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6-26 02: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Dasha兄的悉心指教。不再接着用颜色标注自己的回复了,这样可能更清楚一些——但也因此而某些地方有点儿信马由缰,请兄多多包涵。
1.2 Wir halten ein und h鰎en sie nicht mehr.
看来是各人习惯不同,我翻译经验少,所以目前还是宁可丢了西瓜也要捡芝麻的,比如代词、连词之类,总是尽可能不扔掉。这在散文里不过是冗长,到了诗歌里就得挤掉实词该占的位置了(所以不仅会觉得添个“触摸”有点多,就像它上一行的“黄金”我都觉得该把“黄”删掉)。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样用虚字入神的诗句,只能心向往之,呵呵。
1.7 Und wenn wir hier uns vor ihm niederwürfen,
主要是觉得用“来此”跟her容易混了,才说“在此”。
1.8 er bliebe tief und tr鋑e wie ein Tier.
关于这段,我当时也犹豫而只说到“入定的状态”、“入定的意思”,并不想如施氏那样直接用这个词的,因为意思、状态上都有明显的不对应。但佛教形容禅定境界的词甚多,兄既然博考经论,再去找两个形容词来应当不太难,如“深寂安稳”之类,佛教气息还不是太重(我自己感觉如此,至少不按佛教词典里的解释来理解也过得去——当然这个例子还并不如人意的),后面用“兽”用“狮子”又都可以了。
1.9 Denn das, was uns zu seinen Fü遝n rei遲,
这里大概还是各人取向的不同,汉语“……的”于义已足,这一点是明确的。我只是觉得分句用逗号点断与否是很不一样的,而且兄所举例句毕竟是翻译了先行词“一切”,所以情况或许还稍有不同。
此外,兄的举证我有个小小的看法,即这样的并列和合本与路德译本,容易给人和合本按路德译本翻译的印象,而实际上当然并非如此。此处和合本所主要依据的ERV作every thing that he had made(同KJV)不会产生问题,别处我却没有这样的确信,上面讨论过的有无can的情况可以作为例子。
1.11 Er, der vergi遲 was wir erfahren
我也一直怀疑erfahren这词不是里尔克自己想出来的,因为确实很专业的样子,呵呵。得兄指示,去查了Neumann的这个译本,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S.94和S.5我都没找到(我用的是Archive上的第三版(1922)),但S.3、S.17都是有这样一句的,由此去巴利文藏经里找到中尼迦耶最前面的Mulapariyaya Sutta(根本法门经,Neumann翻成Urart)和Sabbasava Sutta(一切漏经,Alles Waehnen)这两部经,从而知道这句话原文作idha, bhikkhave, assutavā puthujjano。那么,就可以看到,这里的nichts erfahren=Pal. assutavā(否定前缀a-+√su “听”(Skt. √zru)的过去主动分词——应该是这样,哈哈,巴利文我没学过)=无闻。与一切漏经对应的中阿含卷二的漏尽经这句译作“然凡夫愚人不得闻正法”,或可为此作一注脚。那么,我说它像adhi-√gam没有得到证实,这个“听闻”的含义又是跟佛不大搭界的,但“知悉”似乎仍然可以用。
2.2 Pilger, wie es golden von ihm tr鋟ft;
“牠”想是“祂”的笔误吧?这倒正好说明译文万不可用“它”了。
3.2 Mandel, die sich einschlie遲 und versü遲, -
我比较害怕Dasha兄贴的这两张图,呵呵。注释本的作者想必是自己吃过作为果实的Mandel的,我没吃过,所以他赢,呵呵,德语Wiki没把Mandel放在Obst类,大概也是跟我一样没吃过人参果的。英文Wiki的解释比较细,是这么说的:While the almond is most often eaten on its own, raw or toasted, it is used in some dishes. It, along with other nuts, is often sprinkled over desserts, particularly sundaes and other ice cream based dishes. It is also used in making baklava and nougat. There is also almond butter, a spread similar to peanut butter, popular with peanut allergy sufferers and for its less salty taste. The young, developing fruit of the almond tree can also be eaten as a whole ("green almonds"), when it is still green and fleshy on the outside, and the inner shell has not yet hardened. The fruit is somewhat sour, and is available only from mid April to mid June; pickling or brining extends the fruit's shelf life. A popular snack in parts of the Middle East, they're eaten dipped in salt to balance the sour taste. 怪不得超市里买不到。
