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言疯语 发表于 2006-2-11 12:46:25

关于许嘉璐主编的“二十四史全译”,请大家发表一下看法!(1-3个威望)

近来俺常去“专家找书”,也冒充一回“专家”(准确地讲应为“钻家”,呵呵,都是CX逼的。)发现许嘉璐主编的“二十四史全译”似乎成了“热门货”,有个贴也很热,点击率直线攀升!毕竟那是找书区,不宜过多的探讨,故俺产生这个念头-为何不在这儿开辟个新“战场”呢?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不限褒贬,广泛论证,给喜欢读“二十四史全译”的网友一些参考。

对有自己见解的帖子,给以适当奖励(1-3威望)。
注意:其他无关的回复和字数不满20的诸如“说的好啊”、“顶起来”及“请大侠出手”视为灌水并扣1威望,对人身攻击者扣5威望!

俺对此书不甚了解,先从网上找了些相关的文章作个开头。
http://www.gmw.cn/p_w_picpath/2005-02/24/xin_69e76dffe17141109b10ca04714c94e4_2309A3.JPG

http://www.sss999.net/picture/43992200588142049.jpg
《二十四史全译本》被国家图书馆馆藏
  全书4000多万字,译文近6000万字,历时十三年翻译编纂的《二十四史全译本》昨天(11月16日)下午由国家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代表国家图书馆接收赠书,并向《二十四史全译》编委会、北京古今出版策划有限公司颁发国家图书馆收藏证书。

  据介绍,《二十四史全译》收录自《史记》至《明史》共24部史书共分88册,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该书由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担任主编,著名文史学家安平秋为副主编,参加编译工作的作者达二百多人。“担任本书的四位顾问中,原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周林、北大教授邓广铭、阴法鲁三位先生已经先后作古,他们没能看到这部书的出版。”许嘉璐在昨天的赠书仪式上讲,看到这套书终于出版,他心情复杂。

  当年着手翻译的时候,要不要翻译,能不能翻译,怎么翻译,怎么运作这几个问题一直考验、敲打、压迫着许嘉璐。“翻译自太史公就有,要让50年后的人还懂得古文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要用今人的语言介绍古人的思想。每经过一道翻译就会有一些流失,但总也会补进翻译家的认识。我想,不能用原来的味道、风格来衡量翻译。”许嘉璐说,在翻译之初就提出了“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尽量与文言文对应。在翻译期间,资金的问题是最困惑他的,甚至有到了“揭不开锅”的时候,找民间资金也成为他工作重要的一部分。据悉,该全译本是由国家资金与民间资本结合的形式运作完成出版的。许嘉璐认为这个形式可以推广开来,“现在的企业家已经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了”。

  据悉,该全译本出版了珍藏本800套,精装本2200套,售价高达12万元与1.2万元。“您觉得这么高的售价谁能买得起,看得起?”问许嘉璐。他回答说:“想看的人可以到国图来借。这部书本身就不是用来普及的,而是文化建设中必需要做的一件事。”据了解,购买该书的基本是企业或政府机关。



鉴品知味 绝版珍藏
  
通读《二十四史》,放眼世界风云,品味百态人生,求教先贤圣哲,追求人生大义,洗练宠辱不惊、恢宏大气的品德修养,凝聚超凡绝伦的勇力和智能,塑造高雅超群人格,造就杰出辉煌人生。

