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5-8-20 13: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那一首, 我看到的比楼主在开头少两字, 更顺当了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我们的格律诗在我看来, 却有如伊陵子君所谓拉丁语系之表音语言的诗歌 (这种说法不啻是混淆了语言与文字的区别)的特点, "重在 音节 节奏 和 韵律的和谐,而较少受语意的约束." 读<<全唐诗>>乃至明清以降收录在方志\笔记\小说\别集之中的一般文人的唱和\应制及其他诗歌, 而非<<唐诗三百诗>>这样经典化或者说被文学史提及的为数不多的作品, 我相信我这个印象是容易得到. 格律诗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後, 格律的规定性迫使创作时把音节(平仄)等形式因素的和谐作为首要因素, 而远不是语意.
其实, 从伊陵子君的文字----其中有不少同音通假哦----也可以证明我们当下汉字与印欧语系文字体系有可能融合的一面: 汉字由于输入法等诸多因素, 越来越注重语音而非表意乃至象形了.
伊陵子君熟知诗歌史 (但似乎是止于顾城的古代诗歌史? ), 甚至我猜想您是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当年的诗歌史的建设? 您的<<格律.异动>>真不错, 赞. 但您所说 "西化欧化都一定没有出路", 不敢苟同. 如果诗歌不允许新的因素加入, 诗歌史都不会成立了----因为当年的格律诗就是因为佛教的传入而产生的啊.
庞德特地译过----尽管是拐弯抹角地重译----唐诗. 也有人把他译过的唐诗再翻回来, 挺有意思的.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国传统中在格律之下的诗歌可以被解读成意象诗呢? 况<<无题>>确是名篇. 呵呵. 意象云云, 固然其字其词古亦有之, 但实属後世的概念, "传统" 可能也是, 是当代的创作者在往前追溯建构自己的根须, 其实这谱这系与历史状况是可以不符的----当然, 符合了那是更好的.
从诗歌异化的角度看,从诗歌演化过来的评书、评弹、样板戏、流行歌曲、相声(特别是当今的北派相声),好象通俗、流行的社会效益要好一些。始有“诗 被 歌化”的预测。 在通俗与学术流行与专业之间, 郁郁乎吾从专业. 因此, 伊陵子君的这个预测也不敢苟同. 只是还没有想清楚反对的理由. 预测学似乎在根柢上总是一门伪科学. 关于未来世界的事儿, 直觉与理性总是争想把它占为己有. 其间还有若干叫做 "情感" 微妙砝码, 平庸如吾辈者实在不敢指认什么. 所以, 未来的事儿还是等到未来再说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