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290|回复: 2

[[综艺]] 【转贴】金匮玉函経(日出东方原创的)

[复制链接]
mon555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8-17 19: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匮玉函経(清陈世杰本)
 金匮玉函経目録
 巻一
  疏序
  证治总例
 巻二
  辨痉仔揺第一
  辨脉第二
  辨太阳病形证治上第三
 巻三
  辨太阳病形证治下第四
  辨阳明病形证治第五
  辨少阳病形证治第六
 巻四
  辨太阴病形证治第七
  辨少阴病形证治第八
  辨厥阴病形证治第九
  辨厥利呕猥病形证治第十
  辨霍乱病形证治第十一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形证治第十二
 巻五
  辨不可发汗病形证治第十三
  辨可发汗病形证治第十四
  辨不可吐病形证治第十五
  辨可吐病形证治第十六
  辨不可下病形证治第十七
  辨可下病形证治第十八
 巻六
  辨发汗吐下后病形证治第十九
  辨可温病形证治第二十
  辨不可火病形证治第二十一
  辨可火病形证治第二十二
  辨不可灸病形证治第二十三
  辨可灸病形证治第二十四
  辨不可刺病形证治第二十五
  辨可刺病形证治第二十六
  辨不可水病形证治第二十七
  辨可水病形证治第二十八
  论热病阴阳交并生死证第二十九
 巻七
  方薬炮制
  桂枝汤方第一
  桂枝麻黄各半汤第二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第三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第四
  桂枝加桂枝汤方第五
  桂枝加附子汤方第六
  桂枝去芍药汤方第七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第八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方第九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第十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方第十一
  桂枝倍加芍药汤方第十二
  桂枝加大黄汤方第十三
  桂枝人参汤方第十四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第十五
  桂枝甘草汤方第十六
  桂枝加葛根汤方第十七
  葛根汤方第十八
  葛根加半夏汤方第十九
  葛根黄弌黄连汤方第二十
  麻黄汤方第二十一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第二十二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第二十三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第二十四
  麻黄连瓯赤小豆汤方第二十五
  麻黄升麻汤方第二十六
  大青龙汤方第二十七
  小青龙汤方第二十八
  小建中汤方第二十九
  小柴胡汤方第三十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第三十一
  柴胡桂枝汤方第三十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第三十三
  大柴胡汤方第三十四
  柴胡加芒硝汤方第三十五
  柴胡加大黄芒硝桑?蛸汤方第三十六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第三十七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方第三十八
  茯苓甘草汤方第三十九
  五苓散方第四十
  甘草干姜汤方第四十一
  芍药甘草汤方第四十二
  炙甘草汤方第四十三
  甘草汤方第四十四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第四十五
  栀子敷汤方第四十六
  栀子甘草敷汤方第四十七
  栀子生姜敷汤方第四十八
  栀子厚朴汤方第四十九
  栀子干姜汤方第五十
  栀子黄檗汤方第五十一
 巻八
  小陷胸汤方第五十二
  大陷胸汤方第五十三
  大陷胸圆方第五十四
  又大陷胸汤方第五十五
  文蛤散方第五十六
  白散方第五十七
  大黄泻心汤方第五十八
  附子泻心汤方第五十九
  半夏泻心汤方第六十
  甘草泻心汤方第六十一
  生姜泻心汤方第六十二
  禹余粮圆方[缺]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第六十三
  旋覆代赭石汤第六十四
  瓜蒂散方第六十五
  白虎汤方第六十六
  白虎加人参汤方第六十七
  桂枝附子汤方第六十八
  朮附汤方第六十九
  甘草附子汤法第七十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第七十一
  干姜附子汤方第七十二
  十枣汤方第七十三
  附子汤方第七十四
  大承气汤方第七十五
  小承气汤方第七十六
  调胃承气汤方第七十七
  桃仁承气汤方第七十八
  猪苓汤方第七十九
  蜜煎导方第八十
  麻子仁圆方第八十一
  抵当圆方第八十二
  抵当汤方第八十三
  茵跄蒿汤第八十四
  黄连阿胶汤方第八十五
  黄连汤方第八十六
  桃花汤方第八十七
  呉茱萸汤方第八十八
  猪肤汤方第八十九
  桔梗汤方第九十
  苦酒汤方第九十一
  半夏散方第九十二
  白通汤方第九十三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第九十四
  眞武汤方第九十五
  乌梅圆方第九十六
  干姜黄弌黄连人参汤方第九十七
  白头翁汤方第九十八
  黄弌人参汤方第九十九
  黄弌汤方第一百
  黄弌加半夏生姜汤方第一百一
  理中圆及汤方第一百二
  四逆散方第一百三
  四逆汤方第一百四
  通脉四逆汤方第一百五
  人参四逆汤方第一百六
  茯苓四逆汤方第一百七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第一百八
  当归四逆汤方第一百九
  当归四逆加呉茱萸生姜汤方第一百十
  焼欺散方第一百十一
  枳实栀子敷汤方第一百十二
  牡蛎泽泻散方第一百十三
  竹叶石膏汤方第一百十四
  麦门冬汤方第一百十五
 附遗
金匮玉函経目録[终]
金匮玉函经巻第一
  上海陈世杰怀三重校
 汉仲景张机着
  门人张邵焕有文参
 晋王叔和撰次
  平江余谦牧心恭重构
 宋林亿等校正
  门人张 嵩峻天阅
 
证治总例  证治总例
证治総例
夫二仪之内。惟人最灵。禀天地精英之气。故与天地相参天一生水。刚柔渐形。是以人之始生。先成其精。脑髓既足筋骨斯成。皮坚毛长。神舍于心。头圆法天。足方象地两目应日月。九窍应九州岛。四肢应四时。十二节应十二月五藏应五音。六府应六律。手十指应十干。足十指茎垂应一二支三百六十节。以应一歳。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阴阳。人有男女。月有大小。人有虚实万物皆备。乃名为人。服食五味。以养其生。味有所偏藏有所胜。气増而久。疾病乃成。诸经藏中。金木水火土自相克贼。地水火风。复加相乗\。水行减火。土救其母迭为胜负。藏气不精。此为害道。不知经脉。妄治诸经使气血错乱。正气受刑。阴阳不和。十死一生。经云地水火风合和成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胀满喘殆。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絶。水竭则无血土败则身裂。愚医不思脉道。反治其病。使藏中金木水火土互相攻克。如火炽然。重加以油。不可不愼。又使经脉者如流水迅急。能断其源者。此为上也
