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192|回复: 35

[【文史类原创】] 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期盼中华新文化的涅槃重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0 08: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上午去听北京来的一位著名教授的报告,讲的是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前景。

老教授列举了美国政要、中国政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给我的感觉是政界的关注要比文化本身重要得多,这恐怕是我们的又一个文化传统——“政治挂帅”的突出表现吧!讲文化一定要引用政治家的话来做保证,不然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没有了主心骨,这也说明我们的文化历来是服务于政治需要的,自身并没有独立的价值标准。

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丧失了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其本身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很可惜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最缺乏的就是这两样东西。先天不足的传统文化需要有新鲜的血液输入,上个世纪初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正是一个更新和融合的尝试,遗憾的是这一文化再生工程半途夭折了,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让我们在100年后重新摸索前行。

儿童读经运动是一种新的尝试,对教育孩子感到束手无策的家长们仿佛听到了“福音”,不就是担心孩子不听话、给自己惹事吗?《四书五经》、《弟子规》中对“孝道”的强调给父母们吃了“安心丸”,“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岂不正合家长的心意?把孩子培养成“小圣人”有可能只是满足了家长的虚荣心。

读经是教育吗?我也曾经热衷于这个运动,但事实证明,文化运动和儿童教育不是一回事,对象不同,目标不同,这些问题我们思考过吗?

1.把传统文化传承的重担放在儿童幼稚的肩膀上合适吗?
2.谁需要读经?是有判断力和思考力的成年人还是尚无是非分辩能力的儿童?
3.为什么不让孩子做他们这个时期最喜欢做的事情呢?

我认为读经运动不是教育,而是文化的传承的问题,和教育所关注的重点不同,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的,一切要以是否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不能把儿童当作文化的试验品。当然,儿童适当地读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是有益处的,可绝不能把经典当成万灵丹,我们的历史早已证明了这是行不通的。

复古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传统文化的精华是需要继承和发扬,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文化传统中的垃圾思想,对于我们本身先天不足的部分就要勇于向其他民族、其他文化学习和借鉴,对此我们有过成功的经验,来自印度文明的佛法不就成功地融入我们了我们的传统吗?看来古人的胸襟和气魄很值得我们学习。

期盼中华新文化的涅槃重生!
(写于2006-07-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0 10: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证实文章归属,谢谢楼主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0 12: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位著名教授叫什么名字啊?他的观点和我差不多啊,^_^

你的文章和新浪上某个blog中的文章一样,你如果是这个blog的主人,就在blog中发一篇为自己辩护的文章,这样我们就知道你是原创了。


http://blog.sina.com.cn/u/4a3b2e17010006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0 20: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删除……

已确认,谢谢您的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0 21: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我不关心,是斑竹的事情。我关心的中国文化如何重新焕发生机的问题。这个是当前面临的严峻而又巨大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全盘西化的道路走不通,全面复古不可行。只能在继承和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优秀文化。但是具体过程非常复杂。因为文化这个词的意义太庞杂了,据说有五六十种定义。在新的世纪里,中国文化如何发展,往何处去,是个非常引人注目的问题。


http://cul.sina.com.cn/focus/gxy/

http://cul.sina.com.cn/p/2005-01-25/108453.html

http://cul.sina.com.cn/p/2005-01-25/108417.html


http://cul.sina.com.cn/s/2005-01-26/10855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0 22: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1.把传统文化传承的重担放在儿童幼稚的肩膀上合适吗?

文化的继承需要一代人传给另一代,通过教科书、电视、电影等媒体,和老师讲授、父母言传身教、社会熏陶等等多种途径。如果只是强调儿童读经,其成果恐怕有限的很。儿童本身无法承担这个重大的任务。



2.谁需要读经?是有判断力和思考力的成年人还是尚无是非分辩能力的儿童?

儿童和父母都需要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儿童。

3.为什么不让孩子做他们这个时期最喜欢做的事情呢?

儿童最喜欢的当然是游戏,但是你总不能让儿童在整个童年都疯玩。玩也要有玩法。李大钊教育子女:玩要玩得痛快,学要学得踏实。最好能够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等多种手段,在潜移默化中传授中国的优秀文化。而不仅仅是强迫儿童念多少他很难了解的经文。这些经文,成年人都看得稀里糊涂。儿童能够掌握多少?


我们的历史早已证明了这是行不通的。
============================

民国二十年代初强令读经的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当时一些私立学校,比如著名的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通过专修国学就培养出一大批人才,比如钱仲联、蒋天枢、周振甫等等都是这所学校毕业的。所以说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事情。


复古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

对于我们目前面临的道德沦丧,信用危机,精神空虚。通过优秀道德文化的学习,也许能够部分解决,至少能够缓解部分严重的社会道德问题。

而且钱穆先生说:“惟知之深,故爱之切。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斗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钱穆:《国史大纲•引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修订12版,第3页)

学习一种文化历史知识,并不是说它能立即给你带来什么实际的价值,你当天学完就能靠它赚取多少money,给你带来多少收入。它的作用是长期的,是需要十多年甚至几代人才能体现出来的。纵观世界各国,没有一个国家不注重保持和继承自己优秀文化传统的。法国甚至颁布了严格的法律,禁止在某些地方使用英语,为的就是保持自己独特的法语文化。不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就无法培养出对国家深厚的感情,失去了民族自信和自豪的根源。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文化传统中的垃圾思想,对于我们本身先天不足的部分就要勇于向其他民族、其他文化学习和借鉴,对此我们有过成功的经验,来自印度文明的佛法不就成功地融入我们了我们的传统吗?
==============================

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充满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对抗,比如与道教的争论、辩驳甚至相互攻击、封杀。楼主可以看看佛教史上三次著名的灭佛运动,以及从魏晋开始的佛道论争的过程。唐代的多次佛道论衡,公开辩论。道教徒伪造《老子化胡经》激烈攻击佛教。《沙门不敬王者》等言论严重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冲突,导致一系列争论。最后是佛教和中国本土文化在对抗中到达一种平衡和融合。

