of Rights
扫黄
“政法学院”的英译
法律语言大有空子可钻
力戒舍简就繁
简洁一点,再简洁一点
切忌多用逗号、曲解原意
主被切莫倒置
法律汉译英中shall与should以及will
从“暴乱法”说起
“common 1aw”是不是“普通法”?
从“litigator”看词书之积疾
Lawyers。Made in the USA
律师啊,律师!您的英文名称叫什么?
从“attorney-一in—fact”说开去
“巴律师”和“沙律师”
苦命的"associate”!
英语民族心目中的律师汉语如何描述?
英语中表达坏律师的词
什么“陪审法官”?!
关于自杀、自杀学与自杀学会
英语“安乐死”系列词
签名画押
谈谈错误译名“法人团体”
company与corporatton辨异
agreement与contract是同义词吗?
貌合神离的两个{omt venture
(中外)合资与(中外)合作
莫将“营利”当“获利”!
“trade secret”不是“商业秘密”
单婚、重婚、多婚、再婚和分期重婚
女男平权、产假均等之类
约会、求婚、订婚与结婚
“marriage contract”与“contract marliage"及其他
第三人与第三者
第三者插足
……

见于陈教授喜欢评论,附评论文章两篇,大家或可以从中受益一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8 09: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翻译十讲》(刘重德编著)


简介
  本书的内容包括鸣谢、翻译的性质、翻译的原则、翻译的忠实性、直译和意译、常用译法、怎样翻译英语定语从句、汉译英中的形象翻译和断句、文学风格的可译性、译诗问题、英诗汉译、马祖毅教授跋、顾延龄教授跋等详细内容。

作者简介
  刘重德,1914年生于河南,1934-1938年北京大学、西南联大读书。历任中央大学讲师,河南大学、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大学副教授,现任湖现师范大学教授,兼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译协名誉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誉会长、中国大中华文库学术顾问等职。专著有《英语AS的用法研究》、《翻译漫淡》、《文学翻译十讲》;文集有《浑金璞玉集》;译著有《爱玛》,《黑奴吁天录》缩写本,《瘾君子自由》、《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合译有《老马和小马》;译诗有《汉英对照千家诗》;校注《汉英四书》;主编《英汉语比较研究》、《三湘译论》、《英汉比较与翻译》、《英汉翻译例句词典》。

目录
  柳无忌教授序言
  王宗炎教授前言
  鸣谢
  1、 翻译的性质
  2、 翻译的原则
  3、 翻译的忠实性
  4、 直译和意译
  5、 常用译法
  6、 怎样翻译英语定语从句
  7、 汉译英中的形象翻译和断句
  8、 文学风格的可译性
  9、 译诗问题
  10、 英诗汉译
  马祖毅教授跋
  顾延龄教授跋

附刘重德论文二篇:《论语》韦利英译本之研究——兼议里雅各、刘殿爵英译本
         《游园惊梦》曲词英译赏析(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10: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英汉比较与翻译》(陈定安)


本书简介
  《英汉比较与翻译》自1985年出版以来,多次再版,得到读者的欢迎。有的院校采用为翻译教材和参考书。由于十年来语言科学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决定出版此最新版。
    
   我国语言学家历来重视语言的对比研究。吕叔湘先生说过:“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处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又说:“拿外语跟汉语比较,可以启发我们注意被我们忽略过去的现象。”汉语法体系就是在汉外对比中建立,又在汉外对比中不断完善。

作者简介
  陈定安教授毕业于中山大学,其后在厦门大学研究院进修,曾任教于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课程部、澳门大学等院校,讲授英美文学和翻译课程,具三十年教学经验。先后担任过教研室主任、翻译系主任、出版社中英文主编、翻译协会秘书长及澳门大学首届校长特别助理等职,曾应约在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讲授翻译导论。作者专注中英文比较与翻译理论之研究,其译著近四十本。主要有:《英汉比较与翻译》、《翻译精要》、《英汉句子结构比较与翻译》、《英汉修辞与翻译》、《英汉翻译—理论·技巧·实例》、《科技翻译入门》、《商业翻译基础》、《翻译十讲》、《毛姆短篇小说选》、《中国文化小丛书》(英文版)、《世界名著有声剧本》、《幕府将军》(合编)等。《英汉比较与翻译》曾获深圳优秀创造奖。

序言

  近三十午,比较语言学(ContrastiveLinguistics)有着较大的发展,特别是从本国语言教学的需要出发,对英语、德浯、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主要语言进行对比。现代语言教师国际协会1968年南斯拉夫会议早就指出,对比分析对教学很有价值。只有将本国语同其他的语言进行对比,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

  我国语言学家历来重视语言的对比研究。吕叔湘先生说过:“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又说:“拿外语汉语进行比较,可以启发我们注意被我们忽略过去的现象。”汉语语法体系就是在汉外对比中建立,又在汉外对比中不断完善。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马氏文通》(1898年)就是在比较并模仿拉丁文法的基础上产生的。黎国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年)也是在比较英文文法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现象在语言学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传统的英语语法即建立在拉丁语的基础上。时至今日,英语语法仍留有拉丁语的痕迹。