玉-证治総例凡四气合码。四神安和。人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倶起。其有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须治而愈。一百一病。难治难愈。一百一病。眞死不治
证治総例
问曰。人随土地。得合阴阳。禀食五谷。随时相将。冬得温室夏遂清凉。消殻调寒暑。四季不遭伤。恐惧畏无时。忽然致不祥肺魄不能净。肝魂欲飞扬。心神失所养。脾肾亦乖方六府彷徨乱。何以致安康。非针药不定。盍自究精详。答曰肝虚则目暗。其魂自飞扬。肺衰则气上。其魄自掩藏心虚则不定。诸藏受羁殃。脾肾虚衰至。内结作痈疮六府病猬集。诸脉失经常。及时加针药。勿使及沦亡
证治総例
古者上医相色。中医听声。下医诊脉。诊候之法。固是不易又云。问而知之。别病深浅。命日巧焉。上医相色知病者色脉与身形不得相失。黒\乗\赤者死。赤乗\青者生之类中医听声知病者。声合五音。火闻水声。烦闷惊悸。木得金声恐畏相刑。脾者土也。生育万物。回助四傍。善者不见恶则归之。太过则四肢不举。不及则九窍不通。六识闭塞犹如醉人。四季运转。终而复始。下医诊脉知病者。源流移转四时逆顺。相害相生。审知藏府之微。此为妙也
玉-证治総例
夫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编。气血未乱。精取其脉。知其逆顺。必察四难而明告之然愚医不能如斯。逆四难而生乱阶者。此为误也
证治総例
肝病治肺。心病折肾。其次取兪募。不令流转藏府。见肝之病当泻肺金补肝木。木子火为父报仇。故火克金。子病以母补之母病以子泻之。葢云王者不受其邪。而为邪传。以得奸贼之侵病及于一藏之中。五贼相害。于彼前路。当先断之一藏。不可再伤精神不中数劳。次取兪募。其令五邪气当散去之
证治総例
凡妇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难治。考诸经言。病本一体所以难治者。妇人众阴所集。常与湿居。十五以上。阴气浮溢百想经心。内伤五藏。外损姿容。月水去留。前后交互沟血停凝。中路断絶。其中伤堕。不可倶论。生熟二藏虚实交错。恶血内漏。气脉损竭。或饮食无度。损伤非一或胎疮未愈。而合阴阳。或出行风来便利穴厕之上。风从下入便成十二痼疾。男子病者。众阳所归。常居于燥。阳气游动强力施泄。便成劳损。损伤之病。亦众多矣。食草者力食谷者智。食肉者勇。以金治金。眞得其眞。以人治人。眞得入神
证治総例
凡欲和汤合药灸刺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三百六十孔穴营卫气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汤散丸药。针灸膏摩一如其法。然愚医不通十二经脉。不知四时之经。或用汤药倒错针灸失度。顺方治病。更増他疾。惟至灭亡。故张仲景曰哀哉烝民。枉死者半。可谓世无良医。为其解释
证治総例
吾常见愚人疾病。有三不治。重财轻命一不治。服食不节二不治信邪贼药三不治。若主候常存。形色未病。未入须理。针药及时服将调节。委以良医。病无不愈。或共思之。又自非究明医术素识明堂流注者。则身中荣愈。尚不能知其所在。安能用针药以治疾哉。今列次第。以示后贤。使得传之万世
证治総例
张仲景曰。若欲治疾。当先以汤洗涤五藏六府。开通经脉理导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槁。悦人皮肤。益人气血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散能遂邪风湿痹。表里移走。居无常处者。散当平之。次当用丸丸能逐沈冷。破积聚。消诸坚夷。进饮食。调营卫能参合而行之者。可谓上工。医者意也。圣道非不妙愚医不能寻圣意之要妙。怨嗟药石不治者。此为谬也非圣人之过也。又能寻膏煎摩之者。亦古之例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散之。热则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虚者十补。勿一泻之。实者泻之。虚实等者。泻勿太泄膏煎摩之。勿使复也。若虚者重泻眞气絶。实者补之重其疾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盛热之气。以寒发之。又不须汗下而与汗下之者。此为逆也。仲景曰。不须汗。而强与汗之者夺其津液。令人枯竭而死。又须汗而不与汗之者。使诸毛孔闭塞令人闷絶而死。又不须下而强与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又须下而不与下之者。令人心内痿宛。胀满烦乱浮肿而死。又不须灸而强与灸之者。令人火邪入腹。于错五藏重加其烦而死。又须灸而不与灸之者。使冷结重氷。久而弥固气上冲心。无地消散。病笃而死。又须珍贵之药非贫家野居所能立辧。由是怨嗟。以为药石无验者。之弗之思也
证治総例
问曰。凡和合汤药。治诸草石虫兽。用水升合。消减之法则云何答曰。凡草木有根茎。枝叶。皮毛。花实。诸石有软寇消走诸虫有毛羽。甲角头尾。骨足之属。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一如后法。顺方是福。逆之者殃。又或须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须根去茎。又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然后升合秤两。勿令参差。药有相生相杀。相恶相反。相畏相得气力有强有弱。有君臣相理。佐使相持。若不广通诸经焉知草木好恶。或医自以意加减。更不依方分配。使诸草石强弱相欺。胜负不顺。入人腹内。不能治病。自相鬪争使人逆乱。力胜刀剑。若调和得宜。虽未去病。犹得利安五藏令病无至増剧。若合治汤药。当取井花水。极令洁净升斗勿令多少。検之调和。一如其法。若合蜜丸。当须看第七巻令童子杵之。极令细熟。杵数千百下。可至千万。过多益佳依经文和合调编。当以四时王相日造合。则所求皆得。穣灾灭恶病者得皇。死者更生。表针内药。与之令服。可谓千金之药内消无价之病
证治総例
夫用针刺者。先明其孔穴。补虚泻实。送坚付濡。以急随缓营卫常行。勿失其理。行其针者。不乱乎心。口如衔索目欲内视。消息气血。不得妄行。针入一分。知天地之气针入二分。知呼吸之气。针入三分。知逆顺之气。针皮毛者勿伤血脉。针血脉者。勿伤肌肉。针肌肉者。勿伤筋膜针筋膜者。勿伤骨髓。经曰。东方甲乙木。主人筋膜魂南方丙丁火。主人血脉神。西方庚辛金。主人皮毛魄北方壬癸水。主人骨髓志。中央戊巳土。主人肌肉智针伤筋膜者。令人愕视失魂。针伤血脉者。令人烦乱失神针伤皮毛者。令人上气失魄。针伤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
针伤肌肉者。令人四肢不举失智。针能杀生人。亦能起死人
证治総例
凡用针之法。补泻为先。呼吸应江汉。补泻应星斗。经纬有法则阴阳不相干。震为阳气始。兑为阴气终。坎为太玄华坤为太阴精。欲补从卯南。欲泻从酉北。针入因日明针出随月光。夫治阴阳风邪。身热脉大者。以箫针刺之治诸邪风鬼蔘痛处少气。以毛针去之。凡用箫针者。除疾速也先补五呼。刺入五分。留入十呼。刺入一寸。留二十呼随师而将息之。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刺大者。微出其血。刺滑者。浅内而久留之。刺涩者。必得其脉随其逆顺。久留之。疾出之。泉穴勿出其血。刺诸小弱者勿用大针。然气不足。宜调以甘药。余三针者。止中破痈坚痛结息肉也。非治人疾也
证治総例
夫用灸之法。头身。腹背。肩臂。手足。偃仰侧其上中诸部皆是阴阳。荣卫。经络。愈募孔穴。各有所主。相病正形随五藏之脉。当取四时相害之脉。如浮沈滑涩。与灸之人身有大小长短。骨节丰狭。不可以情取之。宜各以其部分尺寸量之。乃必得其正。诸度孔穴。取病人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四指为一部。亦言一夫。又以文理缝纵会言者亦宜审详玉-证治総例15
凡点灸法。皆取平正身体。不得倾侧寛纵缩狭也。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者。不得其穴
证治総例
