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2252|回复: 199

[历史文化♡] 金豆  留住记忆“01月24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4 00: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5年1月24日——英国前首相、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逝世

  丘吉尔(1874~1965) 英国政治家,首相(1940~1945,1951~1955)。1874年11月30日出生在英格兰牛津郡的一个贵族世家,1965年1月24日卒于伦敦。1894年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1939年以前的主要政治活动 1895年从军,曾参加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的殖民战争。1906年进入下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后历任殖民部次官、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职。在任海军大臣期间,大力加强海军实力,以回击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英军在黑海海峡的盖利博卢战役中失利,同年11月丘吉尔引咎辞职。1919年1月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积极参与策划武装干涉苏俄。1922年,因不满自由党的政策而脱离该党。1924年任S.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1925年在英国恢复金本位制,企图恢复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1931年1月,因对保守党领袖的政策不满退出鲍德温的影子内阁。此后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职之外 ,专心从事写作。在此期间,他同保守党右翼一起,反对向印度独立的要求作任何让步。丘吉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不断发出警告,主张重整军备,反对A.N.张伯伦姑息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主张联合法国和苏联,依靠国际联盟来阻止德国的侵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活动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丘吉尔任张伯伦政府的海军大臣,积极组织援助挪威的战役。1940年5月10日继张伯伦任首相,并兼国防大臣,立即把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丘吉尔政府拒绝德国的诱和,坚持对德作战,同时争取美、苏作为同盟者参战。为了保卫不列颠群岛,亲自视察海防、空防设施。他支持沦陷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支持沦陷国家的流亡政府。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庄严声明:“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就是美国的危难。”1941年7月12日签订《英、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9日,丘吉尔和F.D.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与美国缔结一系列条约,其中包括联合使用两国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成立联合参谋部等内容。1942年以时机尚未成熟为借口,推迟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先后参加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处置战败的德国、波兰的疆界变动和政府组成等问题上,极力维护英帝国的利益。

  战后的政治生涯 1945年7月大选中,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这次演说揭开战后冷战时期的序幕。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一个把英美联盟、联合的欧洲、英联邦和英帝国连接在一起的三环外交的总方针。但由于战后英国的衰落未能实现。1951~1955年,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执政期间签订1954年《巴黎军事协定》,并缔结《东南亚防务条约》,继续对苏采取强硬态度。1953年,丘吉尔被封为爵士,获嘉德勋章,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议员。

  丘吉尔还是一位演说家、政论家和作家。著有《伦道夫·丘吉尔勋爵传》、《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英语民族史》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00: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1958年1月24日英美科学家完成核聚变试验

  1958年1月24日, 英美两国科学家成功地使两个轻原子相撞,产生了第三个更重的原子,从而产生更大的热量。这些原子温度上升到1亿度, 也就是氢弹爆炸时的温度,便可产生核聚变。 英国的约翰-科克罗夫特爵士和美国的刘易斯-斯特劳斯宣布了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核聚变的定义:

  核聚变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变化(从一种原子核变化为另外一种原子核)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变化为轻的原子核,叫核裂变,如原子弹爆炸;如果是由轻的原子核变化为重的原子核,叫核聚变,如太阳发光发热的能量来源。

  相比核裂变,核聚变几乎不会带来放射性污染等环境问题,而且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中的氘,来源几乎取之不尽,是理想的能源方式。

  目前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如氢弹的爆炸。但是要想能量可被人类有效利用,必须能够合理的控制核聚变的速度和规模,实现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科学家正努力研究如何控制核聚变,但是现在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主要的几种可控核聚变方式:

超声波核聚变

激光约束(惯性约束)核聚变

磁约束核聚变(托卡马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00: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1986年1月24日
海曼猝死球场

  

1986年1月24日,美国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弗-海曼在日本的一场比赛中猝死

时年31岁。 弗-海曼在日本东京以西的松江代表日本大荣商号队参加同日立队的

比赛。当第三局快结束时,她的马尔凡并发症发作,经抢救无效,于当地时间9

点36分去世。 海曼是1982年11月以后加入日本大荣商号队,参加日本女排联赛

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00: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1992年1月24日——中国与以色列建交。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的巴勒斯坦地区,首都耶路撒冷。

  以色列历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莱人。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个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公元前1211年。在过去三千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以色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以色列在犹太教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包括圣殿遗迹和相关的宗教礼仪,都是现代犹太教传统的重要基础。从公元前1200年开始,一系列的犹太人王朝在这一地区存在了超过一千余年。
  经历过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庭等古国的统治,犹太人在这一地区逐渐衰落并遭驱逐。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规模起义遭到镇压后,罗马帝国将犹太人驱逐出这一地区,将地名改为“叙利亚-巴勒斯坦”,企图抹灭犹太人千年来与这片土地相连的痕迹。虽然如此,仍有小部分犹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犹太人口从以色列南部移至了北部。犹太教最重要的两本经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经也是在这段时期写成。公元638年,穆斯林从拜占庭帝国夺取了该地区的控制权,之后数个穆斯林国家统治过这个地区;包括了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间由马木鲁克统治,接著在1517年成为奥斯曼帝国一个省份。

