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5-7-26 19: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会说,众神为什么不靠打败孙大圣来加官进爵呢,这就牵涉到天庭的所有制结构和激励机制问题。 《西游记》的 性灵;神;妖及其他
清人刘一明曾言:“《西游》一记,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唯一能够作为童话来读的文学作品,自然是因为它用猪阿猴阿妖魔鬼怪等作为事件发生的主体,而且是讲故事的——《庄子》里固然有很多以鸟鱼之类小动物作比喻讲的故事,但大多是为了说理,顶多只能算寓言,而《西游记》从艺术形式到表现手法都具备一般儿童文学的要素,因此说它是童话毫不为过。然而中国的学者们从未把西游记纯粹当成儿童文学来读过,而是想尽办法去挖掘它的社会意义象征内涵等比较复杂的东西,当然,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定须有其丰富的能够迎合多层面阅读水平的社会思想含义,仁者可以见仁,智者可以见智,小孩子当然可以把孙悟空当作是一个降妖除魔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大叫一声“俺老孙来也”一切祸事便可消于无形的大英雄,而社会学家和史学家也尽可以从种种角度来分析孙悟空的叛逆性妥协性并以此研究社会以及政府对待人才的态度问题,甚至也容许一些人把他看作是农民起义人民暴动的一个代表——只要深入发掘,你总可以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合适的论据。关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更有很多不同流派的不同说法,因笔者阅历甚微,并没有什么新鲜的重大见解,只就这部伟大作品的一些边边角角发表一下自己的零碎观点,便如私下里唱歌,虽不成腔,但总算是自己口里发出来的,歌者心声是也。
一 性灵
孙悟空是生而要自由的!
他本是花果山的一块灵石,“天地育成之体,日月孕就之身”,由此化而为猴。最初的时候,他在花果山“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狼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 ,众猴拥他为尊,是称美猴王。他整日与众猴“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无拘无束,享乐天真,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似乎没有什么不足的了,如果他像这般生活下去,知足而乐,以后也许就不会因为追求而受那诸多苦处了——然而有一天他终于还是忧虑了起来:这样无知无觉的生活,看似自由自在,然而冥冥中还是有一种命运在控制着他,它是所有快乐的极限,这便是“无常”,生,灭,幻,寂,一切生灵似乎都必须面对,可是这猴王偏不认同这既定的命运,他想要像佛与仙与神圣三者一样“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他想要天上地下再无可拘他之物,再无可管他之人,所以他离开了花果山,他要寻找一个人,一个可以教给他无上法力,教给他躲过轮回之苦的方法的人。于是,他独自一个上路了——在茫茫东海中,他踏一叶扁舟,围着草裙,奋力撑开竹桨,向遥远的天际划去——这是电视剧里的一个镜头,很小时候看过的,现在想起来依旧清晰,因为此后孙悟空好像总是这样一个人——或者该说这样一只小小的猴子,站在茫茫的天地之间,与天与地与命运抗争,无论他以后有多强大,然而在命运之中,他终不过是一只孤单的猴子罢了。他后来终于寻到了他要找的那个人,须菩提,这个须菩提教会了孙悟空要学法术和变化招术。作为一个很有洞察力的人,他对学成之后的悟空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徒弟……”
孙悟空开始了他孤独的奋斗的旅程。
他搅东海借兵器,寻得了武器如意金箍棒。
他闯地府闹幽冥,勾了生死册,九幽十类尽除名,从此寂灭轮回,个无生死。
他无视天宫戒律,不拜玉帝神仙,在天宫逍遥闲逛,吃蟠桃,盗玉酒,偷仙丹,反天宫,纵然被捉,却刀砍他不死,雷伤不他身,炼丹炉却又修出火眼金睛。
他大闹天宫,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偌大天宫,竟无一个人是其敌手……
到得此时,天地世间任他猴王纵横,便似乎真的天上地下再无可拘他之物,再无可管他之人了。
然后如来来了。
孙悟空为了他的自由付出的代价是:五百年的岁月,和整个花果山的覆灭——待得五百年后的某天,孙悟空重回花果山之时,看见的只是触目荒凉凄惨:“花草俱无,烟霞尽绝,峰岩倒塌,林树焦枯。”——这是五百年前那场神妖大战的结果。
五百年后,孙悟空说:“我已知悔了……”
——自由终是孙悟空的最大束缚。五百年前,他独立奋战诸神,他不曾屈服。他被二郎显圣真君拿住,刀砍雷劈火炼,他不曾屈服。甚至当他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他也未曾叫得一声屈服……只是这五百年的身陷囹圄,五百年的被束缚与不自由,让他低头了——这便是英雄一世的结果?
