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9160|回复: 51

[【文史类】] 胡适:先秦名学史(中英文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8 09: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几日读胡适哲学史大纲,里头讲儒家“正名”的部分语焉不详,心生好奇,想找来先生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比对。

不料这一找,不费吹灰之力,还真是碰巧给找到了。

胡适先生的博士论文,曾于1922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以英文出版;1982年,由中国逻辑史研究会组织专人将此书译成中文交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

这里的英文版为加拿大多大图书馆所藏,有人在2006年将其扫描了放上网络来,并提供pdf全文下载。(也有Txt、Djvu等其它格式的可供下载 点这里。)这里的pdf格式有点搞怪,懂行的战友分析一下看看,是不是传说中的双层PDF?

中文版在新浪共享上,清晰度虽不高,做资料看看也是够了。

唐德刚在《胡适口述自传》里曾说,适之先生隔了那么多年才拿到博士学位,并不是因适之先生才学上的欠缺。只是美国的教授都要求学生博士论文有个核心的论题(Thesis),可是胡先生却将博士论文当成了专著来写。再加上主题又是遥远东方的逻辑学,论文就不合老美的口味。胡博士学位晚拿了几年,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胡博士的论文包装一下加个副标题,再小改下目录,说不定就能轻松过关了。看来都是杜威这个不称职的导师给害的,要早提点一把,也能省去方舟子们许多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8 09: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超出儒家的界限看待正名问题,《墨子》和《公孙龙》是一定要看的。胡先生讨论正名,也不限于儒家。也可以说,“名实”问题在当时是各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指物篇》恐怕是先秦文献中最不好懂的文章之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 16: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中哲很外行,胡说几句。

我在十五年前读过胡适的这篇博士论文,现在印象有些模糊。总体感觉是,胡适欺负美国教授不懂汉学,写了这样一篇东西来骗学位。他对西方哲学相当外行,甚至对实用主义也没有精深研究。他想拿博士学位,恐怕只有这一条出路。

这篇论文没有知识性的错误,但是也没有什么创见。如果严格追究,论题与内容有些脱节。胡适拿到博士学位,应当说运气不错。

胡适是大才子,却不是好学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 06: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指舞如歌于2009-03-02 16:42发表的 :
我对中哲很外行,胡说几句。

我在十五年前读过胡适的这篇博士论文,现在印象有些模糊。总体感觉是,胡适欺负美国教授不懂汉学,写了这样一篇东西来骗学位。他对西方哲学相当外行,甚至对实用主义也没有精深研究。他想拿博士学位,恐怕只有这一条出路。

这篇论文没有知识性的错误,但是也没有什么创见。如果严格追究,论题与内容有些脱节。胡适拿到博士学位,应当说运气不错。
.......

以今日的眼光,尤其是以当代分析哲学的眼光看胡博士的这篇论文,如歌老师的评断非常到位。胡博士读的是哲学博士的学位,但写的论文却并不具有多少的哲学性。余英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也说过,胡适并未把杜威实用主义给学到家,胡不过是打着导师的名号来为自己的私货吆喝。专业哲学家,如冯友兰,也颇诟病胡博士论文哲学性的不足,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叫照着讲,不叫接着讲——对哲学家来说,尤其是精英哲学系毕业的哲学家来说,这可是要了命的事!怪不得疙瘩过那么多年才给胡博士转正;或者就像如歌老师说的,发这个小(红?)本本其实都够勉强了。。。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胡的论文虽无哲学上原创性贡献,却有筚路蓝缕之功。正是这个胡博士,规定了现代中国哲学史的样式:他尝试用当代哲学话语来重新解读经典文献,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据余英时的说法,在他之前,好像很少有人做过;有很多人想这么做,心有余,无奈力不足,他们缺乏一套术语体系。但胡适博士却做到了,他开辟出了一个先前不存在的讨论空间,给出了一套全新的话语。胡博士的论文虽少了些原创性,却迎合了很多同时代人的期待。一种新式商品能在市场上热卖,这本身就是不起的贡献了(就像某位知名经济学家说的“赚钱越多表明贡献越大”,异曲同工)。

