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15|回复: 18

《后现代理论医学对基因理论的再认识》专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3 11: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后现代理论医学对基因理论的再认识》专集

第129篇     《生命系统的确认》(2)— 对基因理论的再认识《目录》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第130篇  “中心法则”的局限性
第131篇  基因理论存在的问题
第132篇  一些科学家对基因理论的评价
第133篇  埃里加·沃尔德《基因神话揭谜》摘录
第134篇  从病毒是否具有生命的讨论,看基因在生命系统中的位置
第135篇  从癌发生的“基因突变”理论看基因理论的局限性
第136篇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由来
第137篇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和进行情况
第138篇  “人类基因组计划”向我们承诺什么?
第139篇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承诺能够实现吗?
第140篇  基因治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第141篇  对基因理论的反思

《论坛反应与交流》

《凯迪社区 → 健康社会》

杨雪:杨鸿智老师发布的信息,学术性太强,很多内容看不懂,慢慢学习吧!

杨鸿智:感觉看不懂,是学习和进步的开始.这也算是好事吧.这样总比那些不懂装懂,目空一切,妄自尊大的人要好.我们进入论坛的目的,一个是宣传自己,另一个是学习别人.这样都是有收获的.

欧阳飞飞:我哙也不想说,慢慢看吧!!期待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3 11: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30篇  “中心法则”的局限性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在了解到生命是一个复杂系统,生命分成不同的物质层次和子系统,每一个层次和子系统都哟自己的特殊的基本结构以后,在了解到后现代医学理论已经将现代医学的细胞理论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承认细胞是生命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结构以后,一些专业人员一定会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了基因。基因是生命的基本结构。本小节的内容就是说明基因是否也像细胞一样是生命的基本结构。以及基因理论给生命的系统概念补充、增加了哪些内容。
什么是基因理论呢?基因理论认为,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是核酸,是DNA。核酸的功能实际很简单,很单一。就是负责生产蛋白质。蛋白质具有各种物理学和化学的性质。这些性质形成各种生物的各种性状。这样,基因理论为我们描述了这样的一幅生命的图景:直接表现生物性状和功能的是蛋白质,而蛋白质是由核酸产生出来的。这实际上很像一个“前店后厂”的模式。前面,蛋白质是店面的商品,后面,核酸是生产蛋白质的工厂,机器。
基因理论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个内容是核酸的结构功能。即核酸中有由四种碱基组成的64个遗传密码,能够生成20种氨基酸,最后,由这20种氨基酸排列组合成各种蛋白质。
第二个内容是“中心法则”。即生物信息是指从核酸生产蛋白质的信息。生物信息传播的路径是:

DNA——RNA——蛋白质

而且特别强调的是,这个信息只能是从DNA出发,到蛋白质结束。DNA是中心,是生命的起点。
沃森和克里克最初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时候,基因理论主要是这两条内容。这个理论中一个最明显的缺点是没有说明DNA是怎样产生的。如果不能说明DNA的来源,这个理论就是不完整的。即使我们不会相信DNA是上帝创造的,但是,起码表明基因并不能说明生命的起源。这样,人们对“最初的生命就是核酸”的命题就是不能接受的。后来,卢里亚的研究证明,基因是可以突变的。而且这个突变是自发的和随机的。这一条可以解释从现在基因向以后新基因转化的途径问题。但是,这还是不能第一个生命的核酸是如何产生的。
后现代医学理论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可能就是人们对现代医学先进性的崇拜。现代医学目前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模板,特别是现代医学中的基因理论,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初步成功之后,不仅是社会公众,就是大多数专业研究人员,也对基因理论的正确性坚信不移,目前,大家并不需要什么比基因理论更正确的理论,大家只是期待着基因理论使人类从疾病折磨中彻底解放的那一天早日到来。人们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医学研究机构的上层主管,却应该有比社会公众更清醒的头脑。我们应该认识到,基因问题搞清,肯定会在基因这个层次上解决一些重要的医学问题,但是,基因层次问题的解决并不不是全部生命问题的解决,而我们说基因理论有错误不是说基因理论不能解决基因层次的问题,而是说,基因理论扩大了自己的权力范围,自以为能够解决全部生命的问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现代医学和后现代医学两个医学发展阶段相互交替的重要时刻,如何认识基因理论成为焦点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3 11: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31篇  基因理论存在的问题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基因理论建立之后,还原论思想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生命就是基因。基因理论已经揭开了生命之谜的乐观信念深入人心。虽然与此同时,机械论,还原论思想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界和科学界正在遭到越来越认真,越来越强烈的批判。然而,在基因理论这个问题上,虽然也受到批评,但相比之下,批评是轻微的。也许人们宁愿看着基因理论继续发展和持续下去。因为这个理论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安慰和希望是太巨大,太可贵了。

一  基因数不断扩大

当然,不管人们的态度如何,基因理论在建立之后的发展中很快就遇到许多否定的问题。第一个遇到的问题是,决定某一种生物性状的基因数不断扩大。原来人们头脑中的印象是一个基因决定一种蛋白,决定一种性状。可是后来的研究发现,某一性状并不由单一基因决定的,而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比如我国的基因专家顾健人院士,在研究中发现有7种癌基因和相关基因与肝癌的发病有关,这在思想观念上是一个大的突破,打破了单一基因决定某种性状的旧框框。为此,顾健人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基因谱”的概念。即某性状可能不是由单一基因决定的,而是由一个家族,集团基因所决定,这个家族或集团,可写成一个“基因谱”。后来的研究又有进展,在癌基因研究中发现,有时是几十个基因,甚至上百个基因决定某个性状的产生。为此,顾健人院士又将基因谱的概念,扩大为“基因阵”的概念,认为癌基因阵中,应该有主次,有配合,它是人体肿瘤多病因,多阶段表现的内在原因。辩证法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如果确实一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那么,人们是不可能不承认基因的决定作用的。如果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基因才能决定一个性状,那幺,这种决定意义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与原来的概念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在文明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有决定国家事务的权力,但你那一份权力与总统那一份权力有可比性吗?

二  垃圾基因

第二个问题,原来经典的基因理论认为,基因的唯一功能就是蛋白质的合成。但是后来的研究发现相当多基因与蛋白质合成无直接关系。只是在控制、调节蛋白质合成基因的功能,故可以给这部分基因命名为“调节基因”或“功能基因”。而更令人惊讶的问题是,最近人类基因组工程第一阶段工作结束,人类基因组图谱草图正式公布。该图谱表明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基因只占基因总数的2%,另外98%的基因是一部分功能基因、调节基因,而绝大多数基因是我们目前尚不了解其作用的“垃圾基因”。基因理论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基因决定性状这一概念。但如果与这一概念有关的基因只占全部基因的2%,这个太小的数字不得不使我们想到基因的主要作用不是生产蛋白质,或蛋白质生产并不是生命的最主要的特征。而这最终使我们对“生命就是基因”这一论断的信奉大打折扣。因为我们这一信仰的正确率只有2%的可能性。你不可能要求人们安于2%的可能生而不去追问98%是什幺。

三  逆转录

第三个问题是“逆转录”问题。逆转录问题的发现,说明在生物系统中,由DNA决定蛋白质的信息传导过程不是唯一的。还存在着由RNA——DNA的过程,甚至有蛋白质——RNA——DNA的过程。如果这些过程存在,那么说DNA是基因,是生命的最基本结构就肯定是不正确的了。

四  基因不应该称为“基本的生命物质”

第四个问题,是从生命运动的主要内容来看,按照后现代科学的理论,生命除了在结构上应是一个系统外,它在功能上就是能够抵抗无机界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能够长时间地保持自己结构的稳定性和功能的稳定性。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就是“活”的物质,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死的物质。这是生命与非生命相区别的关键问题。那么生命系统是如何保持远离死亡的这种稳定状态呢?这就是因为生命系统可以不断从外界环境吸收物质和能量。研究证明,这些物质和能量不是直接从环境中得到的。从环境中得到的是能够制造这些东西的原料,经过生命体自身的加工,才成为生命体真正可以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为了完成这一摄取和加工过程,机体必须要有一套复杂的中间结构。这样,所谓生命物质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复杂结构,其中包括所谓的‘生命物质’,如DNA,还包括负责从环境摄取原料,加工制造的辅助结构。这些经典概念的“生命物质”与为摄取物质和能量而起作用的辅助结构总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复杂系统,就被称为“生命”、“生命体”,或“生命物质”。所以,后现代科学所说的生命物质,是指这样的一个物质系统,而其中的任何组成部分都不能单独命名为基本的生命物质,不论这个组成部分在生命系统中负责什么功能。从这里可以知道,作为携带遗传信息的DNA,不应该称为“基本的生命物质”。用后现代科学的理论来看,不存在具有生命的简单物质。DNA是一个大分子。但却是一个单纯的,简单物质。它自己无法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所以,单独的DNA,无法在自然界中存在和生存下去。DNA只能活在细胞中,和细胞一起生活。科学史上还有一件事,可以作为旁证材料,提示人们,DNA不是最基本的生命物质。这件事就是关于病毒是否具有生命的争论。一派人认为,病毒是生命的一种结构,另一派人认为病毒不属于生命物质,因为病毒离开细胞生命时,并不表现出任何生命活动。这个问题的争论最后在没有结论的情况下搁置起来。为什么?因为人们没有对生命物质正确的定义、概念。现在,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给生命以新的定义、概念、这使人们对基因及病毒的本质,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五  结论

通过对于基因理论的再认识,我们知道,基因只是一个简单结构,它自身无法体现生命功能,必须与一系列辅助结构组合在一起才能达到从环境吸收物质和能量,而这个系统就是细胞结构。细胞是能够从环境摄取物质和能量的最简单系统,是生命的基本结构。当然,这个基本结构本身已经是一个系统,而这个系统又是更高级更复杂生命系统的组成部分。总之,生命是复杂系统,任何简单物质都不可能是生命的基本结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3 11: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32篇  一些科学家对基因理论的评价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在伟大的基因理论面前,我自己已经感觉到无限的眇小,我知道,我的分析是无足轻重的,不可能引起人们对基因理论错误,缺点的注意,下面我想引用一些科学名人对基因理论的评价,我想,这或许能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一  沃森

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的沃森在《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一书中写道:
“……(生命)是如何发生的,仍然是个秘密。特别令人迷惑的是怎样会出现遗传密码和蛋白质合成的各种机构。”“卵裂本身当然并不能导致胚胎的发育,真正的精髓却是细胞分化过程。所有的高等动植物都是由大量不同的细胞类型(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甲状腺细胞、血细胞等)建成的。在某些生物中转化过程开始于受精后最初几次细胞分裂。其它生物中后裔细胞在确定其命运之前,要经过大量的细胞分裂,然而,不管其分化发生的精确时间如何,结果常常是亲代的细胞转化成大量形态不同的后裔细胞。……我们必定会问是什幺东西不仅使两个后裔细胞合成不同的蛋白质,而且使它们各自连续合成相同一类蛋白质?很清楚,对于用这种方式所表达的问题永远也不会有人能研究出任何一种高等劝植物胚胎发育的全部化学细节。”

二  享德莱

另一位美国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P·享德莱在其主编的《生物学与人类的未来》一书中写道:
“虽然对于发育反应的全部节目以之为基础的遗传基础和细胞内的机构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即使最圆满地了解到基因细菌细包中的作用,仍旧不能完全阐明一切细胞、组织和复杂有机体的发育。什幺东西导致受精卵进行分裂,并且产出子细胞?它们又变是像骨骼和肌肉?血液和神经那样地不同?”“就象我们已经了解了DNA酶的机制,膜与神经传导,这些仍然不能使我们预见到会有蝴蝶、兰花或海豚,更不用说人类了。”



三  李政道

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博士在他为《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一书所写的导言:《展望21世纪科学发展前景》一文中写道:
“在整整100年前汤姆逊发现电子,从那以后,影响了我们这世纪的物理思想。即大的是由小的组成的,小的是由更小的组成。找到了最基本的粒子,就知道最大的构造。这个思想不仅影响到物理,还影响到本世纪生物学的发展。要知道生命,就应研究它的基因,知道基因就可能会知道生命。我们现在发现并不然。小的粒子是在很广泛的真空里,而真空很复杂,是个凝聚态,是有构造的,也就是微观的粒子和宏观的真空是分不开的。这两个必须同时处理。知道基本粒子就知道真空的概念是不对的。从这个简单化的观点出发,不会有暗物质,也不会有类星体这东西。我觉得基因组也是这样,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

四  钱学森

钱学森关于基因问题的论述。该论述发表在钱学森的著作《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纵横观》,第360页;
“当听说今天讲解的题目是基因工程时,我脑了里就出现了个问题,就是:基因工程与我们所的任务是怎幺一个关系?我们所工作总方向给我们的任务是: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我想基因工程跟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是怎幺一个关系?今天报告人也作了一点回答。他讲到基因工程与人体科学的关系。基因工程考虑的问题原来是从基因的脱氧核糖核酸这方面来考虑的。所以它一下子就到了微观领域。我 说人体科学的问题,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问题,这都是宏观的问题。那幺基因的变化到宏观效果,这里头远得很,是错综复杂的。报告人讲了,现在的研究要证明基因客观存在环境的影响后才表现出来,环境又是个宏观的东西。它影响的是集体的,整体的东西,这里的关系并不是一对一的。好象基因动一下就有一个效果,恐怕不是这样。要复杂得多。也不是说基因工程是微观的。而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宏观。从微观到宏观这里边复杂得很。也就是局部跟整体的关系。刚才在显示上,有一个叫多基因工程图,上面有一个现阶段的问题的第四点就讲到了这一点。那问题很困难,就是说你要采取一个措施,找出影响微观的因素,在宏观上是个什幺结果,假设这个问题你没搞清楚,那幺你微观的那些措施就不好下决心。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这儿搞清楚,不要认为这儿听了基因工程,啊呀!了不起,可以改变人的根本的东西,困难。”

五  盖尔曼

诺贝尔奖得主M·盖尔曼在其著作《夸克与美洲豹》一书中有关论述:
“用较低层次的理论来解释较高层次的现象过程,通常被称为还原。我没听说过哪个严肃的科学家相信,存在着不是起源于基本物理力的特殊的化学力。虽然一些化学家可能不喜欢这幺说,但事实的确如此。从理论上讲,化学可以从基本粒子物理学导出。从这意义上说,我们都是还原主义者。至少在物理和化学方面如此。但在允许化学现象发生的特定条件下,化学比基本粒子物理更特殊这一事实,意味着为了导出化学定律,哪怕在理论上导出必须将那些特殊条件的信息代入基本粒子物理过程。没有这一思想,还原的概念就是不完善的。所有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尽管各门科学占据着不同的层次,但它们都是一个联合整体的一部分。那个整体结构的统一性通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而得以巩固。位于某一层欠上的科学涵盖了位于较上层的不那幺基本的科学的定律。但是,后者由于更特殊,因而除了前者的定律之外,还需要更多的信息。在每一层次上,都有一些对本层次非常重要的定律有待发现。科学工作不仅包括研究各个层次上的那些定律,同时还要从上而下及由下向上在它们之间建构阶梯。处于等级中另一层次的生物学与物理学和化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呢?当今还有哪一严肃的科学家会象过去几个世纪中常见那样,相信生物学中存在着不源于物理——化学的特殊活力?如果有,那也是极少数。我们中间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在理论上,生命依赖于物理学和化学定律。就象化学定律依赖于物理学那样。从这一意义来说,我们又成了一种还原主义者。然而象化学一样,生物学依然非常值得按其自身条件,在其自身层次上来进行研究。尽管阶梯的建构工作仍在进行。即使基本的地球生命化学与历史关系不大的,生物学中也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有效复杂性,远远大于诸如化学或凝聚态物理这类学科中有效复杂性。想想自地球上生命产生以来40亿年左右的时间里,有多幺巨大数量的进化性是由偶然事件引起的!那些偶然事件中的一些(也许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绝对数量仍然很大),在这一星球上的生命之后续历史中,及对生物圈中生命之形式之丰富多彩的特点,起着重要作用。生物学定律确实依赖于物理学和化学定律,但它们还取决于大量由偶然事件产生的附加信息。这里,你可能会发现,在理论上可能进行的那种到物理学基本定律的还原。与一个缺乏经验的读者所理解的还原一词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而且这种差别远远大于从核物理、凝聚态物理或化学到基本物理学的还原的情形。生物科学远比基本物理学复杂,因为地球生物学的许多定律不仅与基本定律有关,而且还与大量偶然事件有关。”(第112-115页)


六  小结:需要有一个思维方式的改变

面对生命运动的复杂性,自然科学家分成两大派别。一派认为生命有其超自然的特殊活力,此派被称为“活力论”。另一派则认为生命做为物质的一个种类其根本规律仍旧应该是物理的和化学的。生命的复杂运动终究会还原成某种简单的物理的或化学的运动。这一派可称为“还原论”。沃森,享德莱这些科学家没有盲目地站在哪一派别,而是清醒地认为,目前的基因理论尚未揭示出生命的根本规律。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在研究的思想方法中可能存在某种问题。也就是说要解决生命的本质问题,还需要有一种新思维方法。同时也还需要在自然科学中有进一步新发现,新的突破。如沃森在同一本书中写道:
“人们往往预计,在了解生命的本质之前,一定会发现一些就象细胞理论或进化论一样重要的自然规律。”“曾几何时,某些生物学家总觉得——如果不是希望的话——生物学之所以和悲凉的、无生气的化学实验室不同,除了复杂性和大小之外,还有某些更为基本的不同。”
享德莱则进一步明确指出急需的这个理论是一种哲学。他在前面提到的那本书中写道:
“哲学还没有消化生物学者对生活自然界的看法,从唯生论与宿命论的想法上解脱出来。但是随着化学与进化生物学的飞跃进展之后,有一天必然会产生科学的新哲学。主要是根据生物学的发现,而不是物理学的发现。”
基因理论的第一代创始者就已经发现单靠基因理论本身是不能解决生命的根本性问题的。还需要有一个思维方式的改变,还要有一个不同于现行思维方式的一般哲学类的理论,基因理论只有在那个新理论的框架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他们做了预言,这个哲学是“科学的”哲学,而且,这个“科学”不是物理学,也不是化学,而是“生物学”。事实上,正当他们在那里预言的时候,这个科学的哲学正好刚刚产生,这就是奥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所提出的一般系统论。虽然到现在,在系统论已经面世半个世纪之后,大多数生命科学研究人员仍不能理解和接受系统理论,但是我们相信,这段拒绝的时间,已经所剩不多了。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半个世纪的时间使我们更加惊叹这些老一代科学家们的预言是多么的准确!新出现的理论的确是科学的哲学,这个科学的确是生物学!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虽然在理论的讨论中有两派意见,而在生物学和医学的科研实践中却只有还原论派在行动。而系统论派只保持在理论上,口头上,没有实践表现,这有个历史的原因,因为系统理论有一个产生,发展的时间过程,现在,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宣传、壮大,我认为,系统理论已经有可能转化成生物医学的科研实践。而我现在所提出的后现代医学理论,正是一个将系统理论转化成科研和临床实践的具体实施方案。我是属于系统论派的,但我并不反对基因研究,我认为,基因层次规律的阐释,对系统理论的发挥能起到支持作用、问题不在于是否进行基因研究,关键是要把基因研究的成果纳入系统论的理论体系,而不是还原论体系。因此,我国生物界和医学界可参与和继续进行基因研究,但是这时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即,我国在此项研究中并不占有优势,从历史上看,西方发达国家是基因研究的发源地,我们是后来者,小学生,从经济条件来讲,我国更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竞争,我国虽然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中1%的测序任务,但这并不表明我国是基因研究的大国,正如这个“1%”的数字所显示的,我们如何用1%与99%去竞争呢?参与这项研究工作,使我国学术界能紧跟国际先进水平,这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只要不能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水平,我们就得不到基因研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我国生物医学研究的高层决策者能认识到这个事实,那么就应该在实践中调整我们的基因研究策略,最重要的调整就是应该把 我国的一部分研究力量转移到系统理论的研究上去,转移到后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的研究中去。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的转移。首先,目前世界上后现代医学研究尚属空白,我们现在能够开始研究,那幺我们就是首创,我们就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几百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我们一直学习西方,现在终于有了机会,我国可以早于西方在后现代医学研究中起步,西方在现代医学时代是先进的一方,但这个先进将成为西方的袍袱,西方舍不得停止他们在还原论方向上的前进势头,因为他们已经投入了太多的人力和财力。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情况,即基因研究事实上只是涉及少数人的研究工作,我国的大部分医务工作者,没有机会介入基因研究,那幺,我们为什幺只让这些人当旁观者而不让他们参加到一项有意义,能参与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7 11: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反应与交流》

《中国生物论坛社区 →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
Cellxhm:还有吗?我还想再学习一点知识!

《中国生命科学论坛 → 学术争鸣与创新园地 》
蛋白艺术:有点意思

《中国生命科学论坛 → 传统医学与系统医学》
Lovetcm: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不断接近真理,而不是一步就达到真理。基因组计划远远没有实现预计的目标,这是太正常了。因为科学不断进步,人类的认识不断进步,基因组计划的内涵远远比前几年丰富得多,也更有价值,更接近真理。你说的道理犯了科学中最大一个毛病,急于求成。这不是科学,而是反科学。即使现在研究的一切都是错误了,也需要继续研究,因为科学是不断通过证伪而接近真理。你提的理论太粗象了,并没有任何实际应用价值。

杨鸿智:
首先感谢这位网友对于这里文章的关注。
信仰科学或者自己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人,一般都是唯物主义者,认为任何物质都有自己的一个确切的规律。如果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些规律,是因为我们的研究还不到位,即工夫和时间都不到位。只要花了工夫和时间,所有物质的规律我们人类是一定能够发现的。
上面的网友就是这个意见。我首先表态,如果站在现代科学的立场看,他的话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这里要说的是,事情有了一点变化:
科学本身并不是一个不变的东西,科学也在发展变化。20世纪已经过去了。20世纪的一个人所共知的事情是量子力学证明对于高速微观的物质运动来说,速度和位置不能够同时准确测量,这叫“测不准原理”。后来,系统论和复杂理论进一步明确,对于一个复杂系统来讲,不存在确定不变的规律,复杂系统的运动发展是有时间箭头的,就是说,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会有不同的规律表现。这样,与现代科学中原来所公认的“可重复原理”和“可证伪原理”比较,复杂系统是不可重复的,不可证伪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复杂系统理论就不是科学。只不过是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国外后现代派的科学家把这个阶段称为“后现代科学”。
有了上面的知识以后,我们就知道,现在已经有两种科学观点了。如果不是用现代科学的观点,而是用后现代科学的观点,就会有新的认识。在这些新知识中,除了对于复杂系统运动的知识以外,还有对于现代科学本身的认识。后现代科学认为现代科学所说的物质一定有一个确切的运动规律,我们只要花时间和工夫一定会发现这些规律的思想叫做“决定论”思想。
上面网友所表现的就是典型的“决定论”思想。
现在,世界科学界对于现代科学“决定论”思想的认识和批评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但是,这个问题在我国却完全不被接受。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在这样的批评中,却高举着“决定论”思想的大旗奋勇前进。把为此而付出的代价叫做缴学费。当然,事情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我们正在补现代化的课。但是,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实现了现代化的时候,我不知道那时候我们会是什么心情。因为,当我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也该是现在的现代化国家实现后现代化的时候吧。那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仍旧是落在人家的后面。

下面我把前面提到的几个问题的论述再具体说明,方便网友学习交流。

一  判断是否科学的标准——“可重复性原理”和“实证科学”

“可重复性原理”是判断一个事物是否科学的标准。但是,这只是机械论科学识别自身的一个标准而已。后现代科学中的量子理论早已经证明,在微观高速运动的系统中运动质点的速度和位置不可能同时准确测量。这就是量子理论中的“测不准原理”。后来的系统理论更是明确指出,对于复杂系统来讲,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测不准原理”已经有100年历史了,“不可重复性原理”也已经有50年历史了。现许多人仍旧用“可重复性原理”来作为是否科学的标准只能有两个作用:
1 说明自己无知。
2 表明自己是机械论科学。

<可重复”和“不可重复”都可能是科学的”>。但是要明确:
1 "可重复"是机械论水平,
2 “不可重复”是系统论水平,
3 机械论水平的科学不能解决复杂系统问题.

