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8-4 09: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化人儿说话它就是有水平. 读这贴还真没白耽误功夫.
....中国人讲究“隔代修史”,当代不能修史..历史不是为了某个阶级和政府服务的,他服务的对像是整个民族,修史的目的,是要让全民族从中得到思考(当然也包括不同政见,不同政党的人) 不能扼制人们的思考,有一句话叫“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也不能“人类一思考,上帝就烦恼”,缺乏理性思考,抛弃深刻的人文观念,把自己变成一只“经济动物”,从而导致物欲横流和末日心态,在灯红酒绿和贪欲中走向生命的尽头,难道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伊甸园”吗?我希望《黄花赋》能让所有读到它的人有所启迪。 一本书能对'物欲横流','末日心态', '在灯红酒绿和贪欲中走向生命的尽头'的社会现实有多大的作用? 俺是很怀疑的. 有好书, 还得有人读. 有人读了, 还得有人'思考'.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烦恼”
这两句....有意思. 不知道哪位老师能给讲解讲解.
距今100年以前,清国进行了诸多改革,史称清末新政(1901─1911)。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这究竟是为什么?
新政的历史成就...经济自由的法制化....现代社会运作架构开始建...首先,清帝国原来实行的是三权合一的专制体制,新政中,在日本学者帮助下,继承《罗马法》、《拿破仑法典》等大陆法系传统,制定了《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和《刑事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确立了建立“法治”国家的目标。
...其次,清末新政废除了科举制度,开始建立新的教育体系。第三,清末新政中,出现了民主政制的开端。1905年,清政府派员出国考察政治,设立考察政治馆(1907年易名宪政编查馆),并于11月谕政务处筹定宪法大纲,启动了政治体制改革向宪政前进的进程。1906年9月正式宣布预备立宪。1907年9月下令设资政院;10月命各省速设咨议局,1909年10月各省咨议局第一次会议开幕,1910年10月举行资政院会议;这些都是中国民主政治不可忘记的事件。
19世纪30年代,议院、三权分立、公民自由这些观念随着传教土闯入中国。.....
功亏一篑说明什么?
清末新政推动了中国社会前进,但大清帝国垮了,功亏一箦,没能保住自己的国号和皇位。原因何在?
一是政治制度改革当断不断。
二是无力制止贪污。
三是重蹈国有经济的死胡同。
众所周知,清帝国覆没的直接导火线是1911年强制推行铁路国有政策。这一措施犯了双重错误:
一是直接侵犯广大民众的权益,触发众怒,犯了一般统治者通常不敢犯的错误。
二是重蹈洋务运动覆辙。说企业家腐败,政府官员就不腐败吗?.....市场,也只有市场,才能教会人们怎样经营自己的企业。
孙文说发动过十次武装革命,精神可嘉,但多是少数人的军事冒险,并没有打倒腐朽的大清帝国。后者是被自己的上述三大错误打倒的。三者的背后则是专制烙印太深。可是,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一响,11月3日清政府采纳公布的《重大信条十九条》,。却是中规中矩的君主立宪政体。转化只差一步,确实是功亏一篑。这样说是不是否定革命的作用呢?不是,因为新政时期的社会进步是多种力量合力推进的成果。革命派也是这多元中的一元。没有革命迫在眉睫必须着力化解这一压力,清政府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改革决心。革命派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阿狼的转贴很有内容. 老土长了不少知识. 从头看下来, 越来越觉得......革命是过头了点. 过尤不及. 这么一哆嗦, 中国晚了一个世纪.
从革命派来说,可能是 革命派 大多 留日,接受得 是 不彻底得 革命思想和 不成熟得革命 目标,资产阶级得 觉悟程度---人权和土地分配问题 没有真正解决得办法
从普通老百姓来说,思想意识也 停留在 推翻 旧王朝 上
所以 中国革命 仍然是 停留在 精英 革命,知识分子 没有意识到 群众得力量,没有充分发动群众,阿Q正传 里 有深刻 得 揭露
哲学 原理 是 外因 不成熟,质变 是 渐进 得,飞跃 必须有 内外因具备方能促成。
戊戌变法 内因 不成熟,外因 是 一趟漆黑,失败必然,至多 如 英国 一样 ,暂时建立一 君主立宪制国家,可能这一点 都 很难做到,因为 晚清政府 是一个 在 帝国主义 半殖民 半封建得 社会,帝国主义不会 给机会 得,我们不能希望腐败的清正府 去 赶走帝国主义,实力 国力都不够;只有人民大众的力量才能 担此任务,这就是 为什么 共产主义 在 中国 能够 发展 壮大 的 原因,人民是革命的基础和中坚。 说的是很科学.
这样的变革是从下望上的, 彻底的, 也是带来最大动荡的变革. 是历史给予的机会一次次错过后, 老百姓必须经历,承受的剧痛. 现在说来, 虽然轻松, 可是...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呀.
如果历史可以重演, 康有为主倡的自上而下的变革绝对是最理想的振兴方式. 君主与立宪完全可以共存. 即使一开始不是地道的, 只要开始变, 只要君主保持开明, 时事推观念, 观念又进一步推动时事, 中国的昌盛还不是必然的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