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yudie

[【讨论】] 活动  《国内濒临灭绝物种搜集与讨论活动》(有财富or威望奖励)

[复制链接]
zgja000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9-20 10: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1.北部白犀牛(Sumatran rhinocerous):

   刚果瓜兰巴(Garamba)国家公园拥有世界仅存的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将可能在地球上彻底消失。北部白犀牛与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曾在乌干达大量繁殖,但是由于当地说什么的疏于保护而渐渐消失。在瓜兰巴国家公园中,它们的数目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达到35只,在2003年4月为30只,其后有6只被杀,4只新出生,上个月,又有2只被猎杀,同时还有近千头大象被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gja000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9-20 1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白鳍豚:

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LipotesvexilliferMiller,属于鲸目(Cetacea),白暨豚科。识别特点为:吻突狭长,长约300毫米。额部圆而隆起。背鳍三角形,位于身体的3/5处,有低皮肤脊与尾鳍相连。头顶的偏左侧有一个能启闭自如的呼吸孔。尾鳍水平向,向缘凹入呈新月形。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亟待加强保护。.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它们大约在长江生活了2500万年,有“活化石”的美称。由于数量奇少,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6 14: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  名】 Adiantum reniforme L. var. sinense Y. X. Ling
【中文学名】 荷叶铁线蕨
【科  别】 Adiantaceae  铁线蕨科
【濒危类别】 濒危
【保护级别】 2级
【现  状】 仅存于四川万县和石柱县,因筑路\采挖作药用,现数量极少,陷入濒危
【分布省县】 四川万县武陵区,新乡,小沱山,杉树坪,石柱县  
【土壤PH值】 中性略偏碱性  
【生态特征】 生于温湿无荫蔽的岩面薄土层上\石缝或草丛中          
【花  期】 7
【果  期】 8-9
【科研价值】 对研究该种的亲缘关系\植物区系及地理分布等有重大价值
【经济价值】 全草为清热解毒,利尿通淋药,又供欣赏
【保护措施】 划产地为保护点,并进行人工栽培
【繁殖方式】 分株或孢子繁殖
之前重庆的保护园发生大规模枯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7 14: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濒危的高原精灵——普氏原羚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普氏原羚

  【拉丁学名】:Procapra przewalskii

  【俗名】:黄羊,滩黄羊

  【英文名】:Przewalski's Gazelle

  【藏名音译】:普氏果瓦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资料不足

  【特有种】:是

  【濒危等级】:濒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未列入

  【生态环境】:草原、荒漠

  【致危因素】:栖息地破坏,种间竞争,种群隔离,过度捕猎

  【分类地位】: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原羚属

外形特征
  体型似黄羊,但体形比黄羊略小,体长大约为110厘米左右,肩高约50厘米,雄羚长有一对具有环棱的黑色硬角,角尖相向内弯,角长约30厘米,角的下半段粗壮,近角尖处显著内弯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对钩曲,这点与朝内后方弯曲的黄羊角不同。嘴唇黑色,颌下白色。成年体重雄性个体重约27公斤,雌性个体重约23公斤。尾巴较短,不足11厘米。夏毛短而光亮,呈沙黄并略带楮石色,秋末换毛,冬季毛色较浅,略呈棕黄色或乳白色,四肢内侧和腹部着白色毛被,其中间为醒目的棕黑色尾巴。一旦受到惊吓,普氏原羚臀部的白毛会竖起外翻,在绿色和黄色草地的反衬下格外醒目,警示同伴有危险临近。

  普氏原羚奔跑时像离弦的箭,姿势与众不同,前后肢分别并在一起,后肢用力后蹬,身体跃入空中,着地时用力后撑,这种跳跃式的奔跑使羚羊的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波浪起伏的曲线,分外优美。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于内蒙古, 宁夏, 青海, 甘肃, 新疆 西藏昌都那曲地区东部。栖息地海拔高度为3400m左右。常活动于草甸地区。青海湖湖滨地区,是湖滨沙化草原地带的代表种。

  过去长期以来被作为藏原羚的一个亚种(Procapra picticaudata przewalski),实为一个独立的。仅分布在中国,产于青海省青海湖北岸及东北岸一带。内蒙古是否尚有分布,有待查实。据Wilson and Reeder (1993), 本种的模式产地应为蒙古,但长期以来被误作我国境内的鄂尔多斯南部

种群现状:  仅就目前所知,青海省青海湖四周仅残存有3-4个种群,即鸟岛附近1-2群,约37只;湖东种羊场及小北湖一带生存有70只左右;湖之北岸刚察县察拉滩的1群约70-80只。目前总数量恐不足200 - 350 头

