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8356|回复: 26

[【文史类原创】] 大旨谈情 古代文人的精神寄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5 18: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旨談情 古代文人的精神寄托



情者 性也 世之灵也 惟凡人常专美而妄言之耳

古代社會是一片清平樂世的景象 文人行國事 鞠躬盡瘁 情長意更長 市井凡夫快語閑情盡顯人間百態 村野農夫安於躬耕之樂 雖志不天卻也其樂融融 在野士人西園雅集林泉高致 自是安然清逸好生快活 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 若世所不容 此法可效也

讀書明理修齊治平 古人自入蒙學始 便受此熏陶 定囯安民便成了文人終生不渝的信念 自然這些都是後話 古時的孩童時代不比今世 怕是要更快樂的多了 古時的自然山水清秀綺麗 鳥語花香 好個天下太平 里弄街巷中 小孩儿们常以划字说令 弹珠赌物為樂 編歌謠 笑世事 童言無忌 如真如稚 古代绘画中曾有货郎图 婴戏图等諸种可以為証 哈哈 世間之事竟被無邪幼童看了个究竟 故 常存童心者能解不解之惑也

童生已出便要立即背負起修身齊傢治國安邦之責了 頭懸梁錐刺股 成了社稷所仰黎民所依 弱不禁風的文人身軀多半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了 自古當國者 奉天承運\ 教化四方 於文人 屈尊禮敬拜官賜爵有加 徹夜堤防遠之棄之亦有過之而無不及 仕人們秉承天子之化聖人之訓 惟理為上 惟道是從 於國家蒼生事 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於雙親妻女事 忠孝兩難全 家囯難兼顧 如梦如痴 悲喜交加 李白二十初岁辞母出川 初出茅廬躊躇滿志 他遍游南北詩貫东西 拜謁社會名流 四處尋找入仕的機會 后於天寶初年由友人引薦被玄宗李隆基調任京師 任翰林供奉 數日的纖差當下來 李白更覺無所作爲 只整日伴隨皇帝左右吟唱些宮調清詞之類的無聊之文 后又遭權貴谗劾被贬出京 遂意志消沉 素日惟把酒言欢消磨时日 更不幸的事 李白的入仕愿望刚重有所起色又终因安史之乱受牵而再度遭流放之苦 途中遇赦 遂只身继续漂泊四方 这期间李白的情绪愈加的低落 生活也更加的窘迫 最终身染重疾含怨九泉 即便太白在安史之乱之中 他也依然存在着济世之年 然退隐避祸的想法时常使其举棋不定难以抉择 文人的宿命在此 何人知我憐我忧

有趣的是 苏轼的出川入世与太白恰逢同年 但他比李白要幸运些 进京赴试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於嘉佑二年高中進士第二名而一步登天 宋熙宁二年 神宗任王安石参知政事举行新法 变法当中苏轼目睹了新法对普通百姓的不利之处 上书反对 终未成愿 遂自请外放 任了杭州通判 这虽是个小官 但使得苏轼能深入民间凡世 能深刻地体会到民间疾苦 了解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境遇 前者说他比太白幸运也表现於此 蘇軾本性詼諧 於杭州任上 常設桌案於西湖邊 将这里当作办公场所 日常繁瑣的政事 於談笑風生之中悄然得理 这样深得百姓的欢迎 自此算是官民一家了 蘇軾有詩云 慾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縂相宜 足見他對西湖的眷戀與喜愛 後來又經歷新黨與王黨的較量而幾經升貶 雖在這期間他升任杭州太守的那段時日過的比較舒心 但終受禍於權黨

李白蘇軾的仕人生涯基本相同 古代文人皆為此命也 雖有些如東坡先生那樣有得暇時過上些許與世無爭盡享農耕之樂的愜意日子 也有或長或短的施展抱負的機遇 但限於權貴左朝並與朝廷政見不合而終不得其志 懵懂之學而立之才亦終不得盡施 往往抑郁寡歡 借酒消愁 又逢生活窘迫而客死中途不得善终 说於朝於市於野而隱或許是文人棄世得其所的一個選擇了

於撫國安民 古代文人的這份情節是蒼天可鋻的了 虔意奉天天自悯人 清秀旷远的自然山水给了文人一处得以纵情可以为友的仙逸境界与精神家园 文人本多情 自是能體味到山水之清天地之美 自然山水使身處其中的文人的情緒得以重新抒發釋放 天地更寬 思域更廣 沒有了在仕時的殫精竭慮和教條禮法 古代文人的情感顯現出了本來的純真