  笔者编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在于对英汉语言作全面系统的对比,更不是纯理论地对一些语法上的枝节问题作繁琐的描述,而是根据翻译与教学的需要,特别是针对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或容易被忽视的地方,通过英汉语言某些主要特点与差异的比较,以提高他们运用英汉语言的自觉性,并为今后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深入浅出,易于理解与掌握,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实例的比较与实际的应用。

  英汉语言对比,是翻译理论的核心。因为英汉互译的理论、方法与技巧都是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异同对比的基础上的。正因为 有了“同”,才可以互译;正固为有了“异”,才产生了不同的方法与技巧。

  翻译实践证明凡是英汉相同之处,一般比较容易互译,英汉不同之处却往往是困难之所在。一旦找出英汉不同之处及其表达力式之差异,问题便迎刃而解。不但加速了翻译的速度,而且提高了译文的浯言质量,防止汉语的欧化。

  在外语教学中,英汉对比的作用也是显著的。如果教师对英汉语言对比有所研究,成竹在胸,便能预料到学生可能出现的语病,采取适当教学,防患于未然。即使学生做错了,也能通过英汉适当比较,一语道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教师应有英汉对比的知识。它有助于提高教学里的预见性,”并“通过适当对比,对学生起一种警惕作用。”因此,英汉对比,特别是两种语言不同之处的比较,不但有助于汉语本身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而且有助于英语与汉语的教学。

  对英汉比较,我国老一辈语言学家已作了开创的工作,但随着语言的发展,随着各国人民的交往和科技交流的日益频繁,要求我们进一步开拓分析对比的领域,深入不同语言的研究。本书仅就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此外,在翻译实践中,我们深感最突出的两个问题是词的多义性的选择和词序的处理。本书想打破传统翻译教材的编写法,抓住重点,突出难题,从两种语言的不同角度,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比较与探索。

  这本书的一些主要内容曾在几所大学讲授过,现整理出来献给广大读者,希望对社会上英语自学者、中学英语教师,大学英语系学生和一般翻译工作者有所助益。

  本书初稿的部分篇章,曾先后请王宗炎教授、王岷源教授、傅惟慈教授审阅过,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特别要感谢李赋宁教授,他郑重地为本书写了评语及推荐信。

目录
  序言
  增订版序言
  第一章 英汉语言主要差异综述
  第二章 英汉词语主要差异比较
  第三章 英汉词序比较
  第四章 英汉词汇比较
  第五章 英汉成语的比较与翻译
  第六章 文化、思维与翻译

部分作品下载
《英汉修辞与翻译》下载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530437.html
《翻译精要》下载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346670.html?from=isn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09: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编奈达论翻译》(谭载喜著)


