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483|回复: 26

[【主题讨论】] 下跪是否能让国学“站起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5 16: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郑州晚报6月26日报道为提倡国学,郑州市晋唐书画学校,从昨日开始,把自己印制的10万本《弟子规》,无偿赠送给市内小学,作为学生自律和书法选修课。昨日上午,在黄河路第三小学赠书现场,赠书方的张森校长面对要赠出的5000本书,虔诚跪下。面对众人惊异,张校长说,他对国学的下跪,是希望国人从孩子开始振兴国学,与异域优秀文化百家争鸣。
  以上内容转自腾讯网,该网站针对张校长的举动,在腾讯博客展开了一项调查,我无意去评价张校长的行为,只想请对国学有兴趣的朋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先来抛砖引玉:
  国人尽知,我们的国学可谓体系丰富,博大精神,几乎融进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从物质到精神不一而足,但到了近现代,我们的国学地位好象越来越边缘化了,尽管从王国维到陈演恪也出了不少国学大师,但似乎并没有阻止国学边缘化的趋势,八十年代以后,尤其是近几年,以北京大学为首,掀起了一股重振国学的热潮,其影响虽大,却并没有响彻民间!无庸置疑,我们的国学是优秀的文化遗产,是要保存和发扬的,最好的渠道是什么呢?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5 17: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鼓噪国学者颇有人在,然其人既乏学识,又少德操,殊不足以“重振”之。如今国学声威似日盛,实则但见数人鼓噪、众人附和而已,何尝有些许到实处?然亦不可谓国学无望,须知真事国学者亦颇有人在。其人虽非名师高足,亦未必有大作问世,或蛰居陋巷,或强操俗业,然数十百年之后,必有可观。届时,国学不振,仆不信也。盖时势之变必要大才引领,而大才之生必赖时势。今虽无引领风气之大才,却渐有呼唤大才之时势。大才代代有,时势不常有。故待时势成熟,大才必出。则国学亦必能振拔一时也。然真爱国学者,亦不必如此期望。兴与不兴皆不足撼动其志。但乐我所乐,是我所是,独与古人神交可也。须知国学之要本在成己也。己正则天下正,反之,即天下正,我亦不能正也,如此便兴国学亦有何益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8 17: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为国学?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温、良、恭、俭、让”与“忠、效、节、义”的道德准则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要求在社会生产、生活、学习中的表现。既包括看得见的各种典章制度文学等,也包括看不见的东西。其下跌等,只是表面的东西,即便全部废除,亦与文化国学无伤。国学的精髓,在于其本质,而不在表面。靠学些表面的东西,是发扬不了国学的。古来多少大奸大恶,都是表面的东西做的极好,本质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8 18: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靠这个,国学显然是站不起来的。但是总要有人时不时出来做点什么,就像易中天先生,不也就是在吆喝吗?也许专家们是嗤之以鼻的了,但是很多人喜欢。易先生起码让大众知道自己丢失了什么,知道还有其他的世界,又或许可以激发几个年轻学子心中的那团火,善莫大焉。
    任何学问的研究成果都应该尽力普及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而学者才会获得应有的真正的尊严。就像《时间简史》,销量上千万册了吧。霍金很伟大。特别是文化这东西,必须要获得很多人的认可才有可能承传下去。国学要想很好地活下去,仅靠几个专家肯定是不够的,一定要把国学的精神融入人的习惯中,成为群体的一种共性。比如京剧,不是哪个名角前辈来定义其生死,而是普通人的喜好与习惯来决定--倘若某一天,没人愿意花钱看京剧了,京剧就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8 19: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重要的是政府的表现,民间闹得再欢,也是白扯。。
如果把国学放在和英语一样重要的地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8 22: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的振兴是指少数人的纯学术研究,还是指大多数人来读几句经书?

国学的启蒙是再回到过去,读三百千千、十三经还是读点论语、左传、史记、通鉴?

对国学研究的重视是想让大家多发一些垃圾文章提高论文数量,还是鼓励厚积薄发,真正使学术研究向前推进?当今政府的评价体系应如何导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9 22: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张森校长好像不太明白孔夫子当年为什么要周游列国啊

世界上什么东西力量最大?科技?金钱?或农民?都不是!!是权力!!

