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9-2 16: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烽火城西百尺楼
1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无论李自成还是吴三桂都未曾料及,另一家有资格逐鹿中原的竞争者多尔衮早已蠢蠢欲动了。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也就在李自成称帝的同一天,大清国亦发布了讨明诏书,其中宣称:“尔明朝久席泰宁,浸弛纲纪。君非甚暗,孤立而场蔽恒多;臣尽营私,比党而公忠绝少。赂通宫府,朝廷之威福日移;利入戚绅,闾左之脂膏尽竭。”并劝告明帝归顺,将“不吝异数,如杞、如宋,享祀永延。”
大清摄政王多尔衮,身经百战、老谋深算,雄才大略更出皇太极之上,又有汉臣范文程、洪承畴谋划,早已拟订了进取中原的方略和计划,唯待时机成熟而已。满清虽有军事上的优势,最大的缺憾乃是人丁不足,即举倾国之兵也就十二、三万而已,所以以往虽四度攻入内地,却始终是接济困难的孤军,形同流寇,无法长期立足。而今天下大乱,中原已失统一号令,正值重新洗牌的当口,此乃问鼎的最佳时刻。
正月十五,摄政王多尔哀、济尔哈朗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及文武群臣,“誓告天地,期同矢忠报国”,正式集结各路人马,欲出兵进关争夺天下。二十六日,多尔衮第二次致信李自成,表示了合作意向,“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驰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这封信于三月初三送达榆林,竟被守将退还,李自成未曾得知此事。
2
北京城的秩序开始混乱了。
首先是对旧朝官吏的清算。李自成进京后,明朝四品以下的官员基本全部留任,四品以上的,由牛金星、宋企郊选拔了92人,其余的,多半就难逃被清算的命运了。第一个倒霉的是成国公朱纯臣,有人检举,崇祯生前留下手谕的有话,交一切国事于成国公。李自成令斩之。随后,大顺军逮捕明勋戚、大臣、文武官八百余人,押至刘宗敏、李牟等处审讯迫赃助饷。限大学士者交赃银十万两,部院官及锦衣帅者七万两,科道官五万两、三万两,翰林万两,部属以下干两。
追赃的缘起是一桩小事:国子祭酒孙从度当时卧病于会馆,一位姓罗的大顺将领不小心闯入其房间。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官员竟然开口责骂,罗将军大怒,将其捆绑责打,并向其家人勒索钱财赎金,最后孙从度受刑不过,愿以窖藏金七千两献李自成。李自成闻之劾然,说:“一翰林富乃至是耶!”
当时十几万大军驻扎城内,按规定是京城居民五户供养一兵,且严令禁止烧杀抢掠,这样,军饷的来源不足,一些没捞到多少好处的将领也颇有微词。此事启发了李自成,他本就对这些轻易抛弃旧主的厚颜无耻的官员充满了鄙视,第一次上朝时就感叹:“:“此辈无义如此,天下安得不乱?” 追赃刚好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即可筹备军饷,又可惩罚这些无义之辈,让将士得些好处。
然而,此例一开便一发不可收拾了。仅仅是三月二十七日,追赃第一天就处死了五百名官宦。前大学士魏藻德在交出1.3万两黄金赎身后仍拷打至死,陈演为赎身交了黄金4万两;周皇后之父周奎被杀后抄家搜出白银70万两。追赃网越来越扩大,逐渐演变成了抢劫和勒索,共计有1000多名士大夫遭勒索拷打致死。
劫掠很快就波及到了平民百姓。既然将领们可以勒索官宦,部下自然就向民间下手了。此后大顺士兵搜查平民宅院,抢夺私财,凌辱房东,侮辱妇女等事件接二连三,“劫富济贫”本就是造反者最朴素的心理动机,一旦放开根本无法遏制,即使李自成也无能为力。在将士们看来,你作你的皇帝,我抢我的东西,大家各取所需,天经地义。所以李自成召见刘宗敏要求:“何不助孤作好皇帝?”对方老实不客气地回答说:“皇帝之权归汝,拷掠之威归我,无烦言也。”
制将军李岩针对时局曾上书陈四事:“一、择吉期迎进大内,次议登极大礼;二,对明官除死难闻降者外,宜分三等区别对待;三,各营兵马皆退出京城外,听候调遣出征;四,招抚吴三桂”。但早已心烦意乱的李白成仅仅批曰:“知道了”,并未实施。
这时候,李自成的军队已经“腰缠既富,人多乡井之思,绝无赴敌之气”,难怪宋献策亦叹息道:“我主马上天子!”
