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peacewyj@126

[【讨论】] 现在的中医怎么了,邀大家来说点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8 16: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其实,就这四种方法而言,在观察疾病作出诊断的过程中,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个人认为,这是西医所无法比拟的,因为这是经过几千年沉淀的结果,不管大家是否相信,实践的结果总是有道理的。
但是,中医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在于,对于疾病的诊治上面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它所强调的是受精养体,服气练形,也就是内补。西医治标不治本,西医只在乎治好目标的病壮,不在乎消耗了多少精气,所以病好得很快,这是西医可取的地方,但病治好了,但如果精气消耗太多就会大大减少人活的寿命,这是西医不可取的地方。这就是人们主观上的一种看法了。现代社会追求的是时间和速度,因此,造就了现在的西医比中医盛行,但是归根结底来说,中医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
所以说只要我们大家改变对中医的看法,中医的发展还是很光明的,而且确实是可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9 19: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是科学的,使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虽然有很多无法用 现在的科学手段解释的东西,也有很多 不科学的没有根据的内容,但是其总体是很正确的,使中国以及全世界最宝贵的财富。

中国文化很多源于周易,中医秉承的也是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辩证思想。中医治人,治未病,西医治病,最后很有可能导致的人财两空!西医西药,在很多的方面,已经是遭遇了众多的矛盾,所谓是药三分毒。
中医之所以到了今天这个地步,首先还是历史原因,五四运动,民国,中医遭遇了很多次危机,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开始时学医的 ,后来做了文学家,写文章的时候顺便就把中医给批了,虽然他不懂中医。这个历史时期,很多改革精英掌权,但是他们都有西方教育背景,又有激进思想改变中国社会,有一种崇洋的心理倾向,中医很多东西无法有现代科学的实证法来证实,自然就被作为历史垃圾给摒弃。
当然,中医也有自己的问题,没有严格的理论,没有严格的从业标准,有良医,也有更多的庸医,很多人以偏概全,自然否定了中医。
民国时期,当权者曾经主张把中医从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中排除出去。
新中国,周总理的一句话,为中医在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中保留了一席之地。上世纪80年代左右吧,曾经因为经络研究的突破掀起一阵中医的热潮。经络,确实是存在的。
我们的民族,有一些很奇怪的现象,很多好东西总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就像是四大发明,还有我们的中医。就中药的研发而言,我们已经远远的落在了别人的后面,痛心啊。即使是现在,还有何祚麻,方舟子,张功耀之流跳出来批判中医。他们懂中医吗?不懂。何祚麻,好像是被称作 除了物理不懂什么都懂得物理学院士(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他的简历以及学术著作),对中医肯定一窍不通;方舟子,好像是细胞学的教授,在国外挺舒服,没事了 以 学术打假 为副业, 学术打假是好事,但是不能随便打,遇到不懂的东西就躲得远一点;张功耀,好像是某个大学的老师,很久以前学过中医,肯定是学艺不精,转行了,有点资本了,就向中医开炮。有更多的人,对中医不了解,但是被这帮人的名气所迷惑,也在怀疑中医。
就别的方面,前任药监局长郑筱菊搞了一个什么西药GSM认证,给国内的中医药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1世纪,将是中医中药的世纪。中医,中药以及中医治疗方法,在国外已经越来越受欢迎。中医,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全人类的。
中医,重要的是人,而不是药。中医,珍贵的是它的思想。中医中有很多东西难以用所谓科学的手段解释,那是因为我们对人体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虽然我们的研究已经到了分子级的水平,但是对人体这个复杂的系统及其运行机理,我们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神经网络,血管网络,经络网络,还有淋巴循环网络。中医讲究经验,讲究师承,可能就是因为中医的东西无法写成一个标准,治疗手段灵活多变。
21世纪中医的发展,首先要改革,要发展出自己的一套认证标准,自己的一个严格的理论体系。我们其实没有必要把西医的认证标准拿过来用,也是不能拿过来用的(很多人搞的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就是中药加西药,简直是扯蛋。中西医可以结合,也一定要结合,但不是这么结合的,西医要为中医所用,因为思想远比手段重要)。中医是一门系统科学,我们有责任让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