致危因素  据1986年的调查及访问了解,当时种群尚有350只左右,如今不仅数量未增长,反而急剧下降,可以认为本种是当今世界上有蹄类中最濒危的一个种。其致危原因是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表现在:

  1、1949-1987年间,青海湖周围人口已由过去的2万增加到9万,因而房舍不断兴建及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增加了20倍),致使普氏原羚的生存空间愈来愈小,栖息生境支离破碎;

  2、 自1949年至今,湖周地区的牲口增加了3倍,占据了普氏原羚的食物场,食物压力增大;

  3、 现有种群的群体过小,且由于人为所造成的阻碍,使湖东与湖西间的种群彼此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因此,近亲繁殖的结果,也很可能导致种群衰退;

  4、自1988年划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后,年近间仍有非法猎杀发生。如1994年12月,在共和县倒淌河乡有人用半自动步枪猎捕普氏原羚(数量不详);且将草场引燃,烧毁草场面积约1000亩(据陈立伟于1995年春夏的实地调查)。饲养情况 不详。

为了拯救野外的普氏原羚,避免其绝灭,中国的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采取以下三个紧急行动:
  a) 必须指定当地人们在所有剩余的栖息地进行步行或摩托车巡逻,完全禁止偷猎现象。
  b) 应该关闭湖东主要的国有绵羊大农场或将其移到其他地方,或者拆除大部分栅栏。必须限制绵羊的数量,并使用传统的放牧方式,用牧羊人来保护羊群。必须为普氏原羚单独留出一些地方。这可以把大部分栖息地返还给普氏原羚。
  c) 湖东地区需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且作为普氏原羚的保护区与当地人们一起进行管理。由于放牧的土地是由农业部门管理的,而野生动植物是由林业部门管理的,因此这两个部门必须进行密切地合作。


相关考察和保护报告和资料链接:
http://procapra.sina-lz.com/ProcapraPrzewalskii/
http://gb.cri.cn/3821/2005/02/21/381@455320.htm
http://news.qq.com/a/20051219/000714.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30 03: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刚发了个主题帖,希望得到您的关注!!!!
讨论  濒临灭绝物种之——扬子鳄(新人首帖,无威望可看)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 ... page=1&toread=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30 09: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理裂腹鱼
  又名大理弓鱼,属于鲤形目鲤科,拉丁学名Schizothorax taliensis。
  体长180~285毫米。头小,嘴略尖。身体侧扁或略侧扁,背缘隆起,腹部滚圆。背部及侧部被细鳞,胸部及前腹面裸露无鳞。全身银白闪亮,背部泛青光。
  在静水中觅食,食物以浮游动物为主。产卵时要求流水环境。
  分布于云南大理洱海中,中国特有种。质细嫩,味道鲜美,有重要经济价值。由于近年来洱海引入外来种与大理弓鱼之间的竞争剧烈,同时山溪小河筑堰引水,大部分产卵场遭到破坏,致使其数量锐减,成为濒危物种。需加强保护并积极驯养繁殖以恢复其数量。
  属于国家II级保护动物
  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 (Racoma) taliensis)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裂尻鱼亚属。俗称:弓鱼,竿鱼。英文名:Dali Schizothoracin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细长,稍侧扁,头小且短,吻短,与眼径等长。口端位,口裂微倾斜。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唇细窄,唇后沟在下颌前会合处中断,下颌边缘没有角质化。眼大;须2对,颌须比吻须稍长。体覆细鳞,排列不整齐,形状不规则;腹部自鳃峡到腹鳍基部裸露无鳞,或仅有少数埋入皮内的鳞片痕迹。侧线微弯,侧线鳞为96-108个,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行大鳞;背鳍具一硬刺,其后缘具细小的锯齿。体背部浅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或略带淡黄;生殖期雌体肛门处特别膨大,带淡红色,臀鳍长且肥厚;雄体吻部出现发达的珠星。
  大理裂腹鱼与其它裂腹鱼类不同,是一种适应于静水环境中生活的种类,在湖中敞水区域的上中层活动。摄取动物性食料,以浮游动物为主,尤以枝角类为最多,其次是桡足类和昆虫以及少量昆虫幼虫、虫卵,偶尔也见食绿藻和丝状藻类。生殖季节在4-5月间,亲鱼结群由湖中溯至各支流或溪沟,或群集出溶洞周围,在流水环境中产卵,卵粒沉于水底砂石上。一般雌鱼较雄鱼为大。在生殖期间,雌鱼很少摄食或停止摄食,而消耗储存于体内丰富的脂肪体。
  大理裂腹鱼为我国特有种,分布于云南洱海及其附属水系。
  大理裂腹鱼为云南大理洱海特产的一种经济鱼类,历史上占洱海渔获物的30%左右,体型虽不大(大者可达体长200-300毫米,200-250克,小的只有50-100克),但产量很大。肉厚多脂,营养丰富,肉味腴美;其鱼卵与裂腹鱼亚科的许多种类不同,卵无毒,味美,可供食用,故群众喜食之,向称为云南名产。除供应当地鲜食外,经加工腌制,行销全省,且有一部分出口外销。其肉供药用,鲜食具有滋补、止血、解毒之功效,主治妇女劳损、崩漏下血、小儿痰热、风痛、丹毒等症。
  大理裂腹鱼的产卵及活动场所多在湖边浅滩、入湖溪流及湖湾中的鱼沟、鱼洞中。自20世纪70年代后,洱海水位下降,数十条鱼沟、鱼洞全部干涸,加之引入了外来物种大量吞食其鱼卵,再加上酷渔滥捕,造成资源破坏极其严重,目前已濒临灭绝。
1.濒临灭绝的云南裂腹鱼驯化取得重大突破

