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89|回复: 0

经济学百年回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4 00: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卡尔•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奠基者
在古典学派的基础上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并因此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的设想。
马克思无疑是本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并且是最有实践意义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他的三卷本的《资本论》中,他在世的时候仅于1867年出版了第一卷,其余两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
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曾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充分的肯定。
然而,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其内在矛盾,例如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生产基本制度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是不可克服的,因而必将要走向灭亡。马克思论证了既能使生产力发展得更快、又能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新型社会制度诞生的必然性。
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经济思想中处于枢纽性地位。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所以成为商品,关键在于社会分工条件下的交换,由于社会分工的本质在于私有制,因此他认为商品的一系列内在矛盾,如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都是由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换一种说法就是,生产者的产品很难全部被社会所接受。马克思特别关注这一基本矛盾所造成的巨大社会浪费。在《资本论》第二卷里,马克思从高度抽象的层次上把社会生产部门分为两大部类,认为只有两大部类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但由于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这样的比例关系总是不能顺利实现的,于是产生了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且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内是不可能解决的。因此,马克思从较为抽象的层面设想了一个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社会将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于各个部门的、消除了经济危机的、人能全面自由地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的经济学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和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思想。
世纪之交,回顾一下百年来经济学的发展、其中包括百年以前,但对百年来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都极具影响的事件、人物、理论、观点,对于我们思考百年来的经济发展,理解当前的经济现实,展望未来的经济走势,应当说是很有意义的。
亚当•斯密:市场经济理论的开山者
以利己心、比较优势、自然秩序为枢纽,开创性地提出了市场经济。
当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经过艰苦的体制比较和体制探索,最终几乎都选择了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不能不由衷地感谢1723年生于苏格兰的亚当•斯密,钦佩他经济思想的伟大。他的最伟大思想贡献,就是证明了市场经济是富国、从而也富民的康庄大道。
斯密从以下三点入手,展开了对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高效性的论述。首先是利己心。在斯密看来,每一个人自然是他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断者,因此应该让他有按他自己的方式来行动的自由。人们虽然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却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即公共利益。其次是比较优势。斯密以一个极其简单的例子,阐述了这一极为深刻的道理。他说,在狩猎社会,一个人如果发现自己更擅长于造弓箭,于是他专门造弓箭去换猎物,就比他既打猎又造弓箭效率更高;另外一个人若发现自己更擅长于打猎,那么他专门打猎去换弓箭,则比二者都干效率更高,这样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进行交换,不仅对自己效率更高,对社会效率也更高。斯密(包括大卫•李嘉图)进而把比较优势原理扩大到世界范围内,主张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最后,基于上述分析,从哲学层面上斯密主张自然秩序。所谓自然秩序,即是说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秩序,这种秩序要比人类人为地创造出的秩序优越得多。当他把自然秩序的规则运用于经济事务中,他发现,经济事务中各种动机的自然平衡更为有效地发挥着作用。因此,斯密反对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一般事务进行干预,他主张保护私人产权,主张政府扮演“守夜人”角色的自由市场经济。
这就是斯密关于市场经济简洁而极富洞察力的论述。
边际效用学派:如果离开了“边际”,你将不知道企业的利润从哪里来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和论文中大量的“边际”,使人不能不感叹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发生的边际革命影响的深远。