现代医学是机械论的实证科学,它研究的是具体事件,这些事件是线性因果关系.所以,现代医学要根据实验检查得出与疾病相关的因果关系,这是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也就是说,现代医学诊断的是具体的微观的事件.而后现代理论医学所研究的是生命这个复杂事物的宏观发展方向,它根据现代医学的微观具体检查结果并不得出一个具体的线性结论,而是得出一个疾病发展方向的预测.当然,后现代理论医学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还需要系统论这个理论工具,比如,一个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咳嗽和轻度贫血,你按照现代医学的方法可能会诊断为病毒性感冒.但是,按照后现代理论医学的方法,我们除了诊断感冒以外,还可能预测可能会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因为我们会想到,病毒进入人体后会抑制免疫系统,特别是单核巨噬系统,这样,肺,肝和肠免疫屏障受损,肺的受损引起咳嗽,但是肝和肠的受损先是看不到临床表现.但是,这会使肠道内毒素入血,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进而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这不只是"多想了几个问题"关键是你为什么会想,为什么你相信这些"想象"的东西可以存在,这就需要一个思想方法,这个思想方法就是系统论.治疗也是一样.后现代理论医学不追求具体的立杆见影的治疗方法,而是用支持干细胞再生,用体内原位的干细胞来修补组织的损伤.这不只是一个具体方法问题,这需要我们相信体内的干细胞在得到我们所给予的物质和能量以后会去完成这个任务.这需要知道系统理论中的耗散结构理论





二  决定论
   
机械论认为现在搞不清的事情,只要坚持搞下去,就一定能够搞清楚。这就是机械论中的一个原理,这个原理叫做:“决定论”,桔梗不理解还有不能被人预先决定的复杂系统存在, 在他表述只有“实证的量化的科学”概念的同时,已经确定无疑地表明自己是一个决定论的机械论者。下面把“决定论”概念做一个介绍:

决定论
牛顿经典力学是近代科学成就的顶峰,他采用机械观的视角,运用一套严谨的数学理论来描述世界。牛顿把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的,归纳的方法,与以笛卡儿为代表的理性的、演绎的方法结合起来,把开普勒的行星运动经验公式与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结合起来,总结出一切天体都有效的物体运动一般规律,这就使牛顿的宇宙成为一个庞大的按精确的数学规律运转着的机械系统。因此,机械观同严格的决定论紧密相关,巨大的宇宙机器完全具有因果性和决定性;一切发生的事情均有原因,并导致确定的结果。换言之,一切东西都可以精确地解释和预言。
牛顿力学体系,以它的严密逻辑性和精美定量性,反映了它的正确和完善。对天体和地球上物质的力学运动给出了完整一致的解释,为建立统一的物质运动的宇宙观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西方科学的伟大奠基者们都强调自然定律的普适性和永恒性。他们寻求包罗万象的图式,普适的统一框架。在这些框架中,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可以被表明是系统地,即逻辑地或因果地相联系着的。他们寻求广泛的结构,这些结构中不应为“自然发生”或“自动发展”留下空隙。在那里所发生的一切,都应至少在原则上完全可以用不变的普遍定律来解释。牛顿科学的雄心就是提供一幅自然图景,该图景是普适的,决定论的,并且是客观的、完备的,似乎已经达到了应有尽有无所不知的地步了。近代经典科学以为已经发现了自然界变化的核心处的永恒规律。
决定论是同非决定论对立的理论。它承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牛顿力学体系把这种唯物主义决定伦机械化绝对化、凝固化,只承认因果必然性,否认任何例外偶然性。按照机械决定论者的观点,给定一个微分议程,给定一个初始条件,就能决定过去或今后发生的一切。排除了任何偶然性、特殊性、复杂性的可能。这显然是片面的、错误的。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学派,19世纪初把牛顿的纲领,即把一切物理化学现象归结为力的作用,变成了自己的正式纲领。当拿破仑统治欧洲的时候,这个学派统治了科学界。拉普拉斯把机械决定伦推向了极端:他能在任意给定的瞬间观察组成宇宙各部分的每一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并能推断出该物体的所有变化,无论是向着过去的,还是向着未来的变化。拉普拉斯认为世界的面貌是由它一开始就决定了的,现在的物质状态是由过去的机械状态所决定,以后的状态又是由现在的状态所决定。自然界的全部发展过程是一条决定性的因果链。用形象化的语言表示那就是:自然界没有飞跃,没有偏向,没有波折,永远按同一轨道平铺来去。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这样评论说:“上一世纪的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唯物主义,因为那时在所有自然科学中达到某种完善地步的只有力学。而且只有刚体(天空和地上的)力学。简言之,即重量的力学。这是法国古典唯物主义的一个特有的,但在当是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种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特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是同当时的自然科学状况,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方法相适应的。人们知道自然界是处在永恒的运动中,但是根据当时的想法,这种运动是永远绕着一个圆圈旋转,因而始终是停留在同一地点:总是产生同一的结果。”由于当时太阳系发生说刚刚提出,地球发展史即地质学还完全无人知晓,而关于现今的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这样一个长期进化的结果,还根本不可能科学地产生出来。“因此,对自然界的非历史的观点是不可避免的。”
经典的理论构成了确定论的描述框架,整个宇宙是一架硕大无比的钟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按照确定的方式稳定地有序地运行。相对论的创立突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但在我们生活的宏观低速世界里,爱因斯坦并未向牛顿的钟表模式提出挑战。但统计物理和量子力学的创立,揭示了微观粒子运动的随机性,大量微观粒子的运动遵循着另一种规律——统计规律。描述统计规律的概论论方法从此获得了独立的科学地位,世界又获得了另一幅随机性的科学图象。确定性联系着有序性,可逆性和可预见性。随机性联系着无序性、不可逆性和不可预见性。确定论(即决定论)和随机论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相互对立的两套不同的描述体系。这两大体系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在各自的领域里“成功地”描述过世界,但客观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到底是确定的还是随机的?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是否将世界分成两半?这是一个长期争论而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在混沌发现之前,科学已认识到,随机性可以起源于大数现象和群体效应。但人们长期认为,随机性只是某些复杂系统的属性。经典科学不论在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都追求精确和清晰地描述物质运动的确定性规律。一旦发现了复杂的非线性的不确定的现象,就加以忽略或无力解释。极小误差、四舍五入、满于近似值。经典科学一遇到非线性,就把它们当作“例外”,“小项”、“误差”、“噪声”,舍弃。然而,混沌研究表明:一些完全确定性的系统,不外加任何随机因素,初始条件也是确定的,但系统自身会内在地产生随机行为,而且,即使是非常简单的确定性系统,同样具有内在随机性。内在随机性的根源出自于系统自身的非线性作用。即系统内无穷多样的伸缩折叠变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绝大部分的系统都具有这种非线性特性。因此,随机性是客观世界的普遍属性。世界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他们都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有序的。有序等于有规律。无序就是无规律。系统的有序有律和无序无律是截然对立的。这个单纯由有序构成的图象,有序排斥无序的观点,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为人们所赞同。但是,混沌的出现向这个单一图象提出了挑战。经典理论所描述的纯粹的有序实际上是只是一个数学的抽象。现实世界中被认为有序的事物都包含着无序的因素。混沌学研究表明,自然界虽然存在一类确定性动力系统,它们只有周期运动,但它们只是测度为零的罕见情况。绝大多数非线性动力系统,即有周期运动,又有混沌运动。虽然并非所有的非线性系统都有混沌运动,但事实表明,混沌是非线性系统的普遍行为。混沌即包含无序,又包含有序。回顾历史,量子力学创立前,人们长期认为,波动性和粒子性是两个截然对立的物质属性。后来,爱因斯坦等人提出了著名的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观点,认为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微观粒子统一的基本属性。从而极大的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与此惊人地相似,混沌学的创立,正在缩小确定论和随机论这两大体系之间的鸿沟,世界既不能分成两半,也不是非此即彼。混沌学研究揭示,世界是确定的、必然的、有序的,但同时又是随机的、偶然的、无序的。有序的运动会产生无序,无序的运动又包含着更高层次的有序。现实世界就是确定性和随机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
现代科学的机械论思想方法,是要发现事物之间的每一个相互作用机制,然后按照这个机制控制事物。这是一个方法,这个方法肯定没有错误,肯定会有结果。但是,世界上的事物的数量太多,这个方法肯定是需要好多时间,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的。对于复杂系统的研究发现,复杂系统具有自组织能力,只要发动起这个能力,我们不用直接处理事物之间的每一个相互作用,复杂系统自己会解决好自己的问题。说一个通俗的话,机械论不是不对,而是太笨。当然,如果只是时间慢一点,最终能够解决问题也好。但是,实际上,对于复杂系统问题,用机械论的思想方法根本无法解决。可以用量的概念通俗地说明,如上面网友所说的“人类有3万多个基因,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目,把每一个基因与它相关的基因的关系研究作为一个研究点话,那么这样的研究点是海量的。”这些基因所对应的蛋白质数量更大。以这样的基本数量为基础的排列组合是天文数字,我们不可能愚蠢到按这个方法去寻找事物相互作用的机制。这就是机械论与系统论的区别。我在这里说自然科学从整体时代走向分析时代,只是用历史的观点说明机械论的进步意义。但是,同样用历史的观点,我们现在要说机械论已经是错误的思想,落后的思想,系统论是先进的思想,正确的思想。
我们许多人对现代科学的分工与线性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这是最好的制度和方法。至于说在这样好的方法面前还有一些问题不能解决,大家是不以为然的,认为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现在我要说的是,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思想,是否可以怀疑方法的正确性?系统论思想正是这样,它告诉我们分工和线性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永远也不能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前面网友所说的,在系统论来讲,叫做“决定论思想”,这个问题我已经在第22篇文章中说过了,网友们可以再回头看一看。我现在所宣传的正是要大家放弃分工的思想,而用综合的系统思想研究问题。目的是为了解决那些我们现在还不能解决的复杂系统问题。20世纪这100年里,自然科学有很多新成果。这些成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还原论的东西,另一类是系统论的东西。还原论的东西是机械论自然科学的一贯思想产物,具体成果是新的,但是,方向是旧的,是落后的东西。系统论是新的,真正先进的东西,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东西。我现在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大家知道,自然科学还有这样的两种,我们要放弃旧的机械论还原论的科学,要学习新的系统论的科学。

三  绝对时空——时间箭头

在牛顿力学中,在现代机械论科学范畴内,时间是绝对的概念。时间是永恒的、无尽的,而且是没有方向的。因此机械论的科学定律一个特点就是与时间无关。不论在何时何地,运动都以同样的规律进行。所有这些运动都是可以重复的,因为它的上一次运动与下一次运动不会因为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特别是这一点竞成为现代自然科学评价一个研究成果是否科学的硬指标。即“可重复性”。如果你的实施能在别人的实验中得出相同的结果,那么,这就证明你的实验是正确的,相反,如果你的实验不能被别人重复,那么就证明你的实验是错误的。然而后现代科学在对复杂物质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与上述现象根本不同的现象。因为复杂物质内部呈现出多层次多子系统立体交叉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无限的和随机的。这样其中任何一个组成成分所受到的作用在不同的时间是绝对不同的,所有这些不同,最终反映在系统总的结构和功能上。即任何一个复杂系统,它的结构和功能,在不同的时间里是不相同的,(一个运动员在不同的时间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状态)。这样我们就看到,一个复杂系统随着时间的改变,结构和功能也呈现出一幅不断变化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有开始,有高潮,也有结束。针对这个现象,后现代科学给起了一个概念,叫“时间箭头”。即,时间是有箭头的,是有方向的,这就是由复杂物质诞生的那一时间,指向它死亡的那一刻。把系统理论落实到人体,就是说,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时间箭头的,从诞生指向死亡。在人体中,现在时刻的结构和功能,与上一时刻的不同,也与下一时刻的不同。时间箭头的存在,使我们认识到,忽略时间因素,企图将机体的构造和功能完全拉回到发病前的平衡状态的负反馈调节治病方法,当然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因为生命是不可逆转的,我们的生命只能向前走,即使前面是死亡。我们所说的生命的不断更新,子系统会在新的条件下达成系统的新的平衡,正是指这种在生命前进过程中不停交替的出现的生命形态。随着每一时刻的逝去,他早已不是原来的自己。所有这些汇集起来,就得出后现代医学新的病理思想。疾病发生本身已证明负反馈失效,按生命时间箭头的特性也不可能用负反馈恢复已逝的生命。治疗的根本措施应该是支持子系统的正反馈,使机体尽快完成新旧结构的交替,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

《红军长征自由共享>生物化学》
a123456(论坛版主):确实不错,谢谢!

《凤凰论坛首页>世纪大讲堂》
非洛:看见你的大作了,有时间再来认真拜读。现在很忙,没有那么多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15: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生命科学论坛 → 学术争鸣与创新园地 》
Harvey:哇!辛苦了,谢谢。请问这电子版的吗?如果是再那可以下载?
《丁香园— 医药生命科学动态跟踪》
biozy(丁香园主任):拜读了一下 但就只读了这个帖子
所以不知道整个专集是在写科普文章 还是从哲学高度对现代医学做个评判/预测 还是要说中医的远见性
xuhongbin:呵呵,我是为了看主任的回帖,才进来的。这样的贴,没有引起大家的讨论,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失败
biozy(丁香园主任):某些观点确实还是有前瞻性的。所以 我总觉得更有些哲学的味道。哲学总是在前进的道路上等着自然科学
ctla4:任何一个理论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都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基因理论本身没有错,只是人们把它的作用跨大了。

《丁香园— 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讨论版》
dehuixu:很好,谢谢!

《红军长征自由共享> 医学专版》
boying0928: 很好的贴子,好好学习一下。

《凯迪社区 → 开心科普》
53度:斗胆请教杨主任:中国医药信息学会是个什么机构?在民政部门登记了吗?在中国科协注删过吗?与中华医学会有无关联?请告之能在网上点开的网址。  谢谢。如果杨主任不回答上述极简单而实在的问题,只能证明“中国医药信息学会”是个草台班子,你的那个“主任”头衔也不应该再用了,不然,指控你招遥撞骗还是成立的,何况还有“非法结社”!

《中国生物论坛社区 →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
chessglad:to 杨鸿智:你的话,高中生听了会崇拜你,大学生听了会不知可否,专家听了会发现错误太多。我不是专家,不过我发现你对什么是“基因理论”都不懂,就敢说对基因理论的再认识,勇气可嘉。你的错误太多,不能一一批驳,单从这一章的结论来看,可以说每一句话都是错误的。“基因只是一个简单结构”:什么叫简单?基因只是一种结构?“它自身无法体现生命功能”:基因不体现生命功能?细胞是能够从环境摄取物质和能量的最简单系统,是生命的基本结构: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不是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15: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to  chessglad:
从你的这个帖子可以知道你是站在现代科学的立场说话的。正如我已经说明的,我是“后现代科学”的立场。一个“后”字说明了我们思想的距离是很大的。所以,你说我“每一句话都是错误的”是非常能够理解的。事情往往是这样,如果思想距离太大,就不能够进行思想交流了。没有一点共同语言怎么交流?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你现在只是发表了一个“态度”,没有具体内容,如果你能够对我的思想进行一些具体的,有内容的批评,也许我们能够找的交流的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18: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33篇  埃里加&#8226;沃尔德《基因神话揭谜》摘录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美)露丝&#8226;哈伯德,埃里加&#8226;沃尔德在《基因神话揭谜》书中对基因理论的分析批评:

一  基因理论的还原论性质

一个更基础的问题是,遗传学试验和改造助长我们把自己看做是微小分离部分组成的集合体,而不是完整的人体。因为我们自己对改变这些部分无能为力,迫使我们越来越频繁地把自己交托给据称能够这样做的专家们。然而,我们时常更加体验到需要对付的是完整的人体,而不是去修补局部。这里更加包括控制我们的日常生活,诸如改变我们的住所或同住人,或改变我们的食物种类和数量,或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把客体或生物分解成最小部分而不把它们看作整体的过程称之为还原论,还原论并不局限于遗传学。在19世纪左右,还原论成为了科学研究的主要支配力。从巴斯德的细菌到物理学家的原子,我们已经习惯于接受的观念是认为最小的事物能有最势不可挡的效应。在生物学中,还原论促使我们相信,生物体或其组织的功能行为可能通过其细胞,分子或原子的研究和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其结构和功能,来作出最好的解释。然而,还原论者往往过于枝枝节节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以观察动物生活及其行为的博物学家在生命科学中曾拥有的重要地位,已经让位给研究DNA分子及其构成所谓基因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家。大多数现代生物学家认为,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比对细胞、器官或完整生物的研究能对自然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动物实验比试管中操作的试验更难控制或重复,这样就很容易把动物实验看作模糊不清的科学而抛弃了。分子生物学从而成了最享盛名的生物学的科目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美国能源部的支持下,已经开始了一项计划,其规模和经费(15年里预计耗资30亿美元)能与美国太空计划相提并论。这项计划称为人类基因组计划,试图对人类“表型”的所有DNA进行作图和测序。这是还原论的最充分体现,因为基因组学家们将构建出DNA分子亚显微片断的假设序列,再声称那种序列是人类的本质。哈佛分子生物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吉尔伯特称人类基因组是遗传学的“圣经” 。这种比喻意味着对科学奇观的宗教敬畏,在基因组学家们当中已变得异常一般,还载入了有关这一计划的大量媒体报道中。例如,报道有关人类基因组的电视节目“NOVA”称之为“生命的圣经”。《DNA双螺旋》作者和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国家中心第一任主席沃森回避了直接的宗教比喻,但声称他的目标是“了解人类”和生命本身。然而,人类不仅仅是一种有某种DNA序列的物质。分子生物学家不比寓言中的山顶古鲁更有资格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他们可以对问题的某些方面提供一些答案,但是这些答案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有用。(P3-4)

二  社会对科学思想的限制——还原论是社会的产物

DNA分子是真实存在的物质,具有生物学教科书里描述的物理结构。然而,我们对DNA和基因的理解体现出我们思想观念有束缚。这种束缚来源于我们对于健康和疾病,正常行为和偏常行为,能够怎样和应该怎样的种种看法。要是科学家能考虑到这种情况那就好了。但遗憾的是科学教育倾向于掩盖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告诉学生说,科学开始于科学家试图回答一些基本问题,随着获解而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大多数科学家都相信是这样的。他们忽视科学和社会间在进行中的相互影响;即使他们意识到了,但强调的是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而不是社会对科学家洞察力和成见的影响。要在其社会环境下理解科学,我们必须常常关注科学家研究范围内科学实践、描述、解释、文化观念和经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否则,我们就不能理解创建出科学论据的方法,也不能理解这些论据运用于整个社会的方法。我要说得非常明确,我的确不认为分子生物学家和其他遗传学研究者都在错误地进行他们的科学研究。他们只是按常规进行科学研究,把重点集中于内在属性。作一个类比也许可把我的意思说清楚。几个世纪以来,历史学家根据伟人(尤其是白种伟人)的成就看待过去。我们多数人在学校里学的历史都是围绕帝王将相之类的。在20世纪中,已经从这种历史的“伟人”理论逐渐转移到社会的历史,试图通过,我们所能发现的普男男女女如何生活来了解过去。所以,历史学家已经从依据“重要人物”活动解释历史的模式转移到更加综合的模式。在这后一模式中他们试图取得尽可能完整而多彩的景象。分子生物学家走了截然相反路线,他们从综合性生物学转移到一切都追溯至“大分子”DNA的生物学。我的看法与这种通常的观点不一样。我很少发现某种实验的方法或解释有什么毛病。我所反对的是还原论者极力按“重要分子”及其组成部分的活动来解释生命体。(P8-9)

三  遗传与环境

遗传学研究试图回答的一系列问题或许是已经存在了很久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和遗传与环境、相同与相异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联。贯穿整个西方知识发展史,人们一直在争论究竟哪个最重要?遗传还是环境?先天禀性还是后天养育?在20世纪初,人们坚信是遗传的力量。遗传学开始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科学家希望它能解决一大堆问题。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遗传论者观点不再风行。在纳粹种族歧视、遗传论者政策的灾难后果广为人知时,展示出赋予生物遗传太多威力和用遗传方法改良人种而造成危险的那种令人恐惧的前兆。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左右摇摆局面有所改变,科学家们开始强调遗传在塑造我们的性格和行为中的重要性。这种变化部分应归咎于保守党人强烈抵制公民权利和女权运动。诸如此类的运动强调环境在塑造我们成为什么人方面的重要性。尤其是妇女,无论是美国黑人还是其他种族,在美国地位的低下是因为歧视她们,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低下。保守党人热情赞扬似乎显示天生差异的科学发现,他们就能用这种差异来解释目前的社会等级。
像还原论者一样,遗传论者试图对复杂问题找到简单答案。但是,我们体内,我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实在太复杂了,无法强行纳入简单化的模式中。我们的环境里充满着其他生物,从聚居在我们肠道、给我们提供必需维生素和其他食物的细菌,到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人和其他动物。察看我们所有的基因,甚至所有生物的全部基因,仍然不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我们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确实,女人的卵子与男人的精子一旦融合,未来人的基因就到了一起。但是,发生有受精卵、子宫里和出生以后的许多事情也会有重大效应。如果孕妇得不到适当营养或接受不了合适的药物,胎儿可能会受损甚至死亡。相反,如果她有机会好好照顾自己,孩子一旦出生,将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良好影响。像基因一样,这些环境对于孩子是不可或缺的。婴儿必须养成人。完全任他们自行发展,他们就会像狼养的孩子一样——成为严格字面意义的人,但不能进行即便是最基本的人际交往。我们都知道,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的人会有明显的差异,不仅在人格上,在体格上也是如此。在一代人里,且在没有遗传变化的情况下,来自亚洲和南欧到美国的移民,看到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孩子长得比他们高。即使生活在同一家庭里,我们每个人受到的影响不同,也能在心理或体格上产生不同的影响。
外界影响会终生起作用。记得我有一个学生患严重抑郁症,是由于抗生素引起肾衰竭而产生的后果。我去医院探望时,已经认不出他了。相距一周,这个强壮的年轻小伙子变成了一个双颊凹陷的老头,声音苍老,步履蹒跚。幸运的是,这些变化后来被证明是可逆转的。但是,能够如此快地经历这种深刻的生物学变化,以及变成未所料及的、完全不同的人,这个例子是很惹人注目的。鉴于生活环境的变化,愚蠢的人可以变得聪明,冷漠的人可以变得活泼,衰弱的人可以变得健壮而充满活力。许多社会运动,从女权运动到公民权利的斗争,都是以促成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为基础的,都已经获得了“奇迹般”的成功。遗传学上的解释仍然有其吸引力。我们刚刚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即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都要去谴责父母的行为。父母们信奉基因是孩子们问题的根子,而不是他们自己的错误。父母们不得不游走在“过分纵容”与“过分严格”,对孩子太“疏远”或太“溺爱”这种狭窄的界限上。对于这一切都不应有什么惊讶的。但是,遗传学上的解释有局限性。基因参与我们所有的功能活动,但是它们不能决定我们是什么人。它们必然会影响我们的发展,但是许多个人的和社会的环境也会影响我们的发展。那么,在我们的生命活动中,基因实际上是起了哪部分作用呢?我们不知道答案。我们也不指望知道答案。人类,甚至果蝇都是导致复杂生命活动的复杂生物,我们的经历和我们的生物学以不可预测的方式相互作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都不能告诉我们有关人类的所有一切。(P9-12)





四  基因是什么

那么,基因是什么呢?不同类别的生物学家用不同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分子生物学家说,一个基因就是一段DNA,它具体指定一种蛋白质的组成,可以影响是否合成和以什么速度合成那个蛋白质。有时邻近的基因也会影响那个蛋白质的合成。遗传学家说,基因是我们染色体的各个部分,它中介可遗传的性状。群体生物学家们说,基因是差别单位,可用来区分人群彼此不同的成员。进化论生物学家说,基因是生物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的历史记录。所有这些定义都相互重叠、相互补充,特定科学家关注之点决定于他的兴趣所在。遗传学家们的语言时常带有明显的思想束缚。分子生物学家,还有在出版物中,在讲到基因或DNA做什么时用到动词如“控制”、“编程”或“决定”。这些都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些用词给DNA赋予了太活跃的作用。事实上,DNA并没有“做”任何事。它是一种非常惰性的分子。它只是停留在我们细胞中,等待其他分子与它一起相互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细胞中的DNA像一本食谱书。我们要做一盘繁杂的菜肴,需要有一本食谱书,但食谱书做不出菜,也决定不了做哪种菜肴或菜肴是否好吃。厨师和烹调原料将决定用什么烹饪方法和如何使用烹饪方法,最后喝汤还是吃蛋糕,食物味道如何等。烹饪术也是一种恰当的比喻,因为这里引入了应变和灵活的要素。好厨师如果在他缺少某些似乎必不可少的烹调原料或器皿时,能够对食谱灵活改动。同样,细胞和有机体能够代偿“遗传的差错”。而且,如果把细胞和生物体当作这个比喻里的厨师,许多烹调原料就是其中的基因和环境因子,合在一起做出一道“菜肴”,要是看这些分离开来的烹调原料是预料不出这道“菜肴”的。基因太经常被看作是绝对的预言者了。当人们提到“规定”这种或那种性状的基因时,它们表达出一种限制我们的必然性。我们的性能被编码在我们的基因中,这种看法会妨碍我们采取有效步骤来改变我们自己或我们的生活条件。我们必须记住遗传功能是放置在生物学反应,社会和经济关系的复杂网中。它们不是在实验室中能够重复的简单过程。同样,因为基因对于我们自己的外貌是重要的,所以科学家发现很难客观地看待它们。(P12-13)

五  遗传预报的不可靠性

遗传预报,不管牵涉到检测还是普查,依据的假设是:基因和性状之间只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然而,遗传性疾病与许多因素有关,还与进程中多半不可预期的相互作用有关。现就遗传学普通教科书《遗传分析引论》作者的话引述如下:某个基因并不通过单独作用决定某个表型(可见的性状);某个基因只有在与其他基因、环境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决定某种表型。虽然遗传学家把某个表型归因于他们所鉴定了的某个基因,但是,我们必须记住,这仅仅是为了有助于遗传分析而用的一种便说明的行话。出现这种行话在于遗传学家有专门技能来分离生物学过程中的各别组分,并作为遗传分析的组成部分来进行研究。虽然这种合乎逻辑的分离是遗传学的基本方面,基因自身是不能起作用的。
即使基因牵连到疾病,其遗传遵循着一个有规律,可预见的模式,也证明它远非是简单定义和定位的问题。为了提供有意义的遗传信息,科学家有时需要对患“同样”疾病的不同家族,甚至不同个体分别确定其突变模式。这样,遗传预报就成为不可能实现。在多数遗传性疾病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和发病过程,并可能发展为一类相关病而不是唯一的病。这尤其可能出现在晚起病的极端易变的疾病情况下。研究者曾反复声称鉴定到了“老年性痴呆基因”。不久前,两个不同的研究小组鉴定出两个不同的DNA片段,一个在第19号染色体上,另一个在第21号染色体上,每个小组都声称他们的“老年性痴呆基因”是真实的基因。在科学家们试图预报所谓有遗传“倾向”的疾病时,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认为凡是致死的慢性病(癌症、冠心病、糖尿病、中风、酒精或药物引起的肝病)可能是由我们基因中遗传到的倾向来“决定”的,这样的理由变得越来越普遍。搜寻工作展开在“有关”癌、冠心病,甚至类似酗酒行为性疾病的基因上。从治疗角度看,试图弄清楚复杂遗传病的相关基因,即使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DNA,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然而,深信任何棘手的疾病基因都被鉴定和分离出来,加上希望它会导出有益的论断测试方法,这样的信念有可能促使人们坚持不懈的去搜寻相关DNA片段的。实际上,这不仅不能治愈或预防疾病,还会增添“无症状”或“健康表象下的病人”的新受辱人群,即使他们没有症状,也可能被认为他们在未来某一时刻会有某种疾患。(P39-41)

六  基因是怎样发挥功能的

不管基因大小如何,每个基因规定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确实,这就是所定义的一个基因。生物需要数千种蛋白质来完成它们的生物功能,所以即使低等生物也必须具有许多的基因。功能性DNA序列中的变化构成基因突变,往往导致相应蛋白质的线状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然而,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每种蛋白质的合成需要各种不同的酶的参与,而每种酶是一种特异的蛋白质,所以,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基因被卷入到任何特定的蛋白质的全合成中去。基因和蛋白质之间的——对应关系,通常说成为各个基因“编码”、“决定”或“中介”某个蛋白质的合成,这仅仅意味着基因规定了蛋白质的线状氨基酸序列。蛋白质被合成的全过程只有在细胞的整个代谢机构功能齐全的条件下才会发生。这里总是需要许多各不相同的蛋白质参与,从而需要许多各不相同的基因参与。蛋白质和基因的相互关系,变类似鸡和蛋一类的问题。许多基因涉及任何蛋白质的合成,而许多蛋白质参与任何基因的合成及功能的发挥。我反复说明这一点,因为这正是经常会被忽视了的。在科学家们的讲这个或那个分子、性状或疾病而谈到基因时,他们是充满着幻想的。他们过分强化基因和DNA的控制能力,而不把它们看作是细胞和生物整体功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P56-57)