洱海中曾生长一种名叫弓鱼的野生鱼,之所以称为野生,是因为它只能生活在纯天然的水中,若被人捕到,无论人类如何小心,它都会马上死去。上世纪50年代,弓鱼的产量曾占到了洱海渔业产量的一半,但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因外来物种的入侵和生存环境的改变,洱海中就很难见到弓鱼的踪影了。此后,人们只能在洱海上游的弥苴河等水体中见到极少数的弓鱼,市场价高达每千克200元。
但目前,经过多家单位5年的艰苦攻关,已经掌握了野生弓鱼的池塘驯化、人工繁殖、鱼卵孵化等关键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大理地区已失传多年的名菜“牛奶煮弓鱼”有望重回寻常百姓的餐桌。

像弓一样的鱼

弓鱼是洱海土著鱼类大理裂腹鱼和云南裂腹鱼的俗称。对于弓鱼名称的由来,在大理有着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被流放到大理期间,到洱海边游览时,发现洱海中游着一种鱼,成群结对的首尾相衔,游动出一条美丽的弧线,就像是一把巨型的弓。于是,杨升庵满怀赞赏之情,非常形象地将这种鱼称为弓鱼;另一种说法是,这种鱼在水中游动时,身体会弯曲成弓形;还有一说,是这种鱼非常喜欢跳水,并且还跳得很高,跳出水面的时候,身体总是弯曲成弓形。
被称为弓鱼的两种裂腹鱼,背上长满非常细小的鳞片,其腹部肛门的两侧,却分别有一块像鳞片一样的裂纹,因此有裂腹鱼之称。成鱼每条重2两—3两,骨少肉密,肉质细嫩,食味鲜美,蛋白质含量高。
弓鱼的丰产期在春季桃花盛开时,食法以清汤加青蚕豆米与鱼共煮,这种烹调方法菜名叫桃花鱼。清代大理学者师范写的“内腹含琼膏,圆脊媚春酒”,说的就是春食弓鱼的盛事。弓鱼还是大理佳肴沙锅鱼的主要原料,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远近闻名,深受人们欢迎。

大理裂腹鱼绝迹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大理弓鱼数量锐减成为濒危物种,还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4年3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渔业工作站的工作者,在洱海上游的洱源县右所西湖中,采到了一条大理裂腹鱼的标本。此后,人们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大理裂腹鱼的踪迹了。目前,洱海流域仅幸存极少量云南裂腹鱼。
据记载,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弓鱼的产量约占洱海渔业产量的一半。1973年,洱海弓鱼的年产量为50万千克。1973年以前的年收购量在6000至15000千克之间,1974年下降为4000千克,1976年为500千克,1977年仅收购65千克。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洱海里就很难见到弓鱼了。现在,洱海上游的弥苴河等水体中,极少量的云南裂腹鱼的市场价高达200元/千克。

