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荷听雨
发表于 2008-10-27 17:34:57
《追忆梁宗岱:他身上的两个陶潜》由chengang 在第一期读书沙龙的73楼转帖,
百度搜索出自中国图书商报http://learning.sohu.com/2003/12/17/96/article217009656.shtml
我认为“此岸与彼岸,游弋的使者”不是一篇文章的独立标题。
此文找不到作者,我想撤下来的。
marj8181 的卷首语有句话“同样梁宗岱先生身上也不只是只有两个陶渊明。”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这句话,我保留了此篇文章。
网刊的作者处理建议:
追忆梁宗岱:他身上的两个陶潜
作者:佚名
结尾注明:出自《中国图书报》
本文链接:http:// 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550763#1583219
(奇怪,我在73楼取的pid后面的数字,点击仍是进入主楼。不知道什么原因)
白马兄找到了文章出处,等他下载后以他的结论定稿。
白马西北驰
发表于 2008-10-27 21:40:52
引用第40楼依荷听雨于2008-10-27 17:34发表的 :
《追忆梁宗岱:他身上的两个陶潜》由chengang 在第一期读书沙龙的73楼转帖,
百度搜索出自中国图书商报http://learning.sohu.com/2003/12/17/96/article217009656.shtml
我认为“此岸与彼岸,游弋的使者”不是一篇文章的独立标题。
此文找不到作者,我想撤下来的。
marj8181 的卷首语有句话“同样梁宗岱先生身上也不只是只有两个陶渊明。”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这句话,我保留了此篇文章。
.......
找到了“此岸与彼岸,游弋的使者”的出处,可惜我不在校园网上,用不了cnki,下下来看看就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demoner99
发表于 2008-10-27 23:11:55
引用第41楼白马西北驰于2008-10-27 21:40发表的 :
找到了“此岸与彼岸,游弋的使者”的出处,可惜我不在校园网上,用不了cnki,下下来看看就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全文在附件:
ps:cnki类文件下载不限制网络的哈,只需要有帐号就行。。。
白马西北驰
发表于 2008-10-27 23:13:45
引用第42楼demoner99于2008-10-27 23:11发表的 :
全文在附件:
晕,浪费俺5两银子。多谢魔人兄:)
全文ocr如下:
聚焦 Focus?梁宗岱文集
中国图书商报/ 2003 年/ 11 月/ 21 日/ 第 A02 版/
此岸与彼岸 ,游弋的使者
陈太胜 (文学博士 ,任教于北师大中文系)
《水仙辞》原诗高超的意境 ,梁先生译笔的
华丽 ,当时给我很深的印象。后来 ,我选择了法
国语言文学作为学习的专科 ,和梁译《水仙辞》
的艺术魅力给我的启迪多少是有关系的。──
罗大冈
梁宗岱是沐浴着“五四”精神成长的中国现
代知识分子 ,在诗歌的创作、翻译 ,特别是研究
上卓有成绩。然而 ,正如李冰封 1991 年在《读
书》上撰文说的 ,他“早就人为地被中国的诗坛
和翻译界遗忘了”。只是到了去世以后 ,特别是
在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他才似乎慢慢地被人
重新发现。新世纪以来的几年 ,梁宗岱的成就
似乎还有进一步得到估价的可能。最近 ,中央
编译出版社与香港天河图书公司合作出版了精
美的四卷本《梁宗岱文集》,内容包括他的诗歌
创作、诗歌研究、译诗与译文等。本文仅谈作为
翻译家的梁宗岱的成就。
梁宗岱的翻译主要集中在法语、德语和英
语三种语言上 ,这三种语言 ,特别是法语和英语
是他尤为精通的语言 ,像法语 ,梁宗岱更是能够
进行英法双语互译。梁宗岱的英语水平得益于
他在广州的教会学校培正中学的学习 ,这是他
最早开始学习的外语。后来他从英语翻译了大
量诗歌 ,在“文革”期间还从英语翻译了莎士比
亚的全部十四行诗 154 首 ,这部分译作被收入
1978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莎士比亚全集》第
11 卷。
梁宗岱的法语是 1924 至 1931 年留学欧洲
时学的。1926 年春天 ,梁宗岱经朋友介绍结识
了法国当时的文坛巨擘、后期象征派诗人保罗?