锡安主义和犹太人回归

  数个世纪以来,许许多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以色列。18世纪便有数波小型的回归潮,从数百到上千人不等。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现了第一个大型的犹太人农场殖民区。第一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则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为了逃避迫害,开始回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犹太国之地。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1896年,维也纳记者和剧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他召集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年),约有四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在1929年爆发的一场巴勒斯坦暴动中,阿拉伯人杀死了133名犹太人。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生。对此英国在1939年颁布了一份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至75,000人,并且限制犹太人购买土地。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了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
  1933年,纳粹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1944至1948年之间,愈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

复国

  1947年,鉴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和平努力受到挫败,英国政府决定从巴勒斯坦托管地脱身。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稳定增长,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影响,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大卫·本-古理安接受了该方案,但被阿拉伯国家联盟断然拒绝。阿盟委员会高层下令对以色列的犹太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攻击建筑、商店、以及住宅区,紧接著犹太人组织的地下民兵部队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在1949年1月25日全国选举中,有85%的合格选民参加了投票,接着有120个议席的第一届议会开会。两位曾领导以色列建成国家的人成为该国的领袖,犹太人代办处领导人大卫·本-古里安当选首任总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领导人哈伊姆·魏兹曼由议会选为首任总统。1949
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联合国的席位,成为第59个会员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00: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视察深圳等特区并题词

  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3个经济特区。26日,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在视察时,小平同志说,这次到深圳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景象。深圳的建设速度是相当快的,蛇口更快。小平同志还说,我们建立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政策的窗口,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特区搞好了,经济发展了,收入可以高一点。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平均主义不行。
  
  2月7日至10日,邓小平在视察厦门经济特区时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00: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1924年1月24日黄埔军校开始筹建
1924年1月24日, 孙中山下令筹备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陆军

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邓演达、王柏龄等为筹备委员会委员,并指定以黄

浦旧水师学堂和陆家小学旧址为校址。在一大期间,廖仲恺就军校问题向各省代

表作了专门讲话,要求他们回到本省帮助搞好秘密招生工作,选拔忠诚可靠,能

做事者报考黄浦军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00: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1924年1月24日——黄埔军校开始筹建

黄埔军校 (Whampoa Military Academy)

  即陆军军官学校,培养了许多在中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北伐统一中国。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校史

  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1923年9月,孙中山派蒋介石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命名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28日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5月,任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後,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孙中山在开学典礼结束后,同蒋介石(中)、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的训词後来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1925年2月,军校出师东征使用的校名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以排斥共产党人在校内的地位。学校在当时集中了革命军中有才能的人。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期间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

  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於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北伐军攻克武汉后,1926年10月27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于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学盛况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于是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在武汉,3月22日,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七·一五”反共事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军官教导团,成为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主力,武汉军校便不复存在;在广州,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1928年5月,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学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校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武汉、南京等地,称黄埔六期生。1929年9月10日,校长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名义,改称学校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第七期学生毕业後,1930年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在南京,1927年底,由蒋介石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反共。1928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于1937年8月迁至成都。在八年抗战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结束后,实行军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后改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介石改任名誉校长,由关麟徵升任校长。

  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学校停办,共办23期。蒋介石下令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馀人空运到台湾。1950年10月,学校在台湾高雄县凤山市以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并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

  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著名校友

国民党指挥官

  杜聿明 胡宗南 张灵甫 郑洞国 宋希濂 毛人凤 李仙洲 李默庵 陈明仁 康泽 郑介民 李延年 李弥 胡琏 唐生明 俞济时 黄维 戴笠 郝柏村 蒋仲苓 王升 刘戡

共产党指挥官

  左权 陈赓 徐向前 林彪 蒋先云 刘志丹 罗瑞卿 周士第 许光达 陈伯钧 宋时轮 杨至成 郭天民 陈奇涵 聂荣臻 陶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00: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1915年1月24日, 英军战斗巡洋舰击沉德军装甲巡洋舰“布柳彻”号,并重

创另两艘德军战舰。

  德军妄想再次重演去年炮击海岸城镇斯卡伯勒和哈特尔浦的一幕,但是,他

们24日早晨被发现,5艘英国海军战斗巡洋舰在海军中将大卫.贝蒂爵士的率领下

于上午9时30分向德国军舰开火。

  德国军舰向东退却。在这场海上追击战中,“布柳彻”号遭到“莱昂”号上

的13.5英寸大炮的轰击。“布柳彻”号脱离舰队,倾覆沉没。德国海军部报道说

:“道尔伏格林”号、“赛德利茨”号和“毛奇”号虽受重创,但是他们继续撤

退,后来到达了德国布雷区和潜水艇的保护范围内。

  英军损失轻微,在“莱昂”号上,有11人受伤。这次胜利为1月1日的失败雪

了耻;那次英舰“无敌”号是在英吉利海峡被鱼雷或是潜水艇击沉的,750名水

兵中只有150人获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00: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1900年1月24日慈禧立端王载漪子溥隽为大阿哥(皇储),谋废光绪帝 。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1月24日, 清统治集团谋行废立光绪帝的已亥建储