找到弓鱼绝迹原因

孟志荣是弓鱼人工驯养繁殖研究课题研究者之一,也是大理州渔业工作站的高级工程师。他认为,弓鱼产量急剧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洱海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外来鱼类的入侵。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西洱河上几个梯级水电站的修建,降低了洱海水的水位,导致弓鱼生活栖息地遭到破坏。上个世纪50年代,大理市上关附近的桃园弓鱼洞曾经是洱海湖区最大的弓鱼繁殖场所,每到繁殖季节,鱼卵会随着地下喷泉的水流漂到湖面上来。但20年以后,桃园弓鱼洞的地下喷泉也断流了。大理裂腹鱼和云南裂腹鱼都有繁殖期抢水而上的习性,由于气候变暖等原因,苍山十八溪水流减少,洱海上游江尾一带18条盛产弓鱼的弓鱼沟大部分干涸外露,弓鱼洄游产卵的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
同时,外来鱼类的入侵,也使弓鱼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上个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洱海大量引进青、草、鲢、鳙4大家鱼进行投放,有着极强生存能力的鳙鱼与弓鱼争食洱海上的浮游生物。同时,一起进入洱海的其他鱼类还在洱海沿湖的浅水区大量繁殖,不但侵占弓鱼的产卵场所,还大量吞食弓鱼鱼卵。

人工驯养获得成功

2001年,由省水产研究所承担,大理州渔业工作站、鹤庆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参与的“优质野生裂腹鱼池塘驯养试验研究”在属于金沙江水系、玉龙雪山雪水流经的水质条件较好的鹤庆县大龙潭水库展开。每年开春时节,科研人员就在洱海上游的弥苴河蹲点,采集洄游产卵的弓鱼,并运送到实验基地,进行亲体驯化。科研人员们克服了野生亲体难采集、运输成活率低等重重技术难关,终于在2002年,将野生云南裂腹鱼驯化成功。
2004年,驯养成功的云南裂腹鱼亲体,已经可以在池塘内发育成熟,并成功地进行了人工催产繁殖。2005年,实验基地繁殖出了云南裂腹鱼鱼苗6000多尾。2006年,又人工繁殖出了2000多尾云南裂腹鱼小鱼苗。云南裂腹鱼的驯养研究项目技术成果,经省科技厅、农业厅组织专家鉴定为“国内先进”。
去年11月,鹤庆县大龙潭水库实验基地由于外部原因,导致了缺水等内部环境的改变。当年新繁殖出来的2000多尾云南裂腹鱼小鱼苗全部病死,科研人员将实验基地搬迁到了作为云南裂腹鱼原生环境的洱海上游弥苴河流域,让用作实验的这些云南野生裂腹鱼,回到作为原种场的澜沧江水系。到目前为止,仅存2000多尾2005年繁殖的小鱼苗和327尾已驯养多年用于繁殖的云南裂腹鱼亲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0 15: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平胸龟
  拉丁文学名:Platysternon megalephalum 英文名:Big-headed turtle
  平胸龟又叫鹰嘴龟、鹰嘴龙尾龟、大头龟、三不象等。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等地,是我国淡水龟中最特殊的一种,头不能缩入壳内,其性情凶猛,属我国二类保护物种。因过度捕捞,该物种一度濒临灭绝。属爬行纲,龟鳖目,平胸龟科,平胸龟属。国内主要分布于安徽、重庆、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浙江、江苏、湖南等。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
  经济价值:食用、药用、观赏、培育绿毛龟出口创汇等。
  形态特征:头大,呈三角形,且头背覆以大块角质硬壳,上喙钩曲呈鹰嘴状,眼大,无外耳鼓膜。背甲棕褐色,长卵形且中央平坦,前后边缘不呈齿状。腹甲呈橄榄色,较小且平,背腹甲借韧带相连,有下缘角板。四肢灰色,具瓦状鳞片,后肢较长,除外侧的指、趾外,有锐利的长爪,指、趾间有半蹼,既利于陆地爬行,又便于水中游泳。尾长,个别已超过自身背甲的长度,尾上覆以环状短鳞片。此龟的头、四肢均不能缩入腹甲,是我国已知龟类中较特殊的一种。
  雌雄鉴别:平胸龟雄性腹部的甲壳比较长,平坦的胸部中央略微凹陷,尾巴粗,泄殖腔孔离腹甲后部的边缘较远,距尾基大约2.5厘米左右。雌性的胸部中央非常平坦并无凹陷,且身体很宽,肛门离腹部边缘较近,大约在尾基1.5厘米处左右。
