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893|回复: 6

春秋闲话-----春秋第一霸 (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6-29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送交者: by间谍 2002年7月17日07:26:26 于 [军事天地]http://www.cmilitary.com  

  
春秋闲话-----春秋第一霸
间谍

春秋有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前四位实至名归,后一位,依我看来,却多少有点勉强。说起这宋襄公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草包,做梦都想称霸,却每次都是给别人做了嫁衣裳,是个又笨又没计较的人物,竟然把他名列五霸之一,只怕是评审委员会集体吃错药。前四位生前都是不可一世的霸主,死后若地下有知,是不是也要气的坟头冒烟?如果把宋襄公这老糊涂踢出五霸,放眼春秋,能挤身其中的恐怕非郑庄公莫数。
郑庄公不进五霸则已,一进就当列春秋第一霸,倒不是说他功业如何了得,只为他是第一个开始鼓捣霸业的人,时间上就占了先。虽说最后没有象齐桓、晋文一样会盟诸侯,确立霸主地位,但他一生传奇,功绩热闹,为人又机敏有制,卓而不群,是春秋第一个抢了头彩的人物。

郑庄公其人极具传奇,他出身显赫,他爷爷和当时周天子的爷爷是一个爸爸,这么说好象有点拗口,应该说他和周室是同姓之国,郑庄公的爷爷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封在郑国,是因为周厉王心疼小儿子,不忍他远离,郑国和朝歌接壤,都在河南地界。那时周室虽弱但余威还在,毕竟是一朝天子,天下共主。可惜这个天下共主自东迁之后再也不好意思号令诸侯,因为各路诸侯都是天高皇帝远的主儿,兵强马壮之后谁还听小小一个周室的话。所以整个东周风雨飘摇又热闹非凡,而第一个敢旗帜鲜明的不把周室放在眼里的就是郑庄公这小子了。

我想后代愚夫子们不肯把郑庄公列入五霸,只怕也是恨这厮开了个坏头,所以一提郑庄公,就冠以乱臣贼子,咬牙切齿,想那郑庄公在九泉一定拈须而笑,他就是这么个不把世俗评议放在眼里而坚持我行我素的人,这点上倒也甚有霸主气概。

郑庄公一生下来就有故事,中国自古以来凡是大奸大贤出生都是千奇百怪,一副有言在先的架式,野史更是热衷于添油加醋。始皇帝一生下来就满室异香,背上更兼一打龙鳞;武则天出生之时满街红雨;孔夫子更别说了,生的时候百兽齐贺天神护佑,也不晓得他妈妈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怎么好意思生的。闲话少说,单说这郑庄公,他是他妈妈姜氏的第一胎,很不幸,是横生,大概算是胎位不正,所以生他时候的艰难可想而知。因此郑庄公名字就叫寤生,意思是难生,也正因为如此,姜氏从小就不喜欢他。等到后来又生了另一个儿子段,姜氏就偏心起来。段长的身高体宽,面目俊美,比寤生更加一表人才,可惜不是长子,所以郑国国君的位子迟早要落在寤生而不是段的头上。

姜氏对此十分有意见,郑庄公的爸爸还没死的时候,她就大吹枕头风,想让自己的丈夫废了大儿子立小儿子,可那老郑是个老夫子,十分刻板的那种,楞是以一句长幼有序给挡了回去,让自己的老婆臊了一鼻子灰。如今读这历史还是不大明白,不晓得一个母亲怎会偏心到这个地步。想来父母偏心是有的,但同是自己的骨肉,为了一个废了另外一个也多少有点过份。也多亏老郑把持的住,没听老婆的话废了大儿子,这才有了郑国后来风风光光的几十年,段纵然体貌出众,但有老母溺爱若此,想来也是个mammy boy,很难指望他有什么作为。可见老婆之言当听则听,不当听则不听,特别是有了孩子的妇人,往往性情大变,同情达理的少妇一下子就变成护犊情深的母老虎,当丈夫的若此时不把握好大方向,很容易就顾此失彼,失了公正。呵呵,扯远了,打住。

及后老郑死了,寤生成为郑庄公,姜氏更加咽不下这口气,打算让小儿子篡位的念头是一天强过一天。第一个无礼的请求就是要郑庄公把京城封给小儿子。这摆明是挑衅,京城是一国之重城,哪有随便封给别人的道理,但郑庄公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关于这个,左传中有段记载,颇为有趣。说是郑庄公的臣子中有个叫祭足的,是个聪明有远见的人,他一听说郑庄公答应了母亲的请求,就气呼呼的跑到朝廷上质问他。郑庄公一开始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说:这是母亲要求的呀,我有什么办法?祭足不依不饶的继续问,你母亲的要求,你就答应吗?等他将来势力大了,你怎么收拾?!郑庄公看他急了,这才汕然而笑的说了真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就等着看吧)。

这段话被史学家评为奸雄嘴脸,一登位胸中就有如此沟壑,和亲生老妈斗这种心眼,实在是可恶可怕。其实,王室之中,权令智昏,骨肉残杀之事甚多,宁做暴君不做昏君者大有人在,况且段恶迹未显,郑庄公放他一马,以观后效,虽说失了厚道,却大是有理,于国于民都不失为良策,既稳定了局面又娇纵了段的不轨,为日后段的谋反作乱添了一把柴火。所以说,自古养虎的人多了,最后虎能成患的,多是因为本身缺乏警惕,又看不清问题本质,存了侥幸之心,以为一味退让定能省事宁人,结果反到身受其害。

话说段被封了京城,姜氏还是不满足。终于一天,段和老妈准备起事,结果自是不消说,他的一举一动都在老哥的眼皮底下,连和老妈商量造反的信件都被逮了个正着,哪还会有机会碰老哥一根毛发,起事的士兵被杀的七零八落不说,自己也被逼的无路可走,最后自刎于鄢。自刎之时,段仰天长叹曰:姜氏误我。不知道姜氏听了这心爱儿子的控诉,将做何感想。早知今日,倒不如让段平平安安做一辈子君弟,只要没有非分之心,郑庄公未尝不能善待这唯一的弟弟。段之死,再没别人,说到底是他老妈一手制造的。

后来孔子写春秋,用了7个字‘郑伯克段于鄢’来叙述这一史实。这7个字被后人无限推崇,说是夫子微言大意,这7个字就可窥一斑。原来东周时的爵位等级是‘公候伯子男’,明明是郑庄公,孔子称其为郑伯,是贬他纵弟为恶,是为不友,自动给人家降了两级。想来这老夫子行文大是可爱,一副倔强模样,其实写史就是写史,务求言之凿凿,又不是写剧本,这么多喜怒哀乐干吗( 给老夫子行礼,小子狂言了

平息了动乱之后,郑庄公气愤老妈这么偏心弟弟,竟然为了小儿子全不顾大儿子,于是一气之下把老妈赶出宫廷,并立下重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这点到和始皇帝有几分相象,那位母亲是为了情人不要儿子,更加说不过去。郑庄公此举多少也有点儿爱恨交加,来自亲人的背叛应该是刻骨铭心的,更可况亲生的老妈做下这样绝情的事,怎能不让自己的儿子寒心。向来圣人之言,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为君要先象君,臣方能为臣,若君不为君,臣自可不必拘泥为臣,父子亦然。可惜千古以来,曲解此意者甚多,硬是把双向情感变成单向,结果凭空多出许多愚忠愚孝之徒表错情。每每看见所谓忠臣一脑袋撞死在昏君的大殿之上,都不禁摇头而叹,死的不值,乱邦不入,危邦不居,还是古人聪明些。

郑庄公把老妈撩在一旁,我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虎毒尚且不食子,做下这等没计较的事,估计她也没什么面子见自己的儿子,让这位糊涂的老妈清醒一下也是好的。


一年之后,郑庄公愈加想念老妈,进而后悔自己当初气急立下的誓言:不到黄泉永不相见。这时有个叫颍考叔的很会办事,他出了个主意说:在地上挖个大洞,挖出泉水,不就是黄泉了吗?在那里和老妈相见就好了。这话正说中郑庄的心坎儿,于是他在地下建了一座小型宫殿,和老妈在里面尽释前嫌,母子俩还喜滋滋的对诗曰: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历史上关于郑庄公的故事,这一段‘掘地见母’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大概也是为了宣传孝道。其实这个故事倒反衬郑庄为人强悍有制,不为世俗偏见所移。老妈做错事,一样的给以惩罚。后人多崇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类,但无人敢提太上皇犯法如何如何,一是因为儿子登位时,老子多半死去;再就是因为中华崇尚孝道,父母为天,天岂有办错事的道理?所以盲目孝顺的愚子愚孙,几千年来层出不穷,纵观二十四孝,多是无头无尾的轻度精神病患者。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更是奇怪之极,如此一辈绑一辈,子子孙孙有能为者鲜矣。

