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123buzhi

[【读书交流】] 《这本书叫什么》的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21: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C.引进别利尼与切利尼刚才那个故事里有个求婚者两试及格,高高兴兴地娶波西娅二世为妻了。此后他们过得幸福,有一个爱女波西娅三世,后文仍以"波西娅"相称便是。等到她长成了少女,又跟她妈和外婆一样聪明,一样美丽。她也决计用抽匣法择夫。求婚者想讨她,非过三道考关不可了里考法也真是独具匠心。她恢复外婆的旧计,每只匣上只题一个陈述,不再题两个。可是,她添了新的一招。她向求婚者交底,每只匣子都是由佛罗伦萨两个著名工匠之一打制的,一是切利尼,一是别利尼。切利尼每打一只匣子总在上头题一句假话,而别利尼在他的匣子上只题真话。

  69a.初试这次的考法不同寻常,求婚者要是瞎猜,会有三分之二的机会,不是三分之一了。波西娅不用小像,改用匕首,放在三只匣的一只里头,另外两只是空的。如果求婚者能避开盛匕首的匣子,就能进入复试。匣上题词如下,求婚者该选哪只匣?

  金             银                       铅
匕首在这只匣里  这只匣子是空的  这三只匣子至多有一只是别利尼打的

我的理解:只有一个里面有匕首,如果在1里面,那么1就是别利尼打的,而2也是对的,也是别利尼打的,3就是错的,就是切利尼打的,符合情形。所以选择银匣子或者铅匣子都可以。

  如果在2里面,1为假,2为假,则3为真,是别利尼打的,匕首就在铅匣子里,选择金匣子或者银匣子都可以。(回头看是这个地方搞错了,前面已经假设在银匣子里了,后面的匕首又跑到铅匣子,自己瞎搞一起,粗心犯错,该打)

  如果在3里面,则1为假,2为真,3若为真话,则是别利尼打的,与题干不合,所以3必定为假话,但如果3为假话,那么这三只匣子就至少有两个是别利尼打的,这便自相矛盾了。所以这种情况不成立。

  所以不论如何,上述两种情况银匣子总是没有匕首,就选它了。

  答案:居然错啦,我晕!

  假定铅匣是别利尼打的,它上面的陈述就是真的,因此另外两只匣子只能是切利尼打的。这意味着另外两个陈述都假。具体地说,银匣上的陈述假,匕首该在银匣里。可见,如果铅匣出自别利尼之手,匕首是藏在银匣里的。其次,假定铅匣是切利尼打的,它上面的陈述就是假的,理应至少有两只匣子是别利尼打的。这意味着金匣与银匣都是别利尼打的匣子(因为铅匣是切利尼打的)。既然如此,金匣与银匣上的陈述都真。具体地说,金匣上的真。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匕首是在金匣里。

  无论哪种情况,匕首总不会在铅匣里。所以,求婚者该选铅匣。

  69b.复试按这次的考法,求婚者要是瞎猜,会有二分之一的机会。波西娅只用了两只匣,一金一银,其中一只藏着某个小像(这次不再用匕首)。每只匣仍是由切利尼或别利尼打制的。匣上写着:金                      银
小像不在这里    这两只匣恰好有一只是别利尼打的

  哪只匣?

  我的理解:如小像在1,那么1是假话,是切利尼打的,则2是别利尼打的话,正好符合情况。

  如果小像在2,则1是真话,是别利尼打的,如果2为真,则2是别利尼打的,但这是他就说谎了,所以不可能。

  所以小像在金匣子里。

  69c.三试求婚者如果两试及格,就被领进另一间屋子,内有金匣、银匣、铅匣各一只。每只匣仍是由切利尼或别利尼打制的。不过,这一次,要是瞎猜,求婚者的机会是三分之一,因为波西娅把她自己的小像放在一只匣里。要过这道考关,求婚者必须做到:(l)选出盛小像的匣子,(2)讲出每只匣子的制作者。

  金          银               铅
小像在这里  小像在这里  这三只匣子至少有两只是切利尼打的

  我的理解:如果小像在1,则1为真,2为假,3要是为真,则陈述为假,所以3肯定为假,真实的陈述是这三只匣子至多有一只是切利尼打的。但是此时有两只(1.3)都是切利尼打的,所以不成立。

  很明显,小像在2的情况和在1是一样的。

  所以小像在3,即铅匣子里面。

  此时金银匣子都是切利尼打的,3的命题已然正确,所以3是真话是别利尼打的。

  D.神秘莫测:错在哪儿呀?

