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8330|回复: 42

[【文史类】] 历史学家朱维铮:于丹不懂论语【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5 23: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丹在百家讲坛说《论语》,以惊人速度成为文化明星。那些排着长队购买《于丹〈论语〉心得》的读者,跟很多年前排着长队购买文学史上最晦涩作品《尤利西斯》的读者,何其相似。这种轰动效应,一方面要归功于电视这部万能机器——有关《论语》和孔子的著作,我们的书店里从来就没有断过货,但是在今天,没有什么能够与电视争锋;一方面要归功于陈丹青所说的那种报应——《论语》本来是我们应该在童年就熟读并铭记于心的经典,但是这样的教育中断已久。

  十博士拍案而起,指斥于丹无知。不论其言论多么耸人听闻,其核心意思,是在要求一个资格——向大众传播经典的资格。

  一个人是否具备向大众讲解《论语》的资格,这个问题我们最好抛给专家。

  关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形象和地位的诡异变迁,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有过一篇精彩文章。朱先生还和蔡尚思先生合著过一本《孔子思想体系》,当年曾经产生巨大反响。由他来判断于丹心得的成色,应该是合适的。

  跟朱教授预约采访,他说,“于丹的书我只翻了两页,没有能够读下去。她胆子大。”记者问,这话怎么讲。朱先生说:“不懂的东西也敢讲,不是胆子大是什么?”3天后,在复旦光华楼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里见到朱先生,此时他已专门读了于丹的那本书。

 孔子变形记

  人物周刊:向大众普及经典本是好事,问题是,这里有没有一个资格的问题?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向大众说《论语》说孔子?

  朱维铮:历史文化的传播从来是有层次的。作为研究者,一是文本的清理,二是历史事实的清理,譬如孔子活了73年,他这73年是怎么一回事。

  人物周刊:历史学一向追求严谨,对于可靠史料之外的那些属于推测、阐发的部分,先生有什么原则?

  朱维铮:原则就是,“无征不信”,“孤证不足为据”。我一辈子相信两句话: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历史的事实是由矛盾的陈述中间清理出来的(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件)。

  人物周刊:孔子距今两千多年了,先生长期研究孔子,请讲一讲《论语》的形成史和解释史。

  朱维铮:《庄子》、《孟子》、《荀子》包括《墨子》里的一些篇章,直到《韩非子》,对孔子都各有见解,即使不作研究,我们也可以大概了解一下他们都说了些什么。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到公元前二世纪中后期(西汉景、武之际),《论语》的原始结集本在文献中一直不见踪影,直到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时代,它才重新露面,变成一部很时髦的书,解释者起码有三个学派:“鲁论”、“齐论”和“古论”;到了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又形成一种通学派,对《论语》的文本、句逗、分章、结构、诠释等等进行研究。

  我们现在读到的《论语》的本子(注:今本《论语》,据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统计,白文12000字),不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编订的,也不是稍后些的人根据不同版本编订结集的,今天我们读到的本子经过了两次大的改造,一个是西汉后期,汉成帝的老师张禹编定的《张侯论》,有21篇;又过了200年光景,到了公元二世纪中期,有一个博学而影响很大的郑玄(字康成,中国第一位经学大师),他以《张侯论》为底本,根据不同版本进行点校,就是“我认为这里该用这个字、该这么分章”,他把《论语》的今本给定下来了,而且两汉间对《论语》不同解释的结集,也是他。郑玄死后不到一百年,何晏把郑玄的本子及其反对派的意见编成了《论语集解》。何晏后,南北朝时代,有一个叫皇侃的,受了佛教的影响,编了一个《义疏》的本子。到了公元八九世纪,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有点像原教旨主义,他们对郑玄、何晏的本子都持怀疑态度,要回到原典。

 人物周刊:他们找到原典了吗?