大概的明主看上去都多少有点奸滑无情,其实世人多看重他们手段强硬,心思诡秘,杀起骨肉毫不留情。试想如果一个领袖连宫帏之内的事都觉察不了,处理不了,如何还能指望他决胜千里,抚慰众生。人们往往喜欢从自己的落脚点去看问题,都想自己是有母有弟之人,若自己是郑庄公,一定下不了如此毒手。其实首脑之家,非比寻常之家,家事即国事,老妈和幼弟起事的时候,可曾念及骨肉手足之情?所以以此推去,功过是非,不外乎势力二字,道德仁义仅仅是外衣罢了。

郑庄公对母亲对弟弟的这手剑耍的漂亮,实在是个不折不扣的奸雄,那时的郑庄公初露锋芒,自此以后,郑国大盛,小小的地方,几年之内,君臣一心,倒也调整的兵强马壮,百业俱兴。郑国势力日大,郑庄公渐渐有了傲慢之心,也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时常不去朝拜天子,后来竟然狂妄到和周室互换人质,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周桓王就被送到郑国做了人质。自有朝有代以来,太子到诸侯家做人质,这还是头一遭,怎么看也会觉得郑庄有些过份,难怪后来的周桓王看这老梆子极不顺眼,一声不坑的就把郑庄公从卿士队伍中开除了。此举十分不给郑庄公面子,从此周郑有了嫌隙,为日后的繻葛之战埋下伏笔。

繻葛之战历史上大大有名,因为这次战役之后,周王朝威严扫地,春秋之势便凸现出来。

说起周朝不得不让人感慨再三,周以周平王东迁为界,分西周和东周,西周的发家史轰轰烈烈,好看煞人,被后人写了整整一本书,就是大名鼎鼎的‘封神演义’。东周的开始也是有个香艳故事,那就是美人褒姒烽火戏诸侯。东周而后周室衰败,天子屈居一隅,号令无从,而诸侯中却人才辈出,各国都活的精精神神,闹的一塌糊涂,即便如此,周室到始皇帝统一六合为止,竟也活了四百年之久,不得不让人奇之怪之,如此之弱,竟又活的如此之长,真是越乱越精神。

一直以为中国历史因为有了东周四百年才更加鲜活,生机盎然,几乎所有的中华文明都形成在这四百年里,神秀人物更是一碴一碴的出。所以当我面对历史无所适从的时候,翻开左传就立马长了精神,有这四百年垫底,什么样的坎坷都阻止不了我对民族的希望。

再说繻葛之战,周天子因为郑庄公日渐傲慢,决定出兵讨伐。其时周室已弱,根本没有把握打赢这一仗,周朝的一干老臣自然清楚孰强孰弱,拼命劝阻周桓王,怎耐周桓王年轻气盛,一意孤行,最终和郑会战于繻葛。

周朝天子亲自带兵前来,郑国举国皆惊,毕竟尊卑有序,自周东迁以后,天子亲战,这还是头一回。众人皆不知所措,有人还祭出投降路线,郑庄公却主张一定要给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天子点儿颜色看看,拿他的话说:要是不打击打击这小子,他还要灭我的宗庙不成?看蔡元放点评的>,于此处,老先生恨到咬牙切齿,连批四字:胡说狗屁!呵呵,看郑庄公把个几千年后的老先生气成这样,倒也十分有趣。其实郑庄的不慌不忙也是有原因的,且看他排兵布阵,娓娓道来,尽显老狐狸本色。

原来周朝这次领兵来打,看似来势凶猛,但硬伤不少。周室自己拥兵不多,郑国那时又十分强大,所以周室纠集了陈、蔡、卫等小国。这就是臭棋一招,陈和郑的关系向来不错,打仗的时候自然不会出全力。而蔡、卫两国是郑庄公的手下败将,和他们仗打了无数,每次他们只有被欺负的份儿,这次响应中央号召勉强出兵,看来也是迫不得己,所以他们在郑庄公眼里本来就是不堪一击。

郑庄公当时的外交策略就是持强凌弱,拉拢齐、鲁两大 国,打击和削弱卫、宋、蔡等小国。齐和周的关系虽说一直很好,但郑庄公和齐也颇有渊源,两国还差点儿做了儿女亲家,所以齐当时的态度是两不相帮。而鲁国根本就是齐的姻邦,都说齐鲁齐鲁,齐国鲁国中间就隔一座泰山,两国世代通婚,关系好到没话说,所以鲁国也是隔岸观望。

当时的大国,还有晋,秦,楚。晋国正在家闹动乱,无暇它顾;秦地处偏远,而且才刚刚列入诸侯,胆子也还不大,所以也是个不愿管闲事的;而楚国自来就是蛮夷之地,且楚国的国君当时正在家捉摸着怎么称王,要和周室平起平坐,绝对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主儿,也指望不上他插手。

所以算下来,几个大国都是按兵不动,小国迫于郑的强大更是不敢说话,可怜一个周桓王领着几个小破国就直奔郑国国都而来,周围一大堆看热闹的诸侯不说,前方又是个如狼似虎的郑庄公,胜败还用多说吗?真是自讨其辱呀。

说实话,这一仗打的多少有点让人失望,按理说,一方是天朝之兵,一方是强国之兵,又是历史上扭转局面的著名战役,怎么样都要打的狼烟四起才算过瘾,可惜周桓王实在是不经打,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反倒成就了郑庄霸名。

周桓王分军三路,他自领中军,陈国为右军,蔡卫两国为左军。郑庄一看周王的部阵,袖手大笑。原来陈国与郑国交好,而且陈国当时国家有内乱,军心相当不稳,于是郑庄公先攻右军,陈军一倒,蔡卫两国也望风而逃,剩下中间的一个周桓王孤掌难鸣,也只有逃跑的份儿。逃跑就逃跑,匆忙之中竟然还让郑庄公手下的大将祝聃射中肩膀,虽说伤势不重,不过也够丢人的了。

祝聃一箭射中天子肩膀,得意到不得了,竟然还想请命乘胜追击。被郑庄公骂了一句,史记上,郑庄公说:犯长且难之,况敢陵天子乎?意思是,犯上就够说不过去了,别说还欺凌天子了。其实这全是郑庄的奸雄之处,停止追击倒不是怕了什么‘以下犯上’,而全是出于对自我势力的考虑。因为那时天下之势还不明显,大大小小的国家几十个,大国不见的强到哪儿去,小国联合起来也不容忽视,所以什么事都最好做到点到为止,见好就收,否则不仅便宜沾不到,反而惹来其他各国的妒忌,要上了大国的黑名单,郑国以后就不好混了。

左传中这一战写的是妙趣横生,连郑庄公抵御王室用的鱼丽阵都历历在目,相比之下史记就记载的简略的多,匆匆几个字,无趣的很。

闲话少说,单说这一仗,周天子颜面无光,郑庄公却名声大振,难得的是,他善后工作也做的十分漂亮。当夜郑庄公就派手下第一智臣祭足去王朝大营请罪,口称臣不对臣有罪云云,周桓王臊了一鼻子灰正好没意思的时候,当然是有台阶就下。冠冕堂皇的说几句:算了,郑庄知错就饶了他罢。祭足也很会做人,要卖人情就卖到十足十,不仅在天子面前当了好人,还跑到各个军营前慰问军士,连连询问:大家都没事吧?还好吧?极尽假惺惺之能事,把个周桓王气的吹胡子瞪眼,又无可奈何。每次看到此处,都不禁抚掌大笑,想来奸人做到这个份儿上也不能不让人爱其伶俐吧。

经过这么一折腾,“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便渐渐消亡了。自郑庄公以后,再没什么人把周王放到眼里。但如郑庄这般明目张胆的不服,结结实实的交战,春秋也就他一个罢了。再后来的几个霸主都是把勤王挂在嘴边上,表面上一丝不差的尊崇周室,其实质不过是为了实现霸业,逞一己之私,干的都是挂羊头买狗肉的买卖。倒不如郑庄想打就打,想抱怨就抱怨来的痛快。

屈指算来,郑国到郑庄公不过才传了三代,郑国地小人少,夹在众列国之间,竟也能做下这等轰轰烈烈的事业,如今掩卷也不能不叹息再三。郑国自郑庄公以后,后继无人。一衰再衰,终于变成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绿豆,春秋后期更是在晋楚之间受够了夹板气,晋来从晋,楚来从楚,毫无志气可言,郑庄若地下有知,不知是该叹还是该泣?