内容简介
  《新编奈达论翻译》的内容包括出版说明、奈达序译文、编译者序: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翻译的新概念、翻译的性质及其他、翻译中的语言匀际功能及其他、翻译的符号学观、修辞意义、语法意义、词汇意义、信息的传译、信息重新组织、对翻译进行检验。新编奈达论翻译,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基本读物之一。详尽介绍奈博士翻译理论思想的发展脉络、阶段划分、先后变化、内容全貌及其价值和贡献。全景式介绍语言学、交际学和社会符号学三大翻译理论派别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范畴,也是奈达翻译思想的整体综述。学习和研究翻译的必读书,对初学者和深造者都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谭载喜,1953年生,湖南涟源市人,1975年毕业于湖南师大。1977年至1981年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留学,获语言学硕士学位,归国后执教于湖南师大,后调入深圳大学。1996年至1998年赴香港城市大学任研究员,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兼读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应用语言学博士,1999年3月获得学位。现任深圳大学外语系教授。
  谭载喜出版著、译作12部,论文40余篇,约300万字,其中包括:《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翻译学》﹑《翻译研究词典》(主译)、《奈达论翻译》、《幸运的吉姆》(译作);主要代表论文有《翻译本质的绝对与相对属性》、《翻译比喻衍生的译学思索》、《翻译比喻研究》(英文)、《再论翻译学》、《翻译单位的语篇语言学视角》、《中西翻译比较与探》、《翻译中的语义对比试析》、《文化对比与翻译》、《必须建立翻译学》、《论翻译学的途径》、《论翻译学的任务和内容》、《试论翻译学》、《翻译学与语义》、《论比较译学》、《翻译学必须重视中西译论比较研究》、《中西译学:比较与借镜》(英文)、《语篇与翻译:论三大关系》等。
  谭载喜认为翻译是一种艰苦的工作,但不是科学,而只有研究有关翻译规律的学问才是科学。他在《试论翻译学》一文中指出:“……翻译作为一门技术,只是一个较低层次的活动,其结果常见于一般供外语教学的翻译、科技文献的翻译、工具书的翻译以及机器翻译中。在较高的层次上,翻译又应当是艺术,因为翻译操作的基本技能,在实际运用中必须加以创造性地发挥。在文艺翻译领域,既然原作是创作而成的作品,译品也应理所当然地经过译者的创造性劳动而得出。即使是非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同样存在一个再创造问题。翻译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还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象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造才能的艺术。……
  从这些定义可以推断出,翻译只能是技术(技巧、技艺)、艺术,不可能是科学。我们知道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说翻译是科学,那么翻译是一个知识体系吗?它能揭示某种客观规律吗?回答只能是否定的。诚然,翻译是一种需要复杂知识的活动,因为要做好一篇翻译,我们需要有娴熟的语言知识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译专业文献需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有关具体翻译方法和技巧的知识。……应当承认,翻译确是一项有客观规律可循的活动。……但是,某个事物有规律可循,并不简单地等于该事就是科学。……有规律可循的东西,其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学,它往往只是给科学或科学研究提供了素材。……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能‘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揭示’客观规律,而单单具有客观规律,是不成其为科学的。因为翻译本身不能揭示翻译活动的客观规律,所以它不能算作科学。对翻译可以进行科学的描写,这一命题的真正含义,是指有这么一门学问可以对翻译活动实施描写,翻译本身无自我科学描写而言,它只能是科学描写的对象。这种科学描写,就是我们必须建立的翻译学的任务。”
  谭载喜论证了翻译学的性质和基本特征,又进一步指出翻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因为它需要综合利用语言学、文艺学、社会学、符号学、心理学以及数控论(包括概率论)、计算机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但他同时指出翻译学并不是个大杂烩。他在文中写道:“虽然它的研究涉及多门知识,但其研究中心始终是翻译,即语际、语内和符际转换及转换中出现的一切问题。”
  在论及翻译学的内容时,谭载喜提出翻译学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普遍翻译学;(2)特殊翻译学;(3)应用翻译学。他解释说:“普通翻译学主要研究人类语言、文化及其翻译的一般规律,研究翻译的一般过程和翻译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宏观上探讨翻译的性质、功能、标准以及译者的一般职责和条件等问题,并从历时和共时翻译学的角度研究翻译的历史,其中不仅包括翻译的国别史、地域史,而且更应该包括翻译的世界史。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涉及一般语言的普通译学理论。特殊翻译学不同于普通翻译学,它的范围较小,主要研究两种具体语言的互译问题,涉及这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揭示出它们之间有规律的和无规律的、对应的和不对应的、彼此融和的和彼此冲突的东西,然后提出能指导两种具体语言互译的理论。可以说,这是一种比较翻译学或对比翻译学的理论。应用翻译学主要研究如何把普通译学和特殊翻译学的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翻译教学、翻译批评、翻译工具书的编纂和机器翻译等,从微观上对翻译的目的、功能、标准、程序和方法等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说明,以使普通译学理论和特殊译学理论在实际运用中得到检验。……翻译学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是不可截然分开的。研究普通翻译学的人必须有特殊译学知识和应用译学(包括翻译实践经验)知识作为基础,研究特殊翻译学的人必须有普通译学的知识作为指导,而研究这两者的人则同时都应注意对应用翻译学的探讨,从理论的实际运用中获取反馈信息,不断使理论得到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不能把翻译学研究的这三大内容和具体翻译理论的建立割裂开来。任何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翻译理论都应当是普通译学、特殊译学和应用译学研究的结晶,因为在这样的理论中,既应包含泛论翻译的成分(适用于一切语言甚至一切符号系统之间的翻译),又应包括专论具体语言互译的成分(适用于具体的双语翻译,如英汉互译、俄汉互译、俄英互译等);既应具有帮助人们认识翻译实质的理论价值,又应具有指导具体翻译操作的实用价值。”
  真正的翻译学应具有广泛的意义,研究和指导一切翻译活动。所以,我们不宜提出诸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之类的口号。科学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我们提出的翻译理论也许不同于外国人的理论,但那不应当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就把翻译学的概念狭隘化,建立所谓独立的中国翻译学。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使我们的翻译理论尽可能科学地、客观地反映翻译的面目,因而能尽可能广泛地得到运用。
  从广义上理解:翻译学研究的,不仅仅局限于翻译活动本身,而应包括与翻译活动有关的一切领域。谭载喜把翻译学研究的对象进行归纳,浓缩为以下五条:(1)翻译的实质;(2)翻译的原则和标准;(3)翻译的方法和技巧;(4)翻译的操作过程和程序;(5)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如目的和手段的矛盾,内容和形式的矛盾,作者与译文读者的矛盾等等。他认为除此之外,还应该研究:对比语义学;对比句法学;对比修辞学;对比社会符号学;对比文化学;对比民族语言学;对比心理学等。总之,一切与翻译有关的课题,都应纳入翻译学的研究范围,使翻译学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提倡把大量的精力投放在对细小问题的研究上,而只能从宏观上对翻译展开整体性研究。翻译学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对翻译的主要矛盾加以理论说明,而无法对那些枝节的,特别是无规律的现象都一一加以详细阐释。当然,它必须指出:翻译中除存在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外,还有大量无规律的、非普遍性的东西。
  谭载喜从概念上澄清了一些研究者对“翻译”及“翻译学”的模糊观念,揭示了翻译学内部的客观规律,对翻译学的内容、任务和研究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出了方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目录
  出版说明
  奈达序
  译文
  编译者序: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
  第一章翻译的新概念
  第二章翻译的性质及其他
  第三章翻译中的语言交际功能及其他
  第四章翻译的符号学观
  第五章修辞意义
  第六章语法意义
  第七章词汇意义
  第八章信息的传译
  第九章信息重新组织
  第十章对翻译进行检验
  附录一语言学理论对语言理解的贡献
  附录二翻译学的途径
  附录三翻译理论面面观
  附录四《圣经》翻译出版的程序
  附录五奈达著作目录
  附录六术语汉英对照与索引

