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qihouba
发表于 2006-11-20 19:20:57
报刊阅读法
阅读报刊的主要方法有:
(1)例览标题、栏目,以了解内容概貌,找出阅读重点。
(2)精读重点内容,可对它边读边记边评,并作必要的注批摘录。
(3)略读一般内容。
(4)多报参照阅读。长期坚持以一二种报刊为重点,同时涉猎多种报刊,对一些重要问题扩展思路,加深理解。
(5)剪贴、摘抄、编写目录或索引,是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资料的有效途径。
yiqihouba
发表于 2006-11-20 19:23:03
择优读书法
书太多,好书却难找。如何择优,自有妙法。
一是先看首尾,摸清来势。开头一二页若是提出新问题,或能引人入胜,可读。结尾数段如确有新境,或能出其不意,当细读。
二是倒读。报刊上往往有些补白短文,不足千字,不可错过。言之有物的杂文随笔亦多在刊物之尾。
三是读书时兼用鼻嗅,学《聊斋志异》名篇《司文郎》中的盲和尚,以怪鼻嗅出文章的优劣香臭。闻到味儿不正,便可停。如文中自夸“小有名气”,或毫无必要地反复自称年轻女作家者,可慎读。
四是遇读不懂的书,有多种情况。一是自己学力不足,该书的确高明。二是作者将自己弄不懂的事,用人人不懂的表述方式来“炒卖”,借以吓人。不读它,勿上当。
五是长篇小说未见得章章精彩,回回动人,也杂有平常篇章,甚至有败笔。如果读到理不明、气不顺之处,可暂停,插上书签,跳过去继续读。全书读完后再回头翻阅“暂停”之处。以判定是败笔还是确有高招。
六是重视新人之作。新人在当今环境下能脱颖而出,必具实力,不可忽视。
yiqihouba
发表于 2006-11-20 19:25:35
综合性阅读方法
综合性阅读法是一种综合吸取读物信息的阅读活动。 一般分成七个步骤:1、书名或文章标题;2、作者;3、资料来源、年份、数据;4、基本内容、题材;5、事实部分;6、所述材料的新思想和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的可能性。 为了便于掌握这七个步骤,读者可以把具体的读法写在纸上,按照每个步骤的要求对照着去阅读,以便使信息条理化,达到综合吸取有用信息的目的。
综合阅读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一种概念,懂得读物所谈的问题,于是进入第四步,即掌握读物的主要内容和题材。读物开头所涉及的各种事实、人物、数椐等等,在第五步时应当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并且要对读物的内容进行筛选和积累。第六步是作者观点的分析,同意还是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这时要确定下来。第七步实际上是读完了之后的思考。从所读的材料中究竟汲取了哪些有益的东西,哪些新的信息,在实际工作中打算如何应用。掩卷而思,要对照检查每个步骤是否都达到了上述要求。
这种综合阅读,能使读者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掌握所读的材料,更准更快地找到所读材料所包含的全部有用信息。
yiqihouba
发表于 2006-11-20 19:26:53
跳读阅读法
标题、重点跳读法。 阅读时抓住每本书中的标题、每章前的内容提要或章节后的重要结论,把全书、全文中的主题和中心连贯起来。
首尾句跳读法。 阅读时,只读每个自然段落的首尾两句。这种方法最适合于阅读科学性著作。抓住首尾句,就能很快地顺着全书的发展主线,获得对全书的总的理解。
中心词跳读法。 只读与自己阅读目标有关的词和句子,省略去与此无关的其他部分。这种方法既适用于查阅资料,也适用于对已读过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yiqihouba
发表于 2006-11-20 19:28:25
三勤阅读法
三勤阅读法是一种以勤求巧的阅读方法。在勤读、勤抄、勤写的过程中,把略读与精读结合起来,达到理解内容、发展记忆、学以致用的目的。 勤读是指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 ,选出自己目前最需要读的书,又选择该书中最适合自己需要的内容,反复阅读,并且勤抄勤写。勤抄不是乱抄,而是对那些重点内容、精辟见解,用勤抄的办法来加深理解和记忆。例如一段精彩描写,一条格言,一种新的观点,一个先进典型,这些很有价值的内容,需要记忆和运用,都把它摘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随时翻阅,经常整理归类,帮助消化理解,掌握使用。
在勤读、勤抄的基础上,必然会有一些心得体会,于是就要勤写了。 勤写指练笔要勤有体会就记下来,把学习的体会运用于实际,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意见。勤读勤抄,可以加深理解,反复巩固,丰富积累,有助于把许多片断、零散的知识串起来,发展记忆力。勤写则是勤读勤抄并联系实际的结果,它又反过来促进勤读勤抄。 勤奋是成才必需具备的条件之一,勤读、勤抄、勤写的“三勤阅读法”是它的具体表现。
yiqihouba
发表于 2006-11-20 19:29:49
勾画阅读法
这是一种边阅读、边勾画标记的阅读方法。
第一步是“初读标记”。 在读第一遍时,以读为主,同时用一套自己爱用的符号勾画出要点、难点、疑点。
第二步是“重读整 理”。 读完全书后,通过重读整理初读时画的符号,并依据符号复习要点,研读难点,思考疑点。由于读完全书后可以融会贯通地理解,很可能感到先前勾画的难点、疑点已不复存在。经过重读整理,更改符号,便能明显地感到书本由厚变薄,知识已牢记在心。