中国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经验,正如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第284、285页)没有好好继承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就想依靠外来的文化来拯救中国,难免水土不服的毛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08: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你的点评,对这个话题我非常感兴趣。

等版主确认我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后,再与oliver197411讨论。
已经确认完毕,谢谢兄台,请继续你们的探讨,我相信许许多多坛子里的潜水高手都在密切关注这个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11: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oliver197411老师:

文化的继承需要一代人传给另一代,通过教科书、电视、电影等媒体,和老师讲授、父母言传身教、社会熏陶等等多种途径。如果只是强调儿童读经,其成果恐怕有限的很。儿童本身无法承担这个重大的任务。

——我并不反对儿童读一些经典,反对的是一些家长把“读经”当成教育的全部内容,比如有些家长让自己的孩子休学在家读经或者送孩子到只有经典为惟一教材的私塾,这样做是很不理智的。


儿童和父母都需要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儿童。

——儿童的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成熟,无法分辨传统文化中哪些是优秀的哪些是糟粕的,现在的儿童读经倡导者主张以背诵代替学习,不讲解不允许质疑,让儿童把经典当成真理完全接受,这样做怎么能实现“了解这个传统优秀文化”的目的呢?有些父母自己不读经却逼孩子读经,他们相信“读经的孩子不会变坏”,其实他们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因为教育孩子需要花很多心血和时间精力,而读经却非常简单,很多父母是想走捷径,并不是真正要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儿童最喜欢的当然是游戏,但是你总不能让儿童在整个童年都疯玩。玩也要有玩法。李大钊教育子女:玩要玩得痛快,学要学得踏实。最好能够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等多种手段,在潜移默化中传授中国的优秀文化。而不仅仅是强迫儿童念多少他很难了解的经文。这些经文,成年人都看得稀里糊涂。儿童能够掌握多少?

——赞同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但如何在潜移默化中传授中国的优秀文化呢?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儿童的心灵和自然是相通的,他们可以直接从大自然里面获取灵感和快乐,和书本知识相比,回顾自然的怀抱能给孩子更多的启迪。我觉得孩子们更像小动物,老是把他们关在笼子里面灌输圣人的言论,恐怕引起的反感要比感动多吧。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生动描述了百草堂的乐趣和三味书房的枯燥,可见儿童的天性是不能违背的。我觉得圣贤教育并适合儿童,而且孔圣人也没有收过儿童做弟子,他教的都是成年人。


民国二十年代初强令读经的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当时一些私立学校,比如著名的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通过专修国学就培养出一大批人才,比如钱仲联、蒋天枢、周振甫等等都是这所学校毕业的。所以说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事情。

——我说的历史是指从“独尊儒术”开始到清王朝的覆灭,在这2000多年中,以儒学为主的圣贤教育究竟培养出多少人才?这种教育方法扼杀了多少人才?屈指可数的几个圣贤和千百万的失败者相比,成功率可谓微乎其微。


学习一种文化历史知识,并不是说它能立即给你带来什么实际的价值,你当天学完就能靠它赚取多少money,给你带来多少收入。它的作用是长期的,是需要十多年甚至几代人才能体现出来的。纵观世界各国,没有一个国家不注重保持和继承自己优秀文化传统的。法国甚至颁布了严格的法律,禁止在某些地方使用英语,为的就是保持自己独特的法语文化。不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就无法培养出对国家深厚的感情,失去了民族自信和自豪的根源。

——我们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民族的后代,然后才是一个国家的一分子。如果做人的尊严都没有了,其他的感情、自信和自豪又从哪里来呢?而在儒学传统里面,人只存在五伦关系中,离开种种关系,人就没有丝毫价值可言,你必须当孝子、当忠臣、当顺民、当奴才、当牺牲品,才会得到社会大众的承认……


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充满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对抗,比如与道教的争论、辩驳甚至相互攻击、封杀。楼主可以看看佛教史上三次著名的灭佛运动,以及从魏晋开始的佛道论争的过程。唐代的多次佛道论衡,公开辩论。道教徒伪造《老子化胡经》激烈攻击佛教。《沙门不敬王者》等言论严重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冲突,导致一系列争论。最后是佛教和中国本土文化在对抗中到达一种平衡和融合。

——佛教曾经给中国带领了一丝光明,唐代是个巅峰,但很不幸的是,我们的传统太具同化力了,智慧的火焰很块就被无边的黑暗淹没了,佛教中国化的同时也宣告佛教在中国的失败,超越的真理和世俗的偏见的融合只能是真理的被庸俗化。现世的中国佛教无论是传统派还是现代派都已经偏离了佛法的本质,前者是儒家化的佛教,后者是学术化的佛教,佛陀的本意是没有人问津的。


中国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经验,正如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第284、285页)没有好好继承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就想依靠外来的文化来拯救中国,难免水土不服的毛病。

——拿什么来拯救中国?我不知道,这个题目太大了。我想的比较具体,怎么救我们的孩子,还是鲁迅先生的那个老话题——救救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2 01: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不是老师,只是一个学生。称呼我老师,不敢当,^_^


☆我并不反对儿童读一些经典,反对的是一些家长把“读经”当成教育的全部内容,比如有些家长让自己的孩子休学在家读经或者送孩子到只有经典为惟一教材的私塾,这样做是很不理智的。

=====================================

这个赞同。



☆儿童的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成熟,无法分辨传统文化中哪些是优秀的哪些是糟粕的,现在的儿童读经倡导者主张以背诵代替学习,不讲解不允许质疑,让儿童把经典当成真理完全接受,这样做怎么能实现“了解这个传统优秀文化”的目的呢?有些父母自己不读经却逼孩子读经,他们相信“读经的孩子不会变坏”,其实他们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因为教育孩子需要花很多心血和时间精力,而读经却非常简单,很多父母是想走捷径,并不是真正要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没有捷径可走,学习中国古代经典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比如我们的专家学者可以为儿童编辑通俗易懂的古文和古诗词读本,挑选接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文章和诗歌,改编一些对儿童有吸引力的古代传说故事等。让儿童在兴致勃勃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优秀传统的熏陶,明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的优秀人物。如何去除糟粕和挑选精华的任务,是专家学者的任务。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先行者做出了努力。比如蒋庆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就是一个例子。但是他所收录的《诗经》、《孝经》、《传习录》对于儿童的知识水平来说显得太难,还有可供商榷的地方。