清平世界 於溪山翠嶺之間悄建一茅廬草舍 早聞雀鳴夜臨圓明以修身養心安享太平 遊弋地方拜探故友
悟自然之道知爲人之理 草木山川朗朗乾坤 自是無盡幽長極樂咸寧 當長思之操之而終了此生矣 閒居山水之中的文人們在清淡悠然的日常生活中 通過對普通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的親眼觀察親耳聆聽和細細聞味 感悟到了自然理法的真諦 純朴清幽玄幻无极的自然境界及意境让觀者為之動容動情 詩文書畫便是文人抒發這種感情的方式 五代董源龍宿郊民圖 清楊鉉山口待渡圖 清袁耀邗江勝覽圖和張四教采菱圖展現了山水清的境界 清禹之鼎晚煙樓圖像卷為幽玄之意境 而宋王詵煙江疊嶂圖描繪的是文人對自然山水清幽玄幻的感觸所在

陶淵明謝霛運\多作詩文以述田園山水之本原寓情欲景 文風清澈素淡 情真意切 陶渊明與蘇軾一樣 不滿朝綱 遂棄仕辭官歸家 作歸去來兮以明心 后潛身陋室田園縱情山水 安於清樂 謝霛運\與後世李白徐渭朱耷等同是學載數車[音駒]傲我無它 相比以上諸公 謝霛運\對朝綱的讥諷鞭笞更爲尖烈 終累於其情而早知天命辭世 惟昔文存以謝山水惟山水明其心

居於山水之間的文人的生活是多彩多姿的 批蓑戴笠芦丛独垂 遊歷山川走访友人 更喜親自躬耕参与玉瓷木作諸工 樂此不疲自得其所 宋蘇米芾軾黃庭堅李之儀秦觀等詩文書畫名家共十六人於駙馬都尉王詵府中西園聚會快吐心聲笑談天下 時由與會的李公麟作西園雅集圖米芾作西園雅集圖記 有云 水石潺湲風竹相吞 爐煙方裊草木自馨 人閒清曠之樂不過於此 嗟呼洶湧於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 豈易得此哉 山水自然 清靜曠遠幽玄綿長 化人心脾 自然自自然 賦詩作畫撥弦填詞 此情此景享後世於千餘載矣

縱情山水之餘 樂於其間的士人們最喜安於草舍把卷著書了 今多存高士讀書著書圖 足見古人與書為伴視書如命的情致 其中不乏表現士人為躲避朝事而隱居於山水田園同時又存留者憂國憂民情節之本 這種文人所著之書所立之說大致分爲三類 一為直接於著籍中宣泄报国之志談論天下大事之理 二為較爲委婉而隱含一者之念之本 如陶淵明所作之桃花源記 遊記中所描述的世外桃源之景乃作者對理想太平生活環境的嚮往 第三則非常鬼異 如清羅聘墨幻圖卷 卷中描繪的是瘦骨嶙峋的群鬼在山中打鬥的場景 全卷皆用焦墨描繪手持長杆遍體濃黑而骨瘦如柴的數十個小鬼 環境亦不設色 對世間黑暗勢力的反擊與諷刺不言而喻 寓意詭異 然 既避世又參世何也 文之本使然耳 苏轼心系天下的文人墨客几经宦海沉浮 然其志不泯 言文人因仕途失意而选择归隐之路确為他們最終之擇 但身隱之時心卻未曾全隱 安處山水之餘 觸景生情 往事浮現 每思每愁每念泣 遂著書以明心欲還朝而不能

大旨談情 脂硯齋自是說的好

寓情於朝綱寄性於山水 山水自然 是為所歸 奉天路上 征途漫漫世事無常 孤帆蝶影惟我無它

空悵惘人寰無限 淒淒慘慘戚戚

殘月升驟起冽冽風

盡吹散





自跋


古代文人多情 他們或她們把多數的感情都釋放在天下蒼生 很少眷顧家庭和師友 自己所具有的快樂除了得以施展抱負而得到的喜悅感外 是不得志的惆悵迷茫 痛苦孤獨 窘迫生活與惡疾而終 此大悲境界也 在不得志之時 惟依市井村野而居 以詩文書畫交友作文為樂 快酒豪情縱情山水 隨心所欲捨它其誰 退世而隱居的士人們 把情感完全泼洒在所隐之朝市和乡野之上 寄托在山水和天下苍生上 哪怕它仅为一片落叶或残荷