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的代表人物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在曼彻斯特、在维也纳、在洛桑那样几种不同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研究,竟会想到同样的概念,可见这个概念不同寻常。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讲到边际革命的先驱者德国人戈森。戈森研究人类的功利、消费和享受。戈森定律有二:第一定律是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原则。通俗地讲,当人们饥饿时吃馒头,第一个馒头效用最大,第二个馒头效用次之,依次递减,如果第三个馒头刚好吃饱了,第四个馒头就是负效用了。第二定律是享乐均等或享乐最大定律,即最大限度的满足来自于对满足需要的各种消费物的均等享受。作为这两个定律的一个推论,即在原有欲望已经被满足的情况下,要取得更大的享受,必须发现新的享乐和扩充旧的享乐。
使戈森思想得以光大,使边际效用广为人知的,是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
杰文斯,英国经济学家,他在187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一个“最后效用程度”的概念,即增加一个最后消费量对人的满足程度。
门格尔,奥地利经济学家,他从人们对财物满足欲望的强度的主观评价中引申出价值,提出所谓欲望满足递减率。
瓦尔拉,法国经济学家,他承袭了其父价值决定于稀少性的思想,并把稀少性解释成人们消费一定量消费品时最后的欲望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实际上就是后来的边际效用。
后来,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都采用了边际分析。
再后来,边际分析成为现代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概念,极为广泛地被使用于经济学教科书和经济论文,以至如果离开“边际”,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将不知如何撰写。
约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凯恩斯革命使自斯密以来的市场的自发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扩张性财政政策成为经济政策的主要取向。
在经济学界由衷地钦佩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经济可以致富的思想的深邃的时候,我们同样不能忘记凯恩斯,因为正是“凯恩斯革命”,使他的经济思想发生了西方经济学中自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之后无人匹敌的影响。
1936年1月,凯恩斯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首次区分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先例,否定了自古典学派以来的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基本假设,提出了有效需求的理论体系和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以减少失业、治理萧条的政策主张。如果说全部经济学所作出的孜孜不倦的努力,都在于寻找供给和需求的均衡,而凯恩斯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一反传统的司空见惯之观点,着力于从需求入手去促成均衡,并且为需求管理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完备的理论体系,使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革命。
有效需求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枢纽性概念。他用这一概念去解释萧条,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
凯恩斯旨在通过消费解决生产问题。他的系统的见解是:
(1)在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厉害。
(2)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都是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的。
(3)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对边际消费倾向影响甚大。
对于如何走出萧条,凯恩斯提出了大致如下的政策性建议:
(1)由于萧条时期,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更多不确定性,信心不足,因而利率政策通常效果甚微。因此,主要经济政策是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维持足够的总支出水平,其中特别是投资的增长,推动经济增长,提升经济信心。
(2)扩张性财政政策,通常可以发挥乘数效应,即已有的就业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决定乘数大小的两个因素是,投资项目的产业关联度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就越大,反之则越小。鉴于收入低的人边际消费倾向较大,凯恩斯主张通过收入的重新分配,增加消费倾向,使得一个较小的投资量就可维持其特定的就业效率。具体可采取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等。
(3)政府应制定强有力的鼓舞人心的措施,与公众保持密切联系,以得到公众的拥护。
在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支持下,需求管理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看好的宏观政策选择,并且带来了战后相当长的经济持续发展,因而被誉为“通向繁荣的经济学”。
弗里德曼:货币学派的集大成者
鉴于凯恩斯经济政策的负面效应,弗里德曼重新倡导自由主义,恢复了货币和货币政策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名声大躁的背景是长期的凯恩斯主义旨在解决失业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负面效应: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或交替上升。弗里德曼的贡献就在于对这一现象给予了全新说明,恢复了货币和货币政策在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讲到失业和通货膨胀的相互关系,不能不讲到著名的“菲利蒲斯曲线”。菲利蒲斯曲线是英国人菲利蒲斯以英国近一个世纪(1861—1957年)的经济数据为依据得出的一个纯粹统计方面的看法,即失业率和工资变化速度(也可以理解为通货膨胀)可以互相替代。具体地讲,就是工资增长速度加快时,失业率就会下降。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设计,虽然在菲利蒲斯曲线产生以前,但却以通货膨胀与失业二者之间可以互换为暗含条件。