凡绪言壮数者。皆以中平论也。若其人丁壮。病重者可复一倍其人老弱。病微者可复减半。然灸数可至二三百也可复倍加火治之。不然则气不下沈。虽焦而病不愈。又新生小儿满一朞以还者。不过一七止。其壮数多少。随病大小也
证治総例
凡灸须合阴阳九部诸府。各有孔穴。而有多少。故头背为阳部参阴而少。臂脚为阳部。亦参阴而少。胸为阴部。参阳而少腹为阴部。亦参阳而少。此为阴阳营卫经脉事也。行壮多少在数人病随阴阳而灼灸之。若不知孔穴。勿妄灸之。使病増重又人体腰以上为上部。腰以下为下部。外为阳部。内为阴部营卫藏府周流。名曰经络。是故丈夫四十以上气在腰妇人四十以上气在乳。以丈夫先衰于下。妇人先衰于上灸之生熟。亦宜振节之。法当随病迁转。***外气务生内气务熟。其余随宜耳。头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注。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故头病必宜审之灸其穴。不得乱灸。过多伤神。或阳精玄精阴魄再卒是以灸头止得满百。背者是体之横梁。五藏之繋着。太阳之会合阴阳动发。冷热成病。灸大过熟。大害人也。臂脚手足者人之枝干。其神繋于五藏六府。随血脉出。能远近采物临深履薄。养于诸经。其地狭浅。故灸宜少。过多则内神不得入精神闭塞。否滞不仁。即手臂不举。故四时之灸。不宜太熟也然腹藏之内。性贪五味。无厌成疾。风寒固结。水谷不消灸当宜熟。若大杼脊中肾愈膀胱八傀。可至二百壮心主手足太阴。可至六七十壮。三里太溪太冲阴阳二泉上下二廉可至百壮。腹上上管下管太仓关元。可至一百壮。若病重者三复之乃愈耳。若治诸沈结寒冷。必灸之宜熟。量病轻重而攻治之。表针内药。随宜用之。消息将之。与天同心百年永安。终无横妖。此要畧说之。非贤勿传。请秘而用之今以察色诊脉。辨病救疾。可行合宜之法。并方药共成八巻号为金匮玉函经。其篇目次第。列于巻首
金匮玉函经巻第一[终]
金匮玉函经巻第二 (弁脉法へ)
辨痉湿暍第一
太阳病。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反恶寒。是为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是为柔痉。
太阳病。发热其脉沈而细。是为痉。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痉。
病者身热足寒。头项强。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为痉。
脊强者,五痉之总名,其证:口噤背反张,而甲跫诸药不已,可灸身柱大椎陶道 。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痉病发其汗已。其脉穷穷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复弦者必痉。
痉脉来按之筑筑而弦直上下行。
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其汗必拘急
太阳病。其症备。身体强几几然。脉 沈迟。此为痉。括楼桂枝汤主之
痉病。有灸疮。难疗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其汗。汗出则痉
太阳病而关节疼烦。其脉沈缓。为中仔
病者一身尽疼。 日免即剧。此为风仔。汗出。当风。所致也
湿家之为病。―身尽疼。 发热而身色。似熏黄也
湿家之为病。其人但头汗出。而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蚤则猥。或蹴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此为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渇欲得而不能飮。则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风仔相搏。身体疼痛。法当汗出而解。直天阴雨。溜不止。师云。此可发汗。汗之而其病不愈者。何故。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仔气仍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仔者。发其汗。微微似欲出汗者。则风仔倶去也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病法当汗出而觧。直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倶去也
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即愈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汤加朮四两。发其汗为宜。愼不可以火攻之
风仔。脉浮。身汗出。恶风者。防己汤主之
太阳。中热。揺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渇也。白虎汤主之
太阳。中揺。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肤中所致也。瓜蒂汤主之
太阳。中揺。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穂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恶寒则甚。加温针。发热益甚。数下之。则淋甚
辨脉第二 (go top)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脉大为阳。浮为阳数为阳。动为阳。滑为阳。脉沈为阴。涩为阴。弱为阴。弦为阴。微为阴。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自浮而数。能食不大便。名曰阳结。期十七日当剧。其脉自沈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坚。名曰阴结。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也。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乗\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为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
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
其脉沈者。营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加烧针。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蔼蔼如车葢者。名曰阳结也
脉??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聂聂如吹楡荚者。名曰散也
脉瞥瞥如羮上肥者。阳气脱也
脉蕋蕋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絶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