戴上紧箍咒的孙悟空是驯服的孙悟空,你可曾见他再反抗过什么?纵使唐僧驱逐于他,纵使众神纵宠下界为妖阻挡于他,你可曾再见他举起那根闪亮依旧金箍棒来,表示他的不满么?——那根棒现在唯一的用处是:随着孙悟空一声“妖怪!”,然后砸将下来……却不知,他五百年前是什么,这五百年间又是什么,现在他又可真正的成仙成佛?五百年前他为了自由跟天跟地跟一切所有可以压迫他的东西相争,而现在,他只跟妖斗,那些大神们成了他的故人好友。五百年前的孙悟空除了佛,天地之间无人可挡,而现在却似乎只要一个天宫里的畜牲便可以令他为难——这当真是以前大闹天宫英雄盖世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么?
还是悟空五百年后回到花果山的那一次,群猴向他说着别后五百年间的遭遇:“……或有那遭网的,遇扣的,夹活儿拿去了,教他跳圈做戏,翻筋斗,竖蜻蜓,当街上筛锣擂鼓,无所不为的玩耍。”可这时的孙悟空,紧箍咒束了他,众佛神控了他,教他西去便西去,教他杀妖便杀妖,与那些被拿住在街上卖耍做戏的猴子又有什么两样?不过他才能大些儿,用处也大些儿罢了。
那五百年前桀骜不驯的美猴王难道真的一下子转变的如此驯服听话毫无反抗之心?一句“我已知悔了”,难道真的能将这五百年的前因后果全部抹杀?
在取经途中,有一个很具暗示性的一个章节:“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既是真假猴王一节。在这里出现了两个孙悟空,长的一般模样,使的一般金箍棒,用的一般招式,念起紧箍咒来又是一般疼痛,唐僧众师徒分辨不得,诸路神仙也分辨不得,后来有地藏王的谛听兽说他能辨得真假,然不敢当面说出真假,“恐妖精恶发,骚扰宝殿,致令阴府不安。”又说“妖精神通,与孙大圣无二”——而善闹冥界地府,且又被冥界深深恐惧的,不是那五百年前的孙悟空又是谁?打杀唐玄奘,不伏人管,不受人气的脾性却又和五百年前的孙悟空有何二致?这不过是本性的悟空与被束缚的悟空之间的一场争战而已——或许以前取经途中悟空心中那股强烈的欲望便时时与压迫着他的紧箍咒冲突着——故而他会觉得疼痛,而现在不过是矛盾的激发罢了,连孙悟空自己也不知如何去分辨这两个之间哪一个更强一些,他在自我的冲突中无所适从,所以他不得不去求助于如来——后来判定那个打杀唐僧的是六耳猕猴,佛与仙要的当然是驯服的孙悟空,而不是那五百年前不听驯化的妖猴。于是,孙悟空“抡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
原来也只有孙悟空才能自己毁灭自己。
孙悟空成了斗战胜佛。
那紧箍咒当然是没用了,佛不需要什么来控制。
二、神
今何在《悟空传》言:“神不贪,为何容不得一点对其不敬?神不恶,为何要将地上千万生灵命运,握于手中?”《西游记》里边的神打破了中国人对神的幻想——一群外强中干欺世盗名的脓包加骗子而已。
先说神之法力无边。
且看那三界主尊的玉皇大帝,全名是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的,原来只是个昏聩糊涂,不辨贤愚而又专横跋扈的愚人而已。我想像我这样年纪长大的人心中的玉皇大帝形象永远是怕在桌子底下大喊“快请如来佛祖”的懦夫,他既无安邦定国之才,又无识贤查佞之明,书中介绍他得以做玉皇上帝龙位的凭籍只是“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而已,原来就只修的年数多一点罢了,才能嘛,马马虎虎也成,心诚则可,却不知位各有主,有才者居之,活的长一点,智慧未必就高,怪道孙悟空敢说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之言,只因这玉帝太也不足以服众人之心了。
至于玉帝驾下诸位天神,更是些色厉内荏的家伙,悟空刚进天宫之时,但见“十元镇天元帅,一员员定梁靠柱,持铣拥旌”“十数个金甲神人,一个个执戟悬鞭,持刀仗剑” “恶狠狠掌朝的天将,气昂昂护驾的仙卿”,派去围剿花果山的天兵天将,号称十万,气势汹汹,杀气森森,临阵却不堪一击,先锋巨灵神盛气凌人,却被悟空只“劈头一棒”“嘎叉的一声,把个斧炳打做两截”,这位上仙大神“急撤身败阵逃身”去也,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但见现世之狼狈,无复向时之威风。到得后来,哪咤三太子败阵下来,李天王不得不说些“且去上界……在多遣天兵,围捉这厮,未为迟也”之类场面话,逃回天宫,让玉皇大帝封悟空做“齐天大圣”,可怜四万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再到后来,孙悟空从老君丹炉里出来大闹天宫之时,“使铁棒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挡,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众神莫能相近——“天上诸将不如老孙者多,胜似老孙者多”,这海口岂是夸出来的?