附其作品《西方翻译简史》(第一版)下载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516456.html
论文两则:1、翻译比喻中西探幽;2、翻译本质的绝对与相对属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14: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英汉同声传译》(张维为著)

内容简介
  第一部英汉同声传译专著,概述同声传译的理论知识,着重讲解同声传译的方法和技巧,实例丰富,针对性强,切合实用,广泛介绍有关同声传译的信息,研习口译良师益友。

作者简介
  张维为,80年代初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和北京外国语学院联合国译员训练部。后又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院获国际关系博士学位。 1991年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80年代中期曾在外交部翻译室担任主要翻译,后受聘赴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从事同声传译工作多年。现为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日内瓦韦伯斯特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兼任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邀研究员。走访过100多个国家。
  
   英文专著有《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经济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政治意义》、《改造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政治影响》等。曾参与《汉英时事外交词典》的编写和多种书籍的翻译。

张维为博客专栏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 ... dWriter=0&Key=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19: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翻译理论》(刘宓庆著)

简介
  当代翻译理论,许多大专院校指定的大学翻译教材或必读参考书。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现代翻译理论原则、原理、方法论及中国翻译学学科架构的理论专著,书中针对汉外互译提出的许多理论主张及对策都有独创性和实用性。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中国翻译理论基本模式、翻译的实质和任务、翻译的原理:语际转换的基本作用机制、翻译的思维简论、可译性及可译性际度问题、翻译的程序论、翻译的方法论、翻译美学论、翻译风格论、论翻译的技能意识等。

作者简介
   刘宓庆,中国香港人,祖籍湖南新宁,生于1939年1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研究生院主修语言及语言教学理论。
  历任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教授或客座教授,并在联合国组织机构任翻译。后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国立及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执教,2006年受聘于上海同济大学外语学院任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
  刘宓庆是国际上的知名学者。他的学术专著多达数百万言,其中包括《文体与翻译》、《英汉翻译技能指引》、《新编当代翻译理论》、《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翻译美学导论》、《翻译与语言哲学》、《文化翻译论纲》、《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口笔译理论研究》、《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及《刘宓庆翻译散论》等十一部。
  刘宓庆探讨了现当代译学几乎所有的理论问题,其中有些著作更是我国当代翻译理论的扛鼎之作。刘宓庆前期的学说建立在传统译论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后期的理论观以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导向,具有超前性,在国际上很受学术界的重视。可以说,他的翻译理论提高了我国的译论在世界上的地位,因为即便在翻译研究极发达的西方也几乎没有人构建出如此完整、如此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
  第二章中国翻译理论基本模式
  第三章翻译的实质和任务
  第四章翻译的原理:语际转换的基本作用机制
  第五章翻译的思维简论
  第六章可译性及可译性际度问题
  第七章翻译的程序论
  第八章翻译的方法论
  第九章翻译美学论
  第十章翻译风格论
  第十一章论翻译的技能意识
 参考书目

附论文一篇:斯内尔-霍恩比的翻译综合法和刘宓庆的当代翻译理论之比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10: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与翻译》(郭建中编)

简介
  本书收入了老一辈外语专家教授的论文开创了当代文化与翻译研究的先河。论文集中也有不少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他们勇于探索,生气勃勃,是我国翻译研究未来的希望。中年翻译研究工作的论文功底深厚、学风严谨,起到了中流砥柱、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语言。不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就不可能掌握所学的语言。人们研究文化与语言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在单一的语言与文化中研究,也可以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与文化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异同。
   本书选入论文二十九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作者简介
  郭建中,教授,1938年生于上海,196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至今。现系中国译协理事兼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中会委员,浙江省译协会长。发表译学论文数十篇,主要译作有《杀鹿人》、《鲁滨孙飘流记》、《铁草》等。业余爱好科幻小说。由于在译介外国科幻小说方面的成就,获1991年“世界科幻小说恰佩克翻译奖”和1997年北京国际科幻小不大会翻译奖“金桥奖”。