  栖息环境:
  平胸龟生活于东南亚。其标本最西南的得自缅甸,最东北的得自中国南部。在所有这些地方,平胸龟的基本栖息环境都是保持一致的。它喜欢生活在满是巨砾和碎石的,水流湍急的山涧中。尽管平胸龟所处的国家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热带地区,但这些龟所栖息的山涧的水温可以低到53°F(12°C),而通常都不会超过72°F(23°)。
  生活习性:为水陆两栖,以水中生活为主,一般生活在溪流、湖沼的草丛中。由于具有锋利的爪和强有力的尾巴,能够轻易爬越障碍物,还能爬上树捕食小鸟,性凶猛。3、4月份天气转暖时,开始寻食、发情,5~9月份食欲最旺,秋末冬初,则钻入沙土、草丛或潜于水底冬眠。野生平胸龟主要觅食螺、蚬、贝、虾、鱼、蟹、蛙、昆虫和蜗牛,饥饿时树叶草根也吃。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喂以动物下脚料、螺、蛙、鱼虾肉以及糠麸、豆饼、果实或水果皮等。人工饲养的平胸龟,三年左右开始性成熟,4~9月份产卵,产卵时大多数卵产于陆地沙土中,少数产于水中。
  养殖设备:平胸龟性情凶猛,多在夜间活动,饲养池或养殖器皿应根据它的特性,池壁四周必须光滑,深度宜超过龟全身长度的3倍以上,以防止龟竖立攀爬逃走。
  饲养:
  平胸龟是一种野性极大的龟类,它要比其它龟类凶狠的多,不容易适应人工饲养的生活环境。新到的龟不可以直接放入自来水中,应将它置于干燥的地方,适当的向它的身上和周围环境里泼洒一些水,保证周围的环境湿润。慢慢的让它们吃一些活饲饵,蝌蚪、幼青蛙、蚯蚓等。如果它们吃食,就把它们单独饲养,在整场饲养的情况下,过三五天后可以放入陈水中,最好是河水,池塘水等天然的水,水的深度不要超过15厘米,最好是在10到15厘米左右即可。当它们可以主动进食后,可以为它们吃一些家禽的内脏或小活鱼等等。在龟适应了周围的环境时,水的深度可以加深到30厘米左右。如果它们长期不进食,仍然要投放活诱饵,还要向身体里注射维B,维C,增加体内的营养物质,维持它们的健康。平胸龟愿意在干净清澈的水中生活,但诱饵是投放到水中的,所以残留的杂质很容易污染水质,水体整个会发臭,非常不利于龟的生长和健康。所以应该随时保证水质的清洁度,在春夏两季时,等平胸龟进食完毕后尽量的把水换掉,秋天要等到中午再换,而到了寒冷的冬季就不必换水了。
  【药 名】平胸龟
  【来 源】为龟科动物平胸龟全体。
  【功 效】滋阴潜阳、宁心补肾。
  【主 治】用于阴虚阳元、遗精腰酸等证,血虚肾虚、眩晕心烦、失眠多梦、腰脚痿弱者。
  【性味归经】甘、咸,寒。入心、肝、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克。
  【别 名】大头平胸龟、大头龟、鹰嘴龟、鹰龟(《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江苏、云南、贵州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每年6一9月天气干旱时,到山涧、溪流、水坑边捕捉。甲、肉及全体均可应用。平胸龟的甲略同龟板。平胸龟的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为我国南方著名的食用龟。斩头杀死后,去掉甲和内脏。洗净,放烘箱中烘干,同时研粉服。全龟又可经煎制成膏用,酌加适量糖、酒及苯甲酸钠,尼泊金等防腐剂。
  【拉丁名】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Gray.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7 23: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在<讨论>发了个主题帖,希望得到您的关注!!!!
讨论  濒临灭绝物种之——鲥鱼(新人首帖,盼增加威望或财富)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6896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8 00: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暨豚已经正式宣布灭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9 21: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鲟




