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24|回复: 1

[艺术收藏♡] 收藏  艺术立体主义三巨头之一毕加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5 08: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体主义
19世纪以来萌芽的诸多现代艺术运动中,立体主义也许是个最丰腴的分水岭,许多方面都堪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相比拟。他的目标是创造更真实的艺术,其最大的影响使他掀起了对于“真实”的新主张和新观念。在造型艺术的创作观念上,文艺复兴的革新主要表现在抛弃对天国的精神性的表现,将注意力转向世俗的世界。通过科学研究发现了透视法,打破了中世纪的装饰性平面,创造了三度的错觉空间。这种画面看上去更像是人们眼中所见到的世界,被人们当作更为“真实”的东西。这种观念在印象派那里被重新提起,这些艺术家认为传统的透视法和雕塑一般的素描关系是观念性的,是人们脑中先验存在的,并非人们“天真的眼睛”所见的真实世界。他们通过细碎的笔触和量力的色彩将形象模糊化,致力于表现外界在人眼中投射的瞬间印象。具体的形象第一次呈现出被消解的倾向。但印象派“再现”“眼前”所见的世界的观念仍是同文艺复兴的传统内在一致的。凡?高和高更打破了再现的观念,主观性元素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表现内心的情感或是达到特定的装饰效果,他们可以义无反顾地抛弃眼前的世界。与此同时,塞尚从另一个角度颠覆了这一再现的传统。他认为真实并非存在于表面的现象,而在于对象的深层结构,而将把现象世界的内在结构挖掘出来的工作视为艺术家的任务。这个过程要经历观察、感知、思考等一系列过程。他力求以“锥体、圆柱体和球体”来构筑结构的观念也被后人一再引用。
立体主义的思路与赛尚一脉相承。他们不但坚持塞尚在表面现象的背后寻找真实的理念,还将塞尚所竭力追求的永恒的概念加以发展,使之成为一个“时间”的维度融入到结构的塑造中。即所谓的“四维空间”。
科学证明,人的眼睛在观察一个物件时,并非将焦点定在一处不动。(将焦点定在一处的时刻也有,但那绝不是在观察某件东西,而是在思考其它的东西——或称之为“走神”。)人的眼睛通过在物件上不停的游走获取其每一部分的细节,同时通过大脑将这些局部的片断组合整理为完整的形象。(在欣赏雕塑这一类立体艺术形式时,尤其需要来回走动以形成完整的认识。)
立体主义即将这观察的时间性灌注于艺术之中,建立起空间与实践的结构。建立这一结构的主要手段即为“解构”。将原本完整的具体形象分解为若干片断,将它们组织在画面中,形成新的、他们所认为真实的内在结构。每一个片断都是原形象的一部分,带有它的特征,但也只是一部分,并不完全,而且经常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得。“游移视点”内在其中,同时观众在接受作品时也要经历一个重组片断的过程。
时间和空间的不定性观念是对传统美学(其中包括印象主义)的根本颠覆。而分解形象这一表达此观念的做法,看似简单随意,对后来的现代艺术产生的影响却是难以估量。分割形象虽然是出于重建结构的目的,但取得的效果是画面显得十分抽象。这是对自然主义的具象艺术的直接破坏(康丁斯基的试验还是从强调主观,避开客观写实的角度进行的)。同时它的影响不仅在艺术的抽象化,分割之后还要重组,尤其是在将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片断组合在一起时形成的荒诞效果直接启发了达达、超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作为这一思想的延伸,立体主义首次在艺术创作中用到了现成品,这成为二战后现代艺术的重要创作手段。
“立体主义”这个名词是当年用来调侃勃拉克1908——1909年期间一批几何式风景画时所产生的。1911年,当一群艺术家(不包括创始者毕加索和勃拉克)一起在巴黎举办联展时,他们被称为立体主义画家,立体主义因而成为当年一种运动的标签。隔年,这类展览在欧洲各地举行,同样的不包括毕加索和勃拉克在内,成员中的格列兹和梅金琪出版了《立体主义》一书。1913年,纽约举办了一场“军械库展览”,使立体主义开始在美国成名。毕加索和勃拉克对自己开启的艺术运动的漠然态度,表示他们并没有将立体主义本身看成一种有意义的事物,而只将其作为解决艺术矛盾的一种方式。立体主义本身并非目的,而是手段。
保罗?路易兹?毕加索
Pablo Ruiz Picasso
1881——1973

