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舞如歌
发表于 2009-2-8 10:35:09
引用第59楼lwzlyyy于2009-02-08 00:19发表的 :
楼主是否知道耿庆国《中国旱震关系研究》中“旱震”的“旱”是怎么定义的??.................它可不等同于旱庄稼的“旱”。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认真学习了耿庆国的几篇论文,尤其是《旱震关系与大地震中期预报》,所以我知道“旱震”的“旱”是怎么定义的。事实上,正是这篇文章中的数据暴露了耿庆国研究方法的重大缺陷。请认真研究耿庆国的表1。
lwzlyyy
发表于 2009-2-8 12:24:59
引用第60楼指舞如歌于2009-02-08 10:35发表的 :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认真学习了耿庆国的几篇论文,尤其是《旱震关系与大地震中期预报》,所以我知道“旱震”的“旱”是怎么定义的。事实上,正是这篇文章中的数据暴露了耿庆国研究方法的重大缺陷。请认真研究耿庆国的表1。
下面摘自耿庆国的其中一个统计:中国大陆1956--1970年总共出现旱区面积S大于等于25.2万平方公里的旱区44个,在旱后1--3.5年内发生有Ms大于等于6.0级地震的旱区数目为36个,即占旱区总数为81.8%的旱区,旱后1--3.5年内发生了Ms大于等于6.0级地震。
而你是这么说的:既然耿先生讨论的是旱震关系,那么就不应仅仅列举在大地震地区震前是否发生旱灾的数据,也应当考虑在旱灾发生地区在干旱之后是否发生大地震的数据。而且,既然耿先生的研究目标在于通过干旱预测地震,那么后一类数据的重要性更在前一类数据之上。遗憾的是,耿先生热衷于论证“震”前通常有“旱”,而对“旱”后是否有“震”避而不谈。
...................................
另外,你能不能说说“旱震”的“旱”是怎么定义的?
指舞如歌
发表于 2009-2-8 13:22:27
引用第61楼lwzlyyy于2009-02-08 12:24发表的 :
下面摘自耿庆国的其中一个统计:中国大陆1956--1970年总共出现旱区面积S大于等于25.2万平方公里的旱区44个,在旱后1--3.5年内发生有Ms大于等于6.0级地震的旱区数目为36个,即占旱区总数为81.8%的旱区,旱后1--3.5年内发生了Ms大于等于6.0级地震。
而你是这么说的:既然耿先生讨论的是旱震关系,那么就不应仅仅列举在大地震地区震前是否发生旱灾的数据,也应当考虑在旱灾发生地区在干旱之后是否发生大地震的数据。而且,既然耿先生的研究目标在于通过干旱预测地震,那么后一类数据的重要性更在前一类数据之上。遗憾的是,耿先生热衷于论证“震”前通常有“旱”,而对“旱”后是否有“震”避而不谈。
.......
lwzlyyy兄显然对耿庆国的论文进行细致研究。我很欣慰。
请lwzlyyy考虑以下问题:
1、耿庆国在表一和表二中统计震前旱,时间跨度分别是2200多年和1300多年,而在统计旱后震时,时间跨度竟然仅有十几年。你不觉得很有趣吗?这种处理数据的方式是不是太“随意”了?
2、比较此文与耿庆国的《金星凌日与黄河中下游大洪水相关性研究》,是否可以发现耿庆国“处理”数据的基本技巧?
3、“旱后1--3.5年”这个条件是如何得出的?“面积S大于等于25.2万平方公里”这个条件是怎么回事?如果lwzlyyy兄研究过数据挖掘,就不会觉得奇怪。
至于“旱震”中的“旱”是如何定义的,在耿庆国的论文中有细致说明。我对粘贴这种东西没兴趣。
lwzlyyy
发表于 2009-2-8 15:31:59
1)《金星凌日与黄河中下游大洪水相关性研究》我没看过,不作评论,但天文与气候是有一定相关性的。
2)耿庆国有过多张统计表,61楼所说的统计表楼上看过吗?而且并非只统计华北及渤海地区;此外,耿庆国统计旱后震时间跨度并非只有十几年,而是505年!你能提供比耿庆国更多的可靠的古代数据吗?