关于“杏仁”和“扁桃”的关系,大概查了一下,扁桃=巴旦杏=Mandel=Almond=Prunus dulcis (syn. Prunus amygdalus Batsch., Amygdalus communis L., Amygdalus dulcis Mill.),而杏=Aprikose=apricot=Prunus armeniaca (syn. Armeniaca vulgaris Lam.),兄问的“可是同类植物?”我大概只能回答说既同类又不同类,因为“类”在植物分类学上没有人用。它们都属于蔷薇科李属,而前者属于桃亚属(Amygdalus),后者属于李亚属(Prunus)——这些科啊属啊的我看好多叫的不一样,好像还牵涉层级上的不同,植物分类学不是我一天能学会的,反正两个不一样但也不远就是了。
在我看,问题在于汉语在平常的使用中没把巴旦杏仁和杏仁分清楚(或者如Wiki所说:“(杏仁)泛指蔷薇科梅亚科植物核果内的种子(果仁),有些可以食用或入药。常见的杏仁包括扁桃仁等。”)——但去中药房买的肯定是后者,而去超市里干果架上买的基本是后者(或者叫美国杏仁)——就跟英文里almond也常常包打天下一样(这里英文Wiki可能就犯了错误,说“In China, almonds are used in a popular dessert when they are mixed with milk and then served hot.”一方面此almond应该放到apricot的词条里,另一方面杏仁豆腐应该是冰着吃(热的是不是也好吃啊?在国内的买一份回家微波一下试试?)——车车说可能是牛奶杏仁粥,那么一方面是名气没杏仁豆腐大,一方面是漏了粳米这样原料),翻各种工具书,不说到“扁桃”或者“巴旦杏”的很多,不说“杏仁”的还真少见,所以我觉得在此不妨从众的,虽然中文语境里的杏仁肯定会给人以不同的联想,但毕竟对普通人也有联想可言(比如都可以形容眼睛,都可以做甜点),说“扁桃(仁)”或者“巴旦杏(仁)”就没啥可联想的,直奔南货铺就好了。
联系Mandorla大概也是没错的,真长见识,呵呵。但说“christliche Ikonographie”没问题,说“buddhistiche Ikonographie”就让我这样的美术史外行有些无处索解的疑问:到底研究佛教美术的人用没用过这个概念,里尔克是否看到过这种文献……在有证据之前,我宁愿认为这词是里尔克自己从基督教美术术语里拿来的——就像本诗的标题明显是从Christus in Gloria来的一样——而注释者有些说多了。
另外从Wiki里瞎搜,竟然搞出这么一个来:Ger. Mandel < OHG mandala,从而或许里尔克同志还可以古高地德语的这个词联想到佛教的曼荼罗(虽然OHG的这个形式明显应该跟据说“of unknown origin, perhaps a Semitic word”的Gk. amygdale联系起来)。
3.5 Sieh, du fühlst, wie nichts mehr an dir h鋘gt;
这个Sieh,我正是说跟我引的英文诗里的Now look差不多,“看呐,你看,它就是这个样”尚可,“看呐,你感觉,……”就别扭了。
“牵挂”我总觉得是从自身出发的(联系六根清净则更该如此),说外物将其牵挂,就不是太合适(具体我也还没太想清楚)。当然,纯粹的外物挂在身上并不太符合佛教的教义——这是我感到很有疑问的地方,今天又查了查工具书,觉得“缠缚”或许是比较能兼顾的译法,粗看也还不那么的佛教。
3.12 was die Sonnen übersteht.
Ueberstehen这个就看出兄的融会贯通来了,不过不知道这个词(不管是作名词用(Hauptwort还是就理解成“名词”吧?因为首字母是大写的。我看到DWDS另有一个解释是“Wort von besonderer Bedeutung”,标了个“罕见”,而且我想如果作此解的话,首字母还是小写为妙,毕竟动词是更为根本的)还是作动词用)到底在里尔克的文本里出现过多少次,含义又是否统一呢?注释本似乎也没有明确说它的含义如何,而在我看来,在作为一种危险的阳光的转动(这是不是也是说我上面说dein非领属是蒙对了?——但这里到底是说转动是种危险还是说阳光本身是种危险呢?)面前,“挺住”、“忍耐”跟我说的“胜过”(当然又不是非得翻成这个词,所以有“更多是”的限制)也差得不多——大概就是“只是一点感冒,挺一挺就过去了”、“谈谈我自己如何战胜感冒”;“只要病人咬牙挺过这一关,长期生存的希望就会很大”、“战胜病魔”之类(都是google来的)的差别——也惟其如此,这种挺过来的胜利才不是普通所谓的Sieg(大概就是“凌驾”)。这当然只是我的断章取义,Dasha兄主张“隐忍”,想来和此间多处一样,是有充分的依据的,见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