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chren 发表于 2008-12-28 13:51:17

上个星期一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最低温度达到了零下3度,早上迟到的学生明显比平时多(前一段时间因为作了强调,迟到现象不像以前严重)。有的学生缩成一团直打哆嗦,更有甚者冷得几乎要哭,不愿写字(这就是差异,有的学生意志就是比别的学生薄弱)。上课之前我让他们“摩拳擦掌”,再用手搓一搓脸,还叮嘱他们下课就出去跳绳、踢毽子。下午,气温不像早上那么低,学生情绪好多了,上午哭丧着脸的学生也露出了笑容。

benchren 发表于 2008-12-28 14:51:00

班上有一个男生,父亲是广东人,母亲是本地人,以前一直呆在广东,因为父母在广东一直很忙,现在被送到这里上小学,和他的姨一起生活。他好像很有上进心,有一次选组长时,他也举起了手毛遂自荐,可是因为他的测试成绩一直不理想我没有让他当组长。有一次他的姨来学校了解情况时,我就把他在学校的表现告诉了她。她的姨说他在家非常好动,问我他是不是有多动症,我予以否认,因为他在学校比较斯文,不太合群(这跟他来安庆不久有关吧),根本算不上班内最调皮的学生。我说可以让她的孩子帮帮他,她告诉我他在家跟表姐就像冤家一样,我无语了,只得让她自己多费心。那之后,这孩子上课发言比以前积极了,测试成绩也上升了。上星期五,他的远在广东的母亲打来电话了解情况,我这时才知道他其实算是一个广东人:在广东上的全托幼儿园,说的普通话带有广东方言特征。她说孩子说我挺好的,得到学生认可我很高兴,我更详细地把我对他的了解告诉了她。
15楼提到的小女生在家的表现跟在学校也几乎有天壤之别,她爸爸不止一次求我们老师对她严一点(此一时彼一时,以前教高年级学生,我常常要求学生家长帮我管学生)。他说她在家很霸道,谁也管不了她,我想这可能跟父母一直过分地宠爱她有关。她在学校没有一点“霸道”的表现,很听话,也不娇气,就是写字速度很慢。
在不同的场合表现不尽相同,这一点无论大人小孩都一样。我们要想对学生有较全面的了解,还要尽量知道他在家的表现,这就是家访(其实打电话也可以)、开家长会的重要性。如何在学校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呢?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是最真实的,我想让学生展现他的本真状态至关重要。不光下课观察学生,上课时教师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老是板着脸让学生一堂课从头到尾坐得笔直,那样看到的学生只有共性没有个性,了解的学生只能是片面的,甚至有时看到的只是假象。

快要放假了,有一个班的音乐书上的歌曲全教完了,星期五我带上音乐欣赏磁带去上课。西方音乐教学有一种体态律动教学法,平时教唱歌时我偶尔会让学生边唱边做动作,欣赏音乐时我也叫学生随音乐做动作,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做,不要求一致。我则在一旁一边放音乐一边观察,这比平时叫几个学生上台唱歌更能了解学生,我可以看出哪些学生真的听懂了音乐,哪些学生运动协调能力(也可以说是舞蹈天赋)强,当然这也让我知道“无知者无畏”——有的学生虽然动作难看却依然忘我地动个不停——有多少成年人敢于这样自我表现呢?当然现在的90后也许是最裸露直白的一代。

benchren 发表于 2009-1-4 20:46:52

从我刚教书时我们省的学校就一直给学生配了《基础训练》,一年级学生让他带回家做,如果家长不辅导,交上来的作业不少惨不忍睹。我一般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遇到组词或造句之类的题目我一般先请学生口头发言,然后选一个答案写在黑板上(有时也请个别学生上台写),我承认这是为了批改时省事一点,不过我也鼓励学生写出跟我写的不一样的答案(有的学生很喜欢写自己想出来的与老师不一样的答案,而有的更愿意照抄黑板上的,即便他已经说出了不一样的答案,长远看前一类学生可能更有前途),前提是他有把握写对。新的课改理念不提倡所谓的“标准答案”,倡导多元化,最终达到培养个性鲜明的学生的目的。我想语文可能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性),英语题会有那么多不同的正确答案吗?语文试卷中的组词、造句就存在上百种答案,而作文更是几乎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种“答案”。

benchren 发表于 2009-1-4 20:49:04

关于班干

有班长一名,课代表一名,十二个小组长,其中一个是课代表兼任。全班共七个小组,有五个小组有两名组长,这五组实行轮换制,一个星期换一次,从目前看轮转得不错。下学期打算改成八小组,每组都设两名组长,这样就有十六个组长。我想这样做不光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而且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以前听说有人建议全班每个学生轮流当班长,我想这至少不适合一、二年级,或许可以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实行。

benchren 发表于 2009-2-24 18:54:14

大年初一,接到一个学生的电话拜年,可能是他的父母让他这样做的,尽管如此,我还是很高兴,这说明老师在他父母心中的地位很高,在他们的熏陶下,孩子以后肯定也会尊敬老师的,前提是你值得他们尊重。