近三千年过去,春秋的尘埃早已落定,热闹过后,英雄早已无从寻找;青史的几行姓名,也不过是北邙的几个坟头,兴亡几经过手,山水也还是不改本色。当年的鸿图霸业,如今是后人盘中酒肴;龙争虎斗,也只能凭古相吊。云烟过处,多少风流人物,说甚千秋功业,万代江山,如今掩卷而叹:俱往矣。

后记
给看到这儿的人,先鞠一躬,这么冗长、无趣的文字,能坚持看完,是读者的忍耐力惊人,也给我这写者莫大的鼓励。

春秋故事精彩绝伦,很有几个不世出的人物,谨以此篇飨郑庄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6-29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霸早就想说说,春秋的故事精采纷呈,英雄好汉一碴一喳的层出不穷,什么样的神
秀人物到了春秋都自动降两个等级,不为别的,实在是人才济济。有时候也在想,
也许上帝在那个时候特别偏爱中华民族,随手就撒了一把钻石下来,於是一时之间
光彩烁烁,灵秀一旦用过,再后来两千年难免贫瘠,所以后人多是远望春秋感叹,
晚生了这两千年,捏断了手腕也表达不了追慕之情。我就是其中一个,所以春秋即
使拿来闲话,也禁不住热情四溢。

英雄豪杰固然众多,先说几个挑头闹的厉害的,就是站在浪尖上的这五位。

(一) 齐桓公

五霸之首,这位英雄实在是深得我心,象一个孩子气的演员,齐桓公的出场和谢幕
都并非完美,不过他在舞台上的表演实在太过精采,即使最后一个悲剧式的结尾,
也不妨碍过程的无人能及。

齐桓公在没做国君之前叫公子小白,出身低微,母亲娘家没什么靠山。父亲死后,
做齐国国君的是他的哥哥齐襄公。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齐襄公,这位不幸生做诸
侯,天生却是个情种,爱上的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当然他妹妹也是绝代风
姿。否则也不会一嫁十二年都让人不能忘情。终于在一次阖家团聚中,齐襄公杀了
自己的妹夫鲁桓公,从此惹下祸根,直至被杀。此处不讨论齐襄公为人如何,看在
他用情至深的份儿上,拐个弯表达一下敬意。

齐襄公在位八年就被杀,这样短命的客串也未尝不是为后头的伟人尽早空出舞台。
齐襄公死后并无子嗣,王族近枝中只剩下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两位公子
当时旅居外国,一听自己哥哥死了,留出君位没人坐,不禁心情愉快,星夜兼程回
家奔丧。这背后无疑是场国君争夺战,最先到达终点的人势必黄袍加身,输了的那
个,只能眼睁睁看自己人头落地。没人愿做loser,於是两路人马都来势凶猛,势在
必得。

公子纠的班底中有个叫管仲的,为人精明,精明的人多半不大老实。管仲就是这样,
他显然对公子纠能否赢得这场比赛毫无把握,自己又缺乏愿赌服输的奥林匹克精神。
所以在队伍行进一半的时候,他灵机一动,垮上一把大弓,决定把小白射死再说。

管仲单枪匹马,倒也威风,可惜一箭射去,偏了,仅射中了衣服上的钩子。小白毫
发无损。小白这时如果欢蹦乱跳的说大家别担心我没事我没事,那就一定有事。管
仲箭囊里想来不止一个,一支一支的,不把小白射成蜂窝煤才怪。於是小白也狡猾
起来,大叫一声,咬破自己的舌头吐血倒地,众人急忙上前料理。管仲老远的看着,
误以为这箭过去正中要害,心花怒放,回来让自己的军队放慢了行军速度,这才让
小白抢了先着,入国为君,史称齐桓公。看史看到这里,禁不住感叹,小白的反应
迅速,世人罕有,自是不用多夸,但管仲经天纬地文武双全,偏偏射个大活人竟能
失手,不是天意又是什么?

齐桓公入国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公子纠这个竞争对手。公子纠在历史中性格模糊,面
目不清,只是在争国的舞台上稍露一面就倒地身亡,看在曾让管仲跟随的份儿上,
可以推断他应该也是个不错的人。但命不好,生不逢时,不幸要和齐桓公争权。只
能区居配角,折腾一辈子就为了衬托主角的高大形象,最后夺国无望,死在客乡应
该也是情理之中。

齐桓公入国第二件事就是起用管仲。那时齐国初定,朝中无人,有人就推荐管仲。
不提这老梆子倒罢,一提他,齐桓公气的浑身哆嗦,拿出当初射他的那只箭,指天
划地扬言报仇。这时早有一个叫鲍叔牙的上前说道:那时各为其主,管仲射你也是
应当,再说不是也没射着嘛。现在用人之际,你若只想治理齐国,那有我就够了,
你若想图霸就一定得用他了,因为他必是为你射取天下的那个人啊。这番话说的很
是热闹,句句打中齐桓的心坎,一腔热情忽的被他点燃,招呼下去,马上安排接见
管仲。

大凡一个国家要想振兴,除了管仲这样的能臣之外,也得多几个象鲍叔牙这样的贤
臣。看起来四平八稳老好人一般,平常也没什么大用处,却知人善用,对贤明之人
处处留心。且最关键的是,毫无嫉妒之心,一门心思的举荐人才。这看似轻巧,真
正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别说以国托之,就是小事情上的让贤举能也是千难万难。
都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这个鲍叔牙是两者得而兼之,齐国有此贤臣也是福气。

后来齐桓公和管仲的会谈绵延三天,管仲口若悬河,把齐国政事一一道来,说的齐
桓公目瞪口呆,正愁没人管这烂摊子,天上突然掉下个管大夫。於是欢喜异常马上
拜为仲父。想来管仲是早有用齐之心,平常自己也捉摸怎么相国,腹稿打了无数遍,
否则也不会一见面就条理清晰口沫横飞。大凡怀才之人,多半蓄机待发,胸中早就
沟壑万千,只等英主垂青,就好象隆中的诸葛先生,若不是平常胸怀天下,没事放
眼世界,如何能在面试的时候挥洒自如?

齐桓公一用管仲,国政全部委任,几乎放手不管,几年下来齐国大治。说到这里再
插言一句,管仲是个搞经济的高手,和三百年后的商殃很有一拼,商殃手段难免刻
薄一些,管仲却大是妙人。为了云集商贾,他竟然开设官妓,既交了税,又活跃了
经济,这大概是有据可查的最古老的娼妓历史。可喜那时孔夫子还没出生,也少有
遗老遗少站出来指手划脚,齐国为了图霸,经济上走了捷径也是无可厚非,现在人
再提古事,多半说管仲治国有功,哪里会有人管他是否开了妓院。两千年后,一个
老人强有力的说,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这样看来,管仲应该是只
很好的猫。

若想图霸,自然要自己身强力壮先,其次再讲究策略。那时天下乱的热闹,周天子
还在,却形同摆设,周围的诸侯只管起劲折腾,谁也不把他放在眼里。管仲却摆手
说,不不不,我们就是要扯了虎皮做大旗。祭起的法宝是尊周攘夷。这四个字在东
周以后几百年里掷地有声,后头的几个霸主走的几乎都是这个路子,倒并非因为管
仲率先给了方向,实在是因为周朝气数未尽,天道为之。

尊周自然简单,自己兵强马壮,当红炸子鸡一般,却主动亲近过气明星,任谁都得
感激涕零,推心置腹引为知己。周天子也是如此,马上就发了霸主证书,齐桓公这
才得以堂而皇之的主持诸侯大会。论语中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这句话后来也被
太史公引用,其实齐桓公大大小小合诸侯十多次,是五霸里面最多的一个。不知道
孔子说九合是什么意思,有可能是因为‘九’和‘纠’通假,还有可能是因为孔子
平常讲话大概齐,用‘九’字表示多的意思。哪天兴致上来,多说了两句,众弟子
纷纷记录,也没查查是否属实。不过论语不比春秋,谈话记录而已,在严密性上讲
究不了那么多了。

