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nt124
发表于 2023-11-7 22:39:02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3-11-7 22:35
还得看看面向什么读者。论文基本上就是直译,而面向儿童的作品可能会多加修改以方便目标读者,不过大部分 ...
其实“直译”往往是不仔细推敲字词的托辞而已。论文因为一般人相对来说更多地是关注内容观点,而不是文采,所以语句译得稍微马虎一点也问题不大,但做得过头了就可能出现很多诘屈聱牙的句子。
agent124
发表于 2023-11-7 22:49:03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3-11-7 22:22
suggest其实不太好翻,建议和暗示对于中国人来说差得很远,有时候原文并不明显。我一般翻成启示。
是的,要照顾到汉语习惯,不然容易出现西化语法的句子,不自然
mcgandy
发表于 2023-11-8 10:12:26
agent124 发表于 2023-11-7 11:20
我倒不是为了争辩,只是on the front of bed感觉陌生,我也不确定“床头”应该怎么称呼才合适,所以去查 ...
我觉得重心还应该放在 为何这种所谓董乐山翻译大家,能把 on the end of 翻译成床头,由此可见 翻译水平是不够的
mcgandy
发表于 2023-11-8 10:16:14
agent124 发表于 2023-11-7 20:28
这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该忠实原文,原文平实,译文不要过分渲染,一种如许渊冲先生,认为译文要尽量超 ...
还是要准确表达出原文意思,向窗外看和凝视窗外,明显两种不同的意境,翻译著作更应当如此重视整体意境美,凝视窗外此种译法更没有过分渲染的成分
mcgandy
发表于 2023-11-8 10:18:23
agent124 发表于 2023-11-7 11:16
不是说这些词没用,而是要根据上下文,suggest等的意思有时可以通过其他地方来隐含体现。汉语比较偏重“ ...
你也说了 汉语比较注重意会,那如果 类似 suggest 翻译成说, gaze 翻译成看, 汉语的意境美 何处体现
mcgandy
发表于 2023-11-8 10:20:11
agent124 发表于 2023-11-7 11:05
这么说好了,英语表示“说”有好几个动词,比如suggest, argue, claim, state等,但是不一定要译成“建议 ...
这么说好了,英语表示“说”有好几个动词,比如suggest, argue, claim, state等,但是不一定要译成“建议”,“争辩”,“声明”等,根据上下文,也可以考虑简单译成“说”
你说的恰恰相反, 正是因为考虑了上下文, 这些词更不能翻译成“说”, 而是要准确表达出作者意图
mcgandy
发表于 2023-11-8 10:27:59
He was a fat round child with asthma, and he spent large parts of his rest kneeling on the end of his bed, gazing through the window.
董译:他是个胖乎乎、圆滚滚的孩子,患有气喘病,大部分午休时间里都跪在床头上,趴在窗口向窗外瞭望。
还有个错误没说,为何你们还多加了 趴在窗口?原文可没有这个意思,而根据前半句,胖乎乎,圆滚滚,还有气喘,更合常理的做法 就是跪在床上,慵懒的摊成一团, 由此可见,再加上on the end 还能翻译成床头, 水平一般
agent124
发表于 2023-11-8 10:30:00
本帖最后由 agent124 于 2023-11-8 11:35 编辑
mcgandy 发表于 2023-11-8 10:12
我觉得重心还应该放在 为何这种所谓董乐山翻译大家,能把 on the end of 翻译成床头,由此可见 翻译水平 ...
判断译文的好坏,要看整体,不宜从一两句译文就得出结论。比如我在对照原文和董先生的译文时,意外地从不到10句句子里,发现了两处翻译错误:
1. He came in mid-term without an interview—late May, it was, though no one would have thought it from the weather—employed through one of the shiftier agencies specialising in supply teachers for prep schools, to hold down old Dover’s teaching till someone suitable could be found.
