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883|回复: 6

[【外语类】] 劳伦斯研究在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9 17: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H•劳伦斯诗歌研究在中国   
声明:本文不得转载,欢迎爱好相同的朋友给予修改。修改的类容请写在回贴里,谢谢。

谈到英国文学,就不能不提到劳伦斯,他笔下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儿子与情人》,《虹》等都有中译本。劳伦斯的故乡是英国诺丁汉郡的伊斯特伍德。他的父亲阿瑟•劳伦斯是一位矿工,他所受的教育仅仅够他艰难地读报纸,母亲莉迪亚则是一位经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读了很多书和诗歌,崇尚思想,喜欢和有教养的男人讨论宗教以及哲学、政治等问题。劳伦斯生活在家庭的飘摇之中,在他童年的记忆里是家门外的沃克街上白腊树的树枝在大风的呼啸中发出尖叫声,与家里母亲的尖声争吵、父亲的雄壮的男人咒骂声混合在一起。劳伦斯终生颠沛流离,最后客死他乡。但他在心里时刻都思念着自己的家乡,临死前在给朋友的信中称“那是我心灵的故乡”。这封信简直就像摇动的镜头,那镜头后面就是劳伦斯的眼睛,那是一双心灵的眼睛,乡恋只有到至诚至爱的地步才能让人远隔千山万水用心眼透视。
尽管劳伦斯是一个创作个性鲜明和艺术构思独特的作家,但一直到现在,人们对他的文学成就仍然褒贬不一。郁达夫曾明确地指出:劳伦斯是个积极的厌世主义者。所谓积极,当然是在看破红尘的同时依然顽强地表现出人类的信心。所谓厌世,自然是对人世表现出的超然与逃避。侯维瑞先生在其《现代英国小说史》说:“ 劳伦斯的出现,对于二十世纪英国文坛无疑是一场强烈的地震,只是在余震过后人们认识到它的震动之猛和影响之深”。郭英剑博士认为劳伦斯的作品不仅重在“表现”,他在更深层次上是“布道”-—阐发他的哲学理论,宣扬他的救世主张。文学批评家R&#8226•布兰克谟指责劳伦斯“抛弃传统技巧,依赖作家自身灵感进行创作”;①然而毫不留情的布兰克谟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诗是“系统的宣言,体现了他对于生活本质的最虔诚的肯定”。以《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一书蜚声世界文坛的英国作家E•M•福斯特称誉劳伦斯是“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富于想像力的小说家”,并盛赞他在作品中创造的“光辉灿烂的世界以及构成这个世界的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态”。有史以来的劳伦斯评论第一人——福特•马多克斯•休弗就这样评价他:他是个天才,是“浸透情欲的天才”。但另一个英国现代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T•S•艾略特则认为,“劳伦斯除了他那个自告奋勇给漂泊无主的人类指引道路的‘内在的光芒’——这个最不值得信赖的欺人的向导以外,他没有别的足以凭借的指引。” 诗人T•S•埃略特还认为劳伦斯是“心理病态”,他的诗歌极可能“使读者误入歧途”。② 然而 ,当我们读他的诗歌时,却被诗作中一股强烈的崇尚自然生命、颂扬自我的氛围所感动。我们忘掉了诗的形式、诗的理论,只觉得,劳伦斯在他的小说中那些“无法表达”的自然活力、爱与恨的交织,都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渲泄。尽管他不少诗歌显得缺少艺术加工,甚至是原始的,但唯其原始,故饶有生气。③
        一 : 劳伦斯诗歌的译介
20 世纪 30 年代初,中国拉开了对劳伦斯接受的序幕。1933 年 3 月创刊的《文学》,在 1934 年就翻译发表了赫胥黎的《在墨西哥湾的那一边》,这篇作品中回忆了劳伦斯,并且编者将劳伦斯列入了英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从此,劳伦斯的名字开始为中国文艺界了解。“与《文学》几乎是同时创刊的《文艺月刊》也多次提到劳伦斯。”④但总的来说,劳伦斯在中国的影响仍不是很明显。进入新中国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对新中国实行断交封锁政策,试图扼杀颠覆新政权。在这种氛围下,言论及文学的主题都集中在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论争。西方在人们的理念中逐渐转变为腐朽与邪恶的代表。国内普遍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反“西”情绪,文学界也不可避免,劳伦斯也随之被中国学者所淡忘。进入“文化大革命”十年,大搞“革命运动”,知识分子则被关在国门之内, “上山下乡”、“阶级斗争”、“思想整风”,折腾来折腾去,而无暇顾及文学。