从这点看,即使在当代,胡博士的论文也还是有其意义所在。当代很多研究者,无论中外,都很喜欢谈一个问题,说“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就小弟来看,这实在是个很无趣的问题(unintelligent question)。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其实就是在争论“哲学”这个术语的概念:若用thick description将它界定为“西方当代的那种哲学样式”,那没的说,老祖宗怎么可能和当代西方人想到一块去哪;若用thin description也类似,只要我们把“哲学”这个术语抽象化,最后能装下古典文本,那想当然的,中国当然有自己的古代哲学了。

做学问的都是聪明人,何苦执着于这种无趣题目题?嘿嘿,其实很多研究者(比如古典学、文字学圈子内的学者)提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是要通过这个问题来批评当代对古典文本的哲学式研究。他们的论证很[strike]黄[/strike]很暴力:给定哲学的thick description,古典文本不属于“哲学”,因此古典文本的哲学探讨是不具有正当性,也没有意义的。这其中最[strike]黄[/strike]最暴力的表述,莫过于所谓论述越系统融贯,则去古人本意越远云云。

但冷静下来想想,这种批评的前提本身是有问题的,谁说只有哲学文本才能成为哲学探讨的对象?

胡博士用当代的哲学话语来解读古典文本,这是一种哲学的路数(a philosophical approach towards classical tests),不管研读的文本是什么,这种研究的路数本身就有其正当性。

类似的,我们说好莱坞大片本身肯定不是典型的哲学文本,那是否这些文本也就不具有任何哲学讨论的意义?《黑客帝国和哲学》或《指环王与哲学》这样的论文集都是在浪费纸张?

从这个例子,我们发现研究路数的正当性独立于与被研究文本本身的属性,换言之,文本属性问题与研究路数正当性问题是可分离的。胡适博士的博士论文正是为我们展现了这种分离的可能性,这是其难能可贵的地方。

我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哲学门外汉,乱讲一气,罪过罪过,请诸兄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 10: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littlekid于2009-03-03 06:04发表的 :

胡的论文虽无哲学上原创性贡献,却有筚路蓝缕之功。
.......

kid兄的议论很精当,我完全赞同。

“无趣”的问题是不值得争论和追究的。

卡尔纳普曾说:哲学家是没有音乐才华的音乐家。套用先哲的句型,我们可以说:哲学教授是没有哲学领悟能力的哲学家。这些哲学教授没有能力进入具体的哲学沉思,但是出于生计和功名的考虑必须从事哲学工作,于是炮制出大量的“无趣”问题。“中国古代是否有哲学”是这个问题集中的一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 11: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先生在中哲上的贡献,既有开创之功:写作了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史(尽管是半部,此前谢无量的不能算,因为谢的不够现代),更重要的是他的“解构”之功。在我看,胡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意义有:其一,胡扭转了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理解,自他开始人们才走出了圣人崇拜,王道理想,迷信传说,而是强调拿证据来建立学术史(这在现代人看来自然不算什么,但是在中国哲学史上却是第一人),至此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史学科才得以确立。能把孔孟当作研究对象来分析,而非崇拜对象来供奉,这在中国哲学史上胡适先生也是第一人。其二,胡的腰斩中国哲学史直接启发了顾颉刚先生,形成了二三十年代蔚为壮观的“疑古”思潮。不管我们今天怎么评价“疑古”,但是都不能回避胡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 13: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指舞如歌于2009-03-03 10:10发表的 :
套用先哲的句型,我们可以说:哲学教授是没有哲学领悟能力的哲学家。这些哲学教授没有能力进入具体的哲学沉思,但是出于生计和功名的考虑必须从事哲学工作,于是炮制出大量的“无趣”问题。“中国古代是否有哲学”是这个问题集中的一例。

毫不夸张地讲,如果中国多一些像如歌老师这样致力于接着讲或者按自己方式讲的职业哲学家,哲学这门学科肯定会比现在有趣好多。哲学一旦有趣起来,依附于哲学的那些学科(xx哲学,比如教育哲学、传播哲学之类的)肯定也会有趣很多,它们的研究的水平也肯定会被带上去。
引用第5楼xinghuit于2009-03-03 11:48发表的 :
   胡先生在中哲上的贡献,既有开创之功:写作了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史(尽管是半部,此前谢无量的不能算,因为谢的不够现代),更重要的是他的“解构”之功。在我看,胡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意义有:其一,胡扭转了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理解,自他开始人们才走出了圣人崇拜,王道理想,迷信传说,而是强调拿证据来建立学术史(这在现代人看来自然不算什么,但是在中国哲学史上却是第一人),至此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史学科才得以确立。能把孔孟当作研究对象来分析,而非崇拜对象来供奉,这在中国哲学史上胡适先生也是第一人。其二,胡的腰斩中国哲学史直接启发了顾颉刚先生,形成了二三十年代蔚为壮观的“疑古”思潮。不管我们今天怎么评价“疑古”,但是都不能回避胡的作用。