3
此时吴三桂并未完全放弃与李自成对话的机会,因为直到这时,他还扣着李自成派往山海关的使者未予处死。“讨闯贼李自成檄”既是挑战,也可以理解为最后通牒:“别打我的主意,我跟你一样是王,想吞并我是没门的。”
吴三桂有恃无恐的王牌乃是身后的满清。满清的官员中有他的亲属,比如祖大寿就是他舅父。满清对他的招降也非一日了。但利弊权衡之下显然明室对他的倚重和依赖更甚,对他的个人成就更有利。不过此时,他却必须要借助满清的力量了。一旦李自成不能让步,出兵征伐,他现有的实力是不够的。
不过就此定论说吴三桂此乃“卖国”之举,还为时过早,因为这时候他还没有“卖”的意思。这篇求援信大致应在四月初十吴三桂击退白广恩之后发出的,意图是这样的:
“……不意说寇逆天犯阙、以彼狗偷乌合之众,何能成事?但京师人心不固,奸党开门纳降,致先帝不幸,宗庙灰烬。今贼首称尊号,掳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天人共愤,众志已离,其败不待数日,我国积德累仁,民心未失,远近已起义兵,羽檄交驰,山左江北,密如星布。
三桂蒙受厚恩,怜民罹大难,拒守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于大清。 我国与大清通好二百余年,今我无故而遭国难,大清理应助之。除暴剪恶乃大顺,拯危扶赖乃大义,出民水火乃大仁,兴灭继绝乃大名,取威定霸乃大功,况流寇敛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王军所有,此又是大利。 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机,诚难再得之时,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吾朝酬报大清相助,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归纳一下主旨:一、李自成并不足虑,外强中干而已,是可以击败的;二、只是求助,不是投降,报酬是北京城任你劫掠抢夺;三、你们取道而行直驱北京即可,山海关是我的地盘,不放行;四、事后我们不妨重新瓜分势力范围,可优惠考虑你方的利益。
多尔衮收到的时间是四月十五,所以这封信是在四月初十吴三桂击退白广恩,正式发檄讨伐李自成之后发出的。即便此后他和李自成可以达成协议,清军入关与李自成争夺北京,他也可以坐观其变,最好两败俱伤,他还可以坐收渔利。
正像李自成低估了吴三桂,吴三桂更是低估了多尔衮。
4
李自成虽然也长于阴谋诡计,却不是玩政治的人,除了敌我,没考虑过第三种解决方案,竟然也同当时的民间一样,把吴三桂理解为明室忠臣。所以决策只在征与不征。
讨伐一事,不仅李自成,连刘宗敏、李过都迟疑不决,毕竟这是一场硬战,吴三桂部是明军最有战斗力的一支,胜负难测。更何况此战意义重大,胜则脚跟立稳,败则可能北京不保。然此刻登基大典已经在筹备之中,将择日举行;军队日渐涣散,也需要一战以重新振作,不然必成骄兵。何况北京城此刻谣言纷纷,人心浮动。这时候的一场胜利会带来很多军事以外的收获。所以尽管多数文官反对,李自成仍决定亲征。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命制将军李牟及牛金星统兵二万留守北京,并继续筹备登基事宜。自与刘宗敏、李过等携太子及吴襄等倾全军进发,直取山海关。吴三桂闻讯之后,杀使祭旗,歃血为盟,摆开了决一死战的架式。
当时的兵力,李自成部号称二十万,但刘方亮、郝摇旗分兵于涿州、滦州处,实际兵力十万不足,吴三桂部生力军接近五万,又通过募集和招降白、唐旧部近两万,共六万有余。若论战斗力,双方相差不大,李自成擅攻,吴三桂则守疆多年,长于防守,即便没有满清的介入,这照旧会是一场难以预测的决战。
胜负的天平将倾向何方?
作者:MP_4 回复日期:2003-10-22 21:00:27
纠正第四章的一处时间错误:
对旧官吏的刑讯追赃是从甲申旧历三月二十六日开始进行的,而非二十九日。
作者:MP_4 回复日期:2003-10-23 17:16:43
第六章 边庭飘摇那可度
1
更确切的资料显示,李自成的大军于四月十七日便抵达永平府,轻易击破了吴三桂虚设的一道防线,稍事修整后于次日向山海关开进,并未如一些记载所言,在路途上就耽搁了八天。攻击部署之前,李自成最后一次使出了招降的手段,让吴襄作书相劝。但吴三桂的回答极为干脆:“父降贼军。即不能为忠臣,儿又安能为孝子?儿与父诀,请自今日。父不早图贼,虽置父鼎俎之旁以诱,三桂不顾也。”
这时候,吴三桂的态度已经非常坚决了,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打败李自成,消灭敢于与他为敌者。所以固守之际再度遣使向满清求援,请清军入山海关援助。这回是管不得那么多顾忌了,围魏救赵乃至坐山观虎斗都成远水,他目前要的是最直接的帮助。
山海关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且明视之为战略咽喉,在此地经营防务多年,已具相当规模。在关城外围,还设有四座护城,分别名为东罗、西罗、南翼、北翼。其中南翼护城面海,西罗护城则因为面向关内,前有石河,是争夺的要地,吴三桂亦陈重兵于此防备。