他们的思想或行为,都被极端地自我封闭了。自此,中国作家对劳伦斯的接受与研究进入到一个极度低迷时期。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审视 20 世纪 30 年代至 70 年代 50 年劳伦斯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从当时流传在中国的文本来看,几乎所有译介作品都集中在长篇,忽略了其他种类文本的翻译。当时中国的劳伦斯传播者和研究者,只限于受过高等教育,并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对劳伦斯传播和研究可谓“曲高和寡”。20 世纪 80—90 年代,劳伦斯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并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伴随着国内对劳伦斯研究评论热潮的出现,有关劳伦斯文本的翻译、出版,从 80 年代初也开始呈现崭新的局面。从最初仅仅一两部译本,到作品的多部译本。这一全面细致的翻译造就了国内对劳伦斯的普遍接受。北京外国语学院王佐良先生主编的《外国文学》在1983年第3期发表了劳伦斯的诗3首:《白花》、《冬天的故事》、《归来》,这些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1986年漓江出版社出版裘小龙译《意象派诗选》,其中介绍劳伦斯诗十首:《绿》、《悄悄的》、《窗畔》、《沉思中的痛苦》、《秋雨》、《亲近》、《最终的现实》、《产生意象的爱情》、《无物可救》、《听那只乐队》。1988 年 2 月在上海举行的“劳伦斯作品翻译出版研讨会”上,与会的 20 多位教授、翻译家和文艺理论家一致认同:劳伦斯的作品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和较高的文学审美价值。1988 年 10 月中旬,‘中国首届劳伦斯研讨会’在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召开。同年,‘中国首届劳伦斯研究会’成立。1991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徐荣街主编《古今中外朦胧诗鉴赏辞典》,其中介绍劳伦斯诗四首《绿》、《悄悄的》、《沉思中的痛苦》、《听那只乐队》。到了 90 年代,在对劳伦斯著作的翻译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展。199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王佐良主编《英国诗选》介绍了劳伦斯的《蛇》、《布尔乔亚真他妈的》。最新的网上《诗译库》网站推出劳伦斯(D. H. Lawrence),主要诗集有《爱情诗及其他》、《鸟、兽、花》、《最后的诗》等。诗选《钢琴》、《 蛇》、《 灵船赤脚跑着的婴儿 》、《布尔乔亚,真他妈的——》 、《产生意象的爱情》、《 绿 》《迟来的爱情》、《 要求 》、《在阳台上》、 《枇杷与山梨 》、《命运 》《落叶》、《 巴伐利亚龙胆花》、《 没什么值得留的》、《 悲思》。2003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傅浩《二十世纪英语诗选》也编译了劳伦斯二首诗《自怜》、《城市生活》。以1995年漓江出版社出版《劳伦斯诗选》为标志,劳伦斯诗歌译介达到高峰。较之以前的译介作品,不但在量上有了大的突破,如国内很多出版社开始较为系统的翻译出版劳伦斯的作品;处于劳伦斯作品翻译空白区的散文集,文论集,甚至是他的书信选集的翻译出版,都有了新的突破;应指出的是,黑马、毕冰宾、李建、吴笛、辛进等先生在劳伦斯的翻译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出版的劳伦斯文集主要有: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6 年出版的《劳伦斯短篇小说选》(黄伟,严昌译);北方文艺出版社 1999 年出版的《劳伦斯书信集》(刘宪之,乔长森译),《劳伦斯中篇小说选》(高健民,张丁周译),《白孔雀》(刘宪之,徐崇亮译)等;译林出版社 2000 年出版的《虹》(黑马,石磊译);漓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劳伦斯文艺随笔》(黑马译)。劳伦斯的诗歌研究,其中的代表性论文如:王丽亚的《劳伦斯诗歌述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5 年第 5 期),张望的《论劳伦斯的咏物诗》(《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6 年第 4 期),方杰的《劳伦斯诗歌散论》(《外国文学研究》,1997 年第 2 期),灵剑的《劳伦斯诗歌创作散论》(《当代外国文学》,1999 年第 3 期),《论劳伦斯的诗学见解与创作得失》(《国外文学》,1999 年第 4 期)等。廖素云的《分裂•寻求•联系•超越,劳伦斯诗歌解析》(《集美大学学报》,2003年第 2 期)。研究者将劳伦斯研究分为主题思想研究和艺术形式研究等专题。在主题思想研究方面基本上围绕着劳伦斯的社会批判意识、心理分析描写及哲学观点对其诗歌的主题进行深入阐述。劳伦斯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其文中迸发出的享受生命、创造生命的激情得到了评论界的肯定。