瓦雷里(旧译梵乐希) ,其文采深得瓦雷里赏识 ,
二人交往密切。瓦雷里在他为梁宗岱写的法译
《陶潜诗选》序中说 :“我第一个认识的中国人是
梁宗岱先生。一天早晨 ,他来到我家里 ,年青而
且漂亮。他操着一口很清楚的法国话 ,有时比
通常所说的还简炼些。梁先生带着一种兴奋和
我谈诗。一说这崇高的问题 ,他便停止微笑了。
他甚至透露出几分狂热。这罕见热情很使我欢
喜。不久 ,我底喜悦变为惊诧了 ,当我读了 ,立
刻再读 ,梁君放在我眼前的几页纸之后。”从中
也可以看出 ,这个欧洲文坛的泰斗对梁宗岱这
东方青年深为器重与厚爱。梁宗岱用法文写诗
和译诗(中国的古诗) ,诗作多在有影响的刊物
《欧洲》( Europe) 上发表。同时 ,法译《陶潜诗
选》由瓦雷里作序在巴黎出版 ,产生了较大的影
响。1927 年初秋的一天 ,梁宗岱陪瓦雷里在绿
林苑散步 ,瓦雷里还向他讲述了自己著名的长
诗《水仙辞》。也就是从这时起 ,梁宗岱开始翻
译这首长诗 ,至 1928 年 7 月 12 日译就。译稿
和他于次年写的《保罗哇莱荔评传》,刊于 1929
年《小说月报》第 20 卷第 1 号。1931 年由上海
中华书局出了单行本 ,并在 1933 年出了第二
版。
1930 年 ,梁宗岱到达德国柏林 ,在海德堡
大学学习德语一年 ,凭着惊人的语言天赋 ,梁宗
岱又熟练地掌握了德语。1936 年 ,梁宗岱的译
诗集《一切的峰顶》由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发行 ,
其中除布莱克与雪莱等英语诗人 ,雨果、波德莱
尔、魏尔伦、瓦雷里等法语诗人外 ,歌德、尼采、
里尔克等皆为德语诗人。梁宗岱还从 40 年代
开始翻译歌德的《浮士德》,至 60 年代基本译
成 ,可惜手稿在“文革”期间于抄家中丢失 ,后重
译 ,1980 年于病中坚持重新译完《浮士德》的上
卷 ,译稿于其逝世后在 1986 年由广东人民出版
社出版。
梁宗岱的译作以译诗为主 ,同时也兼及译
文 ,主要有法国散文作家蒙田的作品《蒙田试
笔》、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歌德与贝多芬》与
德语诗人里尔克的《罗丹论》。从数量上看 ,梁
宗岱的翻译作品并不算特别丰富 ,然而能够得
到同时代人的高度评价 ,同时又能经受得住时
间的考验。
他的翻译在当时就很有影响。朱自清在
《译诗》(1944) 一文中说到诗的可译性 ,认为好
的译作“可以给读者一些新的东西 ,新的意境和
语感”,在举例说明译诗的历史时说 ,“不过最努
力于译诗的 ,还得推梁宗岱先生”。戴望舒在
1947 年由怀正文化社出版的《恶之花掇英》中
说到波德莱尔的诗在中国的翻译时 ,第一个提
到的就是梁宗岱 ,说“可以令人满意的有梁宗
岱、卞之琳、沈宝基三位先生的翻译”。法国文
学专家罗大冈还是高中生时 ,就看到梁宗岱翻
译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水仙辞》,事隔半个
世纪后 ,他说 :“《水仙辞》原诗高超的意境 ,梁先
生译笔的华丽 ,当时给我很深的印象。后来 ,我
选择了法国语言文学作为学习的专科 ,和梁译
《水仙辞》的艺术魅力给我的启迪多少是有关系
的。”著名诗人卞之琳曾经回忆说 ,还在中学时
代 ,他就先后通过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
超等人“接触到一点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
驱的法国象征派诗 ,只感到气氛与情调上与我
国开始有点熟习而成为主导外来影响的 19 世
纪英国浪漫派大为异趣 ,而与我国传统诗颇有
相通处 ,超出了‘五四’初期‘拿来’的主要货色。
但是它们炫奇立异而作践中国语言的纯正规范
或平庸乏味而堆砌迷离恍惚的感伤滥调 ,甚少
给我真正翻新的印象 ,直到从《小说月报》上读
了梁宗岱翻译的梵乐希(瓦雷里)《水仙辞》以及
