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搞科研全家随便吃?揭秘科研经费流失路线图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06/08/c_116089326.htm新华新闻
新华科技 > 正文一人搞科研全家随便吃?揭秘科研经费流失路线图
2013年06月08日 13:03:27
来源: 半月谈http://www.xinhuanet.com/static/img/icon_small.gif5【字号:大 中 小】【打印】【纠错】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06/08/116089326_11n.jpg 一个科研项目报销各地到佳木斯的单程火车票1505张;曾被列入院士候选人的科研人员因贪污百余万元科研经费一审被判刑13年;某中字头院所下属单位被审计出以项目名义发放近亿元福利……
科研经费为何被屡屡钻空子?侵占科研经费有哪些惯用手段?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科研经费流失?
巨额科研经费频现流失黑洞
今年3月底,山东省政府公布了关于2011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其中,原山东财政学院“微山旅游规划”和“傅村镇旅游规划研究”课题组,以差旅费名义分37次报销各地到佳木斯的单程火车票1505张,金额28.36万元,占2008年至2011年该项目拨入经费57万元的49.75%。相关课题组责任人受到严重警告处分。
也就在今年1月,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段振豪因为贪污百余万元科研经费一审被判刑13年,按照检方提出指控,段振豪主要“使用虚假的票据报销差旅费等共计124万余元”。
两起典型事件引发了公众质疑与深思。近年来,随着国力的提升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呈明显上升趋势。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中科学技术支出4429亿元,比上年增加601亿元,增长15.7%。
然而,4429亿元中有多少虚报的“1505张火车票”?各级财政为未来竞争力不惜投入的巨额经费究竟有多少用在了“刀刃”上?
此前,中国科协的一次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而审计署2011年公布的科技部2010年度审计发现,2010年的99个支撑计划在研项目普遍存在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其他财经制度规定的做法,涉及资金数以亿元计。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表示,很多项目负责人忘了科研经费都是纳税人的钱,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更让人气愤的是,一些人竟然通过各种方式来侵占科研经费。 黑洞揭秘:科研经费成个人“提款机”
经深入调查,半月谈记者发现,目前侵占科研经费主要有四种惯用手法:
第一种,发票套取。高校科研院所一般做科研项目预算时预留的“余地”普遍较大,比如需要100万元的项目报300万元,项目审批时即使砍掉一半,还能剩150万元。资金只要拨下来,就想方设法用完,买车、买电脑、置办办公用品都可以,实在用不完就只能通过虚报发票来抵消了。
南京某高校文科硕士生王真(化名)告诉记者,社科类课题经费一般在5万元到20万元之间,除了一些打印、购买资料的费用外,绝大部分钱都通过虚假报销的方式获得。中科院一位海归科研人员的妻子向记者透露,自己吃饭的发票也可以给丈夫走科研项目报销掉:“这个圈子里,一人搞科研,全家随便吃。”
第二种,收受回扣。很多科研项目在申报时就高不就低,涉及仪器设备都按进口的、最贵的价格申报。一些国外仪器的设备经销商很早便会盯上项目负责人,通过回扣的方式让科研人员购买他们的设备。
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一位负责人介绍,他们学校生产的高端光学测量仪器干涉仪,各项技术指标都不比国外仪器差,价格只有国外仪器的1/4,要便宜七八十万元,但很多科研机构还是要购买国外的仪器。此前,相关案件曾披露,国内一名实验设备采购员在为本单位采购聚焦显微镜、分析仪等仪器过程中,收受仪器设备厂商给予的好处费近万美元。
第三种,虚假合同骗取。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于2012年4月10日发布题为“湖南两教师伪造总署公文被处分”的消息,文中称湖南某高校两名教师王某与李某因伪造新闻出版总署科研立项文件,利用虚假课题及其立项资金单独或伙同他人套取学院配套资金,受到处分。王某通过委托他人私刻公章、制作假公函,先后伪造新闻出版总署科研立项文件7份,交给学院科研处。共涉及所谓“课题”7项、所谓“立项经费”83万元,其中包括与该院科研处副处长李某有关的“课题”两项。