然而,本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生产停滞”加“通货膨胀”,却使人们对这种简单的替代关系发生了怀疑。于是,弗里德曼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所谓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和任何一种通货膨胀速度都可以并存。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大会上,弗里德曼重申了以下的思想:
(1)通货膨胀速度的快慢对就业问题毫无影响;
(2)影响就业的不是通货膨胀的绝对水平,而是通货膨胀的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因此,弗里德曼主张“单一规则”,即为了保持物价稳定,国家尽量解除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政府需要采取的唯一政策,是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期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水平。于是,古老的货币数量论,即商品的价格决定于流通的货币数量的理论在新的形势下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被称作货币主义。
供给学派:为解决滞胀另辟蹊径
减税,刺激供给,解决滞胀,是供给学派继续解决凯恩斯经济政策负面效应的基本点。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给供给学派创造了一种机遇,使得这样一个尚在发展中的“异端”学派,异乎寻常地受到了当时美国政府的垂青,其代表人物拉弗等也成为“自三十年代凯恩斯以来最迅速地施展了政治影响的经济学家。”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美国把供给学派的理论变成政府的政策,是在里根当政的年代;其实早在1962年,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芒德尔就针对美国政府出现的国际逆差,提出了减税的政策主张。当时美国政府也认为芒德尔的理论是有道理的,但未将其变为政府的政策。
阿瑟•拉弗先生的杰作“拉弗曲线”,使供给学派的观点和政策主张,以简洁而明快的方式迅速传播。这条曲线描述了一个无可辩驳的真理,即超过一点以后,提高税率将会强烈地抑制纳税者的经济活动,以致税收会减少,但当税率降低到某一点,人们认为值得生产,税收反倒更多。据此,供给学派试图通过减税给人们以更大的税后刺激,促使人们更努力地工作,更多地投资,更好地发明创造。他们认为,人们的这些行为,会提高生产率,增强经济实力,降低通货膨胀。
1981年里根就任总统后,实行了一系列体现供给学派的精神的政策,虽然没有取得其在竞选时所承诺的美好结果,但从长远看,则如同国内外不少学者指出的那样,正是这种政策效应支持了美国自90年代以来所保持的经济长期繁荣。
萨缪尔逊:西方经济学有史以来最大的综合
萨缪尔逊对经济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使他名扬四海的是他的《经济学》教科书,该书首次实现了宏观、微观、财政、货币等一系列现代经济学研究成就的综合。
萨缪尔逊的名字,在所有从事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学学习的人们中,几乎无人不晓,这都是由于他写就了风靡世界的教科书———《经济学》。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三次综合,但是最大的综合要算萨缪尔逊。萨缪尔逊自己称之为“新古典综合”,即传统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的综合,从70年代起又综合了对凯恩斯主义不满的经济学家的观点,如承认“货币重要性的再发现”,加进了货币主义与货币要求的章节,故又称“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综合”。
英国学者埃里克•罗尔在他所著的《经济思想史》中对萨缪尔逊的《经济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萨缪尔逊是驰名世界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的著者。此书行销最广,译本甚多。该书1948年出版以来,定期修订重版。作者写此书时,它已重版八次。此书非常成功。它标志着和传统结构与科目的彻底决裂,不仅反映出凯恩斯思想的影响,而且对该书介绍、提出的宏观经济分析的建立与进一步发展大有促进作用。此书的分析解说,约有一半的篇幅(重要的前一半)专用于阐述国民收入的性质及其决定,收入、就业机会与价格水平是怎样波动的,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怎样能使总量分析体系能良好地继续起作用。其余一半,专门介绍微观经济学,讨论由什么决定各种货物的相对价格,和什么决定国民收入的总量分析以及分解成为各种货物与劳务的问题。”罗尔的这段论述,可算是对萨缪尔逊的经济学周到的介绍。
发展经济学:首开专门研究发展与增长问题的先河
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揭示增长之源,“二元经济”、“创新”、“起飞”,是描述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键词。
人们广为知晓的是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的含义是:有一个按传统路线经营的农业,它使用了大部分劳动,其显著特征是自我维持。一个是现代的倾向市场的部门,主要是工业生产。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来自后一部门,它的发展通过农业的无限供给劳动的支持,并且工人接受适应不发达农业地区的生活水平和风俗的低工资。现代工业部门的利润使储蓄增加,提供发展所需要的金融资本。
刘易斯的另一个贡献是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他对发展中国家欠发展的原因进行了两个层面的分析。直接层面的原因有三:一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努力,二是知识的增长及其应用;三是人均资本和其他资源的增加。深层次的原因是制度、观念和环境。所有这些,都体现在他的《经济增长理论》中。
讲到经济发展,不能不讲到影响颇大的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有经济发展。熊彼特所讲的“创新”包括引进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与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他认为企业家的天职就在于创新,如果不能创新就不是真正的企业家。当然,没有以创新为天职的企业家,社会经济也就不会发展。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一出即博得广泛赞赏,今天也为处于改革开放之中的我国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耳熟能详。
研究经济增长的另一位是以“起飞”闻名的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他的主要代表作《经济成长的阶段》中,罗斯托提出,所有社会从其经济发展程度来看,都处于传统社会、“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经济成长成为社会的正常情况、以及高额群众消费阶段等五个阶段。
