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9-12 20: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ardcover: 496 pages
Publisher: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Language: English
ISBN: 0374292884
Product Dimensions: 9.3 x 6.3 x 1.5 inches
Shipping Weight: 1.7 pounds. (View shipping rates and policies)
Average Customer Review: based on 291 reviews. (Write a review)
Amazon.com Sales Rank: #4 in Books
《世界是平坦的:21世纪简史》
--------------------------------------------------------------------------------
BN.com
《世界是平坦的:21世纪简史》(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著,法勒、斯特劳斯和吉洛克司书业(Farrar, Straus and Giroux)2005年5月出版,精装本496页,定价27.50美元。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既具名望和影响力,又热衷于推广全球化理念的人之一。他于上个世纪末的经典著作《凌志车与橄榄树:理解全球化》(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 Understanding Globalization,Farrar Straus Giroux, May 1999)曾被译成30种语言,是如此得深入人心,以至于那个时代的人——尤其是成功人士——经常引用凌志车与橄榄树(日本丰田公司生产的一种高级轿车,在书中代表新科技和全球化,橄榄树则代表古老的文化、地理、传统和共同体的力量)这两个比喻来描述自己在面对全球化时的两难处境——只是虽说是两难,洋溢的却是喜悦多于迷茫。
很显然,他们是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的人。这也与《凌志车与橄榄树》一书积极的格调相吻合:该书所描述和分析的虽然是全球化和传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和紧张关系,而非全球化一项,但更着重和大力宣扬的却是前者。它宣称:全球化是冷战后的时代特征,它取代了冷战体系成为新的国际体系,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化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根本是一种现实,一个国家要想快速增长,就必须进入世界市场,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向全球贸易市场推销自己的产品,除非你甘愿落后,甘愿贫困。
不过,从《凌志车与橄榄树》发表至今已经过去六年了,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弗里德曼对于全球化也有了新的思考——这就是《世界是平坦的》一书得以问世的原由。他这样写道:全球化进程在新的世纪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我最近在印度期间认识到的;我最近两年在9·11、后9·11、战前伊拉克、伊拉克战事以及战后伊拉克上面花了很多时间,以至于对全球化问题失去了头绪,通过去印度旅行,我又找回了这个头绪。
在新的著作中,弗里德曼更新了他对全球化的认识,将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并利用网络术语分别称之为1.0、2.0和3.0版本全球化。其中,1.0版的全球化主要是国家的全球化。达·伽玛和哥伦布代表他们的国家利益探索世界,从而使他们的国家参与全球化,这时1.0版的全球化就开始了,直到最后随着一战的爆发而结束。它将世界逐渐从“大号”缩小到“中号”。然后开始了2.0版的全球化,即公司的全球化,这一阶段从二战后一直延续到2000年,这一期间世界继续从“中号”缩小为“小号”。(《凌志车和橄榄树》写的就是这一阶段的情况)全球化的最新阶段从2000年开始,它将世界从“小号”缩为“极小号”。前两个阶段全球化的驱动力是蒸汽船、铁路、电话电报和电脑等硬件,而最新阶段全球化的驱动力则是软件和网络,将全球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处处都是邻居,主体则是个人,因此是个体的全球化。如果说前二者主要由欧美发动,则后者全球各种肤色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