        二 :有关劳伦斯诗歌作品的主要观点
国内有关劳伦斯诗歌作品的研究的主要成果是论文。根据笔者统计,自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初共发表论文50余篇,尤其是近十年来,国内的劳伦斯诗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些研究论文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劳伦斯诗歌的主题、艺术风格,与其他作家以及文化思想的关系研究等等。以下试作简要的评述。
(一 ) :诗歌的主题的研究,如自然、死亡、性爱等。我们重点选择有代表性主题研究文章加以讨论。灵剑在《论劳伦斯诗歌的几个主题》中指出:主题之一是抗拒,除了抗拒机器文明本身,还有对他所处的时代现实所作出的有力的精神抗拒和批判。主题之二是肉体之门,劳伦斯的诗中隐含着这样一个命题:肉体高于灵魂。劳伦斯一生执着于讴歌纯净的肉体和创造性的爱情,执着于探索两性关系的真谛。主题之三是黑暗意识,劳伦斯的这种黑暗意识将我们带入两性之间深层的内在隐秘,撕去了爱的浪漫虚浮的面纱,让我们一次次洞见生命内在的骚动与不安。主题到后期是另一种存在秘知的探索和想象,那就是:死亡。郑晓利在发表了《劳伦斯诗作新探》的论文指出:主题即歌颂生命、歌颂永恒的主旋律。⑤廖素云在《寻找诗中的自我与心灵的轨迹——评D•H•劳伦斯的诗歌创作》指出:劳伦斯在诗歌主题上,以表现自我为主,用自身的经历、感觉来抒写其诗歌,执着于以抒情主体的自我来建构其诗歌,具有浓郁的自我色彩。劳伦斯诗歌中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凸现了作者自我实现过程的心灵的内部活动,因此,他所有的诗歌创作都是其心路历程的记录。按照诗人心灵发展的脉络,劳伦斯诗作大体可划分为:早期(1904—1919),中期(1920—1927),晚期(1928—1930)。在这三个阶段中,诗人劳伦斯经历了“分裂———寻求联系———超越(对死亡的渴慕)”三个实现自我的蜕变过程。郑达华在《歌颂死亡———论劳伦斯的晚期诗歌》指出:劳伦斯的诗歌像他的其他作品一样,也是以文学的形式对世界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索。而他晚期诗歌的主题常涉及生与死和灵与肉的问题。生命后期的劳伦斯在诗歌里表现出的观点与过去有所不同。他不仅认为生与死是可以互为转换的,而且认为灵魂是不灭的。他在诗里对死亡唱起了颂歌,把死亡视为一个失去了活力的躯体获得新生命的必要途径。⑥  
(二):劳伦斯诗歌的创作思想研究。劳伦斯亲眼目睹工业化的变革及其对父辈们的戕害。这在少年劳伦斯心中多少孕育着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敌视和憎恨情绪。他的多部作品都从不同程度反映了这一思想。对工业文明的失望使劳伦斯呼吁人们重新建构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尤其是男女关系。他的作品中的性描写使他生时备受否定和围攻。性不能成为医治社会弊病的惟一良药,但劳伦斯这一偏执的呼声正反映现代工业文明在人们心中投下的巨大阴影及其对人性产生的巨大负面作用⑦。诗歌的创作思想研究,较新颖的是徐崇亮的文章《不是我,而是风……———读D.H.劳伦斯的诗》。他以劳伦斯的妻子弗莉达•劳伦斯的书名《不是我,而是风……》为题目,把劳伦斯在各个阶段的感情和思想发展与其诗歌创作联系起来。他指出:劳伦斯的诗反映了他与几个女性(包括他母亲)、家庭、社会、自然、战争、道德的关系,了解其生平对于读懂他的诗有很大的帮助。徐告诉读者要有选择地读劳伦斯的诗,要正确理解劳伦斯的“非韵律诗”,因为在“韵律诗”里,劳伦斯也使用了不连贯的韵律, 表面上好象诗人摒弃了传统的诗作习惯,其实他从未全然否定过韵律诗。但他极为鄙视那种机械的韵律体系,以及那种为韵律而韵律的蹩脚诗人的理论。 而在“非韵律诗”里他又常运用连贯一致的韵律结构,这对我们理解、研究他的诗歌有很大帮助。作者指出,两个对立的题目暗示了从第1册到第2册的诗歌创作有根本的价值判断上的变化:是诗人从传统的年轻人脱胎换骨成为有灵气的自由人的真实写照。徐崇亮认为劳伦斯的《诗选》体现了他的人生经验和创作经历,在他的文学生涯初期,他对诗歌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劳伦斯说,“在我看来,似乎没有什么诗歌,甚至最好的诗歌也不会被判定是绝对纯净的存在,在纯粹的真实状态中存在,即使最好的诗,一旦它涉及到个人。就需要它本身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衬托来使之完美、完整。