董译:他没有经过面试就在学期中来了。时间是在五月末,不过从气候来说,谁也没有想到已是五月末了。他是通过专门为预备学校介绍教员的一家不太可靠的介绍所来的,暂时应付一下杜佛老头的课,等找到合适的人再说。
注意,这里不是supplying teachers for。这里的supply teacher是代课教师的意思,所以应该译成“他是通过专门为预科学校介绍代课教师的一家不太可靠的中介来的”。董先生显然是理解成前者了。
另外,late May似乎译成“五月下旬”更准确。“气候”似乎改为“天气”更妥当。
2. He belonged to the same sad bunch as the late Mrs. Loveday, who had a Persian-lamb coat and stood in for junior divinity until her cheques bounced,or the late Mr. Maltby, the pianist who had been called from choir practice to help the police with their enquiries, and as far as anyone knew was helping them to this day, for Maltby’s trunk still lay in the cellar awaiting instructions.
董译:他跟以前的勒夫戴太太和马特贝先生属于同一类,都不怎么样。勒夫戴太太有一件波斯羔羊皮大衣,颇受年轻人崇拜,结果她却是个开空头支票的。马特贝先生是钢琴家,但在为合唱团练唱伴奏时被叫了出来,协助警方进行调查。就目前所知,他至今还在继续协助,因为他的衣箱仍放在地下室里等待处理。
这里的stood in for junior divinity,应该是“代初级神学的课”的意思,“颇受年轻人崇拜”,应该是理解错了。(可参考https://www.italki.com/en/post/question-120771)
如果光从这两句来看,就会得出结论,董乐山先生是个很糟糕的译者,名不副实!但是继续读下去,就感到董先生的译笔确实很老练,和别的译者的版本对比着看,优劣更加明显。
比如上面第一个例子,虽然“代课教师”理解似有误,但整句句子的布局处理,还有“暂时应付一下杜佛老头的课,等找到合适的人再说。”的译法,都是很老练的(对比台湾的林先生的译法: "在学校找到另一位合适的老师之前接任老杜的教职")。译事艰难,谁也不能保证无错,所以要整体上来看,看主体。
agent124
发表于 2023-11-8 10:34:49
mcgandy 发表于 2023-11-8 10:27
He was a fat round child with asthma, and he spent large parts of his rest kneeling on the end of h ...
我是这样理解的:跪在床头看窗外,这个动作,如果双手没有依靠,显得很不自然,不是吗?而跪在床头,趴在窗口,动作就很自然。这应该是董先生细心玩索原文后的处理,当然见仁见智,不是说一定要这样译才恰当,但这样处理,有他的道理。
mcgandy
发表于 2023-11-8 10:35:03
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何不到10句的句子 翻译错两处,如何感到董先生的译笔确实很老练
agent124
发表于 2023-11-8 10:36:26
mcgandy 发表于 2023-11-8 10:20
这么说好了,英语表示“说”有好几个动词,比如suggest, argue, claim, state等,但是不一定要译成“建 ...
主要是考虑到汉语习惯,比如横槊兄说的,汉语里说“建议”有时不太自然。
mcgandy
发表于 2023-11-8 10:37:26
agent124 发表于 2023-11-8 10:34
我是这样理解的:跪在床头看窗外,这个动作,如果双手没有依靠,显得很不自然,不是吗?而跪在床头,趴在 ...
长时间趴在窗户上,这个男孩又是个很胖,又有气喘, 不会胳膊痛吗,双手为何需要依靠 直接跪着 凝视窗外 没明白有啥不妥,说白了,就是翻译后没有仔细打磨
agent124
发表于 2023-11-8 10:38:00
mcgandy 发表于 2023-11-8 10:35
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何不到10句的句子 翻译错两处,如何感到董先生的译笔确实很老练
刚好开头10句里错了两处,但是又读了几十句,基本没有错。所以是碰巧了,错误率没有20%那么高。我的意思是不要看了一两句,就匆忙下结论。
mcgandy
发表于 2023-11-8 10:39:53
agent124 发表于 2023-11-8 10:36
主要是考虑到汉语习惯,比如横槊兄说的,汉语里说“建议”有时不太自然。
姑且不谈 横兄说的 建议有时不太自然,这并不代表 翻译成说 就自然了
agent124
发表于 2023-11-8 10:42:05
本帖最后由 agent124 于 2023-11-8 10:43 编辑
mcgandy 发表于 2023-11-8 10:35
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何不到10句的句子 翻译错两处,如何感到董先生的译笔确实很老练
举两个例子:
He arrived just after lunch, driving an old red Alvis and towing a second-hand trailer that had once been blue.