专业人士的评断果然不一般,三言两语就击中要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 18: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x兄提到胡先生在中哲上的贡献,主要针对他的半部哲学史而言,应是指胡适的那本《大纲》。这么说,的确很有道理——虽然看似与本帖的《先秦名学史》无关,但正如冯友兰先生说的那样,《先秦名学史》乃是后来《大纲》的主要部分来源,而正是比其余地方“功力”深的地方——这一点,连本行不是哲学的梁启超都看出来的。所以在评《先秦名学史》时,对《大纲》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是应有之义。
对胡先生的开创之功,最早提出的应是蔡元培和他自己(哈哈),当然蔡先生的有些评价现在看起来的确是过誉了。但值得一提的是,认为胡先生“哲学性不足”的冯友兰是充分肯定了蔡氏的评价;而认为胡适并未把杜威实用主义学到家的余英时先生也在同一本书中提到:不应过分低估他掌握的哲学知识和他在美国受到的哲学训练。这么看来,对待别人给别人的评价,我们一定要谨慎从事,那么同样,我们自己给别人评价时,看起来也是要谨慎一点的。
至于对胡适这个人物和他的某部著作该如何评价,其实冯友兰和余英时两位都做的不错,因为他们都将胡适放到当时的学术界环境里去评价,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这同样适用于评价其他人物、著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 20: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比较赞同停云兄的意见。胡适本无意要成为一位专业哲学家,他做得也是哲学史研究的工作,成绩好坏,当然可以评断,但应如前人一般,放置到当时整体学术研究状况来看才比较客观,当然楼上诸兄也多少点到了。littlekid兄提到冯友兰”接着”或”照着”讲的分别,哲学史家本即要照着讲,尽量客观如实呈现历代哲学发展的议题与脉络,冯氏要接着讲,似也只在《贞元六书》里发挥,没在《中国哲学史》里去谈。littlekid兄因为对胡适研究的贬抑,又重提其博士学位的公案,颇富於趣味,但据余英时先生在〈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的考证结果,胡适晚拿到学位,原因只是「论文迟缓」,仅此而已。当然,若余说可信,也只解释了胡适晚拿到学位的原因,够不够资格是另一回事。不过,既然拿到了,再去争论这个,套用littlkid兄的话来说,这实在是个很无趣的问题(unintelligent question)。呵呵!

停云兄也提到了,《先秦名学史》乃是后来《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前身,依一己之拙见,不管胡的哲学造诣如何,《大纲》在当时虽有令人耳目一新之处,或如余先生所言,起了近代史学革命的典范作用,但在把握先秦思想发展的主脉上,是不如其後梁任公的《先秦政治思想史》,先秦子学主要的问题还是在政治上,名学虽也重要,似乎并非主轴,更何况,儒家,尤其孔子,有什麽名学方法了。 当然,这也是古人老早说过,《淮南子》”百川異源而皆歸於海,百家殊業而皆務於治”,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都这麽总结,我想,他们的看法应值得叁考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 22: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讨论的也是近代的史学史吗。欢迎去问问王教授啊。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 ... &extra=page%3D1
迫切期待各位去问几个问题。辛苦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4 00: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过胡适博士的多少著作,不敢妄论。不过前面多位学兄谈到胡、冯学问异同,这似乎正巧也是李零教授最近爱讲的题目。摘这么一段大家看看:

第二,是中国哲学史的建立。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舍上古圣人不谈
,直接讲诸子,直接讲老、孔,当时人以为学问不足,但他的路是对的。这书是真正
的开山之作。胡适之后,冯友兰是大家,书比他多也比他厚。胡不讲六家,冯讲;胡
否认王官,冯加限制而肯定;胡以老在孔前,冯以老在孔后。这些分歧,现在也还是
争论的话题。一般认为,这门学问,冯氏才是真泰斗。我的看法不一样。我认为,胡
适的考证诚多可商,但文化立场,占位却比冯氏高。第一,他强调,中国哲学史,不
能用西方哲学史的概念和框架来剪裁,冯氏反之;第二,他是把孔子从圣人的位子上
请下来,和诸子平起平坐,冯氏却是尊孔派。胡适指出,冯氏争孔、老先后是信仰问
题,看得很准。即使今天,胡适的看法也是解毒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4 01: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1900年代后的中国哲学研究我看成绩基本是零,不论胡适、冯友兰还是牟宗三、熊十力,乃至陈来、葛兆光,他们甚至败坏了中国哲学,他们这些人读得越多,一个人也许可以成为哲学史家的史家,但肯定越不懂中国哲学,与此类似的是刘小枫、汪晖、邓正来读得越多,也许越不懂西学。没读过这些人还可以是清白无辜,读了他们就是被玷污,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把自己洗干净。

直接去读庄老孔韩墨、佛典,以及程朱陆王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4 01: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这么说呢,拷点自己的一则日志,当然,文章的主旨是chaque兄阐发过的话题,V用同样的想法练练语言表达:

一个作者的写作水平越高,其文本越拒绝各种形式的间接引述,他对词的选择,在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嵌合/融化,乃至整个语义场的整体情景呈现,都经过高度精密的锤炼,像钟表里的齿轮,层层锁定,层层推衍,每一个齿(词)的细微扭曲、置换、缺失,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使原有的运转、表述完全变形、失效和毁灭。因此,我常常感到“理解即是敉平”(comprendre, c'est égaler),特别是对巨子大师的种种解读、研究,就是把巨匠的珠穆朗玛高度铲平到研究者自己所能及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使原著最激烈、最生动、最卓越的部分神奇地漂白、消音、矮化、钝化,再精妙再深刻的巨著一经过平庸研究者、改述者的滤波,研究者、改述者的读者能领受的大概只是极度衰减过的反射的反射、回音的回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4 04: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哲人王于2009-03-04 01:09发表的 :
“理解即是敉平”(comprendre, c'est égaler),特别是对巨子大师的种种解读、研究,就是把巨匠的珠穆朗玛高度铲平到研究者自己所能及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使原著最激烈、最生动、最卓越的部分神奇地漂白、消音、矮化、钝化,再精妙再深刻的巨著一经过平庸研究者、改述者的滤波,研究者、改述者的读者能领受的大概只是极度衰减过的反射的反射、回音的回音。

且容小弟我先强行插播一个注释:哲人王兄的高论中有一词我是平生第一次见到,实在赧颜,查出来贴在这里,就当为文化程度近似我的站友做了回人肉引擎,做个小小注释。旧学功底好的站友,请直接略过。
mǐ píng ㄇㄧˇ ㄆㄧㄥˊ
敉平 
--------------------------------------------------------------------------------

【zdic.net 漢 典 网】

平定;安定。 清 曾国藩 《复吴南屏书》:“辖境敉平,雨泽霑足,岁事可望丰稔。”《清史稿·兵志八》:“今 藏 事敉平,仍抽拨营兵,移防江卡。” 李一 《荆宜施鹤光复记》:“及南北统一,大局敉平,所有民事财政各有专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4 04: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我原来以为这敉跟量米有关系,在斗上一刮,就是个level scoop,后来一查发现我这是歪理邪说。

不知道这个翻译是哪位高人的手笔。说理解就是把人给镇压了,倒是蛮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4 09: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哲人王于2009-03-04 01:03发表的 :
呵呵,1900年代后的中国哲学研究我看成绩基本是零。

我常常感到“理解即是敉平”(comprendre, c'est égaler),特别是对巨子大师的种种解读、研究,就是把巨匠的珠穆朗玛高度铲平到研究者自己所能及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使原著最激烈、最生动、最卓越的部分神奇地漂白、消音、矮化、钝化,再精妙再深刻的巨著一经过平庸研究者、改述者的滤波,研究者、改述者的读者能领受的大概只是极度衰减过的反射的反射、回音的回音。