其次就是保护好现有的老中医,把他们的经验传承下来,提高中医从业人员的水平,拒绝庸医。医药好,看得是什么?是疗效。关键时刻,科学是救不了人的,西医只会科学地让人走向死亡。
最重要的,中医药与时俱进,进行革新 ,保留发展正确的东西,去其糟粕。现在科技已经很发达了,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的科学手段来发展,完善中医的理论体系。这是可以做到的。就像是经络的研究一样。
第三,国家也要加大宣传与扶植力度,注重中医从业人才的培养。中医的养生之道是很好的,防病效果远远好于西医。就像是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查了半天,花了不少钱,结果什么事也没看出来;等到出现严重症状了,治疗已经晚了。而找个好的中医大夫,把把脉,喝几碗草药,什么就就都好了。
   不过,这些都不太好实现,光凭热心是办不好的。在西医大行其道的今天,西医作为一个体系,自然会排斥中医的存在,没有别的原因,利益使然,或者是生存的需要。西医与中医的博弈,失败的一方自然要承担生存利益的损失
呵呵,俺不是学医的,说错了大家不要见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0 00: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式微是一个现实的状况。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还有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
正如周易里讲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起起伏伏的过程,高峰的顶点必然是衰落的开始,低谷的最低点必然是上升的开始。
哲学里也有,任何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好像是叫做 否定之否定定律, 起点发展到终点,却又回到起点,然而此起点非彼起点。
其实,中医能够流传到现在,就足以说明了它的生命力。毕竟,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是一个或几个无知者的吵闹能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擦亮眼睛,静静地观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0 08: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不是很确定性的东西
现在正寻求物质科学的支持
我所知道的,大连的化物所正在分离各种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企图找到相关起作用的物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0 16: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相信中医,但是现在的中草药让人担心。
吃中药治疗疾病的同时,又吃进了其他的有毒物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0 16: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哲学的眼观看待中医,“存在即为合理”。
每一种存在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中医在中国已经存在数千年,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只不过中医的发展比较缓慢,而且随着历史的进程,一些祖传的医术可能会失传;而且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相信有依据的东西,例如缺乏某某维生素会导致某某症状,而我们中医还是停留在神农尝百草的时代,某某药物有滋阴补阳之功效,不易被人认可。
中医发展的道路还很长,也很有潜力,让大家支持中医,拭目以待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0 17: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中医不能划入科学的范围
如果站在科学的角度上来讲,中医将被归入"巫医"的行列
加上一直都有"祖传秘方"的江湖术士在行骗
所以现在的人对中医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误解
就像前面有个朋友提到的那样中医是经验医学
对行医者要求很高,年轻的医生往往因为经验太少不具备行医的条件
这里我想起小时候的亲身经历
小时候有次我的脚划伤了,正好旁边有家中医馆
是一位年轻的医生,他给我敷了药,做了包扎,说过几天就好
结果一个星期后我的伤口化脓,硬往脚里面是烂进去了几厘米
至今犹然记得西医的医生拿棉签给我消毒的情形
看着棉签一点一点地消失在自己的脚内,那种心情不下于看恐怖片
从那以后我就再没看过中医

楼上的兄弟说到存在即合理
那么消失也是合理的
早些年中国的中医就像中国现在的电信等企业是个垄断企业
没有竞争生病了只能找中医
所以一旦有了个强力的竞争对手就立马歇菜
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中医自身的意识上
不想被淘汰就要进步
要不然多年以后中医恐怕就剩下针灸等被称为神秘的超自然科学了