文人毕生之追求有二 一為入仕二為歸耕 回歸山水田園的夙願要比前者強烈的多 前者因朝綱所不容可暫不思之 然後者卻常駐文人心底而視之為人生歸宿 文人亦是如此而為的 每當他們郁郁不得志之時必思歸隱之路 實際上山水田園天高曠遠之所是其理想中的生活境界 故有此念

通观上述两者 不论古代人文们在朝与否 濟世之思是其至死不渝的信念 聖訓和山水是士人們情感的依托 對兩者的情是其精神的寄托 亦是古代文人最後的精神家園 我真不知道古代士大夫的精神承受能力為幾何 余亦為弄文之徒 不想有朝一日自己的那个最後的精神家園被焚毀之時 吾將如之奈何

三幅附圖

五代董源龍宿郊民圖



清袁耀邗江勝覽圖



宋王詵煙江疊嶂圖




自作首載於網上讀書園地學術妙筆版[我們的家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5 22: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襲人兄再出佳作-文人的精神家园。这让我想到一个自己喜爱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著)。古代文人似乎都很豁达,纵有不少不得志者,然却总能自得其乐,当然也有不少“极端者”,如竹林七贤。
此外范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却也道出了大多数古代文人济世之心。再看襲人兄自序里的疑问,我想也道出了不少书友的心声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22: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yjj543000于2008-07-05 22:10发表的 :
襲人兄再出佳作-文人的精神家园。这让我想到一个自己喜爱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著)。古代文人似乎都很豁达,纵有不少不得志者,然却总能自得其乐,当然也有不少“极端者”,如竹林七贤。
此外范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却也道出了大多数古代文人济世之心。再看襲人兄自序里的疑问,我想也道出了不少书友的心声吧。
入世隱世在士人一生中是交替着的 或說這兩种生活基本是同時存在的 很少有全隱的 濟世救民和回歸自然境界都是文人畢生之追求與理想 只山水為其最終最好之宿 如同家庭在其心中之位 故文人還是傾向於後者多些

已就兄之言於原文中作了補充 還請兄得蝦時再次蒞臨指點斧正 謝兄的回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6 01: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读书人有所改变吗?

我说的是真正的读书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0: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醉乡常客于2008-07-06 01:44发表的 :
现代读书人有所改变吗?

我说的是真正的读书人。

對傳統 今人得其妙者繁也 幸焉 任繼愈 歐陽中石 楊仁凱 霍春阳[传统绘画大家 天津美院]是我喜欢的学者和画者

如醉兄所言 今之读书人从未改变 这是我对近现代中国文人肯定而基本的认识 文中标题中指向的文人群体为古代文人 然文之内部又多冠以[文人]之统称 是为此意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7 11: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期望看到襲人兄討論文人心理的另外一面。即在精神追求外,仍然無法擺脫的世俗情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3: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yjj543000于2008-07-07 11:59发表的 :
文人心理的另外一面。即在精神追求外,仍然無法擺脫的世俗情懷。

巧哉

數年來一直在思考古代社會人們整體上的對自然 天道 王道 世俗生活等的觀念 包括兄所提及的文人特定群體對世俗境界的認識 近日手忙腳亂於對自然山水意境的揣摩與一幅世襲山水人物卷本的臨製 於此方面成文的事放置許久了 順其自然吧

對家囯天下 自然山水 及市井村野中的人 事 物 各個群體對其都是安於現世 各有所觸所感與所樂 尤其是文人們對此賦予的情感最爲i深厚 畢竟文人愛人 文人愛傢囯天下 文人愛山水 本性使然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7 21: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文人多情 他們或她們把多數的感情都釋放在天下蒼生 很少眷顧家庭和師友"

加上亲情、友情、爱情才是活泼的人性啊。程朱理学过于注重治国平天下,所以才有后来人们指责的扼杀人性的倾向。传统文人好高骛远,易流于空谈——说不完道不尽,就此打住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22: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benchren于2008-07-07 21:47发表的 :
加上亲情、友情、爱情才是活泼的人性啊。程朱理学过于注重治国平天下,所以才有后来人们指责的扼杀人性的倾向。传统文人好高骛远,易流于空谈——说不完道不尽,就此打住吧。

