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481|回复: 57

现在的博士和废物几乎划等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1 08: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网友看了下面文章后的发言:女博士?切!基本和废物没什么区别!现在的高校里的教师也基本是废物,如果中国的科研靠他们,只有自取灭亡!包括那些高校的男博士,也一样都是废物!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创新!拿IT行业来讲,随便一个公司的员工都比那些博士强的多!这些人的存在只是浪费了国家的粮食而已!

你的观点如何???



女博士理想调查:读博士只为了能够留学校任教::::

“学术和我的博士头衔无关”

  “如果硕士就能留在高校当老师,我肯定不会继续读博。”当老师一直是郝严的愿望,留在高校对她来说更是一个理想。

  今年刚开始念心理学博士研究生一年级的她,正一步步把这个理想变成现实。
在笔者的大量采访中,半数以上的女博士生表示,自己选择读博并没有什么宏大的理想,只是希望“能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同时,80%的女博士期望毕业之后能够留在高校工作。

  郝严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博士生的课业很辛苦,但她很满意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觉得会有一个自己喜欢的未来。三年的博士毕业之后,便能够成为高校教师,这对我来说实在是个诱惑。”

  “高校教师”,对郝严和很多女博士生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职业选择。

  在大部分女博士生眼里,“在高校”意味着一种很受女生欢迎的生活方式:更多的自由时间,更多的学习机会,良好的社会声誉,还有单纯安静的就业环境之类。对她们而言,“博士”是一个漂亮的头衔。

  郝严说,“博士头衔和我要做的研究没有什么联系。学术上的追求在我看来和博士头衔无关,做研究的能力也不需要用这个头衔来证明。可现在我需要它,它能让我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补充说:“这就好比两个人相亲相爱,不用结婚也一样可以住在一起,过着亲密的生活,不需要去领一张结婚证来证明什么。但是如果想要得到法律保护和社会承认的话,结婚证是必不可少的。”

  “博士头衔之于我未来的工作,就好比结婚证之于恋人间的法定关系。”她笑着说。

  这个有趣的观点得到了大部分女博士的赞同。

  读博的郝严有了更多的自信,她说这是一种“可进可退”的自信。“一方面能够留在高校,跟学生打交道,接触一些新鲜的课题,对心理研究肯定是有益处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出去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做一些课题研究,想回来的时候再回来。”

  针对这一现象,北京大学中外妇女研究中心祖嘉合教授分析说:“在最近开展的一项女性角色的调查中,事业成功型、相夫教子型和两者兼顾型中,70%的女性希望自己成为第三种类型,既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也能照顾好自己的家庭。”

  祖教授分析说,“留在高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她们的这种愿望有得到实现的机会。一方面高校不用坐班,时间上有很大的自由;另一方面,也能兼顾自己的事业。事业和家庭能够很好兼顾,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女生为留高校而读博士了。”

  两代女博士“大不同”

  2004年,吴笛考上了中科院的博士生,研究生物遗传学,今年上二年级,论文、实验、工作一系列的压力已经扑面而来了。

  吴笛的婆婆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农学博士,退休之前是某农业大学的教授,是一位很有名的农学家,在杂交作物的研究上很有建树。

  “走一步看一步”是吴笛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她说工作和论文的压力让她渐渐对未来不抱太高的期望了。“当压力已经到了一个顶点之后,也就麻木了,再多的麻烦也觉得没有什么了。”

  儿媳妇的压力让婆婆很不解,她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好像读书越多反而越焦虑了。

  “我们那时候怀着多大的学术热情啊,山坡上田地里的白菜萝卜,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婆婆说,“当时哪里想过那么多啊,什么工作啊待遇啊,国家会给安排的,完全不用为学术以外的东西费心。我们博士毕业的时候,简直就是指点江山,意气风发啊!现在的博士还真是不一样了。”

  “越是不好的专业,博士越多。”吴笛这样埋怨。空闲的时候,吴笛会跟其他女博士生一起谈论一下未来的打算,在生物科技如日中天的时候,她们却觉得自己学的是“很不好”的专业。“平时不觉得,一到找工作的时候就显出来了。越不好找工作就越想往上读,博士越来越多也就不奇怪了。”

  婆婆今年已经快70岁了,但是还经常受邀参加国内外的一些研讨会,日子过得满当当的。每当吴笛因为工作和试验压力不住地叹气时,丈夫就会打趣:“真纳闷,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婆媳俩,都是博士,差别咋就那么大哩?”