而气功治疗更是有趣
气功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不断地给自己心理暗示
如果说能帮助别人进行心理暗示我相信
至于传功治病那就不切实际了
我们国家很多东西就是被戴上神秘的光环最后自己把自己搞臭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1 22: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有几个问题
1.同行相轻,中医的瞧不起西医。西医的瞧不起中医。其实中国的卫生基本国策说的很明白,要中西医结合。但是这个局面改观还有很长的时间和路要走。
2.中医现在有的广告打的过于夸张,像以前的某个“抗癌”药,简直是仙丹了,结果整顿下,换个名字继续搞,打着中医药的幌子,卖着狗肉,坏了名声。
3.中医药的研究方法是否一定要和西医接轨?一定要“成组设计、双盲、随机化、安慰剂对照”等等也是值得注意的。
4.有的国家的中医药搞的不错,学习了这么多年,思维方式不改变,终难有成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 14: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发现只要是 批判中医的, 帖子的评分都很高!!!
斑竹应该是反对中医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 15: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09楼mczpj2007于2008-06-01 14:34发表的 :
我发现只要是 批判中医的, 帖子的评分都很高!!!
斑竹应该是反对中医的吧!
楼上此言差矣。学术讲究的是百家争鸣。我们要讨论的是主题是中医的问题和前途发展。

只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合理的判据,版主都会给出较高的分数的。当然,如果你的帖子是从某处复制过来的,何必洋洋洒洒几千字呢?给个链接不就完了?

既然这个话题引起这么高的关注,肯定是有道理的。中医的没落是眼见的事实,那么几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医,为什么没落了?版主正是高度的责任感,激励我们讨论,它的优势在哪?它的劣势在哪?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中医在这样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总有一天,中国人会不知道中医为何物。

我注意到版主基本做到公正的。


试举几例,还有其它的帖子上也有各种观点。

下列跟帖分数都很高
引用第201楼fandawei于2008-05-28 16:06发表的 :
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其实,就这四种方法而言,在观察疾病作出诊断的过程中,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个人认为,这是西医所无法比拟的,因为这是经过几千年沉淀的结果,不管大家是否相信,实践的结果总是有道理的。
引用第184楼斑叶兰于2008-05-09 16:52发表的 :
    个人认为要学好中医不是背一下阴阳五行、奇经八脉就可以掌握的,也不是刻板的死背方子,将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名著中的组方背下来就可行医的,中医博大精深,讲究的是融会贯通,采多学科多行业之长,并将其糅合一起并灵活运用才能大有所成,现在医学院校毕业出来的学中医的学生,采用的应试教育就如西医学生,就像是用一个模子倒出来的,而这样的学生并不能称之为中医,虽然这样说有点偏激,但我还是坚持这么认为,因为学校的死板的考试制度,对中医追求唯的一答案,这样造就出来的学生没有加入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很是死板,这样的学生终其一辈子也是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
.......


引用第183楼mrsmra于2008-05-06 13:38发表的 :
现在的科学发展的基础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基础上,理论和实践相互的转换,才能推动科学的发展,西医讲究循证,讲究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这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目前中医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华山医院的沈自尹院士的独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将中医的辩证结合到西医上面,从西医的理论来验证中医的理论,其实这已经是个问题了;当然了,中医的顶峰是哲学,万事万物都在阴阳的对立统一中生存,但是理解到什么程度,又能够应用到实践中,那就要看悟性了!
引用第187楼cocarmc于2008-05-21 07:11发表的 :
    我身在中医药院校,并且这一段时间,因为睡眠不好,一位老中医给我开了药方,服用了两周后,感觉改善很快,正是很多人对自己的文化缺少自信,盲目崇外,才否定中医。