  70.波西娅匣的几个故事里头,最叫人作难的是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它是一条有基本意义的逻辑原理的例证。

  刚才那个故事里有个求婚者三试都及了格,高高兴兴地娶波西娅三世为妻了。他们有好多儿女、儿女的儿女、儿女的儿女的儿女等等。

  过了若干代,一个后人在美国降生了。她长得非常像祖传小像上的那些波西娅,因此起名波西娅N世,后文仍以"波西娅"相称便是。等到这位波西娅长成了少女,又跟其他所有的波西娅一样聪明,一样美丽。除此以外,她还活泼极了,甚至有点儿顽皮。她也决计用抽匣法择夫。这在当代的纽约是有点反常的。别管了吧。

  她采用的考法看来够简单的,只要两只匣,一银一金,其中一只匣里有波西娅的小像。盖子上题词如下:
金                  银
小像不在这里    这两个陈述中恰好一个真

  选哪只匣呢?好,她那位求婚者就这么推理开了:如果银匣上的陈述真,这两个陈述中就确乎恰好一个真。这意味着金匣上的陈述必定假。反之,假定银匣上的陈述假,这两个陈述中就确非恰好一个真。这意味着它们或者都真或者都假。既已假定银匣上的陈述假,它们就不会都真,理应都假,所以金匣上的陈述又该假。总之,不管银匣上的陈述是真是假,金匣上的陈述必定假。所以,小像必定在金匣里。

  于是,那位求婚者得意洋洋地大嚷:"小像必定在金匣里,"一面就揭开了盖子。他慌得不成样子,金匣竟然空空如也了求婚求昏了头,咬定波西娅骗了他。"我还不至于没羞到要骗人哩,"波西娅笑了,摆出一副又傲慢、又得意、又轻蔑的神态打开银匣。千真万确,小像是在里头。

  可是,求婚者的推理究竟错在哪儿呀?

  我的理解:这两个陈述恰好一个为真就只有另一个为假的情况下才成立。我就和他犯了一样的错误,为什么呢?

  不懂不懂,看答案,这个答案真的挺有意思,就是缺少了一个条件,即一个陈述要么为真要么为假的前提。因为有可能一个陈述既不真也不假,还是看看具体的答案吧!

  答案:求婚者本来该明白一个道理:要是对各句的真假不给丝毫信息,对各句真值的关系也不给丝毫信息的话,句子可以是随便说什么,东西(小像或者匕首,看是哪一例)可以是随便放在哪里。天哪,我可以随兴之所至摆出不计其数的匣子,把某样东西放在一只匣里,然后瞎写些什么样的题词在盖子上。假使我这么干,这些句子就根本不传达什么信息了。可见波西娅并没有撤谎。她其实没说别的,只说了一点,就是指定的东西总在某一只匣子里,而每一回确实都是如此。

  这里的情况跟前面讲的哪个波西娅故事都大不一样。如果不把东西放在求婚者料定的地方,老波西娅们势必在某一处作过假的陈述。大家随后便知。

  看这个间题也还有另一个路子。你可以说,求婚者错就错在贸然假定了每个陈述或真或假。咱们不妨更仔细地瞧瞧波西娅y世的初试题。那一题用了两只匣子。金匣上的陈述"小像不在这里"当然或真或假,因为小像要么在要么不在金匣里。就实际情况来说,它凑巧真,因为波西娅实际上是把小像藏在银匣里了。现在来看,波西娅既已将小像置入银匣之后,银匣上的陈述是真的还是假的?都不能是,横竖要陷入悖论。姑且假定它是真的,那就恰好有一个陈述真,可是,既然金匣上的陈述真,这个陈述理应假。这样看来,如果它真,那么它假。反之,假定银匣上的陈述是假的。这时候,金匣上的真,银匣上的假。这意味着恰好有一个陈述真,正是这个陈述所断定的,因此它反倒不得不真了。由此可见,对这个陈述,不论假定它真还是假定它假,总要引起矛盾。

  把这道题跟波西娅三世的复试题作个对比,会得益匪浅的。那道题也是用两只匣子。两处的金匣上说的话一样,都是"小像不在这里".可是,那道题里,银匣上不是说"这两个陈述中恰好一个真",是说"这两只匣中恰好一只是别利尼打的".读者也许会寻思了:既然约定了别利尼只题真陈述、切利尼只题假陈述,这两个陈述之间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差别呀?对了,尽管是细微的差别,毕竟是根本的差别。"这两只匣中恰好一只是别利尼打的"必定或真或假。这是个有关物理世界的历史性陈述。要知道,别利尼恰好打了这两只匣里的一只,要么合乎事实,要么不合事实。在波西娅三世的这道题里,假定小像是在银匣里而不是在金匣里找出来的,你下什么结论呢?说银匣上的陈述既不真又不假吗?这是错误的结论嘛。我己经指出,这陈述确实或真或假。你该作的正确结论是,如果小像是在银匣里,波西娅三世讲别利尼和切利尼的举止的时候准在撒谎。与此相反,当代波西娅尽可将小像置入银匣而不致撒谎,因为,关于各陈述的真值,她什么也没说过。