勾画标记要有各种区别意义的符号,并且一以贯之,逐步形成自己惯用的符号系统。惯常采用的勾画标记有:一要点;二难点;~~~~~疑点;‖重点层次;()重点段落;×××谬误;?重要语病;#待摘录的资料。
yiqihouba
发表于 2006-11-20 19:31:25
读书四到
有句俗语 “好脑袋抵不上一支烂笔头”,这句话用在读书上更见其妙。大凡有读书嗜好的人,恐都有相似经历,即每读完一书.初始书中所叙人事栩栩在目,印象鲜灵,首尾活络明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形将不复存在,不用说书中一些原本熟记的情节早已让时光之沙淘尽淹没,甚至就连部分主人公的脸谱也褪化得模糊不清。
人脑的记忆毕竟是有限的,最好的办法是读书带支笔。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笔行于思,既能巩固书本知识、加深印象,还可使日后的读书笔记成为一己学而致用之宝库。古今中外学人对读书笔记多有身体力行,蔚为观止。
读书不带笔,犹如吃饭不带筷子,囫囵而入,消化自然容易不良。读书做笔记之益处是显而易见的,纵使你有妙笔生花之才,也未必抵得上哪怕一杆小小的笔头所能承载的重量。 昔有宋人朱熹提倡读书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今替朱老先生补上“一到”,曰“笔到”,有此“读书四到”,方是读书完美的境界。
yiqihouba
发表于 2006-11-20 19:33:08
读书“四如”
清代诗人法式善,写有《读书四首》,运用四个比喻,论述了读书的道理和方法,很能给人以启迪。
第一首说:“读书如蓄货,一室靡不有。瑰奇产岩阿,幽怪发渊蔽。当其求莫致,岂借跋涉走。”他认为读书要像蓄积宝物一样,应当应有尽有多多益善,甚至不惜长途跋涉以求得。当然,有了珍宝也不要炫耀于人,同时又不能闲置不用。
第二首说:“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读书要像植树一样,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日月来往,不知不觉地就会长大,拔苗助长,欲速反而不达。最初可能感到“掩卷了无得,心中时快快”,但坚持不懈地读下去,“忽然古明月,照见天怀朗”。自然就会融会贯通,收获不小。
第三首说:“读书如行跑,历险毋惶惑。安保万里程,中间无欲仄。自古志士心,往往伤壅塞。”读书如行远路,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在这种时候,要勇敢地挺住,坚强地走下去,“半途勿消息”,“要从实地行,直造光明域”。一定能够达到很高的境界。
第四首说:“读书如将兵,当先讲纪律。将军扫群寇,势若风雨疾。”有了严明的纪律,军队打起仗来才能势如疾风暴雨扫灭敌寇。他借《易经》中的话说:“师贞丈人吉”。贞,就是正,正义之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他特别强调读书要“树义”,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树义不制胜,不如不开帙”。读书若无正确的思想作指导,若不能用来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还不如不读。
yiqihouba
发表于 2006-11-20 19:35:21
读书的选择
“头悬梁,锥刺股”,经常用于形容刻苦读书、奋发有为的人生拼搏精神。
读书的方法很多,读书的途径也很多。读有字书易,读无字书难。不读,易也不易;读了,难也不难。难易之辨在乎心耳,亦关乎人耳。
一个人不仅根本不可能读尽天下的书,而且也不宜以有限的精力,去读一些对自己无用甚至有害的书。“开卷”并非都“有益”。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因此,即使从阅读的选择角度来看,我们也不能丢掉自己的头脑。
读书,倘若老是限于读,按叔本华的说法,是别人在替自己思想,我们不过是在重复别人的思想,如同儿童启蒙习字依据描红簿描红一样。这在一个人的学习初期,是必要的,但它毕竟是读书的初级阶段。读书的目的,终究是要在书籍的启示下,自己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就要在读书中多加思索,多有生发,防止使自己的头脑沦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窒息了创造精神。
当然,漫无目的地阅读,亦是一种休闲方式,它的特点是放松、自由。但这应是另一种精神状态了。
yiqihouba
发表于 2006-11-20 19:36:47
理解深 读得快
有理解地阅读,是快速阅读的前提。 读书的目的,在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如若囫囵吞枣,不作消化吸收,就违背了快速的意义。因此,要求对书刊的内容,要有充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效果,并在有效中加快速度。
每本书或每篇文章的重点,一般约占全文的25%,这部分内容有人称它为“金子般的核心”。“筛选”式阅读法,可以运用来选留这四分之一的“金子”,如再进一步消化吸收,效用发挥得更好。