同时有了编好的书本,还需要有相应的好教师才行。我做过几年小学教师,就我所知,现在的小学教师的知识水平普遍落后陈旧,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非常欠缺。甚至一些简单的常识都不知道,比如四书五经是那几部书,史记汉书的作者是谁,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教师已经习惯于长年累月讲授12册课本的内容。除了课本和教参,他们了解的甚至没有小学生多(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了很多科技新知,而我们有些一些中年老师却根本不知道)。对于这样的教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即使有了很好的课本,你能指望他们能够热情而自信地传授给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吗?所以说要复兴中国优秀文化,我们急需培养大量训练有素,富有知识储备,对中国文化充满热爱的教师,只有依靠他们,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传授。

现在上海的有些家长之所以将孩子送到孟母堂之类私塾去上课,就在于他们感觉在普通学校根本无法学好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知识。所以孟母堂之类教学机构,可以是我们义务教育制度的有效补充,可以弥补我们现行教育制度的不足,刺激我们僵化陈旧的教育内容发生变革。有关机构只是粗暴地加以封禁,完全是一种一刀切的霸道做法。人民完全有权选择他们受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政府不应该加以干涉。


☆赞同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但如何在潜移默化中传授中国的优秀文化呢?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儿童的心灵和自然是相通的,他们可以直接从大自然里面获取灵感和快乐,和书本知识相比,回顾自然的怀抱能给孩子更多的启迪。我觉得孩子们更像小动物,老是把他们关在笼子里面灌输圣人的言论,恐怕引起的反感要比感动多吧。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生动描述了百草堂的乐趣和三味书房的枯燥,可见儿童的天性是不能违背的。我觉得圣贤教育并适合儿童,而且孔圣人也没有收过儿童做弟子,他教的都是成年人。
==================================

强迫学生盲目埋首故纸堆,只能培养出一个个书呆子和两脚书橱。古人早就教导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儿童或者任何一个人来说,学习本身不是目的。读书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或者拓展自己的知识水平,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实践应用。除了读书,儿童也要在自然中体悟大自然的美感,领悟古典诗词中的美妙意境,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除了欣赏自然,更重要的,他还要踏入社会,在社会中体悟人际关系,用儒家的良好道德规范来待人接物。对人要有礼貌,对朋友要讲求信誉,要结交好的朋友,要孝敬父母等等。努力把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实践中。《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动,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光死读书和考试是没有用的。


儒家的教导其实大多贴近人情的。你看孔子的一些著名言论:“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以用来鼓励儿童虚心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可以让儿童明白不要不懂装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以教导儿童培养守信用的美德。你看孟子的言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为何要尊敬别的老年人,因为我尊敬自己的父母;我为何要爱护别人小孩子,因为我爱护自己的小孩子。这些怎么不能教授给儿童?让他们从小养成关爱他人的人性情怀?当然儒家一些艰深的东西可以暂缓教授给学生,一些不适合当今社会现状的言论也不必讲授。但是很多浅显易懂的东西,完全是可以讲授的。

最后一个问题有点搞笑。孔子也没有妇女学生,我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儒学教育数千年来就不适合妇女呢?^_^我们现在看到《论语》中孔子的学生有名有姓的都是成人,并不意味着儒学教育就一定不适合儿童和妇女了。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交了学费的人,孔老夫子总得教育几句吧,嘻嘻。


☆我说的历史是指从“独尊儒术”开始到清王朝的覆灭,在这2000多年中,以儒学为主的圣贤教育究竟培养出多少人才?这种教育方法扼杀了多少人才?屈指可数的几个圣贤和千百万的失败者相比,成功率可谓微乎其微。
===================================

这个我没有统计。但是你也没有统计。我也可以同样反问你一下:当今的义务教育制度究竟培养出多少人才?这种教育方法扼杀了多少人才?屈指可数的几个成功人士和千百万的高考失败者相比,成功率可谓微乎其微。

另外我想知道你的“人才”和“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是否只有圣贤才是“人才”,才是“成功”者?这样的话,成功率确实微乎其微。因为孔子也不认为自己是圣贤,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儒家培养的是彬彬有礼的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君子或者仁者,用现在通行的话来说就是“厚道”的人。我觉得一种教育如果能培养出一大批知书达礼,有较高历史文化修养,关爱他人的厚道的人,这种教育就可以说是成功的教育,而不在于它培养出了多少圣贤。圣贤也是无法培养的。



☆我们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民族的后代,然后才是一个国家的一分子。如果做人的尊严都没有了,其他的感情、自信和自豪又从哪里来呢?而在儒学传统里面,人只存在五伦关系中,离开种种关系,人就没有丝毫价值可言,你必须当孝子、当忠臣、当顺民、当奴才、当牺牲品,才会得到社会大众的承认……
========================================

你认为自己生活在如今的社会中没有尊严吗?孟子说:“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後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後人伐之。”一个人的尊严是来自自己内心的,不是别人加给你的。你始终坚持内心高尚纯洁的追求和坚定信念,你就始终保持自己的尊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人总是社会性的人,他有七情六欲,他有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他必须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家庭,尊敬师长……只有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才成其为人。并不只是儒家具有这种观点,马克思也是这样认为。人作为社会的动物,作为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不能独立抽象的存在。不存在一个独立抽象的人,具有独立抽象的价值。希望你能多读一下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理论。