事件发生。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企图废黜光绪帝,因

西方列强阻挠未果。遂依荣禄建议,用立“大阿哥”即皇储)办法迫使光绪帝退

位。

  1900年1月24日,以光绪帝名义颁诏,称其不能诞育子嗣,立端王载漪子溥隽

为大阿哥。诏下后国内舆论哗然,上海绅商各界和维新人士联名通电反对,并号

召各省抗争。各国公使提出警告,拒绝入贺,废主计划被迫搁置。以旧历计,时

在光绪二十五年已亥,故称“已亥建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00: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1960年1月24日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发动反对阿尔及利亚独立的暴动 。
1960年1月24日,阿尔及利亚爆发了公开叛乱。 阿尔及利亚的欧洲居民对戴

高乐将军的阿尔及利亚政策感到的不安与日俱增,看来这一政策已注定要让穆斯

林统治这个国家。在戴高乐把当地出生、绰号“黑脚”的欧洲移民的英雄马絮将

军撤职后,不安情绪终于全面激化,成群结队的示威者走上阿尔及尔街头,抗议

撤换马絮以及对他们的保护不足。仅2年前还欢呼过戴高乐重返法国政坛的人们如

今都在呼喊反对戴高乐的口号,他们从车中分发煽动暴乱的宣传品,并掘开路面

筑造抗击警察的街垒,还宣布举行总罢工。

  戴高乐命令阿尔及利亚总司令夏耳将军恢复秩序,伞兵包围了筑垒防守的叛

乱者。当巴黎方面辩论伞兵是否要向他们的法国同胞开火时,气氛变得极其紧

张。开枪的命令从未下达,至2月初,僵持状态结束,叛乱被瓦解, 暴动者投

降,其中许多人被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00: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1938年1月24日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被处决 。
1938年1月24日,日本人侵入山东后,国民革命军第3集团军总司令兼山东省

主席韩复榘因不战而逃而被正法。这是抗战期间中国因作战失败处罚的最高官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hinbad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1-24 01: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peng111于2008-01-24 00:11发表的 金豆  留住记忆“01月24日” :
1965年1月24日——英国前首相、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逝世

  丘吉尔(1874~1965) 英国政治家,首相(1940~1945,1951~1955)。1874年11月30日出生在英格兰牛津郡的一个贵族世家,1965年1月24日卒于伦敦。1894年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1939年以前的主要政治活动 1895年从军,曾参加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的殖民战争。1906年进入下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后历任殖民部次官、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职。在任海军大臣期间,大力加强海军实力,以回击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英军在黑海海峡的盖利博卢战役中失利,同年11月丘吉尔引咎辞职。1919年1月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积极参与策划武装干涉苏俄。1922年,因不满自由党的政策而脱离该党。1924年任S.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1925年在英国恢复金本位制,企图恢复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1931年1月,因对保守党领袖的政策不满退出鲍德温的影子内阁。此后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职之外 ,专心从事写作。在此期间,他同保守党右翼一起,反对向印度独立的要求作任何让步。丘吉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不断发出警告,主张重整军备,反对A.N.张伯伦姑息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主张联合法国和苏联,依靠国际联盟来阻止德国的侵略。
.......

补充一点,丘吉尔也是诺贝尔奖得主一族,所获得的是文学奖。
另外,丘吉尔也与时下的许男孩子的兴趣一样,酷爱军史,尤其是精通美国内战史。丘吉尔对美国内战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十分熟悉,能脱口说出事件发生的精确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hinbad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1-24 0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21年1月24日,协约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决定德国应付的战争赔偿基数近560亿马克,分42年付清。此外,德国还将被迫交纳其12.5%出口商品税。 尽管德国没有派代表出席巴黎会谈,但会议上仍然产生了争议。法国首相白里安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分歧。 其中,劳合对法国要求更多的赔款这一点十分反感,以致拒绝离开他在格里朗旅馆的房间。

白里安不仅向德国索要更多赔款,而且要求德国均分其战后重建新繁荣的利益。出口商品税就是对法国首相这种要求的让步。

德国的谈判者很可能抵制支付苛刻性的赔款。如果德国还能支付,协约国威胁说要接管德国关税,在莱茵河两岸地区驻扎军队并重新占领鲁尔。

协约国的金融专家们计算过,德国通过缩减军事预算和取消高薪可以负担一半赔款。但德国马克正在迅速贬值。一个在巴黎的记者说,要想收取赔款“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hinbad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1-24 02: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peng111于2008-01-24 00:35发表的 :
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

居然还是第一次听说黄埔军校竟然还是四大军校之一。

搜了一下,发现“四大军校”的说法有两种,一种即引用部分的说法;另一说法没有伏龙芝军事学院,却有日本士官学校。

或许“四大军校”可能还有第三种提法,内中没有中国的黄埔军校,而是美、英、俄、日四国军校。

不过,比较起来,还是美、英、俄、中四大军校更为可靠一些。理由,这四国,即二战“四大战胜国”,以四大战胜国之军校作为“世界四大军校”,还是比较妥当的。一个战败国的军校挤进来,总归是不伦不类吧——尽管日本士官学校对历史发展与其它军校一样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07: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1601年—01月24日