快速阅读法要求读者对书刊内容的理解,带有浓缩知识的特点,在充分消化重点内容后吸取其中的精华。 专家们为此设计了三步曲式的“消化吸收”阅读法:1.选出最能反映内容实质的相关词语——关键词;2.将关键词加以有机的组合排列,使它具有完整的意义;3.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进而记住它。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阅读一篇论述“统计学”定义的短文,可按下列三步进行:1.选取出四个关键词——统计学、数字表列、科学、方法;2.统计学是科学,是数字表列、是方法;3统计学是一门科学和一种数字表列方法。
人的大脑是知识仓库,它是不断地存人知识和消息,也要随时提取出来应用,有理解地去阅读,知识的存、取才可实现。理解能力强,接受知识势必多而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小孩子把“5”当成是“2”相加,这也是一种最简单的理解方式。对事物的理解,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使方式方法越来越先进、越灵活。所以说,有理解地读书,是快速阅读的先决条件。
yiqihouba
发表于 2006-11-20 19:40:16
批注笔记法
批注笔记法就是在阅读时把文章要旨、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它的作用就是提出自己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
批注笔记的形式有3种:1、是“眉批”,即批在书头上;2、是“旁批”,即批在句子旁;3、是“尾批”,即批在一段之后。
批注笔记可记的内容非常广泛,大体可以归纳为4类;
1、注释: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概念,立刻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楚,搞透彻,然后写在该书的空白处。这样,既帮助了理解,又有利于记忆,特别是为下次阅读扫清了障碍。
2、提要:在读书中,边看边思考,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把某段的中心意思记在书的天头或地脚上,这样就便于把握文章的脉络,然后复习浏览时,可一目了然。
3、批语:在读书中,可能产生各种感想、见解、疑问,这时可随手写在书的空白处。如不立即记下,过后就不易想起这些宝贵的思想火花。
4、警语:在读书时,发现重要段落或主要论点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上“注意!”、“重要!”、“用心记住!”等字样,这样,这样,常常会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并为今后重点阅读提供条件。
yiqihouba
发表于 2006-11-20 19:41:55
索引笔记法
在柏林图书馆的大门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了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 许多学者的学习经验证明:“知识宝库”的“钥匙”是目录和索引,学会做索引笔记,作用极大。索引笔记就是收载文献资料或书刊杂志的名称、著者、年代、卷期、页数等等。
索引笔记的内容大致有三种:
1、以编著者为线索的:例如《古今人物别名索引》、《中国名作家传》、《外国音乐家传略》。
2、以文献资料内容为纲的书目:如《中国史学论文索引》、《西方名著提要》等。它的作用是可以把分散在不同学科中的同一主题的书刊资料,用索引的形式系统地反映出来,供专业研究查找科技文献之用。
3、以学科为纲,即把属于同一学科的文献资料归纳在一起。如果在题目之后,再附上该文内容的简要说明,那就更便于将来的查找引用了。
记索引笔记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查找阅读,使研究工作能够更明确、更深入、更顺利,避免盲目性查找和不必要的重复,以节省很多时间。
yiqihouba
发表于 2006-11-20 19:44:58
读 书 与 看 书 之 间
(美国)王鼎钧
兵学家蒋百里说,想打胜仗你得“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套用他的句式,做读书人最好“生活条件与读书条件一致”,例如在大学里教书、做研究,有人发薪水供你读书,你读了一辈子书还可以领退休金。
一般人不是这样,时间精力都消耗在与书无缘的事务上。台北有位出名的小学校长,为了把学校办好,每天“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既然声名大噪,少不得被外面拉去开会、演讲、访问、赴宴,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相处。有一天他忽然感慨之至,对我说:“我觉得我已经不识字了。”
所以我曾说我们用“残生”读书写作。 古人也说“三余”读书,“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冬者岁之余”,“余”字比“残”字好看些。我们虽不种田,“三余”还是生活里常有的现象,尤其纽约的冬季漫长,风雪不少,户外的活动搁置,多些时间出来。我们还有第四余,“老者生之余”,退休后读生平未读之书,不无小补。
今天我们的问题不仅是可以读书的时间少,要读的书也实在太多。古人为了接近书,有雇给书香人家做书僮的,有嫁给藏书之家做媳妇的。那是另一番难以想象的光景。于今台湾这么一个“小地方”,有出版社三千家,依营运常轨,每个出版社每年总得出十本书,共计三万本。每年三万本书忽然来到你的手边眼前,好不令人手足无措,更何况,中国大陆又是多少出版社,每年又出版多少本书(若再把外书文书“联想”在一起,真是天旋地转了)?