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小镇马拉加。他的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毕加索幼年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从法国和北欧传入巴塞罗那(他家定居于此)的美术运动,层刺激他去尝试蒙克、图卢兹-劳特累克、雷诺阿以及其他来自西班牙以北的欧洲画家们的技法。1900年短期访问巴黎,1901年再次来到此地,加入到年轻的一群流浪艺术家,这些人都是被这个欧洲艺术中心的刺激和兴奋吸引来的。他的画面上带有晚期印象主义和高更、凡?高的影子,留下了对蓝色的热衷,成为他描绘巴黎市井间污秽的悲惨面的主要色调——乞丐、娼妓、病童和饥民。在接受当代艺术的混杂影响中,毕加索一贯保有自幼以来即熟悉的事物,例如哥特式、样式主义,以及西班牙本土艺术——委拉斯贵支、苏巴朗、戈雅那种简洁的色彩和率直的表现方式。他所表现的内容不是饥饿,就是寒冷,这也是他自己所体验过的。有好几次他因为囊中匮乏而被迫还乡,但最终巴黎还是把他拉了回来。
1904年他搬进了一个有名的公寓居住,绰号洗衣船,是当时艺术家聚集的中心。认识了后来在文学上积极倡导立体主义的诗人阿波利奈尔。他开始画一些马戏团演员和一些前途暗淡的演员。1905——1907年之间,艺术家不再像从前那样忧郁了,画里柔和的淡褐色或粉红色取代了初期不明朗的悲哀色调,带有一种浪漫色彩。这就是所谓的玫瑰时期。虽然当时野兽派的运动正在高峰期,但毕加索未参加这场运动。他正思考绘画的根本问题,无暇分神于对画面形式和色彩的解放及对个人情感的抒发。马蒂斯曾说:“构图,就是画家依其情感表达之所需,以装饰的手法,安排各种不同元素的艺术。”毕加索对此不敢苟同,他更倾向于塞尚的观点。塞尚的构图根基于二维平面的形式与空间关系的严格规律,与“情感”和“装饰”毫不相干。
毕加索在1907年所作的《亚维农少女》,当初是打算作为丑角连作之一,但后来却变成半抽象的作品。人物变了形的脸和形体是毕加索研究非洲雕刻的结果。众多复杂的影响,使得这幅作品有点折衷,显得不统一而有些矛盾。但不管怎样,这仍是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虽然普遍认为它还并非完全的立体主义作品,但是立体主义的一些主要元素已经在其中体现出来。非洲雕刻的影响首次出现在画中,并使他开始从具象艺术的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这是完全刻意转变下的作品,他所展现的狂野和笨拙的样子是刻意造成的。此外,它所提出的绘画问题,也是立体主义一心一意想要克服的问题。毕加索认为要创造出“再现”和“反自然”这两种特质同时并存的艺术,其解答就在非洲雕刻身上。为了使右边蹲坐着的人物造型在单一意象上结合不同视点的面,他放弃了焦点的透视,人物被分割成许多以锐角结合的平面。光线在反透视的情况下被随心所欲的运用着,不同的造型反映着来自不同方向的光,空间被完全摒弃了。整幅画被构思成独立的结构。
1907年他遇到了勃拉克,并在同一个方向上努力,在1908——1914年间一起工作,也一起发明了立体主义。他们之间存在着独特且亲密的合作关系,甚至比莫奈和雷诺阿在印象主义早期的关系更密切、持久。勃拉克曾经说过,他们两人“就像用绳索绑在一起的登山者”。他们的作品曾一度无法分辨,连他们自己后来都不清楚谁画了哪些画。他们都排斥装饰性的阿拉伯式线条以及明亮、感性的色彩,也不满足于对偶然和表面世界的再现。起初勃拉克似乎独占鳌头,但在1908年末,他们同时来到了立体主义的门槛。塞尚在此时可说是主要的影响来源,最明显的是勃拉克的几何简化风格,所有的自然形式都被分解成半抽象的、倾斜的与重叠的平面,压缩在一个平面里。这一时期的作品后来被称作“分析立体主义”(Analytical
Cubism,1908——1912)。“分析立体主义”一词,是在数年后由立体主义画家格里斯所引介,暗示一种理性的解体过程,是一个误称。毕加索和勃拉克两个人都倾向不采用任何视觉性的模特,甚至也不作景物写生;因此其作品形式越来越片断,最后无可避免地走向抽象和更具观念性的画风。这样的做法使得他们所描绘的物体被分解到几乎无法辨认的程度。形象几乎不具体量,而是飘浮、重叠、简略的平面结构,散置在画面空间中,乍看像是由一张张纸板层层堆叠起来的塔。画面接近单色,主要由黄褐色构成。主题总是十分局限,一般都是单体的人或物。
这份内省,以及牺牲主题而对图画结构和语汇的专注,使得立体主义有着艺术作品本具自律性的主张。结合其近乎吹毛求疵的严谨,与处理手法上的品位要求,这些全都暗示着立体主义某些潜在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性格,以及它和象征主义的亲缘关系。毕加索许多早期作品本身就极具象征意味。
与此同时,艺术家们也觉察到这种接近完全抽象的危险性,于是开始将一些小而易辨的细节加入画面中。最早的尝试是勃拉克开始在作品中加入一些模仿印刷品的数字或字母。这就是“拼贴”(Collage)最早的雏形。1912年5月,毕加索在一块油布上画上模仿藤椅的图案,然后在上面画上立体主义手法的静物。画面上透出的藤椅的图案、作品椭圆的形状和绳子做的外框都显露出现实事物的真实,与强烈风格化的静物间形成了矛盾。后来他们直接在作品中加入各种现成的真实事物,或者直接将一些现成品组合成作品。这一时期后来被称作“综合立体主义”(1912——1914,这个名称有时也在更宽泛的范围使用)。勃拉克既冷静又合逻辑地运用“拼贴”,就好像在乐器上弹奏出柔美、洪亮的视觉和弦。毕加索则很高兴“拼贴”让他有机会展现其在处理矛盾上的机智和大胆。这也有助他达到立体主义的至高理想——“绘画性物体”(tableau-objet),一种独立于外在世界,而又再造一个外在世界的构成物。他稍后解释说:“贴纸的目的是在说明不同的质感可以进入一幅构图里,变成画中与自然相抗衡的真实。我们试着‘撇去眼睛所见的真实’,去寻找‘精神的真实’……如果一张报纸可以变成一个瓶子,那也会让我们联想到一些与瓶子和报纸相关的事情。这个被错置的物体已经进入某种世界之中,那世界不是被造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疏离。这种疏离也就是我们要人们去思考的,因为我们相当清楚我们的世界正变得很陌生和不确定。”在这里,绘画和雕塑的界限开始模糊,因为许多现成品本身就是立体的,在它们构成一件作品后,很难确定该称作是绘画还是雕塑。而现成物的运用也提出了一个课题:是真实的现成事物取代了它所构成的艺术的意象,还是艺术的魅力掩盖了材料的原有属性?即材料在构成艺术作品之后,其自身属性还是否存在。毕加索虽然开启了这一方向,但并没有继续走下去,却启发了达达和超现实主义以及后来的波普艺术。
第一件立体主义雕塑是在1912年制作的,毕加索声称比拼贴艺术稍微领先。勃拉克曾经花了一些时间在制作物体的纸板模型上,以作为他立体绘画的辅助。毕加索也照葫芦画瓢,跟着勃拉克做起立体模型。最后,则是毕加索看出了立体主义雕塑的可能性。他以金属片和电线做了一个“吉他”,这是一件后来影响雕塑革命的作品。知道那个时候为止,所有西方的雕塑家一直在石材、木材、或以陶土、石膏塑型,然后以铜或其他金属铸造。毕加索的雕塑则以木材、锡、纸板、线和其它这一类材料做成,有时候则完全用某些现成的零部件组合起来,这与“拼贴”的思路是一致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毕加索和勃拉克的亲密合作便告结束,后来也再没有合作过。勃拉克加入了法国军队,同行的还有阿波利奈尔、德兰和其他许多重要的法国年轻画家。毕加索作为非交战国的西班牙人,在法国一直待到1917年。四年的战争标志了20世纪实验艺术的第一个伟大时期告终。战争中断了欧洲一些最有才华的年轻艺术家和作家的生涯,如德国的马尔克、马克,法国的杜尚-维隆,意大利的波乔尼。它结束了欧洲长久以来一帆风顺的物质发展和繁荣,削弱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作力的勃发,西方文明自此元气大伤。尽管如此,优秀的艺术在20年代和30年代间仍然继续出现,如毕加索和马蒂斯,但他们都缺少了以往的冒险和创新精神。尽管这些作品精巧优雅,却缺乏以往的严谨和力度。充满阳光的海滩、慵懒的人体、鲜艳的水果和花卉在战争中奇迹般的幸存下来,并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毕加索丧失了他在立体主义探索时期持续的专注性,转而探索多样的风格,并显示出他的绘画天分。有时他可以在同一时期尝试两、三种截然迥异的风格。
1915后对安格尔严谨的样式化铅笔素描发生兴趣。后来由于接触了古代美术与罗马古典主义,而绘制了一系列纪念碑性的人体油画与素描作品。起初画面几乎完全是静止的,但到1923年,则将人物歪曲成令人惊讶的形象,显得十分滑稽。他不断将这些变形的形象加以发展,可能同时受到米罗和唐吉的影响。30年代初期,毕加索先声夺人,在马蒂斯之前已耀眼的色彩和强烈的平面形式绘制了一系列人体——多半是宫女。而后不久,他又着手一系列斗牛作品,而以《格尔尼卡》为其定点。这幅巨大的作品(350.5*782.3cm,1936)得自西班牙内战的启发,他以复杂的图像与象征语汇,表达了艺术家对战争的暴力和野蛮的憎恨。这种阴暗的气氛、扭曲的形式和恐怖的意象一直存在于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品之中。在德军占领期间,他仍逗留巴黎,他孤高的举止逐渐成为反抗运动的象征。从1946年到去世,毕加索大多住在法国南部,这期间多从事陶艺的试验。从没有人像他这样在一生中艺术风格和观念产生如此剧烈而又多样的转变。他也和乔托、米开朗基罗、贝尼尼一样,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5 08: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面对勤奋的毕加索和天才的创作,你会不会毕恭毕敬呢?
拍卖品《拿着烟斗的男孩》