    中医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战胜疾病、维护健康、认识生命的宝贵经验总结,它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不能简单地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来判断它是否科学。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 16: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医学史,对照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医似乎退化了,似乎被西医侵占了地盘,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中医西一个互相吸取精华,互相结合的过程,中里有西,西里有中,呵呵。
我觉得中医要从小时抓起,有多少出名的中医,全都是在祖辈的从小培养下打下根基的,中医难学,中医重基础。
如此而已。中医西医,医得好病人就行。能减轻病人痛苦就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 18: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前面一些兄弟说的,这里来谈谈我的个人看法(本人原创)。
可以肯定的是,中医是有一定医学价值的。只不过中医里面的一些理念比如:阴阳、经络、血气等没有在科学上给出明确的定义及解释,让人感觉很虚。正因为它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只是靠人们说这个药(或者这位医生)灵或者不灵来衡量好坏,所以容易被一些人利用来牟取暴利。中医讲究长期的保养调理,本身效果上就不如西医明显,再加上许多江湖骗子大肆吹嘘,不择手段赚黑心钱,败坏了中医的名声,使得人们越来越不敢相信中医。
有些人甚至将中医神话,说的玄乎得不得了。动不动就说什么灵丹妙药,什么包治百病。圣人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我也反对动不动就将中医说的那么玄,那么神。但也不能把中医说得一无是处,说成垃圾。比如中医里面的一些健康的调养理念我觉得还是很有好处的。就像中国功夫,练来强身健体是很有好处的,比你长期不锻炼,加上饮食不规律导致得病了再花钱买药吃强多了。
相对来说西医在科学上的依据确实比中医多。而且西医把很多经验科学化了,后人比较容易学,对于发展很有利。
但是西医中也有很多专业术语,专有名词,比如“昔多芬”(Sildenafil)和“格列苯”(Glibenclamide)(国内翻译情况不同,以英文原名为准)。也有些假西药靠这些专业的化学名词来骗人。而且西医虽然目前比中医科学些,但也不是完美的,不是没有副作用的。所以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我认为中医要发展就必须向西医学习,没必要有门户之见。保留中医中已经被证实有科学依据的部分,然后学习西医的严谨、将经验科学化等优点。
总之,我主张中西结合,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让医学更上一层楼,造福人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 23: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忍不住要回个帖,就事论事,绝无它意。
color=#FF0000]中医是有一定医学价值的
存在就是道理,中医起源于中华,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升华,应该说到了今天已经得到很好的发展,只是和后起之秀“西医”比较,受到普通大众接受的相对少很多。所以说我认为我们不能去评价中医是否“有一定价值”。step兄提到
只不过中医里面...明确的定义及解释,让人感觉很虚。正因为它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
我不太赞同。中医也有其严谨的概念,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它一直只在国内存在,国外哪有几个老百姓病了去看中医啊?导致没有世界性的标准,大众不知道不能说明中医没有定义及解释,只是常人根据常识,理所当然的会对比较陌生的东西采取拒绝的态度。
很赞同step兄说的
中医讲究长期的保养调理
,同时最大限度的避免对人体的负面伤害,不像西医一样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治愈的效果,但西医很多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对人体造成的额外伤害或刺激,人们往往在感觉病愈的欣慰时忽视了西医的副作用(当然这个副作用大多数时候不明显,人们也感觉不到),导致给人的一种假象:中医
本身效果上就不如西医明显
。但日常生活中一些久病不愈的病人长期采用西医治疗后无明显效果,改用中医后会发现效果很明显,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明了:中医、西医的效果不是完全取决于医术,可能与疾病的本身有紧密的关系,但西医发展迅猛,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较少。西医的迅猛发展掩盖了中医的发展,不等于中医一直在停止不前,但目前国内中医的生存状况确实担忧,很值得人们去关注并扶持。

应该说长期以来,有识之士都看到了这一点,并呼吁
中西结合,相互取长补短,
。但对于两种完全不同理念的学科,在短期内要达到真正的“结合”绝非易事,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会是卫生部门某些领导写报告的佐料。西医的长并非就是中医的短,中医的长也可能不是西医的短,二者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且二者天生的内涵不同,我们不能去强求两种都很优秀的科学发展到同一条路上,虽然他们追求的目标是一样的。