七  遗传泛化现象

我于1994年8月曾在一公开讲座中听到弗朗西斯&#8226;科林斯博士——一位战胜詹姆斯&#8226;沃森后担当美国基因组计划负责人的科学家——的言论。他把基因组计划描绘成人类所曾从事过的工作中最崇高的项目,并对他的听众断言:“事实上所有疾病,也许外伤除外,其中都有遗传成分”。鉴别出我们身上的所有基因,他说,将使科学家有可能通过“读出我们自身的蓝图”来预言,预防和治愈所有疾病。我唯一感到奇怪的是,科林斯博士为何将外伤排除在那包罗万象的承诺之外。不管怎么说,人们常常会因为他们的听觉或视觉不好,因为他们逐渐衰老而行动不便,或其他一些原因(估计会被那些对基因组的预报作用盲目相信的人归因于基因的原因),而受到意外伤害。问题关键是,“所有疾病都有遗传成分”这种说法,涉及的面是如此之广以至于变得失去了意义。基因决定蛋白质的组成,而蛋白质则与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所有功能有关。因此,基因对我们与病原体的反应,对我们对外伤的易感性和响应都会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当然,这样一来,发生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有着“遗传成分”了。但果真如此吗?我们自己的和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与基因有关,这一事实绝不意味着,只要我们知道了有关它们定位,组成和它们行使功能的方式的每一件事,就能使我们了解人类健康,并预言、预防或控制所有的疾病和不良行为。然而,当前“基因痴迷”仍然有吸引我们社会中的许多方面。通过将行为,才能或健康状况归咎于基因,遗传决定论有着使社会和个人同时摆脱困境的特殊效果。另一方面,如果人的所有健康和行为问题都是由于他们基因的功能所致,那么,我们对社会性疾病的责备就只能针对个人的不足,而不能针对经济的或其他社会的问题。根据这一观点,人们穷是因为他们在遗传上就天生懒惰,愚蠢或别的什么东西,而他们生病是因为他们生来就带有错误的基因。在某些进步团体中,这类理论解释通常会被冠以“责备受害者”一词,因为他们把应由经济和社会政策负的责任转到了受到影响的个人身上。另一方面,成为悖论的是我们也能将遗传解释用来赦免个人。如果人们所做的事是他们的基因的一种功能,那么,他们怎么能对他们的行动负个人责任呢?(P183-18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18: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34篇  从病毒是否具有生命的讨论看基因在生命系统中的位置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病毒有生命吗?”这个问题现在仍旧是人们关心的问题。自从病毒被发现以来,已经有百年历史了。对于一般群众来讲,“病毒是生命世界的一分子”这个结论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个问题在研究病毒的专家看来则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至今他们仍旧在问:“病毒有生命吗?”并且常常给予否定的回答。最多也是模棱两可。因此,我认为,现在的确还有讨论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当然,在这样长的时间范围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在不同时期,讨论的出发点也不一样。我们现在所要进行的讨论,就是从后现代理论医学的角度进行的。这是一个新的角度,希望大家给予关注。

一  病毒的发现和“病毒有生命吗?”问题的提出

1892年俄国人伊凡诺夫斯基研究了烟草植株的花叶病。他把感染了的植株碾碎,并且用滤器过滤汁液,将细菌滤去。发现无菌滤液能够传播疾病。荷兰人贝哲尼克说这种液体含有一种看不见的、超显微的感染性活物。他把这种物质命名为滤过性病毒,后来简称“病毒”。1892年的发现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一直到1898年巴斯德的助手查伯兰德用同样的方法鉴别出病毒后才为科学界所重视。
从那以后又过了43年,即1935年,美国人斯坦利才分离提纯了世界上第一个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在新泽西州普林斯敦大学,他证明病毒能够从浓缩溶液中制成化学分子一样的结晶。这样的结晶没有通常人们所能够理解的新陈代谢那样的生命现象。但是,结晶重新溶解后仍旧保持着原有的传染性。不久还证明了烟草花叶病毒含有核酸和蛋白质。斯坦利于1946年荣获诺贝尔奖。
后来的研究发现,病毒不同于其他的微生物,它们不能在一定的化学溶液中繁殖,只能在有特殊的活细胞或宿主机体存在的情况下繁殖。病毒的复制只有在活细胞内,利用细胞的内环境才能实现。因此,有人把这种基因直接产生的细胞内环境称为基因环境,以与由于活细胞功能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所造成的生物环境相区别。
问题的焦点在于怎样理解病毒的结晶。这种结晶耐冷而不耐热。把病毒加热到60℃,经30分钟大多被灭活(肝炎病毒除外)。在冰箱内温度越低,保存越久。以冷冻真空干燥后可保持更久,数月至数年。关于病毒是否是生命的问题,主要是针对这种结晶状态提出的。

二  病毒是生命的早期形态

1 宇宙的起源
宇宙起源于原始物质的大爆炸。原始宇宙物质处于无限高密度的状态,发生大爆炸后,原始宇宙物质向宇宙空间扩散并形成不均匀的宇宙星云。这些星云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收缩形成宇宙的不同结果,如:星系、恒星、行星、卫星等。在星云物质收缩的过程中,物质的密度和形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压力和密度的不同位置,星云物质可表现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等不同形态。如太阳这个恒星是气体的,地球这个行星是固体的(外面有气体、液体,里面有液体)。
2 生命起源的自然条件
生命起源的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致今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生命起源也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推论。首先,生命起源应该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不论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个过程,这个过程都是存在的。这个唯物主义的结论的内涵是说生命起源问题其实是自然而简单的,没有什么神秘,在宇宙形成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生命产生的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小生命也就产生了。其次是生命产生的具体条件。这个条件应该包括两个因素,一个是高密度,另一个是流动性。这两个条件都是保证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能够充分进行。能够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物质形态就是液体状态。也就是星球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液态层圈中。说到液体,人们就会想到水,但是,这里要明确的是,在宇宙星球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这个液体层圈不是水而是“星云物质”,即形成星球的那些物质。这些物质的种类很多,并处在高温、高压、高密度的状态,正是这个状态才使各种物质的各种化学反应能够充分进行并最终产生生命。
现在人们有一个认识已经比较确定,即生命是产生于原始的海洋中,即产生于水中。这可能是不对的。我们也可以说生命是产生于原始的海洋中,但是,这个海洋不是由水组成的,而是由液态的宇宙物质组成的。有的科学家形容这个原始海洋很可能就像现在看到的“鸡旦清”一样。天文学和地质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现在地球上的海水是固体地球形成后开始的火山爆发喷出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也就是说生命的产生比水产生得早。再有,由于产生生命的液体圈的高密度,阳光是照不进来的,所以,生命是产生于无光的情况下。天文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地球上的氧气是产氧生物产生的,所以,生命产生时地球上还没有氧气。这样,我们就知道生命产生的基本状态是三高三无,即:高温、高压、高密度,无光、无水、无氧。这些可能与我们关于生命起源的条件的一般想法相差很远,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没有找到研究生命起源的突破口。
3 生命产生的时间
科学家在研究岩石中的细菌化石的时候推断, 这些细菌产生于35亿年前,再以此为根据推断,最早期生命产生的时间可能是38-40亿年前。现在科学界公认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所以,可以说生命是产生于地球诞生的早期阶段。甚至可以说是在硬质地壳形成之前生命就已经产生了。从那时到现在地球的自然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地质结构还是地球表面的气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按着现在的条件去研究生命的起源肯定是不行的,而我们许多研究者却正是这样做的。他们设想在宁静的海湾中会产生生命,在暴风雨的雷电中会产生生命,等等。其实在什么产生的时候,地球是既没有海也没有雷电,甚至可能连硬质的地壳都没有。在我们知道了这个信息以后,我们不仅会看到生命的复杂神秘,还会体会的生命的顽强并使人敬畏。可以说生命确实是在地球诞生的烈火中诞生的。
4 病毒是生命的早期形态
前面说了生命产生的条件和时间,现在要说生命产生时的最早形态。最新的研究提示,生命的最早期形态可能就是核酸。这是研究者的一般推论,本文现在不做具体论证,只是想补充一点:在生命产生的那个时候,核酸周围有足够的物质和足够的能量保证核酸的合成。也就是说,核酸就产生并生存在能产生核酸的那些物质原料中。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的核酸一定是裸露在这些原料中的。核酸的修复和复制都不需要什么复杂的结构就可以与原料之间直接进行。现在我们知道,核酸是在细胞核里面,核酸复制的原料要由细胞质来提供。那么,我们可以设想在生命产生的时候,整个自然界就是核酸的细胞质。
后来,硬质地壳形成,地心的热量与地表的气态物质之间不能进行交流,地表的气态物质热量不断向宇宙空间散失,地表温度下降。这时火山喷发出的水蒸气凝结成雨水降到地面,形成海洋。这时早期生命物质也随着雨水落到海洋中。这样,核酸生命不仅存在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周围的物质密度变得稀薄了。为了保持核酸周围的物质密度,生命进化出一层膜,把原料物质仍旧积聚在核酸周围,这样就形成了细胞结构的生命形态。这是生命的一个进步。这时,一部分核酸生命进化成细胞生命,但是也有一部分核酸生命没有进化成细胞生命,而是继续保持自己的单纯的核酸形态。当然,由于环境的恶化,它还是弄了一个蛋白质膜把自己包了起来。因为没有原料的供应,这样的核酸生命已经不可能进行复制。为了复制,它不得不进入新形成的细胞生命中利用细胞生命的原料。这样一个新的寄生方式的生命也诞生了,这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病毒。从以上叙述可知,病毒生命可以说是早期裸露的核酸生命的直系后裔,也是比细胞生命更早的生命形态。

三  机械论的细胞理论

我们对生命物质结构的认识是从整体观开始的。所谓生命,就是指具有生命活动的一个整体人,或者,一个整体动物。后来,随着解剖学的发展,我们认识到生物体是由各个功能系统组成的。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等。后来又认识到,每个系统又是由一组器官组成的。如:消化系统是由口、食管、胃、肝、胰、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乙状结肠和肛门等器官组成的。等到显微镜发明以后,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人们又发现一切器官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在当时的认识水平上,细胞成了生命物质不可再分的最基本单位。因此,按照现代科学还原论的理论指导,人们就将细胞确认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也就是说,在回答:“什么是生命?”这个问题时,可以回答说“细胞就是生命”,或者,“生命就是细胞”。这样就建立了生命的细胞学说。
17世纪的60—70年代,列文&#8226;虎克、罗伯特&#8226;胡克和斯旺麦丹等人,利用刚刚发明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胞。但是,一直等了200年,到19世纪中期,才由施来登总结得出初步的细胞学说。施来登是研究植物学的,所以,他的细胞学说主要是指植物而言的。他认为,细胞是一切植物的结构的基本的活的单位。和一切植物赖以发展的基本实体。细胞是有生命的独立单位。植物的发育是靠新细胞的不断形成实现的。在施来登以后,并且是在施来登研究的基础上,施旺将细胞学说从植物学领域扩大到动物学和所有生物学领域。使细胞学说成为全部生物学的最基本的理论。施旺认为:异常繁多、丰富多彩的动物形态只有通过简单的基本形成物的不同组合才能产生出来。这些基本生成物,虽然有各种不同的变种,但是本质上处处都是一样的。就是说,它们都是细胞。有机体的基本部分不管怎样不同,它们都有一个普通的发育原则,这个原则便是细胞的形成。施旺宣称:我们已经推倒了分隔动物界和植物界的巨大障碍发现了基本结构的统一性。他说,所有的细胞,无论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均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最后,细胞病理学的创立者微尔和将细胞理论应用于对疾病的理解。微尔和认为,细胞是形成组织、器官、系统、和个体的相互隶属的巨大形成链中始终不变的最后一环。在其下面,除了变化,再没有别的了。他认为,“疾病”实际上是改变了的“生命”。在正常和病理之间,并没有质的区别。生命过程和结构的通常程序及安置受到了疾病的干扰,但仍保持着即使是疾病也必须遵守的基本的过程和结构。这样,微尔和不但确定了疾病的定义,而且将细胞确定为疾病发生的位置。这样,细胞学说不但是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也成为医学的基本原理。从那时到现在,又有150年的时间过去了。虽然后来有了基因理论的出现,但主导现代医学的仍然是微尔和的细胞病理学。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医学研究人员都是细胞病理学的信奉者和执行者。如果有哪一位临床医生提出与细胞病理学不一样的观点那他一定会丢掉这份职业。
一般研究者在研究细胞理论时,大部分到此结束。但是,我们后现代理论医学认为到此还不能结束。我们现在要说的是,细胞理论还有一个最后加工的过程。这个最后加工的过程是由法国的贝尔纳完成的。按现在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观点,细胞理论是机械论、还原论的产物。将复杂的生命运动归结为细胞的活动是片面的、不正确的。细胞只不过是生命系统中的一个物质层次,细胞处于复杂的相互作用之中。正是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才反映了生命的本质。而一个细胞的单纯的状态,并不能代表生命整体的状态。系统论与还原论是根本不同的两种观点。当我们站在系统论立场上指出还原论错误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还原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我们不可能要求在当时科学水平的人们产生系统论思想。但是,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却惊喜地发现,尽管当时的人们无法一步走到系统论的程度,他们还是在潜意识中感觉到单纯的细胞理论距生命整体较远,并缺少可操作性。无法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正是为了解决细胞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法国的贝尔纳创立了一套“内环境平衡”的理论。这个理论以细胞理论为核心,解决了细胞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使细胞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得以实行。(即“初步给出一个说法”。不论这个说法正确与否,它的意义在于“可以按此方向行动”。正确与否是一回事,能否行动是又一回事。)也正因为在临床实践中得以实行,才最终确立了细胞理论的存在。因为贝尔纳的工作,临床医学正式进入细胞医学阶段。与此同时,贝尔纳所倡导的实验方法,也被现代医学所接受。现代医学又称为细胞医学和实验医学。这都是与贝尔纳的工作分不开的。现代医学有许多开创者,而贝尔纳是现代医学的定型者、完成者。可以相当于物理学中的牛顿。当然,贝尔纳没有牛顿那么大的名气。正因为如此,贝尔纳去世时,在法国得到国葬的最高礼遇。





四  系统论对细胞理论的批判

上面对细胞理论的产生、发展和主要内容做了简单介绍。下面介绍一下系统论是如何认识细胞理论的。这里引用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在其著作《生命问题》一书中的一段论述:
传统的细胞理论认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好比认为原子是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因而,从形态学上看,多细胞有机体好像是细胞这种构成单位的聚集体;在生理学上,人们则倾向于把整个有机体中的生理过程分解为细胞内的生理过程。微耳和(Virchow)的“细胞病理学”和弗沃恩(Verworn)的“细胞生理学”,对这种观点作了纲领性的论述。
  对生物中个别的部分和过程进行分析是必要的,而且是更深入地认识生命的先决条件。然而,单采用分析方法还不是充分的。
  生命现象,如新陈代谢,应激性,繁殖,发育等等,只能在处于空间与时间并表现为不同复杂程度的结构的自然物体中找到;我们称这些自然物体为“有机体”。每个有机体代表一个系统,我们用系统这个术语所指的是由处于共同相互作用状态中的诸要素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
  从这种显而易见的陈述中可以看出,分析和累加的概念必然有以下的局限性。第一,它不可能把生命现象完全分解为基本单位;因为每一个别部分和每一个别事件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内在条件,而且不同程度地取决于整体的内在条件,或取决于该整体作为一个部分所从属的更高级单位的内在条件。因此,孤立部分的行为通常不同于它在整体联系中的行为。杜里舒实验中孤立的分裂球的行为,不同于它在完整胚胎中的行为。如果将细胞从有机体移植到适当的营养物中加以培养,由此生长成的组织的行为,不同于它们在有机体中的行为。脊髓孤立部分的反射,不同于这些部分在完整无损的神经系统中的行为。许多反射只能在孤立的脊髓中清楚地表现出来,而在完整无损的动物中,比较高级的神经中枢和大脑的影响明显地改变了这些反射。因此,生命的特征,是从物质和过程的组织中产生的。与这种组织相关联的系统的特征。因而,生命的特征随着整体的改变而改变,当整体遭到毁坏时,生命的特征就随之消失。
  第二,现实的整体显示出一些为它的各孤立的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性质。生命问题是组织问题。只要我们从整体组织中挑选出个别现象,那么我们就不能发现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任何根本区别。无疑,有机分子比无机分子复杂得多;但是,它们与死的化合物并无根本区别。甚至复杂的过程,如细胞呼吸和发酵过程,形态发生,神经活动等等,长期被人们看作是特殊的生命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能用物理-化学加以解释。其中许多过程,甚至可以用无生命模型进行模拟。可是,我们在生命系统中看到的各个部分和过程进行的奇异而特殊的有序活动,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新问题。即使我们有了构成细胞的所有化合物的知识,也还不能解释清楚生命现象。最简单的细胞已经是极其复杂的组织,目前人们只是模糊地认识到它的规律。人们通常提到“生命物质”。这个概念根本是一种谬见。在铅、水、植物纤维素都是物质的意义上,不存在“生命物质”,因为从中任取的部分显示出与其余的部分有相同的性质。而生命与个体化和组织化的系统是密切相关的,系统的毁坏,导致生命的终结。
  对生命过程也可以作类似的思考。当我们考察活机体中发生的个别化学反应时,我们不能指出它们与无生命物体或腐尸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之间任何根本区别。但是,与我们考察有机体或有机体的部分系统,例如细胞或器官内的化学反应过程的整体而不是单个过程时,可以发现生命过程与非中命过程的根本差别。例如,我们发现有机系统内所有组成部分和过程如此高度有序,以致使该系统能够保存、建造、恢复和增殖。这种有序性从根本上将活机体内的事件与非生命系统或尸体中发生的反应的区别开来。(第14—17页)

五  系统论对细胞理论的重新确认

从某种意义上讲,系统论就是研究物质的相互作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出或接受信息的物体被称为“行为主体”。在现代自然科学以简单物质作为研究对象时,没有这类概念。当然,复杂物质以前也一直存在着,现代科学时代当然也要大量遇到复杂物质。只不过现代科学总要将复杂物质分解成简单物质,然后再去研究。这样,现代科学的各种定理就可以应用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会遇到“行为主体”问题,只不过人们不是用这个名词。人们采用的概念是“物质的基本构造“、”基本单位“。对于生命问题来讲,说的是”最基本的生命物质“。研究的结果发现,在物理、化学这个非生命世界里,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分子和原子,是各种基本粒子。在生命科学领域,开始认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物质,现在又认为基因、DNA是最基本的生命物质了。所谓细胞理论,就是称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物质、生命单位的理论。站在机械论、还原论的水平,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现在,当科学已经进入后现代科学阶段以后,人们站在后现代科学的立场上就会发现,现代科学的还原论认识方法不能认识复杂物质的性质。对于复杂系统来讲,它的性质是一种动态的网络关系。根本不存在某种起主要作用、基本作用的实体。(这与“序参量”不是一回事)因此,系统理论认为,在研究系统问题时,不存在“基本结构单位”的概念。只存在“系统”。系统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研究系统只能用“整体观点”,用“整体方法”来研究。如果将系统分割成部分去研究,发现部分不能代表整体。这就是现代科学还原论与后现代科学系统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差别。但是,这个差别只是系统理论刚刚出现时的差别。从时间上说,也是半个世纪以前的情况。现在,随着系统理论进入到“复杂”理论阶段,研究人员对上述问题又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又有了新的概念。复杂理论重新承认物质“基本结构单位”的存在。因为任何物质,当然有它自己特殊的结构。但是,对于复杂物质来讲,因为它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物质组成的 复杂网络,所以,可以认为,不同层次的不同物质,也都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单位。这样,就把现代科学的“基本结构”的概念与系统理论的网络概念结合起来。系统理论将网络中的不同层次、不同子系统的“基本结构”称为该层次、该子系统的“行为主体”。而行为主体也随着系统的层次、网络结构而分布,即对一个复杂系统而言,不存在单一的、绝对的基本结构——行为主体。系统中,存在多个行为主体,这些行为主体按系统的层次、网络结构而分布,每一个层次都有本层次的行为主体。这就叫做行为主体的层次性。
比如,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第一个最基本的行为主体是个体的人。没有这个行为主体,社会就不存在了。可是,作为社会中的一所医院,这个子系统中,个人就不是行为主体。这里的行为主体是“科室”。如“内科”,“外科”等。在医院里哪一个医生不上班都不会影响医院的整体业务功能。但是,如果有哪一天,一个内科全体休假,或罢工,那么,这个医院全部内科患者就无法处理,这就影响了医院的整体工作。所以,对医院来讲,科室是行为的主体,而不是个人。再往上推,作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来讲,科室又不是行为主体。这时一个行业成为行为的主体。因为在一个地区可以有许多医院,只有全部医院都关门才会影响到社会的医疗功能。这就表现出了不同层次有不同的行为主体。细胞理论的错误在于忽略了其他层次的行为主体,把细胞看作生命唯一的层次的唯一的主体。
系统理论从不承认基本结构到承认它,是一个发展和进步。但是,这个承认是经过改造的。即基本结构也是分层次的。基本结构和系统两个概念合成一个概念。只是视环境和研究的角度不同而不同。总之,最后的结论是,系统理论重新承认,细胞是生命的一个基本结构,是生命系统中的一个行为主体。但是,它只是在这个层次上:在细胞组成的“组织”这个层次上。现代医学中的细胞是整个生命的基本结构,系统理论中。细胞只是“组织”这个层次上的基本结构,这是完全不同的。现代医学中的细胞是生命王国的国王;而在系统论中,细胞只是一个普通公民。它只在自己的私人范围内有自己的权力。

六  生命是一个“系统”

20世纪科学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发现了简单物质和复杂物质的区别,并由对复杂物质的研究产生了系统理论。虽然这门科学从爱因斯坦开始,也有正好一个世纪了,但是,实际上,我们对复杂物质的研究仍旧很肤浅。系统理论刚刚在科学界传播,还没有被大多数科学工作者所接受。在所知的各种复杂系统中,我们最熟悉的,研究最深入的要算是人类自己的社会组织了。现在,为了推动其他属于自然领域的复杂系统的研究,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将在人类社会问题研究的成果引入到自然界的复杂系统的研究中。过去,这种“类比”、“概念转换”,被认为是“形而上学”,是不科学,是不允许、不承认的。而现在,根据复杂系统理论中的“自相似”原理,我们可以将不同复杂系统中发现的概念、规律,互相引用、借鉴。简单的道理是:虽然这些不同的复杂系统在组成物质和运动的具体方式上是不同的,但是,它们都是“复杂系统”,在“复杂系统”的“一般规律”方面是相同的。
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系统”。现在,我们要从社会系统中引入的第一个概念是“行为主体”的概念。所谓生命的行为主体,即在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能够完成生命运动的最小行动单位。个体人是完成人类社会功能的最小单位。所以个体人是社会组织的行为主体。那么,在生命组织这个复杂系统中,谁是行为主体呢?我们这里认为“细胞”是行为主体。
我们在研究生命时,没有确定过行为主体。但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生命运动方式的载体。即,“什么东西”可以被称为是“有生命的”。这个物质,开始时是整体人,后来被逐级分解为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最后,分解到生物大分子。即蛋白质和核酸。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以蛋白质作为生命的载体。但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又将这个结论改写为核酸。而现在,又有一些人提出一个更全面的说法:是核酸与蛋白质共同完成生命运动。以上所有这些结论,实际上都是按照牛顿力学水平,按照简单物质研究的还原论方法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将生命这个运动归结在核酸或者蛋白质“分子”物质的身上。现在,在20世纪已经结束,21世纪已经开始的时候,系统论的思想指出,生命是一个复杂的物质系统,不是某种特殊的分子。分子,不论多大,都是属于简单物质。系统,不论多小,都是属于复杂物质。这里有本质的不同。生命是一个系统,系统就有层次和子系统的组成方式。所谓生命系统的行为主体的概念,就是说,在生命这个复杂的系统中最低层次能够完成生命活动的最小系统,是哪一个。我们说细胞是生命的行为主体,首先是承认,细胞是一个生命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单一的什么简单物质。第二层意思是说,这个系统是能够完成生命活动的最小系统。过去,我们常讲“生命物质”,并将核酸称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命物质。但是,现在我们用系统论的概念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就发现,核酸的生命是有条件的。简单来说,核酸离开了细胞环境,离开了细胞环境给它提供的蛋白质(酶)和各种必要的无机离子,核酸的任何“生命”活动将无法进行。所以说,细胞是能够完成生命活动的最小单位。这个单位虽小,但是包含了许多更小的子系统,所以细胞也是一个系统。






七  “共生”是生命进化的主要方式

现代生物学研究揭示,核酸可能是生命的早期形式。如病毒这种生命形式,就是在    DNA或RNA外面包一层蛋白质膜。而细胞生命则是较晚期的生命形式。细胞中的细胞核很可能是核酸进入细胞寄生的表现。如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书中所说,细胞,乃至人体只不过是基因的生存机器。是基因住的房子。如果我们仍把细胞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命,那幺,这个生命其实是两种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生命共生的形式。即“细胞”与“核酸”共生。生物学还指出,在现代细胞形成的过程中,除了核酸是外来户外,还有许多细胞器也是外来户。最典型并为大家公认的如线粒体、鞭毛等。这样看来,我们现在所说的单细胞生命,就已经是一个几种原始生命的共生体了。对于多细胞高等有机体来讲,共生的成分就更多了。干细胞是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白细胞是比干细胞高级的变形虫一类的单细胞生物。像红细胞等专职细胞、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等,则属于最新时期的“最高级”的细胞了。正是所有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水平的生命体有机的共生在一起,才形成了复杂的高等有机体。除了这种共生外,还有另外一种共生。在复杂高等有机体中寄生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如在人的肠道中细菌的总数就超过人体机体细胞的总数。这些寄生的细菌,大部分通过自己的代谢与寄主在某种生理功能上有协作关系。这些细菌被称作有益细菌。另一部分细菌是无明显有益作用的,但也无明显有害作用的细菌。它们是单纯的住客。真正有害的细菌只是少数,或者是一些无害细菌在特殊条件下转变成有害细菌。现代医学将外来细菌视为至病菌,治疗的目的就是消灭外来菌。认为“无菌”便是健康的概念是片面的。后现代医学认为共生是生命的基本存在方式。疾病是因为不同生命形式之间关系发生了改变造成的。因此,治疗的目的主要应放在改变关系,而不是消灭对方。这是两种医学在思维方法方面的重要差别。共生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机体内部不同组织、细胞之间的共生。第二个是机体与寄生的其它微生物的共生。第三个是机体于自然界其它生命的共生。如何协调这些关系都是后现代医学的内容。
美国著名科学家马古利斯是共生理论的研究者。她提出的连续内共生理论在科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该理论认为,现在生物细胞中的一些组分在历史上曾经是营自由生活的细菌,比细菌大的生物都是通过细菌菌体合并而共生起源产生的超级生物体。具体地说,所有具核细胞都是由至少四种不同细菌合并构成的复合体。第一种细菌是接纳其他细菌的宿主细胞,它可能与热源体菌——一种耐热、耐酸、无细胞壁的古细菌有亲缘关系。第二种细菌演化为作为生物的能量工厂的线粒体,这种细菌可能是原细菌,一种在各种水环境中非常常见的进行有氧呼吸的有壁细胞。另一种细菌变为叶绿体,这种细菌可能是一类生活在微生物席垫、泥沼、池塘、河流和海洋表层中的身体发出蓝绿光的光合细菌。第四种细菌变为中心粒-毛基体,这种细菌可能是螺旋体,一种经常与其他生物共生生活的、动作敏捷的蛇形细菌。(见《倾斜的真理》第479页)

八  共生概念的最高表现——盖娅

当我国科学界对共生概念还没有充分消化和吸收的时候,国外又提出一个更新的概念是“盖娅”。“盖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70年代初英国大气科学家詹姆斯&#8226;拉夫洛克接受了他的一个艺术家朋友的建议,用“盖娅”来命名他所提出的关于地球的一个新观点:即地球类似于一个生命有机体,其表面的沉积物和大气层的温度、反应气体化学、氧化还原状态以及PH值等,是由生命有机体的代谢、行为、生长和繁殖保持动态平衡的。(见《倾斜的真理》第479页)这样,共生的概念被无限地扩大了。从一个生命体扩大到整个地球;从生命范围扩大到无生命的范围。如果说共生概念还是可以接受的话,那么盖娅的概念就实在令人难以接受,不断受到各方面的怀疑和攻击。争论正在进行,还不能下什么结论。但是,我这里可以提供一个判断的思路。争论的关键其实是生命的定义是什么。在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范围内是无法得到一致的答案的。系统论的研究提示,生命是复杂物质、是系统现象,所谓系统,就是相互作用的网络,你所要研究的物质的范围是你自己主观决定的。复杂物质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因此,所谓“生命是什么”,完全由我们所研究的范围决定。如,当我们把研究的范围定在整体水平时,我们说一个动物是生命;当我们把研究的范围定在细胞水平时,我们说细胞是生命;当我们把研究的范围定在分子水平时,我们说DNA是生命。那么如果我们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整个自然界,当我们发现我们离开自然界就不能生存的时候,我们把个体生命与整个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大生命,这就是可以理解的。

九  怎样回答“病毒有生命吗?”