目录
  序言
  翻译中的文化比较
  翻译与文化繁荣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翻译研究
  走向中西比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研究
  跨文化翻译:距离与近似
  文化交流与翻译
  文化视域中的翻译文学研究
  东边日出西边雨——诗歌翻译中的跨文化视角
  译语接受的文化特质与形式
  论口译的跨文化意识
  文化预设与误读
  谈谈误译的文化背景
  文化观念与翻译
  语际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差异与读者反应——译Nida的读者同等反应论
  论意译、直译、不译的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涵义
  文化缺少与翻译补偿
  从文化角度论汉译英中的变形与求信
  更广泛、更及时的交流:消除交际障碍的一个方法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文化及其翻译
  汉译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浅谈杨译《儒林外史》英文本对文化的词语的翻译
  英汉比喻性词语中文化内涵及翻译
  汉英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
  宗教文化与翻译
  姓名的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从跨文化角度看英语异形诗的汉译
  谈翟理思想英译《三字经》
  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教材的影响

附文四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5 12: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实用口译手册》(增订版)(钟述孔著)

内容简介
  口译,是人类交流思想所借助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甲乙所方互不通晓对方语言的情况下,若要进行会谈、交涉、说理、谈判,通讯进行科技、工农业生产、文艺、贸易、防务、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友好合作与经验交流,口译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桥梁;在许多国家代表出席的国际会议上,口译更属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在了解情况、洋为中国用以促进祖国的四化大业方面,在反地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中,口译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作者简介
  钟述孔,194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英国语文学系。1950年入外交部亚洲司工人并兼任外交部高级翻译。1965年后,任北京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外交学院兼职教授,后任联合国“中国译员培训部”兼职教授。1980年起,参与一系列国际会议。后出任联合国总部技术合作促进发展部政策与发展规划司司长。1990年任外交部国际公司衔参赞;曾出席国际经济、发展、环境领域的一系列多边谈判会议;后任外交部环境问题特别顾问至今。目前仍受聘外学院的兼职教授。著作有:《英汉翻译手册》,《实用口译手册》、《21世纪的挑战与机遇》、《国际经济关系和全球环境与发展》等书。

目录
  PART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1 INTRODUCTION TO INTERPRETATION
  CHAPTER2 FAMELIARITY WITH THE STRUCTURE OF SPOKEN ENGLISH
  CHAPTER3 FAMILIARITY WITH POLITE FORMS ENGLISH
  CHAPTER4 CONSTANT EXPOSURE IS OF VITAL IMPORTANCE
  CHAPTER5 PROPER HANDLING OF IDIOMS -----THREE RULES TO GO BY
  CHAPTER6 NOTE-TAKING IN INTERPRETING
  CHAPTER7 THE INTERPRETING OF FIGURES
  CHAPTER8 FEATURES OF PART THEREE AND THE BASICS
  CHAPTER9 PROTOCOL ROUTINE

备注:由于作者具有大量的口笔译实践,所以,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但是,由于作者当年的时代背景所限制,里面有些时代特色的例句。比如说“美帝国主义”、“苏联红军”等等,但是,读起来却是非常有意思的。读这本书,关键要掌握其中作者超强的翻译实践积累的实战笔译和口译的技巧,而不是其中的时代特色的句子。另外推荐读者也要读一下作者的《英汉翻译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年2月第1版),这本对翻译实践也很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6 08: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词语翻译丛谈》(陈忠诚著)

内容简介
  直接取材于英文原作,资料翔实丰富,探索汉英词语之间的对应关系,讨论翻译方法,行文生动活泼。

作者简介
  陈忠诚,号中绳,祖籍宁波,1922年生于上海。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毕业。东吴大学中国比较法学院法学士(1947年)、比较法硕士(1949年)、大学本科毕业前在美国独资企业德士古石油公司中国公司法律部任兼职法律翻译,毕业后任专职法律顾问。1951年起,任最高人民法院华东分院编纂、华东司法改革办公室工作人员。华东政法学院成立后,在该院任教,为原经济法系教授,兼法律学术交流的俄语(50年代)、英语(70年代)和日语(90年代中)口译。1992年退休后任上海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平生从事法律研究、翻译工作。笔译口译兼长,英语、俄语、日语皆懂。多次赴美国、澳大利亚访问、讲学。文章常见诸报端,编、译、著之作达二十余种。

  2000年6月出版《法苑译谭》(下载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722413.html)一书, 该书内容既涉及法律(学)文字之英译汉,亦涉及其汉译英,并予后者以重视——因为它是外向型的,直接影响我国法律之国际形象,而且是较之内向型法律翻译更为薄弱的环节,是法律(学 )翻译的新天地。  

