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goodwin

[【文史类原创】] 何谓:“天人合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4 16: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外某些学者的胆子真“大”。
  1,看见《内经》里有“七曜”二字,就认为“古人当时对“天”的概念是在“[日、地、月]+金、木、水、火、土五星”这个系统里”,那《内经》里还提到九星二字,又该如何解释?
  
  2,如果我们对“天”的概念要扩大到整个太阳系乃至于太阳系以外(如银河系等)显然不能再套用六十甲子的概念了;反之,若我们研究的“天”的概念缩小了,也无需六十甲子的概念了。
   真奇怪,古人居然会有太阳系的概念,而且认为金木水火土都属于太阳系。
  3 ,我们伟大的先哲们早在上古乃至于太古时代就已知道金、木、水、火、土五星及地球是围着太阳在转的。也就是说,他们早就确立了“日心说”。
   老实说,我没看出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大家也很难从《内经》里得出这个结论。
   我只知道,在张衡之际及稍前,古人对天的理解有三:盖天说,宣夜说,混天说。三种说法都不会得出“日心说”的结论。在西学传入中国以前,古文献里也找不出这样的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6 17: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人合一是个伪命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6 21: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观点是哲学教科书的观点,和古人的观念没什么关系。

扯上“生态”,多时髦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6 21: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做到天人合一,谈何容易,或许人能够做到,也只是短时间的,如昙花一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09: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1楼zm799于2007-11-06 17:27发表的 :
天人合一是个伪命题
为啥?

稟醉版:
关于"天人合一"是个伪命题,我正在写,因俗事太多,写写停停,一时难得出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09: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4楼zm799于2007-11-07 09:09发表的 :
关于"天人合一"是个伪命题,我正在写,因俗事太多,写写停停,一时难得出笼.

哈,都是俗务缠身啊。

等着老兄的大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13: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细心的人会发现出现了生态的字眼,看了很多评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意见,这也是文学研究的前提,同样一个命题基于不同的假设,会得出不同答案,这样才有文学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生态学来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乐天知命”、“民胞物与”、“安身立命”皆为中国古代丰富的人文生态思想资源。

  “天人合一”的观点,一般认为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基本思想之一,具有民族代表性又存在多重差异。
  天地,本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又贯串着绵亘万古的民族历史,还蕴涵有深刻的人伦与哲理意义;既是自然生态空间,又是文化生态空间  ,是万物生命与精神的本原生态。

1 宇宙元生态
其一,天地为万物的根本,原初的生态,体现出一种追根溯源的意识。《荀子》:天地者,生之本也。
其二,天地为无边的空间和永恒的时间,体现出宇宙时空感。《淮南子》注:四方上下,古往今来。
其三,视天地为至高无上的对象,囊括一切的元生态。《周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2 自然元生态
首先,天地就是大自然,就是包含着山川、风云与万物的天空和大地。孔子: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其次,天地蕴涵着丰厚的自然之性,自然天生,自然变化,自然无为,自然而然。 “天地性自然”
第三,天地是唯一的孕育人类的自然大环境,是人类依存的自然元生态。 “人生天地间”
3 文化元生态
一是天地崇高感。苍茫无涯的天地,构成人类文化精神的本原。 《正月》:“谓天盖高”,“谓地盖厚”。
二是历史沧桑感。天地既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又贯串着绵亘万古的民族文化。“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常勤。”
三是人生认同感。在“天人合一”的期盼中,天地被人文化,始终是人的元生态。“诗卷长留天地间”。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介绍点生态学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1 12:06 , Processed in 0.35291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