这学期开学并没有家长用物质方式向我表示“心意”,也没有人说要请我们吃饭,也许他们都知道了我的为人吧。这样最好,免得一一跟他们推辞。

benchren 发表于 2009-2-24 19:33:29

上星期学校对上学期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颁奖,我班有十多个学生获得了优秀作业奖。发完奖,有个没得奖的小女生问我:“老师,他们得了奖,怎么我没有?”我一听,心中不禁暗笑:童言无忌,毕竟是孩子啊。不过我表面上还是一本正经:“以后好好做作业,下次就该你得奖了。”从她的表情看,她好像还是很迷惑。不过我难道真的确信读懂了她的心理?“幼稚”两个字就能搪塞过去吗?其他的孩子也很幼稚,只是有的程度不同而已,为什么别的孩子没有提出同样的问题呢?首先她很想得到奖,不过其他没得奖的也很羡慕得了奖的学生,他们之所以没问,是因为他们多少受了中国成人那种传统心理的影响,那就是尽管有一肚子意见,表面上却要装成谦谦君子,还有就是重视谦虚,与世无争(哪怕自觉比别人强),而这个女孩没有这么多的“心理积淀”。也许她就是觉得许多同学得了奖,她也应该得,就像他们不能容忍老师偏心一样,不过她也应该看到也有人跟她一样没得奖——难道她隐约有点不服气?她觉得自己的作业并不比个别得奖的差(事实确实如此)?总之她是个很好强的孩子。

(也许是受了以竞争、自利为理念的现代经济制度的影响,国人早已没了所谓的“君子风度”,为当先进、当官而唇枪舌战甚至大打出手的大有人在。其实即便在传统社会,真正奉谦谦风度为圭臬的也极为少见,只有少数读书人和一些下里巴人。)

benchren 发表于 2009-3-7 22:02:59

“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其背后有来自既得利益者的推手”

俺们普通教师也属于“既得利益者”之列,虽然跟各级各类上司相比,俺们得的不过是蝇头小利,比如偶尔会有家长请你吃饭,开学初或教师节会有个别家长把红包或购物卡塞给你。俺现在要说的是让学生购试卷之类教辅资料教师所得的回扣。虽然有关部门早就严禁学校或教师给学生购买加重他们负担的教辅资料,但它俨然已成一纸空文,“不打无准备之战”,你不搞题海战术学生怎能轻松应对书面考试?俺以前都是亲自去书刊批发市场与书商(他们也在发应试教育之财啊,俺这里的所谓书刊批发市场主要就是做这个生意)讨价还价,买好后带到学校,再发给学生,不赚一分钱,完全是免费抽时间给他们当跑腿。后来学校不允许教师向学生收钱(除非学校授权),于是有人就跟领导或教师接触拉生意,互惠互利,得不到利有些人可能会不配合,于是有了回扣。刚开始俺还不好意思,不过后来还是随大流了(何必总是显得特立独行呢?很多人当了官就腐败原因也在这里,身不由己啊)。现在收钱时虽然仍然觉得不光彩,但也给自己找到了借口:不管你收不收,不管学生在哪儿买他都得付八折(我一次买几十本甚至上百本当然只需五、六折甚至四折),我们得到的不过是书商利润的一小部分;再说教师还要花时间、精力给他们批改讲解,权当是给我们的辛苦费吧(表面看这也加重了教师负担,其实教师应该把这些时间精力花在对学生更有益的事情上,当然事实是如果没有那些课外作业和试卷很多教师确实很悠闲)。

不知其他同行和圈外人士怎么看这个问题。

btzx 发表于 2009-3-14 19:09:37

现在楼主这样的教师在我们这里不多了,很多教师收受礼品,风气呀

benchren 发表于 2009-4-3 19:58:07

上星期六我正在小区门口等人,忽然一个小伙子走过来:“咦!任老师!”我一阵诧异:“你是——”“我是ⅹⅹ。”我一下子记起来了,仔细一看,现在的他其实跟小时候的他还是很像的。他说他刚送女朋友回家。岁月催人老,转眼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就变成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了。