  整个说来,怎么看待涉及自身真值的那些陈述的真值,原就是现代逻辑的既微妙又基本的侧面之一,后面各章还要讨论。


   这个题目也许是近来最大的收获了,好久就觉得只是纯粹的靠脑力,机械的做题,这次有点意外,也是好事,最近越来越迷茫,这个逻辑的作用在哪里,或者我什么都拿有用来衡量是不是太幼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6: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23: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76.四人案这一次,为一起盗案,抓了四个嫌疑犯来盘问。确知其中至少一个有罪,这四人以外没有人参与。弄清了如下事实:(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5 22: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81.这一案又牵涉四名被告A、B、C、D,确定了如下事实:(l)如果A有罪,B是搭档。

  (2)如果B有罪,或者C是搭档或者A无罪。

  (3)如果D无罪,A有罪而C无罪。

  (4)如果D有罪,A也有罪。

  哪几个有罪,哪几个无罪?

  我的理解:如果A有罪,则B有罪,而B有罪,则C有罪。而根据34,不管D有罪无罪而A肯定有罪,而A有罪则C也有罪,D如果无罪则不符合3,所以D有罪。

  所以ABCD都有罪。

  C.六奇案82.这么说明智吗?在一座小岛上,某人因一罪案受审。法院知道,被告是在邻近的君子小人岛上土生土长的。(大家还记得吧,君子永远讲真话,小人永远撒谎。)他们只准被告作一个陈述来替自己申辩,他想了一会儿,冒出了这么一句话:"真正犯了罪的那个人是小人。"他这么说明智吗?这对他的案子是有利还是反而坏事?

  还是无所谓?

  我的理解:如果他是君子,他说真话,那么真正犯了罪的那个人是小人,就不是他。如果他是小人,说的是假话,那么,真正犯了罪的人就是君子,也不是他。所以他的说法非常明智,对案子有利。

  83.身份不明的检察官还有一回,也在这座岛上,两个人X、Y因一罪案受审。这个案子最古怪的地方是大伙儿知道检察官不是君子便是小人。他在法庭上作了如下两个陈述:(1)X有罪。

  (2)X与Y并非都有罪。

  假使你在陪审席上,你怎么看他的话?关于X或Y有没有罪,你能得出什么绪论么?关于检察官诚实不诚实,你看法如何?

  我的理解:如果检察官是君子,那么x有罪,而y则无罪。如果检察官是小人,那么x无罪,x、y又都有罪,所以12矛盾,故检察官只能是君子,而x有罪,y无罪。

  84.情景同上,把假定改成检察官作了如下两个陈述:(1)X或Y有罪。

  (2)X没有罪。

  你作何结论?

  我的理解:如果检察官是君子,那么xy中有一个人有罪,x没有罪,那么y就有罪。如果检察官是小人,那么x且y无罪,x有罪,12又矛盾。所以检察官是君子,x无罪,y有罪。

  85.情景相同,把假定改成检察宫作了如下两个陈述。

  (1)或者X无罪或者Y有罪。

  (2)X有罪。

  你作何结论?

  我的理解:如检察官是君子,那么x有罪,根据1,y也有罪。如果检察官是小人,x无罪,而根据1,x有罪且y无罪,者自相矛盾,所以xy均有罪,检察官是君子。

  86.这个案子发生在君子小人凡夫岛上。大家还记得,君子永远讲真话,小人永远撒谎,凡夫时而撒谎时而讲真话。

  三个岛民A、B、C因一罪案受审。知道其中只有一人犯了罪。又知道犯罪的是君子,而且是他们中间唯一的君子。三名被告作了如下陈述:A:我无罪。

  B:这是实话。

  C : B不是凡夫。

  哪一个有罪?

  我的理解:犯罪的是唯一的君子,所以A不是君子,所以A不是君子,也无罪,所以A是凡夫,说得是真话,B是君子或者说真话的凡夫。如果B是君子,C就是说真话的凡夫。如果B是凡夫,C就是说假话,就没有君子了。所以B是君子,B有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 21: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87.这是个顶顶有趣的案子,表面上跟前一个案子类似,其实根本不同。它也是发生在君子小人凡夫岛上的。这案子里主要演员是被告、检察官和辩护律师。大伙儿只知道其中一是君子、一是小人、一是凡夫,不知道何人是何种人。这是头一桩伤脑筋的事。还有更奇特的。法院知道,如果被告没有罪的话,有罪的不是检察官便是辩护律师。他们还知道,有罪的不是小人。这三个人在法庭上作了如下陈述:被告:我无罪。