仁兄的一句似不意之言 倒道出了文人群体整体上的性情特征


柔情




千丝万缕裹情愁 万水千山始成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文人 由世人而至士人 由士人再至仕人 有的最终又回到士人 一生坎坷 挥泪无尽

前行之路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家國天下夹杂着儿女情愁与妻女高堂 交织错杂 扯不断理还乱

惟心不冰惟情不泯惟国忠贤惟民喜怜 是为文人之人耳



文人亦人 到底是人 人有七情六慾也有旦夕禍福 他們或她們的情感自是複雜的 也會有被認爲是不可取的地方 也有常人所具有的對待世事的歡喜 好奇 怨責或謾駡 甚至意志消沉 以身隕情 常人的各種普通的情感文人也有 惟存書畫檄文三兩以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8 1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兄国学修养不是一般的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7 09: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b不习惯读古体字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xiang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7-20 00: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人大抵纵情山水,著述立言,惟精神之所依也。袭人兄所言甚是。
不过文人的精神所依并不仅限于此,甚至对于有些文人来说纵情山水并不是是他们的主要精神依托。从我们能阅读到的存世作品中,大多数是曾经有过官宦经历抑或追求功名的人留下的作品,而这其间不乏有很多精于政务全力投身于工作的官员,不可否认处理政务对于某些从事政务的人就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之一。再推而广之,文人的精神寄托应该是多元化的,并不仅限于纵情山水和著述立言吧。言过之处,敬请见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0 20: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古人诗文经常运用的两大手法。古代的人喜欢谈情,但并不是平铺直叙、直抒胸臆,而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怀,尤其是那些跟自己个性、经历类似的事物。比如陶渊明喜欢的菊,王安石则喜欢空山、明月、流水等,不通的诗人有不同的情怀,不同的情孕育于不同的景当中。“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beyond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7-23 01: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3 09: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讀先生文,受益匪淺。
何止古代文人,現代學者亦如此。
而青年一代就未必了,置國學於不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7 18: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有人曾说过“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8 21: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文人大多都是怀抱着济世的心态求学的,这个自从至圣先师孔子就是这个心态,只不错仕途坎坷,只好专心著书立学。有一句话很能概括文人的去向,那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4 11: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稍作修補再發

相较原文 除修补了点文字外 还加了部分标点 文末又补了一张附图


     大旨談情 古代文人的精神寄托



情者 性也 世之灵也 惟市井多忙碌而鮮言之耳

古代社會是一片清平樂世的景象 至少這是多數人的人生願望。文人行國事 鞠躬盡瘁 情長意更長 市井凡夫快語閑情盡顯人間百態 村野農夫安於躬耕之樂 雖志不天卻也其樂融融 在野士人西園雅集林泉高致 自是安然清逸好生快活 ,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 若世所不容 此法可效也

讀書明理修齊治平 古人自入蒙學始 便受此熏陶 ,定囯安民便成了文人終生不渝的信念 自然這些都是後話 ,古時的孩童時代不比今世 怕是要更快樂的多了 ,古時的自然山水清秀綺麗 鳥語花香 好個天下太平 1里弄街巷中 小孩儿们常以划字说令 弹珠赌物為樂 ,編歌謠 笑世事 童言無忌 如真如稚 ,古代绘画中曾有货郎图 婴戏图等諸种可以為証 。哈哈 世間之事竟被無邪幼童看了个究竟 故 常存童心者能解不解之惑也

童生一出便要立即背負起修身齊傢治國安邦之責了 頭懸梁錐刺股 成了社稷所仰黎民所依 ,弱不禁風的文人身軀多半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了 自古當國者 奉天承運 教化四方 ,於文人 屈尊禮敬拜官賜爵有加 徹夜堤防遠之棄之亦有過之而無不及 ,仕人們秉承天子之化聖人之訓 惟理為上 惟道是從 ,於國家蒼生事 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於雙親妻女事 忠孝兩難全 家囯難兼顧 如梦如痴 悲喜交加 。李白二十初岁辞母出川 初出茅廬躊躇滿志 他遍游南北詩貫东西 拜謁社會名流 四處尋找入仕的機會 ,后於天寶初年由友人引薦被玄宗李隆基調任京師 任翰林供奉 ,數日的纖差當下來 李白更覺無所作爲 只整日伴隨皇帝左右吟唱些宮調清詞之類的無聊之文 ,后又遭權貴谗劾被贬出京 遂意志消沉 素日惟把酒言欢消磨时日 。更不幸的事 李白的入仕愿望刚重有所起色又终因安史之乱受牵而再度遭流放之苦 途中遇赦 遂只身继续漂泊四方 。这期间李白的情绪愈加的低落 生活也更加的窘迫 最终身染重疾含怨九泉 。即便太白在安史之乱之中 他也依然存在着济世之年 然退隐避祸的想法时常使其举棋不定难以抉择 ,文人的宿命在此 何人知我憐我忧