最新消息:2004年5月5日,西班牙着名艺术家毕加索(PabloPicasso)一幅1905年的油画作品《抽烟斗的男孩》(Garcon
a la
Pipe)5月5日在纽约苏富比(Sotheby)拍卖会中,以104,168,000美元售出,创下了单幅画作拍卖的最高金额纪录。
  路透社报导说,这次拍卖打破了凡高(vanGogh)作品《加歇医生的画像》(Portrait
of
Dr.Gachet)1990年所缔造的拍卖纪录,当时的拍卖价格为8,250万美元。
  据悉,此前有兴趣投得《拿着烟斗的男孩》的名人包括:软件巨擘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化妆品公司雅诗兰黛(Estee
Lauder)的继承人罗纳德、莱奥纳尔·兰黛、以及拉斯维加斯赌场大亨韦恩。
  苏富比曾预估这幅油画「可超过7,000万美元」。5月5日的创纪录天价包括苏富比的佣金,成交价格实际为9,300万美元。报导说,这幅画在纽约的苏富比拍卖会上由一个匿名的买家得标。拍卖行不愿透露买主的任何信息,并拒绝暗示买主国籍。
  毕加索在24岁时画了这幅画,画里面的是一个年轻的巴黎男孩左手拿着一个烟斗,头上带着花环。画中男孩名叫“路易”,毕加索后来形容这名男孩是最常拜访他的访客之一。BBC报导援引苏富比拍卖行消息说,这幅画在拍卖前就创下最高的预估价格7,000万美元。
  结果到了拍卖时价格一路猛涨,最终拍卖价为9,300万美元,另外还要加上拍卖佣金。在此之前,在拍卖会上成交价格最高的毕加索画作是"双手交叉的女人",在2000年11月以5,500万美元卖出。
  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凡高有3幅。
5月5日的拍卖使毕加索这幅在1905年完成的画作成为价格最昂贵的一幅画。
1881年10月25日,巴勃罗.毕卡索生于西班牙南部海岸的马拉加.父亲名叫布拉斯科,母亲洛佩斯,巴勃罗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唯一的儿子。巴勃罗的大妹妹名洛拉,小妹妹康姬塔未成年夭折。据说巴勃罗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喜欢绘画,他会说的第一句话是"铅笔"。
父亲布拉斯科开始是马拉加美术馆的管理员,他喜好绘画,长于画鸽子,是个斗牛迷。每周父亲都要带著巴勃罗去看斗牛,边看边?儿子讲解斗牛中的每个明细。因此,斗牛就成了巴勃罗童年时代画画的题材,在他8、9岁时画的第1幅油画,就是一位斗牛士。这一家人所住的房子,面对著一个绿茵广场,白色的鸽子或飞翔于天空、或追逐于草地。在父亲的指点下,巴勃罗经过细心地观察,鸽子也成了他画作的主要题材。
1891年,父亲奉命调到了西班牙西北部、大西洋西北岸的港口-科鲁,就职于当地的县立美术学校。全家人随之迁移到了科鲁纳。巴勃罗在那里一边就读于加尔达中学、一边成了父亲所在美术学校的学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具有极高艺术天赋的巴勃罗,绘画技术自此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不久,父亲已经允许儿子在自己画鸽子的时候,在画面上画几笔。从保存下来的1892-1894年巴勃罗的素描看,他在观察和理解人物方面,已经显示出了早熟的才能。1894年,巴勃罗13岁时,在他写给马拉加亲戚的信中,就开始用漫画来介绍科鲁纳的风土人情。这一年,父亲?他举办了个人画展。1895年,父亲被任命?巴赛隆纳路加美术学校物体素描课的教员。全家一起迁到了巴赛隆纳。同年,巴勃罗考入了路加美校。这一年中,他创作了《老渔夫》,画中的渔夫是典型的马拉加渔民形象,技法是写实的,色调厚重、谐调。1896年,父亲?他租下了一间小阁楼,作?独立的画室。在这里,他创作的《初次圣体》(注:"圣体"?基督教的圣事之一,天主教、东正教称"弥撒",新教称"圣餐")曾在巴赛隆纳市举办的展览会上展出。
1897年,他完成的油画《科学与仁慈》,入选在马德里举行的全国美展。这一年中,巴勃罗考入马德里的圣费尔南多美术学校。因?是只身一人在马德里,举目无亲,无聊之际除去泡咖啡馆外,也常常去普拉多美术馆。前辈西班牙美术大师格列科(1541-1614)、委拉斯开支(1599-1666)的作品,使他倾倒。他还临摩了戈雅(1746-1828)的作品。自己也作了一些生活素描。总起来说,在这个时期,巴勃罗经常陷入孤独、贫困之中,精神状态不佳、情绪不定。1898年7月,巴勃罗染上了轻度的猩红热,回到了巴赛隆纳家里养病。病愈后,与一位比他年长5岁的朋友,在山村度过了8个月的时光。这时,他已下决心与在艺术院校所接触的教育决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改名?母亲的姓-毕卡索。
1899年,毕卡索借用了一位艺术家的兄弟的工作室,来进行创作。这时?他多幅肖像画作模特的,就是小他3岁的妹妹洛拉。《洛拉肖像》是其中的一幅。在这一年中,他开始和这里的许多艺术家、知识份子交往,成了当地1897年开业的"四猫咖啡馆"的常客,和备受瞩目的人物。这个咖啡馆是一个文化界人士、艺术家聚会的场所,毕卡索经常在这里?朋友们画像,由于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出?的表达能力,简单的线条就可以勾勒出每个人的特徵,使得大家深?叹服。在这里,毕卡索广泛地接触到了当时流行的艺术思潮,如象徵主义、印象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等。与此同时他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的下层、并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在他留下的厚厚的笔记本中,画满了这个时期的草图,其中包括充满著稚气的打斗情景、士兵的姿态等等。1900年2月,毕卡索在这里举办了他在巴赛隆纳的首次画展,展出了在"四猫咖啡馆"中?朋友们所作的肖像画50多幅,其中还有参加了当年在巴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西班牙馆展出的那幅《最后的时刻》,这是一幅描绘牧师来到临终前一位女人身边情景的油画。?了这次展出,毕卡索到了巴黎。
1900年,毕卡索在巴黎创作的第一幅重要的作品是《烤饼的作坊》。画面上是一间阴暗、由煤气灯照明的大房间,里面有头戴高帽的男人、有陪舞的卖淫女、此外就是或站或坐的人。在巴黎逗留的两个月当中,他参观了第5次万国博览会,以及卢浮宫美术馆。在当地的咖啡馆等场所,他结识了一些艺术家。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法国艺术的最新发展,诸如印象派、纳比派,以及凡.高、高庚等人的作品。这些都?他开阔了视野。此后的4年当中,由于毕卡索还不能自己完全独立生活,4次去巴黎都未能久留,而是往来于巴黎、巴赛隆纳与马德里之间。1901-1904年,也是他开始逐渐脱离家庭、自己独立发展的时期。从他的绘画艺术发展方面来说,这一阶段后来被称?"兰色时期"。因?在这个时期里,他在继承西班牙著重运用单色的画风的同时,其作品的主要色调是低沈的兰色。作品中描绘的物件主要是乞丐、残疾人、妓女及一些流浪者。基于这个时期画家尚未作好完全独立生活的准备,生活清苦、情绪忧郁,处境不妙,因而作品中透露出的气息是悲怆的。这一点从1901年初到年末的3幅自画像的形象对比中,也可以反映出来。
1901年春,毕卡索到巴黎不久,在其自画像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位系著鲜艳的领带、用浅色块突出面部的年轻人,悠闲的表情中,露出一丝自信、傲然。笔触比较浓厚、自由。两个月后的第2幅自画像,虽然笔触依然大胆、散漫,而色彩已趋向阴晦,人物的背景暗淡,头部上面的光晕是深沈的兰色。当进入寒冷的冬季,在12月的自画像中,毕卡索身著一件深色的旧大衣,下陷的双颊、与年龄很不相称的苍老,隐含在傲气后面的是伤感与无助。自此,毕卡索的创作开始步入了所谓的"兰色时期",它一直持续到1905年。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兰色的屋子》、《弹吉它的老人》、《蹲著的女人》(1900年)、《盲人的饭食》(1903年)、《犹太老人与男孩》等。1904年,毕卡索决定离开西班牙,在巴黎定居。在旅馆中捷身一个短时间之后,4月的一天住进了位于蒙马特区的一间破旧房子,由于它犹如风雨飘摇中拴在岸边的"洗衣船",因而被戏称?"洗濯船"。从这时开始,画家作品中的色调逐步?柔和的黄、褐、粉红所占据人物也由年轻、漂亮的马戏演员、街头歌手,代替了瘦弱的乞丐、失明的盲人。人物的表情虽未摆脱孤独、郁闷,但已不是绝望。色调也随之趋淡。代表作品如《街头艺人之家》、《二裸妇》、《丑角一家与猴子》等。随著这些作品的问世,画家的创作进入了所谓的《粉红色时期》,又称"玫瑰色时期"。