科斯和诺思:举起新制度经济学的旗制度是经济学发展的内生变量,率先的制度变革,可以得到超额回报。
新制度经济学是最近20年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定规划者及制定制度者本身,也是符合新古典主义中具有稳定偏好,理性,寻求最大化行为假设的。
罗纳德•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举世无双的理论巨匠和创始人,而道格拉斯•诺思则开拓性地使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解释了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
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的著名论文中,科斯提出了一个枢纽性概念,即交易费用,而著名判断则是“企业是市场的替代”。“交易费用”简单通俗地讲,就是达成一项交易,作成一笔买卖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作为交易费用的某种商品的价格不在其中)。那么,“企业是市场的替代”,即当市场上的交易费用大于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时,企业就会在企业内部生产,而不是在市场上购买。科斯认为市场机制总能把企业对市场的替代限度调节到能使社会总成本最小的程度。科斯以交易费用为枢纽,向我们说明企业的规模是适度的,不是越大越好。
科斯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一反传统以政府管制的办法解决外部性的福利经济学传统,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思路。科斯认为,只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双方就会通过市场机制,寻找使各自损失最小化的合约安排,使社会成本最小。科斯宣布,只要产权明确,市场就可以解决问题。科斯的这一研究开创了把法与经济学结合在一起研究的先例。
新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思,他从制度的角度回答了为什么有的国家持续几个世纪的快速增长,而其他国家在经济上却停滞不前或者每况愈下的问题,而和福格尔同时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在1973年和罗伯特•托马斯合著的影响甚大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中,开宗明义提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以产权理论为枢纽,诺思从纵横两个方面勾画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壮观蓝图。从纵的方面来看,诺思从他的产权理论出发,对于人类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现象,给予了令人信服的全新解释。诺思认为,狩猎的,不具有排他性的公有产权与农业的排他性公有产权的差异,是解释农业与游牧业分离的关键。当然,诺思这一切分析的前提是资源稀缺。对于近代世界影响甚大的产业革命,诺思同样认为是由于在制度安排上有了对发明创造的产权的保护使然。
诺思教授用他的产权理论,在纵向方面说明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又对英、法、荷、西班牙等国进行了横向比较。他认为,当时英、荷的经济增长和西班牙、法国的落伍,原因都在于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激励制度。诺思的研究告诉人们,率先的制度创新,就好像率先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一样,可以得到超过平均利润的社会回报。
人力资本、家庭和公共选择:
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新拓展用研究企业的方法去说明教育、家庭、生育、以及社会行为,让人耳目一新。
本世纪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特点是研究领域的拓展,涉及到教育、家庭、政治领域等。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研究,是从土地和人力资本的贡献差异开始的。他说,高收入和低收入各国,其经济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农田的经济重要性的下降,而人力资本————技能和知识的重要性的上升,改善人口质量的投资,均能显著提高穷人的经济前途和质量。他的结论是,人力资本有助于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家才能的增长,投资教育绝不是一般的消费,而是生产性投资。
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加利•贝克尔教授,以奖励他把微观经济分析的领域扩大到包括非市场行为的人类行为和相互作用的广阔领域。贝克尔研究的领域包括婚姻、家庭、生育、犯罪与惩罚等许多领域。
贝克尔经济分析的最大贡献是在家庭范畴上应用了传统上只用于研究企业及消费者的分析框架。在贝克尔看来,家庭是一个与企业一样的生产单位,夫妻双方通过“结婚证”这一把他们长期结合在一起的契约,代替了反复协商和不间断地监督每日里家庭生活所必须的、数不清的契约,避免了不断(多次)签订契约的高昂的交易费用。在家庭内部组织生产,比商业性的多次“签约”更为便宜。
贝克尔同样把研究企业的方法用在生育问题上。他认为,家庭平均人口减少和出生率下降,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家庭为抚养子女付出的“相对成本”增加造成的。
而以布坎南为首的公共选择学派的贡献则在于,把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的利益概念转移到政治决策领域中。他们认为,人们在选择公共产品,如安全、司法、利害一致、利益再分配“非商品”时,也是经济人。布坎南把政治家描绘成一个“政治企业家”,政治企业家最重要的是通过向选民提供他们希望得到的“公共消费”的“篮子”,获得更多的选票。而选民在投票时,也是在考虑该项方案对自己利益的影响。至此,公共选择学派用企业行为模式,说明了政治行为模式。
百年来的经济学回顾,说明了如下的道理:
其一,经济学虽然是一种理论,但这些理论都是发生于经济现实中的经济理论,因而具有极强的现实感和生命力。
其二,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日益宽泛,而这一宽泛的共同特征都是用分析的行为模式去分析人的其它行为。
其三,人的行为与经济制度之间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率先的制度变革可以带来超额的社会回报。
其四,经济学不是简单的工具主义,必须和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现实相结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13:31 , Processed in 0.152312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