我有一个朋友,喜欢看书,也喜欢买书。后来情况有变,他进了书店,东摸摸,西看看,空着手走出来,书太多,干脆不买了。他进了图书馆,东翻翻,西查查,叹口气走出来,书太多,他干脆不看了。浮生有涯,五色令人目盲,出版爆炸的压力实在大。听说,在台湾真有人(读书的人,写作的人)逃到停水断电面海负山之处,不听广播,不看电视,不订报纸,也不知他是潇洒还是悲愤。有位学者说,佛教所以有禅宗,就是因为经典太多,读不完,读完了也读不通,索性来个“不立文字,起码证心源”。这个解释倒也很“人性”。
出版界对著作成品本有检核过滤的功能,它替读者把守大门,要过一关,你得够格。然后,批评家替读者把守二门,“选家”也是广义的批评家。现在出版家河海不择细流,批评家光棍不挡财路,读者买书只有靠运气。你进书店能否买到好书,有如搭计程车能否遇到好司机,进庙能否抽到好签。我常想,假如买书像买酒一样有多好!我不会喝酒,但我知道怎样一定买到好酒;我会看书,但我不知道怎样一定可以买到好书。
有人说,“读书”和“看书”不同, 读书有方法,有目的,有成果, 讲的是读书人的水准,不是书的水准。我们说读哲学系,读康德,不说看哲学系,看康德。告诉某作家“我读过你的书”或“我看过你的书”,一字之差,寓褒贬、别善恶。
中国有句老话“读书便佳”,指的是受正统教育,它的意思并非“不论看什么书都好”,而是“不论能否中举都好”,文凭无用之类的话,本来有理,后来我不信了,我留在中国大陆上的同学,高年级生读到大学毕业,低年级生读到高中毕业,以后遭际各有不同。在那样一个社会里,依然是大学毕业的人比中学毕业的人有较好的出路,即使是毛泽东,他也觉得大学毕业生比中学毕业生用处大一些。我在翻看同学录的时候,深深感到“读书便佳”这句话通过了有史以来最严酷的试炼。
你可以说“读书便佳”,不能说“看书便佳”,一如不能说“看电影便佳”。今天教育普及,看书是每个人的事,读书人仍然是特定的少数。有人强调读书凭兴趣、凭性情,我想他说的是看书,他写的书也很好看。今天作家出一本新书,斤斤计较的只是有没有人“看”,其志亦云小矣。有一次,我问一个写小说的朋友“近来读什么书”,他说:“我不读书,我写书给人家读。”又着实使我肉跳(附带记下:如果谁说他想做“总统”,我倒并不惊讶)。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我想他是看书。诸葛亮读书但观大略,我想他也是看书,隐地在《一句话》扉页写下“风翻哪页,就读哪页”,正是为我等看书人立言。“读书”的情况大约应该像韩愈在《进学解》里噜噜嗦嗦说的那般模样。他们读,之后把心得写出来给我们看。我们看了之后再写,即不值一看了矣。所以,我们必须去读那本名为“人生”的大书,接通源头活水。
读书,书成全我们;看书,书惯纵我们。 我是看书人,这半辈子算是被书惯坏了,有点遗憾,并不后悔。世界上,除了看书,还有谁能这样顺应我们、尊重我们呢?除了书,还有什么能这样揣摩我们的需要、一心一意为我们而存在呢。“拥书权拜小诸侯”!不仅是用“书城坐拥”的典故而已。这些书把它的细腻体贴交给我们,同时并在暗中矮化了我们。上帝既然这样安排了,也罢,也好。
yiqihouba
发表于 2006-11-20 19:47:01
鉴赏性阅读四步法
肖仲斌
所谓鉴赏性阅读,是指以鉴赏作品的艺术形式为主要目的的阅读。 它是在了解读物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的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欣赏和鉴赏。通过阅读,力求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智领悟的认识高度,逐步培养和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从阅读的实际情况来看,进行鉴赏性阅读一般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注重语感 语感,是指读者的语言感受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基本条件。阅读作品,离不开语言的媒介,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一个缺乏语感的人,是很难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性阅读的。
2.展开想象 想象,是指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必要途径。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如赏读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必须理解诗人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示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气概的构思特点。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既要随着诗人的联想领略一个个梦游幻景,又要展开想象的羽翼,在瑰丽变化的景物描绘中,构想出作者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世界,从而体味作品强烈而又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风格。
3.深入体验 体验,是指读者的情感反映活动。鉴赏文学作品,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去,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作者的爱憎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从而领会各种人物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例如,品读戏剧《雷雨》第二幕,应当从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进而深入人物的情感世界,去体察人物心理变化和思想冲突的轨迹。这样,才有可能品味人物语言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和深刻的社会性内涵。
4.力求领悟 领悟,是指读者的理智认识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高级层次。鉴赏作品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如果说前者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话,那么后者就是理智认识了。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高度结合的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艺术描写的深长意味。例如,赏析小说《党员登记表》,一般不会忽略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特别是黄淑英临刑时一段。寒风掠地,冰水流动,狗子咆哮,雄鸡报晓的景物描写,渲染了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然而,当读者从人物生死关头的情感体验中冷静下来认真思考时,就会领悟到这段对比性典型景物描写蕴含着十分深刻的象征意义,它暗示了两种力量大决战的严酷现实,也预报了革命必将胜利的光明前景。这种领悟,是在理智认识过程中获得的,它有助于进一步对作品进行艺术分析和审美评赏。