利玛窦来到中国北京传播基督教。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平】
1552年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州(Marche)的马切拉塔(Macerata),家里经营利氏药房,是当地的名门。利玛窦在这里一直在一所耶稣会开办的中学学习,他的父亲一直很担心利玛窦加入耶稣会。
利玛窦十六岁来到罗马,在圣汤多雷亚学院学习预科,并于1571年的圣母升天节那天加入了耶稣会。1572年在耶稣会主办的罗马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并从师数学家克拉乌(Christopher Klau)学习天算,其时范礼安(Father Alessandro Valignani)也是他的老师。在这段时期,他还学会了拉丁文和希腊语,而且也会使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

【成就】

传播天主教

中国在唐朝时曾一度流行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景教),但是到了明朝建立以後,中国基本上已没有基督徒。利玛窦可以说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创者之一。他成功在北京觐见皇帝,而且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声誉和关系,开启了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而且也开创了日后200多年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方式:一方面用汉语传播基督教;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

利玛窦对中国传统的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他容许中国的教徒继续传统的祭天、祭祖敬孔。据他的了解,这些只属尊敬祖先的仪式;只要不掺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利玛窦主张以「天主」称呼天主教的「神」(英语的"God" 或拉丁文的 Deus);但他亦认为天主教的「神」早已存在于中国的思想,因为中国传统的「天」和「上帝」本质上与天主教所说的「唯一真神」没有分别。利玛窦本人更穿著中国士人服饰。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和方式,一直为之後跟随他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所遵从,称为「利玛窦规矩」。

利玛窦等意大利传教士在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明代末帝的皇后在清军入关时曾写信准备皈依天主教并请求教皇支援(此信尚保存在梵蒂冈)。清朝康熙仍然重用意大利传教士。但后来欧洲其他天主教各教会之间对中国传统祭祖敬孔习俗的争论以这些习俗对当时中国天主教的影响削弱了利玛窦等人本已取得的成功。康熙时代,西班牙传教士为了在菲律宾和中国排挤意大利传教士,向教皇申诉并取得教皇敕令,宣称利玛窦等人允许中国教徒崇拜祖先违背了天主教教义,并派特使到中国晋见皇帝,态度骄横,和康熙争辩。康熙认为“天下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说这个特使“不可理喻”,下令囚禁到澳门,使其病死狱中。从此中国皇帝和罗马教廷关系急剧恶化,禁止了西班牙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并进一步严格的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而祭祖敬孔的禁令直到数百年后的1939年12月8日由教宗碧岳十二世(Pius XII,即庇护十二世)删除,这也侧面显示出了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西学东来

带着西学而来的利玛窦开展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由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一共有一百五十余种的西方书籍翻译成中文。

利玛窦撰写的《天主实录》以及和徐光启等人翻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等书不仅带给中国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而且许多中文词汇,例如点、线、面、平面、曲线、曲面、直角、钝角、锐角、垂线、平行线、对角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圆心、外切、几何、星期等等以及汉字“欧”等就是由他们创造并沿用至今。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在中国先后被十二次刻印。而且问世后不久,在江户时代前期也被介绍到了日本。该地图使得日本人传统的崇拜中国的“慕夏”观念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日本地理学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北极、南极、地中海、日本海等词汇皆出于此地图。至今,日本仍称17世纪至18世纪的地图为利玛窦系地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07: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1823年—01月24
英国医学家琴纳逝世。琴纳为了战胜天花钻研了20年,终于从中国古方和挤奶女工的身上得到启示,揭开了牛痘的奥秘,消灭了天花。

爱德华·琴纳 (Edward Jenner,1749.5.17-1823.1.26)
免疫学之父,天花疫苗接种的先驱


【生平】

1749年5月17日,爱德华·琴纳出生于英国格洛斯特郡伯克利牧区的一个牧师家庭。他5岁时,当牧师的父亲去世了,与当牧师的哥哥斯蒂芬·琴纳生活在一起。琴纳长得结实、健壮,生性温和,兴趣广泛,尤其喜欢大自然。在学校他是优秀生,还收集多种动植物的标本。琴纳青少年时期,天花这个可怕的瘟疫正在整个欧洲蔓延着,而且还被勘探者、探险家和殖民者传播到了美洲。在英国几乎每个人都会传染上这种病,在成年人的脸上或身上会留下难看的疤痕。成千上万的人由于病情严重而变成瞎子或疯子,每年死去的人更多。琴纳目睹这种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从13岁开始就立下了将来当个医生能根治这种疾病的愿望。

琴纳在哥哥的帮助下,跟随外科医生卢德洛学了7年医术。20岁时,他已经是一名能干的助理外科医生了。在医疗实践中,琴纳从牧场挤奶女工在患牛痘的母牛上感染牛痘后,而不会染上天花这一发现上得到启发。经过20多年的探索、研究,于1796年5月的一天早晨,他用清洁的柳叶刀在一个叫杰米的8岁孩子的两条胳膊上划破几道,接种上牛痘浆。事实证明,这是一预防生天花的正确而有效的途径,牛痘疫苗从此产生了。