1 “病毒有生命吗?”这个问题的实质是生命的定义。
2 机械论认为生命是一个简单物质。
3 系统论认为生命是一个复杂系统物质。
4 复杂系统是有层次的,现在已经知道的物质层次有原子到宇宙的许多层次。
5 确定一个物质是否生命,应该首先确定问题的层次。
6 病毒是基因层次的生命。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是说在病毒周围有它进行新陈代谢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当病毒离开这个环境条件,就没有了生命,就不是生命物质。
7 在基因环境以外,在地球这样一个自然环境中,生命的最基本单位是细胞。在自然环境中,病毒就不是生命。

讨论病毒是否生命的问题,实质是讨论生命的定义。而对什么是生命问题的回答,则关系到如何对待生命的根本问题。所以,对于病毒是否有生命问题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传统上,习惯上,我们希望找到一个具有生命的简单物质。原来我们认为是蛋白质,现在认为是核酸。这样的思想方法,是机械论的还原论。这样的思想方法要求我们重视直接的线性因果关系。而在物质的无限数量的相互作用中,这样的因果关系也是无限多的。当然,每一个这样的原因都是绝对正确的,也绝对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经常为发现生命的“根本”规律而高兴,不久,又发现了“更根本”的规律。我们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失败而感觉遗憾,因为,我们总是有新的胜利在前面。把生命看作一个系统,这样的新观点将给我们许多处理生命问题的新方法。并使我们摆脱在生命问题面前的许多被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18: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35篇  从癌发生的“基因突变”理论看基因理论的局限性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一  “正常组织细胞癌变”说法的不准确性

首先看一下目前医学专业内常见的标准说法,这个说法就是“正常组织细胞”癌变。如武忠弼主编《病理学》中的论述:
   肿瘤的概念: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协同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肿瘤细胞是从正常细胞转变而来的,但它变成肿瘤细胞后,就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及功能。它生长旺盛,常成持续生长,与整个机体不协调,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发育成熟的能力。有些甚至接近幼稚的胚胎细胞。这在恶性肿瘤表现尤其明显。近年认为,致癌因素作用于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引起遗传密码的改变,使某些关键的细胞调控基因突变或过量表达。随着细胞的分裂,这些遗传物质的改变仍能按照遗传法则不断地传给子代细胞。这样,即使在致瘤因素不存在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代谢特点仍能继续维持。甚至当把肿瘤细胞接种到体外培养基培养时,这种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仍能保持下去。(第141页)。
   以上摘录指出,癌细胞是由正常组织细胞经基因突变后形成的。这一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是医学的专业概念,也成为社会大众对癌症的基本认认识。我们现在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一是明确“现代医学”是如何表述癌这个概念的。第二,是要指出这一概念的不全面性、模糊性。并由此导出我们对癌症的新认识。“正常组织细胞”概念的模糊性在于,所有正常组织,并不是由一种细胞组成的,而是存在着一个复杂的层次序列。而“正常组织细胞”没有指出是哪一类细胞。以血细胞为例,血细胞的层次是:
  
  全向干细胞——多向祖细胞——单向祖细胞——早期幼稚细胞——成熟细胞

这么多层次种类的细胞,用一个“正常组织细胞”来说明是太粗糙了。这种说法实际上只保留在大体解剖水平,还没进入细胞水平。因为进入细胞水平一看,有这么多细胞,只简单说一个“正常组织细胞”就等于什么也没说。

二  细胞质代谢系统对基因的制约

正常组织是一个从干细胞到终末分化的功能细胞的系列组织。简单地讲,癌细胞由正常组织细胞“去分化”发展而来的说法是不确切的,正常组织中最后的成品细胞是终末分化的功能细胞,这些细胞不能再非裂,如果说还有什么变化在等待着它们,那便是死亡。说这些功能细胞发生了去分化,又具有了分裂功能,这是不确切的。无可否认,癌细胞是处于干细胞和功能细胞之间的中间形态的细胞,那么,为什么只能说它是功能细胞的“去分化”而不能说它是干细胞没有分化到功能细胞之前就停止在中间状态呢?总之,“去分化”理论是一个事实加一个推论。癌细胞的中间形态是一个事实,而“去分化”是一个推论。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不要被这个推论所局限。细胞的分裂不单是由细胞核决定,还于细胞质有关。这些功能细胞即使基因突变,具有了重新分裂的功能,如果细胞质缺少必要的功能蛋白相配合,还是不能完成细胞分裂。人们认为功能细胞受到致癌因素的作用,发生基因突变,细胞就会变成不停分裂的癌细胞。我们现在要指出的是,这种认识是不对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一个知名,那就是,基因的复制、表达,必需要有细胞质中一定的蛋白质代谢系统的支持。卵细胞、干细胞这样的细胞之所以能够不断分裂,增殖,是因为细胞质内有一个全能的代谢系统的支持。在干细胞向功能细胞分化发展的过程中,每前进一步,干细胞就丧失一些代谢功能,直到分化成最后的功能细胞时,继续分裂的代谢功能已经全部丧失。因此,认为功能细胞会退行性变化,重新获得细胞分裂的能力,是不可能的。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终末分化细胞是不会癌变的。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高等多细胞生命与单细胞生命的差别只在于大小和所含细胞的多少。这是片面的。这个差别主要是细胞的分化问题。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的发展,除细胞量的增加外,更重要的是细胞分化成各种不同功能的专业细胞。这些具有特别生理功能的专业细胞,从生理功能方面讲是专业化了,高级了,发展了,但是,为此,这些细胞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就是它自身丧失了完整的代谢体系,并因此失去了不断分裂的能力。这在实际中就表现出这些细胞寿命的有限性。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生命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生长、衰老、死亡。医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生命的这个生长发展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发生问题时,给以适当的调整。个体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形成胚胎、胚胎生长成个体,个体再继续生长、成熟,又形成下一代的卵细胞和精子,而后,个体逐渐衰老死亡。对于人这样的高等多细胞动物来讲,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分化问题。细胞分化是指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通过细胞分裂,在细胞之间产生形态结构功能上稳定性差异的生命活动过程。在形态、功能、结构上有了稳定性差异的细胞,称为分化细胞。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通过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的种类,形成各种组织、器官、系统,最终形成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在有性或无性生殖时,多细胞生物都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出所有的细胞。受精卵的卵裂就是一系列的有丝分裂。按照传统教科书的说法,如果发育系统只是有规律地进行有丝分裂,只要DNA复制不发生什么变化,则所有细胞的基因组信息就不会有任何差别。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子代细胞与亲代细胞完全一样,而这样完全一样的细胞在一起,只能形成细胞“群体”,而不会成为高等多细胞动物。研究发现,对于高等多细胞生物,在发育过程中虽然子代细胞完全遗传了亲代的DNA构造,但是在不同的子代细胞中只使用一小部分遗传信息。每一类形的细胞只表达一套特定的蛋白质。由于使用表达遗传信息的不同,造成了子代细胞的形态功能的不同。即形成细胞分化。从细胞壁8层次的角度来看:分化从卵细胞的受精、卵裂、三胚层的出现开始,每个胚层的组织细胞分化,逐渐取代之以各种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不定向干细胞、定向干细胞和直到丢失细胞分裂能力的终端分化细胞。干细胞是一类增殖较慢,但能自我维持增殖的细胞。这些细胞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特定位置上,从这些细胞可以产生另外一群具有有限的,而分裂迅速的转移细胞群。转移细胞群是一类能快速增殖,但缺乏自我维持能力的细胞,而且是分裂次数有限的细胞群。它进一步成为终端的分化细胞。终端分化细胞,这是一些停止分裂,不能返回增殖周期的细胞。如人的红细胞,这些无核的细胞是不能再去分化的。
细胞分化的特点:
   1分化细胞来自于共同的母细胞——受精卵。而后代之以各层次的干细胞。这一点是同细胞分裂相类似,所不同的是,细胞分化形成的子代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差异,这是由于分化细胞拥有专一基因的表达产物,因此,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造成细胞的分化。
2在个体发育中,细胞分化是不可逆的。一旦分化启动,诱导分化的因子不存在时,分化也继续进行,而且是稳定的。(这一条为中枢抑制疗法治疗癌症提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这表明即时的、间断的中枢抑制治疗,可以对癌细胞的分化起持续的治疗作用。)
   3分化细胞对于大多数生物种类来说,虽然形态各异,功能不同,但仍保持全部基因组。这是分化细胞仍具有全能性的基础。也是动物克隆的基础。
4细胞的分化是有限的活动,不是无限的。在几百万亿个细胞的有机体中,只有几百种类型的细胞构成若干组织和器官。
分化的本质是生命物质的相互作用。按照基因理论,生命的全部遗传信息都储存在细胞核的DNA中,而DNA的作用就是遗传信息的保留和传递。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任何细胞的分裂增殖只能产生和亲代细胞一样的细胞。这样就不会有多种细胞组成的高等生命的存在。要想有高等多细胞生命,就要使卵细胞在分裂后产生不同的细胞。这就要求在卵细胞分裂时,基因的表达要发生改变。经研究认识到,这些能使细胞核在分裂中做不同表达的控制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这种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决定基因表达方向的机制,研究人员命名为“决定”。这个“决定”像DNA一样,也是生命母体留给子代的遗传信息的一部分。即遗传信息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基因,这是比较固定的内容。还有一部分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物质,由它们决定基因的表达方向。一旦卵细胞开始分裂,如一个卵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那么,这两个细胞之间就存在一种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就成为这两个细胞存在的环境。这个环境不仅决定了两个细胞当前的存在状态,同时也相应地影响了这两个细胞下一次分裂时子代细胞的结构功能。这种由细胞所处环境决定细胞发展前景的机制,研究人员给起了一个专用名词叫“分化”。对于一个细胞来讲,在它分裂之前,由细胞内部细胞核基因与细胞质操纵物质所决定的细胞分裂方向,被称为“决定”。而在此分裂前,亲代细胞所处环境的作用因素所决定的细胞分裂方向被称为“分化”。决定与分化不是绝对不同的。每一次分化之后产生的子代细胞中亲代细胞所处环境作用因素,已成为子代细胞内细胞质物质的既成内容,这个内容也就成为子代细胞下一次分裂前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亲代的分化因素将转变成子代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由卵细胞一次永远决定好的。而是随着每一次的细胞分裂都会具有新的内容。“决定”内容不断在改变;“分化”内容也不断在改变。所以,最后落实到一个细胞上,决定它发育方向的因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物质相互作用的整体情况。不仅在生物的胚胎发育中是这样,在成年生物体中,组织功能细胞正常死亡或病理性死亡后,干细胞在增殖补充这些损失的细胞时,也是这样。这时,影响细胞实现正常分化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干细胞内部的“决定”因素,另一个是干细胞所在组织的环境因素。如果干细胞所在组织的环境因素存在阻碍干细胞分化的成分,至使干细胞虽然在增殖,却不能分化成所需的组织细胞。那么,这些干细胞就变成癌细胞。这些干细胞不断增殖的动力,来在自于自己细胞内部的“决定”因素。这个决定是机体与生俱来就有的,是从上一代遗传下来的,这也正是干细胞的基本使命。





三  克隆技术说明什么

克隆技术是用体细胞的全套基因培育出完整生物个体的技术。现在科学界认为,这个技术说明体细胞的基因组确实具有继续分裂和发育的能力。而这也从侧面证明体细胞是能够经过基因突变而获得不断分裂的能力。
但是,我这里要指出的是,这件事其实是证明了体细胞不能继续分裂。
克隆的实际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要把体细胞的基因组从体细胞中拿出来放到卵细胞中去(卵细胞原来的基因已经被去除)。也就是说,体细胞的基因是在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发育成生物个体的。这件事说明:
1 体细胞基因有发育成生物个体的能力。
2 体细胞之所以不能发育成生物个体,是因为细胞质没有支持基因组发育的代谢系统。
3 卵细胞中有这个代谢系统,所以体细胞的基因可以在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发育成生物个体。
克隆这件事不但说明了基因与细胞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也说明了体细胞不具有继续分裂的能力,即使在基因发生突变,“具有了”继续分裂的能力时也不行。克隆技术表明体细胞经过基因突变而成为癌细胞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四  引发肿瘤的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和对组织施加的作用的异质性说明基因突变理论的不确定性

体细胞突变理论有问题。一个是能够引发肿瘤的化学物质多种多样;另一个是由化学物质和辐射作用两者对组织施加的作用具有异质性。对此,凯恩斯写道:但是,在整个癌症研究领域令人失望地缺乏一致性。也没有对似乎存在的种种致癌物的效应实施管理的根本规则。一个物种对一种致癌物敏感而对另一种不敏感,而诸如2-萘胺之类的一定致癌物总会找出一种像膀胱,那样的特定组织来攻击而表面上留下其他所有的组织不予触动。因此,任何有关癌的突变起因的简单理论,似乎都是站不住脚的。
癌症研究工作开始时的指导思想是还原论的,即人们 想找到“一个”统一的,最基本的致癌物质。第一阶段是发现化学物质致癌、放射性致癌等。但这第一步就遇到了困难,因为发现的致癌化学物质很多,找不到唯一的物质和唯一的机制,这样,就无法作到“还原”。第二阶段,从化学致癌发展到体细胞基因突变致癌,认为刺激只是表面现象,引起细胞基因突变才是癌发生的根本原因。这似乎有了“还原论”的味道,但是很快又发现,很多致癌的化学物质并没有引起体细胞的基因突变,而且,相反方面,有些体细胞虽然发生了基因突变,可是并不一定会导致癌症的发生。这样,“体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癌症发生的理论又不能成立。这样,将癌症发生的原因还原到体细胞基因突变上又落了空。
   
五  癌症前那个漫长的潜伏期与基因突变不符合

另一个总也解不开的谜,是致癌物引起发癌症前那个漫长的潜伏期,又是怎么一回事?作为一种以瞬间变化著称的突变,它怎么能与缓慢的长期的肿瘤形成扯在一起呢?现代医学一方面提出癌症的发生是因为基因突变,另一方面也注意和承认应激反应在癌症发生中的作用,这样,现代医学提出了两个癌症发生的可能性,而使自己陷入两难的矛盾之中。许多学者研究了应激影响肿瘤发生的可能性,以下事实已无可怀疑,即长期地对身体某一局部用刺激原刺激,可以在该受伤部位引起瘤形成。例如,已确切证明,局部的瘤形成可被如下的刺激诱发,如子宫托刺激子宫颈,太阳辐射刺激皮肤等。

六  社会心理因素与肿瘤的密切关系否定基因突变理论

恶性肿瘤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后果。其中社会心理因素与肿瘤有密切关系。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自1982年以来,用心理学测量表进行初步调查,结果发现:抑郁,内向和不灵活的性格,紧张的人际关系,不和睦的家庭生活,意外事件等都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明显相关。我国文革动乱时期,一些受精神打击的领导人先后因癌症而去世,其中有夫妻先后因结肠癌与肺癌在三年内死去,使人对心理应激的作用有了更多的注意。最近几年,人们注意力转到心理社会压力和癌症之间的关系上。这些工作都是值得重视的。为解决癌症这个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关应激,心理冲突和人格特性同癌症之间关系的证据,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考察,结果发现,对癌症病人影响最大的人格特征是内在的愤怒和敌视。癌症病人具有较高的焦虑水平,易怒,抑郁,敌视否定一切,压抑自己的情绪。

七  “癌的体细胞突变理论”从来没有真正得到检验

贝伦布卢姆甚至早在1952年便过细地考虑了该理论缺乏证据的问题:除许多致癌物能够引起生殖细胞的突变,许多突变因素可以起致癌物的作用的环境证据,“癌的体细胞突变理论”从来没有真正得到检验。因此,它不是一种理论,而仅仅是一种假说。肿瘤的特性是永久性这一事实并不必然意味着,在细胞里发生的变化是由于突变,因为我们知道生物现象肯定不是突变的。然而看来好象是不可逆的。最后,即使突变理论是用于说明致癌作用的“启动阶段”,仍然有在漫长的潜伏期造成“潜伏的肿瘤细胞”转变为真正的肿瘤这样重要的“促进阶段”。这一过程的性质仍然是一个谜。

八  基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自己否定了自己

现代基因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原来DNA上有两种基因,一种叫“癌基因”,它激活后可引发细胞的再生机制,而同时,DNA上还有一种基因,叫“抑癌基因”,它激活时可抑制癌基因,阻止细胞再生的启动,相反,抑癌基因失活时,癌基因才可发挥作用,癌细胞的再生才能启动和维持。后来又发现了端粒酶,它的存在与否除了能控制细胞能否再生之外,它还使再生定量化,端粒酶的多少决定了细胞再生的次数的多少。这样,一切癌细胞再生的机制,就是由癌基因、抑癌基因、端粒酶这三个因素相互之间关系的结果。但是,以后的发展却又出现了麻烦,首先,是癌基因的数目逐渐增多,一下子就发现出100多个癌基因,这个数量的增加,就使人对某一个癌基因的作用产生了怀疑。现在,抑癌基因也已经发现几十个了。这样一来,所谓癌症的发生,不但没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反倒是由一百几十个基因组成的相互作用的基因网络来决定了。这样一来,癌症研究,开始的目的是想找到“一个”简单的决定因素,而最终的结果,却发现,这个决定者,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基因网络,网络结构的发现,势必改变癌症研究的根本思路,一个基因突变就可以发生癌的认识应该是彻底结束。





九  癌症研究从还原论向系统论的转化

对癌症研究系统回顾后的总的印象是,对于癌症问题的研究工作,从还原论思想开始,而最终却走上了系统论的道路。癌症研究工作开始时的指导思想是还原论的,即人们 想找到“一个”统一的,最基本的致癌物质。第一阶段是发现化学物质致癌、放射性致癌等。但这第一步就遇到了困难,因为发现的致癌化学物质很多,找不到唯一的物质和唯一的机制,这样,就无法作到“还原”。第二阶段,从化学致癌发展到体细胞基因突变致癌,认为刺激只是表面现象,引起细胞基因突变才是癌发生的根本原因。这似乎有了“还原论”的味道,但是很快又发现,很多致癌的化学物质并没有引起体细胞的基因突变,而且,相反方面,有些体细胞虽然发生了基因突变,可是并不一定会导致癌症的发生。这样,“体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癌症发生的理论又不能成立。这样,将癌症发生的原因还原到体细胞基因突变上又落了空。第三阶段人们又发现了病毒引发癌症的事实,于是又提出癌症是由病毒引起的学说,可是这个学说,除了在实验中得以证实外,在人体自然发生的肿瘤中至今没有得到证实,这样,就使将癌症的发生原因还原到病毒的想法,不能最终确定。而就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又发现,所谓病毒中含有的致癌基因,其实是人类正常细胞中原来就有的。人们给这些基因起名称为“原癌基因”。这时人们非常高兴,认为这回可真正找到了癌症发病的根本原因,还原论终于得到了胜利。但是,以后的发展却又出现了麻烦,首先,是癌基因的数目逐渐增多,一下子就发现出100多个癌基因,这个数量的增加,就使人对某一个癌基因的作用产生了怀疑,第二,人们又发现,光有了癌基因还是不一定会发生癌症,研究的结果,又发现了另外一类基因,他们的行为控制和影响了癌基因的发挥程度,这类基因,现在被称为是“抑癌基因”。现在,抑癌基因也已经发现几十个了。这样一来,所谓癌症的发生,不但没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反倒是由一百几十个基因组成的相互作用的基因网络来决定了。这样一来,癌症研究,开始的目的是想找到“一个”简单的决定因素,而最终的结果,却发现,这个决定者,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基因网络,网络结构的发现,势必改变癌症研究的根本思路,即从还原论,走向系统论。我们不是说此时研究人员已经有了系统论的思想,而是说他们已经不得已面临着系统论的事实,这对这些研究人员是一个十分尴尬的情况,他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继续手头的研究工作,而是需要学习一下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然后,再用系统论思想方法重新开始癌症的研究工作。作为一些自然科学工作者,以前可能从未介入过思想方法的争论,因此,这次要进行思想方法从还原论向系统论的转换,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但事实已经摆在那里,不能转换这个思想就无法继续进行研究工作。现在,能领悟到此,就算完成了我们这篇癌症研究历史回顾的任务,下面,我们就将完全站在系统理论的角度,对癌症的发生和治疗进行一种新的论述。因为现在正是还原论向系统论的转变时期,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的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所以,我们这里所作的论述,更象是一种演示,一种启发,希望更多的研究人员将来在这个方面上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单细胞生命的永生是如何获得的?单细胞生命直接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它直接从环境得到营养,维持生命,它也直接受环境的伤害,缩短自己的生命,因此,单细胞生命能否存在就取决于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营养的缺乏和损伤的积累尚未致其死亡之前,它已经分裂成两个新的生命体了。我们说单细胞生命的个体生命是短暂的,因为它只存在了几十分钟,但是,这几十分钟的暂短生命却换来了单细胞总体物种几十亿年的生命。与单细胞生命相比,多细胞生命自身分成两个细胞集团,一个是干细胞集团,一个是功能细胞集团,功能细胞负责保证干细胞生存的环境,而干细胞负责补充、功能细胞的损失,多细胞生命同样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同样从环境获得营养并受到损伤,但是,因为多细胞生命分成两个细胞集团,情况就与单细胞生命有所不同。多细胞生命分成两个细胞集团,情况就与单细胞生命有所不同。多细胞生命的两个细胞集团有不同的分工,功能细胞成为与自然环境直接发生关系的集团,而干细胞成为功能细胞的后盾,环境对功能细胞造成的营养缺乏或损伤积累,可以造成功能细胞的死亡,但干细胞对功能细胞的补充,使多细胞生命体并未因功能细胞的别死亡事件而死亡。这样,与单细胞生命相比较,在同样受到环境损伤的情况下,多细胞生命的个体生命得到明显延长。
在多细胞生命体内部,功能细胞成为干细胞的环境,功能细胞向干细胞提供营养并传递损伤。因此,干细胞的功能状态是由功能细胞决定的。这样一来,功能细胞与干细胞处于一种互相支持,互相决定的循环关系中,也就是说,功能细胞的损伤,需要干细胞来补充,而干细胞正常功能的维持和发挥,又有赖于正常功能细胞的存在。因为受细胞生命可分成功能细胞集团和干细胞集团两个集团,所以,疾病也可以分成功能细胞病和干细胞病。功能细胞病是指那些虽然造成功能细胞的损伤或死亡,但尚未影响到干细胞的正常功能,这些就是临床所说的功能性疾病,这类疾病可用促进干细胞再生,保证及时补充受损的功能细胞的方法来治疗。干细胞病是指那些功能细胞大量受损死亡,已经影响到干细胞不能正常再生分化的疾病,这些疾病包括有组织重构的各系统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和癌症。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法是首先支持干细胞再生,重建正常的功能细胞,然后再使正常的功能细胞恢复干细胞的功能,干细胞病的治疗难点在于功能细胞的损伤不能大于一定的限度,否则,功能细胞与干细胞的关系将陷于一个恶性循环疾病无法取得治疗的突破口,总之,功能细胞与环境的关系,仍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干细胞机制为我们治疗疾病提供了一个有力武器,但不会是永远成功的,特别是在功能细胞损伤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就癌症而言,癌症是干细胞病,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受功能细胞制约,功能细胞受损后,无法正常制约干细胞,于是干细胞增殖失控而为癌治疗办法,首先支持干细胞补充功能细胞,在功能细胞功能加强后,会给干细胞正确的制约,使癌症得以治疗,与此同时,要去除对功能细胞的损伤因素,这包括来自于环境的因素,也包括来自于机体内部的系统控制因素。如果功能细胞已经大量损伤、死亡。对于细胞的制约因素已消失贻尽,那么促干细胞治疗方法将无效。
我们提出癌症发生的一个机制是:干细胞的分化,凋亡是受组织细胞的诱导实现的。如果组织细胞不能释放正常数量的功能蛋白质,以对干细胞施加分化、凋亡的诱导,那么干细胞的增殖就保持在原始未分化细胞状态,并因为失去凋亡、数量不断累积增加而成为癌组织。这样,我们就把癌症发生的原因推到组织细胞方面,是由于不正常的组织环境造成癌症的出现。这就提到主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这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哲学讨论命题。在欧洲,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在思想领域唯物主义产生并占据了主导地位。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发现人是社会的产物,或说,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个自然人由于受到他所在社会环境的教育而成为某一种类型的人。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处于另外的社会环境,它就会成为另外一种类型的人。唯物主义的这个发现意义非常重大,它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社会决定个人。但是,这样的唯物主义,除了能局部地解释某个人的出现的原因之外,没有更大的作用,因为按照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要改变一个人,那就得首先改变他所在的社会环境,那么,这个社会环境是如何形成的?是如何才会改变的,社会环境与个人之间除了已知的环境决定人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关系?由于这些研究,在原来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唯物主义,这种新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环境的改变,是由人来进行的,即社会,是人类创造的。这样,就形成这样一个理论,人是由社会决定的,社会又是由人来创造的。从一般人的头脑来理解,这又成了“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问题了。这种新的唯物主义叫做辩证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并不是把事物放在一种不变的状态下研究而是放在运动的变化的过程中研究,他们研究社会,是从社会的发展变化过程来研究。他们发现,当社会处于“正常”情况时,也即社会没有什么大变化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社会状况是主要的,社会决定个人的存在。但是,到了这个不稳定的时刻,这个社会中会产生出一些少数的突变分子,这些分子不同于正常社会关系的产物,然后这些少数分子竟能改变了社会状况,创造出一个新的社会,这样,这段历史就变成了“个人创造社会”。通过这个过程,一个新的社会诞生,进入新的正常生活阶段,大多数群众又在新的社会要求下以新的标准模式,过着新的生活,成为一种新的社会人。这里的关键是,在社会决定人的大前提下,社会也能产生一些突变型的人,正是这些突变型人,使后来的社会发生了改变。这是一个事实,没有这个事实,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人类就会永远在一种社会模式中过同一种生活。干细胞与正常组织的关系也是这样,由于组织的改变,造成了癌的产生,为了根本治疗癌症,只有改变组织状况,而组织细胞又正是由产生癌细胞的干细胞产生的。这对于机械论的唯物论就无法理解了,在目前固定模式下,干细胞的增殖只能变成更多的癌细胞,无法使干细胞变成正常的组织细胞。而辩证法却使我们相信,只要给干细胞充足的营养,让它大量增殖,肯定会有少数发生突变,又变成正常组织细胞,而一旦这样的细胞出现,它所释放的功能蛋白又反过来诱导更多的干细胞走分化凋亡的道路。这就是癌症治疗中,使用促核酸代谢治疗的两种估计和两种不同的结果。当然实验已经证明有治疗效果,那就表明这里面确实有一条辩证渠道。
肿瘤中仍有大量正常组织细胞,支持并加强这些正常组织细胞的生理机能,可能有效抑制癌细胞或加强癌细胞向正常组织的分化。美国科学家罗伯特&#8226;波拉克在其著作《解读基因--来自DNA的信息》一书中写道:60年代末,在做了两年研究之后,我发表了一篇论文证明“肿瘤内总拥有为数更多的正常细胞,这些能自动转变回正常状态的细胞,又重新获得防止正常组织过度生长的控制力”。这算是我对这个问题的首次贡献。这篇论文吸引了沃森的注意。在一场演讲和两杯啤酒下肚后,他邀我加入冷泉港研究所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 22: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反应与交流》

《丁香园— 生命科学总版》

cfms:呵呵,大开眼界,忘记是谁说的了,科学研究(主要指物理学)到一定境界就是一种哲学的思辩(大概是这样)。有时候稍微换一下思维方式对某一个事物会有更深入的认识,而且更多时候是一种柳暗花明的震撼。每天忙着克隆基因,想着怎样验证功能,看来要用一些时间好好看楼主的帖子了。

coco80:哪里有全文呢?