上述创作中的变化,可能与画家移居到巴黎后,与漂亮的费尔南德.奥丽维埃相遇有一定的关系.由于这位女人进入了毕卡索的生活,使画家摆脱了孤寂的处境,赋予了画家的灵感,从而影响到画家的画风变化?柔和。比如画作中开始出现了年轻的母亲怀抱著婴儿的画面。他所创作的《带花环的圣母》,是一幅身处花丛中的圣母圣子像。就连1904年的两幅自画像,也比1901-1903年间所作的任何一幅自画像都来的年轻、自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画家处境、特别是心境方面的变化。
1904-1905年,毕卡索与年轻的象徵主义诗人阿波利奈尔相识。诗人是一位无依无靠的外来者,也有与母爱离别的痛楚,其兴趣与个性方面又与画家相似,因此促成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不久,诗人就成了画家作品的阐释人,二人的关系遂更?密切。若干年后,当毕卡索弥留之际,还一次再次地呼唤著这位诗人的名字。此后近十年当中,毕卡索对艺术作出了他重要的贡献,粉红色时期的一些杰作,以及立体派的创立,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在非洲黑人雕塑的影响下,和塞尚的?言、即"在自然界的一切,自己形成了类似圆球、立锥体、圆柱形"的表示下,?了突破传统绘画画面所受到的时间、空间的局限,毕卡索开始在新的绘画表现方法方面进行了探索,他摆脱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传统、放弃了传统的透视法,不为时空所限地将描绘物件的自然形体概括?几何形体、加以分解,再从不同角度、层次上将它们结合起来,用以表述描绘的物件,从而在平面上创造出了三度、四度空间的效果。这种被称为"立体主义"(也称"立方主义")的理念的出现,立即?绘画艺术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立体主义作品要求读者不仅要从视觉上去感受,更要从理性、观念上去理解。在毕卡索看来画家的职责不应只借助具体物象反映世界,而应创造出抽象的东西来表现世界。关于立体主义本身,毕卡索说:主要是描绘形式的一种艺术,当形式实现后,艺术便在形式中存在下去。1906-1907年,毕卡索创作的《亚威农的女人们》,既是立体主义的处女作,又可以说是立体主义代表作,因?从形式上,及其所运用的基本语言,都?后来的立体主义作品打下了基础。1910年,毕卡索的立体主义风格已趋成熟,当时他的画商朋友卡恩威勒所画的肖像,是成熟时期的代表作。1907年,当布拉克看到了《亚威农的女人们》之后,开始深?震惊。经阿波利奈尔的介绍,这位诺曼第的青年画家与毕卡索见面后,不久,二人就携起了手,共同致力发展立体主义。他们采用的是综合或叫做合成的手法来构成图画中的形象,即平滑的与粗糙的表面互相?用,有时还将一些非绘画性的材料、色纸、字纸,贴在画面上,与几何图形结合,以增加构图的变化、加强效果。这就是所谓的"综合立体主义"技法。?了与前期的立体主义相区别,前者被称?"分析的立体主义"。综合立体主义技法事实上也是拚贴技法的继承发展。1911-1912年毕卡索创作的《藤椅的静物》,就是由油画与粘贴印有藤椅纹路的油布所构成。
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毕卡索的亲密友人布拉克、阿波利奈尔相继参军,从这时起到二十年代初、画家的画风又出现了变化,在他公开创作中的油画,继续沿用立体主义画法,与此同时,他又以真实再现的古典风格、运用完美的线条,创作了一批未发表的作品,这些作品上的签名是"安格雷斯克"。这可能是出于对法国古典主义画派最后的代表画家安格尔(1780-1867)的仰慕。这些画作中包括一些肖像画,及一系列自画像。此外,还有一些具象的静物画。这当中于1915年?他的早期代理商沃拉尔所画的铅笔画《沃拉尔肖像》,堪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
二十年代中期起,毕卡索的绘画风格,又转向了超现实主义。其明显的?象可从《三个舞女》中看到,这幅油画中描绘的是在一个侧面男人形象和户外兰天的背景中,三个被拉长、变形的女人在跳跃。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创作的《扶手椅中的女人》,描绘的是一个精神变态的、畸形的女人。这可能与他的妻子奥尔加日益恶化的身体、及妻子对他失去理智的攻击、折磨有关。1930年创作的《坐著沐浴的人》,画中是一个被变形、扭曲的超现实人物,一副生物状的骨架形象,暗示了奥尔加的病症更加恶化。
三十年代初,毕卡索和女模特沃尔特及女摄影师玛尔的不正当关系,影响了他的绘画活动。这期间他的画作中,留下了她们的形象,有名的作品如《镜前少女》、《哭泣的女人》。在三十年代的西班牙内战时期,毕卡索坚定地站在人民站线一边,反对独裁的佛朗哥政权。1936年,在他担任共和政府任命的普拉多美术馆名誉馆长期间,?保护艺术珍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37年初,他创作了蚀刻画《佛朗哥的梦和谎言》。这是一组连环漫画式的版画,共有18个画面,另加一首隐晦的、丑化佛朗哥的题诗。画家通过出售这组画的复制品将售款捐作共和政府的救济金。就在创作这组作品时,发生了"4月26日事件"。因此,这组画中的最后4个画面,与日后创作的《格尔尼卡》有关密切的联系。组画中的公牛在最后的画面中,抵伤了象徵佛朗哥的马形怪物。该组画被复制后,法国当局作?宣传品,用飞机将其散发到了佛朗哥占领区。在此前不久,毕卡索曾受委托?普拉多美术馆创作一幅大型壁画,作?该年夏季在巴黎召开的万国博览会中西班牙馆的装饰画。在他还未构思的时候,发生了骇人听闻的"4月26日事件"。这就是德国法西斯的空军,悍然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造成了和平居民的伤亡。当这一消息传到巴黎后,愤怒的毕卡索怀著"对那把西班牙沈浸在痛苦与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战集团的厌恶和鄙视",立即以这一事件?题材,只用了6个星期的时间,于6月5日创作完成了351×782厘米的巨幅壁画《格尔尼卡》。该画以后期立体主义语言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鞭鞑了法西斯。该画在巴黎亮相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938年,它还在挪威、英国、美国等进行了巡回展出。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毕卡索不向德国法西斯低头、不?利诱所动,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4年10月,他参加了法国共产党,表示以自己的绘画作?"抵抗和打击敌人的战斗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友人马克思.雅哥布在集中营的惨死,以及披露的纳粹军人在集中营施暴的照片,激发了毕卡索的义愤,他创作了大幅油画《尸骨收容所》,用灰色调描绘了德国集中营内战俘的破碎尸体,揭露了法西斯的罪行。该画创作时间拉得很长,可惜路途被放弃,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从五十年代初开始,毕卡索积极投身于保卫世界和平的运动,由他创作的有名的《和平鸽》,被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作?会标。1950年,他当选?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在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期间,他创作了反映美国侵略行径的《朝鲜的屠杀》。该画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平原和一群进行射击的士兵,它象徵的是美帝国主义和南朝鲜当局;另一部分是山区和一群遭受射击的无辜居民,它象徵的是朝鲜人民。1952年,画家创作了两幅壁画《战争》与《和平》。前者画面上的战车与恶神,由黑色幽灵伴随,正在践踏人类文明;后者反映的是人类的和平与幸福生活。这两幅作品的创作,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开始它们在罗马的毕卡索画展上展出。后被移送到了瓦洛里的一个教堂里。