他在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个体的全球化:印度的一个沉迷于游戏的年轻人罗杰西·拉奥(Rajesh Rao)在班加罗尔创建了一家小型游戏公司,利用那些学习印度神庙艺术的青年去为美国和欧洲的游戏公司设计角色;拉奥的公司非常成功,现在很多美国的大型游戏公司都将设计角色的业务外包给拉奥的公司。这说明世界正在缩小。
弗里德曼认为,在3.0版本全球化时期,世界最重大的事件,或者说真正推动世界政治的,不是9·11,也不是反恐战争,而是这样一些事情的组合:新的成员如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新的舞台以及由此出现的新的游戏规则和习惯。比如美国最近几年中出现的将一些业务外包给印度和中国等新兴国家,由此导致失业并引发对全球化抗议的现象,这是弗里德曼、也是众多美国人非常关注的重大事件。弗里德曼认为,它对世界将产生的影响可与过去时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或工业革命的出现相比。
对于将外包业务视为对美国威胁的说法,弗里德曼认为一方面必须通过制定完善的国家政策比如工资保险、健康福利以及再教育和培训,来保护他们、减轻关切他们的痛苦;同时另一方面,美国不能筑起高墙,因为正是创新的能力使得美国经济在这些年里得以持续增长。他这样写道:是我们的能力使得像Google、雅虎、Ebay和亚马逊书店这样的公司得以建立;那些都是美国创新的产物,他们不是在印度发明的,不是在德国发明的,也不是在北京发明的;它们是在一种文化中,一个极为宽松的社会中被创造出来的;是在一个不相信高墙,允许高度竞争有适当的调节系统的大资本市场中,在一个鼓励创新的风险资本系统中,在一个鼓励反复尝试,反复体验失败,直至成功、建立Ebay,变成亿万富翁的文化中被创造出来的;而且,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保持这些东西,我们就有财力来保护那些被创新循环伤害了的人们。
我们知道,在一定意义上,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这就使得全球化给美国以外的地方,尤其是非西方世界带来了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全球化与橄榄树――即传统性之间的紧张关系,毕竟,人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传统之中的,在急速的全球化冲击下,许多人产生了丧失家园的感伤。因此,如何在凌志车与橄榄树之间取得让人满意的平衡,就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了。遗憾的是,在弗瑞德曼的无论是《凌志车与橄榄树》还是《世界是平坦的》中,都没有对此问题给出清楚的指示,他只是相信全球化带给这个世界的更多的是积极的影响;在他看来,全球化的动力并非只是跨国公司,并非只是大国政府、尤其是美国政府,并非只是国际货币基金会、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性组织,全球化的最大动力实际上是来自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欲望,希望有一个更开放的世界,希望享有更多的选择,不论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在精神生活方面。
弗瑞德曼的这一信念应该不是来自理想,而是来自实践经历:身为《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的他长期穿行在世界各地,从华盛顿到莫斯科,从东京到北京;他和各种各样的人交谈,从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巴西农民,到印度尼西亚的新式企业家;从德黑兰的伊斯兰青年学生,到华尔街和硅谷的金融奇才。
曾三度获得普利策奖的弗里德曼1954年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首府明尼安那波利斯,先在一家小报做任记者,后进入《纽约时报》,担任驻黎巴嫩的采访主任,专事报道中东问题,并成为了这方面的专家:他前两次获得普利策奖(1983和1988),都是因为出色地报道了中东问题;1989年的著作《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From Beirut to Jerusalem)则是研究中东问题的必读书之一。在新科技红火的1990年代后期,他被从中东调往纽约报道华尔街股票市场,结果使他进入经济领域,并因而写就了《凌志车和橄榄树》一书。