目录
  写在前面
  一、会话篇
  说溜了嘴怎么办?
  “Long time n0 see”是洋泾浜吗?
  “请再说一遍”
  不是会话书上的会话
  二、日常篇
  “Breakfast”未必是“早饭”
  “棒冰”与“刨冰”
  炒蛋、煮蛋、煎蛋、坏蛋和好蛋
  “豆制品”的英译
  鸡汁、鸡汤和其他
  “沏(泡)茶”的英译
  Smoking English
  “手提火炉”、“手炉”、“脚炉”和以“茶杯暖手”
  “沙发”≠“sofa”
  “一身冷汗”与“汗衫”
  没有支架的自行车
  安步当车
  推乘客上车的人
  “电话会议”和其他
  “信”的种种
  几个有关婚姻的词语
  热门货
  “搭卖”和其他
  柜台底下与后门
  “黑市”、“白市”和“灰市”
  “黄牛”
  三、理解篇
  “Never mind”另有一用
  “Dry.eyed”两义
  “Recession”。“recovery”和“depression”
  “Wrong—doer”,“good—doer”,“do-gooder”以及
  “good—looker”
  “砖”、“瓦”之差
  “Wear”琐谈
  “Twin”和“double”之别
  “…you name it…”的汉译
  好事还是坏事?
  “Workers”只指“工人”吗?
  “Company”与“Corporation”
  两个“生父”两种意义
  “Social sciences”就是“社会科学”吗?
  “Billion”知多少
  ……

部分著作
《民法通则》AAA译本评析(法学学术)/陈忠诚著,2008-7-1版 法律出版社 / 22.0 / 平装 
·东吴岁月.译林杂谈(法学学术)/陈忠诚著,2008-2-1版 法律出版社 / 20.0 / 平装
·悦读法律英语/陈忠诚著,2007-10-1版 法律出版社 / 22.0 / 平装
辞书与译事 陈忠诚 / 2006-01-01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18.0 / 平装
词语翻译趣谈 陈忠诚 / 2006-01-01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22.0 / 平装
译仁译智——翻译茶座(14)/陈忠诚 /2006-01-01/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1.0/
·法律英语阅读-商法(中英文对照)/陈忠诚,2003-6-1版 法律出版社 / 36.0 / 平装
·法律英语阅读-综合法律(中英文对照)/陈忠诚,2003-7-1版
·法律英语阅读-民法(中英文对照)/陈忠诚,2003-6-1版 法律出版社 / 38.0 / 平装
汉英词语翻译漫话 陈忠诚 / 2002-03-01 /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12.8 / 平装 / 259页 
汉英词语对译正误辨析 陈忠诚 / 2001-06-01 /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19.8 / 精装
·法苑译谭(法窗夜话)/陈忠诚,2000-6-1版 中国法制出版社 / 17.0 / 平装
词语翻译丛谈续篇 陈忠诚 / 2000-4-1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24.5 / 平装
·英汉汉英法律用语辩正词典/陈忠诚,2000-1-1版 法律出版社 / 54.0 / 精装
英汉法律用语正误辨析 陈忠诚 / 1998-4-1 / 法律出版社 / 25.0 / 平装
·美国监狱和矫治:法律英语读物/陈忠诚,1998-1-1版 法律出版社 / 10.0 / 平装
法窗译话 陈忠诚 / 1992-5-1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14.2 / 平装
词语翻译丛谈 陈忠诚 / 1983-12-1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11.0 / 平装

部分论文目录:(注:33篇论文我已合并压缩上传,其下载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750491.html,喜欢者可下载阅读
社科法学学报标题英译错误举隅(《时代法学》-2009年1期-陈忠诚)
法学社科刊物标题英译违规实录——英译程序违规个案调查以《中国司法》为例(《时代法学》-2008年1期-陈忠诚)
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第二版补正(《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6期-陈忠诚)
社科期刊篇目英译之弊论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陈忠诚)
社科学报标题英译之大患(《上海政法学院学报》 -2006年6期-陈忠诚)
期刊标题英译错误举隅(《时代法学》 -2006年4期-陈忠诚)
《新时代汉英词典》系列翻译纠错(《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陈忠诚)
评《牛津法律大辞典》重译本(《比较法研究》-2005年3期-陈忠诚)
评港刊《中国法律》之法律英译(《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2期-陈忠诚)
《元照英美法词典》勘误补遗录(《比较法研究》-2004年5期-陈忠诚)
我国社科学报篇目英译评议例说(《上海科技翻译》-2004年3期-陈忠诚)
评《现代汉语词典》增补版及其新词种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1期-陈忠诚)
上海名校学报社科篇目英译之讹抽样(《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11期-陈忠诚)
简评诸汉英词典(《外语研究》-2006年2期)
《上海法学研究》20056篇目英译评述(《金陵法律评论》 -2006年1期-陈忠诚
为2002年版《新时代汉英词典》指误(《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2期-陈忠诚)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4年4期-陈忠诚)
略评法学篇目英译之败笔(《金陵法律评论》 -2004年2期-陈忠诚)
《当代新编汉英词典》初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PKU -2003年5期-陈忠诚)
众汉英词典之典型失误(《上海科技翻译》 -2003年4期-陈忠诚).pdf
张健著《当代新编汉英词》初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1期-陈忠诚)
读者论汉英词典的通病译名贫乏(《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PKU -2002年5期-陈忠诚)
小评《最新英汉法律词典》(《上海科技翻译》 -2002年2期-陈忠诚)
2000年商务版《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同名异译病101例(《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3期-陈忠诚)
初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上海科技翻译》 -2001年2期-陈忠诚)
《新时代汉英大词典》法律用语英译错误例说(《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3期-陈忠诚)
初论《英汉大词典补编》的译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1期-陈忠诚)