转眼我也已经教了二十年书,虽然不敢自诩桃李满天下,但教过的学生确实不计其数。其中只有一个班我教了四年,那些学生见到面我应该都能认出来,而且能说出姓名,还有两个班教过三年。其余的我只教过一年或两年,若干年之后遇到他们我可能很难认出,更别说叫出名字了,因此当他们喊我时我大多只能点头,即使他们自报了姓名,好在见到我一脸迷惑他们都不太在意。

benchren 发表于 2009-4-3 21:27:18

《小鱼的梦》课后有这样一个问题:小鱼梦见了什么?虽然只是一年级的学生,但有的已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不善回答这种开放题,事实上这类问题恰恰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最紧密。大多数学生只是重复文中的话,也有让我欣慰的回答:它梦见和星星捉迷藏。符合课文意境但又不囿于课文内容,而且有别于成人思维。

xiaoping0120 发表于 2009-4-7 20:06:24

期待更多~~~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09-4-8 07:32:16

引用第28楼benchren于2009-04-03 19:58发表的 :
上星期六我正在小区门口等人,忽然一个小伙子走过来:“咦!任老师!”我一阵诧异:“你是——”“我是ⅹⅹ。”我一下子记起来了,仔细一看,现在的他其实跟小时候的他还是很像的。他说他刚送女朋友回家。岁月催人老,转眼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就变成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了。

转眼我也已经教了二十年书,虽然不敢自诩桃李满天下,但教过的学生确实不计其数。其中只有一个班我教了四年,那些学生见到面我应该都能认出来,而且能说出姓名,还有两个班教过三年。其余的我只教过一年或两年,若干年之后遇到他们我可能很难认出,更别说叫出名字了,因此当他们喊我时我大多只能点头,即使他们自报了姓名,好在见到我一脸迷惑他们都不太在意。


看过一个资料,人的记忆是十五岁以前的记忆保留时间最长,以后随着岁月流逝记忆保持的时间越来越短,越来越模糊,但是人的童年记忆好像是保持二三十年之后也慢慢开始模糊,所以看到您的这篇札记,感觉很亲切!

十几岁小孩转眼成二十多的小伙子,真是岁月的功力

教师最大财富大概就是这样有着亲切回忆的和自己学生的偶遇,当年的青葱岁月,无邪少年,今天的栋梁,明天的骨干,真是不错啊

benchren 发表于 2009-4-25 23:54:59

一两个星期前我遇到了我以前的两个学生,一个男生,一个女生。遇见学生我照例会问他们现在学习怎么样,那个男生说:“现在我的英语成绩好得不得了。”记得他以前很不用功,不过并没掉队,考试成绩一般中等偏上,尽管因为现在的老师要求严格和他自己比以前自觉导致他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是不是好到他说的那个地步我有点怀疑,因为他以前说话有点吹嘘。当然也有可能他的英语成绩在那个班乃至那个学校名列前茅,但到了别的学校或别的班他未必敢那样说。

那个女生的回答是:“成绩还不错。”其中当然包括英语成绩。她小学时的英语成绩虽然在班上算不上数一数二,但能排在前十名,再加上她不像那个男孩张扬,所以我更相信她的话,认为她的成绩还要好于那个男生(他们现在不在同一所学校),虽然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当然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毕竟我曾是他的老师,如果他们认为今天的成绩跟我多少有点关系那我更是有点受宠若惊了,虽然当时要是换作别的老师教,他们今天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其实因为我的不严厉,许多学生小学毕业时英语成绩相当差,少数学习用功的学生不应该成为自己的遮羞布,因为任何一个合格的教师都能教好他们。

话又说回来,我虽然不赞成取消小学英语,但我一直认为英语是可以速成的,对应付考试而言尤其如此。上面提到的女生就比一般同学少学了两年英语,她不是很快赶上并超过很多同学吗?所以即便有些学生念小学时英语学得不好,但只要他及时醒悟,未为晚也。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作为自己“误人子弟”的借口。

lsg003 发表于 2009-4-28 13:02:46

看楼主的教学札记,让我很是感动。为人师者,就要这样用心去做教育。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耳语,都应当被教育者敏锐的捕捉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教育契机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要去感应,要去行动。

凑个热闹,下面贴一个偶的教学札记:
三年级xxx同学心态转变所用时间——三个月(2008.12.1——2009.3.15)