  朱维铮:哪里有什么原典!郑玄的时代距离孔子生活的年代已经600年了。我讲这个结集的历史,是想说明,隔了这么遥远,又有这么多人物出场,即使其中“子曰”全部可信,拿它作为惟一依据将孔子捧上天或按下地,都是令人惊异的。

  梁启超先生早在1920年就说过:自汉以来,围绕着孔子的今古之争、正学异端之争、考据性理之争从来没有停过,因而孔子渐渐变为董仲舒、何休,变为马融、郑玄,变为韩愈、欧阳修,变为程颐、朱熹,变为陆九渊、王守仁,变为顾炎武、戴震。而我的老师周予同先生说过,这话“颇能痛快地指斥数千年来学术冒牌失真的弊病”。

  孔子是私生子,是司马迁说的

  人物周刊: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朱维铮:我与蔡尚思先生合著的《孔子思想体系》1982年出版后曾经引起过学术界争议,当时有人说要逐字逐句地批判。

  人物周刊:为什么?

  朱维铮:他们最反感的可能是我考证了孔子的出身,我说第一,孔子是私生子。耶稣也是私生子,他的母亲未婚先孕,他出生在马槽里。孔子的出生不是我说的,是司马迁和郑玄说的,关于孔子的第一部传记是《史记》里的《孔子世家》。

  人物周刊:原文是怎么说的?

  朱维铮:“野合而生”。当然后来也出现一些传说,譬如有座尼山,夫妇俩没孩子,去尼山祷告后怀了孕。根据司马迁的说法:孔子出生时,他的父亲70岁,母亲17岁,他的父亲是个武士;生下孔子后,她的母亲就远离他父亲的家族,住到一个非常贫困的地方,而且终生不告诉他父亲是谁,父亲死后也不告诉他坟墓在哪里。直到母亲去世,孔子15岁时,一个多嘴的邻居、一位车夫的母亲才告诉孔子,他的父亲是个武士,坟墓在哪里。孔子听了很高兴,因为他本来是个“贱人”,就是平民。孔子自己承认:“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孟子也说,孔子小时候很“贱”(出身低微),替人看过牛羊、管过仓库;另外孔子可能还当过吹鼓手,今天儒家流传下来的丧礼是最繁重的部分。

  于是说我侮辱了中华民族的圣人。我说第一,那时候还没有中华民族;第二,谁是圣人?历朝历代皇帝都自封为圣人,所谓“今圣”,与“先圣”相对应;第三,我没有侮辱他,我只是根据可以获知的史料讲了一个事实。

  人物周刊:司马迁依据的是哪些史料呢?

  朱维铮:司马迁是中国史学的鼻祖,《史记》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他说他记述孔子是根据先秦的一些史料,以及孔子弟子留下来的一些记录,但究竟是哪些史料,我们到现在不是很清楚。但有一个旁证:司马迁对商朝的世系记载得非常详尽,如《殷本纪》,他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谁做皇帝,从哪一年到哪一年,都记得清清楚楚。1930年代的疑古学派于是怀疑:你是怎么知道的?真是这样吗?学界普遍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这是司马迁编造的,差不多就在快要盖棺定论的时候,在河南安阳发现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文;而清末甲骨文研究开始盛行,此前王国维等人已经通过甲骨文研究发现司马迁说的是对的,而殷墟的甲骨文又提供了证据。王国维写过一篇《殷代先公先王考》,即证明甲骨文所述与《史记》非常相合。而我们到现在也不清楚,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他曾经到过孔子的家乡,这一点是肯定的。

  司马迁对孔子是极其尊崇的。《史记》里,记载帝王的叫做本纪,记载诸侯的叫世家,其他的叫列传。他把孔子列入世家,可孔子没有封过侯,虽然后来在鲁国被尊为“国老”,汉人称其为“素王”,但他一生的最高职位是做过3个月鲁国的司寇,鲁迅把这个职位比作日本的警察总监。司马迁等于给了孔子破格的待遇——史学家为什么不质疑这个呢?我有点奇怪。

