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青青园中葵

山东人到此签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1 10: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也是山东人,难道山东的会员怎么这么少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 10: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你就是把周公以及太公望从棺材中抬出来也没什么用处的吧,哈哈
第一,周公太公望根本就不是原先齐鲁之地的人,即使是后来把那些地方封给了他们,也说明不了周公制的礼就是齐鲁的文化,不要偷换概念
第二,关于铜臭气,可看后贴
三,安老先生不认识,俺向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 10: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屡屡被人道及的传说:

周初大分封之后,姜尚问周公姬旦:“您怎样治理鲁国?”

“尊尊而亲亲。”姬旦道,又问姜尚:“您如何来治理齐国?”

姜尚直言相告:“尊贤而尚功。”

这个传说见诸《淮南子·齐俗训》,又见乎《汉书·地理志》。它真实地道出了齐、鲁两国在建国方针上走两条不同道路的状况。

“尊尊而亲亲”即以礼治国。

礼者,何也?这是一个妇孺皆知而又甚为模糊的概念。古往今来,国人大多是从他们言谈所需要的某个层面或某一角度来定义礼。最为他们所乐道的,是礼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区分。司马光就曾说过:“礼莫大于分。”(《资治通鉴》卷一,威列王二十三年)这种观点尚停留在对礼的表面认识上。

《礼记·礼器》中有一句话:“先王之制礼也,有本有文。”这话不大引人注意,却最切中礼之义。“本”,指礼的精神和原则,乃礼的内在特质;“文”,指揖让周旋的仪式和用来行礼的各种器物,乃礼的外在表现形式。

礼的内在特质有二:神秘性和伦理性。

古时,人统治人的世界被歪曲成神统治人的世界。礼最初的作用,是事神以祈福祛灾。《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求福也。”许慎是东汉人,他的诠释是否合乎礼最初的功用?回答是肯定的。在甲骨文中,礼的写法是两块玉放在器皿中,象征人向鬼神有所奉献。这与《说文》的释义是相同的。

这里的“甲骨文”指于殷墟出土的那一批。殷墟出土物,诸如甲骨文、人殉人祭等等,大都可归到“巫鬼”这一主题之下。孔子“殷人尊神”一语(《礼化·表记》),在考古学上得到印证。
商人在子虚乌有的鬼神面前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然而,商朝最终是被人推翻的,商人自诩天之骄子,为什么上天却一改初衷,让虔诚的信徒败亡?从这些思考中周人悟出一个道理:事神敬天之外,更要注重人的力量。

于是,在周礼中,伦理性被强化。

这个划时代的转变主要归功于周公姬旦,正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对周礼的修订——这便是为儒家所称道的周公“制礼作乐”。

内容须靠形式来表达。礼的内在特质——神秘性和伦理性——是藉助揖让周旋的仪式和行礼时陈列的各种器物而得以表达的。对此,宋人欧阳修说过:孝慈、友悌、忠信、仁义这些伦理道德,具体体现在居处、动物、舆服和饮食上。此话一语中的。而体现的方式,则是尊卑贵贱的等级区分。

鲁国的“尊尊而亲亲”治国方针,正是礼治。“尊尊”,就是尊敬应尊敬的人,讲的是尊卑贵贱有序;“亲亲”,即亲爱应亲爱的人,讲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悌之类的伦理道德。“尊尊而亲亲”是礼治的另一种说法。

周礼是周公姬旦修订的,子循父道,以礼治国,对伯禽来说,那是一种必然。伯禽在鲁,全力推行周礼。后世子孙,亦不遗余力。于是乎,茫茫神州,千百诸侯,鲁成了礼治的样板。及至春秋,礼崩乐坏,周礼趋于冰消瓦解。当此之时,独鲁坚持礼治,令万邦瞩目。外地人至鲁,不去观看礼乐典籍,就不算真正到过鲁国。

公元前540年春。鲁国都城曲阜。

韩宣子奉晋君之命来访向鲁昭公通报了晋国的情况。然后,慕名去观览鲁国的礼乐典籍,不禁叹为观止:“周礼都在鲁国了!”