一门学问,一个理念,一门宗教,想要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都需要当局的介入和扶持,否则只能是寂寞、寂寞、寂寞!!

顺便说一下,“国学”这个名称很不通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9 22: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swell于2007-07-09 22:16发表的 :
这位张森校长好像不太明白孔夫子当年为什么要周游列国啊

.......
金庸小说里有:
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9 23: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todo于2007-07-09 22:37发表的 :

金庸小说里有:
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這是說孟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走路来的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7-10 01: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之鄙极,在好古;好古之鄙极,在复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0 09: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走路来的于2007-07-10 01:50发表的 :
国学之鄙极,在好古;好古之鄙极,在复古。


愤青再出:
国人之鄙极,在惑今;惑今之鄙极,在非古。妄人多浅,浅而愈俗,俗而愈鄙,鄙而愈妄。浅人,俗人,鄙人,妄人,殊不足与论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0 09: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炒出来的“国学热”

2007-07-04  吴韦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3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刊文指,猛然乍看,国学在当下中国实在像是处处红火。户外国学的大热炒大热卖,进而成为一种群众在文化茫然中随波逐流的盲从现象。国学如此被媒体炒成过热,并不是个真正可喜的现象。


原文摘录如下:

当下中国,只要什么热起来,无论有正面认同或负面争议,市场都会以迅雷速度将之大炒起来。近日“国学”大热,有人说是传统文化复苏之大幸,也有人说是文化茫然迷失中乱抓浮木的弥补心态。

更有人说,这一切其实“醉翁之意不在国学,而是在名与利”。

总之,这种种“炒作”与种种“反思”,都可说是一次把传统文化翻土挖掘再摊开来定位——或定价——的热闹现象。诚然,愿意翻土挖掘再摊开来研究一番,那至少还是具有一定社会思考意义的。


“精神低度”不值得炫耀

有个例子,近日引起舆论关注。

为提倡国学,郑州市一家书画学校,出资印制了10万本《弟子规》,并免费赠送给市内的小学,鼓励学生将它作为自律和书法选修课本。

赠书时,这家书画学校校长张森,竟对着要赠出的书本虔诚跪下,并自称是“给国学的下跪”,目的是希望国人从孩子开始振兴国学,与异域优秀文化百家争鸣。

有人视为发自肺腑的热忱;也有人说这是精彩煽情活剧。更多清醒学者,对“下跪”这动作给出精辟分析。

北京学者熊培云就认为,下跪所反映的更多只是一种“精神低度”,不值得炫耀。

他还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只可能通过知识来寻求解放,而不是“通过国学寻求解放”,更不该跪倒在国学面前等待国学的拯救。跪了下去,那么活生生的人、知识的主人就真被知识所奴役了。

出动下跪这“抒情方式”,折射出对国学真正忠贞不渝者大有人在。但也有人指出国学涵盖范围广阔,其中许多不切实际的精神价值应作重新反思及反省,倘若捧起“国学”两字就扑通下跪,那纯为崇拜,缺乏文化理智的真正醒悟。

诚然,内容多已不合时宜的《弟子规》不能就代表国学。即使儒家之说,也不能就说代表了国学。国学无论在涵盖范围及思想价值上,传统派与反传统派的争议其实早在1919年文学运动时就已展开。

今日种种争议,或说反思,与其说延续,不如说是整个全球化时代价值观及外来思维不断向今日中国社会冲击,而引发出对祖宗文化价值的重新思考。

为名为利红火做秀

确实有人在进行认真反思研究,但在市场风气下,为名为利做秀的也不少。

已故作家学者王小波,对国学看法是:“这东西实在厉害。最可怕之处就在那个‘国’字。顶着这个字,谁还敢有不同意见?这种套子套上脖子,想把它再扯下来是枉然的;否则也不至于套了好几千年。

“而它的诱人之处也在这个‘国’字,谁抢到了这个制高点,就可以压制一切不同意见,也因此,国学两字对一切想在思想领域里巧取豪夺的不良分子都有莫大的诱惑力。”

王小波似乎生前就远见地道破中国学术界被卷入市场利害的窘状。

央视猛搞经学讲坛,别家也纷作模仿秀。出版界更抓准现代人思想疲惫及惰性的特点,大炒种种所谓白话注解的经学入门丛书。一些“看准时机”的“专家”也冒出来,以“简易、浅白、有趣”为号召,以“名人姿态”做“国学代言人”。猛然乍看,国学实在像是处处红火。