3)至于“旱后1--3.5年”这个条件是如何得出的?“面积S大于等于25.2万平方公里”这个条件是怎么回事?我想那是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汇总的结果,你认为该取多少合适?
4)“旱震”中的“旱”的定义只有两句话,无需粘贴..................
lwzlyyy
发表于 2009-2-8 15:55:13
耿庆国科班出身,是个老地震工作者:
1965年8月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地震专业毕业,分配到地质部物探研究所。
1968年1月任地质部物探所地震预报室技术负责人和北京管庄地震前兆预测台站首任台长。
1970—1979年在北京市地震队工作。
1980—1989年在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从事地震预报应用研究。
现任中国地球物理协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行政管理与减灾全球计划项目科学顾问。
http://baike.baidu.com/view/1592425.htm
指舞如歌
发表于 2009-2-8 19:58:21
引用第63楼lwzlyyy于2009-02-08 15:31发表的 :
1)《金星凌日与黄河中下游大洪水相关性研究》我没看过,不作评论,但天文与气候是有一定相关性的。
2)耿庆国有过多张统计表,61楼所说的统计表楼上看过吗?而且并非只统计华北及渤海地区;此外,耿庆国统计旱后震时间跨度并非只有十几年,而是505年!你能提供比耿庆国更多的可靠的古代数据吗?
3)至于“旱后1--3.5年”这个条件是如何得出的?“面积S大于等于25.2万平方公里”这个条件是怎么回事?我想那是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汇总的结果,你认为该取多少合适?
4)“旱震”中的“旱”的定义只有两句话,无需粘贴..................
耿庆国在论证旱后有震时,反复引用1956—1971(或1970)区间内的数据,文末结论也以这个区间为支撑,时间跨度确实只有十几年。我不知道“505年”从何而来,也许我们说的不是同一篇东西。
如果耿庆国统计的数据确实分布在505年之中,而他的结论却立足于1956—1971的统计结果,则构成严重错误。
至于耿庆国的身份,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要知道,文革以前中国防震方针是“群测群防”,官科民科搞一种东西。领头的甚至是院士。如醉版所言,民科之为民科,出身并非首要规定性。我本人接触过一些民科,也曾为民科的“研究成果”提供评审意见。在民科中,也有教授和研究员。
最后,关于“旱后1--3.5年”这个条件是如何得出的?“面积S大于等于25.2万平方公里”这个条件是怎么回事?我觉得你没有留意我提问的用意。所有这类地震规律研究均依赖于一种数据处理技巧,严格说来这种技巧是有违科学精神的。熟悉科学哲学和现代归纳逻辑的学者很容易洞察这种狡计。我提示这两个问题,是希望你留意耿庆国等人的数据处理技巧。
lwzlyyy
发表于 2009-2-8 20:19:15
引用第65楼指舞如歌于2009-02-08 19:58发表的 :
耿庆国在论证旱后有震时,反复引用1956—1971(或1970)区间内的数据,文末结论也以这个区间为支撑,时间跨度确实只有十几年。我不知道“505年”从何而来,也许我们说的不是同一篇东西。
如果耿庆国统计的数据确实分布在505年之中,而他的结论却立足于1956—1971的统计结果,则构成严重错误。
至于耿庆国的身份,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要知道,文革以前中国防震方针是“群测群防”,官科民科搞一种东西。领头的甚至是院士。如醉版所言,民科之为民科,出身并非首要规定性。我本人接触过一些民科,也曾为民科的“研究成果”提供评审意见。在民科中,也有教授和研究员。
.......