 于丹不知《论语》文本为何物

  人物周刊:《孔子思想体系》一书附录二《孔子和历代孔子崇拜者的关系问题》令人印象深刻,历史上关于孔子的很多反反复复、奇奇怪怪的事情都讲透了。

  朱维铮:周予同先生1926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僵尸的出崇》,因为当时北洋军阀政府强迫各级学校读经,给他穿上古衣冠;后来蒋介石政府反共,搞“新生活运动”,又给孔子穿上中山装。

  我看于丹的书,劈头就讲“天地人之道”,借北宋一个不学有术的权相赵普的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宣称《论语》仍可作为“治国之本”。姑且不谈赵普有没有说过这话,即使相信宋人笔记,赵普也是为了辩护自己不读书,向宋太宗说他平生只读一部《论语》:“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他死后两百多年,元朝有出杂剧,便将传说中赵普此语渲染成“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看来于丹比赵普更不读书,非但不知《论语》文本为何物,而且连传说中赵普所谓的将读《论语》的心得分成两半献给两个皇帝的出处也闹不清,居然在中央电视台宣讲“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昨天我翻她的书,看到这段话,不禁吃惊,因为立刻想起当年林彪推销《毛主席语录》,大讲他选出的毛泽东语,“一句顶一万句”;还有那个捧江青起家的康生,也跟着林彪宣称,伟大领袖只用“一句话”,“就把全国人民动员起来了”。我非常纳闷:你于丹推崇赵普的话,是你的自由;央视请你宣讲《论语》,你把经元曲渲染过的赵普的话当作史实,拔高为“治国之本”,也可自称“于丹心得”,但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价值判断,为什么同“一句顶一万句”之类说法思路如此相似呢?易中天为《于丹〈论语〉心得》作序,赞美她讲述了“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这说法实事求是么?

  人物周刊:孔孟之道在中国历史上的变迁是怎样的?

  朱维铮:中国所谓的“道”,也有几次大的变化。我们所说的儒术,最初指的是“周公之术”,在西汉,孔子只是周公的一个绍述者;到了百年后的汉成帝,才开始给孔子封号,但周公位居“先圣”,而孔子只是“先师”。孔子本人对周公也非常崇拜的,他说“吾从周”,常在梦中跟周公对话,晚年有段时间周公不来入梦,他就非常担心,“我要完了吧?”没过多久他就死了。

  到何晏的《集解》时,他提倡的其实是“周孔之道”,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嵇康为什么被杀?罪名是“非汤武而薄周孔”,鲁迅就说,嵇康当时非死不可。

  一直到唐太宗时代,周公被赶出太学,孔子升为先圣,老实听话的弟子颜回被奉为先师。为什么呢?有个故事叫“周公负成王”:成王年幼,周公背着他摄政,唐太宗就怕臣民学周公生野心,让太子成傀儡,所以此时出现的就是“孔颜之道”。

  到了公元十一世纪,孟子地位上升。是王安石将孟子供进庙堂,他实行教育改革,将所谓儒家经典重新注释,他自己注了《周礼》,叫他的儿子王注的《诗经》,他的一个助手吕惠卿注的《尚书》,所谓《三经新义》,成为科举考试的蓝本。后来宋儒朱熹等人反对的,就是这个《三经新义》。孔孟之道成为统治阶级承认的一个意识形态,应该是从十一世纪王安石变法之后开始的。

  所以,讲孔子、讲《论语》,不能离开这些东西,否则你怎么讲?我们现在一些自称学者的人,连一些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

 没有一处心得是她自己的

  人物周刊:我们现在回到《于丹〈论语〉心得》,您觉得确如序(易中天作)中所说,能让孔子他老人家“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受益”吗?