刘见林,《华盛顿观察》周刊(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第14期,2005/04/13
评托马斯L . 弗里德曼的新书<<世界是平的: 21 世纪简史>>
保罗·马格努森(Paul Magnusson)
英文原文
原文来源: <商务周刊>2005 年4月25 日网络版
中文翻译:科洛
优点: 详尽介绍了技术革命是怎样在加速着全球化的。
不足: 弗里德曼不得不承认现实证据比自由贸易的理论更有说服力。
总评: 是一本关于全球化最棘手的问题的书。
托马斯 L . 弗里德曼在写他的这本新书过程中有灵感突然显现的情况吗? 我想象他在访问班格洛回到华盛顿机场时乘上一位失业软件工程师驾驶的出租车。 在倾听了弗里德曼关于"展平中的地球" –作者为技术驱动全球化的定义-奇迹的描述之后-- 他递上他的求职简历。 "我愿接受任何技术性的工作,"这位高学历出租车司机说 "我已如此绝望。"
当然,这只是我的想像. 不过 <<世界是平的: 21 世纪简史>> 的前半部可算是对人类智慧的优美赞歌, 而后半部则象这个出租汽车司机的故事--充满绝望。
弗里德曼, 纽约时代周刊专栏作家, 对过去15 年期间数字式技术的爆发从全球性角度作了深刻的归纳介绍. 互联网, 搜索引擎, 数字照片, iPods, 电子邮件, PDAs, 浏览器, 文件分享, 无线网络, 及其他多种先进技术不仅控制了经济和工作场所,而且促进着世界政治版图的改观-- 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 变化是如此迅速和强烈, 以至于没有时间跟踪记录变化的过程,更不用说去理解这些变化的涵义了。 弗里德曼说-- 世界是平的, 意思是世界已越来越被互联起来。 这可能会消除贫穷, 壮大全世界的中产阶级, 甚至扩散民主。
得益于有无限制的差旅经费, 弗里德曼访问了遍及美国和亚洲的创新中心, 与从网景(Netscape)共同创立者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 作者到维沃克·保罗(Vivek Paul) 印度软件公司维普罗(Wipro) 的总裁--这类技术见证人交谈 . 他由此作出结论: "技术决定论" 将如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 的自然选择论统治生物学一样主导经济学, 同样这个技术决定论还将决定哪些美国人将保有其工作,哪些则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的工作被外包到到班格洛或上海。
而接着读弗里德曼书的后半部分时, 对辉煌技术未来的希望则变得灰暗。 世界的一半-- 非洲, 拉丁美洲大部, 及印度和中国的边远乡村—还根本没有展平。 这些地方贫困, 疾病泛滥, 希望渺茫。 由于他们, 全球化将可能”象一支飞上了天但由于缺乏可持续推力的火箭又迅速落回地球。”
对美国来说,远期后果并不乐观, 弗里德曼描述道: 印度的专业技术学院培养的软件奇才, 中国培养的大量工程师和科学家, 都热情勃勃地以低于美国劳工标准容许的,在本地却足够提供舒适中产阶级生活的薪水工作。 同时, 已破产的美国公司破产前铺设的横跨太平洋的光纤电缆网使得将基于知识的-会计师, 软件工程师, 放射学家, 图例分析师, 新闻工作者(上帝)- 工作送到海外易如反掌。
很奇怪, 弗里德曼是那么想使所有这些美妙技术带来的变化看起来像正面乐观的力量, 当他高论其对美国就业和薪水的作用时, 他说他不断地感悟出:: "李嘉图是对的, 李嘉图是对的,李嘉图是对的。" 弗里德曼在指提出比较优势理论的18 世纪英国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在理论上, 比较优势理论应充保证美国人一些有意义的工作。
弗里德曼的矛盾心理促使他去拜访华盛顿各主要智囊团, 并随后得出结论: 拯救我们失业的软件工程师的救星是...教育。 弗里德曼的这个答案, 就如肯尼迪 (JFK)当年说为实现登月探险的计划, "是要让所有美国男女进校园学习。" 问题是, 越来越多的科学和工程学博士毕业生是外国人, 他们越来越多地回国去开发我们的软件和设计新的有影响力的程序。
那么, 实际应怎么办呢? 更好的方案之一是薪水保险, 一个在华盛顿已有好一阵子的漂亮观点。 它会提供正寻找新工作的下岗劳动者一年左右的收入补助。 在今天展平的经济环境下, 熟练劳动者找到新工作是可能的, 不过,总的来说-- 收入会少些。 弗里德曼叫这个安全网的扩展为"有情的展平。"
公平的说, 我不会企图错过弗里德曼在<<时代>>发表的每篇专栏文章。 他从不回避最突出和最棘手的问题。 <<世界是平的>>充满虞智。 至少, 我们虚构的下岗(软件工程师)出租车司机能确信他自己并不是独一无二的。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