yiqihouba
发表于 2006-11-20 19:49:08
品读文学语言四法
赵慧云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鉴赏文学作品,必须由语言入手。联系语境展开联想是品读语言的根本原则和总的方法。针对不同的语料,我们又可以采用不同的具体方法。
?? 一、推敲字词法
??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极富表现力。作家创作时特别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我们在阅读时要联系全文,反复咀嚼品味那些含义深刻隽永、表达形象生动、情味浓郁的字词,特别是一篇之眼和一句之眼。如读刘禹锡的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我们可以抓住“相和”“无风”“未磨”细细品味,展开联想:秋天的夜晚,明月高悬,湖面无风,水平如镜,潋滟湖光与清凉的月色辉映成趣,明月如水水如天。意境静谧朦胧,美不胜收。读莫泊桑的《项链》,“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抓住一个“也”字,便可以化平凡为神奇,透视玛蒂尔德满是委屈的内心世界,把握她爱慕虚荣的心理和悲剧的性格。
二、品味修辞法
??修辞方法不仅本身有一定的表达作用,而且往往能给语言附上形象性和抒情性。把握修辞格的内容、用法并联系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渲染的气氛、作者的情感倾向、文体特点等来体会其表达作用,有助于披文入情。贾平凹的美文:“这个地方花朵是太少了,颜色全被女人占去;石头是太少了,坚强全被男人占去;土地是太贫瘠了,内容全被枣儿占去;树木是太枯瘦了,丰满全被羊肉占去。”?《延川城》?真是构思独特,出语奇警。设想一下,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女人像花一样娇艳,男人像石头一样坚硬,枣大羊肥,那一定会俗不可耐。作者的创新之美,就在于他能够展开奇想以绝妙的对比把事物以不同寻常的关系联系起来。延川城为什么花少石少,土地贫瘠,树木枯瘦呢?原来是因这里的女人占去了花的美丽,男人占去了石的坚强,枣儿占去了土地的内容,羊肉占去了树木的丰满。看似无理的逻辑却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美感。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自然观的荒凉而是人文景观的生机活力,感受到的就是作者对这里的赞美和热爱。
三、填补空白法
??文学语言常常要留下空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丰富的潜台词,读出其弦外之音,丰富作品的内容,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情感。阅读古典诗歌尤其要透过其有尽之言品其无尽之意,再现诗歌的独特意境。如品读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便要透过短短的十四字,想象诗人为我们创造的意境。我们仿佛就站在高迥处,置身于天地的辽阔空旷之下,看着万木摇落,萧萧之声就在耳边,秋的肃杀之气充溢天地之间;眼前长江源远流长,日夜奔流不停,浪涛翻涌。
四、比较揣摩法
??我们知道写作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不同的表达方式又常常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那么我们在阅读时便可以把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比较,从而辨其高下优劣,品其不同情趣。如“祈祷时能否抽烟?”和“抽烟时能否祈祷?”这两个句子只因目的、条件的变换,便情趣大异,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态度亦由对神灵的轻慢而变得无比虔诚。沈葆桢的“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与林则徐的“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一字之差,品格高下已见,前者自足骄傲,而后者则谦虚进取。另外学习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与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相比较,增删改换之间,意境迥异。
总之,文学鉴赏时,能够从语言入手,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品读,便可敲开文学的大门,感受文学殿堂的真善美。
yiqihouba
发表于 2006-11-20 19:52:05
英文的快速阅读
阅读课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主课。它的目的是扩大阅读范围,增加词汇数量,提高阅读速度,丰富语言知识,增强英语语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广泛阅读的能力,为达到此目的,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阅读方法,通过学习词汇和进行语法分析来学习阅读是收不到预期效果的,只有通过学习阅读技巧,才能达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阅读速度的目的。
所谓快速阅读就是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的方法训练,在较短的时间里阅读大量的书报资料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快速阅读这一概念的内涵应有以下几个属性构成。
一、阅读文字材料的快速性
要想达到此目的,关键是眼肌能训练,即用特殊方法,使眼肌能灵活自如,达到视角、视幅、视停、视移等多视觉最佳状态,使视线如行云流水般地快速阅读,训练方法可按手指法(即目光随着手指左右、上下移动,头不要摇动),图谱法(如点、圆、抛物线等图形,目光沿着图形而快速移动),词谱法,投影仪进行快速阅读的基本功训练。当眼肌能训练适应之后,可采用快速阅读初级方法之一:跳读法。
所谓跳读法就是指眼光从一个“字群”跳到另一个“字群”进行识读(字群是由多个单词组成的),这个过程眼球按“凝视——跳跃——凝视”的程序进行连续、不断运动,如:
The man in/the brown coat/was reading 9 book.