  朱维铮:别的我不想作评,只是有一点,他们说“我们是大众普及,不需要说出观点的来历”,我想,属于他们本人的东西大概是很少很少的。

  布道也好,一家之言也好,你在公共平台上必须说清出处,这个我想在国内外都是基本要求。我让学生找了一本来看,它有心得二字,那应该是自己阅读所得,但我看了一下,没有一句“得”是她自己的,而且我很吃惊的是,全书引用了他人的观点,却没有出现一个20世纪人的名字。这个我以为是非常不好的,因为我可以指出,她引的这段解释是谁的,那段又是谁的,包括她引了鲁迅的话,都不提鲁迅的名字,而旁边都写着“于丹心得”。

  我以为,搞文史哲,在前人的基础上你能有新的、有突破的基本见解(当然不是那些细枝末节的见解),能有两三条已经很了不起了!

  人物周刊:即便是转手贩卖二手三手的东西,做嚼饭哺人的工作,是不是也需要一点资格?

  朱维铮:她讲的那个《论语》,用的一些基本概念,都说明她不懂《论语》。譬如,她说这个人那个人的名字,我们知道,古人的名和字完全是不同的,名什么、字什么;对孔子弟子的一些东西,基本属于无知;还有《论语》的分章,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分514章,清朝考据孔子的有172家,他们又重新分了,我们现在基本上可以分清每一章是什么时候的,哪些可能是后人加进去的。我看了于丹,唉,她连传统的分章也没有搞清,把两个不同时期的章节混作一章,我就知道,这个人连常识也没有,从来没有人这样分过章。

  我也不知道她用的是哪个本子。我本来以为她起码看过解放以后影响比较大的叔侄二人关于《论语》的注解:杨树达教授的《论语疏证》和他侄儿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杨树达解放前做过中央研究院第一届的院士,解放后做过科学院社会学科的学部委员,曾做过毛泽东的老师;杨伯峻那个注释讲得很通俗,一般的人想了解《论语》,可以拿一本杨伯峻看一看。我觉得于丹连杨伯峻都没有好好看过。

  人物周刊:面对下课之声,于丹也有态度:除非我有硬伤。您觉得她讲的有硬伤吗?

  朱维铮:用我朋友的话吧,她的书他也仔细看了,他说:“她书里讲别的话我都同意,就是讲《论语》的部分我不同意。”

  把历史和市场化结合起来,

  一定会是另一种形式的扭曲

  人物周刊: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段电视视频,您和易中天先生在某电视台一起讲诸葛亮。

  朱维铮:那是两年前了吧,在某省电视台讲三国。今年1月易中天经过上海,还来我家叙旧、指教,送我他的书,这么厚一摞(手势,约有尺把高)。

  人物周刊:您都看了吗?

  朱维铮:没有,我翻了翻。我不想评论什么,人家是来叙旧的。当然那次主要是他讲,我听。

  人物周刊:什么印象呢?