  吴笛说:“我也热爱自己的研究,否则不会想去大型的实验室锻炼自己,读博期间也学到了很多,但是压力却一直都在,而且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精英。”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吴笛曾试着在一家研究所工作过一段时间。试验室的那份工作惟一吸引吴笛的就是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但是整天和瓶瓶罐罐打交道,一天也看不到几个人的工作让她觉得枯燥极了。

  她很羡慕婆婆那种纯粹的状态,“我们俩一起在书房看书时,一个是呼啦啦地翻,一个是一行行地用手指着看。”

  “她们那一代人有着很强的社会使命感,她的那种感觉让每一个人都觉得她很重要,仿佛没有她们,油菜花就开不好。和她比起来,我这个博士念得糊里糊涂。”

  “我们现在需要考虑更多其他的问题,比如收入、生存,在这个都市中想过什么样的生活等等,所以只要学术上能跟得上别人,自己能过上喜欢的生活就好了。”

  北大中外妇女研究中心的祖嘉合教授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有着更浓厚的理想色彩。这是和社会整体环境分不开的,当时提倡‘男女都一样’的口号,虽然一定程度上抹杀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但是总体看来,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而现在的市场经济,需要人们更多的考虑理想和现实的结合。”

  在和国外一些研究机构的交流中,祖教授发现,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女博士们也同样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

  “结了婚,经济上的压力小了,接着读博能多一个选择的机会。”去高校也是吴笛的期望,“一方面专业不会丢,还有更多跟学生接触的机会,我是个喜欢热闹的人。”

  “女性似乎还是更适合感性一点的工作,我们的学科越到后来,需要的逻辑能力越强,优秀的女性研究者也有,但是相比男性而言,还是要少很多。”吴笛这样给自己下台阶。

  “读博面前男女平等”

  李晓蓬就要结束在北京语言大学的博士生生活了。语言信息处理的专业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和较好的编程能力,这让一直念文科的李晓蓬应付起来有些难度。

  李晓蓬把自己的博士生女同学分为三种人,一种是已经有了很好的工作,一边读博一边工作,读博完全是为了再充电,在既有的岗位上得到更好的发展;一类是工作不如意,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或者压力很大,读了博士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还有一种就是她这样的,“不知不觉地一直读了上来”。

  李晓蓬读博前,并没有什么清晰的人生目标,既然一直在学校念书,就不妨按部就班念下去。这种生活,简单纯粹。谈到自己以后的打算,她说自己没有很大的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可能我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没有什么目标,但每一步都会走好,不管这一步有多小。”

  她很喜欢韩剧《浪漫满屋》里面宋慧乔扮演的智恩。智恩虽然刚一开始生活就遇到坎坷,但她能够走好每一步,认真解决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她稀里糊涂挺可爱的,没有什么大的志向,但也还算是踏实,最后也很幸福,我挺喜欢她的。”

  和李晓蓬比起来,同样来自农村的吴巧平,今年成为北京化工大学的博士生,她的读博目的就要明确很多:“在职场,女性的待遇显然不如男性,就业压力要大得多,而起码在读博面前人人平等。”

  吴巧平的家乡是西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身为小学教师的父母一边种地一边教书才把她和妹妹供了出来。她们的妈妈说:“在中国,不管什么时候,多念点书都没有错。”

  读博前,吴巧平曾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过,这是一段不愉快的工作经历。她说,虽然女性同样认真,但是社会上普遍还是把更多机会无条件地给了男性竞争者。她举例说:“我曾多次表示自己可以出差,但是公司从来没有给过我机会,而男同事在这方面显然占有更多的优势。公司里组织考察学习,向来都是派我的男同事去,我没有参加过自己感兴趣的研讨会,也没有机会直接接触新鲜技术。”