关于现行汉英词典恐短症的简报(《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PKU -2001年5期-陈中绳)
《布莱克法学词典》点评(《比较法研究》 PKU CSSCI -2001年2期-陈中绳)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一个条目的错误(《辞书研究》 PKU -2003年5期-陈中绳)
2000年商务版《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瑕疵小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年4期-陈中绳)
欢迎批评(《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一个条目的错误)(《辞书研究》 PKU -2005年4期-张遵修)
谈《英汉大词典补编》译名来源及定名原则——兼与陈忠诚先生商榷(《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5期-于海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7 11: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词语翻译丛谈续编》(陈忠诚、吴幼娟著)
内容简介
  《词语翻译丛谈》出版后三年,已以平、精本发行达八万册;15年来,笔者鬃妻吴幼娟女士协助或合作下继续观察、收集百语资料,随时撰写成片短文、词语小品。同15年前的《词语翻译丛谈》一样,《续》也分为若干篇,即:《通则篇》、〈饮食篇〉、〈法制篇〉、《英语广千洋相录》、《新知录》、《生活篇》、《偶得实录》等七篇。各篇均有细目,读者可按图索骥,根据时间条件随时选续。

作者简介:
  陈忠诚,号中绳(1922-),前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肄业,东吴大学中国比较法学士、法学硕士,原华东政法学院经济法系教授,上海第四律师事务所律师。大学本科毕业前曾兼任美国独资企业德士古石油公司中国公司法律部翻译;毕业后任该公司法律顾问,并在东吴法学院讲授民法。1951年起,在最高人民法院华东分院从事编纂工作,兼民庭俄语通译、土改人民法庭审判员、华东司法改革办公室干部。华东政法学院成立后,调至该院任教,兼法律学术交流的俄语、英语、日语同声口译。1992年起,任上海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1995年起主要从事写作,亦作专题讲座;兼任《法律英语世界》顾问、上海法制办、汕头市法制办译审顾问及若干律师事务所法律英语顾问,并经常为多种法学学报撰稿。
  相关作品:《《民法通则》AAA译本评析》《词语翻译丛谈》《词语翻译丛谈续编》《法窗译话:法律翻译絮谈》《东吴岁月·译林杂谈:一位老东吴毕业生的联想与随笔……》《汉英词语翻译漫话》《汉英词语对译正误辨析(精装)》《悦读法律英语》


作者序言——写在前面
  ]983—1990年间,笔者先后撰写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暨翌年的精装本的《词语翻译丛谈》、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的《汉英词语翻译漫谈》、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的《汉英/英汉词语翻泽趣谈》和原名《词语翻译新话》1990年由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出版时发现已被出版商更名的《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等四书。
  四书的共同特点,是严格地从实践出发,凡有所述必有实践根据;不空谈理论而寓理论于实例;立沦力求以独自的视角推陈出新而力戒人云亦云;文体不拘形式,有读者称之为以词语对比为其话题的杂文。其中笔者个人偏爱的(包括其错误在内),则是其中的第一种:《词浯翻译丛谈》。
  《词语翻译丛谈》出版后三年,已以平、精装本发行达八万册;15年来,笔者在爱妻吴幼娟女士(已于不久前亡故)协助或合作下继续观察、收集言语资料,随时撰写成片断短文、词语小品。今已积累足够的篇幅并作必要的筛选,终于又成一书。此即本书《续词语翻译丛谈》的由来——十年怀胎,元宵问世。
同15年前的《词语翻译丛谈》一样,《续》也分为若干篇,即:《通则篇》、《饮食篇》、《法制篇》、《英语广告洋相录》、《新知录》,《生活篇》、《偶得实录》等七篇。各篇均有细目,读者可按图索骥,根据时间条件随时选读。
  因系力求以独自的视角推陈出新之作,立论或不无偏颇之处,望读者有以教之,笔者年近八旬,望能继续勉力,争取于本书再出续篇之日与读者再见!
                    陈忠诚 吴幼娟
                    1998年元宵夜
--------------------------------------------------------------------------------