杨鸿智:感谢关注!您现在看到的是最新的发表。如果您真的对这些知识感兴趣,请继续关注这个论坛就可以。谢谢!

《红军长征自由共享 > 医学专版》
qangqang:谢谢,我来看看。

《中国生物论坛社区 →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
Chessglad:后现代科学不是科学吗?是属于迷信吗?还是一种信仰?

杨鸿智:

什么是《后现代医学》

(一)  后现代主义

如果简单地说,“现代”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最早对现代化提出异意的是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由于他们是在资本主义早期提出的批评,所以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大工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压抑激发了发达国家人民的反抗。在法国发生了1968年的学生罢课和工人罢工,在美国出现了与现存社会主流格格不入的嬉皮士运动。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心的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缺点的一种反思。意大利罗马俱乐部的出现,把这种反思引入科学界。后现代主义的科学家指出机械论的生产技术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证明了这个思想的正确性,并使后现代主义思想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也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进入后现代社会。因为同样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所以,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样,后现代主义就将马克思主义看做自己的鼻祖。正因为如此,2000年世纪更替的时候,发达国家把马克思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中国人把这件事看成不可理解的新闻,因为中国人不理解后现代主义的内容和后现代主义在世界的发展情况。

(二)  后现代科学

当后现代主义的科学家认定机械论的科学技术是人类目前所遇到的困难的原因之后,就想到要寻找一种比机械论科学技术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当人们这样去寻找的时候发现,原来这样的科学技术已经存在了。这就是系统论这门科学技术。20世纪的一百年,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接着又出现了量子论,最后是系统论,这一系列理论,最终表明,人类在认识物质运动方面又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原来牛顿的经典物理学研究的只是简单物质的简单运动,而现在人类发现,除这些运动之外,世界上还有许多复杂物质的复杂运动,对于这些复杂运动,牛顿物理学已无能为力,必须采用新的系统论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认识。因为研究的对象不同,研究的方法不同,新的科学已与旧的牛顿物理学完全不同了,已发生了新的质的变化,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从相对论开始,自然科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牛顿物理学已经叫做“现代科学”,那么,这个发生在牛顿物理学之后的新阶段就叫做“后现代科学”。这就是说,自然科学并没有到现代科学而止步,而是在现代科学已经充分发展的时候,开始了新的后现代科学阶段。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人虽然看到了这些科学的新发展,但把这些算在旧的现代科学的范畴内,没有认识到这些东西已经是新阶段自然科学的表现。造成这些人没有及时看到新阶段开始的错觉的原因还有,就是旧的现代科学并未到19世纪末结束,而是在20世纪中继续存在和发展,当然,基本理论已经没有大的成果出现,而只是原有科学理论向实用技术的转化,如无线电、电子技术、原子核技术、基因技术等。20世纪是这样的世纪,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向其最后顶峰冲刺,另一方面,后现代科学已经产生并正在完善自己的基本理论,准备着在21世纪转化成技术,展现在社会大众面前。
当后现代主义拿起系统论作为工具批判现代科学的机械论时,也就同时使系统理论与现代科学分离开来,使系统理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被人所知,并走了脱离现代科学独立发展的道路,后现代主义将系统科学命名为“后现代科学”。当后现代主义与系统理论结合之后,后现代主义就完全摆脱了对现代社会消极抵抗的破坏者形象,而走上用系统理论建设更美好社会的道路,因此,现在社会公认,这样的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目前,美国后现代研究中心主任大卫&#8226;雷&#8226;格里芬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科学的结合,对后现代科学起了一个宣传作用,使人们认识到后现代科学与机械论的现代科学有什么不同,并促使后现代科学脱离现代科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现在,后现代科学还不为大多数人所认识,但后现代主义却已经为大家所熟悉(当然对中国来讲仍是陌生的),通过后现代主义对后现代科学的宣传,能帮助后现代科学的更快普及。

《精品文化论坛—博客.杂文.学术.随笔》
荆爱民:我也学习学习。






《华西医院名医坐堂—医师交流 》
wulh868:谢谢你,杨主任。拜读了你的文章后本人受益匪浅!希望有机会时多聊聊癌症与基因方面的,关于系统理论方面的高见!谢谢!杨主任:你好!昨晚,拜读了你的文章以后,感到很兴奋,感到有了新的希望!可是,细细想来,又感到很迷茫!我有一些问题,希望能请教你,更希望你能给我解答!
1对于系统论,拜读了你的文章以后,本人确实是受益匪浅!以前,我们都学习过,研究过它,可是在临床工作中,似乎又回到了“还原论”!尽管如此,我们都没有去认真研究,因为,还原论它能给我们非常非常有用的临床价值,在临床诊治中,总是那么的“屡建奇功”!所以,本人很迷惑,杨主任,请你回答我,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是否真的要抛弃所谓的“还原论”吗?
2我们知道,我国的中医中药,其实就是一种“系统论”,讲究整体,讲究系统,但是,为何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上,并不是那么的神奇有效呢?在癌症治疗上,一样的是那么的“束手无策”?
3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说是“整体和局部”的完美结合,但是,为何在人体这样一个生命系统中,很多时候还是一样的“束手无策”呢?
4对于杨主任干细胞疗法,本人也有很高的兴趣!可是,我们知道,干细胞对于组织的缺失修补上,疗效是肯定的。但是,对癌症的治疗上,是否也一样呢?您也谈到在癌症组织中,其实正常细胞的数目常常是占了绝对优势的,反过来说,它的“外环境”可能是正常的!那么您的干细胞疗法还有意义吗?而且,在临床,尤其是在癌症的治疗中,怎样实施,能实施吗?
盼给予解答!谢谢!!!你的新学生wulh868

杨鸿智:
一,    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系
还原论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这个认识是正确的。系统论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是在还原论的基础上发生的。在还原论时代,人们认为物质世界只有一种,而系统论时代人们发现物质有两种,一个是简单物质,一个是复杂物质。这是两种不同的物质。还原论只适用于简单物质,对复杂物质就不适用。研究复杂物质必须用系统论。说还原论不对,是说用它研究复杂物质时候是不对的,但是,我们仍旧承认用还原论研究简单物质还是正确的。在日常生活中1加1等于2永远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知道在战争中有时候是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生命是复杂物质,现代西医用还原论研究生命就是用简单理论研究复杂问题,因此是不正确的。因此,在医学研究中必须用系统论代替还原论。但是,复杂物质是有简单物质按等级层次原理组织起来的,在复杂物质中也存在简单物质这个层次。这样,在这个意义上,即,在复杂物质中的简单物质层次的范围内,还原论还是正确的。还是要应用的。这样,我们所说的后现代理论医学并不是完全否定现代医学,只是指出现代医学有确定的应用范围,不是对全部医学研究都是正确的,也不是说只要坚持用现代医学进行研究,全部医学问题都会得到解决。对于医学中的复杂问题必须用复杂理论来解决。具体来说,大家都知道,现代医学把疾病分为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两种。如果我们承认这样的分类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说,现代医学对于功能性疾病还是能够治疗的,但是对于器质性疾病就没有办法。所谓器质性疾病就是器官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的疾病,现代医学没有改变组织结构的理论和方法。这必须用系统论的方法。后现代理论医学的主要作用,就是用系统论的方法改变器官的组织结构,并因此使疾病得到治疗。

二  中医问题
现在大家都说中医是系统论,是辩证法。这是一个混乱的说法。正确的说法应该在“辩证法”的前面加上“朴素的”这个定语。所谓朴素的,就不是科学的,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辩证法。现在,在我们面前,这同一类的事情有三个名称:
1——朴素辩证法,
2——科学辩证法,
3——系统论。
许多人不知道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在这里,我简单说一下:这三个概念说的都是事物的相互作用。但是,因为出现的时间不同,所依靠的知识数量和质量不同,对于事物相互作用的了解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同。这个不同,使这三个概念处于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三个不同的质量层次。朴素辩证法时期,人们已经知道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是决定物质性质的重要因素,但是,因为对物质世界的具体知识太少,这个相互作用大部分是推理,是想象。我们把这个相互作用比喻成是“黑箱理论”。科学辩证法时期,人们对社会问题已经有了比较多的研究资料,因此,对于社会问题的相互作用的了解已经表示推理和想象了,而是比较正确的了,因此,人们可以用这个理论指导自己真的改变世界。所以,这个辩证法被加上“科学的”这个定语。但是,因为这个时期对自然科学方面掌握的资料还不多,还不能够知道自然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内容,因此,辩证法还不能够具体指导自然科学的工作。系统论就是在人们已经对自然物质的相互作用有了足够知识以后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理论。这样,系统论不仅能够指导社会问题,还能够指导自然科学问题。所以系统论是比辩证法更新更高级的理论。这也是辩证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有了这些知识,我们就知道,说中医是系统论,中医不解决问题,所以,系统论也不解决问题。这个思想方法是错误的。首先,中医就不是真正的系统论,说中医没有解决问题就证明系统论也不能够解决问题是逻辑思想的混乱。我一直说,中医肯定能够解决问题,因为中医是按物质相互作用的思想办事情的,但是,中医肯定不能够完全快速地解决问题,因为中医不了解生命相互作用的具体情况。同样,系统论科学既按相互作用的思想办事情,有对生命相互作用的具体内容有了足够的了解,所以系统论指导的后现代理论医学应该是有突破性发展的新医学技术。

三  中西医结合问题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政府在卫生工作方面的一个基本政策。它除体现了一定的学术思想外,更主要地是体现了国家对中医学的保护政策。几十年来,医学界,中、西医两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其中最大的成绩是不论在医学界内部,还是在一般的社会领域中,中医都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尊重。因此,中西医结合方针,在保护中医这方面来讲,已经取得了完全的成功。但是,在学术方面,这个方针却未取得同样的成功。最突出的标志是,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西医双方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宣布: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种说法,在学术上再一次肯定中医学的地位。然而,一个非常深层的信息表露出来:既然这两个理论体系是完全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那么怎么会有相互结合的可能呢?这一共识宣布了中西医结合思想在学术上的终结。现在,我们再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中医学属早期为感性认识阶段,西医学属第二个阶段,即分析研究的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是暂时的,是过程,而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两个阶段,使认识产生飞跃,最终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西医结合,就是要将两个认识阶段结合起来,这种思想在理论上是一种混乱,在实践中是缺乏可操作性。就象一个人的成长一样,我们经过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最后到了老年。请设想一下,我们如何可以将童年和中年结合起来呢?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人类对疾病认识的不同阶段,最后,它们都将上升到后现代理论医学阶段。一旦到了这个认识阶段,中医和西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类将只有后现代理论医学这一医学。但那时候,我们也不能说后现代理论医学就是中医和西医结合的产物。通过对后现代医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后现代医学的直接来源是后现代自然科学,后现代医学不是现代医学的产物。后现代医学的出现是对中医学的否定,也是对现代西医学的否定。当然,这种否定是科学和哲学意义的否定,不是生活中感情意义的否定。

四  关于癌症治疗问题以后在临床讨论时候再说吧,希望继续关注!谢谢!

wulh868:杨主任,您好!谢谢您的回复!本人希望能听到您更多的声音。今晚看了您回的帖子,首先表示感谢!但是,感觉不是很好,似乎没有前几天的帖子更具有说服力和理论性了。
1,对于系统论,您好像把它独立于辩证法以外的东东了,我不知道您为何这样?据我所知,系统论本身就属于辩证法的一部分吧?
2,对于中医中药,说它是产生于朴素辩证法,我同意,但是这并不表示它就是朴素的,对吗杨主任?中医中药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考验,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说它是朴素的,不科学的,我认为不妥。
3,中西医结合,不能说是完全失败的!我们知道,在重症胰腺炎的治疗上,中西医结合是屡建奇功的,是两套理论的结合典范!所以,我认为决不能说是完全失败的,只是层次上和深度上的问题。
4,对于干细胞疗法的问题,我很感兴趣,望您给予解答。
盼回复,谢谢!

杨鸿智:
1辩证法出现在前,系统论出现在后,我们又是在辩证法的教育中长大的,所以我们习惯认为系统论就是辩证法。这是有情可原的。但是,这不能掩盖两者的不同。按我的研究,可能有两点不同吧:第一个是,辩证法时代不能解决自然科学问题,而系统论就是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产生的,已经了解到非生命自然物质相互作用的具体内容。如果你是一个曾经学习了辩证法,却不能用辩证法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人,面对系统论时候,你一定会感觉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黑箱打开与不打开难道可以说是一样的吗?我们也可以说,系统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辩证法的再发现。但是,这个说法没有表现出两者的不同内容。
第二个是,辩证法是定性的,系统论是定量的。这个问题可以用哈肯的《协同学》与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的区别来说明。关于系统中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问题,其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经典理论中早有研究,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明确指出一个复杂事物的性质是由其中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转化。人们处理事物最主要的就是要促进这些矛盾的相互转化。毛泽东同志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还留下了一个尾巴没有解决,即如何在系统中那么多矛盾中及时正确地找到这个主要矛盾呢?毛泽东说那就只好通过实践,多调查研究、总结、摸索。总之,在毛泽东那里,主要矛盾的发现还是一个感性的被动的过程。而这直接影响到处理复杂系统的能力和效益。是否能找到一个确定系统主要矛盾的科学理性的方法呢?非常可喜的是,后现代科学的研究真的找到了这个指针,这就是系统理论中“协同学”的研究成果。协同学除阐述了矛盾的相互协同作用决定系统状态的理论外,更突出的贡献是找到了在众多矛盾中确定主要矛盾的具体标准。协同学首先在矛盾的不均衡性中发现了慢变量和快变量的差别。有的矛盾很快衰减消失,有的几乎不衰减,可以长久地起作用。协同学指出,慢变量是系统演化的方向、途径和目的。各子系统、各结构单元和行为基本上都服从慢变量的指令,结果才有了整体上统一的行动有序的结构。慢变量是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的思想正好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相反。一般人们总认为在一个系统中,最先进的、运动变化最快的成分是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协同学的这一贡献,填补了《矛盾论》的空白,或者可以说已经超过了《矛盾论》,最可贵的是它使辩证法由思辨的精神领域的东西定量化、可操作化、变得简单可行。这就真正为辩证法在科学、生产实践中的具体施行开辟了广阔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2说中医是朴素辩证法并不是说中医不科学。这里要有一个概念就是:“科学”自己也有一个发展的历史,也有一个自己发展的过程。“科学”这个名称是现代科学出现以后发明的。现代科学思想的人一般只把现代的机械论的科学承认叫“科学”,除此以外,什么思想都不是科学。而辩证法认为事情都有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时间里,科学有不同的形态。现在,西方就是认为中医不是科学,我认为,这个说法也是正确的,因为中医确实不是西方那样的机械论的科学技术。我们按辩证法的思想,把中医定为“朴素辩证法”,就是承认中医是科学,但是,它不是机械论科学,也不是辩证法科学,它是叫“朴素辩证法”的科学。你认为,“朴素辩证法”就不是科学了,这是错误的认识,这已经是受了机械论现代科学的影响了。这里可以用我国的爆竹——二踢脚与现代的火箭——导弹的关系来说明。我们常常自豪地说,我国早于西方千百年就有了火箭技术。但是,如果我们看不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不是太幼稚了吗?
3 在同一个疾病的治疗中同时应用中医和西医两种方法并不能够叫中西医结合。把这说成是中西医结合是自欺欺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5 14: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天地--北京中医药大学论坛 → 〖医理真传〗》

笑龙(版主):杨宏智:你到底是买书的还是灌水的,再这么下去我可要不客气了。

杨鸿智:怎么就生气了?许多人都在讨论为什么中医在走向没落,大家说的原因很多,但是,从事中医的人员的素质问题很少被谈起。自己感觉不好就发火,这可不是科学态度。自己没有参加讨论的水平,就看别人是怎样讨论也好呀!

笑龙(版主):杨某,你什么意思,警告过你了,不要在我们坛子上灌这种垃圾!!想出名找个其他的方法吧。再来灌就说明你是一个无能的人!

杨鸿智:我希望你也能够看看别人的意见,不要做学霸一样的版主。为了你阅读方便,我把这个系列帖子中支持的帖子再发出来。你有权力反对我的意见,但是,你没有权力不叫其他网友看不同的意见。

笑龙:不是说不让您说话,你这么长篇大论的,我们不好阅读,您只管发,至于说效果如何,您考虑了没有啊?

茯神:建议,这么长的东东,先给大家发个主要观点或者中心思想啥的,然后再告诉大家可以看哪些书,或者想要全文的给你发邮件。我想效果会好一点。

杨鸿智:两位网友的建议没有什么不对,也是可以考虑的。如果你开始的时候就用这样善意的,建设性的态度说话,你的形象一定会好得多。不过,我想,形式与内容是有关系的,我所要表达的东西,是复杂物质的复杂理论,而且面对的是大多数不了解的网友,没有一个长时间的复杂的思想交流是不可能达到宣传作用的。要把人们的思想从机械论转变为系统论怎么可以用三言两语就达到目的?我们曾经接受过几十年的辩证法的教育,现在还不是机械论站主导地位?如果你知道一个思想转变的困难,你就会理解我的工作方法。最后,网络是一个自由的交流平台,我知道我这些东西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但是,同样,我也知道,肯定是有人能够接受的。正像前面的支持帖子所证明的那样,是有人能够理解和支持我的这些东西的。可以说,我的文章就是给他们读的。这是一个双向选择。如果我们大家都知道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且不强迫别人也与自己一样,心情就会好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uangnaxu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10-6 19: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内容好,收录了!看看再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8 16: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36篇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由来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要讨论基因问题,就要重点讨论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个计划的进行和完成,是还原论思想在人类科学历史中最新的,也是最大的成果。如何认识人类基因组计划,成为对系统论最重要,最现实的考验。现在,大多数宣传系统论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尽量回避这个问题。下面,我将用几篇文章讨论这个问题。第一篇文章先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由来,资料由网上下载:(文中的标题是我自己加的)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由来与发展》
人民健康网-->基因话题-->人类基因组计划
http://www.wsjk.com.cn/gb/paper124/1/class012400006/hwz88173.htm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孕育,经历了长达5年的时间,这五年里,在发达国家里,上致政府首要,下至平民百姓,都参与了这一场讨论与最后的决策。而各国,首先是美国的科学家,作了大量的论证。各个学科持各种不同观点的科学家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科学讨论的平等与决策的民主。尽管几度迷离,几度彷徨,几度反复,但最后,人类还是选择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形成,从历史上来说,有好几条思路。

一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

七十年代的人类疾病的“基因论”之说,无疑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思路。不仅疾病与基因有关,人类的生存、出生、生长都与基因有关,都与DNA的序列有关。正如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意大利的杜伯克在他发表的一篇文章,后来被称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书”之中写的:人类的DNA序列是人类的真谛。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与之息息相关。在策略上说,“人类基因组计划”所采取的策略是“基因组学”这门科学的策略,正如基因是研究基因的科学一样,顾名思义,“基因组学”就是研究基因组的科学。正如杜伯克说的:既然大家都知道基因的重要性,那我们就只有两种选择,一是“零敲碎打”,大家都去“个体作业”,去研究自己“喜欢”的、认为是重要的基因,而另一种选择呢?则是前所未有的大胆说法:从整体上来搞清楚人类的整个基因组,集中力量先认识人类的所有基因。

二  关于计划必要性的讨论

因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雄心太大、规模太大,要花的钱太多,因此政府部门、科学家、社会大众,都有不少不赞成的意见。首先是这个计划的必要性的问题,他们认为把纳税人的30亿美元用来搞人的庞大无比的基因组序列,纯粹是拿纳税人的钱开玩笑!其次是这个计划的现实性,他们认为到2005年完成这个计划是“吹牛”。说实在的,在那时能否如期完成,谁也心里无底。那时候,连现在的现代化的测序仪器的影子都还没有。其三是科学研究领域的选择问题,有点象“要为不可为”的想象:人类自然科学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为什么要上这样的计划?这笔钱也得花到别的地方也许更值得、更实际,有人还担心“大科学”会影响小科学,“大中心”会危及小实验室的生存。说的话也很难听,如批评这个计划是“过于偏激、过于集中,目标过多、预算过大”。而得到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张部件名单”。而对于这个计划的具体项目,则更加刻薄,如“制图”是在沙漠里建公路,“测序”是把“垃圾”分类,选择“模式动物”是拼凑“诺亚方舟”。最后,认为基因组计划建立的新的技术,是“不用现在的Saturn火箭”,而要追求奢侈、舒适的新航天飞机”,因为分离基因已有不少别的方法。
1990年美国刚开始“人类基因组计划”,好多科学家还联名写信表示反对,结果原来的预算还被砍了3400万美元,原计划建的9个中心,每个中心年经费400万美元。被砍了只剩下3个,而每个中心的经费只有200万美元!主要的批评之一,还是不要搞人的基因组计划,这太多啦,应该先搞小的,如细菌等,或者是经济意义大的,象小麦、猪、羊啊。他们讥笑这一研究人的基因组计划是“泥足巨人(clay-footed gaint)”。还预测将象75年开始的肿瘤计划一样“流产”。
真理有它本身的真理性,可行性。真理不怕辩论,这就是它的“说服性”。“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有道理的,但是对真理的认识有它的过程,真理本身的完善也有它的过程。“人类基因组计划”正是不断地从批评中吸取正确的意见,逐渐完善到今天这一计划的。如开始仅是笼统的“测序分析计划”。从何入手呢?各有各的说法。“制图计划”特别是遗传图的构建,原先是作为“测序”计划的不同意见提出来的,但双方都没有简单否定对方的意见,有关决策部门也没有简单地支持一方面压制另一方,而最后持不同意见的双方走到一起,共同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计划。“cDNA计划”就是把一个基因中一小部分与蛋白质有关的序列先搞清楚的计划,也是作为“全基因组计划”的一种反对意见提出来,但也没有被主流意见所拒绝,没有因此而摒弃“全基因组计划”,而是作为“基因图”的雏型而纳入整个基因组计划,而且成为重要部分之一,即我们要做的“转录图”。“基因鉴定”计划也是作为不同意见提出来的,认为最重要的是那些与人类疾病有关的基因,后来成为最能反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的“热点”。而“模式生物”计划选择了酵母、线虫、果蝇、小鼠作为研究人类的四大“模式生物”,其科学意义十分重要。整个讨论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精神”的一部分。

三  各国科学家精诚合作

除了上述的“兼容并蓄”外,其次是“精诚合作”,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全世界各国不分大小、不分强弱,所有科学家一起执行的科研项目。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伊始,发达国家具有远见的科学家即号召全球各个国家的政府都重视这一项目,并号召全世界科学家共同参与,建议所有的进展、所有的数据、所有的实验资源应随时公布于众,让全世界所有国家免费享用。在实施过程中,各国科学家精诚合作、共享材料、共享数据、共同攻关。这在人类自然科学史上,还是史无前例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另两个有全球性意义的项目,即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基因相比,更显示了人类的谐同与进步。其三就是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启动伊始,便重视这一计划可能对社会、法律、伦理方面的冲击,特别注重这一方面的研究,并形成主流意见。特别是HUGO(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的几个重要声明,充分体现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求真”、“求善”及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我们应该颂扬这一“人类基因组计划精神”,使它成为各国、各领域的合作楷模。

四  最为成功的“游说”

真理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我们不能让真理在自称拥有真理的人手里哭泣!尽管真理哭泣过千百次。一个计划,所有的指标就得完成,否则就得宣告失败,或者早已流产。人类基因组基因的目标,讨论来讨论去,数易其稿,对每一部分都有具体目标,定质、定量、定时完成。真理还要有说服性。美国的这一计划的通过与被民众接受,科学家做了大量工作,又要到国会去“游说”。有人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也最为成功的“游说”!说服政治家也不容易啊!要把科学意义与社会意义,经济意义结合起来,把现实的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还要一一比较各种不同的意见与方案。还要通过各种关系、渠道把工作做到家。对照他们的工作,我们可以说:假设我们中国的决策者对“人类基因组计划”不予重视,我们科学家也有责任!除了科学家自己的讨论外,主流科学家对民众做了不少工作,后来美国政府也做了不少工作。美国政府不能有自己的报纸、电台、电视台,只好印了很多小册子,有较浅显的,如“人类基因组计划有多大?多有价值?”。也有很通俗的,如“了解我们的基因”这一小册子。使大家都明确基因的重要性,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必要性,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这钱花得如何值得。而科学家呢?他们到处讲话,向通俗的语言,把基因说得活灵活现,把“人类基因组计划”说的浅显易懂。本文的很多说法,都是从他们那儿学来的。如搞清楚30亿对核苷酸,就好象搞清楚整个地球上的30亿对人各姓什么(假说天下只有四个姓氏!)人的基因组就象地球那么大,一个染色体就象一个国家那么大,一个基因就象我们所在这憧楼那么大,还有“制图”就象在高速公路上标上路标等等。“人类基因组计划”被民众接受的过程,确实是社会学家、伦理学家、科学家、民众的一场有关基因的科学普及过程。此外还有伦理学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复杂啦!“人类基因组计划”所揭示的人类的最终奥秘,势必冲击社会、法律、伦理。最后,民众还是大体接受了这一计划。首先,懂得了基因的重要性后,民众就产生了了解自我,了解基因的愿望。如果没有特殊的外界原因,我们的基因在出生以后变化就不大了。但我们要了解:(1)我们的基因在我们的家系传递的规律,特别是关系到“病与不病”的那些基因,照料好我们的后代。(2)我们要了解“病与不病”的原因。人类基因组计划能够坚持到今天,全靠全世界广大民众的支持。因为这是一项公益性的计划,关系到千家万户,千秋万代。
通过这十年的实践与讨论,今天对这一计划的不同意见已不多了。德国是1995年才开始“德国人类基因计划”,可以想象在1995年以前,主要的观点是什么。但是到1995年,科学家突然发现:反对意见的人没有啦,一个科学家写道:我现在没有听到一个人说不应该搞人类基因组计划。我们要注意:一个科学的设想,如果已经没有一个人反对,即使正确也肯定为时已晚!现在德国的科学家已开始反省:德国在二战后又错过两个科学发展的机遇,一是电子计算机,二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当然,德国的研究实力比我们强多啦!从前一角度来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不是当时独一无二的计划呢?不是。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技术背景来说,10年后的今天,有必要简单回顾这一“标书”的技术背景。