晤 对 先 人  如 痴 如 梦
求 索 上 下  衡 鉴 古 今

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二十四史》是由清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部史书的结集,自成书以来,一直作为一部完整的国史出版、流传、研究。《二十四史》由《史记》开篇到《明史》压轴,计三仟二百五十卷,四仟七百二十万字,系统记述了从中华始祖黄帝(公元前二十六世纪)起始至清兵入关、明朝灭亡(1644年),上下四仟多年的中国历史。从公元前104年司马迁撰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到1784年《二十四史》集典完成,历一仟八百八十八年,其著期之长、涵盖之广、跨度之大、衔接之密、行笔之精、工程之巨,空前绝后。放眼世界列国,如此恢宏巨典,绝无仅有,堪称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二十四史》以帝王纪传为纲,贯穿历史事件,辅以“表”连接时空、人物,用“志”补以典章制度与天文历法等内容,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了中国历史全貌。其中记载的人物,举凡帝王、贵族、官吏、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经学家、说客、策士、游侠、隐士、商贾、医者、卜者、俳优等,无所不有;记载的社会生活,则政治、军事、经济、法律、科技、外交、文学、艺术、农商、财税、天文、地理、历法,乃至道德、宗教、民族、民俗等,无所不包。《二十四史》是诸多学科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历来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鉴往知来、治国安邦,士族文人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的镜鉴。
  中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不但改变着中国自身的面貌,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重新唤起世界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记载中华文明的《二十四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十四史》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中华文化的基因深植其躯体之中。读中国不可不读《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主要传世版本  文白对照全译本出版后,《二十四史》共有四大版本通行于世,前三种版本均为文言文。
  武英殿本 武英殿,清代宫殿名,在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内。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1739-1784年),刊刻二十四史书于此,称武英殿本,简称“殿本”,由乾隆钦定典名《二十四史》。
  百衲本 中华民国期间,主持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搜集各史最佳善本,重新校勘辑印,前后历时十八年。因该版本由许多刻本相互参校、补缀而成,有如僧人的百衲衣,故名百衲本,简称“衲本”,于1936年出版。
  标点本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指示点校《二十四史》,顾颉刚、白寿彝等组织一大批学者操觚,由中华书局分批出版,于1978年出齐。
  全译本 即《二十四史全译》。许嘉璐主编,北京古今出版策划有限公司策划、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出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十余所名校的教授、高材(其中不乏学界名宿),殚精竭虑十余载,校勘原文四仟余万,精译白话五仟余万,总计近亿字。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书名。
  该版本作为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重点项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规划重点项目,首次将《二十四史》全书译成白话文,这是迄今为止惟一完整的文白对照全译本。就翻译的权威性、精确性、完整性而言,其它任何版本难出其右。因为全译本的问世,使延续数仟年的中华文明成果进入寻常百姓家变为现实,并为人类共享如此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架起了桥梁。  最好的保存,莫过于最广泛的传播,一部文白对照的全译本将使《二十四史》这一辉煌巨著的读者群呈几何级数扩大。原来读不懂的,现在能读懂了;原来读起来艰涩乏味的,现在读起来顺畅淋漓了;不仅这一代能读,下一代也能读。《二十四史》犹如一个硕大的坚果,虽饱含丰富的营养,但因其包裹着古文的坚硬外壳,使人们望而生畏。现在果壳敲开,人们可以比较轻松地品鉴其美味,汲取其营养。这是《二十四史全译》出版的最大意义。
  《二十四史》是由清朝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部史书的结集,是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官修史书。或许你还没拥有一套真正意义上的《二十四史》,或许你已拥有,但却为浩繁艰涩而难以卒读。如今,历经十余载、合数百位国内顶尖专家教授之力成就的《二十四史全译》为专业与非专业读者提供了一个使用性、可读性很强的读本,消除了大多数读 者 的 阅 读障碍。 这是迄今为止惟一完整、权威的文白对照《二十四史》全 译本。因其问世,使延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成果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现实。一、译文准确,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
  针对古籍今译的特殊情况,《全译》编委会制定了详尽的体例,贯彻到整个撰稿过程中,并且不断交流,层层把关,对有争议的文句做到反复斟酌,对译文进行多次润色,使译文在准确无误的基础上保有清晰流畅的特点,提供了专业与非专业读者一个使用性、可读性很强的读本,消除了大多数读者的阅读障碍。由于它负责的译文,传达的是准确的历史知识与文本原意,对时下史书译文粗制滥造,谬误百出的情况也是有力的纠正。 二、校勘精到 , 整理严谨 , 文白对照 , 是迄今为止最全、使用最 方便的文本。
  二十四史版本繁多,《二十四史全译》底本择善而从,充分吸收了前人成果,精心校勘,对卷前目录也做了统一,使后出愈精,体例完备。针对目前出版的二十四史标点本或今译本大致为单行的情况,所有的所谓“全本”都是或作删节,或弃表、志不录。本书采用了左栏史书原文、右栏译文的排版方法,文白对照,不作任何删削,是真正意义的“全本”、“精校精译”本。同时,对人们一向视为畏途的天文、历法部分,特请有关专家作了校核。 三、对文字进行统一 , 是汉字规范化的典范。
  《二十四史全译》在译作、排版上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汉字标准,对异体字进行了全面的规范,语词也依规定的搭配予以统一,对时下汉语言文字在使用上混乱与随意的状况作出了示范。《二十四史全译》是迄今为止最全、质量最高、阅读最方便的史书译本,它的出版必将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也必将受到读者的欢迎。名宿领衔 大家操觚
  《二十四史全译》的编译者集中了当代中国史学、文字学、古代文学、古籍整理等行界的大家、领军人物。《二十四史全译》的出版,得到了各界名家的广泛赞誉。《二十四史全译》编辑委员会