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即为减。大即为穂。减即为寒。穂即为虚。寒虚相搏。脉即为革。妇人即半产漏下。男子即亡血失精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得解者。何也。答曰。其脉浮而紧。按之反穂。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若脉浮而数。按之不穂。此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其脉大而浮数。故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复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内无津液。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其脉浮数。而微。病人身自凉和者。何也。答日。此为欲觧也。觧以夜半。脉浮而觧者。精然汗出也。脉数而觧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觧者。必大汗出也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沈遅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精精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本一作浮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夫寸口脉浮。在表。沈。在里。数。在府。迟。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
趺阳脉浮而生。少阴脉如经。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脉浮而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纔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而反滑数者。故知当溺脓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即为风。紧即为寒。风即伤卫。寒即伤营。营卫倶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营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坚。气噫而除。何以言之。脾脉本缓。今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坚。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渇。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而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而欲着复衣。冬月盛寒而欲裸其身体。所以然者。阳微即恶寒。阴弱即发热。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内以阳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内以阴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体。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坚。有热。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府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坚。汗多。则热愈。汗少。即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趺阳脉数微生少阴反坚微即下逆生即躁烦
少阴坚者便即为难汗出在头谷气为下便难者令微溏不令汗出甚者遂不得便烦逆。鼻鸣上竭下虚不得复还
脉浮而洪。身区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絶。未知。何藏先受其灾。若汗出髪润。喘而不休。此为肺絶。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此为心絶。唇吻反青。四肢手习。此为肝絶。环口劭黒\。柔汗发黄。此为脾絶。溲便遣失。狂语目反直视。此为肾絶。又未知。何藏阴阳先絶。若阳气先絶。阴气后竭。其人死身色必青。肉必冷。阴气先絶。阳气后竭。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寸口脉浮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即无血。大即为寒。寒气相搏。即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之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筹
趺阳脉浮。浮即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筹。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猥。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口燥者。必衂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食饮如常者。畜积有脓也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蔟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
脉虚者。不可吐下发汗。其面反有热 色。为欲解。不能汗出其身必痒
寸口脉阴阳倶紧。法当清邪中上。浊邪中下。清邪中上。名曰洁。浊邪中下。名曰浑。阴中于邪。必内栗。表气微虚。里气失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腰痛。胫蟷。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溲便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若上焦怫欝。藏气相熏。口烂食断。若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营卫不通。血凝不流。卫气前通。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藏府。热气所过。即为痈脓。阴气前通。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毡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倶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齐筑湫痛。命将难全
脉阴阳倶紧。口中气出。唇口干燥。斛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腹痛者。必欲利也
脉阴阳倶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晩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此为欲解。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脸内际黄。亦为欲解
脉浮而数。浮即为风。数即为虚。风即发热。虚即恶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而发热也
趺阳脉浮而微浮即为虚虚微即汗出
脉浮而滑。浮即为阳。滑即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脉散。其人形损。伤寒而糀。上气者死
脉微而弱。微即为寒。弱即发热。当骨节疼痛烦而极出汗
寸口脉濡而弱濡即恶寒弱即发热儒弱相搏藏气衰微蹴中苦烦此非结热而反劫之居水渍布冷铫贴之阳气遂微诸府无所依阴脉凝聚结在心下而不肯移胃中虚冷水谷不化小便纵通复不能多微则可救聚寒在心下当奈何
辨太阳病形证治第三