介绍瓦雷里的文章才感到耳目一新。”他同时认
为梁宗岱的《象征主义》“以宏观的高度 ,以中西
比较文学的广角”论象征主义 ,至今还是“这方
面的力作”,认为梁宗岱在 30 年代的“详述论评
无形中配合了戴望舒二三十年代已届成熟时期
的一些诗创作实验 ,共为中国新诗通向现代化
的正道推进了一步”,说他“较早参与引进法国
为主的文艺新潮而促使新诗向具有中国特色的
现代化纯正方向的迈进 ,作出过应有的贡献”。
卞之琳以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参加者的身
份 ,对梁宗岱在翻译和学术研究上所作的评价 ,
我认为是深中肯綮的。
梁宗岱的翻译以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的经
验作为基础 ,诗人与学者的双重身份是保证他
的翻译质量极为重要的原因。他从 1919 年就
开始新诗创作 ,不但在广州的各大报纸上发表
新诗 ,并常在上海由商务印书馆刊行的《东方》、
《学艺》、《太平洋学生》及文学研究会主办的《小
说月报》上发表新诗。由于其诗歌创作的成就 ,
1922 年暑假 ,他还在沈雁冰和郑振铎的邀请下
加入文学研究会。这些诗歌作品后来以《晚祷》
之名结集出版。此后 ,梁宗岱诗歌创作的尝试
始终没有停止过。他的诗歌创作与同时代人比
起来有其自身的特色 ,然而就其总体的水平看 ,
当然比不上他诗歌研究的成就 ;然而 ,这种诗歌
创作的经验对他的研究与翻译来说却是不可多
得的基础。
梁宗岱的诗歌研究在三四十年代可以说是
独步一时的 ,他 30 年代中期先后由上海商务印
书馆出版的着作《诗与真》和《诗与真二集》在当
时是影响较大的诗学专着 ,在某种意义上代表
着当时诗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其中《诗与真》于
1935 年 2 月初版 ,5 月即再版一次。他写于 40
年代的《论直觉与表现》,时至今日都可以说是
讨论诗歌创作问题最为深刻的论文之一。他的
翻译正是植根于其创作经验与深入的学术研究
基础上的 ,这样的翻译自然有其独到的地方 ,或
许 ,这也正是他翻译的《小仙辞》在当时能够产
生如此巨大影响的原因所在。
诗的可译性问题 ,一直以来是文化交流中
聚讼绘纭的问题 ,俄罗斯诗人曼德尔施塔姆作
为 20 世纪世界性大诗人的地位 ,今天似乎是没
有太多的疑议了 ,而英国诗人奥登曾经说 ,就他
所看到的英译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来说 ,他很惊
讶人们为什么称曼德尔施塔姆是一个大诗人。
难怪美国诗人弗洛斯特会说诗就是翻译中失去
的东西。然而 ,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不能因此抹
杀译诗的应有价值。就汉语诗歌来说 ,我觉得 ,
译诗就是一种经译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特殊的
汉语诗歌 ,好的译诗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传达原
诗的情感、语调、节奏与意境 ,就某种意义来说 ,
译诗本身就应是一首杰出的汉语诗歌。这或许
可以解释那些“外语水平”或许并不糟糕的译者
为什么会译出非常糟糕的读不通也读不懂的诗
歌 ,个中原因 ,就在于译者缺乏一种诗人的素
养 ,同时又对诗缺乏应有的了解与研究。就这
一点来说 ,梁宗岱译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本
身兼有诗人和学者的双重身份 ;换言之 ,正是作
为诗人和学者的翻译家这一独特的身份 ,才保
证了他译诗的成就。
看来这是一篇书评,有作者、有出处,独立成篇无疑。和网刊上现在采用的版本区别在于前面引了一段罗大冈的话。
现在的问题是前面那一篇《追忆梁宗岱:他身上的两个陶潜》作者是谁、出自哪里呢?
