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9-25 11: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4楼、7楼的伙计讲到了学,俺也顺便把朱依群先生的文章有关“学”的部分粘过来,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略论孔子教育思想》,大家共赏。)
“学”的内涵
要理解孔子之学,必须了解所谓“学”的内涵。孔子论学的内容并不止于书本知识,孔子又以文、行、忠、信教学,自己又“每事问”,学无常师,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学习和教学的方法途径也相当多样,对“学”概念也有其独到的见解。
1、 孔子认为学习和教学内容相当广泛 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弹得一手好琴,还管理过仓库、畜牧,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第一步即是从技能开始,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乐),学习驾车、算术、写字、射箭以及初步的礼仪等;从文献典籍看,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作为教材进行教学,《论语》中有多处孔子指导学生学习典籍的记载;孔子不仅重视技能与典籍知识的传授,还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与社会政治方面的教育。孔子提出“仁”这一思想核心体系,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并提出其伦理道德的观点,如:“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八佾)“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提出“仁政”学说,指导学生如何从政———学干禄,在《论语》第二章“为政”首篇中即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之道:“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颜渊)
2、 孔子学习和教学的途径、方法也非常多样 首先,从生活实践中学习,学无常师,人人为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是善亦学,不善亦可学。事事可为师:“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事不分贵贱,学也多多亦善,子曰:“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并且,持之以恒,终身学习,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以博学名闻邦里;曾言:“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其次,孔子教学不拘时地,方法多样。他与学生同住同行,学无所隐,教亦无所隐(述而)既聚徒授课,“杏坛讲学”,又因材施教,个别指导;既建私学造学舍筑“弟子内”,又带领学生周游列国,“习礼大树下”,并关心社会时事政治,“至于其邦也,必闻其政”(学而),及时对社会政治形势作出分析、评判,作为教学内容。与学生同住同行,注重言传身教,陈蔡遇厄,“从者病,莫能兴”,孔子以身教,“讲诵弦歌不衰”,教学生以“君子固穷,小人穷始滥矣。”(卫灵公)
3、 孔子对“学”和“好学”的理解也非常独到 他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好学”是孔子自己引以为荣的过人之处。《论语》曾对“学”“好学”有数章专门阐述,这对我们准确理解“学而”之学有所帮助。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其余在雍也、述而、为政、泰伯中也多次提到“学”、“好学”问题。上述数例只是较为集中的对学、好学下定义而已,归纳起来,孔子所谓的“学”,既有学习知识之学,如“学文”、“学易”,较多的是学习做事为人修身之学,如子夏所定义的学;《论语》中对“好学”的定义,更侧重于道德与修养,其内涵比较清晰。认为好学,首在为人:对父母孝、兄弟悌,对君忠诚,对友信义。次为修身:见贤思齐,不迁怒,不贰过,不尚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崇尚追求人性的完善、道德修养的提高。三为处事:敏于事讷于言,即多做事少发言,追随正道。从孔子教学内容来看,“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对此,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有很好的解释:“文,谓诗、书、礼、乐,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文之教也;行,谓弓行之;中心尽心曰忠;恒有诸己曰信。人必忠信而后可致知力行。故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此四者,皆教成人之法,与教弟子先行后学文不同。”杨伯峻译为:文,历代文献;行,社会生活的实践;忠,对待别人的忠心;信,与人交际的信实。从这里来看,孔子认为好学,并没有较多的涉及《诗》、《书》、《礼》、《乐》及《春秋》、《易》等书本知识的学习,与我们现在的“好学”含义有较大差别。其教学内容,也以品行操守的学习占较大部分。
综上所述,再联系孔子当时所处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制度转型,孔子毕其一生致力于建立完整的思想伦理道德体系和社会政治理想,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而”之学,虽然包括了书本知识的学习,但其内涵非常宽泛,从范围来说,有修身、处世、从政等几方面,从内容来说,既包括技能、典籍,更包括孔子在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方面提出的诸如仁义、忠信、孝悌等,也包括学习的方法与要求,诸如躬行原则、举一反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