第四种,财务管理人员顺手牵羊。由于科研人员报销很多不符合财务规定,但是财务管理人员一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此以往,一些科研人员也会给财务人员一定的“空间”。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查办的一个案件较为典型。赵静(化名)是北京一所著名高校财务部委派到化学学院的会计。起初,赵静在教师们的发票中加进一点个人的费用,逐渐发展到每报销1万元,赵静就放进去自己找来的票据数千元。第三年开始,赵静骗取次数不断增多,每年贪污数均在10万元以上,最高一年近20万元。 畸形文化透视:“功夫”用在科研外
不可否认,少数科研人员心存侥幸、项目经费监管不力、财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等均是科研经费流失的直接原因。但半月谈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科研经费流失黑洞的源头在于我国当前已经偏离初衷的畸形科研文化。
“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做好研究还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2010年9月,饶毅和施一公两位科学家联合在《科学》杂志上撰文,专门讨论目前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
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回国一年半,很想在科研上做出点成绩。起码80%以上的时间要花在科研上吧?但现在50%以上的时间花在了拉关系上!”“回国后发现,许多项目都是在圈子内进行的。不交际,根本争取不到像样的基金。为什么说权威厉害,因为权威都是终身的,不退休的。”
伴随着科研经费增长,一些学者争抢课题、项目的目的,不是为了开展研究,而是通过申请课题致富。在这样的氛围下,甚至产生了一些“科研经纪人”、“科研老板”。南京某地质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说,他们所里就有典型的“科研老板”,本人搞科研不多,却能争取到大量项目,然后再将项目交给研究生甚至退休的研究员来做,出现了“年老的给年轻的打工”现象。
在南京某大学科研处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科研项目经费申请下来后甚至有这样不成文的潜规则:首先是申请人提取5%到10%作为个人提成;15%作为科研人头费,给参与研究的研究生发放助研费和论文发表费;还要拿出一部分用以填补当初申请项目所耗费的“公关费”和专家评审费,以及项目中期评审和验收时的费用,剩下的才能真正用于科研项目本身。
“在如此科研文化氛围下,科研经费不出现黑洞反而不正常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以往我们一个研究员一年的课题费顶多10万元,有的门类2万元就够了,而现在我们单位有的年轻研究人员一年掌握的课题费上百万元甚至几百万元。”
畸形文化盛行的背后是刚性制度的缺失。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专职副主委郭乃硕认为,虽然大多数科研经费使用单位都制定了一整套经费管理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流于形式而得不到有效执行。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针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这一管理的真空地带给科研经费管理带来了很大难题。
针对各种暗箱操作手法,专家呼吁,要严格审批、完善审计、强化监督,让科研经费开支在阳光下运行;对于不涉及国家机密的经费收支细目向公众公开。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建议,抓住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契机,国家和相关部门应及时对目前的科研项目经费制度进行改革。合并、调整相关部门掌握的项目资源和现有的项目计划,突出重点,抓大放小,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全力攻关,堵塞一个项目多头申报、多渠道获得资金的现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旦发现多头申报和弄虚作假,必须严加惩处。
周健民表示,让科研经费回归本源,按照科研的实际需要划拨,并配合现代的管理手段,确保科研经费全部用于科研。(记者 蔡玉高 蒋芳) 比起那些大贪来,这些都是鸡毛蒜皮不值一提了,不过小贪污只要人数多,次数多,很普遍,那总计起来数量也很惊人,应该防微杜渐,予以严惩。
《鹤林玉露》里载张乖崖严惩污吏: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