牛痘接种的成功,为免疫学开创了广阔的领域,在国际上,琴纳赢得了极大的赞誉。1799年夏,人们称誉他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人生命拯救者。拿破仑曾称琴纳为伟人。所有现代接种法实际上都是来源于琴纳的第一次伟大发现。

1829年1月26日,伟大的医生琴纳在伯克利寓所停止了心脏跳动。


【治疗天花】


天花,是一种蹂躏人类的可怕传染病。过去,因感染天花死亡的人成千上万。为了对付这种病魔,人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众所周知,现代人是通过接种牛痘的方法来抵御天花的。接种牛痘的创始人是18世纪的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他从产生在11世纪的宋朝时的“人痘”接种法(后来流传到欧洲)中得到启发,发明了牛痘接种法。再后来牛痘接种法又传遍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在当今,人类终于消灭了可怕的传染病天花的时候,不禁不怀念牛痘接种法的创始人、伟大的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



【发现牛痘】

一七四九年五月十七日,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生于英国的格洛斯特,父亲是一个牧师。琴纳长大以后,立志学医。于是,他十三岁那年,就被送到到留德洛夫医师那里当学生。琴纳勤勉地工作着,帮助留德洛夫诊疗病人达七年之久。

象许多科学的先驱者一样,他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研究地理,诸达诗文,富于乐器,喜爱雀鸟,还会制作气球。

勤奋的琴纳终于学成了!他获得了医学士的称号,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并开设了一家医院。

防治天花是当时医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那时天花是人类疾病中最可怕的一种。天花患者的死亡率达百分之十,而幸存者也大都变成了麻子,许多人一谈到天花就谈虎色变。甚至认为,与其变成麻脸,倒不如死去。天花并不择人而染。乔治·华盛顿在一七五一年患上天花,虽没有因此而丧生,却从此变成了麻子。一七七四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死于天花。

事实上,在那时没有麻子的脸是少见的。女人如果没有麻子,仅仅这一点,比起那些不幸的人们来,就被认为是美丽的了。

每年发生好几次天花流行使琴纳感到难以应付,眼看病人痛苦的死去,医生也毫无办法。可是奇怪的是,只要得过一次天花,皮肤上留下疤痕的人再也不会得第二次天花。而且,患天花的尽是地主、神甫和农民,那些从事挤牛奶的姑娘却一次也没有发生过。

一七一八年,英国贵族梅丽·惠特尼·蒙塔古夫人从土耳其旅行回来说,土耳其人把症状轻的天花患者的疤疹液故意接种到自己的身上,接种后就会患轻度天花,却因此而获得了免疫力。梅丽夫人相信这种说法,并给自己的孩子接种。

实际上,中国在十六世纪明朝隆庆年间,就发明了种痘术预防天花的方法了。到了十七世纪,中国的种痘术传入俄国、土耳其、朝鲜和日本,传布到欧洲各国。一直到十八世纪,在欧洲才发现了牛痘。

琴纳开设医院后不久,就对防治天花发生了兴趣。他也许听过梅丽夫人的实验,但也许毫无所闻。然而,他确实听到过家乡格洛斯特广泛流传的一种说法,即牛痘既可以传染给牛,也可以传染给人。那里的人们认为,牛痘和天花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琴纳细想,自古以来挤奶姑娘和牧牛姑娘漂亮,她们没有麻脸。那么,牛瘟和天花又有什么关系呢?果真牛痘预防了天花了吗?

琴纳决心要解答这一连串的问题,他以顽强的精神对牛痘研究了二十多年。当时中国的种痘术已传到了欧洲,他仔细地阅读了有关种痘术的报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琴纳开始仔细地对家畜进行了观察,他观察了马的“水疵病”和牛的“牛痘”,最后得出结论。水疵病也好,牛痘也好,都是天花的一种。为什么得过一次天花而没有死去的病人,永远不再会得第二次天花的秘密了。原来是只要患过一次天花不死,就能在身体内部获得了永久对抗天花的防护力量。天花不仅危害人类,同样也袭击牛群,几乎所有的奶牛都出过天花。挤奶姑娘和牧牛姑娘在和牛打交道的过程中,因感染上牛痘而具有抵抗天花的防疫力了。牛瘟的秘密终于揭开了。琴纳决定给人们进行牛痘的人工接种来预防天花。

一七九六年五月十七日,正是琴纳四十七周岁的生日。这天,琴纳的候诊室里一清早就聚集了许多好奇的人,决定性的实验时刻来到了。琴纳抱着对自己理论的充分信心,亲自承担着令人毛骨惊然的风险和责任进行人体实验。他从挤牛奶姑娘尼姆斯手上取出牛痘疮疹中的浆液,接种到一个八岁小男孩菲普斯的身上。两个月后,他再一次给这个儿童接种,不过这次不是牛痘,而是真正的天花浆液。结果那个儿童没有感染上天花,他确实获得了免疫力。 为了慎重起见,琴纳还想再重复一次这个实验。为了找到一个明显的牛痘患者,他不得不等待了两年。两年的等待使他无比焦燥,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发表只实验过一次的研究成果,而是一直耐心地等待着。