开始时:老师布置任务后,左顾右盼,说笑玩闹 最后一个被迫过关,勉强能过关
   下课后,调皮男生找她玩 女生不主动与她玩 每当回答不下来老师的提问时,同学们笑话她 体质好 偏男孩子气

主要问题:学习习惯不好 学习上有畏惧心理 上进心不强 学习上失了自信心 因学习差而产生与同学交往障碍 长期这样下去,会导致厌学、破罐子破摔

现在:老师布置任务后,积极准备,争先恐后要求参与过关测试 不再是最后一个过关的同学 与女生融在了一起,相处很融洽 抄写字迹清晰,写作水平中等 尝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有了自信心

我的做法:

不失时机表扬她。

先从外围:下课玩跳高,赞扬她跳得高,体育厉害;再从学习上曲线表扬:她最后一个过关,教师说“昊然很厉害,读得最好,语调、节奏,一点错误也没有,非常完美。” ( 这是为了缓解她因最后一个过关而造成的失败压力);再从学习上正面表扬,“只有昊然知道这个词,很不简单!”“昊然真厉害!进步最大!”“写的最好!”“读的最好!”

悄悄提醒:老师布置任务后,赶快准备,及早过关,你也能行的。

下课玩时:有意喊她和女生一块玩。

家长来接时:当着家长的面表扬她。

benchren 发表于 2009-5-5 22:04:14

引用第33楼lsg003于2009-04-28 13:02发表的 :
看楼主的教学札记,让我很是感动。为人师者,就要这样用心去做教育。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耳语,都应当被教育者敏锐的捕捉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教育契机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要去感应,要去行动。

凑个热闹,下面贴一个偶的教学札记:
三年级xxx同学心态转变所用时间——三个月(2008.12.1——2009.3.15)

.......
我的工作没有你做得细。说实话我现在谈不上热爱这份工作,而我接触过的同事基本上只把它当谋生的手段而不是把它当做事业。

benchren 发表于 2009-5-5 22:40:04

这学期已经过去一半了,学生的学校生涯快到一年了,我发现组长发本组同学作业本时很顺利,发其他组同学的本子时往往费时费力,有时不得不向我和其他同学求助——多数时候是不认识名字,有时勉强认出名字又不能和人对上号。组长如此,别的同学并不比他们好多少。他们跟我说谁在摘花、谁在吵架时常常用“那个脑袋大大的男同学”或“坐在XX前面的那位女同学”之类的句子。我也教另一个班的音乐,它的情况跟我班差不多。
这说明什么呢?首先,学生的识字量还不够大,虽然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对学生识字的要求比较高,但学生姓名中肯定有他们没见过的字,或者虽然书中出现过,但脱离了语境他们就觉得很陌生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掌握。更重要的是整个班级还没有真正融为一个整体,学生当然应该有几个要好的朋友甚至可以形成一个小圈子,但除了朋友及座位周围的几个同学几乎不跟其他同学交往无疑是不对的,学生的交往面还应更广才对。一个成年人只跟一两个人交往甚至不跟任何人打交道他的精神迟早会出问题,对儿童而言危害更大,因为那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会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你也可以归罪于我们班的学生太多了。

woi55 发表于 2009-5-6 01:15:38

引用第35楼benchren于2009-05-05 22:40发表的

weijun_ts 发表于 2009-5-6 12:39:37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爱都是相互的,你对他们不经意的举动让他们感动,他们很平常的一张贺卡,一束鲜花也是对你的一种鼓励。教师是辛苦的,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尤其如此,但如果一切努力都有意义,那便都值得。

enith 发表于 2009-5-7 08:26:12

读书读到现在,记忆的一部分是老师。小学时的数学老师,因为我的调皮,现在还记得我

中学时的英语老师,英语不是很好,却受到老师的关注。

那个时候没有送过什么东西,全班都没有,但当时对教师的情意最深,美好的事情不常用

benchren 发表于 2009-5-7 20:08:41

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班上有个男生叫“付陈红”,他爸爸叫“付世聪”,上学期有个女生老是称呼那个男生“付世聪”。当时我有点不解:对绝大多数一年级孩子来说,“付陈红”似乎更好记一点,她怎么偏偏就记住了“付世聪”呢?我想这里的问题不是好不好记,而是她在熟悉他的名字之前先认识了“付世聪”(为了了解相关信息,我让他们把户口簿带来了)。我曾给她纠正过,可她还是叫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还是她自己不知不觉改过来了,这也可以看出第一印象是何等重要。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教育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