董译:他是在刚吃过午饭后不久到的,开着一辆红色的阿尔维斯牌旧车,后面拖着一辆旅行住房用的拖车,原来是蓝色的,几经易手,如今已说不上是什么颜色了。
“原来是蓝色的,几经易手,如今已说不上是什么颜色了。”原文只是had once been blue短短几个字,译文则很长,但符合汉语特点,这样的处理体现了译者的功力。
Early afternoons at Thursgood’s are tranquil, a brief truce in the running fight of each school day.
董译:瑟斯古德学校的午后一片宁静,上课的日子里每天从早到晚都吵吵嚷嚷的,惟有这时才有片刻的安静。
这句翻译的布局处理也颇见功力。或者也可译成“惟有这时才能消停片刻”
从中可以体会到好的翻译,不是机械的字字对应,而是细心玩索原文后,将原文的意思用地道流畅的汉语准确地传达出来。
mcgandy
发表于 2023-11-8 10:42:32
agent124 发表于 2023-11-8 10:30
判断译文的好坏,要看整体,不宜从一两句译文就得出结论。比如我在对照原文和董先生的译文时,意外地从不 ...
仔细拜读了这两个例子,翻译的极其拗口,水平一般,见微知著,远远谈不上老练一说
mcgandy
发表于 2023-11-8 10:44:11
本帖最后由 mcgandy 于 2023-11-8 10:45 编辑
看来不止我一个人觉得很拗口,
董乐山则是中国最早翻译《1984》的,比较忠实于原文本,有些句子翻译得拗口,口语化的儿化音,阅读体验差一点。
像原文的一段:
All history was a palimpsest, scraped clean and reinscribed exactly as often as wasnecessary.
董乐山译: 全部历史都像一张不断刮干净重写的羊皮纸纸。
刘绍铭译: 历史不是一面镜子,而是黑板上的记号,可以随时擦去,随时填补。
孙仲旭译:所有的历史都是可以多次重新书写的本子,只要需要,随时可以擦干净重新书写
mcgandy
发表于 2023-11-8 10:45:07
董乐山 这不就是直译吗,这水平还比不上机器翻译,只是因为时代早而已,放在现代早都失业了
agent124
发表于 2023-11-8 10:51:30
本帖最后由 agent124 于 2023-11-8 10:55 编辑
mcgandy 发表于 2023-11-8 10:42
仔细拜读了这两个例子,翻译的极其拗口,水平一般,见微知著,远远谈不上老练一说
各人理解不同吧。比如这句“a second-hand trailer that had once been blue”,没有经验的译者,大概只会译成“这辆拖车原来是蓝色的”,而没有把“现在早已不是蓝色”这层隐含意思译出来。这就需要细心理解,玩索原文后再用贴切的汉语表达出来,需要一定的功夫。董先生的译文“原来是蓝色的,几经易手,如今已说不上是什么颜色了。”把隐含的意思都表达出来了,符合汉语习惯,清楚,流畅。这个“如今已说不上是什么颜色了”,不是谁都能译出来的。
再如“a brief truce in the running fight of each school day”,没经验的译者大概也不好处理,董先生的处理也很恰当。
这两个地方的处理,远远不是“直译”能概括的。
mcgandy
发表于 2023-11-8 11:08:18
agent124 发表于 2023-11-8 10:51
各人理解不同吧。比如这句“a second-hand trailer that had once been blue”,没有经验的译者,大概只 ...
这两句翻译的确实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