魔人兄运功做一回人肉搜索吧?
demoner99
发表于 2008-10-28 00:04:27
http://learning.sohu.com/2003/12/17/96/article217009656.shtml
百度检索到的文章链接,
以及CNKI全文pdf
文章名字应该为:他身上的两个陶潜
ps: 用UV导出文本即可,干嘛还用OCR 。。
白马西北驰
发表于 2008-10-28 01:01:17
引用第44楼demoner99于2008-10-28 00:04发表的 :
http://learning.sohu.com/2003/12/17/96/article217009656.shtml
百度检索到的文章链接,
以及CNKI全文pdf
.......
魔人兄辛苦了!
看来问题清楚了,是同一期报纸上同一栏目的两篇文章,转到网络上给弄混在一起了。
作者\出处都明确了,请小学兄做相应处理。
诸位晚安
xxpmet
发表于 2008-10-28 08:45:10
大象是强人!学习!
小学
发表于 2008-10-28 08:58:21
截止至昨天18点前的所有错误更新稿:
http://www.namipan.com/d/8aadada6bf7ccc47420b242c7ca36494bdeb01f66e254300
更新了以下内容:
根据修改意见更正的问题(若需要回应的我均在后面用符号“=======//”说明了的)
第5页第1行:1903年农历7月14日——1983年11月6日改为“1903年农历7月14日-1983年
11月六日”。[破折号改为连接号-,即用“减号”键在半角状态下直接输入。]
第5页第21行:破折号断开。
第7页第3行起法文诗排印如下:
Je cueille les
chrysanthèmes sous la haie
de l'est: Calme et
splendide m'appara?t le Mont
du Sud.
[去掉两处“/”,一行排印不下转入下行时左缩进2格。]
第11页第12行:破折号断开。
第13页倒数第7行:破折号断开。
第15页倒数第8行:破折号断开。
第16页第1行:书名:La Chanson d'Amour et de Mort du Cornette Christoph Rilke.加斜体。
第17页倒数第1行、倒数第7行:英文、中文诗歌标题分别加粗字体。
第21页第6、7行:书名:“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加书名号;“梁宗岱著译精华:插图本”加书名号。
第21页第32行:书名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加斜体。
第22页第14行:书名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加斜体。
第22页倒数第3行:在“德语”2字前补左括号,形如:思想与甜蜜,(德语“甜蜜”亦有“悦耳的音调”义)
第23页第5、13行:破折号断开。
第32页第20行:书名:“荷尔德林文集”加书名号。
第38页倒数第6行:书名:“饶宗颐韵文作品集”加书名号。
第42页第1行、13行:破折号断开。
第46页第19、30行:破折号断开。
第62页第5行:破折号断开。
第63页第2行:破折号断开。
第64页第10行:破折号断开。
第66页第3行:破折号断开。
第72页第26-29行:4行诗句改用楷体。
P56,
“管闲事是一种侠气”
结尾无标点。此页另有多处。
请在句末加句号。另本页第14、19行也如此。
P27,
家讲坛余光中:创作与翻译(上)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UwODA0MA==.html
最前缺“百”,而且似乎应该提行。 这个老断好像已说过。
如前所述修改。
P38,
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格律。 导
中间多半个字符的空格。
请照此修改。
P12,
刘志侠先生在前言里所举例梁译魏尔仑”la lune blanche”,
前引号不对。应为:刘志侠先生在前言里所举例梁译魏尔仑“la lune blanche”,
请照此修改。
P5,(两处)
不顾个人安危,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4年新版
P51,(一处)
更彻底地
说, 压根儿就不知道有“自己
逗号后多一空格。
请照此修改。
P5 上数下第7行 “未满20岁就便成为名扬全国的文坛新星”,“就”与“便”这里的意思差不多,应删去一个。
P27 第1行 “家讲坛余光中”前面漏了个“百”字
宜补“百”字,加括号,改为:(百家讲坛余光中:创作与翻译(上)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UwODA0MA==.html
百家讲坛余光中:创作与翻译(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UwODUwOA==.html)
P68,意思略显含混
京派学者崇尚英国绅士风度,梁对漂亮女学生特别关注,而且公开说出来,恐非正宗京派所为。这一点上,他有点接近海派了。
这样修改如何?