最后篡改邓伟人的一句话吧:不管中医西医,能医好病的都是好医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 00: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然又想起一个现实中经常遇到的情况:一旦谁患上了一种很难治的病,年长的人一般会告诫,去尝试一下中医吧,这不会是西医的悲哀,也不会是中医的骄傲。
就像日常生活一样,走不通这条路,那就换一条路吧。
中医、西医,本来就是两条路,人们硬把他们搞成表姐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5 17: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西医的确是两条路,但起点终点是相同的,也许这两条路永远没有交点,也许在某一年某一天,我们会豁然开朗,原来不过是一个从左向又看,一个从右向左看。(打个比方而已)。
中医这几年的衰退,我觉得主要是受大环境影响,人人都急功近利,西医学起来入门容易,中医入门难,多数人便走捷径-中改西,其实无论中西医,要想精通都很难。其次是政策失误,中医挣钱少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也让很多优秀人才远离中医。
中医能够不消亡在于他有确切的疗效,让他能够继续发展,仍然要靠中医人才的努力,保持原有的疗效,再进一步提高疗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5 18: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谁能告诉我中医是什么?不能因为有个中国的中字,就夸张其价值.很多有些的治疗办法都是民间的经验总结,算不算中医?我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建议把现在你们所谓的中医应该改称旧医,它不能涵盖中国古代所有精华的治疗手段,只能算中医的一种而已,还未必是最有效的一种。
不过这方面我不懂,很可能说错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5 22: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能否提供“旧医”原文出处?我想看看这位作者想说什么。
既然有旧医,自然相对就该有新医。谁是新医?我猜作者可能要说是西医。西医就新?盖伦时代的西医比当时的中医差远了(这不是我个人的观点,感兴趣的可看看医学史)。
现代西医的发展是从文艺复兴时期起步,随着基础研究的发展,带动了临床的飞速发展。现代西医很完美吗?虽然在不断利用科技的进步促进自身的发展,但以还原论为指导思想的西医不可避免的带有局限性。近几年的循证医学就是希望能弥补这种缺陷。
循证医学很先进吗?我个人认为(一点浅见):循证医学其实是统计学的发展,是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再者,这种办法恰恰是放弃了西医的长处,以自己的短处来弥补长处的不足,结果是什么?长处也变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6 18: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17楼slgcyt于2008-06-05 22:53发表的 :
楼上能否提供“旧医”原文出处?我想看看这位作者想说什么。
既然有旧医,自然相对就该有新医。谁是新医?我猜作者可能要说是西医。西医就新?盖伦时代的西医比当时的中医差远了(这不是我个人的观点,感兴趣的可看看医学史)。
现代西医的发展是从文艺复兴时期起步,随着基础研究的发展,带动了临床的飞速发展。现代西医很完美吗?虽然在不断利用科技的进步促进自身的发展,但以还原论为指导思想的西医不可避免的带有局限性。近几年的循证医学就是希望能弥补这种缺陷。
循证医学很先进吗?我个人认为(一点浅见):循证医学其实是统计学的发展,是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再者,这种办法恰恰是放弃了西医的长处,以自己的短处来弥补长处的不足,结果是什么?长处也变短了。

可以在百度上以 旧医 为关键词搜索一下,发现这方面的争论还不少,还有一些很有趣的东西。历史总是在不断重演,旧医与新医之争论在民国时代就曾经出过那么一次激烈的碰撞,在网上搜索到这样一篇文章,您可以看看--闲话民国早年的“废止中医”案

打开近代史 的尘封,中医与西医,争端不断,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不少故事,像民国初年 的“旧医登记案”,就是 一处有趣 的历史“遗存”.