☆佛教曾经给中国带领了一丝光明,唐代是个巅峰,但很不幸的是,我们的传统太具同化力了,智慧的火焰很块就被无边的黑暗淹没了,佛教中国化的同时也宣告佛教在中国的失败,超越的真理和世俗的偏见的融合只能是真理的被庸俗化。现世的中国佛教无论是传统派还是现代派都已经偏离了佛法的本质,前者是儒家化的佛教,后者是学术化的佛教,佛陀的本意是没有人问津的。
======================================

我不赞同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在抗争中达成平衡,相互吸收交融的结果,就是“智慧的火焰很块就被无边的黑暗淹没了”。这样我们本土的文化岂不成了无边的黑暗?西汉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的本土文化不也是焕发出灿烂的光彩。追溯到更早,夏、商、周、春秋、战国我们华夏文明就焕发出灿烂的光彩。对于中国的本土文化,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偏激观点不可取,同样,认为没有佛教进入,中国本土的文化就是一团漆黑,也是要不得的。

“佛教中国化的同时也宣告佛教在中国的失败”,我并不敢苟同。我认为佛教的中国化,恰恰是佛教的成功之处。你没有见到世界其他宗教也传到中国来了,比如中国中古的祆教以及唐代的景教、伊斯兰教等等,它们就是因为不能很好地融合到中国本土文化中,或消亡或式微,远远不如佛教传播广泛广泛且深入人心,为中国普通百姓所崇信。这其中原因当然很多,但我觉得很大一点就是其他宗教无法成功融入中国本土文化或者融入的程度还不够。佛教对于我们中国文化的进步当然具有巨大作用,但是也不能将它视为“超越的真理”,而中国本土文化就是“世俗的偏见”。如果是这样,为何在佛教的原产地,这种“超越的真理”已经基本消亡了,而在中国“世俗的偏见”倒是依然生命力旺盛,呵呵。


“现世的中国佛教无论是传统派还是现代派都已经偏离了佛法的本质,前者是儒家化的佛教,后者是学术化的佛教,佛陀的本意是没有人问津的。”呵呵,佛法的本质是什么?佛陀的本意是什么?佛认为众生皆苦,人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苦痛,希望能够通过消除一切欲望,来进入涅磐的极乐世界。这个大概就是佛陀的本意和佛法的本质吧?但是这个本质是出世的,它宣扬消除一切欲望,自然也就消除了父母血缘关系和义务,消除了对君王的义务,不愿意受到世俗制度的约束。但是这一切都是与中国本土固有文化激烈冲突的,所以道教和儒家学者攻击佛教无父无母,目无尊长,逃避赋税劳役等等。你可以翻看中国的历史书,从中古开始对佛教的攻击记载就源源不断。在相互的争论中,佛教为了自身传播和扩大影响,不得不逐渐和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完成其中国化的过程,承认圣贤之道和君王的尊贵,承认父母孝道不可废,对世俗制度的尊重,不去干涉世俗的制度。为了使教义通俗易懂深入人心,采用“格义”的方法(参见陈寅恪先生的有关著作),用中国本土文化固有的经典和意象,来传播佛教教义。“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内外名之耳……应世轨物,盖亦随时。周孔救拯弊,佛教明其本耳,共为首尾,其旨不殊。”(孙绰《喻道论》)可见佛教的中国化变革也是佛教自身发展的要求,唯有如此,它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壮大。顽固地坚持“原教旨主义”的佛教教义,只能使佛教在中国逐渐消亡。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三言两语难于讲清。推荐你看看荷兰人许里和的《佛教征服中国》以及白化文的《汉化佛教和佛寺》)




☆拿什么来拯救中国?我不知道,这个题目太大了。我想的比较具体,怎么救我们的孩子,还是鲁迅先生的那个老话题——救救孩子!
===================================

我也想救救孩子,^_^但是关键不在于喊不喊这个口号或者喊得有多响。关键是:拿什么来拯救孩子,怎么来拯救孩子。全盘西化的道路实践证明行不通。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汲取西方文化的优点,取长补短,应该是个可行的方案,至少可以尝试。与其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扎扎实实教导儿童,学习中国的优秀经典,培养他们的文明礼貌,从一点一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随意拉扯几句,如果有语言拖沓罗嗦之处,敬请谅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2 09: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坛大酱, 酱香扑鼻. 天下地上的人物, 有闻到那酱香的便开了愚昧, 长了智慧. 知道礼仪廉耻, 知道尊师重教, 也知道了顺天意, 随民愿. 可是, 有个泼皮诬赖把这坛子砸了, 因为, 不砸坛子, 它就当不上老大.

没了那天赐的神坛, 地上的人们只好一日比一日愚昧, 一日比一日无耻.

剩下些闻过酱香的想发善愿, 立功德, 让人们不再愚昧. 方法当然有, 去把那打烂的坛子碎片找回来. 或者, 去那些有罐子, 瓶子的地界, 借个来重新做酱. 至于做哪样效果好, 只能试着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2 10: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比喻有点晦涩和蹩脚,不过某位哲人说过:所有的比喻都是蹩脚的。 希望楼上能够发表明白如话的文章,大家一起来深入探讨,推动本版的讨论风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2 18: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oliver197411先生耐心回复,受教了!

我先转贴最近写的一篇评论,这是我们有共识的部分(读经不是教育的全部),至于其他有争议的内容,容后再议。

点评:请教孩子休学在家专门读经的内容和作息时间问题(弘毅)

请教孩子休学在家专门读经的内容和作息时间问题。(作者:杨福德)

对现在学校小学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内容和效果的丧失信心。促使我们对古代(从汉武帝开始一直到新文化运动前夕)的家塾教育、私塾教育优点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深思,那种教育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那么多的圣贤人,那么多的孝廉之士!!