【中华鲟概述】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鲟科,鲟属。
  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中华鲟个体较大,寿命较长,最长命者可达40龄。但其性成熟较晚。
  据研究,在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至22龄,体重40至125公斤;雌鱼为16至29龄,体重172至300公斤。据文献记载最大体重达560公斤,是鱼类的庞然大物。因为它们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又有“长江鱼王”之称。据观察,中华鲟年平均增长速度,雄鱼5至8公斤,雌鱼为8至13公斤。但从幼鱼长到大型成鱼需8至14年。
  一般认为中华鲟是淡水鱼类,它们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
  它们平时栖息在海中觅食成长,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至翌年秋季,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产出的卵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再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cm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肥育生长。
  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河口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据研究记述,因中华鲟特别名贵,外国人也希望将它移居自己的江河内繁衍后代,但中华鲟总是恋着自己的故乡,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寻根,洄游到故乡的江河里生儿育女。在洄游途中,它们表现了惊人的耐饥、耐劳、识途和辨别方向的能力,所以人们给它冠以闪光的“中华”二字。
【鲟鱼的种属及分布】
  世界鲟科鱼类计4属24种,其中:鳇属2种,鲟属17种,铲鲟属2种,拟铲鲟属3种。我国有鲟科鱼类计3属8种其中:鳇属1种,鲟属6种,拟铲鲟属1种。
  鲟形目鱼类(Acipenseriformes)在分类学上属硬骨鱼(Actinopterygii),又因其内骨骼多为软骨,体表多被覆着硬鳞亦将其列为软骨硬鳞类(Chondroslei)。鲟形目鱼是现在地球上生活着的鱼类中最原始的类群。它们的化石最早发现于中生代三叠纪(大约两亿年前)的地层,很多种类在地球的演变的长河中灭绝了,只有极少数残存至今,而且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目前全世界已为人们认识的共有25种,其中我国分布的有8个种。在我国的辽宁和河北也曾于晚侏罗纪到白垩纪地层中发现过它们的化石。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丰富多彩,鲟形目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丰富,分布范围广泛,北自黑龙江、额尔齐斯河,南到珠江,以及我国沿海大部分近岸海区都曾有过它们的分布记录,只是随着纬度的降低,其种类和数量都略有减少。
  据1834年的有关文献记裁,中华鲟的模式产地是中国。尽管它不是中国特产,但却由于模式产地在中国而出名。后来有人根据当时的中国历史和后人的工作推测是广州。它的分布较广,在我国的渤海的大连沿岸、旅顺、辽东湾、辽河;黄河北部辽宁省海洋岛及中朝界河鸭绿江;山东石岛、黄河、长江、钱塘江、宁波、瓯江、闽江、台湾基雄及珠江水系等。在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在珠江水系可上溯西江三水封开,北江达乳源,甚至达广西浔江、郁江、柳江;在海南省沿岸亦产。国外见于朝鲜汉江口及丽江和日本九州西侧。
  现在中华鲟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
【中华鲟的保护现状及其保护意义】
  最大个体重达550公斤,幼年生活在我国东部沿海,性成熟后洄游入江河繁殖,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长江,另在珠江也发现有少数中华鲟产卵。在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前,中华鲟的产卵场位于长江上游干流和金沙江的下段,由于葛洲坝枢纽的阻隔,不能溯游到上游产卵场的中华鲟,在紧接葛洲坝下的宜昌长航船厂至万寿桥附近约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产卵场,面积大约330公顷。为了补偿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的不利影响,成立了宜昌中华鲟研究所,从1983年起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但由于培育技术和养殖规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长度为8~10厘米、重3~5克的达到设计规格的幼鲟1万尾左右。因此,中华鲟种群的补充,主要依靠在宜昌产卵场自然繁殖的幼鲟。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变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稀动物已濒于灭绝。保护和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的“活化石”对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都有深远意义。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它们生在江河里,长在海洋中,在那里成长、发育,成熟期约需9-12年。完全成熟后,再迁移到我国浅海地区进入河口,在那里肥育、栖息。秋季,顺长江逆流而上,直至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幼鱼孵出后,便跟随着亲鱼远征,向河口、海洋游去。中华鲟鱼的寿命很长,可活一二百年。鱼体可长达2米以上,雌鱼体重约二三百千克。中华鲟鱼肉质肥美,卵可制鱼子酱,是珍贵食品;鳔和脊索可制鱼胶,所以过去一直遭到过度捕捞。许多水利工程由于忽视生态平衡,也使这种鱼类自然资源遭受严重影响。现在,中华鲟鱼有濒于灭绝的危险,因此要求严加保护。
  中华鲟是溯河洄游性鱼类,一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产卵洄游时进入长江,上溯数千公里抵达长江上游进行产卵繁殖,其生物学特性决定了中华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不易恢复。由于水土流失、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药残留物等造成的水污染;航运业对其的威胁和渔业捕捞的严重过度;尤其是葛洲坝截流阻断了洄游路线,三峡工程位于葛洲坝上游,不再存在阻隔中华鲟洄游路线问题。
  但三峡工程在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将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减少,这就有可能干扰中华鲟在葛洲坝工程下游的栖息和产卵活动。造成长江中中华鲟的数量急剧下降,导致中华鲟已成为濒危物种。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如不采取坚决果断的保护措施。不出50年,中华鲟将有可能灭绝。
  中华鲟的险恶生存处境引起了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长江的中华鲟已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动物,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I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被列为易危种。为了保护中华鲟资源,国家有关部门在湖北省荆州和宜昌先后成立了长江水产研究所及葛洲坝集团中华鲸研究所,并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工作。目前人工投精繁殖幼鲟取得成功,增殖放流成效显著。为保护这一珍贵动物,采取多项同步措施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中华鲟保护工作急需解决的几个的问题
  第一,葛洲坝截流后出生和放流的中华鲟洄游产卵繁殖的数量极少。
  第二,目前中华鲟放流的规模和规格过小,中华鲟增殖放流实际效果不明显。
  第三,一旦三峡大坝截流,葛洲坝下的产卵场水位将降低,可能给中华鲟造成致命的威胁。
  自1981年长江葛洲坝截流以后,农业部采取了果断措施
  (1) 实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鱼,将中华鲟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国家先后投资支持湖北省、四川省在长江沿岸建立渔政站,并帮助渔民转产转业;1983年全面禁止对中华鲟的捕捞,并严格限制科研用鱼;1988年《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中华鲟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名录。严格执行了全江禁捕,从而保护了亲鲟和幼鲟洄游,最大限度的保存了产卵种群。
  (2) 开展中华鲟科研,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1983年,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省水产局、宜昌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取得了葛洲坝下中华鲟人工孵化的成功,此后不久便开始向长江增殖放流中华鲟苗和幼苗。据统计,1983-1998年,共增殖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苗近600万尾。1999年12月投放10万尾10CM以上大规格中华鲟苗,超过15年来同种规格鲟苗的总量。
  (3) 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集中全社会力量来保护中华鲟。在沿江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社会保护中华鲟的意识日益提高,沿江渔民误捕中华鲟后均能自觉放生,发现不法分子偷捕能举报,市场上经营利用中华鲟的行为已绝迹。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对中华鲟采取了全面保护的对策,从而延缓了中华鲟资源衰退的进程,基本保全了溯河产卵亲体,为中华鲟自然繁殖、研究和增殖放流打下了基础,中华鲟物种数量已开始回升。
  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华鲟保护工作的建议
  