五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技术背景

80年代初期,由于生物学技术,特别是遗传工程等技术的进展,生物学、医学的研究正酝酿着新的突破。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大批肿瘤基因(可能“促进”肿瘤生长)与肿瘤抑制基因(可能抑制肿瘤发生与生长)的发现,使70年代趋于彷徨的肿瘤研究“柳暗花明又一村”;基因克隆技术的突破、遗传工程产业势在必行;基因表达研究技术渐趋完善,“讯号传导”研究初露曙光,神经活动的研究似乎面临新的突破;大规模双向电泳、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等技术的建立与改进,使蛋白质研究方兴未艾等等。上述每一方面都有足够的理由在世界范围内提出一个“计划”,如“肿瘤计划”、“遗传工程计划”、“讯号传导计划”、“脑的十年”、“蛋白质计划”等。这些计划都无可非议,当时也确实有人提出过。但为什么只有“人类基因组计划”能被大家接受并成为国际性重大计划呢?自然科学有它的自身规律,有它的内在联系,也有它的发展阶段。好像我们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总是用将来的美景来反对现在进行的“初级阶段”或前期工作,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耽误国是及我们民族的发展机遇。
只要我们想一想,所有这些计划的“最关键”因素,都需要基因来操作,就会使我们不得不佩服杜伯克“标书”的真知灼见。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个“补课计划”。只有了解人类的整个基因组,实施其他计划才有可能。我们还要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人类基因组那么庞大,又那么复杂,为什么不先从简单物种着手?为什么不先以更有经济意义的动植物的基因组为研究对象?杜伯克当时从癌症研究意义的角度来回答了这一问题,并明确指出:应该先从人类开始。其它科学家也更加详尽地回答了为什么人类本身已成为最合适、最高等级的实验系统:(1)世上万物人为首,人最重要,整个社会对人最为关切。(2)没有变异就没有基因的发现,人类在上万年的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对人类本身的众多疾病与遗传变异有了较大的积累,也为研究自身提供了最珍贵的材料。(3)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策略理论与技术进展,可以直接、迅速地用于解决其他生物基因组的问题,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就是说,如果把最高级、最复杂的生物-人类基因组都能搞清楚,再搞别的生物,就容易多了!(4)人类基因组计划还将推动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人的基因的“产品”,如果能作为药物不仅可提高人的健康,经济的前景也不可限量。这一点现在已被这几年的实践所证明。

六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必要性与艰巨性

1986年,杜伯克在他的“标书”里还阐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必要性与艰巨性,并写道:“这一计划的意义,可以与征服宇宙的计划媲美。我们也应该以征服宇宙的气魄来进行这一计划”;“这样的工作是任何一个实验室难以承担的,它应该成为国家级的计划,并且使它成为国际性的计划”。14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庆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进展而重读这一短文时,不能不钦佩杜伯克的高瞻远瞩,也就不难理解这一“标书”为什么能在全世界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其实,在杜伯克“标书”之前,对于人类基因组的讨论已经开始。1984年12月犹他大学的魏特受美国能源部的委托,主持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讨论DNA重组技术的发展及测定人类整个基因组的DNA序列的意义。
1985年6月,在美国加州举行了一次会议,美国能源部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初步草案。1986年6月,在新墨西哥州讨论了这一计划的可行性。随后美国能源部宣布实施这一草案。1986年6月在冷泉港讨论会上,诺贝尔奖金奖获得者吉尔伯特及伯格主持了有关“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专家会议。1987年初,美国能源部与国家医学研究院(NIH)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下拨了启动经费约550万美元,1987年总额近1.66亿美元。同时,美国开始筹建人类基因组计划实验室。1989年美国成立“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诺贝尔奖金获得者、DNA分子双螺旋模型提出者华森(J.Waston)出任第一任主任。1990年,历经5年辩论之后,美国国会批准美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0月1日正式启动。美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总体规划是:拟在15年内至少投入30亿美元,进行对人类全基因组的分析。此计划在1993年作了修订,其主要内容包括:人类基因组的基因图构建与序列分析;人类基因的鉴定;基因组研究技术的建立;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模式生物;信息系统的建立。此外,还有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社会、法律与伦理问题,交叉学科的技术训练,技术的转让,研究计划的外延等共9方面的内容。
可以看出,美国计划中“定时定量”的硬任务是第一项,即我们现在所说的3张图: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而重中之重必须定时保质保量完成的便是DNA序列图,一个美国出租车司机说的好,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一个美元一个碱基。而其他几项,则是对在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接踵而来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以及更重要的法律、伦理问题的研究。因为对于人的生物学以及个人遗传信息的了解,可能会给社会以及个人带来复杂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英国的HGP是于1989年2月开始的,特点可归纳为“全国协调、资源集中”。“英国人类基因组资源中心”一直向全国的有关实验室免费提供技术及实验材料服务。自1993年开始,伦敦的Sanger中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测序中心,单独完成三分之一的测序任务。法国的国家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6月宣布开始,其计划由科学研究部委托国家医学科学院制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道赛特以自己的奖金于1983年底建立了CEPH(人类多态性研究中心)在法国民众的支持下(民间捐助至少为5000万美元),CEPH与相关机构为全世界的人类基因组研究特别是第一代物理图与遗传图的构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法国的Genoscope对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贡献为3%左右。日本的国家级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在美国的推动下,于1990年开始的。但与日本的其它领域的领先地位相比,日本的人类基因组仍略逊一筹,但这几年进展很快。日本对DNA序列图的贡献为7%。此外,加拿大、丹麦、以色列、瑞典、芬兰、挪威、澳大利亚、新加坡、原苏联及原东德等也都开始了不同规模、各有特色的人类基因组研究。德国在1995年才开始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更具有其新的意义与特色。德国对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贡献为7%。

七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最重要特点便是“全球化”

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应该成为人类共同享有的财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最重要特点便是“全球化”。1988年四月,在麦库西克(V.MaKusick)等有远见的西方科学家倡导下,HUGO(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宣告成立。HUGO代表了全世界从事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科学家,以协调全球范围的人类基因组研究为宗旨,被誉为“人类基因组的联合国”。我国已有40多位科学家加入这一组织。出于同样的考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也于1988年10月在西班牙召集会议,成立了“UNESCO人类基因组委员会”。1990年又在莫斯科召集了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人类基因组会议,我国著名医学遗传学家吴旻院士出席了此次会议。1992年又在巴西召开了“第一次南北基因组会议”。
1995年,成立了“国际生物伦理学会”,杨焕明教授为来自我国的代表。更重要的是,UNESCO发表了“关于人类基因组与人类权利的宣言”,并于1998年11月为联合国大会通过而成为“世界宣言”。发展中国家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这一国际活动。印度、巴西、墨西哥、智利、肯尼亚等国也以不同的方式参与这一全球范围的合作与竞争。由于老一辈著名科学家的呼吁,我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3年开始。做为这一计划的第一阶段,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重大项目”。这个项目,有著名遗传学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有中青年科学家组成的学术专家委员会;还有“中国人基因组多样性委员会”与“社会、法律、伦理委员会”,还有一个小小的秘书处负责国际联系、国内协调与日常事务。
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8 16: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37篇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和进行情况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一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

人类基因组计划,预期耗资30亿美元,历时15年。该计划从动议到实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1984~1989)其主要内容是:基因组作图和顺序、信息和材料的管理、实施和管理的战略。
  (1)基因组作图 有两大类人类基因组图谱:遗传连锁图谱和物理图谱。遗传连锁图谱主要通过家谱分析和测量不同性状一起遗传(即连锁)的频率而建立的。物理图谱是通过对。构成人类基因组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化学测度而绘制的。它包括限制酶切图谱、排序的脱氧核糖核酸克隆库以及对表达基因或无特征(功能不清)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的低分辨图谱。所有图谱的目标都是把有关基因的遗传信息,按其在每条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线性地系统地排列出来。了解基因的位置及其相应的遗传性状,使我们能提示人类基因组结构模式的功能意义,并将其与其它哺乳类动物加以比较,以了解生物是如何进化的。
  (2)基因组测序 基因组的核苷酸顺序是分辨率最高的物理图谱,它含有构成一个个体遗传装置的整套信息。就人而言,意味着要排出30亿个核苷酸的顺序。同时,为了更好地利用人类基因组的顺序,还应对其它生物的基因组顺序进行测序,以便人类基因组进行比较研究。
  (3)信息和材料管理 作图和测序计划进行中会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只有被有效地收集、储存和分析,并对全世界的研究人员开放,才有价值。为此,需设立两类中心:收集及分发作图和测序数据的信息中心,收集和分发像脱氧核糖核酸DNA克隆及人继胞系这类材料的中心。
  (4)实施战略 由于人类基因组作图和测序工作比现已进行作图和测序的生物基因组大好几个数量级,因而由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生物科学学部的基础科学委员会成立的人类基因组的作图与测序委员会提出了该计划的实施战略:在该计划实施初期,虽大部分资金用于技术完善,但应加强业已开始的基因组的遗传连锁和物理作图工作;大规模的测序应在技术发展到合适时再开始;等等。
  (5)管理战略 为使此计划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人类基因组测序与作图委员会认为需要良好的组织和协调。为有效实施这一计划,应由国家卫生研究院、能源部或国家科学基金会中的一个部门负责这一计划的管理。这一领导机构接受专项拨款和依据同行评议而支付基金,并负责材料中心和信息中心的运行,协调该计划的众多实验室工作和起到情报交流媒介的作用,还应负责具体行政管理事务。

二  人类基因组计划13年大事记

  以下为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13年来的大事回顾: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美国正式启动。
  1991年,美国建立第一批基因组研究中心。
  1993年,桑格研究中心在英国剑桥附近成立。
  1997年,法国国家基因组测序中心成立。
  1998年,中国在北京和上海设立国家基因组中心。
  1999年,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承担1%的测序任务,成为参与这一计划的惟一发展中国家。
  2000年6月26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国科学家宣布首次绘成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2001年2月12日,六国科学家联合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及初步分析结果。
  2001年8月26日,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的绘制工作宣告完成。
2003年4月14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国科学家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已完成的序列图覆盖人类基因组所含基因区域的99%,精确率达到99.99%,这一进度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多。至此,人类基因组计划共耗资27亿美元,比原先预计的30亿美元有明显节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8 16: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38篇  “人类基因组计划”向我们承诺什么?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的观点

《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医疗价值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1日 09:42 光明日报
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3-11-21/0942258813.shtml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一九六八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一九八二年在西安医学院获硕士学位。长期以来从事心血管基础研究。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同时担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等职。

目前人类染色体碱基对中约有9%的序列尚不能保证正确;基因的确切数目尚不能最后肯定,更没有全部得到克隆;对已克隆的基因也只有一半左右了解它们的功能;对基因数少于蛋白质数的事实尚不能解释。那么人类基因组计划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来看看目前能够看到的几方面具体应用价值。
首先是基因诊断,最直接的是对遗传疾病的诊断。人类目前已经发现的单基因遗传疾病有6000多种,抽取羊水细胞,甚至从母体血中都可获得胎儿细胞。检查这些细胞的该基因是否有缺陷,就能确定胎儿是否从亲体获得遗传性疾病,如是,则可立即终止妊娠。当前更先进的方法是进行体外受精,然后取早期胚胎细胞进行基因检查,选取正常的早期胚胎植入母体妊娠。通过对病原体DNA的检查,可以使传染病的检出率、检出速度大大提高。例如对结核杆菌感染的诊断,以前要靠痰、粪便或血液培养,耗时两周以上,现在用基因诊断的方法,不仅敏感性大大提高,而且在1小时内就能得出结果。基因检查对非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也有帮助。例如美国前总统杰佛逊曾因出现血尿,在膀胱内发现新生物,但经组织活检,诊断为良性息肉,遂做姑息治疗而愈。但是几年后发现膀胱癌,终因治疗无效而死。那时拿出当年的标本进行癌基因检查,发现当年的膀胱息肉组织中一种抑癌基因有突变。如在当年就能进行基因检查,就可避免以后膀胱癌的发生。目前基因诊断已扩大到疾病易感性基因的检查。有些基因改变本身并不致病,但这些基因改变的个体易受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得某种疾病,例如现在发现染色体上的BCR1基因发生突变的女性易患乳腺癌,据此可筛选出乳腺癌易感人群,加强预防。现在已发现糖尿病、骨质疏松、高血压、白血病等多种疾病的易感基因。
第二方面的应用是基因治疗。可针对疾病发生的各个关键环节导入相应基因。例如对于外周血管阻塞病人,导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可使局部血管增生,形成侧肢循环来恢复血供。这在国外已有成功病例,我们的工作已进入临床试验Ⅱ期,不久可用于临床,并可能将此基因导入心肌坏死部位帮助心肌梗塞恢复心脏功能。对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现在也已有不少临床试验,将一些细胞因子基因导入体内,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使肿瘤得到抑制。我们在实验室中证明,在破坏胰岛而造成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中,导入胰岛素前体基因,可使大鼠血糖持续显著下降。
第三方面的应用是基因预防。除上述检出易感基因外,还可将病原体的非致病部分基因导入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该病原的抗体,即基因疫苗。目前关于艾滋病与肝炎基因疫苗的研究已取得相当进展,不久可望广泛用于病患人群。
第四方面的应用是帮助用药个体化的实施。同种药物用于同种疾病的不同病人,有人有效,有人无效,有人副作用大,有人副作用小。这是由病人的基因差异造成的。服用同样剂量药物,不同病人的血药浓度、持续时间也不相同,这主要是由于肝脏中负责药物代谢的P450基因类型不同造成的。目前科学家们正努力寻找决定上述差异的基因差别,特别是单核苷酸多态性,当这一问题获得解决时,医师就能根据每个人的基因特征来选择药物及剂量,真正做到用药个体化。

二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项目负责人杨焕明的观点

人民健康网-->基因话题-->人类基因组计划
http://www.wsjk.com.cn/gb/paper124/1/class012400006/hwz90132.htm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01日 19:47 北京晚报
http://tech.sina.com.cn/o/2003-05-01/1947182815.shtml


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科学上的目的,是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核苷酸的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解读人类的遗传信息,揭开人类奥秘的基础。人类基因组计划之所以引人注目,首先源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疾病问题是自然影响健康的首要因子,是每一个人、每一对父母、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国家政府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为人类对健康的追求,从来都不曾懈怠过。人类的遗传物质是DNA,它的总和就是人类基因组,人体估计有6—10万个基因,由大约30亿碱基对组成,分布在细胞核的23对染色体中。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用大撒网的方法,将人的所有基因一网打尽,即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从而解读所有遗传密码,揭示生命的所有奥秘。这项计划一旦完成,我们将清楚地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色盲,为什么会发胖、秃顶,易患这种疾病而不是另外的疾病等等。正由于此,它是一项改变世界、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科学计划。

三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陈竺的观点

人民健康网-->基因话题-->人类基因组计划
http://www.wsjk.com.cn/gb/paper124/1/class012400006/hwz90132.htm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陈竺说,人类基因组计划为推动医学进步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一般而言,某一致病基因被发现后,数月内即可用于诊断。疾病的基因诊断有可能发展成医学的重要分支和实现产业化。随着人类基因组向“完成序列图”的目标进行,以揭示基因组功能及调控机制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学以及医学(疾病)基因组学也已提上了议事日程。科学家预测,在未来10—20年里,人类将解读所有模式生物、模式基因组和代表生物的遗传密码。截至2000年4月15日,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对29种微生物、面包酵母、大肠杆菌和线虫进行了100%测序,对果蝇的测序接近100%,对小鼠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也全面展开。人类基因组计划还对几十种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了序列测定,如与胃病发生密切相关的幽门螺杆菌,引起肺病的结核杆菌和引起梅毒的螺旋体等等基因组测序都已完成,为阐明这些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设计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新方法提供了可能性。

四  人类基因组工程负责人、美国科学家弗郎西斯&#8226;柯林斯的观点

《 人类基因组工程负责人描绘未来 》

人民健康网-->基因话题-->人类基因组计划
http://www.wsjk.com.cn/gb/paper124/1/class012400006/hwz88733.htm

2月8日,人类基因组工程负责人、美国科学家弗郎西斯&#8226;柯林斯在法国里昂召开的生物技术展望会上,描绘了今后30年遗传学发展的未来。他说,今后30年,人类基因组研究将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到2010年,科学家将开发出可检测10多种疾病的遗传检测手段。在糖尿病和心脏病等疾病形成过程中,人体基因起了很大作用,因此,利用遗传检测,医生们将可以对那些今后有患病危险的人及时采取措施,如劝告有可能患心脏病的人进行更多的锻炼和少吃含胆固醇的食物,以防疾病发作等。一种称为“植入前遗传诊断”的技术将广泛使用,以检查在试管中培育的胚胎植入母体前是否存在遗传缺陷。目前,这种技术已用来检查胚胎是否患血友病和肌营养失调等病症,今后还可用来检查更多的疾病。但使用这一技术会在社会上引起伦理方面的激烈争论。如去年美国科学家用该技术创造了一个婴儿,目的是为其患病的姐姐提供干细胞以拯救其生命;另有一对苏格兰夫妇,也希望用该技术检查胚胎性别,以便生一个女孩。这些都在社会上引发了有关设计婴儿是否道德的激烈争论。科林斯表示,当科学家可以用基因检测发现胚胎更多特点时,这种争论会越来越普遍。
今后10年,向患者体内输入转基因病毒来矫正患者基因缺陷的基因治疗,将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用以治疗复合性免疫缺乏综合症等疾病。现在,这方面的实验已经开始。但在美国的一次实验中,一名患者因植入病毒引起剧烈的免疫反应而死亡,因此,目前许多人对这一技术的安全性表示怀疑。到2020年,医生们将可以用基因工程药物治疗几乎所有的疾病。根据对遗传因素在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人们将开发出更先进的药物,从根本上治疗这些疾病。癌症治疗将产生根本性变革。由于肿瘤通常是DNA受损后,健康细胞产生缺陷并无限制分裂导致的,因此,科学家通过解读其遗传机理,将可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普通医疗也将大为改观。届时,医生们根据储存的患者遗传数据即可开出处方,而不必像现在这样先进行检查后,才能确定治疗方案。对一些特定药物,还可事先确定是否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副作用。随着对精神分裂症、抑郁和孤独症等疾病生物学基础理解的加深和新药的开发,精神类疾病的治疗将取得质的飞跃,这方面的进步不仅为治愈这些疾病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将铲除长期以来精神病患者所承受的污辱与偏见。
2020年,引起争议最大的将是种系(germline)基因治疗。它可改变一个人的基因构成,并使其将获得的基因传给下一代。这一技术需要利用一种病毒携带新的DNA进入人体细胞,对患有杭廷敦氏病等隐性遗传疾病患者的DNA进行矫正,以防将这种病遗传给子女。今后20年,如果人们能像实施外科手术般地对染色体上的单个硷基对进行操作,以清除病因,现代医学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
到2030年,以遗传学为基础的健康护理将得到普及。每个潜在患者都可根据自己的遗传检测数据,制定相应的预防性医疗计划,以防因自身遗传缺陷可能导致的疾病。利用基因方面的广泛知识,人们还将进一步加深对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的了解,从而为改善公众健康状况开辟广阔的前景。2030年,如进展顺利,人们将建立起以基因组学为基础的综合健康护理体系,并根据不同人的遗传状况,制定出个人化预防性医疗方案。此时,人们已充分掌握了人体细胞和组织的有关知识,医学研究将主要利用计算机模型进行,而不再需要培养活组织或实验动物。人均寿命将达到90岁,并给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沉重压力。遗传学发展中的一些消极后果也将显现出来,反生物技术运动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多公众的支持。
然而,随着遗传学的迅速发展,人类将具备操纵物种未来演化的能力,并将最终掌握自身发展的未来。(郑晓春)
《科技日报》2001.2.12

五  小结

总结上面各专家的观点,可以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向我们承诺的事情有以下几点:
一  基因诊断。
二  基因治疗。
三  基因预防。
这就是说,关于疾病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基因来得到解决。除了这个具体的承诺的事情以外,更惊人的是时间。柯林斯说30年,陈竺说在未来10—20年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8 16: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39篇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承诺能够实现吗?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在知道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和这个计划的承诺以后,人们一定会问:这个承诺能够实现吗?这个问题是肯定要问的,当然,同样肯定的是,人们一定会自己回答自己说:这个承诺肯定能够实现。
根据我一贯的系统论的观点,大家会知道,我认为这个承诺是不能够实现的。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进行过说明,在这里,我只是就基因问题再一次重复和强调而已。
在一个科学研究刚出现就给以否定,会被认为有点轻率和不负责任。而对这个由全世界科学家合作进行的研究给以否定,就会被认为是狂妄、愚蠢、和无知。其实,对基因理论持否定观点的人是有许多的,而且,许多是顶尖级的科学家,是诺奖得主。只是现在还原论思想影响太大,使人们对于这些不同意见充耳不闻。只有在实践确实证明基因理论的错误以后,人们才会重视这些不同意见的。
现在有两种思想,一个是机械论思想,另一个是系统论思想。基因理论是机械论思想的产物。所以,用机械论思想看,基因理论是正确的;而用系统论思想看,基因理论是错误的。说明这个情况的目的是提醒大家在讨论基因理论的问题时,不要对否定意见进行随便的否定。虽然现在机械论思想是科学的主流思想,但是,系统论思想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已经没有人可以公开说系统论思想是错误的了。现在的问题是,希望有机械论思想的科学家能够认真听取系统论思想的说明。当然,最后解决问题肯定要靠数据证明。但是,那要有多少时间和物质的损失。如果机械论思想的科学家能够早一天接受系统论思想,我们就可以减少一点损失。
下面,再就基因理论的错误进行一个说明:

一  基因理论是比细胞理论更加错误的还原论

现代医学认为细胞就是生命的最基本单位,人体的疾病所发生的位置就在于细胞。在人类寻找“疾病发生的位置”这个问题上,古代医学只看到整体人在发病,现代医学则从整体缩小到器官,再缩小至组织,最后缩小到细胞,用细胞的病变取代全身的病变,取代机体内各层次各系统关系的病变,这是典型的还是原论思想。基因理论是在细胞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还原的结果。认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不是细胞而是更小的基因。因此,性别理论把还原论发展的一个最新的地步。
细胞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理论是贝尔纳的内环境平衡理论。贝尔纳认为机体生存在两个环境中,一个是不断变化的外环境,另一个是比较稳定的内环境。内环境是指围绕在多细胞动物细胞周围的体液、包括血液、淋巴、组织液等。贝尔纳认为“内环境恒定是(机体)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贝尔纳还认为,身体内所有的活命机制,尽管种类不同,功能各异,但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使内环境保持恒定。因为一旦内环境遭到破坏,生命即告终止。这样,内环境不仅提供了一个供应营养物质和排除代谢尾产物的媒介,而且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这样,贝尔纳的内环境平衡理论实质上将宏观机体只看作是细胞生活的环境,而生命的主体只是细胞,这与微耳和的细胞病理学思想是一致的。
现代医学是细胞医学:生物学的细胞理论是由施菜登和施旺创立的,而将疾病定位在细胞,创立细胞病理学的是微耳和。但是,有了细胞病理学,医学却并没有进入细胞医学阶段。这表明细胞细胞理论还有一个“最后完成”的问题,没有解决。医学史的研究者们将细胞医学阶段的创始,完全归功于微耳和,这是不全面的。按现在系统理论的观点,细胞理论是机械论,还原论的产物,将复杂的生命运动归绍为细胞的活动是片面的,不正确的。细胞只不过是生命系统中的一个物质层次,细胞处于复杂的相互作用之中,正是这些相互作用才反映了生命的本质。一个细胞自己的单纯的状态,并不能代表生命整体的状态。系统论与还原论是根本不同的两个观点,当我们站在系统论立场上指出还原论错误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还原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我们不能要求在当时科学水平上的人们产生系统论思想。但是,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尽管当时的人们无法一步走到系统论的程度,他们还是在潜意识中感觉到单纯的细胞理论距生命整体较远,并缺少可操作性,无法在临床实践中实行。正是为了解决细胞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法国的贝尔纳创立了一套“内环境平衡”的理论。这个理论以细胞理论为核心,解决了细胞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按机械论,还原论标准),使细胞理论得以在临床实践中实行。正因为如此,才最终确立了细胞理论的存在。因为贝尔纳的工作,临床医学正式进入细胞医学阶段。现代医学接受细胞理论的指导,贝尔纳是起了重要作用的。所以贝尔纳是细胞理论的最后完成者,是现代医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当然还有微耳和,现代医学创始者、定型者,最重要的是这两个人。
我们反复指出,现代医学的细胞理论是还原论。而这个还原论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在临床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主要是有了贝尔纳的内环境平衡理论。内环境平衡理论把细胞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生命整体,虽然这不是系统论意义上的整体,但是,这毕竟使医学是在面对生命的整体。现在,基因理论的中心法则认为基因可以在不考虑环境作用的情况下决定生命的一切。这样,在基因理论看来,生命就是基因,我们原来所说的生命体只是“基因的房子”。从还原论思想来看,基因理论比细胞理论进步了,而从系统论思想来看,基因理论比细胞理论退步了。因为细胞理论还考虑生命的整体问题,而基因理论已经完全不考虑生命的整体问题了。

二  系统论对疾病原因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疾病发生的部位就在于细胞,这样,就是把机体整体只看作是众多单个细胞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如果有病,只发生在个别细胞,与其他细胞无关,治好这几个细胞,机体整体也即康复,而后现代理论医学认为多细胞有机体是一个别复杂系统,是由众多层次和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这其中包括各功能系统,各器官、组织及细胞,这些不同层次,每个层次中的不同组织,每种组织中的不同细胞之间都有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个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络,任何外界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这个网络系统后,都会经由直接受损细胞发出信息通过立体网络引发多种组织、器官、系统的反应,所谓疾病,就是这些反应的综合表现,所以,在系统论角度看来,疾病都是机体这个系统复杂相互作用过程的结果,而其中虽然也包含细胞层次,但它只不过是这个立体网络的一个层次而已,这个层次的病变肯定会影响到其他层次和机体整体,但影响有多大,完全要看立体网络反应的结果,并不由患病细胞所能决定,这样细胞的作用就下降到很次要的地位,而起主导作用的是系统的立体网络式的内部相互作用,因此,系统论指导的后现代医学应称为系统医学,因为在系统论看来,生命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单一的物质。一个细胞也可以作为一个生命系统,如单细胞生物,但在多细胞生物中,每一个细胞都只是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子系统,它已经失去了自己独立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在多细胞系统中,每个细胞只能按系统整体功能的要求完成自己分担的使命,这个系统已经无法替代多细胞整体生命所具有的功能。
与细胞比较,基因只是细胞的组成成分之一。基因的改变对生命整体的影响应该是比细胞还要间接,因此也还要小。基因的改变要想在生命整体中表现出疾病,必须要有机体众多组织、器官、系统的相互作用才可以,在基因和疾病之间一般很少有直接的对应关系。现在,这已经是一个医学基本知识了。大家都知道,一般的所谓基因病都是“多基因病”。当然,现在也发现许多“单基因病”。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讲话中就说:“人类目前已经发现的单基因遗传疾病有6000多种”。我先不说这个说法中的把遗传泛化的错误,单就这句话所说的单基因遗传疾病的数量——6000多种,来发表一下意见。想一想,我们医学临床常见病有多少种?有一点是肯定的,这6000多种疾病是极少见的。这里有两种情况,一个是虽然有6000多种,但是发病的绝对数是少的。另一个是,虽然有6000多种基因改变,但是,这些改变不一定都表现为临床疾病。韩启德讲话中已经承认“有些基因改变本身并不致病,但这些基因改变的个体易受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得某种疾病”。为什么基因已经改变了,但是还不表现出疾病呢?这就生命机体还有一个整体作用,这个整体作用是比基因更重要的决定因素。