目录
  一、通则篇
  关于加强汉译英的通信
  谈译事之不易
  从“难得糊涂”到词语之模棱两可与翻译难
  翻译的“Nosciturasofiis”规则
  英语文字与非文字合成语之理解
  从言语实践中吸取养料提高译文的表达质量
  小论词之短化
  似是而非之尤
  龙头与蛇口及其他
  一物数名
  谨防翻译中的假朋友!
  逻辑与英语语法
  尽信nativespeakers不如无nativespeakers!
  英译英
  马来西亚英语中特色口语词语选录
  异中有同
  中西上下观
  英译汉四字语补遗
  反面着笔一例
  论“TheEnglishtranslationsareforreferenceonlv”
  从失误看译者的修养
  西达病欤?艾滋病欤?
  日译汉的启发
  从英译和想到英译汉
  译者也要传达原文的文化
  翻译与标点
  一个hyphen值一个联邦!
  注意英语文字技术的变化
  翻译而译反
  谢谢僚与谢谢倷一家门(同词反义)
  闲话“沙脱堆”
  诺号
  从“石油输出国组织”到“欧佩克”的倒退
  注意姓名文化
  英语中海外华人姓名之英译
  从星期五说起
  注意异国(州)同名地
  机器翻译应该小心
  不懂外语也能审阅译稿吗?
  汉语外来词随想录
  二、饮食篇
  三、法制篇
  四、英语广告洋相录
  五、新知篇
  六、生活篇
  七、偶得实录

文章摘抄:
             谨防翻译中的假朋友

  大家都知道英语中有一名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意思是说“患难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可风朋友确有真假之分。特别是在使用外语或人事翻译人来说,可要警惕假朋友啊。

  火车的动力当初归根到底全仗煤(现在也有不用煤的火车了)――利用煤的火力;司炉工人就是“求援”(火伕)即汉语俗称的“生火”。这就是火车在汉语中之所以称作“火车”而不称,比如说,“汽车”的道理。可是日本人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即使在当初烧煤时候,直接发动火车的不是煤火而是由煤火烧水而成的蒸汽。因此,日语称传统的火车为“汽车”。但是在汉语,“汽车”却不指火车而指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妈日语的“自(auto)动(mobile)车”,所以同他动车妈日本发明的“人力车”(所以北京称“洋车”、上海称“东洋车”)相对而言者也。

  这“汽车”,便是我们日语学习者的假朋友――我们以为它是个熟词,是我们的“朋友”,意思是指汽车;而结果发现这“汽车”指的原来是火车,使我们受骗上当。“现金”,汉语就是现金,而日语则亦指“实用主义”!

  我们法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又去改行转读英语的,也会碰到让更多假朋友。比如说,法语“district”是“县”,就以为英语的“district”也指“县”了,结果却发现上了当――英语“district”指的是级别比法语“district”低的“区”――又是个假朋友!又如法语中的l’enployé指“职员”。于是当你看到英语中也有个employe(e)的时候,你就把它当做“朋友”,在汉译英练习中用“employee”来译汉语“职员”。结果有人会告诉你,你犯了一个带有思想性的错误:“employe(e)”是“受雇者”妈雇佣劳动者,而我国的职员是主义祖国当家作主的主人,怎么那同雇佣劳动者即“employe(e)”等同起来呢?!这时候你才发现你又在英语中上了一个假朋友的当了!当然,最后一例是“文革”年代的一件翻译冤案,如今早已以现实中平反昭雪了。

  又如意大利人在英语中以及英美人在意大利语中也都会碰上许多假朋友。其细节请看下列引文:

  Another pitfall to avoid was the wrong use of an English word which, while almost identical to an Italian word, had a different meaning. There are many: "to support" does not mean "sopportare"; "to annoy" is not the same as "annoiare"; "to demand' does not mean "de-mandare"; et cetera. The confusion could occasionally be embarrassing. One night Beniamino Gigli and I happened to be sitting in a gilded box at the Metropolitan, surround琫d by dignified matrons covered with brocade and dia琺onds, his devoted admirers. He was in evening clothes because he was not singing but had come to watch the per琭ormance. One of the ladies tapped his arm with her fan and asked graciously: "How do you feel tonight, Signor Gigli?" ( Signor, incidentally, was the wrong title. It should have been Commendatore. ) He cleared his throat and said: "Not very well. I am a little constipated . " The ladies looked at him and at each other with astonished hor瑀or. I hurried to explain that by "constipated" he did not mean what they thought but only that he had a slight cold.

  -Luigi Barzini: O America! London 1977, pp.88-89

  瞧,引文中的那位意大利演员又上了假朋友的当:美国的贵零售价、阔小姐问他身体好吗,他以为回答的话在英语中是“有点作风”,可实际上在美国听来却是“大便不通”,因而不禁大为愕然。

  可见,在翻译中我们(特别是了英语的亲属语以后才学英语的学习者)必须十分警惕――造成别上假朋友的当,不过上了一次当、也了一次洋相(如上列引文中的那位意大利演员那样)也有一点好处――可记取教训。用上海方言来说就是:假朋友,永远认得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12:00 , Processed in 0.29821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