于是,泰沂山地西南脚下,洙泗流淌而过的这一方水土,成了礼治的最后保留地。

与礼治相呼应的,是经济上的男耕女织。

鲁地处内陆,没有齐国那样发展海上捕捞、煮海水为盐的条件。但鲁地土壤肥沃,洙、泗足资灌溉。再者,重稼穑尚耕织,也是姬周人的传统。在传统与自然条件的双重驱动下,鲁人男耕种,女纺织,走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商业活动也是有的,但开国三四百年间,一直微不足道。自春秋中叶以后,行商坐贾才渐渐多了起来。不过,直到社稷倾覆,鲁国的商业也未能在经济生活中举足轻重。与齐相比,更是黯然失色。齐国各种样式的刀币,迄今仍在大量出土。而鲁国是否铸过货币,至今仍令人怀疑。

这是以礼治国必然态势。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如此,联结人际关系的,就只有礼这一条纽带了。否则,像齐国那样,工商立国,粜籴买卖,逐利赚钱,礼义势必要淹没于“铜臭”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11: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以后,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儒学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齐鲁文化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一


   早在远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就是当时文化发达之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创造了东夷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发源于黄河下游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一度处于当时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当时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帝氏族及其后裔则创造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经过夏、商、周三代,文化代代相因,渐次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两个主干——夷夏文化,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发展,使黄河下游地区的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状态。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特别是《管子》、《荀子》的出现,反映了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历史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


   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齐鲁文化曾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随着齐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古代中国文化中心由西而东转移。齐、鲁两国的建立是周文化征服东夷文化的政治尝试,但历史的发展往往超出统治者狭隘的政治意图,这两种当时最先进的文化一经结合,便形成了两种更高级、更先进的文化——齐文化和鲁文化。齐鲁文化的出现,打破了镐京在文化上的垄断。西周末年,随着镐京倾覆,王室东迁,当时的文化中心就转移到了齐鲁文化所在的东方。战国时期,齐国一直是东方的大国,统治者又重视文化发展,设立稷下学宫,“招致天下贤士”,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鲁国初封,因是周公的封国,所以得到的西周礼器文物典籍甚多,故后人有“周礼尽在鲁”之说,又由于鲁国有重礼的传统,造成鲁国特有的文化氛围,而作为传统文化传播者的儒家及其代表人物孔子产生于鲁国,乃势所必然。战国以后,以鲁国为根据地的儒学向四周辐射,造成齐鲁文化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百家争鸣,为中华古代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仅在先秦时期,齐鲁地区就产生了像管子、晏子、孙武、墨子、孟子、庄子、邹衍、孙膑、吴起这样一批文化伟人。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罕见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齐鲁文化是当时最先进的文化,齐鲁之地是当时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其次,齐鲁文化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秦统一中国后,法家思想虽然成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但渊源于阴阳五行学说的“方士文化”在秦朝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至西汉初年,属于齐文化系统的黄老之学又风靡一时,当时统治集团中好黄老之学者甚众,在全国推行无为政治,不过六七十年间,便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盛世——“文景之治”。汉代形成的“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也和齐鲁文化有深远的渊源关系。西汉学者刘向在《说苑·政理篇》曾说过,齐国“尊贤先疏后亲,先义后仁也,此霸者之迹也。”鲁国“亲亲者先内后外,先仁后义也,此王者之迹也。”“故鲁有王迹者仁厚也,齐有霸迹者武政也。”齐鲁霸王之道,不仅被汉代统治者所接受,逐渐合成为“汉家制度”,而且对此后历代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术取士,是中国思想史、政治史上的一大变革。在这个变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号称汉代孔子的董仲舒,而董仲舒的儒学实际上就是阴阳五行化了的儒学。齐鲁是汉代经学最发达的地区,西汉的五经八师中,伏生等六人都是齐鲁大儒;东汉时设置的五经博士,齐鲁儒生占了八名。在《汉书·儒林传》中单独立目的有二十七人,齐鲁籍的有十二人。至东汉末年,齐鲁地区又出现了两位著名的大经学家,一位是今文经学大师何休,另一位是古文经学大师郑玄。东晋南朝时期流寓江南的著名士族如琅琊王氏、兰陵萧氏、高平郗氏、琅琊颜氏和泰山羊氏都来自齐鲁之乡。齐鲁名士和先进的齐鲁文化南下,为江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直至北宋,苏辙尚有“为学慕齐鲁”的称誉。魏晋之后,虽然齐鲁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已逐渐失去其独立性,但它的基本精神依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 2003年5月22日


http://www.guxiang.com/lishi/shi ... 05/20030522003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 11: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现在的御用文人太多了,写得都是臆想天开,这文章你也信,哈哈,可见没什么分辨能力的,不值得的一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11: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yuanyuan于2005-10-01 11:21发表的:
说实话,现在的御用文人太多了,写得都是臆想天开,这文章你也信,哈哈,可见没什么分辨能力的,不值得的一批