  朱维铮:他的知识面应该是广博的,但他以前是搞文学的,在我们搞历史本行的看来,各有各的视角。

  人物周刊:网民中有一种意见,面对经典,人人有发言权,我们不能剥夺于丹对《论语》与《庄子》的解读权。

  朱维铮:把历史和市场化结合起来讲,我以为一定会是另一种形式的扭曲。但我觉得学者需要具备的一种重要的素质就是伏尔泰说的那句话: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当然,你也不能妨碍他人批评的权利。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 ... p;skin=0&page=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23: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不欲再在书园转贴的,一朝被蛇咬,一生怕井绳!
然而读了《人物周刊》与朱维铮教授的对谈,有值得书友与学士思考的东西:
1.历史或经典能与市场化结合起来吗?
2.书友与学士们对坐冷板凳研究学术认同吗?不坐冷板凳能做好学问吗?
3.《于丹〈论语〉心得》在当代情势下走红,对民族、对青年、对下一代究竟是祸是福.......?
我无意挑起书园内的争论,谨是提请书友和学士们思考一下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09: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zm799于2008-03-25 23:45发表的 :
本不欲再在书园转贴的,一朝被蛇咬,一生怕井绳!
然而读了《人物周刊》与朱维铮教授的对谈,有值得书友与学士思考的东西:
1.历史或经典能与市场化结合起来吗?
2.书友与学士们对坐冷板凳研究学术认同吗?不坐冷板凳能做好学问吗?
3.《于丹〈论语〉心得》在当代情势下走红,对民族、对青年、对下一代究竟是祸是福.......?
.......
1, 能将历史和经典与市场结合的人值得尊重,小圈子的清谈对社会无益;
2,能深入研究历史与经典,坐穿板凳的学者值得尊重,孔子就是这一类,只不过不是枯坐板凳;
3,不坐冷板凳而做好学问的学者是大学者,社会真正学要的学者;但坐穿板凳学的学者的价值在于拓宽了研究领域,为其他学者完成了基础研究工作,或作了借鉴,或提供了反方向研究思路。。。
4,于丹没错,资格之论是学术垄断的意识形态。尊重的知识的人自然会对照论语来取舍,即使与论语本来面目不符,只要读者获取了哲理或启发或收益,论语的本身已不重要。
5,中国缺少知识的或道德或哲理的传播者,当年孔子不是正基于此而传播文化与道德吗?历史学在于历史本身,而思想的阐述则不必拘于前人的判断。于丹的书没有读过,但于丹宣扬了一种意识上的东西,吸引了大批读者,本身说明了一种价值的存在。
6,论语如果被当成圣经来看待,不得解读,则与宗教垄断何异。历史已经给与儒学几千年的垄断,多少思想因此而淹灭。难道解读论语也要资格,出此不得发声吗?
7,如今谈论语,已不再是论他的全部,而是论他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此论语已不在是彼论语。考证私生子之类的争论的价值只在史料本身,不在思想本身。我想于丹更多是从思想角度谈感悟,即使感悟得与正统不同,也不必大加鞭挞,甚至侮辱其人格。
8,感悟:历史总是不断地用后面的真理推翻前面的真理,今天的真理或许被明天的真理推翻,偶尔相信或宽容一下谬误,或许这谬误就成了明天的真理。

不想再趟这潭浑水,引火烧身。本来带有轻松的谈论,弄得文革批斗现场会。我成了于丹,因为我说了权威们不愿听得话。想说的是至少于单在让自己红火起来后,也让原来只有学者才研究的国学让平民所知。被批斗或指责对于传播论语也起到了作用。其实下面仁兄们的道理我何尝不懂,但是如果同声符合,岂不也成了权威的模样。当我发出这样的话语时,我想象自己是一个只会被,甚至不会背诵三字经的农民,当我渴望智慧和哲理的时候,当我希望抚慰心灵的时候,无处求诉。因为我看不到权威们的SCI,也读不懂那些穿着长袍的文字,更是战战兢兢,不敢见学术权威们求教。于单出来了,是不是论语我不知道,但她的话我听得明白,劳累烦恼之余,似能抚平内心的波澜。而那些深宅大院内的学者们却不屑于我们为伍;好像孔子践学,有教无类,好像他老人家也没怎么著书立说。他老人家是想让人们明白道理,对别人的评论好像并不太在意。孔子的话似乎很平易,却不知何时非得有权威们著书立说之后,搞出越来越难懂的语言,然后看谁有资格弄明白,再在能弄明白的权威中搞个认证机构,通过的人才可以谈论语。学术到底是为什么存在的?难道符合百姓的心理就成了传销的了?我在8感悟说:历史总是不断地用后面的真理推翻前面的真理,今天的真理或许被明天的真理推翻,偶尔相信或宽容一下谬误,或许这谬误就成了明天的真理。因为我经历过历史,所有如是感悟。

我忽然在权威面前无语,想起某兄的教诲,对儒学中的服从理念理解更深,为何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孔子他老人家,却表现出卫道士的模样。。。。。

我走在死亡的途中,选择自己认为快乐的死法,为什么我连死的选择都被剥夺,被剥夺了难道还能不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10: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lawer67于2008-03-26 09:26发表的 :

1, 能将历史和经典与市场结合的人值得尊重,小圈子的清谈对社会无益;
2,能深入研究历史与经典,坐穿板凳的学者值得尊重,孔子就是这一类,只不过不是枯坐板凳;
3,不坐冷板凳而做好学问的学者是大学者,社会真正学要的学者;但坐穿板凳学的学者的价值在于拓宽了研究领域,为其他学者完成了基础研究工作,或作了借鉴,或提供了反方向研究思路。。。
4,于丹没错,资格之论是学术垄断的意识形态。尊重的知识的人自然会对照论语来取舍,即使与论语本来面目不符,只要读者获取了哲理或启发或收益,论语的本身已不重要。
.......