1929年初,新成立 的国民政府卫生部主持召开 一次“全国中央卫生会议”,名曰“全国”会议,实际上参加者只限于各个通商大埠 的医院(西医)院长.个别著名医生以及很少量 的卫生行政人员.
关于?梢降羌前富

这次“大会”最后提出 一个荒唐 的?梢降羌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2 10: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的中医要在发展,在
走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这个词,中医界同仁已太熟悉了。然而,要阐述它的内涵,却不是一下子能说清楚的。中医现代化要“化”成个什么样子?标准是什么?以前,我们过多地从理论上去探讨,忽略了对现实的分析,所以对中医现代化的认识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最近有学者提出,中医现代化要从市场需求去研究,现代市场的需要就是中医现代化的目标。这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中医现代化比较现实的轮廓。中医作为医学的一个门类,其存在的目的也是为了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即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的。因此,它被人们关注的几个关键点和西医学基本相似,即疗效、服用、安全等问题是否满足了现代人们的需求。如果这几个主要问题离人们的要求还很远,则说明中医的现代化程度还很低;如果这几个主要问题离人们的要求已很近,说明中医现代化已达到一个较高的程度;如果这几个主要问题充分满足了现代人们的需求,就可以说基本达到了中医现代化。我认为这可以看作是判断中医现代化的比较现实的粗线条的标准。那麽现代人对中医这几个主要问题的需求是怎样的呢?中医的现状离这个需求又存在多大距离呢?我想从现代人对中医需求的角度去勾画一下中医现代化的雏形。

  一、疗效需求

  疗效是人们对医学的基本需求,中医也不例外。中医的疗效是有目共睹的,中医之所以能够伴随历史风风雨雨走到今天,历二千年而不衰,就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治法和疗效始终被历代社会所需要。中医的优势在于它治病极少破坏人体的结构,而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机能状态去恢复人体的异常。这种以人为本、整体调节的治病观念,不仅是过去,也是现代人们非常乐于接受的,尤其符合中华民族的精神需求。中医独特的治法和疗效是人们所需要的是事实,但是它并没有完全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也是事实,可以说,离现代人们需求的距离还很大。就疗效而言,大家看法比较一致,也是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大致有三:一是疗效来的比较慢。虽然现在中医开始注重研究疗效快的新剂型,但是普遍的用药方法和疗效还是与传统的差异不大。尤其是对急症的治疗,与西医比较,中医还是有明显距离的。临床急症处理重西医轻中医的事实足可以说明这一点。二是疗效重复性差。我们知道,中医治病是很讲究辨证的,每一个处方都是对应一个证型的,如果辨证不精,那么疗效就差,甚至没有疗效。每一个中医个体的水平可因其临床经验的丰富与否和辨证水平的高低而不同。所以,对同一种疾病的治疗可因医者个体水平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此患者的疗效为什么不能在彼患者身上重复的原因。当然患者个体差异也是疗效不一的原因之一,但是根本的原因还是辨证不精造成的。疗效重复性差,就会给人一种效果不稳定的感觉,就会影响现代人们对中医的需求。三是疗效证据不充分。现代人对疗效的要求不再仅局限于症状的改善,而且要了解病理指标的恢复情况,如果我们只是从中医理论上对疗效进行解释,而缺少现代医学指标的说明,很多病人已不能满足,甚至影响到他们对疗效的信任。也就是说,科学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仍然仅从阴阳变化的传统理论去阐释疗效,则有疗效证据不足之嫌。特别是随着人们文化层次普遍提高,人们对疗效的知情需求越来越高,如果缺少现代理化指标的说明,疗效的真实性已难以被人接受。