有趣的是 苏轼的出川入世与太白恰逢同年 但他比李白要幸运些 进京赴试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於嘉佑二年高中進士第二名而一步登天 。宋熙宁二年 神宗任王安石参知政事举行新法 变法当中苏轼目睹了新法对普通百姓的不利之处 上书反对 终未成愿 遂自请外放 任了杭州通判 ,这虽是个小官 但使得苏轼能深入民间凡世 能深刻地体会到民间疾苦 了解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境遇 。前者说他比太白幸运也表现於此 蘇軾本性詼諧 於杭州任上 常設桌案於西湖邊 将这里当作办公场所 日常繁瑣的政事 於談笑風生之中悄然得理 ,这样深得百姓的欢迎 自此算是官民一家了 。蘇軾有詩云 慾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縂相宜 ,足見他對西湖的眷戀與喜愛 ,後來又經歷新黨與王黨的較量而幾經升貶 雖在這期間他升任杭州太守的那段時日過的比較舒心 但終受禍於權黨

李白蘇軾的仕人生涯基本相同 古代文人皆為此命也 雖有些如東坡先生那樣有得暇時過上些許與世無爭盡享農耕之樂的愜意日子 也有或長或短的施展抱負的機遇 但限於權貴左朝並與朝廷政見不合而終不得其志 ,懵懂之學而立之才亦終不得盡施 往往抑郁寡歡 借酒消愁 又逢生活窘迫而客死中途不得善终 ,说於朝於市於野而隱或許是文人棄世得其所的一個選擇了

於撫國安民 古代文人的這份情節是蒼天可鋻的了 ,虔意奉天天自悯人 清秀旷远的自然山水给了文人一处得以纵情可以为友的仙逸境界与精神家园 ,文人本多情 自是能體味到山水之清天地之美 自然山水使身處其中的文人的情緒得以重新抒發釋放 天地更寬 思域更廣 ,沒有了在仕時的殫精竭慮和教條禮法 古代文人的情感顯現出了本來的純真

清平世界 ,於溪山翠嶺之間悄建一茅廬草舍 早聞雀鳴夜臨圓明以修身養心安享太平 遊弋地方拜探故友,悟自然之道知爲人之理, 草木山川朗朗乾坤 自是無盡幽長極樂咸寧 ,當長思之操之而終了此生矣 !...閑居山水之中的文人們在清淡悠然的日常生活中 ,通過對普通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的親眼觀察親耳聆聽和細細聞味 感悟到了自然理法的真諦 ,純朴清幽玄幻无极的自然境界及意境让觀者為之動容動情 詩文書畫便是文人抒發這種感情的方式 。五代董源龍宿郊民圖 清楊鉉山口待渡圖 清袁耀邗江勝覽圖和張四教采菱圖展現了山水清的境界 清禹之鼎晚煙樓圖像卷為幽玄之意境 而宋王詵煙江疊嶂圖描繪的是文人對自然山水清幽玄幻的感觸所在

陶淵明謝霛運多作詩文以述田園山水之本原寓情欲景 文風清澈素淡 情真意切 ,陶渊明與蘇軾一樣 不滿朝綱 遂棄仕辭官歸家 作歸去來兮以明心 后潛身陋室田園縱情山水 安於清樂 。謝霛運與後世李白徐渭朱耷等同是學載數車[音駒]傲我無它 相比以上諸公 謝霛運對朝綱的讥諷鞭笞更爲尖烈 終累於其情而早知天命辭世 惟昔文存以謝山水惟山水明其心