十九日,大顺军正式发动攻势,从三面展开了包围之势。又以奇兵二万骑,从山海西一片石出口,东突外城,进抵关门,截断吴三桂军与关外的通道。
大战打响了。
2
四月十三日,多尔衮的部队即已渡过辽河,接到吴三桂第一份求援信的时候,多尔衮正行至翁后(阜新)。按最初的计划,多尔衮原是准备取道内蒙,从蓟州密云直驱京都的,吴三桂的求援无疑给他提供了一条更便捷的方法,那就是南下山海,迫降吴三桂,控制关镇战略要地,成就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万全战局。
在回书中,多尔衮答的很巧妙,“伯虽守辽东,与我为敌,今亦勿因前故,尚复怀疑……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也。”这意思很明显,别忘了你是我的敌人,要我帮忙你得先归顺了再说,而且还会厚待你的。
这时候着急的是吴三桂,军情刻不容缓,“接王来书,知大军已至宁远,救民伐暴,扶弱除强,义声震天地……三桂承王谕,即发精锐于山海关以西要处,诱贼速来。今贼率党羽蚁聚永平一带,此乃自投陷井,而天意从可知矣。今三桂已悉简精税,以图相机剿灭,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贼可擒,”
此时吴三桂仍在回避归顺,但显然底气已经不足了。这样多尔衮遂加快了行军步伐,大军星夜兼程,一昼夜之间赶路二百里。到二十一日晚,清军主力已陆续抵达了山海关外十五里开外。
眼见吴三桂军还在苦战,多尔衮不觉松了口气,他日夜兼程而来不是为救吴三桂,而是为取山海关,假如此时山海关被李自成攻取,那就不好办了,会使他进退两难,无从抉择。现在无论吴三桂还是李自成得胜,大局都已落入他的掌控,因为任何一方的疲惫之师都难敌他的蕴势一击。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迫使吴三桂就范了。因为局势岌岌可危,吴三桂太需要援兵了,其使者已是“相望于道,凡八往返”。而现在,他已经没有了丝毫可以与多尔衮讨价还价的资本了,不得不允诺,““已迫旦夕,且急愿如约,促兵以救。”
3
二十一日晨,李自成发动了最为猛烈的攻势。
硝烟密布,尘土飞扬,一时间遮天蔽日。山海关外刀光剑影,喊杀连天。四下里烈焰腾空,方圆数十里内均覆盖着浓厚的乌烟。在黑烟遮蔽下,大地昏暗无光。
大顺军同时向东岁、西罗、北翼三座护城发动了猛攻。西罗城外的石河对岸,吴三桂将其精锐关宁铁骑屯集于此,一方面构成了外围防线,且与其他二城相呼应,这里是主战场。
刘宗敏亲自指挥铁甲骑兵如毒龙般对吴三桂的石河防线发动了一波接一波的冲击。刘宗敏的骑兵冲锋屡屡突入对方大炮的射程外,令其防线背后的强大炮火威力骤减,只能靠骑兵对骑兵的短兵相接厮杀,这里面毫无机巧花招可言,唯强者勇者方能取胜。关宁铁骑亦是久经战阵,面对强大的攻击压力丝毫不乱,以血肉长城顶住大顺军的轮番冲击。
刘宗敏尘土满面,驰马来回驰骋,大声呵斥着,组织一对对骑兵方阵,以雷霆之势进发,誓要冲垮对方防线。
李自成策马高岗,遥遥注视着战局。按以往,他早就身临一线,亲自指挥冲锋了。但如今他身份不同了,是帝王之身,万金之躯,大家自然不会让他再去干这档子冒险事。他也难的这样远距离观看战场进展。“辽东兵当真名不虚传,”李自成不由感叹。“不过照此下来,他们撑不过午时的。”
正午过后,石河防线终于松动了,刘宗敏一见对方阵脚动摇,亲率两千骑发起了冲刺。铁骑冲透了对方的阵营,来往驰骋厮杀,后面号角四起,喊声整天,万余步兵手持长枪,列阵而上,吴三桂的关宁精锐骑兵终于大败,节节向关城撤去。刘宗敏一路攻击,直到山海关主城下,方欲攻城,被密集炮火逐退,只好转攻西罗。
刘宗敏乘胜向已孤立无援的西罗城堡发动了猛烈攻击。吴军遗弃下的大炮,也掉转炮口,向城上轰击。李自成征战十几年,攻城颇有心得,史载:“自成每攻城,不用古梯冲法,专取瓴甋,得一砖即归营卧,后者必斩。取砖已,即穿穴穴城。初仅容一人,渐至百十,次第傅土以出。过三五步,留一土柱,系以巨索。穿毕,万人曳索一呼,而柱折城崩矣。”还有一招,“火燃药发,当者辄糜碎,名曰放迸”。
西罗城难敌刘宗敏的强攻,不久,城墙被炸破多处,吴家兵拚死抵抗,阻挡从缺口潮水般涌入的大顺士兵,双方互不相让,尸集满墙。吴三桂见东罗危急,急再遣骑兵出击,从侧翼向大顺军攻击,西罗守军乘机反击,方重新立稳阵脚。
这时候北翼城也岌岌可危,此城依山而建,被大顺军占据了山头,窥视城内动向,并以大炮、投石机、强弓居高临下,控制了攻城的主动。一度竟攻入了城内,双方反复争夺,相持不下,战况尤为激烈。亏得吴三桂援兵及时赶到,扭转了战局,才得暂时转危为安。
东罗的压力稍微小一点,唐通部主要任务是牵制,阻击吴三桂的东窜,所以不是主战场。不过这边是清军增援的路线,也是一旦不支时的撤退方向,不容有失。故而吴三桂亲率人马迎战,双方你进我退,展开拉锯战。主关和东罗城堡炮火猛烈,唐通攻击不利,损失惨重,只得后撤。
天暗下来了。
4
这一夜对双方,或者说三方(因为当晚多尔衮已经赶到),都是一个难眠之夜。
吴三桂焦躁地在大厅内走来走去,手下不安地注视着,均沉默不语。入夜了,但大顺军对西罗、北翼的攻击虽大大减缓,却并未停止,一夜下来,到明日大规模的攻击发动,这两城不保是肯定的了。这样,山海关失去羽翼,将直接面对攻击。为等候清军的增援,以便伺机反攻,他把主力都留在了山海关,一旦主城被围,除了出城决战,困在城中反作用不大。但是,清军会及时增援吗?