这是个怪现象。真正进行国学各方面深入研究工作的学者,其实仍默默在自己斗室内艰苦耕耘,然而他们的成果,声音是单薄而寂寞的。

户外国学的大热炒大热卖,进而成为一种群众在文化茫然中随波逐流的盲从现象,这些真正付出学问和心血的人也许看到,但救不到。

中国国学往哪里去?或许作为外人只宜旁观。但中国国学,是否能与这个时代及世界价值观相互沟通?那就要看中国国学的自我过滤能力了。

在当下国际人文价值里,一个民族是否称得上文化成功,笔者认为,那不只在于这民族本身文化的丰厚精彩与否,而是要看这民族的人文思想,是否真正能与外面的世界和谐地交流,进而擦出火花。

在中国数年,看过各种热,也见过各种热如何变冷,或变成一种完全偏离本体的感冒。因此笔者觉得,国学如此被媒体炒成过热,并不是个真正可喜的现象

因为国学就是经典,而经典应该是恒温而绵长的,冷和热都不是常态

再说,阅读、倾听经典也要带一个自发态度。无论哪个民族的经典,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培养和素质养成是潜移默化,但它不是工具性的,更不是买本注解入门,或去听个讲座半小时内就立即起效

因此,对经典应该有一种自发的欢喜心和敬畏心,急功近利的话,那不过是徒劳而已。

炒出来的热,与自发热量,始终有别

轉載自「國學網」(http://news.guoxue.com/article.php?articleid=11604

做為一個旁觀者,老實說,對大陸的國學熱,頗感到好奇。因為這兒炒得,不是政治,便是演藝圈的八卦,還少有像于丹、李零,或央視的百家論壇等講座,引起社會上廣泛注視及討論的現象。話說回來,有時感覺,不少報導,和娛樂新聞似也沒兩應,看著挺滑稽。我不知道花費那麼多人力物力時間,能得到多大普及所謂「國學」的效果;很多時候,所有的熱鬧,似都淹沒在爭論的口水中,以後息者為勝。至於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與現代人心靈生活的關係與意義,似也少有人深入討論;即便有所討論的,似也與這種熱鬧的現象沒有什麼對話。好奇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0 11: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是什么?首先应该明确!
国学不是只读几本书!
国学不是媒体宣传!
国学需要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有良知的人!
从小开始,从一而终!
从表如里,从浅入深!
理解国学,深化国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0 13: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愤青再来(最近要跟停云比赛做愤青,哈哈):

我虽然极爱国学,但从不把国学视作使命。我理解的国学只是个人自己的事,无非就是成就自己。通透大道,德蕴于心,这就是我对国学的企图。因目前境界尚低,学问尚浅,所以只能以多读几本书自期。至于这行为和喜好跟民族家国有何关系,以及如何引导世人深究国学、振兴国学,还无暇注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0 14: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还是我的顽固的偏见,觉得“国学”本身不是个好名字,至少比不上国医国术乃至于问题多多需要“站起来”的国剧。我们可以来谈论“国剧”出了什么问题,但我们真的能来谈论“国学”出了什么问题吗?

其次,国学是不是应该“每个人”来,我觉得很可疑;另一方面作为(现下意义的或至少近代语境中的)学术它是否能够直接的“成就”自己,我也觉得很可疑。当然,“学然后知不足”里面的“学”自然是足以自我成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0 14: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yngwie于2007-07-09 23:28发表的 :