当跳读练习熟练之后,我们可进行练习扩大视力识读文字的单位面积的训练。首先进行五个单词的练习,练习中主视区总应放在中间,也就是主视中间的3个单词,两边单词用余视力扫视。如:
We/have 9 colour/TV/
在练习五个单词达到熟练之后,就可加宽视区练习,一下看六个单词、七个单词,甚至达到九个单词,逐渐加宽视区范围,延长目光移视长度,这样就能缩短凝视时间,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
二、阅读文字材料的无声性
上面我们介绍的只是快速阅读的先决条件,速读的关键还在于“无声”训练,在阅读速度上,无声要比有声快,这是因为有声阅读是眼、脑、口、耳四个器官一起活动,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再传到大脑,大脑命令嘴发音,耳在监听辨别正确与否。而无声阅读只是运用眼和脑两大器官,省去了口的发音和耳朵的监听,因而它的速度要快,快速阅读的信息变换方式为:书面信息→眼睛扫描信息→大脑记忆中枢的信息。因此我们应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消除读音和心音,特殊手段就是用自身单声凋鼻音、单声调心声或外界背景音乐抵消并消除读音和心音的手段,对特殊顽固的不发音不能阅读的人,还可用一套自创歌曲,边唱边读,最后达到无音阅读。
三、阅读方法的科学性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必须通过直觉、联想、想象、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把顺次进入视觉的一连串文字信号转换成概念和思想,完成阅读过程,要完成其过程,必须进行科学阅读,进行科学阅读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自信心:一个人要想在快速阅读上获得成功,首先要有自信心,在快速阅读时,自信心是很重要的,只要我们坚信我们能成功,通过长期苦练就会实现的。
2.集中注意力:快速阅读的同时还要求快速记忆,这就要求在阅读时,不仅要阅读,而且要记、要理解,这是一个高难度的思维活动,没有集中的注意力便很难保证“速读”的完成。
3.快速理解——快速阅读的催化剂。“理解”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并把新的知识经验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理解可分为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
直接理解就是在瞬息之间立刻实现的,不需要任何中间思维过程,与知觉融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主要是通过瞬间忆起以前所得的知识,选取立刻所需要的知识。
而间接理解的实现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快速阅读用的是中间理解法,它包括:
推断法:实行快速阅读的人往往根据几个单词推断出一个句子,由句子推知整个段落的意思,这就需要多读书,知识积累越多,知识面越宽,理解力越强,快速阅读中的推断能力才能越高。正是由于这种推断,眼睛才能停顿到最有信息含义的地方上。
英语中使用的推断法之一是学会略过哪些无关紧要的词汇。
如:The usual life span for shanghai men is 72 years.如果我们阅读时不知道“span”的词义,我们也完全可以看懂句子意思是“通常上海男子的寿命是72岁”。
推断法之二是利用英语构词法推断词义,构词法由转换、派生与合成三部分构成。
yiqihouba
发表于 2006-11-20 19:55:34
学会科学的读书的方法
教育学认为,人类学习的过程,就是了解前人已经获得的经验和规律的特殊认识过程,而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可以快捷地积累知识,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书是不断走向发展创新的正确有效途径。因此,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学会积累资料的本领。读书需遵循一定的程序的步骤,要系统、完整、循序渐进。通常程序或读书法程序分为五个步骤。即看、读、问、背、习。
看:即翻看。自学首先要看很多参考书、教材可资料。那么,拿到一本书,先翻看一遍,走马观花地浏览全貌,粗略了解内容梗概,考虑深浅适度情况,是否符合自学所需,很快决定取舍,以免因为过深或过浅而陷入误读。
读:即阅读。 对需要阅读之书,要先用较快速度粗读全文,了解内容概要及主要论点,然后再认真细读,深入思考研究,了解全书重点,理解重要内容。粗读时难点、疑点可以作下记号,暂且放过,如果内容好,价值高,有精读研究的必要,再另作安排,无必要重读,也已经获取了大量知识。
问:即设问、质疑。 对指定自学计划内的书,或决定重读的好书,要认真对待,审慎阅读。对书中的每个重点、论点或问题作认真思考、比较、分析,看它们之间有何异同,要从无疑处寻找疑处,再从有疑中想法释疑,最后达到疑问全解为止。这是一个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重要环节。
背:即背诵。 背诵是巩固读书效果的可靠方法,也是古今学者自学成功的一诀窍,通过背诵、记忆,再经过联想、想象,才发展成为创造推新。所以,自学程序离不开读书背诵的功夫。
习:即温习。 从学习、温故到发展创新,是条学习规律,任何自学者都必须遵循,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对复习、温习书本知识的好处的经验概括。
框架式读书法。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不同学科都有一个系统性、科学性的内在逻辑联系,都是由一定的知识结构序列所组成,呈现出一定的带有规律性的框架形式。所以要求读书过程中随时遇到的内容,分别纳入到对应的“框架”之内,这样做,不但能加强理解,有利记忆,而且能思路明确,层次结构鲜明。用这种方法读书,就叫做“框架式”读书法。
博览式读书法, 就是提倡自学者不专看一家之书;不只看本专业的书;不只看自己同观点的书;不专看本国书。而是要广泛猎取,多方吸收、日久天长,方可臻善臻美,精深博大。
出入式读书法。这种读书法就是做到既能“钻进去”,又能“出得来”;既能“意会”,又能“言传”这一进一出就能“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层层剥去,领会精神,才能方见分晓。
整体读书法。 这种读书法是从整体上把握全书基本结构,然后理清条理,最后细致分析,作出札记。
专题读书法。 整体读书法简化到专题上使用,就是专题读书法。
标记读书法。 边读边用不同符号做标记,也是一种简明、便于理解记忆、易于检查的好的读书法。
