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david_star

[【经管类】] 张五常《卖桔者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 01: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很有意思,提一个建议会让物价飞涨,会不会是经济运行中本来就存在什么问题
至于一说到学术就联系到人品就更有意思,似乎要抢占道德制高点似的。对别人的人品,又是怎么来了解和评价呢,单单凭某个人的一家之言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mlcwz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5-2 01: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之,还要是说出张有什么具体的研究成果才好。

我的感觉是,只要是说不出来成果,却列了一大堆炒作之语的人,基本是没有价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 02: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之何新对张五常的攻击,个人觉得杨小凯对张五常的评价要客观现实得多。
张五常不讨人喜欢,这样的人其实不少,但前几年被群起而攻之,应该是学术界风气之怪现象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 08: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的博士论文和《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被很多人,至少我看到的好多本制度经济学的文章都有引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 08: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新确实对基层了解较深,并且也对国家提出了很多好的政策建议,比如其提出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权问题首先就是温饱权、生存权、发展权。这很好的抨击了西方所谓的“人权”。

但是何对张的评价,我想,要当成是一个个人观点来对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mlcwz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5-2 10: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郎教授的二元经济论,就很符合中国现状。

不知张博士有什么论,简短一点谈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 21: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产权理论:使用权、收入享受权、自由转让权。

扩展了交易成本的含义:张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了鲁滨逊·克鲁索(一人)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所有成本。

企业的契约本质:企业存在的唯一原因是节约交易费用,企业关系是一种高级的市场关系,要素市场关系。企业是作为契约安排方式的企业,是对在通常产品市场提供的契约安排形式下组织经营活动的简单表注。

张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一直坚持两个原则:1.经济学的目的是解释真实世界,并推出可能被事实推翻的含义。2.强调价格理论的重要性并始终用价格理论的基础假设去解释现象。

张和郎虽然研究的都是经济学,但研究的领域还是有区别的。

郎是公司治理、公司监管和金融方面的专家,这应该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郎的产业链经济学(比如大家熟悉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和二元经济论(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并存的经济过渡状态,最早由Booke于1933年提出)分析地还是很透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 22: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张五常的个性,还打官司要油画来着,嘎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mlcwz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5-2 23: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6楼david_star于2008-05-02 21:29发表的 :
产权理论:使用权、收入享受权、自由转让权。

扩展了交易成本的含义:张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了鲁滨逊·克鲁索(一人)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所有成本。

企业的契约本质:企业存在的唯一原因是节约交易费用,企业关系是一种高级的市场关系,要素市场关系。企业是作为契约安排方式的企业,是对在通常产品市场提供的契约安排形式下组织经营活动的简单表注。
.......
这些观点是不是有道理且不说,好像都是科斯的东西。

想知道张有什么独创的理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0: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8楼hmlcwz于2008-05-02 23:57发表的 :

这些观点是不是有道理且不说,好像都是科斯的东西。

想知道张有什么独创的理论。

产权:张发展了科斯的产权的概念和内涵。

交易费用: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或交易费用)是获取市场信息所需付出的费用,是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这种解释已经不是很完备了。

企业的契约性质:科斯提出的是企业的性质,张的观点是企业的契约性质,明确提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区分,张认为这两个市场的交易是同一个性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hinbad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5-3 11: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五常,年青时还是作了点学问,后来,纯粹是搞政治的。他对大陆的影响,也是仅限于政治层面。

张的政治,就是如何让大陆的经济体系发生象俄罗斯那些天翻地覆的变化。

张的很多言论,显示他根本就不是一个严肃的学者;譬如什么《最蠢莫过马克思》,其实,他给马克思提鞋都不配。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不关怎么说也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就算在意识形态上有很多可以诟病之处,张五常如此说法,也足以显示其低劣的学品,乃至对其人品也要打个问号。

关于炒作“诺奖”,人们普遍怀疑是张本人为提高自身知名度而进行的策划活动。

顺便问一下,有没有人了解张五常本人的近况?前几年听说他在美国吃官司,逃到中国来了。
想想真寒心,为了美国辛苦了一生,末了晚节不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mlcwz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5-3 12: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楼上,此人可以忽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 13: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惊世骇俗的预测和批判就这样轻松对这位自信又坦荡的经济学家。
虽大器晚成,却光芒四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3: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0楼shinbade于2008-05-03 11:11发表的 :
张五常,年青时还是作了点学问,后来,纯粹是搞政治的。他对大陆的影响,也是仅限于政治层面。

张的政治,就是如何让大陆的经济体系发生象俄罗斯那些天翻地覆的变化。

张的很多言论,显示他根本就不是一个严肃的学者;譬如什么《最蠢莫过马克思》,其实,他给马克思提鞋都不配。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不关怎么说也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就算在意识形态上有很多可以诟病之处,张五常如此说法,也足以显示其低劣的学品,乃至对其人品也要打个问号。
.......