点评:从汉武帝“独尊儒术”算起到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究竟出了多少圣贤?我还真是孤陋寡闻,实在想不起来有几个。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黄金时代有两个,一个是秦汉大一统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盛,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屈原堪称一代圣贤;另一个正是新文化运动前后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在新旧交替之际中国涌现出一大批光彩夺目的人物,如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梁漱溟、陶行知等文化巨人。

   杨先生所赞美的那段时间其实是中国最黑暗的帝王专制时代,也是人才备受压抑的时代,孝廉之士的确出了不少,因为东汉以“孝廉”作为标准选拔官员,朱建军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道德品质一旦成为获得权力的条件,一场‘看谁更善良’的比赛就此开始了。一个人内心中是不是善良别人很难知道,所以实际上人们比的不是谁更有道德,而是谁的行为上更像有道德的样子。在是不是孝敬父母的问题上,最重要的不是你是不是真的孝敬父母,而是你的行为像不像一个孝敬父母的人,而且真的孝子未必比假的更像孝子。在是不是廉洁的问题上,最重要的也不是你是不是真的廉洁,而是你的行为像不像一个廉洁的人。”

  伪善的大泛滥正是从东汉开始的,二十四孝的精彩演出也由此拉开了序幕,帝王们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但百姓并没有过上几天太平的日子,贪官污吏照旧层出不穷,少有的几个清官无不是以悲剧收场,这是为什么?


可现在呢?全社会的道德沦丧、社会信用缺失、人们的少廉寡耻,不孝父母、不尊师长,全社会都呈现出一片乱相 !其原因还是教育出了问题。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所以,我们应该冷静的对现行小学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进行反省!德育教育的效果不彰,家庭、学校、社会都难咎其责。家庭特别是为人父母言传身教的缺失,对独生子女的放纵、娇惯和溺爱(我所接触的许多为人父母爱其子女,但不知如何爱,孟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学校一味的追求升学率和达标率(分分分,是命根;考考考,是法宝),单一的价值评判标准,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不负责任(物质方面,“垃圾”儿童食品充斥市面;精神方面,不健康场所比比皆是,对儿童从小在心灵上进行了染污,再者,以分数的高地评价儿童的好坏优劣),共业所感,现在儿童的成长环境表面优越,实质上不太理想!请诸位深思之!!

点评:教育是出了问题,但我不认为传统文化的德育就是灵丹妙药,因为以前它一直不怎么灵,那时可是从皇帝将相到普通百姓都把“孝道”看得至高无上,全民搞德育搞了近三千年都没有灵验过,现在就突然灵验起来了,可能吗?!教育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的确要认真地去找原因,找真正的原因,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把老传统祭起来膜拜,那是行不通的。

基于上述原因,我将9岁的儿子休学在家专门读经,已一年半时间,现在滚瓜烂熟的背诵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和《孟子》。我四岁的女儿也已熟练的背诵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我姐姐被我儿子和我女儿的明显的在家专门读经的效果和两个孩子得体的言谈举止及优秀的表现深深的吸引和感动了。也把11岁已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专门休学寄托于我家跟我儿子和女儿读经,已半年时间,背诵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以及《孟子》上,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定力明显提高,特别是为人出世能力的优秀,我姐姐和我姐夫非常高兴。

点评:杨先生让儿子休学,事前征询过儿子的意见否?孩子真愿意做圣人的弟子吗?根据上述的历史分析可知——中国道德教育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万一成不了圣贤,又牺牲了孩子童年的快乐,恐怕就得不偿失了。

我家的读经生活是这样的,我在早晚负责读经辅导、陪读,每天晚上讲一个德育故事(我白天还要上班),妻子专职负责生活料理和生活教育。

读经时间安排是:
早晨6:30 起床
6:30--7:20  盥洗和室外活动(晨跑、俯卧撑、蹲马步)
7:20--8:20  读诵经典(在读诵经典前,先持诵《心经》一遍,然后我领读、外甥领读、儿子领读、以及同步读结合,每天经典读诵量在450字、100遍左右)
8:20--9:15  吃 早点,听CD盘读经;(我要去上班)
9:15--10:00  自己读经;
10:00--10:45 课外活动(妻子领三个孩子在室外晒太阳,散步,以及做游戏,因我家住在一楼,所以去室外很方便);
10:45--11:30自己读经;
11:30--14:00吃中午饭,室外活动,打羽毛球、乒乓球;
14:00--14:45自己读经;
14:45--16:45抄经、练毛笔字、看课外书、欣赏世界名曲和中国古典音乐;
16:45--17:30自己读经;
17:30--20:00吃晚饭,饭后室外打羽毛球、乒乓球,散步、赏花;
20:00--20:45温习次日功课。
20:45--21:15洗脚、晚上静坐;
21:15准时睡觉。

现在,以《弟子规》为家规!

点评:“孩子们的观察力很敏锐,他用体贴迎合这个社会和家庭以求生存。他调适得很快,而且很厉害,能穿透父母的心。他为了要获得赞美或躲避惩罚,可能很快、很坚强地适应,甚至不用你叫。时间一到,闹钟一响,马上溜下来,完成大人的期望,但他却已经丧失了温暖的人性。 过了十几年,当他长大以後,他不知道自己缺少什麽,可是内心里头却隐隐有一股想要去填补那份空洞与缺憾的渴望与骚动,所以促使他一再去追求。拥有了权力,不能满足;拥有了财富,还是不能满足;有了爱情;依旧不能满足,因为他的人性已经破损。”

——这是一位真正懂孩子的智者说的话,他提醒我们:孩子会无条件服从父母,因为孩子无条件地爱我们,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快乐来满足父母,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如果真爱自己的孩子的话,就让孩子做自己吧,不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塑造孩子。你给他的未必是他想要的,尊重孩子是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我们的文化传统中非常缺少这种尊重,总觉得孩子是我生的,应该听命于我,应该孝顺我,应该……规条很多,唯独缺少一项——尊重!