京派学者崇尚英国绅士风度,梁却对漂亮女学生特别关注,而且公开说出来,恐非正宗京派所为。从这一点看来,他有点接近海派了。
此条不宜改动。理由:保留原文风貌。
=====================================//改回
1 为了突出特色,在目录前可否加上个导读标出华彩部分?
已有卷首语,可不加导读。
2 第一栏目“一览众山小”中的“读书沙龙第一期:与刘志侠一起阅读梁宗岱”,可否加上摘要,在文章中加小标题,让读者阅读思路更加清晰?
读书沙龙以论坛发言形式呈现,未加编纂,可不用摘要、标题。
3 P9,突然出现“梁宗岱先生的著译”略显唐突,需在原文引出,并标明。如果是“刘志侠主持的“梁宗岱著译精华插图本”这一套书,可在P8结尾标注。
这张图是图示第7页末段。
4 P10,如今,Dasha有幸将刘志侠先生“骗”进了书园,听雨斑竹闻讯,建议开展与刘先生相关的读书活动。刘志侠、卢岚伉俪,曾经亲炙宗岱先生,而我们,已经无缘目睹宗岱先生音容。所以,Dasha提议,“与刘志侠一起阅读梁宗岱”,做一回宗岱先生的“再传弟子”。
红色部分有待斟酌。第一处并没有对比,改为“今天”?第二处,前文说到“无缘目睹宗岱先生音容”与后文提到的(“与刘志侠一起阅读梁宗岱”,做一回宗岱先生的“再传弟子”)并无因果关系,改为“那么”,句末加“吧”,增强建议语气。
原文如此,不必更改。
===============================//改回
另外P26最末“此处所论句子长短与作者气质的关系倒可以与余光中先生在DASHA兄目为‘败家讲坛’的央视‘百家讲坛’讲演‘创作与翻译’时论李白诗互相发明”,“互相发明”不懂其义。
互相发明是说可以互相印证,此处无问题。
P42,
因为散文是不压韵的。有些散文的确像诗,叫做散文诗。那可能不是散文的常态。
“压韵”应为“押韵”。
压韵、押韵两可,为保留原文风貌,请考虑改回原文。
======================//改回原文
P67,
罗不觉为之一
楞,结结巴巴回答不上来。
“楞”应为“愣”?
楞、愣两可,不用修改。
P63,
你看如何?
后面的问号,好像是半角。其它的地方看也是如此,或就罢了。
请小学酌定。
===================//这里是全角的问号,无误
P5,
梁宗岱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修成一个真正高贵的人格。”
P7,
这是宗岱先生游学法国时译成
法语的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似这样更好:句末的标点在引号外。
此处标点符号用法无问题。请参看汉典标点符号用法简表:http://www.zdic.net/appendix/f3.htm
P11,
乃至于,有专家学者评说前面傻引马先生的话说
“傻”似指“Dasha”,原文易引起歧义,不如改过。这一点在下直看到P54“开头所引大傻的问题”才明白所述。主持人=Dasha=傻!
还是保留“傻”这一称呼吧,既然兄参看前后文能弄明白,其他读者也应能做到:)
P38,
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格律。 导
中间多半个字符的空格。
P17,
(字句、次序本身(这“适
当”两字)可讲求的也仍然很多),
两重括号,可另处理。
可不修改。
卷首:
他“静穆”的时候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
P55,
他“静穆”的时候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
这是个“老”问题,上次已提出,白马学士已在11楼作了回应,但在下仍坚持后一种为好。请小学将二者统一为是。
引用整句,句号在引号内。参见:http://www.zdic.net/appendix/f3.htm。
P10,
图文稍显不和,能不能如所附图一样。电子书图文混排更是一窍不通,请小学莫笑。
============================//这样可以显得没有那么呆板
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68页倒数第3行:“此岸与彼岸,游弋的使者”是一篇独立文章的标题,改为与其他文章相同的格式。
《追忆梁宗岱:他身上的两个陶潜》由chengang 在第一期读书沙龙的73楼转帖,
百度搜索出自中国图书商报http://learning.sohu.com/2003/12/17/96/article217009656.shtml
我认为“此岸与彼岸,游弋的使者”不是一篇文章的独立标题。因为找不到作者,我想撤下来的。
marj8181 的卷首语有句话“同样梁宗岱先生身上也不只是只有两个陶渊明。”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这句话,我保留了此篇文章。
网刊的作者处理建议:
追忆梁宗岱:他身上的两个陶潜
作者:佚名
结尾注明:出自《中国图书报》
本文链接: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550763&fpage=1&toread=&page=4
(这里等我晚上来把链接地址简化下)
小学
发表于 2008-10-28 09:00:39
尚未解决的问题将在下一稿中更正!