顾 问:周 林 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
邓广铭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
阴法鲁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
何兹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主 编:许嘉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编后汉、三国、晋、北朝各史。
副主编:安平秋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主编史记、汉书。
编 委:章培恒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教授。主编明史。
黄永年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教授。主编旧唐书、新唐书。
曾枣庄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教授。主编辽史、金史及新旧五代史。
杨 忠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秘书长,北京大学教授。主编南朝各史。
倪其心 北京大学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教授。主编宋史。
李修生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教授。主编元史。 部分学者对《二十四史全译》的评价:  《二十四史》是很大的一部著作,记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民族有这样一部完整的史书,所以《二十四史全译》是一部重要的著作。 ——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 周林   以前我们出的《二十四史》标点本,在海外很有影响。1982年我出访美国,在纽约就看到了两位先生家中都有

《二十四史》,一位是大夫,一位是教师。我认为将《二十四史》译成白话文意义更大。 ——国家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 阴法鲁翻译《二十四史》是个好事,也是个大事,又是个难事,工作量很大。通过这个版本,能让多数中国人读懂、理解中国历史,这个贡献了不起,主编了不起,出版公司了不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何兹全
  《二十四史全译》是一部高质量、高品位的大书, 对两种人有帮助,一是学生,二是国外汉学家。领导干部更需要。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 熊月之  《二十四史全译》译文准确,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前无古人。文白对照,专家很需要,普通人也很需要。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刘永翔
  《二十四史全译》编撰精到,后人很难重复做这样的工作,也无法超越它。 ——复旦大学教授 王水照
  《二十四史全译》是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中华民族的智能宝库;空前绝后的鸿篇巨制,惊天动地的出版盛事。 ——山东大学兼职教授 吴元贞

书乡访客 发表于 2006-2-11 13:18:42

给大侠捧场!

古文今译,是对译者文笔的检验,也是对译者的学识和研究成果的考试,比较反对将古文今译一棒子打死的态度。
说到主题,这部书更不可小视。学术的争论是没有止境的。各种流派求同存异是学术领域的基本生态。但是如果在领域中有公认的大家、卓著人物,说明各流学派对其的认同程度。这部书就是由中国史学界各个研究领域的大家领军铸就的,无论异议多大,可以肯定地说,这部书的学术价值不容小窥,也是任何贬损之词所不能掩盖和抹杀的!

另外,建议楼主设置直观投票的点击比例图,将反对赞成和无所谓的观点直观地表现出来!

mcchan 发表于 2006-2-11 13:37:56

我觉得这套书卖得如此贵明显针对的是非一般的客户群
所以有能力之人应该体谅买不起而又想一看的普罗大众的心情
应该尽可能帮助便帮助

雅醉轩 发表于 2006-2-11 15:52:15

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中国历史大书,鉴于纸本价格昂贵,一般的读者实在无法接受。如果能收藏电子版,需要的时候当作工具书来查找资料,是非常好的。我查了读秀,此套书共有88册,读秀中都可试读17页,可见超星中应该有此套书,我建议大家分工合力把此套书全部下载下来,估计容量很大。最好斑竹把所有的书做成bt种子(前提是已经把所有的书都下载了)供我们这些书友们共享,这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望大家共同努力吧,把“网上图书园地论坛”推向新的台阶!

william441 发表于 2006-2-11 17:27:08

引用第0楼疯言疯语于2006-02-11 12:46发表的“关于许嘉璐主编的“二十四史全译”,请大家发表一下看法!(1-3个威望)”:
“这部书本身就不是用来普及的,而是文化建设中必需要做的一件事。”

.......
无言,书不是用来普及,那用来做什么?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是为了大众服务,那还译他做甚。如果是为了学术研究方便,还不如不译呢,研究古文的根本就没有看这部译书的必要,还不如直接看古文来得准确、可靠。那还不如不劳民伤财不译呢?

