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多得一个垃圾广告帖的帮忙,看到了枫子轩版主的“《思考中医》”一书讨论帖,重赏之下亦无勇夫,今不吝浅陋,说说我对该书的看法,我不是医生,不过自学了几年中医,偶尔帮朋友治些小病,以一个黄绿医生的身份发了这篇帖,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讨论讨论。
“《思考中医》”一书我也看过,其中对<内经>和<伤寒论>一些条文的见解可谓是\"思前人所未思,言前人所未言\",令人真有茅塞顿开之感,比如<阴阳应象大论>中\"阴生阳长,阳杀阴藏\"一句,实为该篇点睛之笔,可惜历代注家对此句都解释得不明不白,作者观点是此句乃取象类比与一年四季中物,候的变化盛衰对应关系,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该书的不足之处,在于把中医神秘化,玄学化,比如肾病患者要穿黑色衣服之类的说法,是巫还是医???不管你是怎么理解中医的,如果承认中医是科学的话,它的优越性就必须体现在疗效和临床上面而不是夸夸其谈,<伤寒><金匮>何能包罗万物??桂枝,六味又岂可统医百病!!!!另外张仲景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犯错,会犯错我们也不应该为尊者讳,如果认为后世医家是离经叛道,\"有违仲景圣训\"的话,那么,张仲景又是离谁之经叛何人之道??
作者对当代中医学术研究水平的急剧下滑和\"中医西化\"状况表示了深深的关注和忧虑,深得我心,可惜应者注定寥寥.此书刚出版的时候在广州各大书店卖得都特别火,购买者多是白领阶层,无它,放在床头消遣消遣而已.要让那些吃麦当劳肯德基的人理解什么是阴阳,肺腑,六经,三焦,比要牛顿理解什么是相对论还要难.
我的观点是,科学是日新月异在肯定和否定中不断发展的,科学探索的任务就是发现新规律、创造新事物.因循守旧 ,墨守成规对中医学的发展毫无益处. 问题不是路走不走而是路到底应该怎么走.刘博士似乎把这两点混淆了.
中医西医都不是万能的,有各自优势也有各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说糖尿病,高血压,关节炎等西医的难治之症,采取中医治疗只要辩证准确,用药无误,还是有根治可能,外,伤科疾病中医的内服,外用药物也有西医所无之独到疗效;而一些急性疾病,如心肌梗塞,大出血等的早期处理,如果用中药恐怕药还没下咽病人就OVER了,这些还是西法为优,另外,病理检查是中医的四诊八纲所不能替代的,如糖尿病,癌症等在早期都是没有明显症状的,你如何\"上工治未病\"??? 作者刘力红的老师李阳波就是死于肝癌(如果发现得早以他本人的医术还是有希望带病延年的) ,这个教训还不深刻吗???
中西医的论争,交流,甚至同化,都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不必觉得有什么遗憾,不满.问题在于我前面说的,路怎么走??
\"中医西化\"最大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于所谓\"现代药理研究\",从中药中提炼的有效化学成分还叫中药吗???它能代替中医药临床研究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效成分提取\"还可以勉强解释单味中药的疗效,十几味,几十味药组成的复方呢???中药变成了西药,中医的西化也在情理之中了.另外就是中医疗效的统计方法问题,中医的核心,就是辩证论治,比如说感冒,西医都有统一的治疗标准,中医却分为风寒,风热,阳虚阴虚等,治疗方法都不同,统计学上就是两者样本空间不同.统计方法就不能混为一谈.
中医本身的问题呢??一是理论表述方式为什么不能同现代科学接轨???高深古奥的中医理论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述出来,一来使大家都能看懂,都去接受,二来只有这样,中西医的汇通才有可能,否则只有各说各话的份.二来,就是中医的保守,\"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陋习,一直没有改变,自己的医术宁可带到棺材也不肯传授外人,试问这样,传统中医本身有如何发展???
中医,西医,都是治病救人的手段, 完全可以互相理解,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争取创造出一种汇通中,西医各自优点的全新医学体系, 此乃中华民族之福,世界人民之幸.
关于中西医各自学术观点的争论问题,大家可看三联书店出版的<当西医遇到中医>,作者为香港一资深中西医结合医生,其观点也比较客观,公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