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32|回复: 0

神经系统的进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8 23: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神经系统的进化

一、屋脊椎动物

(一)网状神经系统

动物界最早出现的神经系统是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系统。水螅的神经系统是最简单的网状神经系统(图10-17)。水螅的神经细胞体位于外胚层(皮层)和内胚层(胃层)的基部。神经细胞伸出纤维互相连接(突触),形成一个遍布全身的神经网。网状神经系统没有中枢和周围之分,因为神经细胞是分散于身体各处的。水螅身体的前端,即口锥部分神经细胞略多,但远未达到“集中”的程度,也毫无神经中枢的作用。水母的神经系统在结构上略有集中:在伞的边缘,神经细胞集中成2个神经环,但身体其他部分仍有分散的神经细胞彼此连接成网。



水螅的外胚层中有感觉细胞。感觉细胞接受外来刺激后可直接传导到效应细胞,如表皮肌肉细胞或刺细胞等,也可通过神经网而传导到较远的效应细胞而引起全身收缩。腔肠动物的突触大多是电突触,但也有化学突触,因而神经冲动在神经网上的传导大多是多方向的,单向传导是很少的。只要身体某部受到的刺激够强,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引起全身的反应。

腔肠动物的突触对神经冲动的传导有调节作用,这在海葵表现得最为清楚。刺激海葵身体的某一点,如果刺激很弱,海葵不发生反应或只发生很弱的反应,即局部收缩;如果刺激加强,收缩的范围就会加大,直至全部触手缩回,全身缩成一团(图10-18)。我们已经说过,神经冲动是“全或无”的,一旦发生,它在神经纤维上就将以恒定的强度传播,既然海葵的神经是连接成网的,神经冲动就应通过神经网而传至全身,应引起全身反应,为什么还会有局部反应呢?这是因为突触在起作用。弱的刺激到了一定距离,就要被突触阻挡,因而只能引起局部的反应;刺激加强了,才能通过多个突触。如果不加强刺激,而是连续给以弱刺激,海葵的反应(收缩)将以局部收缩逐渐扩大而至全身收缩。这也是突触在起作用。神经冲动在受到突触的阻挡而不能通过时,这一冲动似乎并不消失而是以某种形式(如以递质的形式)保存在突触中,再来几次刺激,神经冲动累积够了,就又可通过这一突触而扩展传导的范围。这也许正是最初级的突触的一些协调身体活动的作用。



(二)两侧对称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进化方向是从分散到集中。在无脊椎动物中,随着体型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的进化,神经系统也逐步集中而成两侧对称的神经系统。

1.涡虫的神经系统——初步集中

淡水涡虫的神经系统,一方面还保留着网状的特性,即神经细胞分散,并以突触相连成网;另一方面很多神经细胞已集中而成身体腹面的2个神经索和头部的“脑”(图10-19)。这里所说的“脑”只是形态学的脑,虽然神经细胞很多,但功能上远未达到脑的水平。涡虫的脑只是一个传送信息的中转站。感受器接受的刺激要经过脑而传入神经索,再到身体各部。脑没有明显的分析、协调等作用,还不能算是神经系统的主导部分。



2.链状神经系统

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的神经系统称为链状或神经节式神经系统(图10-20)。其特点是,神经细胞集中成神经节,神经纤维聚集成束而成神经。环节动物,如蚯蚓的每一体节腹面有一神经节,前后神经节以纵走神经相连,形成链状的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在身体前端终止于两叶形的食管下神经节。从食管下神经节分出两支神经,分别沿消化管的两侧走向背面,连到另一对神经节,即脑或称食管上神经节。在脑和各神经节中,神经细胞体集中于神经节的周围,神经节的中央是神经纤维。

链状神经系统已可分为中枢和外围2个部分,脑和腹神经索属中枢系统,从脑和各神经节伸到身体各部的神经属外围系统。

蚯蚓的脑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曾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将蚯蚓放在“Y”形玻璃管的柄中,头朝向2个岔管。左岔管中通弱电,右岔管中有食物。每当蚯蚓进入左岔管中,就要受到电击而退回。反复多次后,受试蚯蚓大多不再走向有电流的左岔管而直接入右岔管。这说明,多次刺激使蚯蚓产生了记忆,能够回避不良环境而直接找到食物。但是如果将受过训练的蚯蚓前端的脑体节切除,大多蚯蚓仍能不失记忆而走向右岔管。这说明蚯蚓的脑和腹神经索的分工尚未十分明确,记忆可以贮存在腹神经索中。有趣的是,去脑的蚯蚓在长出新脑后,记忆全部消失,必须再做训练才能重新产生记忆。可见脑对于腹神经索已处于优势的控制地位,腹神经索是受制于脑的。



有些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等的脑比蚯蚓的脑发达得多。章鱼脑的神经细胞可有168000000个之多,脑外还有软骨质的脑壳保护。章鱼有较强的学习和记忆的能力,被誉为最“聪明”的无脊椎动物之一。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神经系统的另一特点是有巨大神经。这是由具有快速传导功能的神经纤维构成的神经。

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更集中。如在昆虫(图10-21),头部最前面的3对神经节愈合而为脑,分别为前脑、中脑和后脑。脑以围咽神经与头部腹面的食管下神经节相连。食管下神经节也是由头部后面的3对神经节愈合而成。食管下神经节与胸部和腹部神经节共同组成腹神经索。腹神经索上的神经节也常有愈合的情况,如东亚飞蝗的后胸神经节是由一对后胸神经节和3对腹神经节愈合成的,腹神经索上的最后一对神经节是由第8对和其后3对腹神经节愈合而成的。



节肢动物的神经节和环节动物一样,也是神经细胞体在周围,神经纤维在中央。这是无脊椎动物神经节的共同特征。

昆虫神经节向身体前部集中,从而提高了动物“头化”(cephaliza-tion)的程度,使身体各部分的分工更为明确。昆虫头部不但发展了感觉的功能,并且由于脑的发达,已经成了全身的主宰;胸部发展了运动功能,有翅,肌肉特别发达;腹部的功能则是营养和生殖。

昆虫的脑远比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发达,分前脑、中脑和后脑3部分。前脑大,两侧有宽阔的视叶,是复眼的视觉中心,前脑也有神经连到单眼。中脑小,其神经支配触角。后脑伸出左右两神经沿食管两侧下行而与食管下神经节相连。在机能上,昆虫以及其他节肢动物的脑与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等的脑有相同之处,许多抑制中心都位于脑中,而食管下神经节则是引起兴奋的所在。但昆虫的脑更进了一步,前脑实际上是和脊椎动物大脑的联络区相当,是复杂行为,如学习、记忆等的中枢,称为联络中枢。昆虫的许多行为都是先天的本能,如飞翔、步行等。这些都是相当复杂的行为,是需要多种肌肉的协调动作的,如果没有发达的神经系统进行协调,这种行为是不能实现的。但是,这些行为虽是本能,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很大可塑性的,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的。昆虫失去一条腿后,剩下的五条腿仍能协调动作,这是前脑联络中枢功能的表现。将蜜蜂放在蓝色纸上饲喂多次以后,再将蜜蜂放出,蜜蜂就“学会”了以蓝色物体为目标寻找食物,未经训练的蜜蜂无此习惯。这显然是一种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会的,这主要也是前脑的功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 19:36 , Processed in 0.15783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