又有如来,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法力远远胜于孙悟空,然而其降服孙悟空的手段却不光明之甚也,在与悟空斗法之初,如来与悟空约定:“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掌之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柄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与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在修几劫,却来争吵。”到后来悟空发现自己未能跳出如来手掌之时,欲去求证,却被“佛祖翻仗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众雷神……一个个合掌称扬道:‘善哉!善哉!’”早把前言悔了个干干净净,后来更在五行山上贴上“俺把你哄”(唁嘛呢叭呢哄)字样,以昭其赫赫之功,此种小人行径,一界之佛祖做来颇为得心应手,而且做时毫无愧色,说来得意洋洋,很光明正大的样子,想着必是熟门熟路顺手之极,佛祖果然是佛祖,不一般。(书中还有一处写佛的情节,说的是悟空一种来到那西方极乐处,奉如来法旨去领取经文,却有阿摊(此字应为一个单人旁加一个“难”字,输入者注)伽叶二尊者向其索要“人事”不得,便欺骗他们众人,给了卷卷俱是白纸的无字之经。等得悟空告到如来那里,如来就:“经不可轻传,亦不可轻取”,特意讲了一个“贱卖”经文的故事:“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这如来编写的经文还真的值钱,与人念上一遍,得黄金数斗,他还嫌少了。怪道他不远万里让唐僧来取经,却原来是招俫一了个主顾,我要是如来的话,就再多多写上百儿八十几卷经文,着实是奇货可居,利润大矣,以此发财,管可教子孙万代均可承我荫庇,受用无穷了)
再说神之仁慈宽宏。
无论什么神说起来俱是大慈大悲之辈,常怀恻隐之心,本有宽恕之量,然看书中诸事,却实看不出诸神的此种特性。
先说西游取经的主人公之一沙僧,“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贬下界来”,我不知那玻璃盏是什么宝贝,然无论怎样,不过是小小一物而已,神仙只是仁慈,又怎因这小小身外之物就将一个神仙前多少世修得的功果一俱抹煞?沙僧自己又道:“……变得这般模样,又叫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肋百余下方回”。想当年悟空因嫌弼马瘟官职太小,大反天宫,所犯之过,又岂不超过沙僧之万千?玉帝及诸神又怎不责不怪,反恭恭敬敬依悟空之意将其升官为齐天大圣?因为这大圣厉害啊,这诸神也不过是捏软怯硬之辈,对于他们可以握于股掌之间的弱者,他们尽可以寻一个小小的因头,对沙僧这般小仙(我到现在仍未查得这“卷帘大将”为何等级官职,然而自小我便怀疑只是一个门卫侍者之类)施尽其计,大加折磨,其宽恕恻隐之心又何在?
又有“凤仙郡冒天止雨,孙大圣劝善施霖”一回,因凤仙郡郡侯得罪了上天(那郡侯实非大奸大恶之人,乃“是分清正贤良,爱民心重”的好官,只“因妻不贤,恶言相斗,一时怒发无知”才犯下了对天不敬之罪),玉帝诸神便降灾全郡,三年不雨,使整个凤仙郡民事荒凉,街衢冷落,“三停饿死两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原来只要诸神一怒,这下界万千生灵便全可以置之不顾! 凡人老百姓,死了也是白死,即使该不着你们的错,也是因为你们命不好,谁让你们摊上一个胆敢“不敬神”的长官呢?
有一个很有名的佛教典故:南宗五祖弘忍在韶州黄梅,欲求法嗣传人,让诸位徒弟各出一偈。上座神秀出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乃时常检点自己的心灵行为之意。彼时充作火头僧人的六祖惠能评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自出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组便把衣钵传给了惠能。上座神秀虽亦聪明,可还承认自己有过错需要改正,当然是惠能把自己缺点全盘否认来得更高一点。
所有的人都对他顶礼膜拜,因为他掌握着你的命运——这就是神!