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申台府自劾。崇阳人至今传之。 这就是我们制度和人文环境大力鼓励下面产生的科研路径结果:
第一一直沾沾自喜于所谓填补空白,因为别人把路子都趟好了,我们这边给钱也相当明晰清楚了,各路豪杰分肥数量也清晰了,所以这样的项目批复特别快,大家积极性特别高,没有前人的原创的东西,难度大,前路不明,大家不好分钱,所以没人主动管,所以不赚钱就不上。
第二一直沾沾自喜于所谓路线正确国有为主,这样体制外的力量进不来,都是体制内玩小圈子文化,所以自己国内力量一直就处于分割状态,民营的没有积极性也没有政策贷款支持,多做多亏,还有一个门路的问题,而体制内的近亲繁殖和分肥机制已经成形,所以垄断没有竞争状态,自然吃相特别好看
其实资源配置也是高科技,二战里面英国德国都开发雷达,不过运用到最后,英国军事指挥体系用的效果远远比德国好,德国的戈林一家说了算,瞎指挥加上不懂行业,最终德国的雷达彻底失败,只能被动应付。 1. 大家都这样做,我不这样做,一是不容于大家,而是“吃亏”;
2. 反正是g-产-D的钱,不花白不花。
3. 这些钱,是哪里来的,搜-刮来的。
4. 现在的社会,很多人认为金钱至上。
5. 法律不健全。
6. 中国国情,社会发展必经阶段。 一人当官,全家享福,一样一样的。这是体制给权利人发放的福利,上下两相便宜,不管傍观者事。“特色”就应该有个特色的样子,是吧? 理工科不知道,但是文科的所谓科研经费本身就是补贴到人的,是给人的补助。我觉得文科的所谓项目,应该补贴到人,至于如何花销,留给项目负责人就是。最终拿出所拟定的成果,不就是目的吗?为什么每个环节都设置如许麻烦,搞的大家不厌其烦。起码文科,应该钱款到人,花费自定,成果检验,不合格退赔。现在耗费了无数人力,精力,物力,其实就是一个瞎监控。 现在在大学本科,也接触到这样的现象,觉得很寒心呀! 主要是国家的体制放在那,不改革就无法突破呀 科研=atm自动提款机,早就是共识了 刚刚接触到一些,确实如此,科研经费也是层层盘剥。 也有所谓的专职招投标公司,专职的包工头,所谓名义虽然名义上那么叫,而真正干活的不赚钱,赚钱的不干活,呵呵~~一样的,似乎国外也是? 引用第7楼天人合一于2013-06-12 07:21发表的 :
理工科不知道,但是文科的所谓科研经费本身就是补贴到人的,是给人的补助。我觉得文科的所谓项目,应该补贴到人,至于如何花销,留给项目负责人就是。最终拿出所拟定的成果,不就是目的吗?为什么每个环节都设置如许麻烦,搞的大家不厌其烦。起码文科,应该钱款到人,花费自定,成果检验,不合格退赔。现在耗费了无数人力,精力,物力,其实就是一个瞎监控。
不监管如何体现权威?不过松紧程度不一而已。而成果合格与否则是另外一个麻烦问题了 多发sci,才能多申请基金、课题;多结交大牛,吃点残羹冷炙也够花了!评审也就圈里的那几个,或者自己也是大牛,互相帮助基金就好评,而钱到了,基本就没有监管了! 科研项目的最终目的,是要拿出按批准标书所设计的预期最终成果,这个成果是否符合立项单位的预期,还要经过相关部门专家的审核验证。
科学研究项目的管理也应围绕最终的成果进行。一项成功达到预期的结项,在立项前是要做充分的准备的,课题负责人和其成员都有其各自承担的子项。对大的自然科学项目不是特别清楚,具体到人文社会科学来说,最大的项目似乎也就几十万元。课题的经费支出在立项后都有按批准单位的预算。一般大体都按预算执行。立项者所在单位为其课题的经费管理部门。
真正的项目管理是管课题质量,而不是斤斤计较于经费。 当科研项目立项、评审的土围子形成之后,质量谁好谁坏谁说了算呢? 项目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如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纵向项的国家级项目,除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成果,结项的书稿要经过专家的匿名评审,鉴定等级,合格以上才能算彻底交差了。比如横向的企业委托项目,结项的成果是人家要的可行性,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 引用第17楼丝绸之路于2013-06-18 17:36发表的 :
项目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如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纵向项的国家级项目,除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成果,结项的书稿要经过专家的匿名评审,鉴定等级,合格以上才能算彻底交差了。比如横向的企业委托项目,结项的成果是人家要的可行性,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
横向的政府项目,刚刚够纵向的政府项目,包括科研项目和行业项目 这种现象确实是很普遍的,不知道该如何改变。
机制也不是那么容易更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