要是我们多了解一点莎士比亚的自我和事件,那些十四行诗对我们就会完整得多,它们那奇异的、扯破的边缘就会怎么样地软化,融汇成一整体啊”。在某种意义上说,这部诗集就是一个“破碎的”自我。灵剑《论劳伦斯的诗学见解与创作得失指出》指出:他在为自己的美国版《新诗集》(1918)所作的导言中就极力推崇有活力的原生质的诗歌,他将诗歌分为两类:一类是追求完美、优雅形式的诗歌(如雪莱、济慈的抒情诗),即所谓“原始的和终极的诗”,另一类则是富有活力的诗,即所谓“近在咫尺的、眼前的诗”。 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到劳伦斯极力赞美、推崇诗的活力和活力之诗的可贵之处,注意到他在那篇导言中所提示的两个重要的诗学观念:诗的原生质和现时性。⑧此文还讨论了传统与“无序”,诗的面具与“天真”。同时,何文安在《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4 01》中《小说家另一面:劳伦斯诗歌的创作轨迹》对劳伦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劳伦斯早期的诗是自传性的,1913年它的第一部诗集《爱情诗及其他》出版,诗中有他童年的回忆,对逝去的初恋的追怀,也有诗人对自己与母亲关系的探讨。后来,他的小说被毁,受到政治上的迫害,诗歌转向飞鸟走兽和花草树木的世界,对人类的幻灭,却没有逝去他对生命的信念。由于受法国思想家布雷慈•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启发,创下《三色堇》,共200首诗,“每一首诗都是一种思想”。灵剑对劳伦斯的《鸟•兽•花》的研究认为,劳伦斯分别从“人与自然”“人与文明”“人与自我”三个维度探索人的生存,体现劳伦斯企盼人的复归与建立宇宙和谐秩序
(三):劳伦斯的诗歌艺术研究。卢敏在《劳伦斯诗歌艺术探索》一文中对D.H.劳伦斯的诗歌创作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和研究,并通过几首作品的具体分析论证了劳伦斯的诗歌艺术具有品质率真、意象鲜明、感悟深邃的特点,该特点确保了劳伦斯诗作在现代诗歌史上的一席之位⑨。刘加媚在《深微细腻 含蓄隽永———劳伦斯象征艺术解读》中,讨论劳伦斯小说的象征艺术极富个性,它既不排斥传统又博采众长于现代,广泛寻求事物、观念和心理情绪的对应物,巧妙运用传统象征、自然环境象征、人物象征、潜意识象征等各种类型的象征,构建了劳伦斯独有的象征艺术天地。他的象征艺术不仅在小说史上罕见,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美学价值。他对象征技巧的独特运用,使有限的篇章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含义。⑩方杰在劳伦斯诗歌散论中也讨论了劳伦斯的象征主义手法(《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p87-91)。
        三 :国内劳伦斯诗歌研究的特点和问题
(一) 注重运用女权主义、新批评、精神分析、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研读劳伦斯,从而拓展了劳伦斯诗歌研究的领域。劳伦斯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积极拥护者,也是行动者,但父权社会的男性中心主义思想始终沉淀在他的心里,使他深受父权制代表人物亚里斯多德的等级制及卢梭的男女自然本位观的影响。劳伦斯在尝试指出妇女达到真正完美幸福生活的途径时,不免流露出其男权意识形态,他笔下的女性也就显现出强烈的异化的倾向。○11新批评在“细读法”实践中,要求对作品文本中每一个词语都反复研读,悉心推敲,力图挖掘此举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等善于寻找词句和词句之间相互限定,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在动态的语境中确定词的含义。陈鸿琴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劳伦斯与他的诗《钢琴》》一文采用“细读法”探讨: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劳伦斯深深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摧残以及现实、自然和理想之间又是如何地充满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钢琴》一诗的解析,揭示了诗人理想的“自我”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完全受到“现实异性”的压制。面对理想与悲哀的现实的冲突,诗人只能发出深深地哀叹。○12张望在《论劳伦斯的咏物诗》(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第23卷第4期)中认为:劳伦斯之所以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转向诗歌、尤其是咏物诗的创作,有其社会的和思想的原因。