《弟子规》很好,孩子会学会规矩、礼貌以及为人处世,这非常好,我完全赞同。可为什么没有《父母规》呢?圣贤怎么忘了给父母也订一些规条呢?比如“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读经内容我拟先背诵四书五经,后背诵英文经典。在此基础上,补习数理化。终极以献身中国传统中医和圣贤教育为方向(不过此种设想还为时过早),以医治国民的身病和心病。

读书的最高目标为圣贤!

点评:“作父母的,往往有个理想自己没能做到,却希望子女去帮他达成。但是这个理想会不会伤害了幼小的心灵、伤害了未来可能主导这个世界的主人翁? 我们何其不幸! 既然已经有了不能如愿的缺憾,何苦还要强加在孩子身上,伤害自己的下一代? ”

如果真想要做圣贤,建议杨先生自己去学去做,别把孩子当试验品,因为孩子不是父母实现个人伟大理想的工具。如果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丢失了,那找回来的任务也应该是我们这些成年人,不要把这个重担放到孩子幼嫩的肩膀上,孩子有孩子的工作——欢笑、调皮、玩耍……

我们的传统总觉得孩子是张白纸,可以由我们随意书写,这就大错特错了,儿童的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需要,怎么能够以读经取代一切呢?的确,孩子在这个时期的记忆力是最好的,但我们不要忘了,比记住圣人们的高论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一切,这比一味背诵圣人的心得体会更直接。


以上是我粗浅的认识和做法,是否妥当,请各位大德和同仁,慈悲垂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3 10: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比喻有点晦涩和蹩脚,不过某位哲人说过:所有的比喻都是蹩脚的。  希望楼上能够发表明白如话的文章,大家一起来深入探讨,推动本版的讨论风气。

'晦涩'是因为俺没文化, '蹩脚'是........让朋友们笑俺蹩脚总比让管管们让俺闭嘴强   

说到讨论, 大家都一知半解的才讨论得起来. 如果有一方完全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那就没的讨论了

突然发现书园学士的一个共同特点: 都是那么温文尔雅.......棉花里面藏柴刀. 呵, 呵.....

俺即不是新文化的设计师, 也不是前推一千, 后看八百的人中仙, 在这儿放两炮就很满足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3 11: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欢迎放炮啊,大家都不可能是新文化的设计师和人中仙之类,此类头衔只有邓公才能消受啊,^_^

讨论讨论,解答心中的疑惑,梳理自己模糊不清的概念,有助于自己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这个才是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3 23: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楼oliver1974112006-09-13 11:43发表的“”:
讨论讨论,解答心中的疑惑,梳理自己模糊不清的概念,有助于自己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这个才是真的。

有助于自己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好啊, 只是, 讨论总要摆事实, 才好讲道德. 可惜, 我们并没有那么大的自由, 可以随意交流(见PM). 只好讲些似是而非的疯话.

中国的文化问题....实在不是俺这样的粗人可以胡说八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3 23: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讲讲中国历史和文化,以及以后的发展走向等等,并不触犯当今的什么忌讳。我们讨论的东西也都是公开出版物和杂志期刊可以讨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4 01: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请教孩子休学在家专门读经的内容和作息时间问题(弘毅)

请教孩子休学在家专门读经的内容和作息时间问题。(作者:杨福德)

杨文:对现在学校小学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内容和效果的丧失信心。促使我们对古代(从汉武帝开始一直到新文化运动前夕)的家塾教育、私塾教育优点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深思,那种教育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那么多的圣贤人,那么多的孝廉之士!!

弘毅点评:从汉武帝“独尊儒术”算起到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究竟出了多少圣贤?我还真是孤陋寡闻,实在想不起来有几个。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黄金时代有两个,一个是秦汉大一统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盛,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屈原堪称一代圣贤;另一个正是新文化运动前后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在新旧交替之际中国涌现出一大批光彩夺目的人物,如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梁漱溟、陶行知等文化巨人。
  杨先生所赞美的那段时间其实是中国最黑暗的帝王专制时代,也是人才备受压抑的时代,孝廉之士的确出了不少,因为东汉以“孝廉”作为标准选拔官员,朱建军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道德品质一旦成为获得权力的条件,一场‘看谁更善良’的比赛就此开始了。一个人内心中是不是善良别人很难知道,所以实际上人们比的不是谁更有道德,而是谁的行为上更像有道德的样子。在是不是孝敬父母的问题上,最重要的不是你是不是真的孝敬父母,而是你的行为像不像一个孝敬父母的人,而且真的孝子未必比假的更像孝子。在是不是廉洁的问题上,最重要的也不是你是不是真的廉洁,而是你的行为像不像一个廉洁的人。”
  伪善的大泛滥正是从东汉开始的,二十四孝的精彩演出也由此拉开了序幕,帝王们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但百姓并没有过上几天太平的日子,贪官污吏照旧层出不穷,少有的几个清官无不是以悲剧收场,这是为什么?


陈评:弘毅的点评很有道理,我在这里再拉扯几句。要批评杨先生的话,首先要确定人才的概念。就像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他对人才的看法是不同的。对于某些封建帝王而言,精通八股之学的可算人才,但是拿我们当今的观点来看,这些人根本不算人才,只能算迂腐的蠢材。杨先生羡慕的那种似乎原汁原味的“圣贤人”和“孝廉之士”,真的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人才吗?此外杨先生要培养“圣贤之士”的目标似乎定得太高,不可能达到。因为连孔子都不敢自称圣贤,他所在时代的列国国君也未必把他当作人才看待,所以他在列国到处奔波,厄于陈蔡,疲于奔命,常常感慨:“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就像孟子也是郁郁不得志,晚年只好退而著书立说。孔孟被誉为圣贤,历代帝王不断加以封号和褒奖,那是他们死了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在他们身前,按照时代标准,他们可不算什么“圣贤”,^_^


杰出的人才受到压抑,庸才蠢材反而位居高位是历史普遍现象,就像左思的诗说“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汉代被誉为盛世,但是左思还借汉代冯唐受压抑的例子来发泄心中愤怒。汉代李广不受重用,最后被迫自杀的事迹也是后代诗人常拿来作为人才受压抑的例子。