赞同先生之高论!

对朱维铮,本人觉得是学者,有其专长的领域,但所说并非必定正确。如其曾经批评《南怀瑾与彼得*圣吉》一书,说是南不懂传统文化,彼得正好受骗。但此书的重点明明是在说生命科学,朱对此却无一言论及,所以我一直认为朱根本没读懂此书。

说白了,不论是批评南怀瑾还是批评于丹,我觉得都是文人自古相轻的表现。

呵呵,以上所说,纯属狂妄之言,本人虽非文人,却也是相轻的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14: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1, 能将历史和经典与市场结合的人值得尊重,小圈子的清谈对社会无益;【后半句诚然,前半句似是而非。尊重云云,谈不上。至于历史、经典与市场的结合,一看所取的立场,如小说家与历史家;二看如何理解,如果不跑题,仅看朱的论点及论据,请具体指出不实之处】
2,能深入研究历史与经典,坐穿板凳的学者值得尊重,孔子就是这一类【未必】,只不过不是枯坐板凳【难说】
3,不坐冷板凳而做好学问的学者是大学者,社会真正学要的学者【偏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的学科,有非坐冷板凳不可的】;但坐穿板凳学的学者的价值在于拓宽了研究领域,为其他学者完成了基础研究工作,或作了借鉴,或提供了反方向研究思路。。。【不解】
4,于丹没错【只是莫要挂羊头卖狗肉】,资格之论是学术垄断的意识形态【原来讲论语是不需要资格的,要资格就成了学术垄断。总之,不被有资格的“垄断”,就被没有资格的”垄断“】。尊重的知识的人自然会对照论语来取舍【倘果如此,无需普及。孔子及其思想已经面目全非,再花点亦是无妨!】,即使与论语本来面目不符【而仍可以“讲论语”,并且仍然叫“讲论语”】,只要读者获取了哲理或启发或收益【凿空也无妨】,论语的本身已不重要【还是可以叫做“讲论语”】
5,中国缺少知识的或道德或哲理的传播者【因为饥渴所以就可以胡言】,当年孔子不是正基于此而传播文化与道德吗【此传播非彼传播矣!】?历史学在于历史本身,而思想的阐述则不必拘于前人的判断【原来思想是这么产生出来的?!】。于丹的书没有读过,但于丹宣扬了一种意识上的东西,吸引了大批读者,本身说明了一种价值的存在【传销也是】
6,论语如果被当成圣经来看待,不得解读,则与宗教垄断何异【无根无据,仍为解读,原来解读的概念可以如此理解】。历史【非也,乃是学术】已经给与儒学几千年的垄断,多少思想因此而淹灭。难道解读论语也要资格,出此不得发声吗【难道解读论语不需要资格么?稀奇】
7,如今谈论语,已不再是论他的全部,而是论他的价值,【史家说“禅”,抑或禅者解“禅”,皆非凿空论道】从这个角度来看,此论语已不在是彼论语。考证私生子之类的争论的价值只在史料本身【乃为还原史实,然放在具体环境中,会产生非止史实的意义】,不在思想本身。我想于丹更多是从思想角度谈感悟【感悟人人皆有,因而人人可谈,倘无切实根据,还是莫要乱挂招牌,此之为正名】,即使感悟得与正统不同【打成正统论的是你,反驳正统论的也是你,都让你说了】,也不必大加鞭挞【是非还是要吧】,甚至侮辱其人格。【尊重人格,即使错了,这是底线。但不能一指错,就构成侮辱。如是,孔子是否该起诉?或者事实该沉底?】
8,感悟:历史总是不断地用后面的真理推翻前面的真理原来不是用后面发现的真理推翻前面的谬误???,今天【被当作是真理】的真理或许被明天的真理【何为真理】推翻,偶尔相信或宽容一下谬误,或许这谬误就成了明天的真理。【宽容不等于纵容,谎言重复一千遍,也可以成为“真理”】