夫病有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不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其脉浮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恶风。其脉缓。为中风
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
太阳病。或巳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其脉阴阳倶紧。为伤寒
伤寒―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
伤寒―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躁烦脉数急者。乃为传
伤寒。其二阳证不见。此为不传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为欲巳
太阳病。发热而渇。不恶寒。为温病。若发汗巳。身体灼热者。为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倶浮。汗出。体重。多眠。鼻息必鼾。语声难出。若下之。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微发黄。剧则如惊痫。时掣纵。发作复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阳病。三四日不吐下。见穂乃汗之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有。当愈者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当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尽未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夫病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热在皮肤。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热在骨髓。寒在皮肤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阳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以解邪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而反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论云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不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巳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而不解。此为坏病。桂枝不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而治之
桂枝汤本为解肌。其人脉浮紧发热无汗。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
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太阳病。发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胸满。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得之***日。如疟状。发热而恶寒。热多而寒少。其人不呕。清便自调。日二三发。脉微缓者为欲愈。脉微而恶寒。此为阴阳倶虚。不可复吐下发汗也。面反有热色者。为未欲解。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当痒。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当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即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若脉但洪大。与桂枝汤。若其形如疟。一日再发。汗出便解。宜桂枝二麻黄―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渇不解。若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而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他。不可复发其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玉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而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
伤寒脉浮。自汗。小便数。颇复。微恶寒论曰心烦。微恶寒両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当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皮语。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焼针者。四逆汤主之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増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皮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之。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即为风。大即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其形象桂枝。因加附子于其间。増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皮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与承气汤微溏。止其皮语。故知其病可愈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利。葛根汤主之。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脉促表未解。喘而汗出。葛根黄连黄弌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病十日已去。其脉浮细。嗜卧。此为外解。设胸满胁痛。与小柴胡汤。脉浮者。与麻黄汤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头痛。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服之则厥。筋蔟肉诗。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可与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糀而发热。或渇。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微喘。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糀而微喘。发热不渇。服汤已。而渇者。此为寒去。欲解。