一七九八年,琴纳终于又找到了一位牛痘患者,重复实验的结果也获得了成功。琴纳这才发表了自己的报告,宣布天花是可以征服的。

在拉丁语中,牛叫Vacca,牛痘叫Vaccina。因此,琴纳把通过接种牛痘来获得对天花免疫力的方法叫作Vaccination,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种痘”。

一七九七年,琴纳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送到英国皇家学会时,曾遭到了拒绝。一年以后,琴纳自己筹集经费刊印发表了这些论文,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表示坚决支持,有的怀疑,也有的反对。

在无数次实践的面前,一切怀疑、反对都被无情的事实所粉碎。天花可以用种牛痘的方法来预防,终于占据了历史上应有的地位,种痘在欧洲迅速传开了。

英国皇室的人也接受种痘。为了鼓励种痘,一八零三年成立了皇家琴纳协会,由琴纳任会长。天花所引起的死亡在十八个月内就下降了三分之二。

一八零七年,德国的巴伐利亚州实行义务种痘制。在巴伐利亚,现在仍然纪念琴纳的诞辰,并规定这一天为休假日。其它各国也都效仿巴伐利亚,就连当时落后的俄国也沿用了这一作法。在俄国,最初接受种痘的儿童被称作Vaccinov,这些儿童的教育费由国家承担。

在英国,医学界使琴纳享受荣誉颇费周折。一八一三年,琴纳被推举为伦敦医科大学的教授候选人,但是,校方却要以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前377,古希腊哲学家)和盖伦(129~ 199)的理论,即所谓医学的“经典”来考琴纳。琴纳对此加以拒绝,他认为,征服天花就充分具备了教授的资格。然而,大学当局却不同意,琴纳终于因此没有被选为教授。
  
一八二三年一月二十四日,爱德华·琴纳去世,终年七十四岁。终生没有得到大学教授的头衔,但是,一个医生所能得到的一切荣誉,他都得到了。

战胜天花只不过是琴纳功绩的一部分。他的更重要功绩在于发现了预防疾病的办法,他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成功地对疾病进行预防的人。他利用可以产生免疫这一人体自身的机能,实现了对疾病的预防,从而成功地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这个领域就是免疫学,并为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琴纳的工作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征服了天花,他还给人类指出了征服其它危险疾病的道路。他向人类揭示,总有一天,一切传染病都将得到预防。琴纳的牛痘接种不仅使人类免受了天花的灾难,而且还鼓舞许多科学家不懈地向传染病展开了新的攻击。

【琴纳攻克天花】


    两年的时光又是一晃而过。学习期满的琴纳带着导师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返回乡下,伯克利村终于有了自己的医生。由于琴纳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因此,他的名声迅速传开,有许多病人舍近求远,从外地慕名而来。

    卢德洛医师看到自己的学生这么有出息,从心里感到高兴。经老师的提议,格洛斯特医学会接纳琴纳为会员。这样,琴纳可以参加医学会组织的学术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水平、扩大视野。琴纳的卓越医术也得到同行们普遍的尊重。

    但是,不攻克天花,他就不会有片刻安宁。他也知道,要证明牛痘和天花的有关联系,必须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如果广大同行能共同努力,那么这项工作就会容易很多。因此,在医学会的一次例会上,琴纳把自己深思已久的想法告之于同行。但是,没等琴纳把话说完,那些平素和琴纳极好的医生们,突然都换下了友好的微笑,一个个用嘲笑来挖苦琴纳。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竟轻而易举地被埋葬在放肆的哄堂大笑中了。

    传统的习惯势力蒙蔽了人们的眼睛,使他们裹足不前。琴纳意识到,靠医学会的同行们合作,看来是指望不上了,这项伟大的使命只有自己单枪匹马地进行了。琴纳此时不得不相信“真正的上帝是自己”这句话的含义。

    为了收集一切有关牛痘与天花的材料,琴纳不辞辛苦地走访大小牧场,调查牛痘发病的情况,把牛痘的不同发病阶段作了详细的描绘。几年过去了,伯克利没有流行天花,牧场主由于采取了卫生措施,牛痘也发生得比较少,因此琴纳的调查没有多大进展。但不久一件不可思议的发现使这项研究发生了转机。

    事情是这样的:邻近的潘金斯先生染上天花,脓疱溃烂,生命垂危,而潘金斯太太未得过天花,因此无法照看患病的丈夫。琴纳让她请人帮忙。潘金斯太太请到一位年轻的挤奶女工。这是一位眉清貌秀、皮肤洁白的姑娘,显然也未受到天花的侵扰,为防万一,琴纳提出不能让她来护理病人。但这位姑娘得意地说:“先生尽管放心,我得过牛痘,是不会染上天花的。以前曾照顾过好几个天花患者,从来没有传染过。”尽管如此,琴纳仍不敢大意,他整日守候在病人床前,为患者、为年轻的挤奶女工捏了一把汗。

    事情的结局让人喜出望外:尽管潘金斯先生满脸都是难看的疤痕,但却终于摆脱了死神的威胁,而日夜护理他的年轻姑娘安然无恙,依照是那样美丽楚楚。

    这件事给琴纳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后来,琴纳试着给5 位曾得过牛痘的牧工做了天花脓液的接种,他们都没有感染上天花。琴纳向医学界宣布:牛痘对天花确实具有某种免疫力!但是,保守的医学会根本无视琴纳的发现,甚至因为他的试验要开除他的会籍。幸亏是卢德洛老师主持公道,才不至于使琴纳的处境那么艰难。