三  关于疾病的治疗

(一)  机械论思想在现代医学治疗思想中的反映

1 内环境平衡的调节:
现代机械论自然科学刚刚起步的时候,人们面对的是一些简单物质的简单的机械运动。如均速直线运动,如碰撞。通过这一时期的研究人们发现,任何运动、变化,都是由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之后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物质世界中,运动是绝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平衡与稳定只是运动变化中一个暂时的特殊情况。但这种暂时的稳定平衡状态,正是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和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保持物质运动能维持在平衡稳定状态呢?人们根据物质相互作用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道理,将一事物的平衡状态定为一个目标值。如果该物体达不到目标值,我们就给它一个促进的力,如果它的运动超过了目标值,我们就给它一个压制的力,使它回到原来的状态。这种操作控制方法,在控制论中,就称为“负反馈”控制。即外力控制的方向与物质运动的方向相反。贝尔纳的内环境平衡理论,就是将上述机械论的平衡、稳定以及负反馈调节的一套理论引进到医学中来,使机械论成为现代医学的基本病理思想,现代医学认为生命机体是一个巨大的平衡稳定体系,其中各项生命运动机制都有一个最佳的稳定数值、标准。这就是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所谓疾病就是某一平衡的破坏,所谓疾病的治疗,就是采用负反馈方法使平衡得到恢复。体温高了,采取降温措施;血钾低了,补钾;细菌来了,用抗生素杀死;出现癌症了,就用手术摘除或放疗,化疗杀死。
2 决定论--线性因果关系:
机械论的决定论思想认为任何物质的相互作用一定有一个确定的结果,而且因果关系是直接相连的,不可能存在其它中间环节,当然更不承认有原因无结果相互作用,因此,决定论也常称为确定论。机械论的这种决定论,常表现在数学方程有解,而且这个解可以作成线性图表示出来,因此,又称为线性因果关系,贝尔纳内环境平衡理论所产生的现代医学的平衡调节方法也完全应用这种线性因果关系的指导思想,认为给机体一个作用,一定会产生一个确定的结果。在系统论未出现之前没有人怀疑这种思想有什么错,只有站在系统论的立场才可能发现这里的错误。比如 酸中毒时补碱的问题,从细胞内无氧代谢增加产酸增多,到这些酸外逸使细胞间隙组织间液酸化再到血液酸化,在众多环节和众多细胞组织相互作用下最后才产生了血液所表现的酸中毒问题,单纯的向血液中补碱,这些碱会按着原路一级一级的退回到细胞内吗?这些碱能改变各级组织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最终改变病变细胞产酸的原因吗?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临床实践告诉我们,这种办法只能在短时间内纠正血液的酸中毒问题,如果细胞病变不解决,最终血液的酸中毒仍会恢复,甚至在血液中酸中毒已经纠正的情况下病人却因为原发病因的作用而已经死亡,这与在试管中的酸碱中和反应的线性因果关系是完全不同的。





3 内因、外因:
线性因果关系的决定论在至病原因的分析上也表现出来。现代医学将致病外因与机体内患病器官、组织、细胞直接联系起来,并认为去除这些致病外因,患病器官、组织、细胞就会康复。在现代医学的病因学中,很少考虑到机体内部自身的原因。也正是系统论的出现才使人们看到这里面包含的错误,比如炎症问题,现代医学认为是外来致病菌造成细胞坏死,用抗生素消灭细菌后,疾病就会得到治疗。但临床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治疗效果不好。一个是治疗时间长,另一个是有时时间长也治不好。现代医学将这个问题归结为细菌耐药问题,这里当然有这个因素。但是,还有另外的因素。原来细菌进入机体后所造成的破坏引发了机体一系列炎性反应。在炎性反应中,组织细胞所释放的多种炎症介质又造成其他组织器官的破坏。这个反应过程在机体中以瀑布式级联反应进行。随时间进展,呈无限几何级数扩大趋势,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混沌状态,也就是说细菌进入人体后引发了人体内的一个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正是这个问题造成了机体多器官损害,这是仅靠抗生素消灭细菌无法解决的,因为体内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与细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事件,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不因为细菌因素的去除而自动终止。因此,就炎症而言,细菌是致病的外因,而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是内因,而且,细菌是早期原因,炎症介质是近期原因,现代医学忽视近期内因,只注意远期外因,这不能不说是决定论思想的后果。

4 治疗目的:
现代医学的主要治疗内容都属于调节机体内环境平衡,而这并不是治疗的目的,只是治疗的手段。治疗的目的是在维持内环境平衡的基础上,维持功能细胞的正常结构和正常功能状态,后者才是目的。维持功能细胞的生存和功能,在疾病治疗中肯定起一定作用,特别是在疾病急性危重期或临终抢救期更是这样。但是,从战略上,这种办法并不能使疾病得到根本的治病。因为多细胞生命体的功能细胞都是终极分化的细胞,自己不能再生,而且是寿命有限的,既使没有疾病损害到寿命时限也要死亡的。这样,使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治疗思想最终落空。现代医学只看到疾病的最表面现象和最后结果,还没有发现疾病的最深层原因和治病办法。

5 基因治疗就是上面这些机械论思想的反映。我们认为疾病是因为基因改变造成的,就把基因再改变的正确的结构,疾病就好了。完全是直接的线性的因果关系。完全没有想到机体整体在疾病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全没有想到机体整体对基因治疗的反应。因此,当然回发生许多叫医生感觉意外的事情。

(二)系统论指导下的后现代医学的治疗思想

1 调节机制--从负反馈调节向正反馈调节转变
系统论指出系统整体功能状态是由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决定的,这个思想落实到医学上,可以看到,外界致病因子作用到机体某一子系统后,不会短时间立即在机体整体造成某种伤害,而是首先引发了机体内众多相关子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基本上均属正反馈性质,如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这些不断增长扩大的正反馈,最终对机体整体内环境平衡造成破坏。当机体内发生这种子系统的正反馈过程时,机体负责稳定平衡工作的神经、体液中枢调节系统便会立即采取相应的负反馈压制措施。如果正反馈的进展时间短,进展的强度还不够大,中枢负反馈控制尚能起到压制作用,那么这个正反馈就被压制了,机体总体平衡得以保证。这时机体也就不会表现出疾病状态。如果相反,由于正反馈已经强度过大,中枢负反馈已无法将其压制,那么,这些正反馈所造成的机体平衡破坏的结果,就在机体总体功能层面上表现出来。这时我们就称机体已经进入疾病状态。面对这种局面,现代医学的理论是,既然是因为中枢负反馈措施强度不够,那么当然是要“加强负反馈”治病措施,但是结果往往失败。后现代医学发现,这里而其实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思维逻辑问题。负反馈的作用是保持平衡,那么在平衡得以保持的情况下,我们认为这些负反馈作用是有效的。相反,如果系统平衡已经表明出被破坏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此时负反馈机制已经失效。所以,负反馈有这样一个特点,它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数值,即:“调定点”。这种机制只能在调定点之内起作用,一旦超过调定点,它就不起作用了。说个通俗语的语言,负反馈的作用有一个范围,不能无限起作用。也就是说在它能起作用的范围内它就起作用,反之,则不起作用。现代医学的困境,就在于企图在负反馈机制已经表现出失效的现象时,仍坚持继续让它发挥作用。结果当然是不能发挥作用。
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现代机械论科学已经宣告没有办法,必须有新的思路,必须有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正是在这样的需要面前,产生了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系统理论中的混沌论指出,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子系统的简单的相互作用经过量变的积累之后而形成的。表面上看,子系统的横向相互作用总是在威胁和破坏系统的稳定,但从根本上,战略上来讲,没有子系统的横向相互作用中所表现的生机活力,系统根本就不能生存。因此,在系统平衡与子系统相互作用两上方面中,子系统是根本性的存在。系统总体平衡实际上是为子系统服务的,是子系统的表象,(内环境平衡是细胞生存的条件,平衡为细胞服务)。所以在解决系统稳定与子系统矛盾时,应支持、维持子系统,并放弃对原平衡的维持。并相信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会在新的基础上重建系统的平衡。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任何一个工作单位发生激烈矛盾混乱而影响工作的时候,上级领导采取的最终措施是换领导班子,而从来不会听说将职工群众都开除解散的。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系统论所揭示的复杂物质结构特点。一个复杂物质,不是天上凭空掉下来,也不是哪个人可凭主观计划造出来的。任何复杂物质都是许多简单物质自己相互作用,自己组织起来的。即在复杂物质中有一个特殊的“自组织”特性。所谓“生命力”正是这种自组织特性给人的主观感觉。子系统的自组织特性,正是复杂系统的运动本质。所以在处理系统问题时,单纯地以加强负反馈压制子系统生命力,结果一旦子系统真的没有生命力系统整体的生命力也就结束了。
根据以上分析,系统理论得出结论,在系统出现子系统正反馈突破系统平衡控制,使系统发生存在危机时,应采取措施促进子系统正反馈,使系统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这一原理落实到医学中就是在进行负反馈治病维持生命现状的基础上,适时采取促进细胞正反馈的治病措放,使机体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后现代医学的病理思想是在正反馈方面,这是与现代医学的负反馈有本质不同的。

2 时间箭头
在牛顿力学中,在现代机械论科学范畴内,时间是绝对的概念。时间是永恒的、无尽的,而且是没有方向的。因此机械论的科学定律一个特点就是与时间无关。不论在何时何地,运动都以同样的规律进行。所有这些运动都是可以重复的,因为它的上一次运动与下一次运动不会因为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特别是这一点竞成为现代自然科学评价一个研究成果是否科学的硬指标。即“可重复性”。如果你的实施能在别人的实验中得出相同的结果,那么,这就证明你的实验是正确的,相反,如果你的实验不能被别人重复,那么就证明你的实验是错误的。然而后现代科学在对复杂物质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与上述现象根本不同的现象。因为复杂物质内部呈现出多层次多子系统立体交叉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无限的和随机的。这样其中任何一个组成成分所受到的作用在不同的时间是绝对不同的,所有这些不同,最终反映在系统总的结构和功能上。即任何一个复杂系统,它的结构和功能,在不同的时间里是不相同的,(一个运动员在不同的时间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状态)。这样我们就看到,一个复杂系统随着时间的改变,结构和功能也呈现出一幅不断变化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有开始,有高潮,也有结束。针对这个现象,后现代科学给起了一个概念,叫“时间箭头”。即,时间是有箭头的,是有方向的,这就是由复杂物质诞生的那一时间,指向它死亡的那一刻。把系统理论落实到人体,就是说,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时间箭头的,从诞生指向死亡。在人体中,现在时刻的结构和功能,与上一时刻的不同,也与下一时刻的不同。时间箭头的存在,使我们认识到,忽略时间因素,企图将机体的构造和功能完全拉回到发病前的平衡状态的负反馈调节治病方法,当然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因为生命是不可逆转的,我们的生命只能向前走,即使前面是死亡。我们所说的生命的不断更新,子系统会在新的条件下达成系统的新的平衡,正是指这种在生命前进过程中不停交替的出现的生命形态。随着每一时刻的逝去,他早已不是原来的自己。所有这些汇集起来,就得出后现代医学新的病理思想。疾病发生本身已证明负反馈失效,按生命时间箭头的特性也不可能用负反馈恢复已逝的生命。治疗的根本措施应该是支持子系统的正反馈,使机体尽快完成新旧结构的交替,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

3 慢变量--确定主要矛盾的定量方法
后现代科学不但指出在系统发生危机时,应支持子系统正反馈以使其在新的条件下重建系统新的平衡,而且指出在众多层次和子系统中,应重点支持对决定系统功能状态起重要作用的子系统,并且给出寻找,确定这个起决定作用的子系统的定量方法,这个子系统就是系统工程中的“慢变量。”关于系统中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问题,其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经典理论中早有研究,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明确指出一个复杂事物的性质是由其中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转化。人们处理事物最主要的就是要促进这些矛盾的相互转化。毛泽东同志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还留下了一个尾巴没有解决,即如何在系统中那么多矛盾中及时正确地找到这个主要矛盾呢?毛泽东说那就只好通过实践,多调查研究、总结、摸索。总之,在毛泽东那里,主要矛盾的发现还是一个感性的被动的过程。而这直接影响到处理复杂系统的能力和效益。是否能找到一个确定系统主要矛盾的科学理性的方法呢?非常可喜的是,后现代科学的研究真的找到了这个指针,这就是系统理论中“协同学”的研究成果。协同学除阐述了矛盾的相互协同作用决定系统状态的理论外,更突出的贡献是找到了在众多矛盾中确定主要矛盾的具体标准。协同学首先在矛盾的不均衡性中发现了慢变量和快变量的差别。有的矛盾很快衰减消失,有的几乎不衰减,可以长久地起作用。协同学指出,慢变量是系统演化的方向、途径和目的。各子系统、各结构单元和行为其本上都服从慢变量的指令,结果才有了整体上统一的行动有序的结构。慢变量是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的思想正好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相反。一般人们总认为在一个系统中,最先进的、运动变化最快的成分是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协同学的这一贡献,填补了《矛盾论》的空白,或者可以说已经超过了《矛盾论》,最可贵的是它使辩证法由思辨的精神领域的东西定量化、可操作化、变得简单可行。这就真正为辩证法在科学、生产实践中的具体施行开辟了广阔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4 机体慢变量的确定--干细胞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复杂高级有机体是由多种生命形式的细胞、组织所组成的。这些细胞、组织有“原始”与“现代”之分,功能有“低级”与“高级”之分。现代医学认为“新”的组织,有特殊专业功能的高级组织是生命的重点。在治疗过程中,以保护这些组织,细胞的生存与功能的发挥为重点。系统科学研究证明,在一个由多层次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中,最终决定系统状态的是系统中最基层、最落后、最原始的子系统。把这个理论移植到医学中,我们就发现,决定生命能否存在的,不是具有特殊专业机能的高级组织,如大脑皮层细胞,而是那些原始未分化的组织细胞,如干细胞。比如在疾病的危重时期,机体常常放弃消化道而保护大脑、心肺等器官。我们的临床治疗也是加强这一措施。但是,时间稍长,由于消化道粘膜受损,机体发生内毒素血症,往往迅速致死。如果在治病中注意保护消化道粘膜这些落后组织,很可能争取更多时间,使生命得以保存。后现代医学就是在维持高级组织结构功能的同时,更加注意原始低级组织的维持。由此,从战略上使治疗有更多成功的保证。
在人体所有细胞中,最原始的细胞就是干细胞。因此,干细胞就成为后现代理论医学所确定的决定机体整体功能状态的慢变量。所谓支持子系统正反馈,最终落实为促进干细胞的再生。人体作为一个多细胞的生命有机体,一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内在的矛盾,即整体寿命的长期性与功能细胞寿命的短期性的矛盾。目前,通过干细胞的研究,人们已经公认,这个矛盾是通过干细胞机制来解决的。机体在从单一的受精卵细胞发育成多细胞有机体后,各种功能细胞大多数成为不能再分裂增殖的细胞。 这些细胞都是寿命有限的。与此同时,受精卵在最初的分裂后就保留了一部分未分化的干细胞,使它们存留在各种功能组织中,通过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继续不断地增殖,分化,补充功能细胞的丧失。现代医学的病理思想,将维持、恢复功能细胞的机能作为治疗的重点。按照后现代科学时间箭头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这些治疗大部分不会有好的效果。从功能细胞的有限寿命来讲,这些细胞治疗与否,肯定是要走向死亡的。从战略上讲,现代医学的治疗实际上根本达不到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结构和功能的目的。后现代医学的治疗思想,以干细胞机制为基础,将治疗重点放在如何支持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时补充功能细胞的损失。这样就从战略上维持了生命得以存活。

5 器官重构
致病因素造成机体内环境的改变使干细胞再生受阻。这个“受阻”的意思并非绝对的不生长而使功能细胞的数量形成空缺。事实上受阻的结果除了绝对不再生外(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还包括数量和质量不正常的生长,(如各脏器的肥大、纤维化)甚至包括再生趋势失去控制(如癌症)。这样,受阻的意思实际是指干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正常“程序”受阻,即不能执行,而不是绝对的不再生。干细胞再生受阻的结果,表现为组织器官结构的改变,这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发生了“器质性病变”(与功能性改变相对应),而我们所说的支持干细胞再生,实际上是恢复干细胞再生的正常程序,这包括增殖、分化和凋亡全过程。凋亡过程的启动,可使已生长的不正常的组织细胞死亡,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又可重新补充到位,这样的一死一生,就使组织器官发生重构,即病变后不正常的组织结构经凋亡而消失,同时新生的干细胞又按正常程序再建了新的正常的组织器官。
后现代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不单是功能细胞受至病因子作用而加速死亡。只要干细胞能及时增殖分化补充功能细胞的死亡,疾病就不可能发生。因此,后现代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是干细胞在增殖分化过程中受阻,不能及时正确补充功能细胞形成的。机体器官的结构是由功能细胞和间质细胞组成的。功能细胞主要完成生理功能,间质细胞则造成器官的形态,给功能细胞的正常活动制造合适的空间环境。同时,间质细胞还有重要的生化作用影响功能细胞,向功能细胞传递重要的物质信息,指导、维持功能细胞的活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主要分化成功能细胞和间质细胞两类。干细胞增殖分化受阻,就表现为功能细胞和间质细胞两种细胞的生成受阻,表现为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各有不同,到底表现哪一种,由疾病特殊过程和组织具体环境决定。
后现代医学认为,正是这种情况形成了疾病中组织器官的不同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这也正是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如前所述,所有这些复杂的临床表现,最终的原因只有一个,即干细胞再生受阻,而治疗方法也只有一个,恢复干细胞的正常再生程序。正是按照这个思想,后现代医学对现代医学所分类的数量众多的疾病种类进行了重新分类,并找到了它们形成的共同原因。这样,不但将疾病形成的原因简单化,统一化,同时也将疾病的治疗简单化,统一化了。在机体内部器官重构的实验将使现代医学引为骄傲的最高成就--“器官移植”技术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6 自休、原位、干细胞再生
干细胞机制发现之后,现代医学立即将干细胞作为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主要方法有:骨髓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值,自体干细胞移植。所有这些手段,不论收集的干细胞是异体还是自体,都必须经过体外环节后输给患者,为什么要经过这一复杂、危险、高投入的环节呢?就因为现代医学尚不了解干细胞在患者体内发生抑制的原因,也没有在患者体内原位激活干细胞的治疗措施。后现代理论医学利用系统理论认识了干细胞抑制的原因,找到了在患者体内原位激活干细胞的治病措施。这是后现代理论医学与现代医学在干细胞治病方面根本的不同,而后现代理论医学技术,在技术层面上,最终结果也就是“自体、原位干细胞再生技术。”

7 在疾病治疗中如何正确对待系统中枢的负反馈调节
系统理论研究指出,系统稳定的破坏是由于子系统正反馈增强的结果,此时负反馈已经失效,不宜再用。而要采取支持促进子系统正反馈的措施加速子系统相互作用,使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一个新的系统平衡。正是这种重建使生命在时间箭头的方向上不断前进。现在提出的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系统中枢负反馈机制除了“失效”之外,还起什么作用?研究发现,在系统处于质变,飞跃的过程中原系统平衡的负反馈机制,不仅是个简单失效的问题。所谓失效是指它不能达到它原来控制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它就停止了作用,它就不起作用。实际上它仍象原来一样在继续工作。这些工作此时已不表现为平衡的维持,却表现为对新平衡出现的阻碍作用。因为这些负反馈机制的本来目的就是限制子系统自发正反馈运动的。为了更彻底地解放子系统,使它们全身心投入到创造新平衡的工作中去,就必须采取措施,彻底终止原中枢负反馈的控制活动。目前,这套理论在美国圣达菲研究所中正在研究。还没有形成最后的名称。而在我国则是相反,虽无理论研究,却早已付诸具体行动。在中国叫做“改革开放,分田到户,承包责任”。中国长期来,在中央严密的计划经济控制下,却总也解决不了粮食的问题。实行改革后,中央决定放松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指挥、控制,种粮的事由农民自己作主,结果粮食问题很快彻底解决。将以上这些系统理论应用于医学,就得出一个后现代理论医学的病理思想。机体内环境的平衡是机体健康的标准,但这个平衡不是表面的机械的平衡,而是动态的相对的平衡。运动的方向符合生命的时间箭头的指向,我们不可能使这个时间箭头逆转。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在外环境作用下机体某些子系统的正反馈运动突破了机体整体负反馈控制的平衡点,造成机体结构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此时采取解除环境致病因素和加强系统中枢负反馈控制都是无效的。应尽快使子系统在相互作用中,在新的时间,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系统平衡。最后,为了更有利于子系统的正反馈增长,应采取措施,减少神经体液调节中枢对子系统的负反馈干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8 16: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40篇  基因治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我对于基因问题的认识已经在前面的文章中说明了。这些只是理论的讨论,谁说的正确,还要时间和实践来证明。我们不缺少时间,也不缺少实践,所以,我们会平静地等待那一天的到来。现在我要说的是,通过最近几年的时间和实践,人们已经开始对基因理论进行反思。当然,这不是系统论意义上的反思,这些都还是机械论思想的科学家自己的反思。这些肯定不完全说明了我的观点,但是,起码有一点,说明关于基因理论的问题不是不可以讨论的。下面我在网络上随便摘录一些文章,肯定是片面的,只是提供参考。为了阅读流畅,我略去了外了网络地址。文中的标题是我自己加的。

《前言》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自信地宣布,基因治疗将是一场医学革命,它能让现在所谓的绝症不再是绝症。如今15年过去了,基因疗法真如科学家们所预言的那样吗?不是!至少还不算是——经过900多项临床试验,科学家不得不承认,基因治疗发挥的作用让人失望;同时那些长期支持基因研究的投资商也抱怨到,基因治疗的进展比我们想象的要慢得多。正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的遗传学会主席Ronald Crystal说,“每个人都知道用基因做药是个好主意,可是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基因治疗的结果就像给基因做了一次手术,治病治根,所以有人又形容其为“分子外科”。我们可以将基因治疗分为性细胞基因和体细胞基因治疗两种类型。性细胞基因治疗,是在患者的性细胞中进行操作,使其后代从此再不会得这种遗传疾病。但实际上,目前的技术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难以解决关键的基因定点整合(或称基因打靶)问题,加之勇于接受治疗的志愿患者甚少,还不能进入临床试验。体细胞基因治疗,是当前基因治疗研究的主流。截止1996年6月,世界上接受这一疗法的患者已达1537例,说明体细胞基因治疗的技术路线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但体细胞基因治疗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它并没有改变病人已有单个或多个基因缺陷的遗传背景,以致在其后代的子孙中必然还会有人要患这一疾病。
无论哪一种基因治疗目前都处于初期的临床试验阶段,均没有稳定的疗效和完全的安全性,这是当前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可以说,在没有完全解释人类基因组的运转机制,充分了解基因调控机制和疾病的分子机理之前进行基因治疗是相当危险的。增强基因治疗的安全性,提高临床试验的严密性及合理性尤为重要。经十多年的发展,基因治疗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在技术方面、伦理道德方面以及安全性方面仍然面临着众多困扰。尽管基因治疗仍有许多障碍有待克服,但总的趋势是令人鼓舞的。据统计,截止1998年年底,世界范围内已有373个临床法案被实施,累计3134人接受了基因转移试验,充分显示了其巨大的开发潜力及应用前景。正如基因治疗的奠基者们当初所预言的那样,基因治疗这一新技术的出现将推动下一世纪医学的革命性变化。

一  基因治疗的早期尝试

将遗传物质(DNA)植入细胞中以治疗人类疾病的第一次尝试是在70年代的早期,那次试验中,德国医生Terheggen为两姐妹治疗精氨酸血症(由精氨酸酶水平太低引起的),他用SPV(shope 乳头瘤病毒,能在体外培养的缺精氨酸酶细胞中增高该酶的水平),去感染倆姐妹,结果未能获得成功,不过,也没有造成不良的后果。这次实验引起医学界的广泛讨论,最终引起NIH召集并组成了一个重组DNA委员会(Recombinant DNA Advisory Committee ,RAC),制定了一系列有关DNA重组研究的守则。因而在1989年5月,美国政府才批准了第一个对人体的基因转移(只是一个标记基因,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基因治疗)方案,而各次的研究都提示这种基因转移技术对患者的伤害极少。从此以后,基因疗法才逐步发展起来。1990年7月31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首次批准了Blease等人的基因治疗的第一个方案。9月14日,他们使用改造过的老鼠白血病病毒作为载体, 移植一个DNA片段到病人的淋巴细胞中去治疗癌症。紧接着,他们又用类似的技术治疗一对患有因腺苷酸脱氨酶突变而引起的复合性免疫缺陷症(ADA缺陷症)的姐妹,疗法显著。自此以后,基因治疗才在美国以及世界各地蓬勃发展起来。

二  克莱恩事件

基因治疗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单基因缺陷的遗传疾病,目的在于用一个正常的基因来代替缺陷基因或者来补救缺陷基因的致病因素。美国医生马丁&#8226;克莱恩闯入禁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马丁&#8226;克莱恩教授已经在医学界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就,但是他一心希望能够攀登基因治疗领域的顶峰,摘得诺贝尔奖桂冠。为此,他忘我地投入研究工作中。
1980年7月10日,血液研究所主任马丁&#8226;克莱恩在以色列为B-地中海贫血病人莫达克进行了世界首例基因治疗的尝试,接着他飞抵意大利为另一位同样的病人阿德拉洛塔进行这种治疗。克莱恩未征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批准擅自改动了治疗方案,并因此受到学术界和舆论界的强烈谴责,《洛杉矶报》更将其作为丑闻向美国公众报道。1981年5月21日,国立卫生研究院特别委员会在报告中宣布,克莱恩违反了条例,应该受到处分。从此,克莱恩便从临床研究领域消失了。(更详细的报道提到克莱恩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终止了科研基金,并且规定再申请科研基因时必须做出专门的书面保证,恪守研究守则。幸运的是克莱恩没有触犯当时的法律,未受到更加严厉的制裁。若干年之后,克莱恩又重新取得科研基金,并且保持着相当先进的研究水准。)
克莱恩事件在医学界触发了很多人的意见,他们认为基因疗法还不成熟,在进入临床之前必须做更多的工作。公众对基因重组的技术极为敏感,事实上,在1989年之前,医学界对人的基因疗法形成禁令。直到当年5月,罗森伯格等人谨慎地将一种对人体危害极小的标记基因转移细胞成功地输入人体后才有所改观。(1989年首次进行人类基因标记)

