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697|回复: 26

[科普教学♡] 问答  这些花纹是怎么产生的(欢迎回答15、17楼的新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8 23: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了《谁能说说这张图的玄机?》(http://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583184)(现代数学),想起我以前的学术报告中引用过的另一类图形,不过那可是很老很老的。你知道那是什么物理现象吗?

第15楼的新问题是:这一现象的正式叫法是瑞利-贝纳德对流。明明是贝纳德首先发现的物理现象,为什么要把瑞利的名字放在前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8 23: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感觉像指纹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8 23: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侵蚀造成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8 23: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声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8 23: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电镜??
图片??
电子衍射造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9 00: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光波造成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01: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都不对。

其实,04年10月我在哈尔滨一个学术会议上报告完之后,感觉工程热物理专业的人们都不太了解,但这其实是个很有名的传热学问题和近代数学问题。


根据图中的线索检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9 03: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化动态热像技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9 07: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位给普及一下基本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9 08: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问答 这些花纹是怎么产生的?

一大早搜索了很多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内容,看来这方面的知识需要恶补,或者干脆找个学机械的网友问问
额觉得是遵循流体最小熵产生原理与最小能耗率原理,推荐一本章宗穰编著的《运动中的分子:热力学与反应动力学》,让我们共同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hinbad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3-9 09: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楼的左图,疑似“贝纳德花纹”。

这些花纹,是由于液体受到一种有规则的加热,形成了规则的对流,造成的。

下面是百度百科的介绍

伯纳德花纹

宏观系统的自然倾向是沿着时间箭头走向平衡态。但实验发现,当两种气体的混合体由于加热而离开平衡态后,组织便会以一种简单浓度梯度的形式出现。所示盛有氢气和硫化氢气体混合物的容器,使两端产生并保持一个很小的温度差,就会发现两种气体将逐渐分离,较轻的氢气多流向较热的一边,较重的硫化氢气则多聚集于较冷的一边,形成了各自的浓度梯度。这个现象表明,在不可逆的非平衡态过程中,可以产生出有序性。

当系统远离平衡态时,还会出现更加壮丽的有序组织。1900年,法国的伯纳德(Bernard,Henri)首次发现了蜂巢状的自组织花纹。在一个透明的碟子里加入一些液体,在炉子上加热,液体在竖直方向上便产生一个温度差。当液层顶部和底部之间的温度差达到一个阈值后,对流开始,下层较热的液体流入上面较冷的部分。这时由于浮力、热扩散、粘滞力三种作用的耦合而形成液面上大范围规则的蜂巢状花纹(“伯纳德花纹”)六边形网格。液体的传热方式由热传导过渡到了对流,每个六角形中心的液体向上流动,边界处液体向下流动。这是对流与抑止因素(黏性和热扩散)竞争的结果。这种蜂巢结构的尺度约为分子间距的一亿倍。为了形成这种蜂巢状的对流单元,无数分子必须遥相呼应、协调行动。这表明,热的耗散把熵从系统中输出,使系统低熵的蜂巢结构得以产生并维持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6: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中出现了3个人名或与其相关的缩写,Busse、Ra、Pr,其中的2个和本问题密切相关,欢迎进一步拓展,并且朝其他学科方向延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6: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问答 这些花纹是怎么产生的?

引用第9楼大野叟于2008-03-09 08:37发表的 Re:问答 这些花纹是怎么产生的? :
一大早搜索了很多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内容

不会吧,用检索词:Busse Ra Pr Zigzag,在古歌一查就查到线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9 17: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额对机械一窍不通,上学时有一门关于机械的功课也没有考及格。
大自然是奇妙的,还有很多现象等着人们去发现,很多未知领域等着人们去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hinbad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3-9 19: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概念,是我在大学里得到的。

当时,正是普里高津“耗散结构论”甚嚣尘上的时候,大学里一开什么学术活动,就都在谈“负熵”“非平衡”“耗散结构”。

在介绍耗散结构的实例时,第一个讲的就是贝纳德花纹。所以,我一眼看上去就感觉第一个图是贝纳德花纹(因为当时还是八十年代初,人类还没有发明多媒体,所以,能看到第一张图片,就相当需要“博览群书”了!)。

楼主所讲的“工程热物理”,与我在大学里学的“传递过程”,在内容上有不少是交叉重叠的。但是,至于为什么这个概念被归类到了“机械”行业,实在是想不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22: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1900 年贝纳德在实验中发现了对流有序现象。实验很简单,在加热表面上方注入液体,形成不太厚的液体层。逐渐升高加热表面的温度。开始时什么也没发生。但当上下液面温差 △T 超过某一临界值 △Tc 时,便发现液体开始动了起来,并形成很有规律的对流花样。从上往下俯视,是许多像蜂房那样的正六角形格子。中心液体往上流,边缘液体往下流,或者相反,形成一种宏观有序的动态结构。

当加热表面的温度下降到△Tc 以下时,对流又会逐渐减弱最后消失,液体趋于静止。

不同液体,不同液体厚度,这个△Tc 的数值不同,但是,不管何种液体,发生对流的Rayleigh准则数Ra = gβ (Th - Tc)H[sup]3[/sup]/(νa) 都是 1101,我们称之为临界Ra数,其中Th为液体下表面温度,Tc为液体上表面温度。

如果液体上下表面都是固体表面,如图中的实验装置图所示,那么,开始发生对流的临界Ra数=1708,并且,自然对流以滚动条的形式出现。

如果实验装置是个圆盘,那么,滚动条就变成了缓慢旋转的螺旋状花纹。

如果实验装置是个矩形盘,人们可以得到S形花纹。

问答题:

这一现象的正式叫法是瑞利-贝纳德对流。明明是贝纳德首先发现的物理现象,为什么要把瑞利的名字放在前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9 22: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瑞利提出了模型解释贝纳德对流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23: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更多的问题

Busse对瑞利-贝纳德对流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给出了稳态瑞利-贝纳德对流存在的范围,人们称之为Busse气球,你知道这个气球的形状吗?

呵呵,上图是那个气球的一个截面。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上下表面均为固定表面的情况,随着加热表面温度的上升(Ra数增大),当Ra数超过上面那条EO曲线之后,滚动条就会进入失稳状态,有时又称这为第2临界Ra数,约为1860。随着Ra数的进一步增大,非稳态现象变得无序,最后进入紊流自然对流,如第2个图所示。

其实,第1临界Ra数和第2临界Ra数是两个特殊的点,和近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有关,这里又引出了一个问题,这个新的数学领域是什么,在这门学科中,第1临界Ra数和第2临界Ra数又叫做什么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9 23: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巴不到边边的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hinbad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3-10 15: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答15楼的问题,搜到以下资料:

公元1900年    ·H.贝纳尔在热对流实验中发现胞状结构的流场

1916 年英国学者瑞利提出一个模型来解释贝纳德对流。他取一个长方形的扁平容器,装满液体,全部封好,不让容器内有自由表面。然后从底部徐徐均匀加热,使下底温度n ...

因此,就称为瑞利-贝纳德对流

可能是因为贝纳德仅仅停留在“发现”,而不能解释,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吧……

就象放射性现象,在颁发诺贝尔奖时,发现者贝克勒尔的名字,就排在了居里夫妇的后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8 08:45 , Processed in 0.536684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