感悟:俺已经知道思想史的新写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14: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便是于丹错解了论语的本意,但我想也算是一种新解,有时候也没有必要考证它的原意,只要于丹说的有道理,说的对我们的人生有积极的意义,我觉得还是一本好书,总比那些整天研究孔子的,写了一大堆别人看不懂或者对现在人没有什么意义的强多了吧。
我们在看书时就当它是一种新解,没有必要非得去找它的原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14: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zm799于2008-03-25 23:45发表的 :
本不欲再在书园转贴的,一朝被蛇咬,一生怕井绳!
然而读了《人物周刊》与朱维铮教授的对谈,有值得书友与学士思考的东西:
1.历史或经典能与市场化结合起来吗?
2.书友与学士们对坐冷板凳研究学术认同吗?不坐冷板凳能做好学问吗?
3.《于丹〈论语〉心得》在当代情势下走红,对民族、对青年、对下一代究竟是祸是福.......?
.......
1.不是能不能,而是经济的强势是无法逃避的现实,我们能做的,是不要经济得太疯狂了吧。
2.第二个问题嘛,个人感觉,还是先问一下,有多少人能够在现代社会下有一份坚持?对于坐不住的,硬要他坐住,也是不能如意的吧。
3.福祸从来相依。只是每每听见外国人说我们什么传统,我是心里发寒,自问:那里还有什么东西留下来呢?西方的强势、是物质科学的强势,深深的自卑(不顾一切地求得国外的认同,而从来不想想自己的东西),奄奄一息啊。中华民族的复兴,远着呢,这绝不是GDP可以解决的,借用经济学家的发问,河的对岸是什么(对应于“摸着石头过河”)?
============================================
先生是作价值判断,小子更愿意先作可能性的判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15: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东里散人于2008-03-26 10:24发表的 :
说白了,不论是批评南怀瑾还是批评于丹,我觉得都是文人自古相轻的表现。

扯远点,如果你已经有了孩子,你的孩子是否也可以以逻辑此来反驳你的训斥?
比如你孩子能不能说,你这是XX相轻?

没有要夺什么话语权,批判、批评就是要夺取话语权了?这算什么逻辑?难道表达本身就是目的?没有要是非的存在?

不知道谁要夺取谁的话语权了。

不过感觉也挺好玩的,跟宗教联想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15: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zhener0428,把帖子搞成那样,有灌水刷屏之嫌!修改修改吧,注意影响的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15: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引用第2楼lawer67于2008-03-26 09:26发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15: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其实娱乐界的粉丝与明星的故事,却被延伸到了正经的事儿,莫名其妙。所以大家还是以看娱乐新闻的心态来调整一下自己,虽然新闻本身是不娱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15: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对于丹的论语心得提出批评和质疑,不少人提出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向大众说《论语》说孔子?我想他朱教授是回答不了的,即使能回答,也是他自己的资格标准和判断,不代表所有人!那么反问一下朱教授:你朱教授就有资格向大众说《论语》说孔子?我觉得学术批评是好事,可以增进互相的提高,促进文化的繁荣,但如果批评的时候扯的太远离了主题,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提到很高的高度,就会有人怀疑你批评的动机和目的了!而实际上这样的批评往往是很多人最看不起的,被大多数人理解为你眼红人家,或者想借人家出名,比如有人的论文中出现了几个错字,结果就被批评为什么都不懂,言外之意就是他最懂,他是专家,他最有资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16: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丹的论语心得我看了几遍,从学术上来讲我不能挑出她的硬伤.我想说的是,于丹的东西对很多人来讲是有意义的.专业人士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对论语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概念里.于丹的论语心得让大家对论语产生了兴趣,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论语的内容,是件好事.
   于丹不懂论语,我不知道,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我认为至少里面大部分东西应该是对的,对大家对论语的学习和认识是有意义的.当然,如果是专业人士,自然可以看出她很多不足,可是既然是专业人士,又怎么会拿这种普及性的讲座作为权威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于丹出名了,不是她的错,有媒体的炒作,也有大家的喜爱.如果说她的东西无大碍,那我们这些凡夫可以读一读,有好处(我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16: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颠倒梦想于2008-03-26 15:01发表的 :