  第一,建立国家级中华鲟保护区,并强化管理。
  第二, 大放流规模并提高放流规格。
  第三, 大科研力度,力争实现全人工繁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5 07: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  濒临灭绝物种之——猎隼

㈠名称
鸟种:猎隼
学名:Falco cherrug
别名:猎鹰、兔鹰、鹞子
英文名:Saker Falcon
㈡外形描述
体重510-1200克,体长278-779毫米。体大且胸部厚实的浅色隼。颈背偏白,头顶浅褐。头部对比色少,眼下方具不明显黑色线条,眉纹白。上体多褐色而略具横斑,与翼尖的深褐色成对比。尾具狭窄的白色羽端。下体偏白,狭窄翼尖深色,翼下大覆羽具黑色细纹。翼比游隼形钝而色浅。幼鸟上体褐色深沉,下体满布黑色纵纹。与游隼的区别在尾下覆羽白色。有些北方游隼甚似猎隼。阿尔泰隼F. c. altaicus比亚种milvipes色深而多青灰色,翼覆羽具棕色带,且下体纵纹较多。
㈢分布状况
不常见季候鸟。亚种milvipes繁殖于新疆阿尔泰山及喀什地区、西藏、青海、四川北部、甘肃、内蒙古及至呼伦池;有记录经辽宁及河北;越冬在中部及西藏南部。隼类的贸易驱使人们捕捉而导致种群数量下降。亚种altaicus为甚罕见季候鸟。繁殖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越冬于新疆西部喀什地区、青海湖周围及内蒙古中部。
㈣习性
高山及高原大型隼的特性。猎隼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在无林或仅有少许树木的旷野和多岩石的山丘地带活动,常常可以瞥见它那一掠而过,搏击长空的英姿。猎隼主要以中小型鸟类、野兔、鼠类等动物为食。每当发现地面上的猎物时,总是先利用它那像高速飞机一样可以减少阻力的狭窄翅膀飞行到猎物的上方,占领制高点,然后收拢双翅,使翅膀上的飞羽和身体的纵轴平行,头则收缩到肩部,以每秒75—100米的速度,成25度角向猎物猛冲过去,在靠近猎物的瞬间,稍稍张开双翅,用后趾和爪打击或抓住猎物。此外,它还可以像歼击机一样在空中对飞行的山雀、百灵等小鸟进行袭击,追上猎物后,就用翅膀猛击,直至猎物失去飞行能力,从空中下坠,再俯冲下来将其捕获。
㈤繁殖
它的繁殖期为4—6月,大多在人迹罕见的悬崖峭壁上的缝隙中营巢,或者营巢于树上,有时也利用其他鸟类的旧巢。巢用枯枝等构成,内垫有兽毛、羽毛等物。每窝产卵3—5枚,偶而产6枚,卵的大小为54×40毫米,颜色为赭黄色或红褐色。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8—30天。雏鸟是晚成性的,孵出后由雄雌亲鸟共同喂养,大约经过40—50天后才能离巢飞走。
㈥威胁与保护
猎隼易于驯养,经驯养后是很好的狩猎工具,历史上就有猎手驯养猎隼。在阿拉伯国家,驯养隼类是一种时尚,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国内有一些不法分子非法捕捉猎隼从事走私活动,给该物种造成了较大危胁。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我的几点认识: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猎隼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频频出现在各种新闻媒体上。因为大量的盗猎者携带猎捕工具进入我国西北的新疆、青海境内,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的肆意盗捕猎隼的非法行动。他们还用高价收购等手段,引诱当地牧民帮助他们。
人们不禁要问,猎隼何以让如此多的盗猎者置法律于不顾,屡屡冒险闯关?原来猎隼在中东一带作为一种名贵的观赏动物,被阿拉伯王公贵族们用于玩赏和出猎,象征着富贵与权力。走私活动开始后,一只猎隼在新疆可以卖到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出境后达2—5万美元,到达中东后价值竟超过20万美元,一、二只猎隼换一辆豪华小汽车已不再是天方夜谭的故事。所以,盗猎者将贪婪的目光一齐对准了在我国西北地区繁殖的猎隼。
我国甘肃、内蒙古栖息的猎隼大约1000只,每一平方公里不足一只,可以想象“鹰击长空”这样壮美的场景终有一天我们将永远看不见。那是多么的可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5 13: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珍稀动物镇海棘螈