使者一拨拨的派出去,可似乎已很近了的对方并不心急,只是不停地讨价还价,一直到他彻底让步,大亏特亏,也未见明确的表态。“这多尔衮究竟想怎么样?” 吴三桂不由脱口而出。
李自成的心情则好的多,“明天胜负就可以分明了,成败在此一举。诸位万不可大意啊。”说这话的时候,李自成的表情是轻松的,白天在石河与吴三桂的精锐万人对撼,虽损失惨重,毕竟以胜告终。对吴三桂的实力他摸底了,一旦明日护城攻破,吴三桂绝无将几万精兵困于城中坐以待毙之理,他定会出城反击的,那时候就是结束战役的时候了,他已经拟好了对策,胸有成竹。
“为什么许久不见唐通派人回来通报军情了?”宋献策焦虑地问。
此言一出,众人方意识到,入夜之后不久与唐通的联系中断了。“莫非被打败了?不好意思说?”“不是,没准降了。这人本就反复无常,靠不住的。”大伙不禁七嘴八舌议论起来。不过李自成并不担心,唐通只不过是他放到吴三桂背后的一枚牵制棋子,他没太放在心上,假如吴三桂想逃往关外,唐通那两万兵力也是挡不住。不过那更好,不就可以提早得胜收兵了?
“多派些探子去联系打探一下吧?”李过建议。“明日再说。孤已乏了,各位请安去睡吧。”李自成轻松地伸了个懒腰。
多尔衮安坐椅上,听着吴三桂使者的陈述,“那么说来,定西候是愿意如约了?”“是的,大帅口信确实如此。”“如此,他为何不来见本王?你关内炮向东击,焉知不是知我南来而故设此诱?” 使者连忙解释被围情形。多尔衮微笑道:“既然你家大帅确有诚意,何不亲来面商破敌之策?请告知,本王对定西候仰慕已久,就请亲来一晤,共商大计。”
使者告退。多尔衮起身走出帐外,心情好不舒畅。大清国一统江山的天赐良机就在眼前了。
多铎急急忙忙奔来报告,不远处有一支大顺军队,现正向一片石方向移动。“截住他们!”多尔衮果断下令,“把他们阻在关外,全部消灭,一个也不能漏回西边去。我们的行踪现在决不能让李自成得知!”
作者:木木佐 回复日期:2003-10-23 18:27:03
精彩!!
作者:安全模式2003 回复日期:2003-10-23 18:57:53
好!
顶!
可惜袁崇焕已经不在了.
作者:不加分析 回复日期:2003-10-24 20:49:45
快快出下文!!
作者:傲月星空 回复日期:2003-10-24 21:06:11
盼下文……
作者:可惜流年 回复日期:2003-10-24 21:27:25
抗日时多亏国共合作了,不然历史又会重演.
作者:李鸿章1 回复日期:2003-10-24 21:52:25
明之亡可叹,可悲,天下归之大清是天时,地利,人和,
作者:MP_4 回复日期:2003-10-24 22:13:39
第七章 折戟沉沙铁未销
1
唐通一路奔逃,惊魂未定,身后仅余百骑。当他察觉异象,正准备经一片石火速撤回之际,清军骑兵已几路包抄上来,将其分割阻截。虽然乘夜苦战得脱,但回程之路已断,无法退返关西了。
“没想到吴三桂已联络了鞑子兵,而且还是倾国之兵!” 唐通当年乃是跟随洪承畴参加松锦之战的八总兵之一,和清军交过手,深知对方的强悍善战,更明白明清经半个世纪的争战后,鞑子兵在汉民族心理上投下的沉重恐怖阴影。一声“鞑子兵来也!”简直可以止小儿夜啼。即使面对面的正面对阵,李自成恐也难敌,更何况对方是窥视在侧,伺机而动的奇兵?
“李自成完了!” 唐通不由发出叹息。
吴三桂已不再踌躇了,虽然他明白所谓面商其实不过是落实归降事宜,但即便如此,击败李自成却成板上钉钉的事,这一仗他赢定了,以后的事都不妨暂且放下。他当机立断,下令全军集结,枕戈待旦,做好出击的准备。布置妥当后,五更时分,山海关炮声又起,几路掩护人马杀出城外,直冲李自成的包围圈,吴三桂趁势率精骑数百东出城门,飞速赶往清军主营亲晤多尔衮。这时候,多尔衮已率前军抵达离关城二里外的威远台处。
如何彻底降服吴三桂,多尔衮早已准备妥当。面晤的情形,《甲申传信录》描述如下:
“王曰:‘汝约我来,何用炮击?’三桂曰:‘非也,闯兵围关三面甚固,又以万骑逾边墙东遏归路,故用炮击之使开,可得间道东出也’。九王曰:‘是也,然无誓盟,不可信。且闯兵众,关内兵几与闯同,必若兵亦薙发殊异之,则我兵与若俱无惮矣’。三桂曰:‘然我固非怯也,徒以兵少止数千。使我有万骑,则内不患寇,外犹可以东制辽沈,我何用借兵于若为?今兵少固然,薙发亦决胜之道也’。于是与九王共歃血,三桂即髠其首,以从。”
随后,吴三桂先行回城,多尔衮吩咐说:“尔回可令尔兵以白布系肩为号,不然同系汉人,以何为辨,恐致误杀。”黎明时分,城东竖起了白棋,多尔衮亲率大军,三路开进了山海关。
2
轰隆,轰隆。一连串震天动地的巨响声中,北翼城墙倒塌,大顺军蜂拥而入。被昼夜不停攻打的吴军此时已筋疲力尽,或降或逃,无力再战。二十二日一早,李自成就取得了一个开门大吉。
远远望去,但见山海关主城旌旗招展,人喊马嘶。“吴三桂要出击了,呵呵。”李自成笑道,“这正合孤意。这番要教他来的回不的!”左右文官齐声称颂,武将则高声怪叫,在一片“圣上英明!”“皇帝爷爷高见!”的呼声中,李自成哈哈大笑:“各位速速准备,摆阵迎战去吧!”