    琴纳深知,要改变同行的偏见,必须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因此,这位有着执著追求的年轻人,没有屈服于同行的嘲笑和排挤,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攻克天花的战斗中去了。

    在琴纳处境艰难的日子里,卢德洛和亨特两位导师始终给予鼓励和勇气,而妻子凯瑟琳又给以家庭的温馨和天伦之乐。凯瑟琳理解并支持丈夫从事的崇高事业。婚后不久,他们有了一个又白又胖的男孩。劳累一天的琴纳回到家中,逗逗可爱的小宝宝,疲劳一扫而光。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啊!但灾难也悄悄逼近。当宝宝刚满一岁半时,村里闹开了可怕的天花,且大有蔓延之势。坏消息几乎天天都有,不少孩子因此夭逝了。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灾祸的降临吗?琴纳心急如焚,凯瑟琳更是愁容满面。如果牛痘能预防天花,那该多好啊!为了可爱的小宝宝,也为了成千上万的其他孩子,琴纳决定在自己儿子身上进行接种牛痘的实验!

    琴纳飞奔牧区,但真不凑巧,附近几个牧区最近均未发生牛痘。难道天要绝人吗?怎么办?

    “那就用猪痘或羊痘,它们不也都长痘吗?”妻子凯瑟琳表现出的勇敢和果断,连琴纳都大吃一惊。

    要知道这是第一次;失败是完全可能的,如果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但是,没有实验,怎么会有成功呢?当然这种代价也许太大了。琴纳纵身上马,直奔农场,从猪肚子底下取下一点脓液,然后小心翼翼地按种在儿子胳膊上。几天来,琴纳和凯瑟琳的心悬在嗓子眼上,他们昼夜观察儿子的变化和反应。首先,儿子接种的地方长出了小小的脓疱,像牛痘也像猪痘,并伴有轻微发烧。几天后,孩子退烧了。一切符合琴纳过去观察的情况。儿子还是像过去一样活泼可爱。

    但儿子是否具有免疫力呢?要证明这一点,必须再给孩子接种天花脓液,这样做显然是要担风险的,但琴纳信心十足,他给孩子接种了从天花患者身上取下来的脓液。

    成功了!儿子对天花脓液几乎没有反应。人类用牛痘预防天花的实验走出了第一步!

    琴纳当然没有止步。为了掌握证据确凿的资料,他不停地走访牧区,弄清了牛痘和其他皮肤病的区别,从而排除了卢德洛老师当年所说的“牛痘患者也会感染天花”的情况。同时,他又在附近村庄为几个孩子做牛痘接种,而他们均经起了天花曼延的考验。

    反对琴纳的医生们意识到他们将要受到的冲击,就掀起了反对琴纳的高潮。他们组织流氓无赖骚扰他的住宅,散发传单破坏他的声誉,但所有这些,都没有阻止琴纳坚定有力的步伐,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继续研究。

    找他接种的人也越来越多。此时,他已摸索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研究出了用羽毛管保存育苗的好办法。1798 年,琴纳完成了“牛痘的起因与结果”一文,向全世界医务工作者公布了他的发现和发明。稚年的心愿、少时的追求、20 多年的心血和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

    琴纳的理论经历了艰难曲折逐渐被人们承认了。开始是伦敦的一些开明医生试用牛痘接种,后来,欧洲、整个世界都接受了牛痘接种法。牛痘接种一时成为人人注目的重大新闻!报纸上赞扬性的文章接二连三,琴纳的名字走进了千家万户,琴纳被誉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及人类生命的拯救者。他的声望和成就是那样辉煌,就连不可一世的拿破仑都称他为“伟人”。从此,人类再也不用害怕天花的暴虐了,千千万万的母亲也不用担心天花会夺走她们的小宝贝。当然,琴纳开创的牛痘接种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消灭了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的疾病,还在于它在免疫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中闯出了一条新路。

    1823 年1 月26 日,这位伟人走完了他的光辉历程与世长辞了。但他永远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我们不会忘记这位为人类的幸福与安宁而苦苦求索的人!


【中国首创“种痘之术”预防天花】
    我国首先开创了人类天花病预防之先河。早在11世纪,中国就有了“种痘之术”。  某些西方人认为,第一次给人接种牛痘成功的是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时间在1796年。其实,中国人发明种牛痘的历史远远早于英国。宋真宗赵恒(公元998年~1022年在位)的宰相王旦子女皆因天花夭折,后又生子王素。王旦接受以往教训,请来峨眉山人为其子接种牛痘,其子健康活到了67岁而终。

    据16世纪清朝《痘科金镜赋集解》记载:种痘之法起源于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1572年)的安徽宁国府太平县(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以后才流传四方。

    据《三冈识略》记载:清顺治10年(公元1653年),安庆张氏三世发明用痘浆(类似鞣酸、水杨酸的浆汁)染衣,让儿童穿在身上,可发轻症,这样便可以对儿童的机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预防虏疮(天花)。