三、妖
如同今何在《悟空传》所说:“神仙是容不得世上又能自主自命的灵物的……想这样神仙没法管的东西全都有个名字,叫做——妖”。妖的概念对我们来说一向比较含糊,细想起来大概所有非人非鬼非神非仙非佛而具有与鬼神佛仙同等灵性的东西都属妖类,常见的妖有花草植物化的妖和鼠狐兽类化的妖,特别一点的还有乡谈里扫帚纺车之类化的妖,然无论何种妖,必是吸了天地山川之灵气,受了日月星辰之精华方才成了气候的。人心目中的妖多非善类,是会图人性命伤人元气的,也不尽然——中国的民俗创说中常常有好妖出现,例如很闻名的《聊斋志疑》里就有很多,这些妖不仅无害,而且多美貌女子,或成人之美,或救人之急,文人雅士常常在梦里也像会到这样一个妖来。《西游记》里的妖却又有诸多不同——仿佛有很多上界的神呀仙呀做神做仙做得太腻味了——想来整天须一本正经的做仁做善也会很累,便多有下界暂做一下妖来调节调节口味的,或许是平时憋闷得太狠了,须好好出一口气,于是这妖也做的加倍凶狠厉害些——而且也似乎做得理直气壮,是为了让唐僧师徒众人有足够的劫难可度,所所以决不担心会被大圣要命铁棒伤了性命。便如那狮陀山上,有太白金星形容那妖怪:“那妖精一封书到灵山,五百阿罗都来迎接;一纸简上天宫,十一大曜个个相钦,四海龙曾与他为友,八洞仙常与它会酒,十地阎君以兄弟相称,社令城隍以宾朋相爱。”——那老怪原是文殊菩萨的胯下座骑。还有那乌鸡国国王冤魂向唐僧历数夺来他皇位的妖精的利害:“神通广大,官吏精熟,都城隍与他会酒,海龙王与他有亲,东岳齐天是他好朋友,十代阎罗是他的异兄弟。”——这是观音的青毛狮子。最后这些假冒的妖们常常是又归了原位,做太平神仙去了。对此,观音在“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一节里,有一个颇为暧昧圆滑的说法:“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乌有。”正如刚看到一句话:“在实力悬殊的游戏中,强大的一方可以任意修改游戏规则。”果然如是。而一些真正的妖——譬如荆棘岭的松柏竹杏几个树精倒是松松便可以搞定,只几棒便被打杀得干净,可见妖其实也未必可怕, 可怕的倒是那些尊贵的大神们。
四、名利及其他
唐僧的前世是金蝉子,他敢于在佛祖面前提出自己的看法,应该也算得一个了不起的的人物,然而在西游里,却丝毫看不出他有什么高深的特质,他的庸碌无能就不说了——“僧是愚氓犹可训”,一个肉身和尚,也不用对他的本领要求过高,只是他西去的目的也忒让人怀疑了。本来他算得是一个虔诚维持的得道高僧,僧家讲究的是超然物外,五蕴皆空,即使有出世入世之说,也是为拯救世人于灾厄困苦,化解众生之无妄之劫,而唐僧的初衷却似乎全无此意。在初时唐太宗欲求取经之人时,那唐玄奘便说:“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主江山永固。”待他回到洪福寺中时,又谓众僧曰“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以尽忠报国尔”……在这一系列唐玄奘,的声明中,可知他西游的本意乃是为朝廷效名,更无半分提到如来观音所说的“劝话众生”的意思。在四十八回“魔弄寒风飘大雪,僧思拜佛履层冰”中,玄奘看见通天河中商家冒雪踩冰过通天河做生意,更进一步说道:“世间事唯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佛家常谓名缰利索,而这玄奘,所苦苦追寻的,却不是这名又是甚么?
在《西游记》第一回里,有诗一首: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这些看法,都是些所求皆是虚幻的说法,正如红楼梦里的好了歌一般,然而古今以来,又几曾见真正有人能够无欲无求,跳出这碌碌红尘凡世呢?终不过是变个方式改个名头而已。.《庄子.逍遥游》里有一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无功,无名——只求心之逍遥无碍则已,然人之一生苦短,常患其得失,从俗事中取乐,从俗事中尝苦,小小的快乐值得用数年的时间去追求——要参透这情欲利名中的快乐,要用多长时间?
[fly] 所以,要做逍遥的人,最好不要天天梦想逍遥![/fly]
---------------------------西游记连环画系列丛书(吴承恩)------------------------------------
http://www.xyjg.com/0/14/001/0ml.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