1954年和1962年间,毕卡索专心致志地对过去的一些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了研究。1954年,他对德拉克洛瓦的《阿尔及尔的女人们》,临摹了15次。然后,运用了马蒂斯的手法,以明亮的色彩,改造了原作,对于人物和背景用立体主义技法作了处理。1957年中,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临摹了委拉斯开支的《宫廷的侍女们》达45幅之多,对其中的小公主情有独锺,从而再现了14次。对于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在1954年用素描手法临摹过4幅的基础上,1959年又作了一系列的素描、1962年又照原作创作了92幅素描。1958年,毕卡索?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不听从父亲的劝告,在飞离克里特岛时,坠入海中。由于画幅过大,77岁高龄的老画家将画面分割成40块,分块画好在现场拼接而成。
1963年,在巴赛隆纳旧市区中心,以毕卡索命名的美术馆开馆。
1971年,巴黎国立现代美术馆举办了毕卡索诞生90周年回顾展。
自从1972年起,毕卡索由于感冒长期不愈,最终引起肺水肿,于1973年4月8日午前去世。
毕卡索作品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是一位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一直到去世前十年,虽已届八十高龄,但他依然站在艺术创作的前列。20世纪的艺术家、特别是西方艺术家,几乎没有未受过他的影响的。毕卡索的艺术成就除去绘画以外,还涉及到各种材质的雕塑、陶艺、书籍装帧等方面。由于他从9岁起就开始作画,所以又是一位多才的艺术家,仅创作的油画一项就在万件以上。据报道:在毕卡索去世后的遗作中尚有画1885件、素描7089件、雕塑1228件、陶器3222件、版画3万件、另外有画家所作的插图若干、素描本约1百册。至于在生活贫困时期作了取暖而烧掉的素描类作品则无法数计。对于毕卡索以立体主义的夸张、变形、大胆的分割、拼接法表现、揭露社会的畸形、黑暗面,批判、鞭挞法西斯的罪行,评论家们认?是成功的,但在歌颂光明、正义、表现蓬勃向上的题材方面,显得不够有力。此外,画家对于形式的过分强调,使得某些作品具有形式主义的倾向,也是值得探讨的。
毕加索年表:
父:荷西·路易兹-布拉斯科
母:玛莉亚·毕加索-洛培兹
1881
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8/9 7/8岁 在父亲(美术教师)指导下画画。
1889 8岁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画的是斗牛士。
1895 14岁
进入巴塞隆纳的隆哈美术学校,其父于该校任教。入学考试是古典艺术与静物写生,依规定可有一个月时间完成,毕加索在一天之内就完成了。
1896 15岁
作品“初次领圣体”参加巴塞隆纳美术与工业展。
1897 16岁
进入马德里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但常不去上课,比较喜欢去“普拉多美术馆”参观。在那里,他可以接触到西班牙大师的作品:葛雷柯、委拉斯盖兹及哥雅等。
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898 17岁
经常出入“四只猫”酒馆,开始与前卫艺术圈往来。结织卡萨吉玛斯及日后成为其私人秘书的沙巴特斯。
1900 19岁
在“四只猫”酒馆举行首次个展。与卡萨吉玛斯首次前往巴黎,居住于蒙马特区。
1901 20岁
好友卡萨吉玛斯因失恋自杀,触发毕加索以蓝色调作画,蓝色时期开始。在弗拉画廊举行巴黎首次个展,开幕前就卖出15张画。
1902 21岁
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 22岁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1900-1903年间三度回西班牙。
1904 23岁
定居于巴黎“洗衣船”。邂逅费尔南德.奥立维并同居,常去观赏马戏团的演出,粉红色时期开始。
1905 24岁
以马戏团题材创作“卖艺人家”等。画展受到重视。结识洁楚·斯坦因兄妹。
1906 25岁
在罗浮宫看到伊比利亚半岛的雕塑展,印象深刻。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
1907 26岁
创作“亚维农的少女”。到民俗博物馆看非洲雕塑。参观两个塞尚回顾展。结识布拉克。
1908 27岁布拉克第一次举行立体派画作展。
1909 28岁
解析立体派开始。与布拉克成为邻居。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1 30岁 首次把印刷字母放到构图中。邂逅艾娃·谷维。
1912 31岁
与费尔南德分手。完成第一个拼贴作品“藤椅静物”。与布拉克合作纸贴画,发展出合成立体主义。
1915 34岁 艾娃因肺结核逝世。
1917 36岁
至意大利为俄罗斯芭蕾舞团作舞台设计,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瓦。
1918 37岁
与欧嘉结婚。因芭蕾而与上流社会接触。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19 38岁 认识米罗。
1921 40岁
长子保罗(1921-1975)出世。
1922 41岁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24 43岁
以装饰性立体派风格作许多静物画。
1916/7-1924年间多次为芭蕾舞台作设计。
1925 44岁
创作“舞”,首次影射与欧嘉的紧张关系。参加超现实主义的首次展出。
1926 45岁 以集合物手法作“吉他”系列。
1927 46岁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雷莎·华特。
1929 48岁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姻婚危机。结识达利。
1931 50岁
于柏吉卢城堡设立雕塑工作室。参加超现实主义于美国的首展。
1932 51岁 以玛丽-德雷莎为模特儿。
1933 52岁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佛拉系列版画)。费尔南德.奥立维出版回忆录。
1934 53岁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发表用织物做模型翻制的雕塑作品。
1935 54岁
6月与欧嘉及保罗分居。9月玛丽-德雷莎与毕加索的女儿玛亚出生。
1936 55岁 邂逅南斯拉夫女摄影师兼画家多拉·玛尔。
1937 56岁
创作“格尔尼卡”。
1939 58岁 同时画玛丽-德雷莎与多拉的同姿势肖像。
1943 62岁
邂逅22岁的方斯华姿·吉洛。作集合物“牛头”。
1944 63岁 加入法国共产党。
1945 64岁
于慕洛完成第一批石版画。
1946 65岁 与方斯华姿·吉洛同居。访马蒂斯。
1947 66岁
方斯华姿·吉洛生子克罗德。首次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中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
1949 68岁
方斯华姿·吉洛生女帕乐玛。为世界和平会议作“鸽子”石版海报。
1950 69岁 获颁列宁和平奖章。
1953 72岁
于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 73岁
与方斯华姿·吉洛分手。马蒂斯逝世(毕加索曾说:“只有马蒂斯才是真正的画家”)。开始创作德拉克洛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5 74岁
欧嘉逝世。
1956 75岁 与克鲁佐共同拍摄电影“毕加索之谜”公映。写信给共产党,抗议俄罗斯入侵匈牙利。
1957 76岁
画委拉斯盖兹“宫女”变奏40余张。
1959 78岁 作马内“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 80岁
与35岁的杰奎琳结婚。
1963 82岁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系列。巴塞隆纳的毕加索美术馆开幕。布拉克逝世。
1964 83岁
方斯华姿·吉洛出版回忆录,造成毕加索与克罗德及帕乐玛决裂。
1966 85岁 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
1970 89岁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画作捐赠给巴塞隆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3 92岁 4月8日逝于坎城附近的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的花园里。
毕加索与妹妹劳拉