1)“............研究结果告诉我们:1470--1974年近五百零雾年的干旱资料表明,在华北及其毗邻地区,大旱后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发生六级以上强震的可能性为80%,大旱后不发生六级以上强震的可能性为20%”(摘自耿庆国《中国旱震关系研究》)
2)耿庆国的身份说明他至少经过系统正规的教育,是个内行。
3)如果真的存在“旱后1--3.5年”、面积S大于等于25.2万平方公里”往往发生强震这一事实,把它找出来如何便“有违科学精神”了??
yu_xin51
发表于 2009-2-8 21:25:25
读到一段文字,比较有意思,贴上来大家一起参详(声明一下,我对地震预报一窍不通,所以对各种观点既谈不上支持,也谈不上反对):
——李克让《中国干旱灾害研究及减灾对策》第123页。
如果这段记载无误,就意味着在前548年到前423年的125年时间里,共有27年发生旱灾,平均不到5年就有一次。也就是说,在震前一年半到三年的时间里,发生过旱灾的机率是相当高的。
当然,这只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发生旱灾的机率,并不总是这样高。
lwzlyyy
发表于 2009-2-8 21:44:28
旱震的“旱”与旱庄稼的“旱”是有所区别的...............
yu_xin51
发表于 2009-2-8 21:51:22
引用第68楼lwzlyyy于2009-02-08 21:44发表的 :
旱震的“旱”与旱庄稼的“旱”是有所区别的...............
我注意到lwzlyyy兄之前就已经指出过这一点,不过,我简单查了一下耿先生在《中国旱震关系研究》一书中的表述,感觉他所说的“旱”与干旱、旱灾的“旱”没有大的区别。
这个问题等有时间再仔细学习吧,呵呵。
lwzlyyy
发表于 2009-2-8 21:58:11
引用第69楼yu_xin51于2009-02-08 21:51发表的 :
我注意到lwzlyyy兄之前就已经指出过这一点,不过,我简单查了一下耿先生在《中国旱震关系研究》一书中的表述,感觉他所说的“旱”与干旱、旱灾的“旱”没有大的区别。
这个问题等有时间再仔细学习吧,呵呵。
区别不小............可参看《中国旱震关系研究》第3页和第15页,数十年不遇的大旱与几个月没下雨“没有大的区别”吗?
yu_xin51
发表于 2009-2-8 22:14:02
引用第70楼lwzlyyy于2009-02-08 21:58发表的 :
区别不小............可参看《中国旱震关系研究》第3页和第15页,数十年不遇的大旱与几个月没下雨“没有大的区别”吗?
是我读得不仔细,呵呵。
回头好好学习学习。
不过在该书第3页,作者写道:“根据中国1956-1970年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关系分析统计结果,1972年10月著者正式提出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
可见耿先生的理论的确是基于“十几年”的统计数据。
指舞如歌
发表于 2009-2-8 22:27:26
引用第66楼lwzlyyy于2009-02-08 20:19发表的 :
1)“............研究结果告诉我们:1470--1974年近五百零雾年的干旱资料表明,在华北及其毗邻地区,大旱后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发生六级以上强震的可能性为80%,大旱后不发生六级以上强震的可能性为20%”(摘自耿庆国《中国旱震关系研究》)
2)耿庆国的身份说明他至少经过系统正规的教育,是个内行。
.......
1、我的帖子批评耿庆国在《旱震关系与大地震中期预报》一文中数据处理不严谨,而你却告诉我耿庆国在另外一部作品中统计了505年的数据。这是不是有点儿不搭界?