晕。估计还是一个政绩工程,以行政的命令想要从政府部门骗钱(都卖给政府部门了)。

也不知道书译得质量怎么样.........

如果不错的话,客观上倒也为文化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

insetup 发表于 2006-2-11 18:19:21

我看了报道里提的,我估计他们这部书大半不是想为今人做的,也就是说不是放在书店里给人买的,而是供各大图书馆收藏用的。也就是说想过个百十来年,能读古文的人越来越少的时候,这部书就能名扬后世了。估计以后各种资料上一定会经常引用这部书里的译文,譬如语文参考书之类。。

下了两本看,这套书翻译的还可以的。左面原文右面注释的排版也不错,很方便对照。比较适合那些古文水平一般的人看。缺点是缺乏详细的注释,能把里面涉及的历史渊源典故都解释清楚就好了。以编书者的素养来说,我想这不应该是一件太难的事情。所以这套书大概也只能停留在让人了解古文的层面了。

长歌-废墟 发表于 2006-2-11 19:24:38

  关键是这套书原本不需要卖那么贵,他有意印那么少,客观上导致了书那么贵。还有那位专家说的话真是奇怪:难道大家要看书都千里迢迢去北京?我想即使是一般的市级图书馆也不会要这套书的。这玩意看古文原文就好了,别看什么翻译不翻译的。

milkflower 发表于 2006-2-11 19:54:45

出版一套大部头书,无异于一浩大工程,一巨笔市场投资,其中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印数少、单套价位昂贵,就比较容易理解。其印数少也反映了策划人和出版商的谨慎,甚至犹疑。但单次印数少不等于以后的总印数一定就很少,版子在,以后还是可以适时开印的。

从文化市场学角度看,除了纯作收藏摆阔外,这套书更适合国学根子较浅,但对国史的了解有需求的学者。这等类型的学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量不在少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学者会一代代涌现。所以,我认为古文今译之类的书籍,有其相当积极的文化意义,不能批得一文不值。

aπολλωv 发表于 2006-2-11 19:55:09

主要看购书者的古文功底,如果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买这样的书,估计只会用来收藏,或者根本不会瞧上一眼。
如果是理工科专业的历史爱好者大多数自知之明,会买来读读吧。

不过,翻译后思想主旨是否存在偏差、颠覆,或者文笔是否可以润眼,要好好观察观察,所以先冷静一段时间,看是否有硬伤。这年头看翻译的书,得多留点心眼,是吧

至于到底值不值得翻译上升到是否冲击语言文化传统,个人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见不会统一。对青少年来说,了解历史及史学思想是大前提,语言形式可以放下,喜爱历史的肯定以后会去阅读古文的。

价格,看看估计快有一个排翻译者,就知道不会低的,以前好像也出过相似的历史巨制的翻译,不过是一个导师领着“一个加强连”的研究生..........水平可想而知。所谓是否政绩,这也要看这种政绩产生的影响值不值得住推敲检验,如果哪天国人中不再有对祖先历史的谩骂,有的是理性的思想碰撞,那这种政绩也是可以赞赏的。

acdacd 发表于 2006-2-11 23:27:25

我想主要从读者的出发点来看好些.

从一般大众的需求来看的话, 我相信曾完完整整读完一本白话史记的现代人也不多. 那有那么多时间看完那二十四史. 事实上要读的话不如先读一些通史或选本. 如果有对某朝代特别有兴趣, 才去图书馆借阅或查找相关的资料. 也用不着花那么多钱去买整套二十四精装本回家, 否则只会成为显示或耀自己文化修养的装饰品! 不过正所谓物稀以为贵, 不贵不限量又如何吸引人买!