攘夷是指打击楚国,楚国是新兴国家, 鲜嫩活泼却不大懂事,一有点势利就自立为
王。王在那时是最高封号,楚一称王摆明要和周天子平起平坐的架式。其实楚国国
远地偏不通中原,看看楚辞就知道了,说话都不一个味儿,差远了的感觉。如果他
能在政治上也保持隔岸观望的姿态也就罢了,可惜强国如猪头美人一样,不甘寂寞,
稍有机会就要搔首弄资,上中原搞政治投资,显鼻子显眼的拉拢属国,这也太不给
周天子面子了。於是中原诸国只要想对周天子表忠心的,多半先拿他开刀。齐桓公
要称霸,自然要纠集一大帮诸侯讨伐楚国。

关于这次讨伐实在是马尾穿豆腐。那时楚国太强大,齐国拿他没什么办法,诸侯联
兵也没有胜券把握,不过这阵式还不能不摆出来。於是管仲出了主意,大队人马只
管锦旗招展,排在汉水河边吓唬人,管仲拟好稿子,站出来遥指楚王插腰大骂。管
仲的口才自是不必说的,无理尚能搅三分,更别说这回占尽道理,我想他一定骂的
热闹之极。楚成王听着听着就受不了,遣使上前说我怕了你了还不成吗?不就要岁
供嘛,我给就是。於是双方兵不血刃,采用了十分和平的手段解决了问题。齐桓公
争足了面子,楚成王毫发未损,皆大欢喜。不过后人稍加推敲就知道纯粹是表面文
章,中看不中用罢了,毕竟人家楚还是称王。其实齐桓公也很委屈,国力本来就较
楚国为弱,加之到处征战,比不得楚国励精图治来的结实,而且这次合的诸侯多是
些不经打的小国,北方的强国晋秦都没有参加,这种情况下,真要跟楚国打起来,
谁吃亏还不一定呢。只凭管仲的三寸之舌,楚王答应纳供,已经是很给面子的事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秦晋,这两个北方枭雄在齐桓之后纷纷跳到历史舞台的中间,
各有精采表演。不过他们都没有参加过齐桓公的霸主大会。这实在是齐桓的憾事一
件。

后人一说齐桓公必说管仲,盖因齐桓公知人善任,称霸全赖管仲。其实这样看法倒
忽略齐桓公本人的不同凡响处。我一直觉得齐桓为人坦荡豁达,性情可亲,是春秋
各诸侯中第一个可爱有趣之人。 曾经有人问我,春秋这许多英雄中,若能挑一个嫁
了,会选谁呢,我想了想,选齐桓公吧。

实在是因为齐桓公身上有一种从容放达深得我心,且别人俱不能及,站立于世,拔
剑四顾,最是一个万事不放心上的豁达丈夫。大概男人若一门心思的只管钻营进取,
虽说并非坏事,只是白白浪费了许多浪漫情怀。而类似的浪漫情怀多半是天生带来,
并非那种敏感细腻,也并非那种文才斐然,是胸中天地的潇洒豁达,这也是为什么
春秋我尊他为第一人。

说到齐桓公的豁达可爱之处,说说三个故事,若有心人拿了史记翻不出这三个典故,
千万别赖我妖言惑众,既然借史评人,稍微借用野史演义也是在理解范围之内的。

第一个是曹沫的故事。说起来这位鲁国的老先生来,应该是个脸皮不薄的角色。他
领着鲁国跟齐国打架,连败三回。齐鲁在柯地聚会的时候,他一定要随行,鲁庄公
说,你输给人家三回,还不知羞吗?曹沫说,你只管带我去就是,我有办法让齐桓
公那小子把吃我们的土地吐出来。

曹沫说的这般热闹,其实也并非有什么出奇至胜的法宝,就是在大家一团和气拜天
拜地的时候,他一个健步蹿了上来,以剑胁迫齐桓公,你要不还我的土地,我就跟
你一起死在这儿!类似的伎俩后头几百年里相当时髦,都是些流氓侠客,出没在庙
堂之上,潜伏在朝会之所,军队打不过就搞这种无赖手段。仗着自己命贱,多半能
得逞。曾有人尊曹沫为春秋第一个侠客,我倒不这样看,这老梆子不开好头,开创
这种不害臊的打法,之后一窝蜂的跟了一大批人,比较著名的有蔺相如,荆柯等人,
都是豁出性命不要的本拉登。男子汉大丈夫,五尺之躯,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决策
庭堂,智不如人,技不压众,只管靠着恐怖活动往回要东西,实在不大体面。

齐桓公吓了一跳,刀已经架在脖子上,这个时候自然不能逞能,连忙说行啊行啊,
你怎么说都行啊。曹沫眼珠子乱转说,你现在说行,将来反悔怎么办?我不放心,
要和管仲立盟才行!齐桓公一听,呵呵笑了,说,何必劳驾管仲,来来来,寡人和
你为盟!说着就真的举酒成盟。看到这里叹息再三,自问这等豁达自己是做不出的。
曹沫再刁钻也没话说,以这种下三赖的手段逼人家认输,别人不已为意,竟然自降
身份与你为盟,自己不羞死就不错了。这次齐鲁会盟之后,齐桓公马上就归还了应
诺的土地,那时的人即使质朴,翻脸不认的情况也是多有发生,齐桓公这般守信,
给足鲁国上下面子,所以后来齐鲁之间的关系直接进入蜜月期,这边齐桓公一举大
旗,那边鲁国立马闻风而至,毫不迟疑。可见成霸业并非都只靠兵强马壮,为人果
敢,内外归心也是关键所在啊。

再说说举火爵宁戚的故事。那是齐桓公在去卫国的路上,听到一个乡村野人在唱歌,
唱的乱七八糟的,不过歌词迂回,有郁闷之意。知识分子从那个时候起就是一副羞
答答的样子,想受重用多半不肯明说,一定要搞曲线救国,要你自己发现才好。大
概有才之人多半傲气,既耐不住寂寞又不肯随意迁就,锥处囊中,未破之前到底要
酸溜溜。此处不讨论宁戚的作风态度,总之齐桓公听了他的歌之后把他叫进来,一
聊之下发现原来是贤才一个啊,如何能不用?於是把他留在军中,准备回国之后封
官封爵。结果当天晚上的时候,突然改变主意,叫上小内侍点着火把,在行李中寻
找封爵的用品。小内侍问,主公这样匆忙,是不是为了要给宁戚封官啊。齐桓公说
是啊,我等不及了啊。小内侍说,前方不远就是卫国了,听说这个宁戚在那里生活
过,为何不去打听打听他的为人再封也不迟啊。言下之意,半路捡了个叫花子,纵
然舌头生的好,能说会道,谁知道会不会是骗子来的?齐桓公听了后,感慨道,你
知道什么,大凡有才之人多半不拘小节,我看他那个做派,关于他的流言蜚语一定
不会少了,我看重他的才华,至于别的,我不在乎,所以一定要现在封!读春秋读
到这里,几乎要替天下怀才之人感叹再三,资治通鉴说:审于音,聋于官。大概因
人而用并不算稀奇,魏文候用吴起,汉高祖用陈平,都是摒除瑕疵,大处着眼。但
象齐桓这样,一旦用人,连背景都不去调查,如此保护贤才的明主,可谓是凤毛麟
角了。

如果以上两个故事还足以体现齐桓豁达之处的话,那么现在要说的这个应该可以证
明了。

那时齐桓公已经是天下霸主,谁家有了倒酶事多半上来哭诉。北方小国燕就是这样,
燕在秦还北的地方,整天被一些未开化的民族骚扰,中原管他们叫蛮夷,一般史书
中一提蛮夷,它就多半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很能打,二是很该打。山戎就是这样,
很野蛮很能打,打的燕国几乎国破家亡。燕国国君遣使找齐桓公求救,齐桓公已经
是盟主了,当然要管人家长短,况且是燃眉之急,於是马上出倾国之兵前去救援。
当时有谋臣问,燕国国小地薄,又不是伊拉克,没石油也没钻石,我们这么老远过
去打了也没什么油水嘛。齐桓公正色说,你这话说的不中听,人家国家都亡了,宗
庙都毁了,我们还在这里计较蝇头小利,这像话吗?左右听了一个大红脸下去了。
有的时候我也想,类似的事情要摊到其他四霸身上,他们去不去呢?晋文多半不去,
那个老灯泡第一个利益第一的;楚庄也不去,他孩子气十足,不开心的事情不做;
宋襄更别说了,有那个心也得有那个胆子,有那个胆子也得有那个本事啊;大概只
有秦穆公还有可能,不过他是因为忠厚老实,心肠又软,与齐桓公的清清楚楚还不
尽相同。

