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466|回复: 29

[【文史类原创】] 近体诗格律简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8 16: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网里有人问我近体诗的格律,因为王力说的太复杂,不易学.所以我就整了这么一篇文章.也贴到这里大家共同探讨,呵呵~~

要学习写近体诗,首先要记住:近体诗是按照平水韵押韵的,一般都是用平声韵(押仄韵的情况以后再提)。每句都是律句。
律句只有两种形式:
五言:
A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B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
A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B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有句口诀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五言律句的第一、三字,七言律句的第一、三、五字都是可平可仄的。但是前提是不要出现三平尾和孤平。)
(三平尾,就是指句末连续出现三个平字,比如“仄仄平平平”,一般认为这是古风的格律特征,严禁在近体里出现。)
(孤平,就是当标准格律应该是“平平仄仄平”(七言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时,用上述“一三五不论”的方法处理时,末五字出现“仄平仄仄平”句式。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连古风也要尽量避免。)
不管是绝句还是律诗,都是两种律句交替出现,句末凡是平声字的都是韵脚。
比如:
(五律正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正格就是以A式开头做首联。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交替出现两种律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凡押韵必是平声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入韵,为了保证首句第二字的仄音和第五字的平音,那么首句只好改用“仄仄仄平平”,其他不变。
变成: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交替出现两种律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凡押韵必是平声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按规定,五律正格是仄起不入韵式。而七律正格是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A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式。交替使用两种格式的律句。

绝句也一样:
五绝正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交替出现两种律句。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入韵,变成: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绝也一样: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偏格就是律句出现的次序相反:
比如七绝偏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首句入韵,就变成: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依次类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16: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懂得太多的人总是不受欢迎的,既然都知道我是文科生,那么还是多发点文科的东西好,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18: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醉兄可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8 21: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请为菜鸟哥哥解释一下,哪些为“平”、哪些为“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8 21: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醉哥简单说四声为:平声(阴平、阳平)、上(念“晌”)声、去声、入声。
平、上两声为“平”,去、入两声为“仄”。

再简单说,阴平基本等于现在的1 声、阳平为2 声;上声为3 声,去声为4 声。
1——4 声,例子QU就是——区、渠、取、去!OK?
麻烦的是“入声”——现在没有对应的啦,即所谓“入派三声”,入声韵中的内容分别派入平、上、去声中了,哪些如啥声那要查表才准确。当今沪、、苏、浙以及湘、楚等地方言中还保留入声,我曾作过一点相关考证,主要是唐诗中的入声韵考,现在全忘记了。。。
  苍鹰兄多才,提供这个资料对于学习音韵有帮助,呵呵~~~~~~感谢苍鹰兄!
同时建议兄集中自己最有心得的文章特别是读书方面的与大家分享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8 21: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不能这么理解:

严格的韵律,特别是律诗的最后一个字,不但要韵母相同,还应该有声调的讲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2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关于四声嘛,最有意思的就是朱异对梁武帝的解释:"天子万福".平上去入,全部具备了.
其实大多数南方方言都保存了入声,很容易判断平仄的.像我们那边人学的普通话其实都是带地方腔的,后来才知道其实按我们的地方腔来读的反而更接近中古音,至少判断平仄要比普通话准确得多,入声字也差不到哪里去.
何况即使是对于入声已经完全消失的普通话,只要几住有限的几组入声字和变音,也是很容易正确判断平仄的.至于韵脚,只要稍微花点功夫,再结合古人诗作的韵脚(自唐代到满清诗人作诗一直是依据平水韵,日本人也不例外),也是不难记忆的.
反正我是把平水韵平声部打印在一张A4纸上随身携带,随时备查,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21: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醉乡常客于2007-04-18 21:49发表的 :
能不能这么理解:

严格的韵律,特别是律诗的最后一个字,不但要韵母相同,还应该有声调的讲究。

是的.不但近体,就是古诗押韵也大多都是押同声调的.押韵时一般平声与仄声不通押,就是在仄声中,上声与去声可以通押,而入声虽然属于仄声,习惯上并不与上声和去声通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8 22: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是,学诗的大多要记得平水韵的,我们 小时候说话都不清楚,就要背——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
记得一次家里吃鱼,还问大人“是不是有很多不同的鱼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22: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hong于2007-04-18 21:28发表的 :
苍鹰兄多才,提供这个资料对于学习音韵有帮助,呵呵~~~~~~感谢苍鹰兄!
同时建议兄集中自己最有心得的文章特别是读书方面的与大家分享如何?
.......
呵呵,泓MM说笑了....这个是我在内网的同学要跟我学诗,她不懂格律,又讨厌看王力的解释,所以我才码了这篇文章的.初衷只是教诗词初学者入门,不是为学术研究,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22: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泓MM好厉害,我可是到高中才第一次知道平水韵的....
不过平水韵其实还是蛮好记的,很多还是有规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22: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人著的<<学诗百法>>里是这么教的,贴上来,呵呵:

一 练习四声法

学诗之第一步,当重声韵。声韵之中,尤以练习四声为最要。四声者何?平上去入是也。兹录昔人辨四声歌诀如下:

平生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用力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第一句言平声平道莫低昂者,随口平读,其声不高不低,而尾音自然延长。第二句言上声高呼用力强者,向上高读,其声亢而响亮,并无尾音。第三句言去声分明哀远道者,向下重读,其声哀而且远,而尾音较短。第四句言入声短促急收藏者,向直急读,其声既木且实,亦无尾音。譬之击鼓,以木槌轻击鼓之中心,其声为“东”,是为平声。再击鼓面之四周,则其声为“董”,是为上声。若更在鼓之中心,以木槌重击之,则其声为“冻”,是为去声。若以一手扪鼓面,一手重击之,则其声为“笃”,是为入声。总之四声之分,其不同之点有三,平去有尾音,上入无尾音,一不同也。平声和平而尾音长,去声哀远而尾音短,二不同也。上入二声,虽皆无尾音,但上声响而亮,入声木而实,三不同也。能辨此不同之点,然后可与言练习。

练习之法,须将平上去入四字,依照读法,以右手食指作势,读平声时,以指搁于桌之左边,徐徐向右移去,移至右边尽处为止,声亦随之而止。桌之阔,大约以二尺为度。读上声时,以指搁于桌边正中,向上一挑,约离桌面一尺高,而声亦顿止。读去声时,以指离桌而下,重重一指,约离桌面一尺低,而声乃止。读入声时,以指向对面一指,约离身一尺远,而声即止。如是将此四字,每日读一百遍,其声之高下疾徐,不可稍误。历三日,然后易以“东”(平声)“董”(上声)“冻”(去声)“笃”(入声)四字,仍照前法练习。再历三日,则无论何字,一读平上去三声,而入声之字,自然脱口而出矣。兹为练习时试验有无错误起见,故将四声之字,再举树例于下:(以平上去入为序)

东董冻笃 同动洞独 空孔控哭 蒙蠓梦木 隆拢弄陆 钟肿种烛
松悚宋粟 容拥用浴 江讲绛觉 知指志质 时氏侍日 诗矢试失
医矣意一 基几记吉 私史肆率 离里利律 微尾未物 非诽沸弗
鱼禦御月 渠拒讵掘 居举锯厥 枯苦库阔 途杜度夺 吴午护活
孤古故割 西洗细膝 梨礼例栗 迷米谜密 佳解戒黠 排摆败拔
哀亥爱曷 该改盖葛 台怠队夺 真轸震质 申笋舜室 仁忍润术
音引印乙 旬尽殉疾 文吻问物 芬粉粪拂 元阮愿月 翻反贩发
烦晚万伐 干澣旰割 丸缓换活 滩坦叹脱 删潸疝瑟 间简涧吉
先铣霰屑 笺剪箭节 钱践贱绝 传篆膳舌 坚剪见洁 萧小笑削
辽了料略 腰杳要约 交狡校脚 高槁诰阁 遭早灶作 桃稻盗铎
歌哿个古 科可课窟 麻马祃陌 牙雅夏译 八把霸伯 阳养漾药
张涨帐酌 长丈让若 将奖酱雀 香享饷谑 央养恙约 良两亮略
情静净夕 惊颈敬戟 莺影映益 丁顶钉滴 蒸拯证职 尤有宥亦
仇受授石 邹酒奏责 金锦禁急 阴饮荫邑 含暗憾盍 甘敢绀鸽
盐琰艳叶 奁脸敛猎 咸豏陷洽 缄减鉴甲

二 辨别平仄法

作诗之法,合上平下平声统曰平,合上去入三声统曰仄。平声仄声,绝然不同,一则和柔圆润,一则亢直短促,学者最易辨别。唯有一种可平可仄之字,或可通用,或不可通用,若不加意辨明,非唯失去真解,并犯出韵及不调平仄之病。兹将此种字之可以通用与不可通用者,分别略举于下:

平仄通用者——

衷 平声一东,去声一送,义同,中心也。
供 平声二冬,去声二宋,义同,供奉也。
撞 平声三江,去声三绛,义同,捣也。
贻 平生四支,去声四寘,义同,馈赠也。

…………

平仄不可通者——

风 平声一东,空气相激而成谓之风,去声一送,讽刺也。
缝 平声二冬,弥补也,去声二宋,隙也。
降 平声三江,读如杭,伏也,去声三绛,自上而下谓之降。
为 平生四支,作也,去声四寘,因也。

…………

前举平仄可通用之字,虽则诗中随意可用,然而抑扬轻重之间,仍宜细细推敲。至于不可通用之字,意义悬殊,万不可稍有差误,羼杂其中。学者宜将所举之字,依仿练习四声法,先行熟读其音,次则详译其义,随时随地,留心辨别,不出匝月,而字之平仄,无不瞭然胸中。他若一字而兼数平声或数仄声者,其义亦有可通不可通之别,不妨以此类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8 22: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此文可以整理一下,将我们的发言删去,将楼主分散的发言整理成交较为系统的文章,作为资料提供给愿意学诗的书友下载保存可也!
也可以不动,另外整理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文件,附录在首层。
另外,我以为类似的基础性的文史以及其他类简明适用的文献也是很需要的,最便于跨学科学习用。苍鹰兄功劳不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22: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泓MM谬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5 13: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hong于2007-04-18 22:00发表的 :
是,是,学诗的大多要记得平水韵的,我们 小时候说话都不清楚,就要背——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
记得一次家里吃鱼,还问大人“是不是有很多不同的鱼啊!”
以前读报,看见一篇文章介绍大家族子弟童年启蒙识字,用象牙片刻单字教读。平声字用绿色,仄声字用红色。稍大,作对联、读诗自觉红绿相称。
又,女史言楚语尤存入声,区区正是楚人,似乎古入声悉归鄙乡之阳平。女史所谓今日楚之入声,还盼详细指教区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5 13: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兄着实难住在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5 17: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云:“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为了阳平。”
女史以湘、楚对举,则楚或指今湖北省?!区区生于湖北,乡音不闻入声。今闻女史之言而自恐孤陋,所以请教,非敢为难。
若谓吴头楚尾本在江西,则赣方言自有入声无疑。


宋江果然孤陋寡闻!刚才检索了一下,哈!
简要介绍几种湖北方言的声调

1。 武汉方言: 声调四种
阴平 55 (汉口青年人逐渐向44靠拢),阳平 313, 上声 42, 去声 35 (关于入声:据华师朱建颂的观点,武汉方言的入声消失于民初。现绝大部分入声字读阳平)

2。孝感方言:声调五种
阴平 44, 阳平 22, 上声 53, 去声 12, 入声 22

3。黄冈方言: 声调六种
阴平 34, 阳平 212, 上声 42, 阴去 35, 阳去 44, 入声 24

4。 黄陂(曾任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的故乡)方言: 声调六种
阴平 44, 阳平 31, 上声 53, 阴去 35, 阳去 33, 入声 12


例字:

阴平,阳平,上声各调例字多和普通话同。
阴去:汉,调
阳去:共,近
入声:急,德

有趣的是,黄陂离武汉市区并不远,二者都在鄂东,黄陂人和武汉市区人的交往也很频繁。以黄陂话为正宗的某些曲艺形式,曾经在武汉也较受欢迎(比如湖北大鼓)。 但是相隔很近的两个地方,黄陂话完好地保留了入声,去声还分阴阳;武汉话则被纳入北方话的四声体系,且并未影响黄陂话的调值。我非常遗憾武汉市区话丢失了入声,因而对近在咫尺的黄陂为何能保持这一声调感到好奇。

女史称“楚”语有入声,是对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6 09: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宋兄啊,受教了!
本人的确所知极少,仅仅因曾忝列章黄门下,记得业师似有上述传授而已。。。许久不接触啦。。。汗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6 12: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江也是“学而不思则罔”。书上这样说(西南方言的入声字一律变为了阳平),自己又验诸唇齿而然,遂以偏概全,忘记了“言有易,言无难”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7 01: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hong于2007-04-18 21:28发表的 :
醉哥简单说四声为:平声(阴平、阳平)、上(念“晌”)声、去声、入声。
平、上两声为“平”,去、入两声为“仄”。

再简单说,阴平基本等于现在的1 声、阳平为2 声;上声为3 声,去声为4 声。
1——4 声,例子QU就是——区、渠、取、去!OK?
.......
-------------------------
这几句就得威望,眼红了我,不服气呀,问我呀,我说得更简单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4 07:32 , Processed in 0.19901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