  二、服用需求

  服用药物,对患者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药物服用不方便,就一定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病需求。中医目前应用的药物还是以汤剂为主,其煎煮带来的麻烦自不待言。服用是否方便,其实也包括了携带是否方便的问题。中医由于受辨证用药的限制,不可能使每一位患者的用药都能达到成药化,即便是成药化,有些成药因体积太大仍然不便于携带。有人曾讲,要想使中药服用现代化,首先要使中医饮片现代化。据报道已有学者在对现代饮片进行研究,即用中药的有效成分来代替传统饮片。用有效成分来组方,药物不仅因体积变小而便于携带,同时也会省去煎煮的麻烦。但是,有效成分提取是有相当难度的,同时有效成分配伍组方与传统饮片相比也会有很大差异的,另外还要面临一个如何用中医理论指导应用的问题。这些问题将是中药现代化需要克服的。从目前临床来看,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就是因为中药的服用不方便而放弃了寻求中医治疗的想法。从现在中药市场上看,中药成药实际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真正算得上疗效过硬的产品还是极少数。个人以为,目前影响中成药疗效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厂家为了自己药品能够占有较大的市场,而过于夸大了药品的作用和适应症,很多药品只标明适应于什么病而较少说明适应于什么证型,这是有违辨证论治法则的,实际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满足现代人服用中药的需求,药品一定要细化,力求达到药证准确对应。

  三、安全需求

  药物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人们的安全意识在不断增强。日前曾有权威媒体报道,因中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其严重性仅次于抗生素。不管这种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至少它向人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中药也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以后人们在应用中药的时候,一定也会在关心它的疗效的同时去关心它的不良反应。我们许多的传统中成药就很少标明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果不对这些药物进行完善,可能就会影响到人们对它的需求。从中药整体而论,由于它的科技含量较低,药物成分的可检测性太差,因而很难确定药物的安全性问题。中药药品出口难的症结恐怕也在于此。现在中医界对中药的现代研究存在明显的不同意见,特别是对中药成分的研究争论一至未停止过。有人认为,二千年来中药就是这样用,也未见到它的不良反应在哪里。其实,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就是有不良反应,我们也不可能知道是药物造成的。时代进步了,人们的要求提高了,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不能与时俱进,不去发展和提高,就难免被市场冷落。

  以上粗略分析可以看出,中医是现代人需要的,但是离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还确实存在相当差距。据报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近完成的《十省市中医医疗需求与服务调查》中指出:农民选择愿意看中医的比例比1988年时下降了十个百分点,慢性病患者就诊中医的比例从原来的2/3变成现在的38.34%。另据前国家经贸委统计:中医行业增长速度已经连续两年低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中药的出口创汇已经连续十年徘徊在5亿元上下,我国的中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仅为5%。这一严峻的现状深刻提示,中医在医药市场上已存在严重的需求不足。换一句话说,中医离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现在国家已经把“中医现代化”写进了《中医药条例》,我们不要再在中医要不要现代化问题上去争论了,要紧的是围绕着现代人的需求去发展中医,提高中医。寻求政策保护,只能扶持一时,从长远生存发展计,走出困境还是要靠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3 07: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楼上从哪里找来的资料?三个需求把中医的弱点描述的相当准确。这些问题恐怕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因为中医理论本身的特点使他目前无法从现代科技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当然,有些问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决。比如疗效问题: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但并不意味着诊疗过程是随意而为,中医有成型的理论体系,理法方药是相当精确的。要每个中医师都成疑难病专家是不可能的,也没必要,大多数人需要治疗的是常见病。
而对于常见病,一个普通中医师如果能基本把握住中医理论体系,就能达到比较好的疗效。目前的问题是,大部分中医师已经把中医理论丢了,一方面是个人的原因,大多数人不再象前辈那样下苦功夫学习,另一方面是制度问题,大家都想多开西药来多赚钱,久而久之就把中医忘了,在很大一部分中医师,开中药已经只是个幌子,中药还有疗效吗?
所以疗效问题,可以先从这里入手,而不必等到中医理论有了大的突破再进行。
再者,疗效问题并不仅仅中医存在,西医也是如此:西医的疗效也同样与医师的个人水平有相当大的关系,而且西医近几年同样号召个体化治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7 21:39 , Processed in 0.58919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