喂,你说话服点责任好不好姐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lj499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10-1 11: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祭孔在当今社会有必要提倡一下,不仅仅在山东,在中国大陆与全世界都应该将儒家文明发扬光大,要不然中国人真的会变味,全盘西化大可不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 11: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文章粗制滥造,凭空想象,胡说八道,一无是处,世上怎么会有如此的孔子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 11: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read.duxiudsr.com:8080/du ... Number=000000456860

就凭这一点,文章就站不住脚,以下的俺懒得批了,一句句的批是很麻烦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 11: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种文章不过是山东人自我贴金意淫的产物,抑或是哪位作家嫌的无聊,闲得也是闲的,赚点稿费也未可知,抑或是吴政治局常委搞浮夸风所制造的精神产品而已,是上不得桌面的,知道不,回去再修炼修炼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11: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想多说几句,无奈输入法不好用


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清仔细看


这个首发在《光明日报》理论版2005年一月


http://www.qlwh.sdnu.edu.cn/article_view.asp?id=33


还有
http://www.qlwh.sdnu.edu.cn/article_view.asp?id=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 11: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明日报,哈哈,不瞒你说,俺已经很长时间没看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了,那些文章只是糊弄中国人罢了,因为中国人喜欢当愚民,喜欢让别人牵着鼻子走,说白了就是喜欢当奴才罢了,当奴才长了,就不以为是当奴才了,有事实就拿出来,不要再拿这些冠免堂皇的御用文章出来了,好不,经常说,事实胜于雄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11: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yuanyuan于2005-10-01 11:29发表的:
该文章粗制滥造,凭空想象,胡说八道,一无是处,世上怎么会有如此的孔子学生



什么也不说了,狂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 11: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脑袋是用来思考的,不是摆设的,你拿出点怀疑的精神好不好,不会是中国的奴性教育把你教愚了吧,哈哈,切不要象鹦武一样,人云弈云,因为统治者终究是统治者,即使是独尊儒术,那也只不过耍着你玩玩而已,你也别太当真的,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12: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姐姐的具体职业。

不过从你的发言看来,
处处是人身攻击,
故意人言此我言彼。
所言也未必是真心话。

大概巴,
李敖式的p,
李敖式的狂,
也或许有点资历。
佩服姐姐的狂,
因为我性格中没有,
也做不到。




我发祭孔的照片,是无意之中的,
本意只是源于一个帖子,

http://www.readfree.net/bbs/htm_data/31/0509/98759.html

发现这儿山东人不少,
故来书园茶舍活跃一下气氛,
没有他意,。
况且,对自己故乡的偏爱,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的。


本意没有与人较真的,
只是来娱乐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12: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yuanyuan于2005-10-01 10:54发表的:

这是一个屡屡被人道及的传说:

周初大分封之后,姜尚问周公姬旦:“您怎样治理鲁国?”

“尊尊而亲亲。”姬旦道,又问姜尚:“您如何来治理齐国?”

姜尚直言相告:“尊贤而尚功。”

这个传说见诸《淮南子·齐俗训》,又见乎《汉书·地理志》。


.


指出硬伤:

这个传说只讲了一半吧

断章取义,


关键的部分为何省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 13: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看书中找问题,前辈的理论要批判的继承,而不是完全吸收.

另外,两个人的辩论很激烈,要想拿出最硬的道理来,最好是用历史唯物辩证法,大家不要拿官方资料作为论据.

可以通过文物古迹考证办法来证明最好了

不论怎么说,一切要以事实出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 13: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中建议不要阴含个人攻击语言.

态度上要尊重对方.

辩论不是坏事情,通过辩论可以将问题搞清楚.

以上是我的一点看法,同意不同意大家说了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 13: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出来yuanyuan是一个爱思考,有想法的好孩子,呵呵,不错不错,虽然稍微....不过也算棱角分明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15: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点评

欧本来也不是学术纠纷
毕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不要以太专业的眼光来看

完了完了
山东的人士继续来签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4 22:29 , Processed in 0.15115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