但如果是古文功底好专业的人士, 根者不会也不用着找这些译本. 他们自然懂得找专业内各种最好参考资. 看这些译本不如直接去看竖排的善本. 再者, 这些译本的对象本身也是一般大众, 非专业人士.

hooker兄说"至于到底值不值得翻译上升到是否冲击语言文化传统". 其实我总是认为给消费者多一个选择总是好些. 而"语言文化传统"是不会由一两套书所决定, 只要有人肯出版, 又有人肯阅读, 达到普及的目的了便可了, 而且这些译本的质责总算比较一般出版社较有保证. 尽管白话译本有各种不同的问题, 但对一般人来说也算是一个不错入门方法.

最后, 疯言版主的贴文广告味甚重, 如不用"quote"的话, 说不定我会去建设版投诉啊!

zm799 发表于 2006-2-12 00:04:25

省市立图书馆的窘况是:拨疑仅够人头费,医药费排队报销,有的排半年还未报的.购书费极少,12万或1.2万套,他用这笔钱要购多少其他的书?再说,二十五史省及省会市馆基本都有收藏,研究者一般不会读别人译文,个别僻字也有专门工具书可查,因此这套书对研究者并无价值.
这套书既译为白话之,那么就锁定了阅读对象------非史学专业的或不太了解正史的大众!这高价位他们买不起,束之国图也让他们读不起!省市图书馆也未必愿进这套书!这套书对适合读白话文读者又有多大价值?
再说,古文译白话文,也要讲"雅达信",楼上有读过的书友说感觉不错,揣度是指语言吧,那么能"达"、能"信"吗?前贤有言: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长歌-废墟 发表于 2006-2-12 00:09:30

确实有种鸡肋的感觉,照理说白话本一般面对层次比较低的人群,应该更便宜啊.难道发行者还有"原来刘项不读书"的观念,觉得文化层次越低越有钱?

aπολλωv 发表于 2006-2-12 00:25:05

上面几位所言颇具道理,表示赞同

新文化运动至今,不能仅靠那些登堂入室的图书馆里的大砖头,是吧 萨特那本秤砣书很便宜,不过用途上有点问题,哈

在下臆测一下:毕竟一大帮子翻译要从银行提款,买米下锅,所以第一桶金要捞实在一点,稳当一点,就这次翻译规模来看,各省市图书馆不订购是无法想像的,而普通群众的口味品好就很难把握,简装本散买这是有待开掘的第三第四桶金......先计划经济,然后市场经济........臆测,臆测,纯属臆测

lin1001 发表于 2006-2-12 00:27:32

引用第11楼长歌-废墟于2006-02-12 00:09发表的“”:
确实有种鸡肋的感觉,照理说白话本一般面对层次比较低的人群,应该更便宜啊.难道发行者还有"原来刘项不读书"的观念,觉得文化层次越低越有钱?

文化层次低不想读书的有钱,想读书的没钱。其实许嘉璐定位是正确的,卖给政府是最保险的,即使这套书便宜的卖,能保证卖多少套?钱什么时候能收回?卖给政府,问题都解决了。至于穷书生想读,它不是说了吗,上图书馆借。

acdacd 发表于 2006-2-12 00:53:38

引用第13楼lin1001于2006-02-12 00:27发表的“”:


文化层次低不想读书的有钱,想读书的没钱。其实许嘉璐定位是正确的,卖给政府是最保险的,即使这套书便宜的卖,能保证卖多少套?钱什么时候能收回?卖给政府,问题都解决了。至于穷书生想读,它不是说了吗,上图书馆借。

不过这类的大型古籍整理或翻译工作也许只有政府带头或出钱才能成事. 试问一般出版那会出版这样的书?
至于出版宣传自有市场部门的人负责, 与译者的关系好象不太大.

白话本的质素问题其实又要回到"古文可译性"的问题, 即翻译过程中会有否有什么东西(原作品的意义, 风格等)流失或甚至会否出现曲解原文的情况. 当然, 从这套书的规模及译者推断, 译文的质素自然不能及得上杨伯峻等人的译作水平.