刘宗敏、李过、田见秀等领命而去。不待多时便列起了自北山横亘至海,沿石河西岸分几层一字摆开的长蛇阵。这是李自成在野战中的常用战法,并以此法在几次重大的决战中大获全胜,在朱仙镇大破左良玉,在南阳重创孙传庭。史载:“(自成)临阵,列马三万,名三堵墙。前者返顾,后者杀之。战久不胜,马兵佯则诱官兵,步卒长枪三万,击刺如飞,马兵回击,无不大胜。”山海关西一面临海,一面依山,地势平坦,正是李自成故技重施的理想战场。
山海关城外广阔的平原上,大顺军旌旗似海,一层一层的兵马,杀气连天,静待着最后一战的来临。
山海关城门开了。一对对关宁铁骑驰骋而出,跟在后面的,是整齐的步兵方阵。,军容严整有序,丝毫不乱,一出城门随即左右分布成阵,缓缓迎着大顺军向前推进。随后,一面擎天帅旗出城,上书一个大大的“吴”。
宋献策道:“左边的是方献廷,右边的是杨坤,中军乃吴三桂亲领,总兵力超过两万,大约步骑各万余。看来吴三桂真的倾巢而动了。该不会是还有什么后着,有恃无恐吧?”李自成冷笑道:“他战亦是死,不战亦是死,哪有什么后着?刚好就此一战全歼,也省得费事攻城。即刻传令渡河决战!”
咚!咚!咚!战鼓擂响。但见马蹄狂奔,尘土漫天,关宁前锋铁骑启动,竟然先一步发起了攻击。
吴三桂的攻击方向是长蛇阵的南端蛇尾,这里距离李自成大营最远,当为薄弱的一环。殊不知,这阵大顺军运用多年,得心应手,变化万千。关宁铁骑才及三十丈距离,大顺阵前的骑兵忽然掉转马头,向北避开。背后的步兵挺起长枪,直刺突入阵中的马匹,一时间只见人仰马翻,乱作一团,如踏入荆棘阵中,后面的骑兵受阻,前进不得。刚才撤离一侧的大顺骑兵从一边发动攻势,追逐吴方骑兵咬着尾儿杀,将其冲击的七零八落,四散而归。
刘宗敏见状,策动前军进发,一时间千骑并驰,一齐向前冲刺,杀气弥漫整个战场。
训练有素的吴军面对如此咄咄逼人的压力,竟丝毫不乱。左右两部迅速向中央靠拢,置于中军之前,形成一个方阵,迎击正面之敌。
吴三桂大喝:“强弓伺候!”
铁甲骑兵后面是千支弓弩,向迎阵冲来的大顺骑兵疾射而去。强劲的弩,透穿过披甲的马身,透穿过披甲骑士,大顺的先头突击骑兵人仰马翻,整队千骑大半乱成一团,战士从马上倒撞下地,鲜血飞溅。 背后的马队继续冲来。刚好赶上第二排千枝弩箭及时射出,又一次人仰马翻,血染黄沙。
但是,长蛇阵的首尾,却已从南北包抄过来,形成了一个三面合围的夹击之势。
3
多尔衮在城上远远地冷眼旁观,他在寻找对方的破绽所在和出击的良机。见对方的长蛇阵收拢,回头向多铎、阿济格吩咐:“速分兵从城南城北潜伏而出,不要让对方察觉。听我号令行事。” 这时候,战事已进行一个时辰,优劣强弱的天平开始倾斜了。
吴三桂被围数重,渐渐落入了下风。刘宗敏以步骑轮番冲击,大顺军在后面更是架起了红衣大炮,对吴军方阵进行轰击。吴三桂已经难以靠阵势抵御对方的进攻了,只得全军出击,来回冲突,“关宁兵东西驰突,贼以其旗左萦而右拂之,阵数十交,围开复合”。整个战场全部战员都投入了一片惨烈的混战。
日近午时,天色阴暗,大风一阵阵地刮起来了,眼见战场已接近了最紧要的关头了。多尔衮忽地握紧双拳,“是时候了!”