  吴巧平亲身体会到,在职场上女性似乎天然处于劣势,从求职到发展机遇到继续深造,竞争激烈的职场总是青睐男性。

  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叶文振说,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女性因生理特点会增加劳动成本,这无疑使得在同等条件下男性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也就导致女性常常想要在其他方面提高自己,从而获得更多可以和男性竞争的优势。

  巧平的妹妹吴巧燕今年要从美国的俄克拉何马大学博士毕业了,学的是机械自动化。“总想要不断提高自己,这一点我们姐妹俩很像。”

  “本科毕业时,相同条件下不如其他男生,但是读了研就不一样了,博士毕业之后,应该更好一些。”

  “由于社会上根深蒂固的男强女弱的观念,很多女性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标准,女博士和男硕士竞争,女硕士和男本科竞争的现象不可能瞬间消除。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对男女的标准是一样的,女性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这是一种对社会激烈竞争的应对,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妥协。”祖嘉合教授这样说。

  越洋电话里,除了互相叮嘱要经常锻炼保重身体之类,姐妹俩说的最多的就是未来。“我们总是想着毕业之后找份好工作,过更好的生活。我们互相鼓劲,肯定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的。”

  “如果毕业之后能去高校当老师当然很好了,不丢专业,生活质量也更好。但是不去高校也行,找一份可以解决户口的工作,多挣点钱,早点把爸妈接到北京来。”

  巧平坚信姐妹俩能够实现这样的愿望。“已经有学校开始想要巧燕来工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1 11: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肯定不会画等号!要是都是废物,那大家都不上学了!考博干吗?社会的建设全靠没有文化的人可以吗?他们会制造飞机,轮船,卫星…………虽然我不是博士,我只是一个小小的本科!现在社会上就这样,有文凭不一定有钱,那些有了钱没文化的人,就会嫉妒那些有文化的,要让他们全部消失,他们就是最有文化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1 12: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等教育是出了问题啊,很多人往上读本来目的就不是搞研究,只是为了张文凭,化解

就业的压力。

一般而言,企事业单位本科毕业生就绰绰有余了。硕博士压根就是教育资源浪费,如果

今后不是去做研究的话,而且说实话啊,现在很多硕博士根本就不懂研究啊,只会拼凑

垃圾文章,想起来蛮滑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2 11: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士在俺看来,就是废物,本来想步废物的后尘的,后来打听一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全完蛋了,上三年等于给老板打工三年,而且是不挣工资的,一气之下,断了这个念头,大不了俺自己学完博士课程,有什么大不了的,听说楼主是位博士MM,那请问一声,能否有世界级的理论实用贡献呢,还是有促进人类进步的发明呢,还是对于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有所比益,抑或上了几年研究生,给老板打了几年工,抑或靠着博士学历,到处招摇撞骗乎,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2 11: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博士动手能力不行

另外在创新上主意少

社会实践少,走出学校次数少

我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2 11: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府抓教育的确不行,目前仍然发挥光和热的是老毛那个时代培养的人才,虽说是独木桥,但个个出来是好汉,如今人才是多了,顶尖的没有了,听说中国航天人员大换血,全部是三十多岁的小青年,真是怀疑他们,小小年纪能做得了什么,不会又是政府的一个手腕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2 12: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那倒也不是。把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配以合适的资源,会很大的激发潜力的。
50年代研究核弹的那批人,很多大本毕业的年轻人,都是边干边学的,照样成了气候。不要跟我说
那些人的基础很强。
现在不是人的问题,是体制的问题,不能激发能力反而阻碍能力。目前的硕博士教育很大程度上起不到
提升能力的作用,打了几年工换张纸而已。
下面是引用yuanyuan于2005-11-22 11:54发表的:
政府抓教育的确不行,目前仍然发挥光和热的是老毛那个时代培养的人才,虽说是独木桥,但个个出来是好汉,如今人才是多了,顶尖的没有了,听说中国航天人员大换血,全部是三十多岁的小青年,真是怀疑他们,小小年纪能做得了什么,不会又是政府的一个手腕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2 14: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原子弹不是五十年代搞的,你知道中国原子弹计划是什么工程吗
第二,当时挑大梁的学术带头人,不是苏联培养的,就是美国培养的,钱学森顶得上美军四个师,当然这是传说而已,权当听起来好玩,当时俺看这句话,落泪了,中国人太缺自信心了,好不容易说个中国人顶上个美军四个师
第三,大家都知道了,建国后是人才往回走,如今是人才往出走,白给人家培养人才,冤不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2 14: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实用主义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2 16: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博士当然不是废物了,只不过现在博士太多了,作用稀释了