居於山水之間的文人的生活是多彩多姿的 批蓑戴笠芦丛独垂 遊歷山川走访友人 更喜親自躬耕参与玉瓷木作諸工 樂此不疲自得其所 。宋蘇米芾軾黃庭堅李之儀秦觀等詩文書畫名家共十六人於駙馬都尉王詵府中西園聚會快吐心聲笑談天下 時由與會的李公麟作西園雅集圖米芾作西園雅集圖記 ,有云 :“水石潺湲風竹相吞 爐煙方裊草木自馨 人閒清曠之樂不過於此 嗟呼洶湧於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 豈易得此哉 !”山水自然 清靜曠遠幽玄綿長 化人心脾 自然自自然 賦詩作畫撥弦填詞 此情此景享後世於千餘載矣

縱情山水之餘 樂於其間的士人們最喜安於草舍把卷著書了 今多存高士讀書著書圖 足見古人與書為伴視書如命的情致 其中不乏表現士人為躲避朝事而隱居於山水田園同時又存留者憂國憂民情節之本 這種文人所著之書所立之說大致分爲三類 一為直接於著籍中宣泄报国之志談論天下大事之理 二為較爲委婉而隱含一者之念之本 如陶淵明所作之桃花源記 遊記中所描述的世外桃源之景乃作者對理想太平生活環境的嚮往 第三則非常鬼異 如清羅聘墨幻圖卷 卷中描繪的是瘦骨嶙峋的群鬼在山中打鬥的場景 全卷皆用焦墨描繪手持長杆遍體濃黑而骨瘦如柴的數十個小鬼 環境亦不設色 對世間黑暗勢力的反擊與諷刺不言而喻 寓意詭異 然 既避世又參世何也 ?文之本使然耳 !苏轼心系天下的文人墨客几经宦海沉浮 然其志不泯 言文人因仕途失意而选择归隐之路确為他們最終之擇 但身隱之時心卻未曾全隱 ,安處山水之餘 觸景生情 往事浮現 每思每愁每念泣 遂著書以明心欲還朝而不能

大旨談情 脂硯齋自是說的好

寓情於朝綱寄性於山水 山水自然 是為所歸 奉天路上 征途漫漫世事無常 孤帆蝶影惟我無它

空悵惘人寰無限 淒淒慘慘戚戚

殘月升驟起冽冽風

盡吹散





自跋


古代文人多情 他們或她們把多數的感情都釋放在天下蒼生 很少眷顧家庭和師友 自己所具有的快樂除了得以施展抱負而得到的喜悅感外 是不得志的惆悵迷茫 痛苦孤獨 窘迫生活與惡疾而終 ,此大悲境界也 在不得志之時 惟依市井村野而居 以詩文書畫交友作文為樂 快酒豪情縱情山水 隨心所欲捨它其誰 ?!退世而隱居的士人們 把情感完全泼洒在所隐之朝市和乡野之上 寄托在山水和天下苍生上 哪怕它仅为一片落叶或残荷

文人毕生之追求有二 一為入仕二為歸耕 回歸山水田園的夙願要比前者強烈的多 前者因朝綱所不容可暫不思之 然後者卻常駐文人心底而視之為人生歸宿 。文人亦是如此而為的 每當他們郁郁不得志之時必思歸隱之路 實際上山水田園天高曠遠之所是其理想中的生活境界 故有此念

通观上述两者 不论古代人文们在朝与否 濟世之思是其至死不渝的信念 聖訓和山水是士人們情感的依托 對兩者的情是其精神的寄托 亦是古代文人最後的精神家園 我真不知道古代士大夫的精神承受能力為幾何 余亦為弄文操藝之徒 不想有朝一日自己的那个最後的精神家園被焚毀之時 吾將如之奈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4 12: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试着走近袭人,理解袭人,可是,我不明白这篇文章在写什么,什么是嘉佑年间,有这个年号吗?什么是新党与王党?基本的东西都没有搞清楚,还大题大作。不知所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5 14: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8楼陶梦于2011-08-14 12:09发表的 :
我试着走近袭人,理解袭人,可是,我不明白这篇文章在写什么,什么是嘉佑年间,有这个年号吗?什么是新党与王党?基本的东西都没有搞清楚,还大题大作。不知所云。
嘉佑,义同于嘉祐,所以袭兄将“嘉祐年间”写成了“嘉佑年间”。

類似的,謝靈運變成了“謝霛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9:45 , Processed in 0.26922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