李自成在远处的山头上,热切注视着战场,已经快两个时辰,该是解决战斗时候了。他手头还有一支由太子李双喜统领的万骑精锐禁卫军。他回过头,目视跃跃欲试的李双喜,微微颔首,道:“去吧!提吴三桂人头来见我。”
最后一支预备队派出了,近卫军将给吴三桂致命的一击,终结这场战役。随后,他将返回京城正式登基。接下来进军江南一统南北,他的时代就要开始了。
忽然左右骚动起来。“唐通!真是唐通!这小子从那儿冒出来的?”李自成扭头,见狼狈不堪的唐通领十几骑朝这边飞驰而来。
4
山海关之战存有不少疑惑之处。其中一条就是为何身经百战的李自成仅见到一路满清援军便方寸大乱,“策马而走”,以至在最紧要的关头导致全军号令尽失,全盘崩溃?在下主观推想,可能实际上李自成已先一步得知了实情,了解到多尔衮大军在侧,山海关已入满清控制,知道事已难为,回天无力了。
李自成听罢唐通的陈述,面色铁青,左右更是惊讶的说不出话来。随即,李自成省悟道:“快召太子回撤!速速通知权将军,还有,令后军先退,重新组阵!”
李双喜正疾驰战场,闻令一头雾水,进退不得,不知该如何是好。而刘宗敏正在一线厮杀,一时哪里能接到指令?
大风猛烈地刮起来了。一时间天昏地暗,飞砂走石,咫尺难以辨物。
一阵阵奇异地号角吹响了,战场上只听得蹄声轰隆震耳,似有千军万马冲杀而来。风止之后,但见漫天尘土,两路骑兵队有如两条威力无匹的龙卷风,分左右两侧向大顺军外围直迫而来。
飕飕飕!弓弦响处,箭雨从半空直泻而下,落入大顺军中,还没待回过神。转眼之间骑兵队已杀入了军中,后面则是万马奔腾,不知究竟有多少。招架不住的大顺军节节后退,队形大乱。包围圈被冲的七零八落。
吴三桂知清军来援,顿时精神大作,令擂起战鼓,统军向前,猛冲刘宗敏的中军。
这时候,包围圈外围的后军已经接令,开始集结后移。不知谁喊了声:“鞑子兵来也!”一时军心大乱,号令尽失。“鞑子兵来也!快逃啊!”不一会便传遍了全军,后移演变成了撤退,接着就成了一片混乱的奔逃。前面正与吴三桂作战的队伍茫然不知所措,也跟着往后跑,骚动和混乱迅速扩散。战场的主动权被顷刻扭转了。
李自成远远看到这种情景,怒骂了一声,也没多说,只对周围喝了句:“别看了,走吧!我们败了!”
吴三桂、多铎、阿济格三路齐发,如风卷残云,大顺军的阵容分崩离析,到处是““鞑子兵来也!快逃啊!”的呼喊,全军如雪崩似的溃败。李过、田建秀等各领身边人马且战且走,撤离了战场,唯刘宗敏悍然不退,被团团围住厮杀。战斗中一箭射来,刘宗敏猝不及防,翻身落马,被亲兵奋力救起,拼死抢出。清吴联军一路追杀二十里,大获全胜。
此一战之后,逐鹿中原的局势为之一改,李自成从此一蹶不振,满清尽管刚刚起步,却已奠定了问鼎江山,一统天下的根基。
作者:凌扬ly 回复日期:2003-10-24 22:41:25
原来是小说。
作者:圣淫淫 回复日期:2003-10-25 11:39:51
崇祯其实挺可怜的
作者:MP_4 回复日期:2003-10-25 16:18:03
第八章 闲凭栏杆望落晖
李自成马不停蹄,当晚就赶到了永平府。他准备在这里组织防线,重整旗鼓。然大顺军新败,兵溃如山,队伍已经失控,只想早一步逃回北京,根本毫无战意。李自成会合了刘宗敏、李过等商议,也均认为此时不宜再战,李自成派出明旧臣王则尧前往与吴三桂议和,以交出太子作为罢兵条件,但没有回应,只好回头继续撤往北京。临行,李自成令杀吴襄全家38口。
吴三桂甚至没和王则尧谈,就直接将其送交了多尔衮。他原本想乘胜进军,不给李自成喘息的机会,但多尔衮另有想法。山海关到手了,意味着进取中原有了可进可退的立足点,所以他需要先预作安排。
当日,多尔衮下令山海城内军民全部剃发,为大清臣民。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拨马步兵一万隶吴三挂。再与随行的王公、贝勒、贝子、诸将落实了进军中原的方略,誓约:“此次出师,所以除暴救民.灭流寇以安天下也,今入关西征,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
二十四日,以吴三桂部为前锋,多尔衮兵出山海,向北京进发了。
北京城内一片混乱,李自成失败的消息已经在民间传开,“马上天子”已不长久,明太子即将复位了。败退回来的大顺军大肆烧杀劫掠,人人都明白京城难保,何不乘这最后的机会捞一把?衙门和官员宅第是抢劫重点,次第又及民间,几乎城内的所有商肆、酒楼、布坊均不幸免。尽管已决意西去,李自成仍决定按原计划北京完成其登基大殿。
就在李自成在一片“万岁,万万岁”的呼声中在武英殿正式登基的时刻,京郊十几里外还是炮声隆隆,进逼京师的吴三桂正与李自成的最后一道防线鏖战。
三十日凌晨,明宫在一片熊熊火海之中化为瓦砾。大顺军满载抢劫而来的财物,向山西方向撤去。李自成最后一次回望,这个记载着他一生中最为辉煌时刻的雄伟北京城尚处于黎明前的阴暗沉寂中。唯有烈焰的红色背景不时摇曳闪烁。在这个晕眩的权力顶峰他仅仅停留了41天。
这时候,京城正在翘首期盼一位力挽狂澜,将携明太子归来的大英雄吴三桂,虽然有传闻说,沿途的文告都是以大清国名义发布的。人们大多仍依旧相信,是吴三桂借来东兵,打败了闯贼,一切都不会有大的变故的,这一个多月来发生的,就如一场噩梦,已经过去了。