白马西北驰
发表于 2008-10-28 10:27:37
引用第48楼小学于2008-10-28 09:00发表的 :
尚未解决的问题将在下一稿中更正!
小学兄辛苦了哈。
那两篇文章请考虑分别作如下处理:
[标题]他身上的两个陶潜
[作者]施康强
[文末注明出处]《中国图书商报》 2003 年 11 月 21 日 第 A02 版
[标题]此岸与彼岸 ,游弋的使者
[作者]陈文胜
[文末注明出处]《中国图书商报》 2003 年 11 月 21 日 第 A02 版
格式与其他篇目统一即可。
依荷听雨
发表于 2008-10-28 11:17:11
昨天和linsi 、断指残编审核网刊,对小学制作网刊的认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感动。因为主编工作繁忙,小学在这期网刊制作中工作量很大,决定这期读书沙龙网刊的副主编加上小学。
封底
总编:依荷听雨
主编:linsi
副主编:断指残编 小学
责任编辑:白马西北驰
文字编辑:wrin xxpmet
美术编辑:小学
特约记者:江南生
白马西北驰
发表于 2008-10-28 21:14:36
最新稿还发现一处小问题:
第11页第9行:破折号断开。
小学
发表于 2008-10-29 14:34:30
晚上传定稿……
xxpmet
发表于 2008-10-29 18:36:21
请教小学:
P68与前后比较,如何要更黑一些?
以为是有插图,但看P71亦有图,却并不这样啊。
P55亦浓一些。
可能还是图文混排的原因。
小学
发表于 2008-10-29 19:51:32
晚上跑到一个朋友这里,是铁通,上不了园地,只好叫另一个朋友帮忙发一下,怕错过时间,怕因此失信于人。
有问题只能能明天再改了。
11页没加标点的定稿版本:
http://www.namipan.com/d/%E8%AF%BB%E4%B9%A6%E6%B2%99%E9%BE%99%E5%AE%9A%E7%A8%BF01.pdf/6719d45739d7cb10e171517507c53f5c27a61104ceb74300
11页有加标点的定稿版本:
http://www.namipan.com/d/%E8%AF%BB%E4%B9%A6%E6%B2%99%E9%BE%99%E5%AE%9A%E7%A8%BF02.pdf/a8eefb6012b5df0b4da97847459d7cad9c839e73e1b74300
小学
发表于 2008-10-30 09:07:34
引用第53楼xxpmet于2008-10-29 18:36发表的 :
请教小学:
P68与前后比较,如何要更黑一些?
以为是有插图,但看P71亦有图,却并不这样啊。
P55亦浓一些。
.......
这个我觉得跟显示器有点关系
我发现过,换台电脑就好了
文中的所有相似内容格式是统一的
断指残编
发表于 2008-10-31 22:38:11
**** Hidden Message *****
依荷听雨
发表于 2008-11-2 07:41:18
第四期网刊栏目名字是苏鲁支提出的,按稿费标准给付40论坛币。
demoner99协助查找资料,及时援助,奖励30论坛币。
Gossudar 、buyiyijie 协助查找资料,联系书友,修改编后语等,各奖励30论坛币。
感谢大家的对《书园》编辑部的支持,我们将努力做得更好以回报大家的热情。
断指残编
发表于 2008-11-4 21:16:06
第四期网刊稿酬
请各位跟帖领取。
homestudy
发表于 2008-11-4 21:35:58
排队
领咖啡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