  辩护律师:我的当事人的确无罪。

  检察官:不对,被告是有罪的。

  这些话看来真是自然之极。陪审团开了会,但作不出任何裁决,上述证据不足为凭。可巧这座岛子当时还是英国领地,因此政府致电伦敦警察厅刑事部,何他们能否派克雷格探长前来协助定案。数周之后克雷格探长到了,再次开庭审理。克雷格心想:"我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他不但想知道谁有罪,还想知道哪个是君子、哪个是小人、哪个是凡夫。他决定不多提问题,只要刚好够查清这两件事就行了。他先问检察官:"有罪的那个人没准儿就是你吧?"检察官答了话。克雷格探长思索片刻,又问被告:"检察官有罪吗?"被告也答了话,克雷格探长就什么都知道了。

  谁有罪?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谁是凡夫?

  我的理解:如果被告有罪的话,他不是小人,所以是说假话的凡夫,辩护律师就是说假话的小人,而检察官就是君子。

  此时,他问检察官,检察官的回答是"不是",问被告凡夫,被告的回答可能是"有"也可能是"没有".如果辩护律师有罪,则他不是小人,那么被告说的是真话,可能是说真话的凡夫,也可能是君子,如果是说真话的凡夫,那么辩护律师就是君子,说得是真话。而检察官则是小人,说的是假话此时,检察官的回答是"是",被告的回答是"没有"或者"有".如果被告是君子,那么辩护律师就是说真话的凡夫,检察官是小人。说得是假话。

  此时,检察官的回答是"是",被告的回答是"没有".如果检察官有罪,那么检察官不是小人。而检察官说的是假话,只有可能是凡夫。而此时被告和辩护律师的说法是一致的,所以此时的结论不成立。

  好像没有做出来。

  换个方式做一下。

  被告和辩护律师的陈述一致,所以被告和辩护律师可能分别是君子和说真话的凡夫(对应关系不确定),或者小人和说假话的凡夫,所以检察官肯定不是凡夫。而被告不可能是小人,因为他如果是小人,他就是有罪了,和前提自相矛盾了。所以被告和辩护律师可能只分别是君子和说真话的凡夫。

  检察官就肯定是小人,那么他就无罪。

  关键看被告和辩护律师那个是君子,那个是凡夫。但不管怎样,他们说的都是真话。所以,辩护律师是罪犯。

  所以检察官的回答是"是".而如果辩护律师是君子,他说的是"没有",如果他是凡夫,他说的就是"有"或者"没有".既然可以得出结论,那么辩护律师就是君子,被告是凡夫。

  所以结论是,被告是凡夫,辩护律师是君子,检察官是小人。辩护律师有罪。

  答案:克雷格抵达之前:首先,A(我们令A是被告,B是辩护律师,C是检察官)不可能是小人,因为,假使他是小人,他的陈述该是假的,他该有罪,违反了小人没有罪这个预定条件。所以,A或者是君子或者是凡夫。

  第一种可能:A是君子。这时候他的陈述是真的,他理应无罪。于是B的陈述也是真的,他理应是君子或凡夫。但君子是A,可见B是凡夫。只剩下C能作小人了。既然知道小人没有罪,可见B是有罪的。

  第二种可能:A是凡夫而又无罪。这时候B的陈述又是真的。由于凡夫是A , B理应是君子。既然A无罪,而c身为小人也无罪,那么B就有罪。

  第三种可能:A是凡夫而又有罪。这时候检察官c的陈述是真的。由于凡夫是A , C不会也是凡夫,可见C只能是君子。只剩下B能作小人了。

  克雷格抵达之后:克雷格先问检察官是不是有罪。其实,他已经知道他无罪了(因为按上述那三种可能检察官都无罪)。要检察官回答,只是想了解他是君子还是小人。倘若他据实答了"不",露出了君子本相,克雷格就知道事实。上只有(3)才是可能的,他就不会再提别的问题了。可是,检察官答话之后,克雷格是提了别的间题的。所以,检察官必定是小人,他答了"是".至此,克雷格―还有我们的读者―懂得(3)这种可能该淘汰,只剩下(1)和(2)了。这意味着事实上辩护律师才是有罪的,但是依然不知道被告与辩护律师中哪个是君子、哪个是凡夫。克雷格于是又问被告,检察官是不是有罪。被告答话之后,他就知道了全部情况。好办了l对这个问题,君子只会答"不",凡夫则既可答是君子还是凡夫。然而,克雷格知道了,可见他必定听到了对方答"是".所以,被告是凡夫,辩护律师是君子,尽管这是个有罪的君子。

  虽然结论一样,但是明显我的推论当中出现了漏洞,就是忘记了A也有可能是说假话的凡夫,但是我的第二种推论方式要简洁得多,如果做出来,在思维上应该还比答案简单一点点,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7 08:01 , Processed in 0.28679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