帮助燕国攻打山戎自然是千难万难,蛮夷之族想都不要想一定顽劣不堪,又花样繁
多,看看诸葛亮七擒孟获就知道大概。总之齐桓公君臣一心,终于帮助燕复国,而
且把山戎也打跑了,白白得了五百里的地。燕庄公说,这五百里是您打下来的,我
不敢要,就作为齐国的领地吧。齐桓公说,哪怎么行,山戎和齐之前隔着燕呢,我
怎么好越国而有地呢?你刚刚伤了元气,这五百里就留着滋养生息吧。天上掉下个
林妹妹,把个燕公感激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拉着齐桓公的手相送,眼泪汪汪,依
依不舍,不知不觉就送到齐国的领地了。齐桓公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於是,齐桓
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史记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
又不是天子,只是和你一样的诸侯罢了,自古以来两国诸侯相送不出境,我怎么能
对你无礼呢?这样吧,就此划境,那边的齐地就算是你的了!这么一划又是五十里,
燕国自此北拓五百里,东拓五十里,终成大国,才得以在战国时代名列七雄。春秋
时期,各国之间寸土必争,齐桓公这般重礼轻利,屈指算算,就是放到之后几千年
里也不多几个。世人多半肯为了大利放弃小利,齐桓公帮燕复国,功已居高,本无
必要再如此低姿态,不娇纵就已经不错了,做人做到如此坦荡不能不说种极值了。

所以后人有人评说齐桓公仅仅是会用人而已,一辈子的功劳就是用了管仲,关于这
个评论,我很不能同意。大概霸主基业绝非一人之功,一个好汉从来都是三个帮,
有能人辅佐是情理之中,但自身的光芒并不因为一群贤臣而有所暗淡,史事一件件
排来,就知道谁是英雄谁是好汉了。

后来管仲死后,齐桓公也老了,身边一群宵小,死在相当无奈的境地。齐桓好色,
身边夫人众多,儿子也有十来个,后来竟然有五个当了齐国国君。自古国君之位是
单线传递,爷爷给爸爸,爸爸给儿子,现在突然五个兄弟轮番做国君,想都不用想
就知道齐国乱成什么样子了。这也就是为什么齐国的霸业也就一世,比不得晋文秦
穆有好儿子继承父业,霸业连绵几世。自来伟人的孩子多半不怎么样,大概太优秀
的基因都是突变来的,无法遗传。

齐桓的死几乎可以登上春秋奇特死亡排行榜,这么大一个霸主,竟然是饿死的。后
来儿子们争权夺位,把个齐桓停尸六十七天,无人过问,以至于尸臭生蛆,让人无
法靠近。叹息,这位英雄,就是结束,也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悲怆方式,世人多
有讥讽他的晚节不保,死的孤苦伶仃,不过我倒觉得这种谢幕使他看起来更加性情,
比厚殓隆葬来的色彩浓重的多了。也许我的这些评论来自对他的偏爱太多,不过也
是,读史是甘苦自知,什么样的人读就有什么样滋味在心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6-29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晋文公和秦穆公

把他二位放在一起,原因有三,一是他们出场时间一致,再是彼此渊源颇多。还有
一个我自己的原因就是,总觉得他俩功绩差不多,可以比肩,若有历史学家在看,
一定要骂我信口雌黄,因为一致的看法是晋文与齐桓相当。可谁让我偏爱齐桓,不
喜晋文,所以把他拉一个档次下来,心中却也十分欢喜。

晋文这人后半生精彩传奇,四十岁之前却白纸一张,面目不清,历史就是这样,你
若是毫无建树,即便你天生贵胄,它也吝惜纸张不肯为你作传立论,只要你惊天动
地的弄出声响来,就再也漏不掉你的身影了。

晋文的爸爸晋献算是半个情种,原因是爱上的女子骊姬比自己小二十岁,所以类似
的爱情不大具备说服力,而且又为了这样的所谓爱情逼死了自己的大儿子,可见这
样的父亲也是糊涂虫。大儿子申生本来是法定接班人,名列晋国十大杰出青年之首,
且血统高贵,是齐桓公的嫡亲外孙。为人白壁皎皎,在晋国拥护者颇多,他如果不
死,估计也轮不到晋文唱戏,可见历史看似无意却又丝丝入扣。

申生一死,剩下两个弟弟为国人拥戴,一个是我们的主人公晋文公重耳,另一个是
公子夷吾。说到这里,再插嘴一句,春秋时期大概夷吾这个名字很盛行,管仲就叫
管夷吾。

申生死后,晋献公越发由着骊姬折腾,於是晋国大乱,公子重耳和夷吾纷纷出逃。
夷吾逃的时候倒也罢了,重耳一逃十分不得了,因为朝堂为之一空,文韬武略,豪
杰一时之间争相追随。晋国的栋梁都跟着重耳跑了,前前后后好几十人,其中有五
个最突出的,他们是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这些人光留一个在身边就
是霸天下的班底,别说一下子这许多。由此可见晋文平常为人,一定是礼贤下士,
自己多半也是个有主张的,关键时候才有人撇家舍业的跟随。也因此可见,这人并
非不爱权谋,对晋君的位子只怕也垂涎以久,否则断不能花这样大的力气结交豪杰
挖晋国的墙角。

重耳出逃,去的是翟国,芝麻大的小国,却是盛产美女,翟君就赐给重耳一个极标
致的MM,叔槐。这个女子一定是美不胜收,於是重耳一班君臣在翟国安安心心的一
待十二年。这十二年里,重耳想来是自在逍遥,乐不思晋,却忙坏了我们另一位主
人公,秦穆公。

秦穆公叫任好,为人自不必说,名列五霸,一定是有两把刷子的。但在我看来,他
却是个老实八交的诸侯。心肠软,心地好,有时办点糊涂事,整个一生下来,忠厚
二字相送。

秦穆一辈子都在跟晋纠缠,曾经三定晋君,娶的太太穆姬是晋国申生的亲妹妹。之
所以先说秦穆公娶亲,是因为这里面藏有一位豪杰,就是大名鼎鼎的百里奚。就好
像齐桓公之有管仲一样,秦穆公身旁也多亏这位白里奚。但大多数英雄都有一个不
起眼的甚至黯淡的出场。百里奚也是这样,他竟作为穆公夫人的陪嫁人员。英雄不
堪其辱,半路逃跑,也没找到什么好的归宿,不过是跑到楚放马。说到这里难免感
叹晋楚君臣无眼,诺大一个好汉就让他在眼皮底下溜来溜去,竟无一人能用。后来
秦穆公访得其贤,不敢直接跟楚国要人,怕张其德而为楚先用,於是迂回婉转的用
了五张羊皮把他好像奴隶似的买了过来。春秋时期,英雄好汉多半不问出处,各国
之间英才交流好像现在IT精英跳槽一般正常,你是哪里人并不重要,关键有才华有
胆识就好,各国之间都是求才若渴,贤才要想见君王也并非难于上天,一旦入了英
主的眼,一步登天是再正常不过的。那时也没有人跳出来拿了:非我族类,其心必
异的大帽子压人。因为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各为其主,谁也骂不着谁是汉奸。

秦有了百里奚之后,国家大治,慢慢成了西方大国。与此同时,晋国开始乱了,乱
也乱的没有什么新意,无外乎弑君杀臣,朝廷之上疯狂洗牌。这时秦穆公就跳上历
史舞台的中央了,大凡英雄亮相一定是个乱糟糟的背景,若太平盛世,你一定要作
英雄出头,最后多半打到乱臣贼子一伙里,永世不得翻身,所以,乱世里方见英雄,
若有幸赶上和平年代,就应该相信命中注定你不得上窜下跳,安安份份的做个良民
吧。