1896年,十五岁时的毕加索

毕加索在克利希大街的居所

毕加索,1904年左右

青年毕加索

1918年与第一任妻子结婚

1944年,毕加索在巴黎游行

毕加索与儿子克劳德

“请看这块面包,这是面包师出的主意。它们只有四个手指,这也是它们被命名为毕加索的原因。”毕加索曾如此对杜瓦诺斯说道。

初恋情人费尔南多·奥利维耶
  费尔南多·奥利维耶是毕加索的初恋情人。1905年夏天,23岁的毕加索发狂地爱上了这位蒙马特尔的年轻模特。他们在一起过着狂放不羁的生活:纵洒狂欢、恶作剧、吸食鸦片……虽然生活贫困,但毕加索的画风却变得日益明快。“蓝色时期”那阴郁冷酷的蓝色调让位给了温柔的粉红色,这就是持续了一年的“粉红色时期”。后来毕加索就是从“粉红色时期”一跃进入他伟大的立体主义时期的。但在毕加索的创作取得成功突破时,爱情之火也在他心中渐渐冷却。1911年当费尔南多发觉毕加索已不像从前那样爱她时,她离开了他。这张费尔多的照片摄于1906年,当时她被大力支持前卫艺术的法国作家阿波利奈尔称为“美人费尔南多”。1908年毕加索为她画了立体派肖像《坐在椅中、手持扇子的女人》。

1904年8月的裸体画
  在这幅表明1904年8月的裸体画里,他们刚刚做过爱,他仍然爬在她身上,双脚和他的脚轻触在一起,她杏眼微闭,一头厚厚的黑色波浪式卷发。他铭记这这次相遇,好像她立即意识到这不只是又一次艳遇。实际上,这是他第一次真正男女关系的开端,有生以来,他第一次倾心于一个女人——“致死不分离”,但是至少在爱情还火烈,还能激励双方,方便于双方的时候,他们没有分离。

纯洁的女演员奥尔佳·柯克洛娃与毕加索
  毕加索与她在罗马相识。当时毕加索正在那儿为一个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舞剧《游行》设计布景,于是爱上了这位纯洁的俄罗斯芭蕾舞女演员。1917年7月12日他们正式结婚。奥尔佳身为俄国上校的女儿,一心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不光把自己家里布置得十分考察,还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毕加索陪她频繁出入各家沙龙,画风也大有改变,开始了他的新古典主义时期。但是时间一长,毕加索渐渐对这种舒适无聊的社交生活感到了厌倦。

1917年在安乐椅上的奥尔佳

不可捉摸的影子玛丽.泰雷丝.沃尔特
  玛丽.泰雷丝.沃尔特在毕加索的生活和作品中,这个长着一头金色卷发的女人很长时间都只是个不可捉摸的影子。她与毕加索是1925年初在圣—拉扎尔火车站相遇的。当时她只有15岁,毕加索比她大28岁。她后来回忆说“我抗拒过六个月,但你不能抗拒毕加索,你们理解我——女人是不能抗拒毕加索的。”至1932年春天,毕加索不再掩盖他的灵感来源,以玛丽.泰雷丝.沃尔特为原形创作了许多大幅肖像,画面上那些气势恢宏的曲红给人以强烈震撼。这一年也是毕加索创作中佳作迭出的一年。1934
年秋,毕加索创作了四幅蚀刻画《瞎子半人半牛怪物》,其中半人半牛的怪物是他自己的象征,被一个手捧各自的漂亮少女深情地牵引着。女孩好像是玛丽.泰雷丝.沃尔特,但在体态特征之外,她又有些卓著的地方,更像是歌德的“引导我们向上的永恒的女性。”1935年9月5日,玛丽.泰雷丝.沃尔特生下一个女孩,毕加索给女儿起了自己去世的小妹妹的名字:玛雅.劳拉.孔塞朴松,但她的出生登记上,父亲一项却填着“不详”。1932年后毕加索为她画了《玩球的浴女》,把她的美丽凝固为永恒。

沃尔特和她与毕加索的女儿玛雅

红颜知己多拉·玛尔多
  几乎就在女儿出生的同时,五十三岁的毕加索又遇到了另一个情人多拉·玛尔。年轻迷人的多拉·玛尔与毕加索名作《阿维尼翁的少女》同年出生,多才多艺,既是画家、摄影家、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文化缪斯,又是模特。1935年她与毕加索在一家咖啡馆相识,此后开始了长达8年的恋情。在他们火山般热烈的情感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心灵间的巨大默契。多拉可以很有见地地谈论科罗的摄影试验,谈论这些试验如何运用到毕加索的绘画中,谈论毕加索脑子里思考的技术问题和哲学问题,她能分享他的种种思想,他的朋友也是她的朋友,她是毕加索唯一一位能称得上红颜知己的女人。在西班牙内战和德军占领时期,他们一起住在巴黎大奥古斯坦街的一座画室里。就是在多拉·玛尔的注视下,毕加索完成了他的旷世名作《格尔尼卡》。而多拉·玛尔也用她的相机记录下了毕加索这一时期的创作和生活,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她最为之骄傲的是他们俩合伙创作的一幅画,联名署着“毕加玛尔”。
  后来这对个性都很强烈的情侣间渐生龃龉,1940年6月,毕加索创作了一幅最凶暴的最优复仇意味的妇女形象:以多拉为原型的《裸体梳妆女》。他在生活中也同样凶暴。他经常殴打多拉,许多次打得她躺在地板上不省人事。从奉为掌上明珠到任意践踏,从纵情作乐到恣意毒打,在给多拉所作的一幅幅狗面的画里,他完全把女人变成了驯服的动物。1939年到1940年,他又三分之二还多的作品画着畸形的女人,面部和身体像被怒鞭抽打似的,他对一个女人的仇恨似乎变成了对天下所有女人的深仇大恨。1943年毕加索离开了多拉·玛尔,分手时赠给她一套法国南方的住宅作为纪念。