书乡访客 发表于 2006-2-12 08:21:39

引用第11楼长歌-废墟于2006-02-12 00:09发表的“”:
确实有种鸡肋的感觉,照理说白话本一般面对层次比较低的人群,应该更便宜啊.难道发行者还有"原来刘项不读书"的观念,觉得文化层次越低越有钱?

老兄所言层次比较低的人是指哪方面的?是社会地位还是文化素养?
要是指社会地位低的人,这些中的很多人口袋里可是没有多少钱的,要是文化层次低的人,不一定就没有钱,比如一些包工头、煤窑老板,但是这些人根本就不会去读什么二十四史.如果附庸风雅,有些头啊、老板的有可能会买一套装装门面,那会很考究的。
至于这部书的学术价值,遑论其他,仅仅从了解历史的角度来说,就比去读什么中国简史、中国通史之类的教材有益的多,而有些教材不过就是把史籍整理一下,翻译成流行的语言而已。

书乡访客 发表于 2006-2-12 08:29:35

另外,这本书是全译,并非白话。大家将这部书与其他文言书籍译本对照一下,就可以有更深的认识。象杨伯竣所译论语,那是够通俗了够口语化了,但是这部书好象并不是那样,应该说没有一定文化的人读起来也还是很费劲的。

疯言疯语 发表于 2006-2-12 11:26:12

大家好像都是从发行、销售角度来评价此套书!哪位仁兄看过一部、二部的,具体谈谈诸如翻译、校对......学术方面的看法?

继续......

swell 发表于 2006-2-12 13:27:02

引用第0楼疯言疯语于2006-02-11 12:46发表的“关于许嘉璐主编的“二十四史全译”,请大家发表一下看法!(1-3个威望)”:

当年着手翻译的时候,要不要翻译,能不能翻译,怎么翻译,怎么运作这几个问题一直考验、敲打、压迫着许嘉璐。“翻译自太史公就有,要让50年后的人还懂得古文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要用今人的语言介绍古人的思想。每经过一道翻译就会有一些流失,但总也会补进翻译家的认识。我想,不能用原来的味道、风格来衡量翻译。”许嘉璐说,在翻译之初就提出了“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尽量与文言文对应。


.......


引用第0楼疯言疯语于2006-02-11 12:46发表的“关于许嘉璐主编的“二十四史全译”,请大家发表一下看法!(1-3个威望)”:

《二十四史全译》译文准确,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前无古人。文白对照,专家很需要,普通人也很需要。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刘永翔
  《二十四史全译》编撰精到,后人很难重复做这样的工作,也无法超越它。 ——复旦大学教授 王水照


.......

>>>>>昨天下载了《二十四史全译 北史 第一册》和《二十四史全译 三国志 第一册》,两本书都看了前面50页左右。尽管还有个别地方的翻译值得商榷,如“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出生本末”,翻译成“.....没有人能知道曹嵩出生身世的底细”,但是总的看来,翻译质量的确很不错,语言流畅、地道,欧化句子很少,比周振甫当年翻译《文心雕龙》好多了。呵呵,几年前看《文心雕龙》的周振甫译本时,非常痛苦,欧化句子非常多,“的的”不休的句子结构到处都是,比看文言文的还吃力。
>>>>>上面两位知名大学教授的评语实在没水平。虽说这套书的翻译质量不错,但把它说成是“前无古人”,简直是废话,而把它说成是“后无来者”(“后人很难重复做这样的工作,也无法超越它。”),也是毫无根据的,因为谁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推出新译本啊,而且新译本说不定会更好呢,更加适合以后那个时代的需要。时代到发展了,语言也跟着发展。今天的白话文,再过500-1000年,自然成了那个时代眼中的文言文,到时还得翻译翻译。怎那么可以说后无来者呢?

drliang 发表于 2006-2-12 14:09:01

我没有时间看这部书,也无从评论,不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照下柏杨版的<白话版资治通鉴>,看看那些在大陆位高权重的学者和柏老先生相比水平谁优谁劣??谁的译本更适合作为古文初学者的启蒙读物????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许嘉璐主编的“二十四史全译”,请大家发表一下看法!(1-3个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