协调读书法。 这种读书法就是使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协调起来,从提高感知功能,增强记忆,锻炼思维,发挥想象,培养兴趣等方面,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强化读书效果,达到提高读书功效的作用。
创造性阅读法。这种方法是以对原书内容的深化和再创造为主。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凭科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对原书内容吸收理解后而进行发展创新。其全部过程是:阅读一思考一钻研一创新。
yiqihouba
发表于 2006-11-20 19:57:55
读书的辩证法
多与少
学很多东西的窍,就是不要一下子学很多东西(洛克);把一页书好好消化,胜过匆匆忙忙地阅读一本书(麦考莱);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亚里斯提卜);首先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科学是踏实的学问,连贯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前面的东西没学好,后面的东西就上不去(华罗庚);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隋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即是蠢才(郑板桥);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经验主义者好像蚂蚁,他们只知道收集起来使用;理性主义者好像蜘蛛,他们只靠自己把网子造出来。而蜜蜂则是从百花中采集材料(培根);想学习语文,就选择适当的语文知识读物以及浅显的文学作品。目的明确,书就选得正确,阅读的效果就大(克斯普鲁卡娅)。
快与慢
记得韩非子教人以竞马的要妙,其一是“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们向往的目标(鲁迅);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要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巴甫洛夫);读书要注意积累资料,多做剪贴辑录、摘抄。这种摘抄工作若是苦极了,笨是笨极了,但是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开这条路(梁启超)。知识往往在不知不觉、似懂非懂中积累和丰富起来。不要怕打破那种“按部就班”的常规(杨振宁);重点是学习之母(狄兹根)。
粗与精
书可分:可读书、应读书、必读书三类。读书要有选择,“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部分则应当咀嚼消化”(培根);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俯瞰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忙的炼字炼句(茅盾)。
思考与练习
知识 只有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列夫·托尔斯泰);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朱熹);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文字的技巧是手工性的,必须熟练才能生马,方法只能指导你的实践,不能代替你的实践(阮葵生);必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曰;继之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朱熹;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言,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鲁迅);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生活中的最大乐趣(爱迪生);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叶圣陶);多问 ,不急于问。先问自己,后问别人(华罗庚);有思索之不得而后问,有思索出了头绪,不敢自以为是而(谢 觉哉);重新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伏尔泰)。
知与行
“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动起来”。“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 这一部活书”(鲁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人生中获得知识(茅盾);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求学将以致用,刻苦方能成才。
yiqihouba
发表于 2006-11-20 20:03:51
人生什么阶段读什么书
一个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什么人生阶段读什么书很关键。人生每个阶段都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来读。比如,童话该小学读,科幻小说以少年时读为好,等等。我有一位朋友是在大学时才读《西游记》的,因过了读此书的人生阶段,所以在四大名著中,他对《西游记》印象最淡,理解最浅,内容最不熟悉,道理就在于此。
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确立远大志向最重要。虽然有大志也不一定都能成大事,但不立志却是肯定做不成大事的。因为没有远大志向,遇到挫折、困难,就不可能有顽强的毅力去面对,去战胜。人生数十年,来去匆匆,如果青少年阶段不立志,不能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一生的成就也就很渺茫。促使青少年立志的因素很多,在目前平静的社会环境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通过读书获得。所以,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至关重要。
基于以上认识,在工作中我们逐步意识到,除了教材的教学任务外,我们高中语文老师还应有更重要的使命:一是用指导学生读他该读的书,来指导他们确立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人生观,为他们一生的成功打下牢固的精神基础;二是努力养成他们的阅读习惯。