哲人王兄高论。这个道理若是流传出去,全球的哲学教授基本上都要失业了,呵呵~

据懂足球的朋友讲,一个球队不能都是球星。最强的球队通常是三五个巨子带七八个工兵,比全明星对还管用。

其实哲学界也是如此。好多人就适合于丹这个层次,即使于老师“敉平”了大哲的思想力度,她至少填补了一些人的心灵。庸俗哲学也是哲学,既然这个世界允许各种层次的歌手、画家、导演、作家、厨师、裁缝等等在不同的业务水准上工作,我们为什么不能容忍低层次的哲学工作呢?于老师把许多人原本要消耗在麻将和桑拿上时间吸附在她的演说中,也算是对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不会看一眼大哲的著作,他们对哲学的了解只能通过“敉平”之后的作品。正是出于这个理由,哲学家的球队里养了不少工兵。不过,这个队伍已经过分膨胀了,裁撤一下是必要的——中国尤其如此。

当然,哲人王兄对冯、熊,陈、葛乃至刘、汪、邓之流的评价,我是偷偷地赞同的——只是不敢公开讲。(路人甲在一旁大喝一声:你说“不敢公开讲”,这不分明正在公开讲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4 09: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v兄的观点很有意思,怎么见得后人对前人思想的解读就一定是“敉平”呢!就不能是推陈出新,后胜于前?那么我们阅读孔孟程朱陆王、是不是也是一种“敉平”?
y兄似乎没有注意的,其实先秦名学也有强烈政治的意味。除了墨辩的那些纯逻辑的命题之外,孔子强调正名,其目的的政治性色彩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要维护周礼。《荀子》讨论名实问题,也是要防止各种杂说对正法的混淆。 名学在先秦似乎不算是个小问题,因为它已经渗透到了先秦所有诸子的思想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4 10: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6楼xinghuit于2009-03-04 09:59发表的 :
  v兄的观点很有意思,怎么见得后人对前人思想的解读就一定是“敉平”呢!就不能是推陈出新,后胜于前?那么我们阅读孔孟程朱陆王、是不是也是一种“敉平”?

在这个问题上,我赞同哲人王兄的观点:绝大多数后人是以“敉平”的方式解读往圣先贤,虽然不能说“所有后人”都是如此。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逻辑哲学论》和《存在与时间》问世以后,解读维同学和海同学的作品数以万计,绝大多数是往“平”里使劲儿。当然,也颇有些无耻的哲学教授故弄玄虚地往诘屈聱牙的方向走,炮制出言辞晦涩而思想浅白的“大”作,其心更险。

这个道理在于,真正的大哲是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而对他们进行解读的后人基本上是平庸之辈。人类智慧的概率分布决定了这种“敉平”结果。即便在维特根斯坦身后出了一个超级维特根斯坦,这个超级维特根斯坦恐怕也不会把大把的精力投放在解读先贤的工作中。这就好比爱因斯坦不会兴致盎然地诠释牛顿。

xinghuit兄提到先秦大家的政治关怀,这是高明的见识。孔子之学始于厚古薄今,如果没有对现世生活中的文明秩序的失望甚至绝望,他的沉思恐怕根本就不会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4 10: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xinghuit兄,

我倒没有说先秦名学不重要,您可能有点误会了。我只是认为诸子思想最终关注的焦点,仍是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胡适《先秦名学史》专就名学来谈没有问题,到了《大纲》,若仍要强调这是先秦子学思想的核心,那便有点不妥,我的意思只是想辨明此点。当然,合不合适是另一回事,本来便容许大家对先秦子学的发展脉络提出各自的观察的。其实您说:「孔子强调正名,其目的的政治性色彩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要维护周礼。《荀子》讨论名实问题,也是要防止各种杂说对正法的混淆。 名学在先秦似乎不算是个小问题,因为它已经渗透到了先秦所有诸子的思想里。」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在此点上应没有冲突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4 11: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指舞兄云:「真正的大哲是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而对他们进行解读的后人基本上是平庸之辈。人类智慧的概率分布决定了这种“敉平”结果。」我想,这是可以承认的,真正对原创性哲学思想有兴趣的人,自然会去读原典,再其次,借助些好的研究著作,似也无需强调。只不过,不太明白强调此点的积极意义为何?对一些哲学研究者而言,我自己的感觉,此种说法大概只起到了贬抑、揶揄的作用,或是要求他们诚心地承认自己是人类智慧概率分布偏低的平庸之辈,当然,这群人是非常之多的。我自己并不从事哲学研究,所以想请问指舞兄,如何在这种压力下,还能对哲学研究产生热情,或尝试去成为百年甚至千年一遇的大哲,假如有此想望的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16:13 , Processed in 0.26252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