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9471|回复: 43

[【其它原创】] 北京与北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6 22: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与北平

中国历史上有过几次民族大迁徙,多半出于战祸,才軍民一起南渡。四九年挥别家园的那批移民,因为是跟国民政府离开的,故称京师为北平。北京在北伐之后,1928年易名为北平。北平其实也是历史旧称。

国共内战,国府败北撤退之前,还有一段日伪(1937)时期,其实也叫“北京”,抗战胜利后又改回“北平”。

七十年代初,唐鲁孙在台写《吃在北平》,鲁孙出身满清“八大贵族”,珍妃、瑾妃的侄孙,他在台北书写京华旧梦,自然使用当朝的称谓“北平”。后来海外的侯榕生辗转自美国返京探亲,写下让外乡北京人,忍不住落泪的:《北京归来与自我检讨》。原来旧北京不见了。

由于海外影响力逐渐加深,北京与北平的称呼,逐渐模糊,不刻意小心,现在事实存在的“北京”压倒了历史名词“北平”。近日张北海(张艾嘉的叔叔)写了一本小说《侠隐》,舞台在北平,这书在台卖的不算好,台湾已经不是早年的台湾。听说在大陆卖的不错,张北海这本书,可能是对北平“京都旧梦”的最后一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6 22: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啥啊?

不能加分,还要过两天就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22: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太私人成分了,贴贴就删,比较安心,请板主允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6 23: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本和吃有关的书,里面很多对岸回忆老北京伙食的文章,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06: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说的是唐鲁孙先生的十二本着作
1.唐鲁孙先生作品集(一)老古董
2.唐鲁孙先生作品集(二)酸甜苦辣咸
3.大杂烩
4.南北看
5.中国吃
6.什锦拼盘……等
唐鲁孙为半个汉人,母亲为李鹤年之女,鹤年曾官居河道总督、河南巡抚,治豫,多有善政。
为豫民所爱戴《清史稿》。

※ ※ ※
写这篇小文,是受到文友启发。论《贞文记》刊刻时间一文中,说道《二胥记》卷首有日人长泽氏的中文识语,「北京图书馆」当时似应为「北平图书馆」。若是日人的记载,将「北平」写作「北京」个人以为是出于一种「特殊的心态」,日伪时期「北平」改称「北京」,抗战胜利后,再改回来。前次,看文不清,胡说一番,见笑于人。这次在自己文中胡说,不要紧,哈哈,反正要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7 11: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草兄,留着啊!这么好玩的题目大家一起讨论多好,干嘛删呀?
有空再来请教,仅仅说一点:
北京一定早于北平,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7 12: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然看文不清也是常情,我当时回应,自谓毫无取笑之心,兄说“见笑于人”,则我只能抱歉了。

我所提出长泽氏题记里写“北京图书馆”,以与该帖讨论无甚关系,仅据国图网站介绍其改名在1950年而作了简单的推测。我也曾想到日据时代的情形,但对那段历史所知不多,也无更具体的资料可供参考,便未提出,从长泽氏说“以歸臺北帝大藏”看,似乎可把时间定在日本战败之前的,但也无从确定。而兄提出“特殊的心态”,则不管战时战后,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毕竟要说50年代北图改了名,而长泽氏也跟着改称,是说不过去的,他的题记即使作于解放之后,用“北京”也必然有更深刻的原因。兄对于日本文学有研究,对日人的心态认识更非我所能及,如能就“特殊的心态”扩充介绍,则我不胜感激。

至于HongMM说“北京一定早于北平”,肯定是对的,只是引得白草兄发言的我的推测下限或许还可商量,上限在久保氏身后,则应该没什么疑问呢,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15: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贴子,我把比较私人家世的部分改写,这样就可以保留了。
谢谢版主醉乡常客、泓、还有parivraj三位回贴,使我不舍删。

回复parivraj
原“京师图书馆”,1928年北伐成功后,国民政府改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抗战时期,日伪政府既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同时他的教育总署接管了“北平图书馆”,将其改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长泽氏使用的是“日伪”称呼,称“北京图书馆”,非因为五O年后,“北平图书馆”再度易名为“北京图书馆”。他始终使用的是日本战时的称谓。
谢谢您夸赞,我对日本文学其实没有太多理解,顶多以前稍看松本清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7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白草兄的提示,按您的说明去google,果然还是有不少材料的,只怪当时偷懒,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8 11: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偶仅从地名语源角度拍块砖:
hong和parivraj二位都认为“北京一定早于北平”,此说似可斟酌。
1368年明攻取大都后,即改大都为“北平府”,可能是取“平定北方”之义。《中国地名由来词典》(牛汝辰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北京一名,始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1928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故改北京为北平。1949年复改北京市。”可见,1928年的那次改名仍属于历史地名的沿袭。当然,明代的“北平”一般不单用,而是出现在“北平府”的专名部分,而后来的“北平”大多单用指称地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13: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1368年明攻取大都后,即改大都为“北平府”,可能是取“平定北方”之义。《中国地名由来词典》(牛汝辰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北京一名,始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

回覆slough98:

这样一说,我才想起来浅意识里面,接受北京比较北平古老的原因,是因为昔日读到金的“中都”(金:海陵王建)、元的“大都”,往往下面会有注解说,即今日的“北京”,无意间就将更古老的“燕京”、“中都”、“大都”等同於就是“北京”。

又说六朝建都于“北京”--金、元、明、清之前,还有先秦时期燕国的“蓟”,辽的陪都“南京”(后改称 燕京),这两个时期,称不上全国性的京师。實際上,當時哪有北京。

“北京”无意间当作“整体”的代名词,包山包海地讲,“北平”还真是早于“北京”。

近日我查“国立北京图书馆”资料,也是开头说“北京图书馆始创于1909年…”,当时根本不叫北京图书馆,应该是“京师图书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8 13: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slough兄啊,这还真是跟白草兄说的那样,都习焉而不察了,要说还时不时的路过中都啊大都啊的遗址呢,呵呵。这次兄指出来,得好好记一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8 14: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好,不错的讨论,受益不少。
不过,偶坚持自己的意见,最主要的证据就是“北京人”——
早在X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
至今还有“头盖骨之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8 14: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看历史沿革: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兴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京师。
    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不准确,明清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8 14: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parivraj兄太客气了,白草兄把“北京”的地名演变概述很精当。
偶再罗嗦两句: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正式迁都北京后,改北京为京师,但习惯仍称北京。(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估计正式场合、书面语、文人用语中称“京师”多,而俗白口语中称“北京”的也不少,曹禺剧本《北京人》的命名,可能也考虑到话剧的口语语体色彩(“北平”的古语色彩更强些)
hong的材料相当详细,但还是说明“北平”之名要比“北京”早35年。周口店的“北京人”是现代人对用现代地名对原始人类的命名,用的肯定是考古发现时用开来的地名“北京”,说明不了“北京”一名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形成了(假如那时已经有汉字的话)
或许hong 说的不是这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8 14: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Hong发的沿革也看不出北京早于北平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8 15: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在距今XX万年前的“北京人”还不行哈,那那那。。。。
以下这部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楫佚》,“是现在发现的最早专写北京地方史地的著作”(见该书“出版说明”),有兴致的可以找找看看,我只有这个封面,呵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8 15: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咣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8 15: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嘻嘻~~~~~~~~~我也没有拿出最有利的证据啊。。。不过就是讨论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16: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元] 朝的[元]旁边,有北京两个字,我看见了,真是早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2:45 , Processed in 0.20421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