汉代的孝廉制度,到了末期弊端百出,历史上有记载,“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所以到了魏晋开始改革孝廉制度,采用九品中正制度,其本意是改革弊端,能够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但是各地的“中正”往往为世家大族所把持,最后形成了六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奇怪局面。所以到了隋唐,更加公正的科举制度产生,取代了已经失去公平选拔功能的中正制度。到了清代末期,科举制度腐朽不堪,根本无法选拔真正人才,清政府只好在1904年宣布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实行新学制……历史告诉我们,某种制度总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是有某些弊端,所以我们只能对此加以不断改造,希望能够通过制度的改革,避免任人唯亲等等弊端,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就像现在的高考制度,貌似公平,但是里面还是具有高考作弊、地区分数差异以及高校子女降分录取等等弊端,我们总不能因为这些弊端的存在,而彻底否定高考制度。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义务教育制度存在教材内容落后,教育方法机械落后,应试教育加重了高分低能现象等弊端而彻底打倒义务教育制度。

用辨证的态度看待历史上的种种人才选拔制度:它们在当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选拔出了很多人才。只是到了后期,弊端逐渐暴露。我们不能因为后期的弊端百出,而将它们一竿子全部打倒,认为整个制度都糟糕透顶,完全是“最黑暗”。


杨文:可现在呢?全社会的道德沦丧、社会信用缺失、人们的少廉寡耻,不孝父母、不尊师长,全社会都呈现出一片乱相 !其原因还是教育出了问题。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所以,我们应该冷静的对现行小学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进行反省!德育教育的效果不彰,家庭、学校、社会都难咎其责。家庭特别是为人父母言传身教的缺失,对独生子女的放纵、娇惯和溺爱(我所接触的许多为人父母爱其子女,但不知如何爱,孟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学校一味的追求升学率和达标率(分分分,是命根;考考考,是法宝),单一的价值评判标准,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不负责任(物质方面,“垃圾”儿童食品充斥市面;精神方面,不健康场所比比皆是,对儿童从小在心灵上进行了染污,再者,以分数的高地评价儿童的好坏优劣),共业所感,现在儿童的成长环境表面优越,实质上不太理想!请诸位深思之!!

弘毅点评:教育是出了问题,但我不认为传统文化的德育就是灵丹妙药,因为以前它一直不怎么灵,那时可是从皇帝将相到普通百姓都把“孝道”看得至高无上,全民搞德育搞了近三千年都没有灵验过,现在就突然灵验起来了,可能吗?!教育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的确要认真地去找原因,找真正的原因,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把老传统祭起来膜拜,那是行不通的。

陈评:不懂弘毅所说的“灵”到底是怎样一种概念?是路不拾遗吗?还是人民安居乐业?如果是这两者,我们历史曾经出现过“灵”的局面:

杜甫有诗歌回忆开元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呵呵,杜老指出“百馀年间未灾变”的原因就在于“叔孙礼乐萧何律”其中所谓的叔孙通就是汉代著名的儒者,汉书记载:“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高祖……以通为奉常,遂定仪法”可见在一个新兴朝代,即使日不暇给,再忙再乱,儒者确定礼仪制度还是重中之重,先确定一切制度的基础,然后才能井然有序的进行各项工作。而这一切被杜甫认为是造成开元盛世的原因。



杨文:基于上述原因,我将9岁的儿子休学在家专门读经,已一年半时间,现在滚瓜烂熟的背诵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和《孟子》。我四岁的女儿也已熟练的背诵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我姐姐被我儿子和我女儿的明显的在家专门读经的效果和两个孩子得体的言谈举止及优秀的表现深深的吸引和感动了。也把11岁已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专门休学寄托于我家跟我儿子和女儿读经,已半年时间,背诵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以及《孟子》上,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定力明显提高,特别是为人出世能力的优秀,我姐姐和我姐夫非常高兴。


弘毅点评:杨先生让儿子休学,事前征询过儿子的意见否?孩子真愿意做圣人的弟子吗?根据上述的历史分析可知——中国道德教育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万一成不了圣贤,又牺牲了孩子童年的快乐,恐怕就得不偿失了。


陈注:我还不是很清楚弘毅所说的“成功”的内涵是指什么。如果说是只有成为“圣贤”才算成功的话,我也认为中国古往今来的一切教育都是失败的,不仅如此,放眼过去,世界各国古往今来的教育也都是失败的。因为世界古往今来的所有圣贤屈指可数,地球上至少99.99999%的人是注定无法成为圣贤的,^_^


杨文:我家的读经生活是这样的,我在早晚负责读经辅导、陪读,每天晚上讲一个德育故事(我白天还要上班),妻子专职负责生活料理和生活教育。

读经时间安排是:
早晨6:30 起床
6:30--7:20 盥洗和室外活动(晨跑、俯卧撑、蹲马步)
7:20--8:20 读诵经典(在读诵经典前,先持诵《心经》一遍,然后我领读、外甥领读、儿子领读、以及同步读结合,每天经典读诵量在450字、100遍左右)
8:20--9:15 吃 早点,听CD盘读经;(我要去上班)
9:15--10:00 自己读经;
10:00--10:45 课外活动(妻子领三个孩子在室外晒太阳,散步,以及做游戏,因我家住在一楼,所以去室外很方便);
10:45--11:30自己读经;
11:30--14:00吃中午饭,室外活动,打羽毛球、乒乓球;
14:00--14:45自己读经;
14:45--16:45抄经、练毛笔字、看课外书、欣赏世界名曲和中国古典音乐;
16:45--17:30自己读经;
17:30--20:00吃晚饭,饭后室外打羽毛球、乒乓球,散步、赏花;
20:00--20:45温习次日功课。
20:45--21:15洗脚、晚上静坐;
21:15准时睡觉。

现在,以《弟子规》为家规!