更有趣的是,通过耿庆国的第二部作品(《中国旱震关系研究》)可知,他在写作《旱震关系与大地震中期预报》一文时所掌握的数据远远不至于1956—1971,但是他在这篇论文中宁愿只用这一小段数据,对其他数据避而不谈,这说明什么?请注意,两篇作品发表时间相差仅1年。
2、耿庆国是内行,他处理数据的方式尤其“内行”。
3、关于“如果真的存在‘旱后1--3.5年、面积S大于等于25.2万平方公里’往往发生强震这一事实,把它找出来如何便‘有违科学精神’了??”请lwzlyyy兄注意一个事实:即使面对一族杂乱无章的数据,也可以在数据中建立类规则命题;在允许对数据进行自由筛选的情况下,建立类规则命题就更加容易。在数据挖掘中,这种技术叫做规则归纳。耿庆国所建立的是类规则命题,当然,如果lwzlyyy兄愿意把类规则命题称为“事实”,我也没办法。在我看来,一个真正严肃的科学家如果如此心安理得地、大规模地自由筛选数据,会让人心惊。
lwzlyyy
发表于 2009-2-8 22:28:01
引用第71楼yu_xin51于2009-02-08 22:14发表的 :
是我读得不仔细,呵呵。
回头好好学习学习。
不过在该书第3页,作者写道:“根据中国1956-1970年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关系分析统计结果,1972年10月著者正式提出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
可见耿先生的理论的确是基于“十几年”的统计数据。
作者书中给出了多个分析统计结果,中国1956-1970年是其中之一,作者比较看着这一时代,也许是这时“中国大陆各气象站历年降水实测资料”“日趋完备”,数据最为真实可靠。(参考15页)
lwzlyyy
发表于 2009-2-8 22:35:19
引用第72楼指舞如歌于2009-02-08 22:27发表的 :
1、我的帖子批评耿庆国在《旱震关系与大地震中期预报》一文中数据处理不严谨,而你却告诉我耿庆国在另外一部作品中统计了505年的数据。这是不是有点儿不搭界?
更有趣的是,通过耿庆国的第二部作品(《中国旱震关系研究》)可知,他在写作《旱震关系与大地震中期预报》一文时所掌握的数据远远不至于1956—1971,但是他在这篇论文中宁愿只用这一小段数据,对其他数据避而不谈,这说明什么?请注意,两篇作品发表时间相差仅1年。
2、耿庆国是内行,他处理数据的方式尤其“内行”。
3、关于“如果真的存在‘旱后1--3.5年、面积S大于等于25.2万平方公里’往往发生强震这一事实,把它找出来如何便‘有违科学精神’了??”请lwzlyyy兄注意一个事实:即使面对一族杂乱无章的数据,也可以在数据中建立类规则命题;在允许对数据进行自由筛选的情况下,建立类规则命题就更加容易。在数据挖掘中,这种技术叫做规则归纳。耿庆国所建立的是类规则命题,当然,如果lwzlyyy兄愿意把类规则命题称为“事实”,我也没办法。在我看来,一个真正严肃的科学家如果如此心安理得地、大规模地自由筛选数据,会让人心惊。
.......
1)《中国旱震关系研究》是一本书,《旱震关系与大地震中期预报》只是一篇稿件,要评价耿庆国的旱震学说,如果连耿庆国这方面的专著都可以忽略,是否太不应该?
2)关键是这些数据中是否存在‘旱后1--3.5年、面积S大于等于25.2万平方公里’往往发生强震这一事实?如果有,为什么不能找出来?既然很容易,楼主是否可以找出一个更好的范围??
醉乡常客
发表于 2009-2-8 22:40:46
我前两天看了下“永动机患者”和“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江湖中的科学”这两本书,建议各位不要再以此种方式花费过多精力在此事上。虽然议题看似有很多论据,而不是像“永动机”那样欠缺几本常识,但我估计最后的效果还是差不多的,就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lwzlyyy
发表于 2009-2-8 22:45:40
“我认为旱震关系不是偶然的,是有其物理学道理的”
“旱震关系是红肿假说的最好证据”
------傅承义院士
附:傅承义 地球物理学家。1909年10月7日生于福建闽侯。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1年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专长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勘探。国际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对地震体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线及地震成因的理论均有独特贡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创建人之一。长期主编《地球物理学报》,为中国地球物理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0年1月8日逝世。
goto11
发表于 2009-2-8 22:54:07
一事归一事,不能因为一个或者几百,几千中国人犯罪,杀人,就认为所有或者大部分中国人都有犯罪嫌疑,都要进监狱。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需要实证研究的情况上面,否则有违起码的当代科学精神。
指舞如歌
发表于 2009-2-9 10:19:32
引用第75楼醉乡常客于2009-02-08 22:40发表的 :
我前两天看了下“永动机患者”和“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江湖中的科学”这两本书,建议各位不要再以此种方式花费过多精力在此事上。虽然议题看似有很多论据,而不是像“永动机”那样欠缺几本常识,但我估计最后的效果还是差不多的,就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同意醉兄的说法。确实,“谁也说服不了谁”。求同存异吧~
lwzlyyy
发表于 2009-2-9 10:46:15
要想评价耿庆国的旱震学说,应该读读《中国旱震关系研究》这本书......................做学问有时候一知半解比完全不知道更要不得
附:《中国旱震关系研究》
简介 · · · · · ·