一是他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失望的表现,一是他自身精神解脱的求索。咏物以寄志,将小说创作中受到限制的东西表现于诗歌,或者说他的有些思绪与情感只适合于诗的形式。然而,也不能将劳伦斯混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诗人”,因为他之作咏物诗,并非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现实,以他特有的丰富想象力,集天籁之大成,兴人世之慨叹,遗绝代之华章。
二)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劳伦斯接受的复杂的文学和文化思想影响,劳伦斯对现代英国诗人的影响以及和劳伦斯在渊源上没有直接影响的作家之间在创作倾向上的契合和差异。叶兴国在《国外文学》(1995年第2期)里分析了劳伦斯与圣经的关系。寇加在《一样的月光,别样的观照 ———李白与D•H•劳伦斯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比较》中认为:在李白和劳伦斯的作品里,“月亮”的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中国古代的天才诗人和英国现代的文学巨匠都通过各自的“月亮”表现了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本文就这一意象的不同内涵及造成这种不同的深层原因展开分析,以揭示作家主体性格与作品意象之间的关系。○13孔岩在“平行研究”的理论指导下对沈从文和劳伦斯进行比较。罗婷的《劳伦斯研究》在对劳伦斯展开全面分析时,能较好地把握住研究的线索和角度,能打破研究的死角,从女性主义批评,原型批评等新颖独到的角度入手,展开分析,开辟了国内劳伦斯研究的新领域。毛信德的《郁达夫与劳伦斯比较研究》,将劳伦斯与他的中国知音郁达夫进行系统比较。它包含社会时代的影响研究;同时又将劳伦斯和郁达夫这两个在文坛上颇受非议的具有跨时代性的作家的大量作品进行平行比较研究。通过对这样两位有代表性作家的风格、人格、表现主题、审美意识、哲学道德思想、心理语言技巧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的比较,使接受者能在比较中完整地认识劳伦斯。三)劳学队伍正逐渐壮大。劳伦斯是一个极端个性主义者,作为诗人,强烈的个性就是财富,是喷涌的艺术源泉——它提供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赢得了“我们时代最伟大得创作天才,英语文学中的大家之一”(F.R.利维斯语)的美誉。近年来从事劳伦斯研究的人员大多是高等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尽管他们教学任务繁重,但他们仍在孜孜不倦地阅读和研究劳伦斯,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近年来国内的劳伦斯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国内劳伦斯研究的不足之处。首先,国内的劳伦斯研究视野还不够开阔 。 对诗人生命意识的解剖,诗人批判品格的解剖,诗歌文本的内在意蕴研究等方面,我们的研究比起英国本土的劳伦斯研究还存在滞后性。客观上的资料匮乏和主观上的创新意识不足导致了我们亦步亦趋英美学者。其次,国内的劳伦斯研究有明显的重复性。表现在劳伦斯对英国现代诗歌影响、劳伦斯诗歌主题、劳伦斯诗中的抽象意象等研究方面。从近五年来国内发表的论文看,仍有不少涉及这些方面内容的。对同一问题的重复研究贵在创新。而其中的一些论文只不过重新讲述一下学者们过去提出的一些观点,内容上甚至诗例上与过去的研究大体相似,新意不足。最后,劳伦斯诗作的研究范围还有些狭窄。由于劳伦斯诗译成中文的是那些有限的名作,而依靠原文研读劳伦斯的学者仅是劳伦斯研究队伍中的一部分,这便制约了我们的研究,形成了研究范围狭窄的局面。因此,我们只有在劳诗汉译方面加大力度,才能真正拓展劳伦斯研究的领域。劳伦斯诗歌研究范围的狭窄还表现在对他诗歌艺术的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集中地研究了劳伦斯诗歌中的意象、韵律、诗歌形式以及特殊的修辞风格,而对她诗歌的其它艺术特色如悖论性、哲理性、复义性(以《蛇》为例)、研究不够深入。最后,笔者认为劳伦斯的新的研究方向应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劳伦斯的诗歌技巧——现代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的结合。劳伦斯的诗歌语言——原在性,张力性,尖锐性研究。劳伦斯诗歌的批评观——敏感而尖锐的批判眼光。劳伦斯的散文诗化艺术论——批判社会弊病的思维指向,浓郁而醇厚的诗情。中国学者对劳伦斯的研究要发展,应该加强与国外劳伦斯研究界的直接联系,拥有第一手资料,跟踪最新学术动态,拓展研究方向和领域,点面结合,总体研究与单独研究结合,多决度,多层次,全方位展开,从中国视角对劳伦斯极其作品的研究定会有所突破。