晋乱,国中无君。一帮大臣乱成一锅粥。秦穆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定以小舅
子的身份管管老婆娘家的闲事。这时外面有两个晋君种子选手,一个是公子重耳,
一个是公子夷吾。两位公子都有贤名在外,一时之间秦穆公也搞不清楚该舍谁取谁,
於是派人前去探两位公子的口风。夷吾一见秦使,大喜过望,挤眉弄眼连说好好好,
让我们打回老家去,并许诺事成之后拿了河西八城来谢。秦使又见重耳,说明来意,
谁想重耳竟哭倒在地,说,我爸爸刚去世,我怎么能借助妹夫的兵马前去争国啊,
呜呜呜。这是重耳奸滑处,这样的举动难免让人对其真实度有所怀疑,表演的这样
充分,实在没有必要嘛。根据重耳日后的表现,不难推论,他并非不想得国,只是
时机未到,这时回国只会留下不孝恶名,弄不好还招致杀身之祸,於是把坏人推给
夷吾做。其实在我看来,这招棋是重耳走错,晋国新乱,不赶紧回去主持大局,偏
偏耻于借外国兵马,只想成自己贤名,竟置国家不顾,实非正大光明的做法。便不
想国家,也不替身边这些豪杰想想?真要他们跟着你一路颠簸直至老死不可?若说
现在时机未到,哪又为何在十一年后同样借助秦国势力一举得国?可见,现在是在
奢望以后有更好机会,后来发现再等下去人就老了死了,於是终於老着脸皮,重复
当初死活不做的伎俩了。

秦穆公听了两位公子的表现,想都不想,当然是立重耳了,这么懂事孝顺,哪里去
找这样的贤公子啊。这正是我喜欢秦穆的地方,为人简单敦厚,老实可爱,是五霸
里相当具有亲和力的一个。可惜所有的老实人都有一个毛病,就是不大刚愎自用,
或者说耳朵比较软。秦穆若当时听了自己的判断,早用重耳,秦晋之间也不至於兵
戈不断。这时群臣中有个叫公子絷的出列摇手说,不可不可,晋是邻居来的,又是
大国,当然是立个傻瓜对我们比较有用了!这人一定是商人出身,做事情之前利益
计较的倒也清楚,可恨秦穆也糊涂起来,想了想说,哎呀,你说的对啊,在邻国立
一贤君,对我国一点好处也没有嘛。於是改弦更张,立了夷吾。

秦穆一生并无大错,不过老是在关键时候被人说动,后头还有个老梆子烛之武,凭
借不三不四的一通言论就说服秦穆却兵叛盟,也是个猪头行径,此处不提。

后来夷吾在秦穆的帮助下入晋,成为晋惠公,却一点也不实惠,先是答应给秦穆的
八个城池一拖再拖,到最后干脆耍赖不给了。秦穆公看在是他小舅子的份上,就着
一大杯凉水咽下了这口恶气。再后来晋国大旱,晋惠公竟然厚着脸皮来要粮食。秦
国上下都主张不给,秦穆却说,哎呀,不要吵了,夷吾不好,跟百姓无关啊,人命
关天,我们正好粮食丰收,还是发点大豆高梁啥的吧。凑巧的是第二年秦国大旱,
秦穆暗自庆幸,多亏当初借给人家粮食,远亲不如近邻,现在也好意思张口。想不
到,晋惠公不仅不给粮食,竟然趁火打劫,引兵来攻。气的秦穆公三天两头的跟晋
惠打战。看到这里难免奇怪,惠公为人这样不诚,不信,不果,不智,年轻时怎么
可能会有贤名?难道是年老智昏?百思不得其解。估计那个时候秦穆公也一定后悔
当初没有立重耳。看史看到这里,才算明白一个道理,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万事
不要太过在利益上推敲,算来算去,天道不爽,都是算到自己头上。公子絷说服秦
穆立夷吾的时候,所持论点是,要想成霸,一定要阻止别人家成霸先。这说法看似
热闹,其实破绽百出,大抵,若想出类拔萃,必须自己不同凡响方可,只管做站在
鸡窝里的那只鹤有什么意思。秦穆这棋走的大错特错。

夷吾登位之后对秦穆公尚且以怨报德,更别说对自家竞争对手了。他才不管重耳不
肯得国是真心假心,只管派出刺客杀了这小子再说。重耳接到线报,仓皇出逃,临
走时还没忘对自己美貌老婆说,我这一走不晓得什么时候回来,所以不反对你再嫁,
不过一定要等我25年啊。看到这里,忍不住大笑,这个老梆子,自己五十几岁了,
能不能活25年都是问题,明明让人家死守,却亏他说的出这般厚脸皮的话。他老婆
也是伶牙利齿的,接嘴说,我现在就25岁了,再过25年我50岁了,牙都没了,你让
我嫁谁去?你放心吧,我等着你就是。重耳一生都是遇到贤夫人,这位叔槐就大是
可爱,虽然话语不多,不过可见是个聪明伶俐的姑娘。后来重耳的几个孩子都十分
能干,于他娶的老婆都很聪明有很大关系。这点上,齐桓就比不上他了。

重耳这一走,就开始了七年的周游列国。一路上经历国家许多,一直以为行千里路
与读万卷书同样重要,重耳日后成霸主,很难说不与自己这么多年的流亡有关。孟
子也说,大丈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重耳逃亡十九年而志向不该,这点上说,也
是难得之极。不过他这一路上人情冷暖很见了一些,先饱受了挫折,然后才提炼了
性情。不过遭受白眼也怨不得旁人,自己是政治流亡,有没有政治前途还两说,晋
国初定,又是大国,你领一帮贤臣不回去建设四化,只管到处搞外交收集政治资本,
怎么看都不象堂堂正正的行为。所以有些国家不喜他也是情理之中,可惜重耳心胸
并不十分豁达,把亏待他的国家都一一记在心里,一旦成了气候,有怨报怨,有仇
报仇,至於别人的恩德他倒忘的干净了。太计较得失,这也是我觉得他比不上齐桓
的地方。

终於在国外流浪十九年之后,重耳来到秦国,见到了秦穆。双方都是英雄,一见之
下难免猩猩相惜。秦穆高兴起来,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重耳,这个实在有趣,因为
秦穆娶的是重耳的妹妹,现在重耳又娶了秦穆的女儿,看似亲上加亲,可惜乱了辈
份,以后应该叫妹夫还是岳丈?这个秦穆着实糊涂,不过反正是联姻,大家只要都
满意就顾不了那许多了。

这样,秦穆就帮自己的大舅子,也是新出炉的爱婿重耳,发兵四百乘前去夺国。那
时晋惠公刚死,现在做朝堂的是重耳的侄子,晋怀公。说起这个怀公,竟然是重耳
新婚太太的前夫,哎呀,这个乱啊,总之,新仇旧恨,时候来到,重耳卡嚓卡嚓杀
了怀公,坐稳了晋国第一把交椅,一个风云人物就此诞生,就是晋文公了。

这世界之上,向来是既生喻何生亮,针尖对麦芒的人物往往同是英雄。而英雄之间
惺惺惜惺惺的也有,但捉对斯杀也不少。还好,秦穆公天生的没心没肺,所以晋文
一登台,他老人家就场间休息了,无怨无悔,相当恬静自然,毫不抢戏,穆公这点
来说就是上上之人,毕竟安时达命的古今能有几个?

且说晋文领着一帮豪杰十九年后终於得回故土,喜悦之情可想而知,大家又都摩拳
擦掌,憋了十九年的才干,一定要释放出来才肯罢休,於是晋文在位短短九年,却
做下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一桩接一桩,几乎可以说马不停蹄。

说到这里,说说晋文手下的文臣虎将,五霸之中,就数晋文的人多。扳开指头数数,
个顶个的出类拔萃。有时也想,那时的山西当是出人的地方,别的没有,能人智士
绝对的济济一堂。以至於后来三家分晋,分来划去竟也不缺人,所以韩魏赵,也都
是响当当的角色。这和齐桓手下只一个管仲逞能大不相同。叹息,怎么神秀那时都
跑山西那疙瘩去了?后来到了战国时代,风水轮流转,齐鲁之地也开始出人,不过
出的是孔子孟子孙子,可见晋陕之地出霸臣,齐鲁之地出圣人。呵呵,因为自己家
乡的缘故,拐个弯吹捧一下。