小青龙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其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下之为逆。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下之。其脉浮。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知在外。当解其外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而发热其身疼痛。***日不解其表候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衂。衂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者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縁縁正赤者。阳气怫郁不得越。当解之熏之。当汗而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左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其汗即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脉浮数。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体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即自汗出愈
脉浮而紧。法当身疼。头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脉迟者。不可发其汗。何以故然。此为营气不足。血气微少故也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一云桂枝汤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卫气不和故也。营行脉中为阴主内。卫行脉外为阳主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即愈。宜桂枝汤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衂者。宜麻黄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未可与承气汤。其小便反清。此为不在里。而在表也。当发其汗。头痛者。必衂。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巳解。半日许复烦。其脉浮数。可与复发汗。宜桂枝汤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无津液。而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大下。后发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之。其小便利。必自愈
下之后。发其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倶虚故也
下之后复发其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渇。无表证。脉沈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发汗后身体疼痛。其脉沈迟。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主之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发汗过多。其人又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发汗后。腹胀满。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伤寒若吐若下发汗后。心下逆满气上撞蹴。起即头眩。其脉沈紧。发汗即动经。身为振揺。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发其汗不解而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其胃气。宜小承气汤
发汗若下。病仍不解。烦躁。茯苓四逆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燥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渇者。与五苓散主之
发汗后。脉浮而数。烦渇者。五苓散主之。不渇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渇欲饮水。水入即吐。此为水逆。五苓散主之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糀而不即糀者。此必两聋耳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其汗。虚故也
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中痿宛。栀子敷汤主之。若少气。栀子甘草敷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敷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栀子敷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此为未解。栀子敷汤主之
伤寒下后。烦而腹满卧起不安。栀子厚朴汤主之
伤寒医以圆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栀子干姜汤主之
凡用栀子汤。其人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太阳病发其汗。而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诗而动。扼扼欲籍地者。眞武汤主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其汗
淋家不可发汗。发其汗必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攻其表汗出则痉
衂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必额上促急而紧。直视不能嫌。不得眠
亡血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
汗家。重发其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圆
病人有寒。复发其汗。胃中冷。必吐蛔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先发汗者。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先下之者。治不为逆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病发热头痛脉反沈。若不皇。身体更疼痛。 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其汗。表里倶虚。其人因致冒。冒家当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倶停。必先振汗而解。但阳微者。先汗之而解。阴微者。先下之而解。汗之宜桂枝汤。下之宜承气汤血弱气尽。须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炙炙不欲食饮。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渇者。之为属阳明。以法治之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其人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渇饮水而呕。柴胡汤不复中与也。食谷者猥