批判、批评就是要夺取话语权了?

.......

多谢先生指教!

再说几句狂妄的话:在批判、批评之时,是否有夺取话语权的意思,天知、地知、良心自知。旁人对批评者的批评是否也在夺取话语权,天知、地知、良心自知。

说白了,小子认为,文人相轻,是因为在批评时看不起被批评者,有的仅仅是因为意见不同而已,有的则完全是对被批评对象的无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16: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怎么都喜欢炮轰啊,炮轰这个,炮轰那个的
也说一下,那些红色大字看着有点不舒服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16: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抵制于丹。因为于丹低级错误太多,多到吓了我一跳。
其实我觉得易中天就比于丹好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17: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批评如果是基于善意的,真诚的,冷静的,相对客观的,那么批评不但会得到被批评者的欢迎,也会得到所有其他人的尊敬!那种狂妄的人,自以为是的人,随便给别人乱扣帽子下结论的人,我想大家都不会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17: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也来凑凑热闹,回答一下学究先生(老师)的提问,呵呵。
1.历史或经典能与市场化结合起来吗?
可以。但除了书价外,我本人不太关心。

2.书友与学士们对坐冷板凳研究学术认同吗?不坐冷板凳能做好学问吗?
不坐冷板凳或许也能做好学问,但目前还没发现有人成功过。即便有人做到,也不代表都可以。相反,学问好的,倒是不少坐过冷板凳。

3.《于丹〈论语〉心得》在当代情势下走红,对民族、对青年、对下一代究竟是祸是福.......?
风过水无痕,犹如当年的《学习的革命》,现在的奶酪火锅之类,谈不上对下一代、民族的祸与福。

纯个人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19: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同意停云的看法。于丹只是过客而已。
1、论语是伟大,但是也不是什么经,不需要早九晚五的来背诵。
2、没有论语,照样过活,也许过的还更好。
3、于丹讲论语,整个是胡说。专门贴近正统意识形态,强烈的说教感。
4、我佩服于丹的一张嘴,说话不打锛,这是她唯一的长处。
5、学问就是学问,沒必要争个短长,个人喜欢就好。
6、读过了于丹论语,调动了积极性,也未尝不是好事。特别激烈的批判我看也沒必要,不理会不可以吗?看到了笑一笑,不可以吗?
7、怎么就于丹出名挣钱,大家就眼红了?市场上那么多的狗屁版本,咋沒个人批呢。呵呵。
8、于丹不代表学问,只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已,和他费个啥唇舌呢。上纲上线的,都是吃饱了撑的或者妒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mlcwz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3-26 19: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喜欢于丹。

觉得她只是打着《论语》的幌子来讲一些个人的感悟。

主次颠倒。

觉得易中天讲的好,不乱发挥,这一点不容易。

鄙视乱发挥的人,这叫糟蹋经典,而非宣传经典。

以糟蹋经典的方式来普及经典,何来功劳?

与刘心武为一种人,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区别。

当然,这个社会愿意受这种骗的人要比受其它类型骗的人多,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虽然是一种可怜的进步。

希望百家讲坛不要再上去一些冒牌的专家了。

当然,也仅仅是希望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4 08:26 , Processed in 0.38858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