三  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审批机构与审批程序

美国是最早开展基因治疗的国家,在美国每个用于临床基因治疗的方案需经过几个机构的审查。先通过一个地方伦理小组和一个地方生物安全小组,再呈送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重组DNA顾问委员会(RAC)下属的人类基因治疗小组委员会(HGTS),HGTS审查后呈送RAC,RAC审查后再送交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RAC的审查要点是治疗方案对受治患者与大众的安全性,对患者的预期疗效与潜在危险相比较。从接受基因标记实验的患者主要希望得到有用的信息,而对接受基因治疗的患者必须提出预期临床疗效。对于具体的基因治疗方案,RAC考虑以下问题:临床治疗程序相关的质量是否保证,治疗的最终目的与具体检测指标,对副作用与潜在危险的检测指标,治疗开始后长期随访的措施,开始与终止治疗的指征,所治疾病是否非致命性及有否其它替代疗法。FDA审查内容部分与RAC重复,其主要考虑治疗程序的特点,用于基因转移的生物制品的产品质量控制与鉴定。RAC与FDA审查要点是有交叉的,但对于基因治疗这一全新领域,这种多余被认为是合理的。

四  首例基因标记与基因治疗临床试验

在得到RAC与FDA批准后,第一例基因标记始于1989年5月,接受基因标记实验的是恶性黑色素瘤(MM)患者,采用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向直接从肿瘤组织分离的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TIL)转移新霉素抗性(NEO)基因。标记与非标记的细胞分别培养,两种培养细胞均输回患者体内。定期细胞采样可反映TIL细胞在循环血液中的存在时间,定期肿瘤组织活检可反映肿瘤组织是否存在TIL细胞及标记的TIL细胞的量。通过这次基因标记实验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1、外源基因能安全地转移到患者体内;2、从患者体内取出的细胞能检测到转移基因的存在。接受标记实验的患者不一定直接从治疗受益,其主要目的是得到对于进一步临床基因治疗有用的信息。

五  泡泡孩子-- 德茜尔瓦的梦想

在首例临床基因标记成功的基础上,RAC与FDA于1990年七八月间批准了首例临床基因治疗。在几千种遗传病中精选出因腺苷脱氨酶缺陷引起的严重免疫缺陷综合症作为基因治疗首选疾病,因对突变的校正或功能补偿可产生显著疗效且在骨髓移植中已发现DNA正常的单一T细胞可用于治疗且有生长优势。受治患儿为4岁女孩,于1990年9月14日开始接受白细胞透入,用梯度分离患儿离体血细胞得到单核细胞,培养这些细胞并刺激T淋巴细胞分化,与携带正常ADA基因和NEO基因的载体共培养数日,然后将T细胞输回患儿体内。受治患儿在其后的10个半月中共接受7次自体细胞输注,患儿免疫功能增强,临床症状改善。ADA基因校正的T细胞相当于正常人的20—25%,其后六个半月未接受基因治疗,然后三至五个月接受一次基因治疗。1991年1月起第二例患儿(9岁女孩)接受同样基因治疗并取得类似疗效。两例患儿在接受基因治疗奏效后较少感染,从密闭环境转人正常人生活,并均已入学。

德茜尔瓦从小只能生活在特殊的病房里,在这里,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非常小心翼翼,刚刚四岁的德茜尔瓦只能望着病房外的郁金香静静地开放,也许她的一生也将象这些美丽的花儿一样,静悄悄地度过。医生告诉德茜尔瓦的父母,可爱的小女孩天生缺乏一种腺苷脱氨酶,因而免疫功能极其脆弱,或许一次普通的感冒就能夺走她幼小的生命,所以,德茜尔瓦只能这样待在特级病房内,甚至连空气都必须经过特殊的处理,因此,可怜的德茜尔瓦被称做"泡泡女孩"。
尽管当时刚刚出现了一种药物可以用来缓解小德茜尔瓦的症状,但是,这样的治疗并不能令她的父母放心。最终,医生告诉他们或许基因治疗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从原理上来说,德茜尔瓦的病是因为一种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如果能够用正常的基因来替换失效的基因,应该可以在她体内重新产生这种至关重要的酶。这样,小德茜尔瓦就有可能走出泡泡,到大自然中自由地呼吸新鲜空气。德茜尔瓦的父母经过反复的考虑,终于决定让德茜尔瓦接受基因治疗的试验,毕竟,这是唯一有可能让她享受生活的自由快乐的办法,尽管在当时这仍然被视为医学界的危险区域。
1990年9月14日,科学家们(安德森Anderson 布雷兹 Blaise 和 考佛Culver)采集了德茜尔瓦的血液样品,从中分离出一些白细胞,并把经过基因工程改造,含有正常腺苷脱氨酶基因的病毒注入这些白细胞,然后又输回德茜尔瓦的体内。手术结果显示较为满意,但是,医生仍然给德茜尔瓦开了治疗药物,因为,谁也无法肯定地回答基因治疗究竟能否保证德茜尔瓦永远安全。现在德西尔瓦能够制造ADA正常量的25%,获得更正的细胞数量并不多。安德森说:"我们被残酷地唤醒,将基因注入细胞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得多。并且即使进入细胞,基因在几天或几周后就被排斥了。"因此,在两年的时间里,基因治疗反复了十几次,德西尔瓦的症状得到缓解,但尚未治愈。即使是这样,德茜尔瓦的父母仍然感到非常欣慰,他们将女儿送到公立学校读书,这样,德茜尔瓦就跟同龄人一样,能够自在地游戏甚至参加体育比赛了。德茜尔瓦最喜欢骑着自己鲜艳的蓝色自行车在克利夫兰郊外的林荫道上兜风,甚至还打算参加学校的越野赛跑队,她仍然保持每天服用一定剂量的药物,除此之外,她和别的伙伴们完全一样。
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在本书筹划期间,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美国马里兰州的国立卫生研究院在99年底(12月9日)召集一批科学家,研讨"一位接受基因治疗的孩子的死因。"我们不敢肯定,德德茜尔瓦是否是不幸的牺牲者,即使真的悲剧发生,对于她的死因也持谨慎态度。基因治疗毕竟刚刚起步,类似德西尔瓦这样的"泡泡孩子"们仍然期待着享受健康生活的幸福。






六  临床试验项目审查松绑及其效应

两例腺苷脱氨酶缺陷患者临床基因治疗取得一定疗效后,媒体开始报道两例受治患儿进入正常生活与上学的情况,基因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同时,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管理也发生一些改变。1992年2月NIH撤消了人类基因治疗小组委员会,基因治疗临床项目仅需经过RAC与FDA审批。同时RAC的审批程序在一定程度上简化。1994年与1996年NIH进一步削弱了RAC的权力。在这一连串松绑的情况下,基因治疗临床实验项目迅速增加。截至2000年初,已有300个项目。就受治疾病而言,其中肿瘤(216),单基因遗传病(49),感染性疾病(24),心血管疾病(8),风湿病(2),肘管综合征(1);就载体和基因转移系统而言,其中反转录病毒(159),腺病毒(58),腺相关病毒(4),痘病毒(19),单纯疱疹病毒(1),DNA直接注射(16),脂质体(40),基因枪(1),电转移(1),RNA直接注射(1)。上述300个基因治疗临床试验项目,多进行小范围的I/II期临床研究,共有3500多名患者参与临床试验,主要获得的信息是安全性、基因转移与表达、生物学效应与临床疗效,并为II/III期试验打基础。多数项目临床疗效不尽人意,有些项目尚未给出明确的结果。载体与基因转移系统和表达调控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结果均从反面说明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有待加强,基因治疗临床试验需谨慎从事而对其审批应更加严格。

七  杰辛格事件及其教训

首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患难事件由&#171;自然&#187;杂志于1999年9月公布于众。18岁的亚利桑那州高中毕业生泽西&#8226;杰辛格因患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OTC)部分缺陷症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接受基因治疗。该校基因治疗研究所的研究者采用导管经腹股沟动脉直及肝血管,将携带校正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导入肝脏,外源基因的表达可望校正OTC缺陷所导致的高血氨症。基因治疗4天后,杰辛格出现发烧、凝血而死亡。杰辛格在基因治疗后所发生的意外如此迅速是基因治疗研究者所始料不及的,这就是所谓的“杰辛格事件”。杰辛格绝非是基因治疗试验中唯一的不幸者。&#171;循环&#187;杂志1999年报道过一位患者在接受诱导血管新生的基因治疗40天后死亡;&#171;自然&#187;杂志于2000年报道NIH前任主任Vamus透露的信息:有691例采用腺病毒进行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发生的严重事件,事发后立即向NIH汇报的只有39例。由此可见美国在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研究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杰辛格事件及其它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不测事件所引发的教训是深刻的。在基因治疗研究中,首先要继续探讨安全有效的基因转移载体系统。腺病毒载体诱发免疫反应破坏受感染的细胞使外源基因不能持续表达,因此二次基因转移一般无效,同时受治者体内易发生与腺病毒有关的严重炎症反应。其次,杰辛格通过导管直接接受的腺病毒颗粒为3.8×1013,所用剂量过大可能是原因之一。在使用安全有效载体的前提下,需采用安全剂量和基因转移途径,并采取密切观察、必要的检测与长期随访,同时需不断完善审查与评估体系,需在基础研究中系统回答一些基本问题,才能考虑临床应用。换言之,需严格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审查标准。
在随后数月的死因调查认为,这不是基因治疗本身带来的厄运,而是责任医生违规操作的后果:在临床前安全性研究中已有两只狒狒出现类似毒性,前17例接受同样治疗的病人中,曾有两例出现肝脏应激症状,均未引起高度重视。死者在治疗前正在发烧,他的用药剂量超过了FDA批准的标准……
美国监察基因疗法部门已收到近700宗基因疗法实验中发生的事故报告,包括病人发高烧、血压骤降、血栓不正常等症状,与格尔辛格死亡症状相似。

八  法国的基因治疗

2005年3月,10个曾经接受基因治疗的儿童,成为法国新闻媒体的报道焦点。这10个儿童的故事恰恰给人们对基因治疗抱有的巨大期待浇了一盆冷水。从1999年到2002年期间,巴黎医院接纳了这10名患者,他们都患有一种少见的基因疾病——导致他们先天丧失免疫功能。尽管骨髓移植可以治疗这种疾病,但是很多患儿都找不到和身体匹配的骨髓捐献。于是医生们想到最治“根儿”的方法——植入正常的基因到患儿体内,修复有缺陷的免疫系统。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的儿科与医学伦理教授Theodore Friedmann说,“这种治疗可以让他们恢复健康,找回正常的儿童生活,他们可以外出,可以和伙伴们在泥里打滚,这些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但是,事情发展得并不像理论上那么完美。医生发现,基因治疗有使细胞快速“增殖”的危险。 Crystal认为它们有可能变成致癌细胞。Crystal的担忧不幸被言中,最近,法国医生已经宣布,在这些接受治疗的儿童中,一名已经死亡,三分之一的人出现了类似白血病的征兆。

九  科学家还不能完全控制基因治疗的方向

两个监控基因实验治疗的联邦机构 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和NIH(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要保证:即便将基因导入生殖细胞中会阻止病人的下一代患同样的病,也不允许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的卵子或精子这些生殖细胞中。这两大机构认为,改变人类生殖细胞的这一步非同小可,因此没有深入讨论之前不应该从事这方面的尝试。从事基因治疗实验的公司们因而不得不控制新基因导入体内的部位,去年12月Avigen公司宣称,这种限制已经推迟了该公司在血友病方面的研究,因为该公司发现基因的病毒载体( vector)出现在病人的精液中。 Vector是基因治疗学家用来将正常基因导入人体细胞中失去毒性的病毒,把外来基因导入人体的细胞核是一大技术难点,某些病毒已经在进化过程中掌握了这一诀窍。在 B型血友病试验中, vector携带人体基因对 I X因子的正确译码, IX因子是一层涉及致使血液凝固的蛋白质。
甚至在精液中也发现 vector,非常令人吃惊,因为在对狗进行实验时并没有出现这种迹象,当然这种治疗方法对狗非常有效。 Avigen公司主管临床事务的副主席说,现在还没证据表明 vector已经渗透进精液中。Avigen公司向NIH的主管基因治疗问题的 DNA咨询委员会征求意见,管理该委员会的 NIH官员 Patterson博士说,“我们全体委员都建议实验应该继续进行,但是实验者也应该尽力先得出结论: vector是否到达了精液中。” FDA接受了该委员会的建议, Avigen公司说它已收到明确答复,可以继续实验。自始至终参与这个实验的唯一的病人被要求戴上避孕套,以避免生出一个在遗传学上被改变的孩子。FDA主管基因治疗实验的官员 Noguchi博士描述了他们作出这一决定的基本理由:对 B型血友病的基因疗法可能非常有意义,当然我们也会衡量相对的风险包括对人类生殖体系的偶然改变。但是如果实验就这样停止,我们将无从得知其潜在的价值。 Noguchi博士说:“我们的全部计划就是让实验谨慎地进行,同时监控精液中载体序列潜在的不利后果,并在实验结束后将结果公布于众,让大家来讨论。”
并不是每个人都对此表示欢迎,伦理学家 Juengst博士表示,批评家可能会认为这一政策将带来灾难性的滑坡效应。如果血友病治疗被证明有效却又伴随不可避免的生殖体系改变,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就会通过“旁门左道”深入人心并获得接受。他还说:“如果在这些试验中偶然有一次被证明有效,那些从开始就主张生殖细胞基因疗法观点的人必定会利用来作为一大卖点进行炒作。”虽然目前大多数基因治疗实验让人失望, Avigen公司还在用一种全新的更有把握的 vector———腺样联合病毒,并且血友病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基因治疗候选疾病,因为只需少量的正常 IX因子就会产生很大的效果。除了IX因子的基因,这个 A vigen病毒还携带一种DNA片段给细胞发出信号,从而激活基因并合成其产物。这个信号只能被肝细胞识别,以便IX因子仅在肝脏中合成。将 vector导入精液可能会阻止血友病遗传给下一代,但也存在危险:如果 vector落在含有基因的3%染色体中的某处,它将毁坏该基因并引起新的疾病。

十  投资商撤资

在基因治疗领先的美国,到1995年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的基因治疗方案有100余个,接受治疗的病人数为79例。由于美国科学界一部分人的盲目乐观和企业系统的参与,产生了盲目性和过热现象。实际上,在一些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未获解决前,不能期待基因治疗在旦夕之间会有重大突破。事实上100多个已批准的方案中,有肯定疗效者寥寥无几。目前全世界只有四种病例是初见成效的:联合免疫缺陷症(ADA),血友病B,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遗传性肺气肿。这与需要治疗的几千种病例相比简直太少了。专家们提出,现在是基因治疗回到基础研究上来的时候了。
首例基因治疗一定程度的成功和相关研究进展使卫生行政部门弱化了审查程序与标准。与此同时,工商界参与基因治疗研究的投资,使本应非常严肃的临床医学研究掺入了商业目的。在美国,某些过于敏感的媒体、一些有虚荣心的科学家和急于赚钱的商人把基因治疗炒得很热,使公众对基因治疗寄予过高的希望值。同样由于商业目的驱动,他们不愿阐明基因治疗的难度,尤其不愿说出基因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挫折以免影响股票。一旦这些问题暴露,公众则难以理解以至无法忍受。
但是那些投资者已经没有耐心继续等待科学家来解决这些问题,曾经资助Katherine的投资商都已经撤资,Katherine现在必须为研究室能否继续生存而奔波。事实上投资者的谨慎也不无道理。1999年十几岁的Jesse Gelsinger 注入携带新基因的病毒后在费城大学死亡,这件事让很多投资商对基因治疗理性起来,以前,在美国基因的临床试验最多的时候一年曾经达到91起,但是现在已经大大锐减了。但是理性也不意味着放弃,科技投资公司现在纷纷把目光投向那些市场潜力更大、患众更多的疾病,比如癌症、失明、帕金森氏症等,美国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研究中心的协调人Sonia Skarlatos说,现在只有10%的力量集中在单基因疾病的研究和实验中,而近70%的人都在搞癌症方面的实验。目前用基因治疗癌症的方法主要是修改和重组病毒基因。病毒的某些基因片段保留下来,使其仍旧具有高度感染的能力,而它那些具有复制、毒素、分泌蛋白质等特性的基因片段,则被替换成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的抑癌基因片段,或者其它我们所需的片断。最后将病毒注入人体。
90年代,美国生物技术有关公司投资基因治疗的研究和临床试验约10亿美元,占总的研究经费60%以上,其中重点是癌症及AIDS病。至于何时能有基因治疗的产品问世,目前估计要到2003年。虽然1995年6月后有降温趋势,但国际上如瑞士CIBA公司已买下美国Viagene,Sandoz买下GTI,Shering.Plough公司买下了Canji公司,投资仍在继续。基因治疗的热与冷带有极大的盲目性,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因素有三:①长期禁锢后解冻。从1980年开始,美国已开始研究基因治疗,但受到宗教、伦理等方面及社会各界的指责,直到1989年才开禁。这时候不少实验室把前阶段的技术积累全拿出来,急于投入临床试验。急功求利,不少方案设计很不成熟。②企业界介入。自1990年后,工业系统纷纷介入。其资助金额占总数60%以上。工业界为了赢利,某些科学家也随之作了不少不切实际的宣传。③对基因治疗的难度估计不足。这三种因素造成了从1989年到1995年的基因治疗热。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H .Varmus任命了两个小组进行检查。媒介宣传又来了一个从“沸点”到“冰点”的变化,把前阶段基因治疗几乎大部否定。这种大起大落的现象在美国这种社会并不奇怪。我本人在1994年曾作过一种估计,提出了美国的盲目性,而且预期会进入一个“冰冻期”。但问题在于国内一些科学家前阶段也受国外盲目热的影响,把基因治疗的困难估计过低。现在国外从表象上来看,似乎是“冷”了,但实质上却进入了一个理性化阶段。目前美国NIH已采取措施,如加强基因导入的载体系统。1995年美国NIH院长H.Varmus决定资助建立三个国家级载体实验室,加强基因导入系统的研究,第一年投资350万美元。这三个实验中心分别为:Indiana大学,Kenneth Cornetta,逆转录病毒、腺相关病毒;Michigan大学,Gary Nabe1,脂质休、裸DNA、DNA披复的小颗粒等;Pennsylvania大学,James Wilson,腺病毒及其他DNA病毒。这些措施看来对发展基因治疗十分必要。国际上企业财团于1996年加强投资,其年度投资额相当于1989年至1995年的总和。这正是基因治疗从狂热的盲目性走向理性的一种正确道路。正视存在的难关,针对性加强基础研究,逐个解决问题,基因治疗才会有真正的发展和突破。





十一  美国医生对基因治疗的评价

美国基因治疗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Gene Therapy)主席Katherine High认为,不能否认医生还不能完全控制局面,那些植入新基因周围的细胞会出现被孤立趋势。
一名费城儿童医院医生的Katherine,数年来,一直在治疗那些严重的血友病患者。5年前她已经开发出一种针剂,并在狗的身上试验成功。但是对于人的临床试验却才刚刚开始,Katherine说,人体试验比较困难,首先我们在人体植入携带新基因病毒后,人体有抵抗现象,另外,即使新基因进入人体,人体排外现象也很严重。
“优后原则”的争议。事实上,世界各国对基因治疗产品、方法等的安全性与质量控制都进行过反复严格的临床前研究和评价。在我国,1993年就将“人的体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临床研究控制要点”纳入正规化管理。专家认为,如果医生没有违规操作,杰辛格之死是有可能避免的。当然,基因治疗是新技术,从理论和技术上的确尚有一些关键问题急需解决和发现,例如靶向性的高效表达的基因导入系统,对导入基因的表达调控系统,以及恶性肿瘤、遗传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致病基因等均有待发现。因此,有人提出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病人,基因治疗应采用“优后原则”,即当其他传统治疗方法无效或微效时,再使用基因治疗。但很多专家认为这个提法不够全面,基因治疗将成为很多单基因缺陷遗传性疾病首选方法,例如血友病B是人凝血因子Ⅸ缺陷导致的严重出血性遗传病,如能将Ⅸ因子导入病人体内,就可以取得根治性的疗效。通过“基因搭桥术”为心脑血管梗塞病人重建侧枝循环,改善缺血组织供血,解决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等问题,已成为临床上令人鼓舞的新技术。即使是对恶性肿瘤,基因治疗也可与其他治疗手段协同,例如相当一部分病人对放化疗不敏感,如果导入某些基因,可增强放化疗的敏感性,疗效将会明显提高。
简单的基因缺失一般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在细胞培养中便可纠正,但临床应用上却是另一回事,反映出in vitro和in vivo, 基础技术和临床应用间的差异性。因此,目前的基因治疗,只可能在少数单位进行基础研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少量的临床试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8 16: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41篇  对基因理论的反思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下面引用网络上的一篇文章,表达现在已经有人对基因问题进行反思。供网友参考

《基因技术正被庸俗化 缺乏科学责任与理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 16:1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5-04-05/1613572306.shtml

购物基因、同性恋基因、数学基因等等,几乎每时每刻,人们都能听说发现了一种新基因。基因研究泡沫已经显现。基因研究的商业泛滥与普通大众的基因迷信是相伴相生的,因为这两种“基因泡沫”的共同特色都是缺乏科学责任与理性精神。购物基因、同性恋基因、数学基因、善良基因、运动基因、奴隶基因……现在几乎每周,人们都能听说发现了一种新基因。然而,在对一些离奇古怪的基因发现唏嘘感叹之后,疑惑丛生:某些基因研究对整个人类的意义究竟何在?纳税人的金钱真的富余到任由这些研究人员胡乱挥霍的地步?也许,这应验了2000年6月科学家在宣布绘制出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同时提出的警告:遗传学在为人类攻克疾病开辟光明前景的同时,也将在法律、伦理和社会等方面带来许多严重问题。时隔5年,英美等国又兴起了一种“简易基因测试热”,大有取代传统算命技术的趋势。这让人不禁要问:基因研究是否泛起了泡沫?

一  “基因就是钱”

基因是控制人类等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含有很多基因,每个基因都有一种或几种蛋白质和化合物的“蓝图”。特定的蛋白质和化合物决定人体的特定细胞和器官的形成和运作,包括人类的生老病死。掌握人类基因图谱,了解基因、蛋白质及其相互作用机理,能全面解决生命科学研究中的诸多问题,使人类征服各种疑难病症,使延年益寿成为可能。基因技术取得的每个进步,都应是让人欢欣鼓舞的事。然而,在众多对未来的憧憬中,人们也听到一声叹息:“对于基因,我的快乐远远小于我的忧虑。”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杨焕明说。在趋利的社会里,只要有可能,一切都会被商业化。“基因专利”、“基因隐私”、“基因歧视”、“基因圈地运动”、“基因掠夺”、“基因殖民”等概念层出不穷。看看全球公司的“基因淘金”热,以及近年来基因研究引发的种种争议,不难理解这声叹息后的深重忧虑。“基因就是钱”,杨焕明一语道破。即便尖端的、严肃的基因研究也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总协调人、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柯林斯博士指出,“基因技术的发展、应用依赖科学家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国际社会要共同防止技术滥用,尊重生命的自然发生过程,尽快制定法律和制度来制约商业竞争,避免对基因资源的垄断,以及对基因技术的过度开发和滥用。

二  一边泛滥 一边匮乏

2001年2月,美国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将美国北圣菲铁路公司告上法庭,控告这家公司从部分雇员身上采集血样进行基因缺陷检测,把基因检测结果作为招聘人员基础。在美国,这是首例与基因隐私和基因歧视有关的法律纠纷。据《泰晤士报》报道,英国科学家曾在去年预言,针对个别基因的武器有可能在数年内研制成功,届时可能引发基因战。基因武器足以导致种族清洗。十分明显,以寻找疾病疗法的名义,基因研究正被滥用。然而,即便拥有合法身份的基因研究,也不见得就是合理的。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制定2005年预算框架时,专家批评一些基因研究不值得进行。目前,基因研究的安排普遍缺乏一种合理框架。基因研究的投资回报并没有得到重视,以至于类似烟瘾、酒瘾等完全能够通过其他途径更有效地解决的问题,也竟在花费大量资金寻求“基因疗法”。持理性态度的专家指出,基因疗法的最佳研究对象,应该是那些不受环境控制的疾病,如孤独症、Ⅰ型糖尿病等。与基因技术被滥用相对的是,面向消费者的专业基因服务匮乏。于是,价格在几百美元左右的网上基因测试乘虚而入,这对国外一般消费者而言很容易接受。越来越多的英美新兴公司利用因特网,大肆推销简易基因测试。这些简易测试称,能帮助人们预测可能患何种疾病,或能帮助人们开发自己的潜能,例如判断你是否具有运动基因。
  但专家指出,提供简易基因测试的网上公司不具备专业素质,无法对复杂的测试结果提供正确解释,因而这种测试的准确度自然无法得到保证。在美国,目前能提供基因咨询的基因专家只有2000名左右,而且其中大多数只和孕妇打交道。

三  基因迷信孰人有责

专家分析,消费者对网上基因测试的日益迷恋其实类似迷信占星术。在占星术中,如果别人告诉你,因为冥王星在上升,属于双子座的你今天将遭遇一个黑脸大汉。这种说法激起了你的兴趣,你一整天都在寻找这个人,当你在人群中发现了这样一个人后,你对占星术的预言能力顿时增加了信心。类似地,如果别人告诉你说你有运动的基因,你也会得到心理暗示,买许多运动器械,每天锻炼,这种基因预言从而自圆其说。然后,你把这种“准确”的预言告诉朋友,基因测试的预言能力在你自己和其他人心中的“准确性”自然会增加。购物基因、同性恋基因、数学基因……只能在理论上暗示你拥有某种倾向或者能力,但这种学问究竟有何用呢?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十分深刻的相互作用。基因在纸上所做的预测,在现实中也许永远无法得到证实。基因型与显型,虽然形似,但存在本质区别。因此,这种意义上的基因测试只像星座命理一样,给人们增加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消费者的基因迷信,科学家和媒体应负一定责任。2001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基因组研究中心创建者兰德博士来华访问时曾表示:“从现在起,就要加强对基因技术的科普宣传,科学家和媒体要共同承担责任”。可惜,科学家在进行基因研究的同时,并没能深入浅出地向大众传递他们的研究成果及其意义。有些媒体则出于猎奇和求新的浮躁心理,给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扣上各种华而不实的帽子,让普通大众分不清孰轻孰重,迷惘于各种新奇的概念。可见,基因研究的商业泛滥与普通大众的基因迷信是相伴相生的,因为这两种基因泡沫的共同特色都是缺乏科学责任与理性精神。
(作者:新华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6 19:35 , Processed in 0.612120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