本书是中国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的奠基性著作和开拓性研究成果。全书由六部分内容构成:总论;旱震关系的提出和建立;旱震关系在中国大地震中期预报上的实际应用;有关旱震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及经验公式;对旱震关系物理基础的探讨研究;中国6级以上大地震的旱震震例报告。可供从事地震预报、地球物理、气象、海洋、地热和防震抗震工作的科技人员及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目 录
总论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确立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的事实依据
第三节 运用旱震关系进行大地震中期预报的方法原则
第二章 旱震关系实例简介
第一节 我国西周末期大旱大震相继发生的明确记载
第二节 几个著名的中国历史大地震震前旱情史料简介
第三节 依据震中区降水量资料对旱震关系做剖析说明
第一篇 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的提出和建立
第一章 中国大陆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关系分析统计结果
第一节 震前旱区的确定标准
第二节 1956-1970年中国大陆旱震关系统计结果
第三节 旱震关系经验公式
第二章 中国大陆7级大地震旱震关系剖析
第一节 青海阿兰湖地震的旱震关系
第二节 河北邢台地震的旱震关系
第三节 渤海地震的旱震关系
第四节 云南通海地震的旱震关系
第五节 剖析结果及其结论
第三章 对华北及渤海地区1972年大旱的旱震关系研究
第一节 对华北及渤海北部地区近年强震危险性的分析判断
第二节 华北及渤海地区1972年大旱区的特旱带
第三节 1974年5月31日提出的旱震关系中期预报意见
第二篇 旱震关系在中国大地震中期预报上的实际应用
第一章 旱震关系对1973年炉霍大地震和1974年昭通大地震的
中期预报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预报经过
第三节 预报依据
第四节 预报效果
第二章 旱震关系对1975年海城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
中期预报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预报经过
第三节 预报依据
第四节 结论
第三章 旱震关系对1976年龙陵、潞西大地震的中期预报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预报经过
第三节 预报依据
第四节 预报效果
第四章 旱震关系对1976年松潘、平武大地震的中期预报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预报经过
第三节 预报依据
第四节 预报效果
第五章 旱震关系对1976年和林格尔地震和巴音木仁地震的
中期预报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预报经过
第三节 预报依据
第四节 预报效果
第六章 旱震关系对1976-1977年宁河地震的甲期顶报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预报经过
第三节 预报依据
第四节 预报效果
第三篇 有关旱震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及经验公式
第一章 关于震源体积与地震震级的关系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震源区直径D与震级Ms的关系式D=100.5M-1.8(公里)的数学推导
第三节 主震及余震震中分布面积A与震级Ms的关系式A=10M-3.7(平方公里)的数学推导
第四节 震源体积V与震级Ms的关系式V=101.5M-5.7(立方公里)的数学推导
第五节 具体
第六节 推论关系式
第七节 关于结果的讨论
第八节 结论
第二章 关于旱震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及其应用规则
第一节 关于旱震关系的基本数学表达式
第二节 关于旱震关系数学表达式的应用规则
第三节 旱震关系数学表达式应用规则举例——依据河北省1972年大旱所做的推算
第四节 对旱震关系数学表达式的讨论
第五节 关于对旱震关系数学表达式的物理解释
第六节 结论
第三章 关于从旱震关系研究得出的孕震过程中异常时间及异常范围与未来地震震级的关系
第一节 关于旱震关系经验公式的回顾
第二节 对中国大陆7级以上强震的震级检验
第三节 与国外结果的比较
第四章 对旱震经验公式是否具有普遍意义的讨论
第一节 旱震关系经验公式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
第二节 旱震关系经验公式的简化形式
第三节 旱震关系效应对各种中期前兆普遍适用
第四节 结论
第五章 关于前兆异常区范围与主震余震震中分布范围之间关系的初步探讨
第一节 由旱震关系研究给出的结果
第二节 关于结果的讨论
第六章 论干旱是大地震的中期前兆——旱震关系经验公式与日本力武常次公式的再比较
第一节 日本力武常次(1975c)公式
第二节 旱震关系经验公式与力武常次(1975c)公式的比较
第三节 日本力武常次(1978)公式
第四节 旱震关系经验公式与力武常次公式的再比较
第五节 干旱是大地震的一种中期前兆
第六节 结论
第四篇 对旱震关系物理基础的探讨研究
第一章 唐山大震的地温异常
第一节 唐山大震孕震过程中确有地温异常存在
第二节 唐山大震前一年(即1975年下半年至1976年上半年)唐山地温异常加速发展
第三节 唐山大震前华北北部80厘米地温异常中心在唐山、玉田一带
第四节 结论
第二章 唐山1972年大旱成因剖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唐山1972年大旱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唐山1972—1976年地温异常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 关于短期气象要素五项指标异常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短期气象要素异常的五项指标