弘毅点评:“孩子们的观察力很敏锐,他用体贴迎合这个社会和家庭以求生存。他调适得很快,而且很厉害,能穿透父母的心。他为了要获得赞美或躲避惩罚,可能很快、很坚强地适应,甚至不用你叫。时间一到,闹钟一响,马上溜下来,完成大人的期望,但他却已经丧失了温暖的人性。 过了十几年,当他长大以後,他不知道自己缺少什麽,可是内心里头却隐隐有一股想要去填补那份空洞与缺憾的渴望与骚动,所以促使他一再去追求。拥有了权力,不能满足;拥有了财富,还是不能满足;有了爱情;依旧不能满足,因为他的人性已经破损。”

——这是一位真正懂孩子的智者说的话,他提醒我们:孩子会无条件服从父母,因为孩子无条件地爱我们,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快乐来满足父母,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如果真爱自己的孩子的话,就让孩子做自己吧,不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塑造孩子。你给他的未必是他想要的,尊重孩子是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我们的文化传统中非常缺少这种尊重,总觉得孩子是我生的,应该听命于我,应该孝顺我,应该……规条很多,唯独缺少一项——尊重!

《弟子规》很好,孩子会学会规矩、礼貌以及为人处世,这非常好,我完全赞同。可为什么没有《父母规》呢?圣贤怎么忘了给父母也订一些规条呢?比如“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陈评:“完成大人的期望,但他却已经丧失了温暖的人性”。这个倒不一定。我看过一些当今所谓国学大师的回忆录,他们回忆童年,倒是非常感谢当时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严厉态度,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使得他们不致于荒废了学业,背诵了大量古典诗词散文,至今依然能琅琅上口。难道这些昔日完成大人期望的大师,现在都已经失去了温暖的人性??我自己如今还能背一些诗词,也是因为小学老师对我严格要求,要求抄写默写,所以还能记住^_^。我当时也觉得枯燥无聊,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老师对我毕竟是好的。

我并不反对要改善对待儿童的态度,要以人为本,要尊重儿童个性等等。但这并不等同于放任儿童自由发展,取消家长的责任。你也说过儿童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对他而言,游戏玩耍是他最最喜欢的,他还没有成人自觉的控制能力,玩过后还能想到要去珍惜时间去学习。如果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约束,你认为儿童会选择自觉自愿地要求去课堂上课,还是去迪斯尼玩?

但家长和教师要改变强迫儿童学习的简单粗暴的做法,要学会寓教于乐,引导儿童自觉自愿求知,这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课题。现在中小学在不断进行探索,如愉快教育、情景教育等教学模式,就是试图改变以前的“老师要我学”的模式,变为“老师,我要学”。介绍这方面的改革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建议弘毅去看看。



杨文:读经内容我拟先背诵四书五经,后背诵英文经典。在此基础上,补习数理化。终极以献身中国传统中医和圣贤教育为方向(不过此种设想还为时过早),以医治国民的身病和心病。

读书的最高目标为圣贤!

弘毅点评:“作父母的,往往有个理想自己没能做到,却希望子女去帮他达成。但是这个理想会不会伤害了幼小的心灵、伤害了未来可能主导这个世界的主人翁? 我们何其不幸! 既然已经有了不能如愿的缺憾,何苦还要强加在孩子身上,伤害自己的下一代? ”

如果真想要做圣贤,建议杨先生自己去学去做,别把孩子当试验品,因为孩子不是父母实现个人伟大理想的工具。如果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丢失了,那找回来的任务也应该是我们这些成年人,不要把这个重担放到孩子幼嫩的肩膀上,孩子有孩子的工作——欢笑、调皮、玩耍……

我们的传统总觉得孩子是张白纸,可以由我们随意书写,这就大错特错了,儿童的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需要,怎么能够以读经取代一切呢?的确,孩子在这个时期的记忆力是最好的,但我们不要忘了,比记住圣人们的高论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一切,这比一味背诵圣人的心得体会更直接。

以上是我粗浅的认识和做法,是否妥当,请各位大德和同仁,慈悲垂示!


陈评:杨先生的目标定的太高而且太宏大,难怪会遭到弘毅的嘲笑。我觉得一种教育如果能培养出一大批知书达礼,有较高历史文化修养,关爱他人的厚道的人,这种教育就可以说是成功的教育,而不在于它培养出了多少圣贤。而且本人一向认为圣贤是无法培养的。这一点想法倒是和苏轼的“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倒是非常认同《礼记》“君子慎其独”的主张,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管好自己,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首先要做到好好“修身”,在此基础上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宋儒动辄高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往往成为某些好大喜功的人的口号,实际效果欠佳,所以宋儒常遭到后世的嘲笑。


我岂敢自诩大德,随意拉扯几句,抛砖引玉吧。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在新的世纪中,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任务异常艰巨,任重而道远,希望仁人君子都能关注此话题,积极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0: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破砖头引出了陈兄的美玉,受教多多!

先说一点,我并没有嘲笑杨先生的意思,如果文章中确实有嘲讽的味道,那我要向杨先生表示歉意。

之所以点评杨先生的文章,是希望他能多尊重自己孩子,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不要把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了,虽然他是好心,但我觉得这样做有可能造成无意中的伤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4 12: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7楼弘毅2006-09-14 10:26发表的“”:
之所以点评杨先生的文章,是希望他能多尊重自己孩子,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不要把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了,虽然他是好心,但我觉得这样做有可能造成无意中的伤害。


此意甚好,深表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21: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知道你的“人才”和“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是否只有圣贤才是“人才”,才是“成功”者?

啥是“人才”,真的很难下定义,我的看法是:

1.首先不是“奴才”,有完整的人格;

2.不人云亦云,有独立的思想;

3.不能光纸上谈兵,有实践理想的行动。

我赞赏这样的人才,至于他最后是否“成功”了,并不重要,正如陈兄说的——杰出的人才受到压抑,庸才蠢材反而位居高位是历史普遍现象。不以成败论英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5 16:52 , Processed in 0.31397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