晋文一登位就碰上一件大事,原来天子之家出事了。周襄王的弟弟看上了周襄王的
老婆,於是如此这般勾搭成奸,把个周襄王给赶了出来,流落街头。那时晋文正在
家捉摸着如何称霸,大臣们说要尊王攘夷,可平白无故的没个话头,怎么上去献殷
勤。正冥思苦想,天上掉下个粘豆包。於是打点精神率领兵马前去勤王。当然好事
不能让你一人全占了,谁也不是傻瓜,秦穆这时也提兵河上,都知道,谁抢了周襄
王这面大旗,谁就能号令诸侯。偏偏这个晋文想拔个独筹,於是派人跟秦穆说,寡
人已经代君之劳了,不敢再麻烦你远征。这明明是独占独食,秦穆却不已为意,嘿
嘿笑说,我本来以为你们刚刚立国,百废待兴,现在看来既然你们有力气,我就不
去了吧。这个秦穆相当的老实本分,百里奚听了后不乐意了,说,周襄王是个香饽
饽,谁不惦记着上去咬一口啊,晋候想吃独份,这也太过分了,虽然我们关系不错,
不好意思抢功,但起码可以平分啊。秦穆说,晋文这孩子不容易,漂泊这么多年了,
有点功就现让给他吧。说罢,鸣金收兵。只此一件事就可见晋文秦穆为人,一个利
益第一,一个忠厚老实,虽说各有本领,但人品上讲,我排秦穆在晋文之前。

晋文勤王成功,好处自然是大大的,获得周襄王亲自颁发的方伯证书,从此堂而皇
之的成为霸主。其实五霸之中,拿到那个证书的,也就齐桓和晋文两人罢了,这也
是为什么后人多把他二人相提并论。

他们俩走的路线表面上都是尊王攘夷,但晋文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步步为营,方
伯是打出来的,而齐桓在时,齐国的兵力并非举世无敌,所以连和楚国正面交锋都
不大敢,所以多半讲究德柔天下,恩威并用,可见历史越往后走,越看重势力,到
了秦扫六合的时候,就完全是赤裸裸的征战,连表面文章也不要作了。

晋文在位九年,大概只歇息了一年,其余时候都在外面征战,这才成就霸业。晋文
在中原称霸的时候,秦穆也没闲着,把西部的几个少数民族全部消灭了,大大小小
二十几个国家,史称西戎伯主。后来晋文死后,周襄王曾一度想给秦穆颁发霸主证
书,但鉴于那时晋文的儿子晋襄守业有成,晋国势力还在,不好对秦穆表现的太亲
切,於是仅仅颁赐遣使道贺。后人把他列入五霸之一大概也是看在他西戎伯主的份
上,其实秦穆本人倒并未在中原大合诸侯。

在我看来,秦穆是个不甚清楚的贤君,心地善良,做事多为他人着想。为人实在,
虽然有时出昏招。大概他还怕老婆,动不动就我们夫妻如何如何,春秋以来也就他
老把老婆挂嘴上, 年老之后又疼爱女儿,幼女嫁后,想念成疾。凡是敬老婆疼女儿
的男人多半可爱,性子也相对於来说温和,即便有才能也不大咄咄逼人,秦穆正是
这样。相比之下,晋文虽然名声响,但为人虚伪急功,越到老年脾气越大,怨仇必
报,并非仁主,在位九年而已,时间太短,亏得手下的一帮贤臣,才打下晋国一番
基业,所以是个人物,但稍逊齐桓一筹,与秦穆并列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6-29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宋襄公和楚庄王

五霸写到这里是最后两个了,其实按时间来算,应该是齐桓,宋襄,晋文,秦穆,
楚庄。拖到这会儿才提宋襄,是因为这人只算中下之主,耗费笔墨多少有点不甘心。
而且把宋襄和楚庄放一起,实在是委屈楚庄了。不过为了节省篇幅,就姑且这么草
率一回吧。

要说为人最好看的是齐桓,为事最好看的是秦晋,那么宋襄这个霸主实在是最莫明
其妙的了。一直就是想不明白,怎么也能把他扔到五霸里头,宋襄摆明和其他四霸
不是一个档次。放眼春秋,比他功高明显得比比皆是,晋襄,晋景,楚成,秦桓都
是上主人选,且其中也有主盟的人,就算以前提过的郑庄,为人坦荡机智也不晓得
比宋襄强几百倍了。大概评选委员会搞平均主义,每个国家只分一个名额,所以才
扯上宋襄。至於另一种版本中,以吴越之国充数,我认为不妥,那两国不通中原,
历史又短,折腾了几十年后就不见踪影了,连战国都撑不到,实在是不够拽。宋起
码还算是老牌诸侯,所以既然人家说宋襄是霸主,姑且在这里也评论一下吧。

宋襄为人只四个字:志大才疏!

宋襄做公子时应该是个不错的青年,当时他老爸去世,他作为法定继承人却想让位
给更加贤良的公子目夷,后来公子目夷不答应,他勉为其难成了宋襄公。光看此举,
这个宋襄一出场象形还是比较高大的,难怪齐桓管仲都被他骗过,一致认为他是个
霸主苗子,齐桓还把自己最心爱的儿子托付给他。其实宋襄走的是方仲永的路子,
以神童开始,以猪头结尾。

宋襄在位几乎没有做什么让人舒展的事情,一心的急功近利,把齐桓放在嘴上,立
为榜样,事事赶学比。其实齐桓用了二十年富国强兵才敢出来当个霸主,而宋襄自
己国小民贫,不费些心力搞搞建设,军队还没有多少,就想登坛主盟,实在有些不
自量力。

前头说过几位霸主走的路子都是尊周攘夷,偏偏到了宋襄这里就要弄些古怪出来。
竟然出了馊主意要跟楚商借他的属国一些过来立盟。这当真是最最可笑之事,宋襄
说,这叫借楚力以聚诸侯,复借诸侯以压楚。看似借力打力,万无一失,岂不知楚
成王为人最是老奸巨猾,且凶残暴躁。表面上答应说好好好,其实到了会盟鹿上那
天就开始装糊涂。宋襄一个劲儿的挤眉弄眼,楚成只管摇头不知。宋襄这时就按捺
不住不住,只好自己说,我看既然大家都来了,我就来主盟吧。说着就想上台。看
到这里就明白宋襄起先的让国多么假猩猩,既然这时不肯神定气闲,年轻时的让国
也是虚情假意,作戏而已。楚成王听宋襄这样说,心里乐的开花一般,举手一招早
就准备好兵马一哄而上,把个宋襄活捉过来。回头问台下诸小国说,你们是拥护宋
襄还是拥护我啊?台下的各国诸侯这时都傻了眼了,谁不要命了敢说个不字,於是
大家纷纷说,当然是拥护楚成王您了。於是楚成哈哈大笑,上台主盟,然后再把个
宋襄公小鸡一般拎在手里起兵围宋。看到这里,呜呼,自来霸主有这么丢人的吗?
平白给人做了嫁衣裳,还觉得自家怪不错的,分明就是左冷禅的前世,把个封禅台
打扫的一尘不染,只等岳不群来光辉亮相,光看这一出,怎么可能把宋襄放进五霸
啊?唉,评审委员何其瞎也。

楚成这一手剑虽然使得阴险,不过算不得他强盗,只怪宋襄自己猪头,把个霸主亲
自送到楚王面前,对手既然这般客气,要我是楚王,也只能却之不恭了。后世评霸
主,怎么不算上楚成?人家这也是主盟过的啊,呵呵,即使手段不光彩,到底比猪
头要体面些,一笑。

后来宋襄气得咬牙切齿,自然要报仇雪恨,领了兵来和楚国相抗。自己兵力不强也
没什么大不了得,搞笑的是,军中却竖起一面大旗,上写两个大字,仁义!自己念
念有词,楚国兵甲有余,仁义不足,寡人兵甲不足,仁义有余。看到这里几乎笑倒,
这个宋襄难道是第一天在春秋里混的?纯情的倒好像从琼瑶剧中直接蹦出来的一样,
带兵打战,刺刀见红,说说仁义做做表面文章倒也没什么,但拿了仁义做护身灵符,
以为有了它就所向披靡了,还有这样的傻瓜吗?只叫后人笑掉大牙。

历史多半如戏文一般,粉墨登场,本来就是供作谈资,否则也没有今天这一大篇文
字,所以后人笑笑也没什么,那时可把个楚军元帅成得臣给笑坏了。我想两军对垒
中,他一定天天爬了高去看宋军营里的那面大旗,然后笑的上气不接下气。