马克思没有专门的产权理论,其产权理论的思想多是出自于所有制理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不是十分地好理解。而西方的产权理论强调概念的明确性和理论的严密性,我想张对马克思的言论(关于这一点我也十分反对张的做法,理论观点的不同,不应该进行人身攻击),多是因为这些方面。

有时间真要静下心来读读马克思的著作(没有太系统的读过)。毛主席的选集倒是读了不少,佩服其哲学思维,特别喜欢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还有关于三大战役的文章,那叫一个准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 14: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了这么多,lz还是就想着产权理论,而且隐隐包含着一个假设,即那个所谓的理论是正确的,甚至可以成为某种标准,真是很把那个产权理论当成一回事。当然,我这么说,也不说那个产权理论如何如何了,或者说如何如何不好了。
“而西方的产权理论强调概念的明确性和理论的严密性”,说白了,不就是想说很科学嘛,但这个很多时候往往不过是个陷阱罢了。看见一些所谓的经济学教授、副教授,仰头30°姿势(想起那个“赵建铭”,呵呵),有点想笑,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吧。
我倒不怎么建议lz看一些书,比如你说要静下心来读读马克思,我不是认为很有必要。我也绝少建议别人看书,倒是经常建议多多投入生活,体验生活,端正心态。

如果只知道读书,没有了必要的生活体验,最多也就一个书呆子吧,但是书呆子往往不是很把书当回事——或许是没有了其他可以说的东西吧——;就是很不把书当回事——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丧失了常识,没有了健全的心与脑了吧。

我再插一句闲话,发觉一些经济学“家”喜欢讲什么思想,其实经济学最大的问题,就是思想的匮乏,但是自我感觉却非常之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4: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4楼颠倒梦想于2008-05-03 14:28发表的 :
说了这么多,lz还是就想着产权理论,而且隐隐包含着一个假设,即那个所谓的理论是正确的,甚至可以成为某种标准,真是很把那个产权理论当成一回事。当然,我这么说,也不说那个产权理论如何如何了,或者说如何如何不好了。
“而西方的产权理论强调概念的明确性和理论的严密性”,说白了,不就是想说很科学嘛,但这个很多时候往往不过是个陷阱罢了。看见一些所谓的经济学教授、副教授,仰头30°姿势(想起那个“赵建铭”,呵呵),有点想笑,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吧。
我倒不怎么建议lz看一些书,比如你说要静下心来读读马克思,我不是认为很有必要。我也绝少建议别人看书,倒是经常建议多多投入生活,体验生活,端正心态。

如果只知道读书,没有了必要的生活体验,最多也就一个书呆子吧,但是书呆子往往不是很把书当回事——或许是没有了其他可以说的东西吧——;就是很不把书当回事——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丧失了常识,没有了健全的心与脑了吧。
.......

颠倒梦想说的我也赞同,实践(如你所说的生活经验)出真知。生活是重要的,不过边看书边体验生活不更好吗?你的生活体验如果能给他人以帮助不更好吗?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还是要通过书籍吧。这个版面不就是“读书参考”吗?我说的也仅限于读书参考而已。

另,理论只有适合和不适合所在的环境,而没有明确的正确与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oto1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5-3 15: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书和理论到地有无价值,至少要了解和看过后才能有自己的判断,道听途说即使这本对了,其他也会出现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21: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6楼goto1于2008-05-03 15:40发表的 :
他的书和理论到地有无价值,至少要了解和看过后才能有自己的判断,道听途说即使这本对了,其他也会出现问题
所以还是要常读书的,常来“读书园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 22: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五常之狂,的确令人侧目。不过“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之语,估计是好事者所为,张五常不至于以此自夸。

书是好书。我曾经在十几年前幸运地买到一本1988年“四川版”(即“走向未来丛书”版)。张五常写东西很直接,文字也好。如果不喜欢那狂气,读的时候一笑而过即可,只要不错过真金就可以了。看一个人的书,当然不会要求对方是完人,或完全赞同对方的意见为前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 22: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转一篇张五常自己在卖桔者言出版十几年之后的回顾,死活帖不上来,大家自己去他的博客看吧:
http://blog.sina.com.cn/u/47841af7010006mw