在这张摄于1936年的照片上,多拉·玛尔用手指抚摸着自己的脸庞


优雅漂亮的女画家弗朗索瓦兹·吉洛
  1943年,年已62岁的毕加索认识了21岁的年轻女画家弗朗索瓦兹·吉洛,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他与这个优雅漂亮的女孩子玩起了互相追逐的游戏。1946年,弗朗索瓦兹终于同意和毕加索一起生活,欣喜若狂的毕加索为她画了油画《女人——花》。
弗朗索瓦兹讲了一段故事,她说:毕加索原来想画一张相当写实的肖像。倡过了一会儿他说:“不,这不是你的风格,写实的肖像根本不能再现你。”她已经坐下了,但是他说:“我看你不是坐着的,你根本不是被动型的人,我只看见你站着。”
  他突然想起马蒂斯说过曾把我的头发画成绿颜色,于是得到启发:“并不是只有马蒂斯才会把你画成绿头发。”他说。由此头发就画成了绿叶的形式,一量头发画好了,肖像就自然而成了象征性的花朵图案。他以同样的弧形节奏画了**。在绘制该像的各个阶段里脸一直是很写实的,这似乎与期余的部分格调不统一。他深思了一会儿。“画这个脸我得从根本上另打主意,”他说“尽管你的脸是长长的鹅蛋形,但是为了表现光彩和表情,我需要使它变为一张扁扁的椭圆脸。为了弥补它长度上的损失,我要把它画成冷色——蓝色。它会像一个小小的蓝月亮。
  他把一张纸涂成开蓝色,然后根据他对我脑袋的这要领概念剪成各种程度的椭圆,先是两个正圆形,然后是三四个更符合他这一想法的扁圆。等到都剪好后,他在每一个上分别画上了眼睛、鼻子和嘴。然后他把这些椭圆用针别在画布上,同时上下左右地移动,看看是不是合意。起先似乎没有一个合适,一直试到最后的一个才罢手。因为其余的都已经在不同的位置试过了,所以他已经知道了该怎么放。当他把它科放在画布上之后,这个形状在他摆的地方看上去正合适,完全令人信服。他反它巾在没有干的画布上,往旁边一站说:“好了,这就是你肖像。”
  他们同去法国南方居住,在那儿弗朗索瓦兹为他生了两个孩子:克劳德和帕洛玛。但到1953年,弗朗索瓦兹终于“对和一座历史纪念碑一起生活感到了厌倦”,于是带着两个孩子回了巴黎。后来她又结了婚并移居美国。这张照片是1948年在他们位于法国南方的家里拍摄的。两年前毕加索为她画了《椅子中的女人》。

弗朗索瓦兹怀抱她与毕加索的儿子克劳德

毕加索的第二任妻子雅克琳娜.洛克
  她是毕加索的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妻子。奥尔佳去世后,毕加索于1961年又与这位沉默寡言的棕发美女结了婚。雅克琳娜来自西班牙东北部的卡塔卢尼亚,是个幽娴贞静的女子。在毕加索生命中的最后十几年里,她陪他支过加利福尼亚、戛纳等许多地方,为晚年的毕加索营造了一个温馨、宁静的世界。毕加索常从他的体形中回想起卡塔卢尼亚的农妇,他为她画了大量的肖像画。1973年毕加索去世后,雅克琳娜感到失去了生活中唯一的爱,13年后也自杀身亡。

雅克琳娜.洛克、毕加索和科克托,
后面是巴洛玛、玛雅、克劳德,他们在西班牙观看斗牛

雅克琳娜.洛克和她的“阁下”在他们的家中

肖像画《雅克琳娜在扶手椅里》

不同時期的自画像







一、蓝色时期
  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
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简化(《熨烫衣服的人》),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两姐妹》)。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1、熨烫衣服的女人

 2、两姐妹

 3、一个盲人的早餐

 4、悲剧

5、《人生》196.5cm x 128.5 cm1903年
  这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他在这一时期,目击贫困、绝望与孤寂的人们,加上好友卡萨赫马斯因失恋而自杀的影响,其作品常以蓝色为主调,加强了忧郁和悲哀的气氛。
  画面中,右侧的妇女停下沉重的脚步,默默无言,双眼直盯着对面的两个依偎着的年轻人。在这位妇女的视线里究竟隐藏了什么?这眼光也许在说,怀中的婴儿即使在绝望中也得继续那无法逃避的人生。画面左侧,男女两人依偎在一起。那位男的形象在写生阶段还像毕加索自己,但到作品完成时却变成了好友卡萨赫马斯的形象了。卡萨赫马斯是一位立志投生绘画艺术的青年,却在巴黎自杀身亡。因此,这幅画里,还包含了毕加索对青年好友的痛苦回忆。

二、粉红时期
  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定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的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的单一蓝色中去(《扇子女人》),很快成为他画布上主要的颜色(《花篮女人》)。那种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青春和爱情活生生地出现在画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玫瑰红时期"就这样开始了,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个与流浪艺人和杂技演员接轨的世界,于是也有人称之为"马戏团风格"(《马上的姑娘》)。在这时,毕加索的声望使他得到了与众多女人接触的机会,在这个充满欲望和希图的时代,他用公牛一般的意志统辖着他的女人们(《玫瑰色的裸女们》)。
6、扇子女人

 7、花篮女人

 8、马上的姑娘

 9、玫瑰色的裸女们

 10、江湖艺人

 11、两位年轻人

三、黑人时期
  1905年下半年,与奥里威尔关系破裂后,毕加索进入了他的第一个古典主义时期,表现出他对艺术形式无休无止的探索(《土耳其装束的夫人》)。他预示着毕加索艺术思想中的一个新的倾向,他追求古典式的单纯线条,匀称和永恒的和谐。粗大的造型如同雕像一样简练,没有偶像的背景和与主题无关的任何细节(《立着的裸女》)。造型人物,开始带上了某种几何形的棱角和简化了的结构,不再用什么玫瑰色和淡蓝色,而是用简朴的褐黄色;与此同时,又有力图强调和保持画面的平衡感。
12、土耳其装束的夫人

13、立着的裸女

14、《斯坦因画像》 (《 Gertrude Stein 》)100 x 81.3cm 1906,巴黎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他从这位野兽派泰斗那里发现了黑人雕刻,从此迷上了黑人雕刻,并吸收其艺术精华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这年,毕加索将调色板上的胭脂洗掉,换上灰褐色的颜料,为文学家斯坦因画肖像。这幅《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红时期’跃入‘立体主义时期’的跳板,即受到原始艺术的影响,也注意了几何学的基本形,画中的手是写实的,而脸却似土著面具式的形象。
斯坦因是1902年来巴黎定居的美国女作家。她以实验式表现手法,曾给年轻的先锋派文学家们以巨大影响。她和现代派的艺术家们交往频繁,使其大名常常在现代美术史著作中出现。她不但与比自己小七岁的毕加索相处得很好,而且与马蒂斯、布拉克以及那些立意创造新型艺术的画家十分亲密,经常在这些画家最困难得时候慷慨解囊。她和哥哥利奥不断收藏他们那些富有争议得作品,以示在经济上支持穷画家们专心致志地从事新艺术的创造。
斯坦因曾为这幅肖像做了八十次模特儿,最后还是在没有模特儿地情况下,毕加索独自润色此画。朋友们看了完成作后大吃一惊,都指责所画人物根本不象斯坦因。毕加索说:“这有什么关系呢?最后她总会看起来跟这幅画一模一样的。”斯坦因很感激地收下这幅画。数十年过后,评论界一致认为,这幅画与女作家的内在气质是一致的。

