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chaque

[【文史类】] 有奖游戏——名著陆扬译文抓错:《论解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5 14: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a prisoner of a theme or an inventor. 没“悬空”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5 14: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These theorists for whom criticism is essentially an elucidation of an author’s purposes have felt compelled to provide their own accounts of reading so as to challenge those that make the reader an anti-hero, a fall guy, an unabashed hedonist, a prisoner of an identity theme or of an unconscious, or a willful inventor of meanings.

看,还是有问题,照你的理解,则并列关系的中心词有4个,分别是anti-hero, fall guy, hedonist, prisoner.而按照英语习惯,最后一个中心词前要有and或者or,而这里没有。
如果inventor为第5个并列的中心词,则标点符号和连词的用法都没问题。

此其一,其二,a prisoner of an inventor 一位制造者的囚徒,好像比较费解,呵呵。虽然很可能也是一解。

不过我一开始还真误解了你的意思,能有这样全新的一个视角,真的挺不错。

而且,我说的也不一定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5 21: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嗯,从意思上理解,还是您说的对。a prisoner of an identity theme or of an unconscious,应该是说读书喜欢“代入”的读者吧。a willful inventor of meanings应该也是说读者的,我开始以为是说作者或批评家。 willful此处也应作“任性”而非“故意”解。结构上最后一个中心词前需要and或者or,也是明证。

看来是俺错了,没仔细通篇思考,惭愧。原来俺就是一个 willful inventor of meanings。

听谁说的,英语水平还得看介词。诚然。
收获不小,多谢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5 22: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帖留名,一直在看。。。
插不上话,着急啊。

“英语水平还得看介词 ”

这话很多人说过,若非要引用的话,就说许孟雄如是说。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tobeing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7-5 22: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仅举篇未:
“Reader and audience,” writes Susan Suleiman, introducing a reader-centered anthology, “once relegated to the status of the unproblematic and the obvious, have acceded to a starring role”
苏珊·苏里曼(S.Suleiman)的一部以读者为中心的文选中,开篇便说:“读者与听众一旦降格到一目了然的地位,也就赫然成了主角。”这是为什么呢?

一、漏译了“introducing”,照原译,就成了文选是她写的了。
二、the unproblematic and the obvious ,胡乱翻译,原文是指作者把阅听人想像成弱智。

她整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作者总以阅听者为中心而创作(就像商业电影一味照顾观众接受承度),那么阅听者就成了作品的主角,而不是作者或者其主人公了。
结果,这种意思,原译完全体现不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5 23: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而且我还看不懂!

引用第43楼homestudy于2007-07-05 22:10发表的 :
强帖留名,一直在看。。。
插不上话,着急啊。

“英语水平还得看介词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6 00: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诸位过谦了。

再捉几个虫[蓝色为诸位合力已经捉出来的红色为新虫,如有雷同,怪我读帖不仔细,还请指出,正如chaque学士所言,要捉多少虫也有。前面帖子里要学的东西还太多,恐难免掠美之嫌,还请见谅]:

《文本的快乐》中,罗兰·巴特劈头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我们想象一个奇特古怪的家伙,他全不怕自相矛盾,号称综合了诸种互不相容的语言,说他不合逻辑,也泰然处之。巴特说,我们传统习俗的种种规则,会使这么个人物成为无家可归的弃儿。因为说到底,谁能一无愧色地生活在矛盾之中呢?“然而这位反英雄确实存在:他就是文本的读者快乐之时。其他批评家和理论家对读者性质的看法众口不一。有人赞许无拘无束,有人称道他有始有终有人描绘成英雄而非反英雄;但是,无论于文学和批评的理论探讨也好,于文学作品的阐释也好,这些人都众口一词地置读者于一个中心角色的地位诚如巴特所言,假如.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许多人将会心甘情愿地偿付这一代价。



甚至那些发现这一代价过于高昂,因而有意抵制据他们看来是当代批评中危险趋势的批评家,似乎也倾向于加入读者和阅读研究的行列。请看近年来的一些书目:韦恩·布思的《批评理解》、戴维斯(WDavis)的《阐释的行为》、赫什(EDHirsch)的《阐释的目标》、赖克特(JReichert)的《文学的意义形成》,以及斯屈克兰(DStrickland)的《结构主义或批评:关于如何阅读的一些思考》,如此等等。这些视批评根本上为作者意图阐说的理论家,感到不得不呈上他们自己对阅读的看法,以反诘把读者说成是反英雄,[一处漏译]、恬不知耻的享乐主义者,某一先入主题或无意识的囚徒,或随心所欲的意义发明家。用赖克特的话说,他们的批评是穿过纷争不休的批评语言,以恢复光大阅读、理解和评价的简洁程序为清除加诸这一批评的这类谬说,他们一头钻入了读者争取权利的批评论争。倘若如巴特所言,读者能一无愧色地生活在矛盾之中,这无疑也是一桩好事,因为当今批评论争中众说纷纭的见解和描述,一下子就汇集在这个有争议的人物身上了。苏珊·苏里曼(SSuleiman)一部以读者为中心的文选中开篇便说读者与听众一旦降格到一目了然的地位,也就赫然成了主角这是为什么呢?






1.传统习俗:institution虽也有“传统”之意,但“习俗”则指端午节吃粽子之类,不妥。译为“传统”或“体制”。

2. 无家可归的弃儿:outcast,放逐者。

3. 置读者于一个中心角色的地位:颇觉累赘。译为“置读者于中心地位”。

4.偿付代价:别扭。译为:“付出代价。”

5.一些书目:书目指列出书名的清单。译为:书名,或标题。

6.恢复光大:不准确。Redignify似为生造词,意为重新树立尊严,“光大”过了。

7.众说纷纭:不准确,controdictory应为“互相矛盾”。

8.一下子,多余。

9.why should this be?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存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会是这样子? 而非“这是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21:51 , Processed in 0.2120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