拙作《卖桔者言》出版了十六年了。那是《信报》林山木替我发明的一个名为《论衡》的专栏的第一组文章的结集。《卖桔者言》是其中一篇文章的名目,是从明人刘伯温(一三一一——一三七五)的《卖柑者言》这个名目借过来,改一个字。与刘前辈不同的是:他没有卖过柑,而我却真的卖过桔。

《卖桔者言》是我出版过的十多本书中最畅销的。《信报》发行了二十五版,那大概是八万本左右。台湾版我没有数字,而删去不少文章的四川版,一九八八年印制了三万多本,一下子卖光,八九年「六四」事发,不敢再印了。据说四川版之前,大陆曾经有手抄本。

执政的人似乎永远不明白:思想是禁不住的。去年我到中国大陆七家大学讲话,没有遇到一个学生不知道《卖桔者言》,而大部分都读过其中某些文章。他们的发问显出读得很深入。影印本的传阅很盛行。

我认为《卖桔者言》的普及,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因。那就是它不「科」而「教」。任何人都希望多知一点学术的事。但教科书嘛,那样老土的、公式化的读物,不是为了读书考试有谁会去翻阅?正规的学术文章吗?要不是术语连篇而其实空空如也,就是深不可测,门外汉非止于门外不可。生动可读而又大有意思的学术文章,凤毛麟角。在象牙塔内的学者似乎不明白,学术——就算是最深的学术——是可以普及的。

深入浅出的学术文字,写得很好的,有的是。《卖桔者言》比较特别的地方,是在务求浅白中我放开来写。这就是以散文的格式来写学术了。这可能是前人没有尝试过的。

学术散文可不是一个刻意的发明。山木兄要我在《信报》写专栏,而我又要介绍给大众读者历来被认为是深奥的产权经济学,不放开来写,不用散文的格式,就真的没有其它办法。当然,我怎样写山木兄都会照印无误。但《信报》是在路旁销售的报纸,街上的人不读的文字,怎可以「交差」的?

说实话,当时我可不知道我是在写什么学术散文,发明了什么「放开」格式。我只拿三个重点下笔。其一是老师艾智仁在一九六五年对我说过的一句话:「读者若不明白你说什么,天才等同废物。」其二是为惟恐学术论点沉闷,我尽可能把内容趣味化。我于是多用例子,有时闲话家常、有时东拉西扯、有时发点牢骚,也有时谈诗论词起来了。其三,意之所之,写到怎样就怎样,但学术论点紧握不放。

一九八六年,北京杨培新到港大造访几个星期,读了《卖桔者言》,说:「你写的是散文呀!这样把学术放开来写的文体,我从来没有见过。」我才知道自己因为被逼而误打误撞,写成了一种比较特别的文体。

于今回顾,当时我还有另一个困难:此前我没有用中文写过文章!我答应山木开专栏,是因为自己识中文,而英文经过多年勤修苦练,我想,英文既可下笔,中文应该是一样的。

这个「一样」的观点是对的,但不是对得那么快。起初的三几篇,朋友都说我是先写英文然后翻为中文的(其实不是)。他们说「翻译」是客气话,其实有贬意。我想了一个晚上,就决定拿出自己少小时背诵过的、数之不尽的古文来混合,要跟朋友们过瘾一下。八股一出他们就收了声,剩下来大声喝采的是胡菊人!菊人是文坛泰斗,说一句顶一万句。他说我古文根底厚,所以文章可读。这样,我就放胆古今并用地写下去。

那是十六年前的事了。《卖桔者言》后,忘年交舒巷城见义勇为,拔刀相助,替我修改文字,一修就修了十三年。去年舒巷城谢世,我再执笔为文,是没有人修改的了。朋友问,没有舒巷城,为什么我们看不出有什么分别?真是问得蠢!巷城十三年,你认为我的文字还会怎样?

一九五八年,在多伦多,我遇到一位名叫王子春的朋友,从他那里学到两个重要的行文法门,使我终生受益。

其一,王兄的英文写得掷地有声,文采斐然,但文法往往不依常规。这使我意识到行文之道,重要的不是文法,而是文气。我其后自修英文的一个重要法门,是朗诵及背诵文气如虹的文章——起初是王兄介绍的,后来自己找寻「诵」物。

其二,王兄说得清楚,天下为文殊途同归。一样语言写得流水行云的,任何其它语言,只要识字,写来也流水行云。

最近重读《卖桔者言》,觉得在思维上与今天没有多大分别(十六年没有寸进!),而文气也差不多。唯一觉得自己有进步的,是中语文字的操纵。舒巷城当年常说我有的「语病」,今天是少见了。



醉人帮你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30 03:39 , Processed in 0.358412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