想想,如果书院的博士比例提高到10%,博士也就泛滥了,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2 19: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士不是废物,博士是国家的栋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2 22: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校的扩招使得人们心目中原来的美好形象发生了变化,发现并非人人都是天之骄子。其实这很正常,因为基数变大了。但真正的人才在任何时候都会出色,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我们学校一位师姐天使脸庞模特身材博士学历,吃饭的时候都在说实验。
总体和个体是不能划等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2 22: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coolman于2005-11-22 14:58发表的:
还好说的是女博士啊,不是俺书园博士,呵呵。
不过呀,大家不要吵,这年头,大家都混碗饭吃而已,彼此彼此。说博士是废物的,估计也是垃圾。


说的就是你啊~~~

哈哈~~~~

最近干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2 23: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金瓶梅》是昏庸皇帝的产物,现在的博士则是中国失败的教育的产物。
很多东西很难一下子就给评论。需要盖棺论定。
反过来,存在即合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2 23: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瓶梅》是昏庸皇帝的产物,是哪位皇帝有此殊荣,说来听听,金瓶梅倒是看过,只不过比起红楼梦来差得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2 23: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揭密天下第一淫妇:黄霖说金瓶梅》
http://appbook.qq.com/book/3188/index.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2 23: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人胡说,不可当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后人都能读成如此如此,哈,秦可卿成了解开红楼梦的一把钥匙,秦学方兴正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3 13: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承教了。

虽然跑题了,还是纯商榷一下:
原子弹不是在五十年代试爆成功的,但是是在五十年代着手研究的。。。。。
学术带头人是苏美归国的,可是当时干活的小兵,现在的中坚却是国内大本出来的。。。。。
建国后也不是人才往回走,典型如杨振宁,李政道就没有回来。。。。。。。。。
如今也不是人才往出走,回国的比例还是在稳步提高的。。。。。。。。。
下面是引用yuanyuan于2005-11-22 14:04发表的:
第一,原子弹不是五十年代搞的,你知道中国原子弹计划是什么工程吗
第二,当时挑大梁的学术带头人,不是苏联培养的,就是美国培养的,钱学森顶得上美军四个师,当然这是传说而已,权当听起来好玩,当时俺看这句话,落泪了,中国人太缺自信心了,好不容易说个中国人顶上个美军四个师
第三,大家都知道了,建国后是人才往回走,如今是人才往出走,白给人家培养人才,冤不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3 14: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wicatu于2005-11-23 13:21发表的:
呵呵,承教了。

虽然跑题了,还是纯商榷一下:
原子弹不是在五十年代试爆成功的,但是是在五十年代着手研究的。。。。。
学术带头人是苏美归国的,可是当时干活的小兵,现在的中坚却是国内大本出来的。。。。。
.......
不知为什么,看你的每句话,都是错误的,大家都说园地应该是个愉快的地方,所以不想说得太多,以免让人怀疑认真之嫌,那就弄巧成拙了,你对那段历史了解多少,中国的原子弹计划叫五九六工程,你可以百度里查一下
http://www.webjb.org/webjb/sview ... select=&forum=1
先好好的深造一下,不要不求甚解,什么五十年代着手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3 18: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yuanyan同志,我已经说是商榷了嘛,错误不错误倒是小事情。

也不说别的资料了,就是你给的链接里的注2就清清楚楚的说“一九五

五年一月十五日钱三强与李四光至中南海列席由毛泽东主持召开之中共中

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讨论并决定建立原子能工业。”

当然你可以钻字眼,说实质上开展工作跟正式立项是两回事。

BTW:听说yuanyuan兄是搞项目投资的,想必很清楚基建

程序,一个项目从前期准备,到正式立项,之间的间隔特别的

有长达几十年的。非要抠个五九六的字眼就没有意思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0 01:25 , Processed in 0.2263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