五月初二,大军已至。在京的明旧官吏立祟帧牌位于午门哭临。旧臣们准备好了銮仪法驾,组织士绅民众欲迎太子于朝阳门。远远望见一行人马愈走愈近,全体迎候者伏于道旁恭候,有一人下的马来,二话不说就登上了为太子准备的宝舆,众人愕然,抬头看时,却非太子,乃一头缠长辫,身着异族装扮的汉子,只见他身材高大,不露自威,一双鹰目炯炯有神,开口道:“我摄政王也,太子随后至,尔辈许我为主否?”众皆茫然,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唯唯诺诺。在明旧臣的簇拥之下,多尔衮步入了武迎殿,这是明宫唯一幸免于火灾之处。外面的民众还在议论纷纷,有说是东边鞑子皇帝的,有说是吴三桂派来的试探大臣是否忠心的,有说是崇祯的私生子,甚至有人猜想这是英宗东狩时的后人。
然而,吴三桂和传说中的太子始终没有出现,嗅觉灵敏的一些旧官员似乎已察觉了什么。又有人开始具表劝进了。不过得到的回复是:“皇帝去岁登极矣,何劝进之有?”
从次日的一份文告中,人们终于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
“大清国摄政王令旨:谕南朝官绅军民人等知道。曩者,我国欲与尔明和好,永享太平,屡致书不答,以至四次深入,期尔朝悔悟,岂意坚执不从,不必论也。且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军民者,非一人之军民,有德者主之……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诚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有志之士,正于功名立业之秋,如有失信,将何以服天下乎?”
尽管民间仍在流传关于吴三桂和明太子的事,对满人是否会建立新政权疑虑多多,但北京正慢慢恢复昔日的秩序。很快,人们又回复到了日常的奔波忙碌中。对多数普通民众而言,这些关于朝代更替、权力归属的事不过一点闲暇时的谈资而已,谁当政并没有那么重要,也不是他们过问得了的。谁无妻儿老小,谁不养家糊口,生活总还得继续。
在不同人等的平淡,欣喜中,忧虑,争斗,希望或绝望中,一个新时代的帷幕正悄悄拉开了。
(全文完)
——附记:
明年为甲申三百六十周年,这就算是本人提前草就的祭文吧,连续几日充忙草草而成,很多部分是凭记忆或临时查阅而就,存疑处更不曾参考史家考据论断,有不少全凭主观意想和猜测,就当是历史传奇吧。
参考资料:
张庭玉《明史》、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夏變《明通鉴》、谈迁《国榷》、计六奇《明季南略》、白寿彝《中国通史》(第17册)、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略》、顾诚《南明史》、中国人民大学主编《清史编年》(顺治篇)
作者:齐士 回复日期:2003-10-25 17:45:46
尽管民间仍在流传关于吴三桂和明太子的事,对满人是否会建立新政权疑虑多多,但北京正慢慢恢复昔日的秩序。很快,人们又回复到了日常的奔波忙碌中。对多数普通民众而言,这些关于朝代更替、权力归属的事不过一点闲暇时的谈资而已,谁当政并没有那么重要,也不是他们过问得了的。谁无妻儿老小,谁不养家糊口,生活总还得继续。
-----哎,读书人一声长叹
作者:琅琊真人 回复日期:2003-10-25 18:06:20
悲凉,人生之无奈莫过于此!
作者:三生何求 回复日期:2003-10-26 01:11:29
楼主的文章有些地方和《李自成》很象。
作者:MP_4 回复日期:2003-10-26 02:55:44
谢谢夸奖,在下可没那个水准。实际上《李自成》在下仅读过前三卷,而且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此文太过随意,未曾细读修正,问题多多,且有两三处重大错误,可惜这里没开放编辑功能,也只好如此了。
作者:火腿球侠 回复日期:2003-10-26 09:48:44
为啥不继续?这几天看了很有收获!能继续写清军入关以后的历史吗?
作者:保卫祖国 回复日期:2003-10-26 15:17:03
请楼主继续往下编写,我等拜读佳作!!
作者:xinday 回复日期:2003-10-31 13:14:36
吴三桂和满清争锋多年,悉知清兵之强悍,故联清兵之强来抗相对暗弱之李自成,实为谬误也。上策应为示弱于李自成,引清兵和李自成相斗,待满清自蒙古入关和李自成相斗之际,出奇兵扫荡满清之巢穴,占辽沈为自己养兵之地,为年后纵横天下做准备。
作者:8651 回复日期:2003-10-31 14:46:13
楼上的你说的是不可能的
别的不说 满人有范文程那个千年妖胎 会上这个当?
作者:荷冰鉴 回复日期:2003-11-14 10:50:41
嗯,文章很不错,一口气读完。
多谢:)
起于草莽,归于草莽,自成一匹夫,挥臂而大明倾,时矣势矣?