如何实施上述设想呢?我们的做法是:
1、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确保书籍的来源、质量、读书时间。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一是老师要对图书馆藏书做到心中有数,定期分批推荐优秀书目,二是要经常查阅学生借还记录,及时点拔,有效监控,三是督促上阅览课,确保高效阅读。
2、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人物传记,用伟大人物、事业成功者的事迹熏陶、激励学生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这方面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指导学生在寒暑假制订阅读人物传记计划;二是在平时师生共同查找、选择精彩的人物传记片断,或印发,或召开学习心得交流体会。这既是一种德育活动,影响学生思想。也是一种语文活动,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材料。
3、教会学生有计划地读书,撰写读书笔记或书评。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多多,但最根本的一条是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苏东坡说,食可以无肉,居不可无书;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都是指读书人必须养成读书习惯。但是使学生真正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殊非易事。我们坚信一条:人的读书必分两个阶段,初为纪律约束,逼他读,引他读;后为尝到甜头,自得其乐,我爱读。高中学生大多属于前一阶段,所以需要老师艰苦细致的工作。当然,防止学生读他们不宜读的书也是我们的工作。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成效是明显的,班级人均订阅的书刊为2.5册/人;每学期校图书馆人均借书量达23册/人,最多的同学一学期借了56本书。所借阅的图书由一开始的偏娱乐,偏个人兴趣的武侠、言情、兵器、战争、科幻类到现在的重思想、重人文素质的名著、散文、传记类;学生除将阅读课当作最喜欢的课,一个也不少之外,午间、夜自修之前,休闲时光也常见一册在手,乐此不疲;更时有佳作、书评见诸报端,传递读书的收获。
读书是一种心灵活动。只要我们用心去指导,一定能使学生由视读书为苦事而逐渐成为雅事、乐事。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做到了这一点,从某种程度来说,也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的丰收。
yiqihouba
发表于 2006-11-20 20:07:47
读书怎样“生疑”
读书有疑的“疑”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书中的内容、观点不能理解,这是低层次的“疑”,本文暂且不论;我们这里要说的“生疑”是指发现书中的谬误或对书中的见解产生异议,这是高层次的“疑”。现在大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和培养,“读书质疑”的重要性就更明显了,因为有疑才能有突破,有疑才能有创造。
下面就说说几种“生疑”的方法。
一、验以语境。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是一个系统,构成一个特定的语境。如果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放到整个语境中去看,不通,不合,那就可“疑”了。比如龚自珍《病梅馆记》中有一句说:“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以歌为美,正则无景;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高中语文第二册把“固也”解释为“固然如此”.“固然”,表示对某种事实的承认,说“固然如此”就意味着龚自珍承认“或曰”是有道理的,但我们统观全文后就会发现,龚自珍根本不承认那是有道理的,相反,他认为那正是“天下之梅皆病”的祸根。这样,“疑”就产生了。那么这个“固”应该怎么解才通呢?根据语境可判断它是个贬义词,可解为“固陋”,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的“固”字相近。
二、验以事实。对读物上的某些观点,哪怕是众论一致的观点,如果我们肯于用事实去验证它,也常常会发现它的可疑之处。比如有一段东汉陈蕃的故事,常常被论者引用,说是有一天,陈蕃父亲的朋友薜勤来访,见陈蕃独居一室而院内龌龊,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事,安事一屋乎?”薛勤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不?”论者都认为陈蕃自命不凡而薛某批评得在理。但我们联系事实一想,疑问就来了: 陈蕃的一生究竟如何? 查《后汉书》,那里说陈蕃确有“扫天下”之志且有“扫天下”之为,而关于薛勤造访的事,传记中则没有记载。再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一想, 疑问就更多了: 不是有许多毁家纾难的老前辈吗? 不是有宁居陋室而毅然把全部积蓄捐献给国家的退体老人吗?而有些人自己的“安乐窝”经营得相当“现代化”了,又何尝想到过“扫天下”?可见能“扫一屋”者来必能“扫天下”,而“一屋不扫”者未必不能“扫天不”。“扫一屋”为私,“扫天下”为公,这两种“扫”之间实在没有多少必然联系。
三、验以规律。 某些读物涉及的只是具体问题,是讲“小道理”的,我们就可以用一般规律,用“大道理”去检验它,如果不合,则“疑”生焉。或者把这种“小道理”推而广之,看能否说得通,如果不通,“疑”亦生焉。如有人著文说岳飞是“愚忠”,因为他受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他所谓的尽忠报国只不过是保卫赵宋王朝,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我们不妨“推而广之”验证一下。诸葛亮是不是“受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只不过是在维护刘汉封建王朝呢? 魏征呢? 文天祥呢? 还有许许多多封建时代的政洽家、军事家呢? 还有从屈原到杜甫等一系列的诗人呢? 他们要不要统统划入“愚忠”之列? 如果可以,那结论必然是“无忠不愚”,但这样的结论恐怕很难令人接受。所以,“岳飞愚忠”说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