  镇海棘螈是一种两栖动物,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到目前为止,仅在宁波市北仑区林场的瑞岩寺附近发现,它们生活在方圆几百米的狭窄区域内,种群数量大约只有200尾。

  北仑区林场靠近大海,属于xxx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镇海棘螈主要栖息在海拔150米左右的丘陵山区。以阔叶树种为主的林区边缘地带,植被茂密,上空有高大乔木遮盖,地面阴湿,低洼处有终年积水的池塘和沟壑,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独特而又古老的小动物。

  一般说来,一个物种的形成需要1万年到2万年的时间,而镇海棘螈是在1500万年前诞生的,可以说,它是一种活的动物化石。

  为了免遭天敌伤害,镇海棘螈一般晚上出来活动。夜幕降临后,尤其是 刚刚下过小雨或雷阵雨,地面十分潮湿,这种小动物开始蠢蠢欲动。

  至于白天,镇海棘螈极少外出活动,一般隐藏在石块下,翻开石块就可见到,多数静伏不动,易于捕捉,然而当受到不良刺激时,它会两眼紧闭,四肢向上翻转,显露出身体上醒目的桔黄色斑块,同时身体两侧锋利的棘刺会从皮肤里伸出来,这是两栖动物中十分罕见的防御行为。

  镇海棘螈皮肤粗糙,浑身长满大大小小的疙瘩。这些疙瘩看似平常,其实它们是腺体,主要作用是湿润皮肤,再就是分泌性激素,吸引异性。

  每年4月份,是镇海棘螈的繁殖季节,冬眠复苏后的镇海棘螈开始繁殖。产卵场所一般选择在静止的小水坑旁,水域周围地面潮湿,植被茂盛,由于卵群是产在厚厚的树叶里,这就需要水域上空必须有落叶乔木。

  受精卵在陆地上孵化。大约20天以后,胚胎从胶膜内孵出。刚刚出世的小棘螈像鱼儿一样用鳃呼吸,吃藻类、腐烂植物和小型水生动物。 渐渐地,它们长大了,外鳃消失,改用肺呼吸,开始陆地生活。

  镇海棘螈自然繁殖率低。为了拯救这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从 1997年开始,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的科学家们建立了人工繁殖基地,模拟这种珍稀动物的自然生态环境,研究它的异地保护,不仅如此,他们还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镇海棘螈的遗传物质DNA。

  采访:我们希望通过DNA的研究,找出该物种在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相关证据,同时通过DNA的序列分析,我们希望重建该物种与近缘种之间分化的相关的历史过程。

  镇海棘螈濒危的因素很多,但栖息环境遭到破坏是主要原因。镇海棘螈分布在我国东部邻海人类经济活动频繁地区。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修建房屋、毁林开荒种植等生产活动破坏了棘螈赖以生存的环境,致使这种小动物的繁衍生息地越来越狭窄。

  为了不使这种珍稀动物灭绝,人类应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08:07 , Processed in 0.159360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