第三节 短期气象要素五项指标异常的判定方法
第四节 短期气象要素五项指标异常的震例资料
第五节 海城7.3级大震的短期气象要素异常分析
第六节 关于短期气象要素异常五项指标的方法有效性问题
第四章 旱震关系物理机制的探讨兼论地震成因
第一节“埃尔宁诺海流”现象可能与火山爆发有关
第二节 关于干旱成因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 旱震关系物理机制的探讨兼论地震成因
第五篇 中国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震例报告
第一章 公元前231年—1980年中国华北及渤海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震前旱情史料
第一节 史料说明
第二节 公元前231年—1980年华北及渤海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关系一览表
第三节 公元前231年—1980年中国华北及渤海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震前旱情史料
第二章 公元1470—1974年近五百零五年间华北及其毗邻地区旱情与强震关系的分析说明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关于所采用资料的说明
第三节 1470—1974年华北及其毗邻地区旱情史料结论一览表
第四节 1470—1974年华北及其毗邻地区大旱年份与强震活动
第五节 华北及其毗邻地区特大干旱年份后一至三年半时间内的大地震动向应予高度重视
第三章 1880—1980年华北及渤海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震例
第一节 资料说明
第二节 1880—1980年华北及渤海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关系一览表
第三节 1880—1980年华北及渤海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震例
第四章 1880—1980年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震例
第一节 资料说明
第二节 1880—1980年中国东北(黑龙江 吉林)地区
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关系一览表
第三节 1880—1980年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震例
第五章 1936—1980年中国西北(陕甘宁青)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震例
第一节 资料说明
第二节 1936—1980年中国西北(陕甘宁青)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关系一览表
第三节 1936—1980年中国西北(陕甘宁青)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震例
第六章 1950—1980年中国西北(新疆)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震例
第一节 资料说明
第二节 1950—1980年中国西北(新疆)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关系一览表
第三节 1950—1980年中国西北(新疆)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震例
第七章 1957—1980年中国西南(西藏)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震例
第一节 资料说明
第二节1957—1980年中国西南(西藏)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关系一览表
第三节1957—1980年中国西南(西藏)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震例
第八章 1894—1980年中国西南 (川滇)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震例
第一节 资料说明
第二节 1894—1980年中国西南(川滇)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关系一览表
第三节 1894—1980年中国西南(川滇)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震例
第九章 1880—1980年中国华东(除台湾省外)、中南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震例
第一节 资料说明
第二节 1880—1980年中国华东(除台湾省外)、中南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关系一览表
第三节 1880—1980年中国华东(除台湾省外)、中南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震例
第十章 1883—1950年中国华东(台湾省)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震例
第一节 资料说明
第二节 1883—1950年中国华东(台湾省)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关系一览表
第三节 1883—1950年中国华东(台湾省)地区6级以上大地震旱震震例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