    清《癸己存稿》记述:康熙27年(公元1688年),俄国最先派人来我国“学痘医”。不久,痘医之术由俄国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土耳其,英国驻土耳其大使蒙塔古的夫人于1717年又将此术传入英国。在此基础上,爱德华·琴纳发明了“牛痘苗接种法”。1744年,中国的痘苗接种医师李仁川到达日本长崎,从此,日本人也学会了“种痘之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07: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984年—01月24日
美国批准研制第一个永久性载人空间站计划

人类并不满足于在太空作短暂的旅游,为了开发太空,需要建立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基地。于是,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在太空建立新居所的条件成熟了。
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在其中生活工作和巡访的载人航天器。小型的空间站可一次发射完成,较大型的可分批发射组件,在太空中组装成为整体。在空间站中要有人能够生活的一切设施,不再返回地球。
结构与组成
  其结构特点是体积比较大,在轨道飞行时间较长,有多种功能,能开展的太空科研项目也多而广。空间站的基本组成是以一个载人生活舱为主体,再加上有不同用途的舱段,如工作实验舱、科学仪器舱等。空间站外部必须装有太阳能电池板和对接舱口,以保证站内电能供应和实现与其它航天器的对接。
特点
   空间站的特点之一是经济性。例如,空间站在太空接纳航天员进行实验,可以使载人飞船成为只运送航天员的工具,从而简化了其内部的结构和减轻其在太空飞行时所需要的物质。这样既能降低其工程设计难度,又可减少航天费用。另外,空间站在运行时可载人,也可不载人,只要航天员启动并调试后它可照常进行工作,定时检查,到时就能取得成果。这样能缩短航天员在太空的时间,减少许多消费,当空间站发生故障时可以在太空中维修、换件,延长航天器的寿命。增加使用期也能减少航天费用。因为空间站能长期(数个月或数年)的飞行,故保证了太空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和深入性,这对研究的逐步深化和提高科研质量有重要作用。
空间站的发射历史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发射了9个空间站。按时间顺序讲,苏联是首先发射载人空间站的国家。其礼炮1号空间站在1971年4月发射,后在太空与联盟号飞船对接成功,有3名航天员进站内生活工作近24天,完成了大量的科学实验项目,但这3名航天员乘联盟11号飞船返回地球过程中,由于座舱漏气减压,不幸全部遇难。礼炮2号发射到太空后由于自行解体而失败。苏联发射的礼炮3、4、5号小型空间站均获成功,航天员进站内工作,完成多项科学实验。其礼炮6、7号空间站相对大些,也有人称它们为第二代空间站。它们各有两个对接口,可同时与两艘飞船对接,航天员在站上先后创造过210天和237天长期生活记录,还创造了首位女航天员出舱作业的记录。
第一位实现太空行走的宇航员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宇航员别里亚耶夫和列昂诺夫乘上升2号宇宙飞船进入轨道飞行。在这次仅有1昼夜2小时后航天飞行中,宇航员列昂诺夫创造了离开飞船到敞开的太空行走的新纪录。

  当上升2号飞船进入轨道飞到第三圈时,列昂诺夫穿着宇航服,系上拴在飞船上安全带,打开密封舱舱盖,慢慢地飘浮到舱外空间,离开飞船5米,在太空深渊飘翔24分钟,试验了太空安装作业。第一次太空行走的成功,预示着人类进行空间活动的广阔前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08: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1900年1月24日
南非布尔人军队在斯皮翁高地战败

  

英国布勒率军解除莱迪史密斯之围
进兵途中在该城以西24英里的斯皮
翁高地给予布尔军重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08: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1936年1月24日
埃塞俄比亚军队在马加里抗击意大利

  
埃军士兵发起冲锋


  1936年1月24日, 意大利法西斯分子声称取得自入侵埃塞俄比亚以来的第一

场较大规模的胜利。

  经过在北部前线的三天激战,意大利当局说他们的部队击毙8000名埃军士兵,

俘虏4000人。但是埃塞俄比亚却没有承认马加里战斗中的失败。其军事指挥者估

计说他们击毙或俘虏了大约3000名敌军。

  一份意大利公报说意大利的部队是在得知埃塞俄比亚正在为一场大规模的进

攻而在南方聚集兵力时才发动攻击的。进攻显然完全是在埃塞俄比亚人毫无准备

的情况下进行的。开始时,大雨妨碍了配有坦克和大炮的意军,可是巴多格里奥

元帅的军队克服了障碍。

  意大利的胜利使双方胜负持平。本月初,德穆塔曾在大雨的帮助下在南部击

退意军。当时6万名埃军迫使4万名敌军撤退。

  
侵略军的机枪阵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08: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1974年1月24日
江青等人擅自召开批林批孔动员大会
--------------------------------------------------------------------------------

  

  1974年1月24日至25日, 江青等人未经中央允许,在北京召开驻京部队和中

直机关、国家机关的“批林批孔”动员大会,目的是要借这个题目,整倒一批同

他们有不同意见的党政军负责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6 15:27 , Processed in 0.160201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