楚军看宋襄这般单纯,就越发不拿他放在眼里,只管养足精神,太阳升的老高,指
挥大军开始渡河。宋国大将公孙固这边一看,高兴的早饭都不吃了,趁楚军渡河一
半,领兵击之一定感觉不错。谁想宋襄一口吐沫吐过来:呸,你就知道偷袭,人家
渡河渡了一半,上去撕打太不仁义了,别害了我一世英名啊。宋襄这里只管仁义,
那边楚军已经慢条斯理的过河了,过河之后又旁若无人的开始摆阵,公孙固说趁他
们乱烘烘,我们正好一举击之。宋襄公拿眼睛一瞪他,手指仁义大旗说,这两字认
得吗?仁义,知道吗?其实要不是宋襄如此迂腐不堪,宋国不至于一败涂地。宋国
当时并非没有良臣,定国有公子目夷,率兵有公孙固,都是聪明果敢之人,若能专
心理国,不下十年,宋国一定好过现在许多,那时再图霸也好,报仇也好,何至如
今这般被动。偏偏碰上个宋襄公,好名而无实,轻信而寡谋,想都不用想一定死的
很难看。果不其然,光有仁义不顶事,宋国兵败,仁义大旗被楚国抢了去,宋襄也
伤于这次战役,死在这之后不久,临死前只怕还在不停的念叨两个字,仁义、仁义、
仁义、仁义。

孟子说,以力假仁义者霸。毕竟势力为主,仁义为辅。晋文对垒楚军时曾经退避三
舍,但到底是自己兵强马壮,才有这等闲心把事情做的流光水滑。自来都是有了枪
杆子再勾划表面文章,得人心者若手无寸铁,只怕也得不了天下,所以在弱肉强食
之世,兵多甲胜才是硬道理

后人说宋襄假仁假义,我看他只怕是真仁真义,只是太实在了,放在五霸里头委屈
他了,应该放进圣人行列才是,呵呵。

说完宋襄再来说楚庄王。这篇五霸闲话,以齐桓始,以楚庄终,头尾两个英雄呼应,
倒也符合霸主气概。

楚国好象横空出世一般,似乎一立国就是大国,兵强马壮,历代楚君又都是争强好
胜之人,而且楚国人杰地灵,猛将良臣层出不穷,所以楚国在春秋时期一直就保持
比较稳定的优势,虽然期间或有政治动乱,但总归是不伤元气。

楚庄刚出场时,是个败家子的模样。只知道在后宫里玩,当楚君三年,不出号令。
一帮老臣急得要命,他却不慌不忙的说:三年不鸣,鸣将惊人!这八个字说的毫气
干天,到底是一代霸君,锋芒毕露。大抵,说类似的豪言壮语并非难事,就算完颜
亮也写过:立马吴山第一峰。但做到了便是霸主,做不到就为笑谈了。楚庄自然是
说到做到,马上疏远女色,摒绝歌舞,一心一意的治理起国家。

楚庄用起心来,带领军队四处征战,几年下来几乎就和晋国平分了中原各小国。楚国
因为地偏人悍,向来被中原视为蛮夷,前几位霸主都是拿着他当靶子给周天子表衷
心的,后世的御用文人也不喜楚僭王号,多唾为乱臣贼人。所以楚庄出身上就较其
他几位霸主艰难一些。若不是结结实实的打服了几个国家,后世的人估计也不会把
他名列五霸之内。

楚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的体谅人情,宽厚豁达,有霸气却不骄人,处王位却善察民
情。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绝樱大会了。

那时楚庄刚刚平息国内的动乱,开了盛大party,文臣武将高兴起来一直饮酒到天黑。
大概楚庄也喝的差不多了,就招呼自己的妃子们出来敬酒。正喝着呢,突然停电,
一时之间漆黑一团,这时就有个将军酒后失态,顺势去摸了楚庄妃子许姬的小手,
那妃子也不含糊,是个烈女来的,反手就把这个登徒子的帽带揪了下来。然后快步
把证据承交楚庄,哭泣说,一定要还我清白啊。楚庄一听,酒也醒了大半,连忙招呼
说,等一下点灯,天气热,大家都把帽子摘了岂不喝的痛快?此言一出,估计两个
人大惊失色。一个是许姬,一个是咸猪手的将军。二人各坏鬼胎,百思不解。宴后,
许姬发起脾气来不依不饶。楚庄劝她说,本来好色就是人之常情,你长的美,人家
才想调戏你啊,再说,喝成那个样子,我还把你们叫出来,也是我不对,红素手,
黄藤酒,哪能这么考验大家啊,席间都是功劳赫赫的将军,我不能为了你的名节就
伤了他们的心啊。况且,他不也没怎么占便宜吗?楚庄这话说的是霸主气象,凡事
多先责自己,再推及他人,自然就会体谅别人二三。世人若遇同样之事,多想,MD,
敢打我女人的主意,真是不想活了。只怕立刻拔出刀子上去喀嚓了。其实从对方角
度一想,酒后失态固然不好,但不必一定要假设是针对自己,调戏自己的女人当然
不敬,但君主为事非寻常之人,一件事情如何处理,低下只怕成千上万的人看着呢,
所以从大处着眼,不拘小节才是伯主气概。当然,也有一个可能,楚庄本来就不大
喜欢那个妃子,所以不大在乎她是不是被欺负,呵呵,玩笑。

后来这个酒后失德的将军终于在一次征战中身先士卒,以死殉国。临死之前把详情
告诉楚庄,楚庄很是感慨一番,事后也厚葬这位将军。可见这人也是明白清爽的,
知恩识报,不失为好汉一条。

楚庄一生南征北战,五个霸主中他应该算是比较能打的,而且多是亲自带兵出去,
所以我印象中老觉得楚庄是个年轻人,智勇双全,开朗豁达。

楚庄战事很多,值得一提的是有次围宋,大兵压境,连围了几个月,宋军弹尽粮绝,
宋民饥困交乏。楚庄并不知情,只想快快取了城池,所以攻城甚急。宋国的大臣华
元冒死跑了来见楚庄,告之实情,说到城中百姓易子而食,几乎泣不成声。楚庄周
围的谋臣说,太好了太好了,宋军撑不了多少时候了,我们正好一鼓作气!楚庄却
摆手说:华元告诉我们实情,是个君子,我平时最敬佩这类人。况且宋国如他所说,
已经这副田地,我又怎么忍心再加兵于他呢?说罢与华元为盟,全兵而退。凭心而
论,楚庄此举最有齐桓之风,虽然也是利益当先,但毕竟重人轻城,完全是个仁主
风范,比晋文因出亡时受到冷落而灭曹卫两国,宋襄为会盟迟到而杀诸侯,都要宽
厚仁达的多。

大凡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要想领导群雄,除了自身得有两把刷子之外,也要
厚施于人。只顾拿了大刀逼人就范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本事;只顾拿了小恩小惠收
买人心也算不得长久之计;关键时候能取舍清楚才是真英雄好汉。这也是为什么春
秋我尊齐桓第一人,五百五十里让燕一事就足让后人望其项颈,以德施天下才是霸
主所为。宋襄似的立面大旗说仁义,晋文似的以武力压迫小国,秦穆似的遇事糊涂,
都非霸主大节所在,虽然齐桓并非尽善尽美,小节上很有亏损,但只在心胸气象上
来说,他是无可挑剔的。

剩下的四霸里,楚庄最有齐桓之风,是个好色好玩甚至漫不经心之人,但心肠仁慈,
不计较得失,且心胸豁达,每每大事上总能从善如流,在位的几年,周边小国臣服,
楚国的大事上没有丝毫不妥,后来楚庄死后,楚国政权平稳过渡,这是齐桓所不及
的地方了。

所以五霸里我最喜欢齐桓楚庄,其次秦穆晋文,再次宋襄。

后记

五霸写到这里十分辛苦,凭心而论,五个人物分得笔墨并不均匀,喜欢的难免多说
两句,不喜欢的恨不得一笔带过,特别是到了最后,战线拉的太长,也有些力不从
心。不过磕磕绊绊到底是写到了后记,也算是有了像样的结尾。

给所有看到这里的朋友鞠躬,有耐心如此,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也给两千年前的五位英雄鞠躬,一生事业好看,才会让我有闲心在这里满嘴跑舌头。

想起孔子写春秋,通篇一万八千字,我这里,五个人物就罗哩罗嗦的写了这么一大
篇,杀读者时间,汗颜,罪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7-10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啊
怎么没人看啊
我来支持

有机会写多一些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ayzw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3-5 12: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不错
支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ibm-wli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3-18 21: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愧是斑竹啊!学文法的吧?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4 15:22 , Processed in 0.20641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