15、《阿维尼翁的少女》243.9 x 233.7cm 1909年6月巴黎
  在1909年末,毕加索从事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作品的创作,这件作品是他的经验总结,并且标志着他未来的活动朝现代派方向发展的开端。这部作品就是《阿维尼翁的少女》。这位西班牙画家的着眼点,不像野兽派那样放在色彩上,而是放在形体上,他采用灵活多变且层层分解的、雄浑有力的、宽广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体的结构随心所欲地组合起来。这些平面甚至发展到超越单个的物象,囊括周围的全部空间。这时我们还没有达到完全理性地控制物体,但是,毕加索的画已经导致我们必须走上这一道路。到1909年,毕加索才确立了真正崭新的绘画语言,这语言是从事物的内涵去认识和解析,而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了。
《阿维尼翁的少女》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毕加索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人类对神的一种亵渎行为。同时它废除远近法式的空间表现,舍弃画面的深奥感,而把量感或立体要素全体转化为平面性。这幅画,既受到塞尚的影响,又明显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艺术的成就。强化变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

四、立体主义时期 (1910-1911分析立体主义;1912-1914综合立体主义)
  不久之后,毕加索创立了立体主义。这个时期的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
按照传统的透视法,只有一个固定的感觉,多重透视的画法是不允许的。毕加索开创的这种立体主义的造型方法,就是要通过画面同时表现人(有脸有背)的所有部分,而不是象传统画法那样以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形象。
毕加索的新古典主义绘画虽然描绘了三维空间的立体结构,但与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相比,其韵味迥异其趣,那巨大的结构和人体造型等无不表现画家对其中线、面与体积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形成的空间的关注;用似乎洪荒偶人的笨拙粗稚(《海滩上奔跑的妇人》、《熟睡的农民》、《坐着的裸女》)大大否定了以往古典派的比例法和印象派的自然法。事实上,毕加索的新古典主义绘画并非与立体主义相对抗,而是一种对立体主义的纯然净化,是在重新研究其本质构成上进行的旁支探索。
16、土耳其装束的夫人

17、熟睡的农民

18、坐着的裸女

五、超现实主义时期
  很快,毕加索步入了他生命中最神秘的“超现实主”探索,当撕裂的造型(《格尔尼卡》)、深邃和凶残(《女主角》)代替了以往的忧郁或是怪诞的时候,毕加索的生活也陷入了一个个的旋涡。他开始以放荡不羁的个人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女人们在这个狂暴、贪婪的男人身上渴望着分享他的艺术灵感与名气,但她们得到的却只是虚无而残酷的现实;相对感情而言,毕加索更看重她们的身体,为了使她们在使他娱兴之余成为他听话的创作工具(《哭泣的女人》、《自我陶醉的女人》),他甚至使用了许多令人瞠目的低级手段。
19、哭泣的女人

20、自我陶醉的女人

21、《格尔尼卡》 3.5m×7.8m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藏
  对佛朗哥政府的残酷行为不满的毕加索定居巴黎,但当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省的历史名城 —— 格尔尼卡
在西班牙内战的混乱中,遭到法西斯德军的突击,全城被炸为一片瓦砾,死伤数千人,而且大多是老弱妇孺时,激起了毕加索强烈的愤怒,因为他一想到德军这样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一个不设防的小村庄竟然进行这样残暴的轰击,就义愤填膺,於是开始动手绘制这幅壁画,要以画笔为枪来抵抗不人道的暴戾行为。
  这幅《格尔尼卡》到底表现了什么呢?里面没有飞机、炸弹、坦克、枪炮,只有牛、马、女人、灯……等物体,然而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表象。毕加索把象征性的战争悲剧投入蓝色调中,那浅青、浅灰在黑色调的对照中表现正义的极点,它聚集了残暴、痛苦、绝望、恐怖的全部意义。这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仰天狂叫的求救者、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死婴号啕大哭的母亲、吓得发呆的见证人……到底表现了什么呢?
  毕加索对于他的作品经常保持沉默,希望给予观赏者自由的体验空间,但是对于《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他曾解释道画作中的牛、马和以生气勃勃的线条绘出的手的涵义,以及西班牙神话中那些象征的起源的涵义。他说:“……牛代表残暴,马则代表人民。不错,我在那画里用了象征主义,但并不是在其他画里都这样做……。”“那幅画是存心向人民呼吁,是有意识的宣传……”
  因为在西班牙一般人心目中,斗牛场上出现的公牛,往往代表着妖怪、恶魔等黑暗势力之文化因素下,所以毕加索会以牛来代表着无视人民疾苦的残暴政权。同时,在斗牛场上的斗牛士攻击下,公牛终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之西班牙斗牛文化下,这匹马乃为象征着面对公牛咆哮不屈服的人民,他们是对抗暴政的主力军。战士虽然已经倒下,但他仍然紧紧地握着那柄剑与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精神花朵,表达了人民的复仇的决心和决战到底的精神。
  因为这幅巨画是毕加索为以进步和平为主题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之西班牙馆所绘制,并且曾到英国、美国等其它国家巡回展览,引发了全世界热爱自由、拥护民主人士的共鸣,同时在画家声明要将该画捐赠给结束佛朗哥政权后的西班牙祖国之种种动作下,使得该画的意义很快就超出了单纯事件的抗议范畴,而成为政治斗争中的一种文化示威,甚至成为文化对暴力的一种对抗。
就其意义来说,这幅作品超过了这桩偶然事件,而正好是通过绘画技巧起了象征启示、重要契机的作用。这是由一个触目惊心的、狂暴的、尤其是缺乏色彩的形体所构成的画面;这色彩是指光影和立体感,也正是由於缺乏这一点,它就象征着死亡。这死亡不仅是轰炸受难者的死亡,而且也是文明的死亡。

22、女主角
  “我爱夏娃,我要把他写到我所有的作品里”。随心所欲的构图与割裂形体的重组,在他的艺术世界里用全新的方式讲述着他的女人们的故事。

23、坐着的女人
  47岁的时候,毕加索结识了17岁的金发女郎华尔特(《坐着的女人》),他深深地被这位散发着青春的异性征服,他们的关系成为与毕加索交往中女人的神话。画家64岁时,他画了华尔特众多画像中最著名的《梦》,随着这幅庆祝他生日的作品,他写道“虽然你度过了你年龄的倍数,但在我心中依然是你17岁的样子,那一头美丽的金发。”这很难与那个被剖视了性器的《镜前的女人》联系在一起,艺术的非逻辑把一切传统打得粉碎。

24、梦

25、镜前的女人

26、其他作品
   
没有人真正理解毕加索,理解他在画什么,他的意图;也许用他的话解释才最为贴切“我什么也没有画,我只是在透视生命与死亡的某种关系”,丑化和变形是他理解死亡的自我方式。







另一幅拿着烟斗的男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4 14:15 , Processed in 0.3267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