這是說孟子的。
好久没看,弄错了,谢谢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0 15: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愤青口水向parivraj 兄
名字首先是约定俗成的,然后才是讨论改进。约定俗成方面就不多废话,说说改进问题。
我的看法是,如果要求国学这个名称的准确化,那么就要同时要求科学、物理学、巫术、美学等等名称的准确化。为什么要这样,无需多言,因为很明显。名称不准确,没关系,本来就是提个大概。这是第一。
第二,国学最初的提法是国故之学。何谓国故呢?余杭先生《国故论衡》里的界定可能并不可取,国故的范围不会这么小。马一浮先生的六经统摄论也不易被世俗承认。至于别人的意见就不管的。说说我个人的看法。我以为国故是国学之质料,而非国学,譬如京剧、国画之类都只是国故。因为国学必须是称得上学术之事,而国故未必都有关于学术。我不介意有人说我的看法太学究气,因为讨论学术,除了学者以外,别人也没这个发言权。而国学这个东西,从古至今,本来就只是搞学术的人在延续、继承,所以我们自然可以说了算(虽然我本身并非合格的学者)。那么,所谓国学就是古代学术。当然国学所谓的学术不单指书面学问,还包括道德。
一点点讨论吧,先这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0 15: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愤青口水再向parivraj 兄:
其次,就算不能说明国学是什么,也不可不用国学之名。譬如像传统的经学,按照现代的说法怎么称呼?古典语文学?古代汉语?怕都不如国学来的确切,要不就只能用回经学这个名称。所以情况是这样:国学未必适用,但不能不用。因为吾国古代学术自有其特色,自有迥异其它学术之处。譬如礼,既非纯粹的制度,也非纯粹的伦理,至于说它是政治、宗教什么的就更是扯淡。礼就是礼,跟哪国的学问都不一样。这不称国学,又称什么?再譬如堪舆,既非地理,也非巫术,至于说迷信、科学之类也是扯淡。堪舆就是堪舆,只有吾国有,不是国学才怪!
举几个典型,无非是要说明国学自有其需要特别与别国学术区别之处。这不是出于民族主义或者古董观念,而是从学术源流和特点出发的。可见国学之名虽不准确,亦极有道理。这就如同叫佛学的。有人说是哲学,有人说是宗教,其实都远不如直接沿用佛学这个名称合适。为什么?佛学就是佛学,跟别的都不一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0 16: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又找骂了。

我只是觉得这个对于中国传统学问(甚至某些非学问)来说至大无外的专名有些多余。而其所以成立,又似乎需要所谓“西学”成其对待,现在“西学”这个词少见了,“国学”却越来越热(这算是“需要特别与别国学术区别之处”所应有的表征吗?),固然我们可以用语言学的眼光来客观的看待一个词的发展演变——今天看“国学”这个词,我们或许可以排除掉历时演变的因素而另得到一个定义的,其与余杭章氏的定义有何渊源,以及是否还需“西学”的对待才可成立(“西学”之罕用,固然不必是其所指消亡所致,相对的语词在历史中的命运也常常各不相同),都不是太重要的问题,正如“中国”一词今天可以有全新的含义(固然不是说与往古截断关系,只是说在通常应用中有独特固定的含义),也不再与“夷狄”对称(“中国”的情况自然是复杂得多,此处偶然想到,闲扯几句)——但一个在我看来颇有些“假大空”色彩的词(这似乎就是所谓“共时”的观察给我的印象了(此种观察下,不少别的语词也让人有此印象),近代所谓国学定义或失于小而欠精确,倒多实在)在今天得了万千宠爱,则我不免要为传统学问里本来带了“学”字的那些生出些嫉妒来,倘使要研究传统的学问,大可就原来的一门一门去研究,若是用了新方法新观点比较跨界来做,则也不妨另立新名,哪里又有这笼而统之的“国学”的位置?不过要按“约定俗成”说,有那么多人爱用,这个词的位置自然不能不显赫,其“价值”(甚或是multi-value,呵呵)又岂是我所能否认的?——所以我想一定是自己觉悟不够,呵呵。

说经学按“现代”的说法就该以“国学”为“精确”,又说堪舆亦是“国学”,则想必经学传统里尚有堪舆一科,承教了(这词跟杨立华学来着,呵呵)。另者,此“国学”既然要“特别与别国学术区别”,不知堪舆之术去了外国还好不好使?不过,我一个朋友写的星座专栏看着倒老有点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0 17: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ps. Yngwie老兄究竟是研究孟子的还是研究金庸的呢?

pps. 我的私心,是想着“国学”热一下,“光大”或者“中兴”了,还可以拆骨还父拆肉还母(比如经学“国”那么一下,回来还叫经学,也算是跟海峡对岸的“传统”叫法合流);见了这朝着弟子规的一跪以及近来的一些争论,却不禁害怕:再过一阵,恐怕咱们的“国学”就成了气球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6 23:52 , Processed in 0.488873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