       注解【Notes】
①参见 R&#8226•布兰克谟:《D•H•劳伦斯和表现模式》,纽约Arrow,1935出版,P.21。
②参见T•S•埃略特:《受害者和殉葬品》,《文艺批评准则》, 七月刊,1931,P.271—273。
③参见王丽亚:“劳伦斯诗歌述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5(1995): 36-39
④参见贾植芳:《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54—55 页
⑤参见郑晓利:“歌颂生命,歌颂永恒的主旋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2002):83—89
⑥参见郑达华:“歌颂死亡——论劳伦斯的晚期诗歌”,《外国文学》,5(2004),98——102
⑦参见江林达:“文明之下的悲怆———劳伦斯思想再剖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10(2003)98——101
⑧参见灵剑:“论劳伦斯的诗学见解与创作得失”,《国外文学》,4(1999)42—45
⑨参见卢敏:“劳伦斯诗歌艺术探索”,《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5(2003)62——64
⑩参见刘加媚:“深微细腻 含蓄隽永———劳伦斯象征艺术解读”,《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000),62——66
○11参见赵红英:“论劳伦斯的女性观”,《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4 (2001),479~483
○12参见陈鸿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劳伦斯与他的诗《钢琴》”,《乐山师范学院学报》,5(2001),77_79
○13参见寇加:“一样的月光别样的观照 ——李白与D•H•劳伦斯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比较”,《湖州师范学院学报》,3(2004),22——25
       引用作品【WorksCited】
侯维瑞著:《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
郭英剑著:《英美文学专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
伍厚恺著:《寻找彩虹的人:劳伦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毛信德著:《郁达夫与劳伦斯比较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罗婷著:《劳伦斯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9 17: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知音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0 00: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本看完过,一本看了一半,其余未看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0 13: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thannk you for your read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9 09: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阁下对劳伦斯的研究令我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0 21: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知道,这些字打到完要多少时候...电脑上看,眼睛花啊。要是期刊印刷版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0 22: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5楼

复制到word,想放多大都行~~~~~保护眼睛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18:13 , Processed in 0.1624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