当此之时,欧西有克伦威尔之革命,其亦时势之所指,然则自成较之于克氏,向差直如霄壤。
崇祯并非查理一世,自成亦非克氏,一片石,便是数百年之后国耻之根。
作者:五叶神 回复日期:2003-11-14 11:46:57
在一片石助战的清兵应该只有一万,在顺军实在是抢多了东西,在北京城睡得脚软了。
作者:fengrun 回复日期:2005-8-23 12:55:53
为君之道,用人为首!崇祯帝不会用人,何谈贤能?
据史所言,朱由检顶多是一有道德的俗人,决不能称得上是贤君!
汉武帝提拔卫青于骑奴,养霍去病于宫中十年,可见用人不拘一格!哪有贤臣良将头上都贴着标签,等着你来选的?
用人之道:一是要识人;二是要育人!崇祯帝二者无其一,碌碌之君何足道哉?
作者:连汤肉片 回复日期:2005-8-24 22:04:42
中国的第二次亡国就是这样亡的
作者:漠雪青驼 回复日期:2005-8-24 22:24:54
崇祯,不爱美女美居美食。天资聪颖,志坚如磐。
年十七继大统登帝祚。朝政为之焕然。
历行节约,辛苦勤政。
但非亡国之君而成亡国之实!
我觉得他的失处在于求治心切不能放心用人。
要是生在治世,成为像唐太宗康熙那样的英主也未必就不能,。。
作者:江上苇 回复日期:2005-8-24 22:32:41
有见地,有思考。
作者:连汤肉片 回复日期:2005-8-28 0:29:52
五月初二,大军已至。在京的明旧官吏立祟帧牌位于午门哭临。旧臣们准备好了銮仪法驾,组织士绅民众欲迎太子于朝阳门。远远望见一行人马愈走愈近,全体迎候者伏于道旁恭候,有一人下的马来,二话不说就登上了为太子准备的宝舆,众人愕然,抬头看时,却非太子,乃一头缠长辫,身着异族装扮的汉子,只见他身材高大,不露自威,一双鹰目炯炯有神,开口道:“我摄政王也,太子随后至,尔辈许我为主否?”
这话应该是由翻译说出来的吧
作者:江上苇 回复日期:2005-8-28 9:15:02
奇怪,这么不错的文章,怎么就没人看得懂呢?
楼上的,多尔衮会汉语的。
作者:Metro_2005 回复日期:2005-8-28 12:03:40
崇祯为什么不把太子放在南京
作者:格蓝 回复日期:2005-8-28 12:33:32
可惜袁崇焕已经不在了!
崇祯自毁国之长城,罪有应得!!!
作者:驱除俄贼还我中华 回复日期:2005-9-1 15:29:28
崇祯虽想有一番作为,但自身性情多疑难以捉摸,又行事苛刻易忌过于人,终致君臣不互信。搞到君与臣互相扯皮拆台,人心涣散离心离德,真真荒谬绝伦,可谓一不识人不用人之庸才。朝纲危难之期,内不能统一士气领袖群臣,外不能审度时务灵活外交,如此庸君,勤政又有何用?国何以不亡?
吴三桂的保全上策应该是对清军和顺军都分表和好之意,两面讨好,万不可与任何一方彻底翻脸。但实际上依旧据守辽东不容他人染指,此三国鼎立之雏形,待清军和顺军两强火拼之时机,自可坐山观火收渔翁之利。此方为夹缝中生存之道。
此段历史像极了三百年后的中日俄:日军可比顺军,俄军及其俄伪军可比清军,国军可比吴军。国军上策当隐忍于一时,以待日俄两强火拼之机
可惜西安事变引俄入室
可叹,我中华万里河山三百年后复又落入贼手 。。。。。。
作者:yzuwater 回复日期:2005-9-1 15:38:54
作者:驱除俄贼还我中华 回复日期:2005-9-1 15:29:28
崇祯虽想有一番作为,但自身性情多疑难以捉摸,又行事苛刻易忌过于人,终致君臣不互信。搞到君与臣互相扯皮拆台,人心涣散离心离德,真真荒谬绝伦,可谓一不识人不用人之庸才。朝纲危难之期,内不能统一士气领袖群臣,外不能审度时务灵活外交,如此庸君,勤政又有何用?国何以不亡?
吴三桂的保全上策应该是对清军和顺军都分表和好之意,两面讨好,万不可与任何一方彻底翻脸。但实际上依旧据守辽东不容他人染指,此三国鼎立之雏形,待清军和顺军两强火拼之时机,自可坐山观火收渔翁之利。此方为夹缝中生存之道。
此段历史像极了三百年后的中日俄:日军可比顺军,俄军及其俄伪军可比清军,国军可比吴军。国军上策当隐忍于一时,以待日俄两强火拼之机
可惜西安事变引俄入室
可叹,我中华万里河山三百年后复又落入贼手 。。。。。。
===================================================
很想知道清军和顺军隔着吴三桂怎么火拼?
作者:驱除俄贼还我中华 回复日期:2005-9-1 17:17:21
这要看情况了
给两方提供方便借道山海关还是绕道蒙古都可以考虑
总之,夹缝中生存之道就要学会低三下四不择手段以两面讨好,在保全自身实力的前提下,玩点阴的给双方拱火,制造双方的矛盾,为双方的火拼创造机会和提供条件大开方便之门就没错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