中风五六日。伤寒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炙炙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蹴中烦而不呕。或渇。或腹中痛。或胁下痞坚。或心中悸。小便不利。或不渇。外有微热。或糀。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渇。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即与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小建中汤主之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及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先与小柴胡汤。呕止小安。其人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与大柴胡汤下之愈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免发潮热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故知医以圆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再服小柴胡汤。解其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伤寒十三日。过経而皮语。内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坚而反下利。其脉调和者。知医以圆药下之。非其治也。自利者。其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即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伤寒***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皮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腹满而皮语。寸口脉浮而紧。此为肝乗\脾。名日纵。当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人大渇欲饮酢浆者。其腹必满而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为肝乗\肺。名曰横。当刺期门
太阳病二日。而反烧瓦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当皮语十余日。振而反汗出者。此为欲解也。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坚者。小便常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太阳。中风。以火劫发其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即欲衂。阴虚小便难。阴阳倶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皮语甚者至猥。手足躁扰。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惊狂。卧起不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者。必渇。被火必皮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者。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清血。名火邪
脉浮热盛。而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咽燥必吐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去。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当重而痹此为火逆
若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随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而解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贲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太阳病当恶寒而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而发热。关上脉细而数。此医吐之故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日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夕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医发其汗。 阳气微。膈气虚。脉则为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吐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毡毡欲吐。而又胸中痛。大便反溏。其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不尔者。不可与。反欲呕。胸中痛微溏。此非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太阳病。七八日。表证仍在其脉微沈。反不结胸。其人发狂。比热在下焦。少腹当坚而満。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太阳随经。沟热在里故也
太阳病。身黄其脉沈结。少腹坚。小便不利。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
伤寒有热而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圆
太阳病。小便利者。为多饮水。心下必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on555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5-8-17 19: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还有一事相求,哪位朋友下载完了“古今图书集成”,还请给帮忙做种,大家都停在98%,救救大家吧,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8 21: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是中医书籍,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9 14:10 , Processed in 0.226167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