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671|回复: 12

[【文史类原创】]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 15: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字文字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爱伦•坡《安娜贝尔•李》与苏轼《江城子》比较
    摘要:爱伦•坡《安娜贝尔•李》与苏轼《江城子》比较,两者都属于表现诗学,相同的主题——对亡妻的追思,以相同的表达方式选择相同的词汇来描写相同的意象.但是《安娜贝尔•李》多有宗教的神秘色彩,而《江城子》含蓄写实、平易真诚,他们的审美的风格不同而致境界也不同。
  关键词:爱伦•坡;  苏轼; 悼亡诗;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古今中外,上下千年,人间多少伤心事,无过死别与生离。《辞源》、《辞海》中都说“晋潘岳妻死,赋悼亡诗三首”。人们在追念逝去的配偶,写下思念的诗篇,便称悼亡诗。它实际也是抒发爱情生活的诗章,但是它是从追忆和伤逝的角度描写过去发生的事,写的伤感,动人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由于中西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不同,悼亡诗也写的各有千秋。以爱伦•坡《安娜贝尔•李》与苏轼《江城子》比较,我们可从中找出跨越不同文化的共同构思规律。
W•S•毛姆说:“爱伦•坡写下了美国前所无有的最美丽的诗歌……诗歌给予你的纯粹是美,它们的美是无与伦比的”。① 但是,在美国文学界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坡更加命运坎坷的大作家了。他的一生大多在同命运搏斗的逆境中度过,一八四九年十月初,爱伦•坡连续几天处于谵妄状态,弥留之际大呼“上帝保佑我!”就此饮恨以终。这一呼声凝聚了他对坎坷半世的悲愤。有的批评家对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他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影响到英语世界,而且影响到欧洲和拉丁美洲。他对欧洲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明显。马拉美翻译了他的诗歌,波德莱尔翻译了他的短篇小说,现在已被认为是英语文学传统主流中一个重要人物。 爱伦•坡幼失双亲,生性敏感,屡遭磨难,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一二,只有借助写作和酒精才能在幻想的土地上恣意驰骋。一八三五年九月二十二日,他就和刚满十三岁的表妹弗吉尼亚结了婚。一八四六年他举家迁往纽约郊区福德姆村,夫妇双双患病,到了冬天,连买煤的钱都没有。据记载:弗吉尼亚睡在一张稻草铺的病榻上,没有被褥,只有一幅白被单,天寒地冻,她裹上了丈夫的旧大衣,胸前抱着一只玳瑁色大猫,才取得一丝暖气。这时弗吉尼亚已病入膏肓,在一八四七年一月三十日默默离开人世。爱伦•坡肠断心碎,精神更加失常,不断出现幻觉。在一八四九年,爱伦•坡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一首悼亡诗《安娜贝尔•李》,追思他的娇媚的亡妻。原文如下:“那是在许多年、许多年以前,/ 在海边的一个王国里/ 住着位姑娘,你可能也知道/ 她名叫安娜蓓尔•李:/ 这姑娘的心里没别的思念,/ 就除了她同我的情意。/ 那时候我同她都还是孩子,/ 住在这海边的王国里;/可我同她的爱已不止是爱--/ 同我的/ 安娜蓓尔•李--/ 已使天堂中长翅膀的仙子/ 想把我们的爱夺去。/ 就因为这道理,很久很久前 / 在这个海边的王国里,/ 云头里吹来一阵风,冻了我/ 美丽的安娜蓓尔•李;/ 这招来她出身高贵的亲戚,/ 从我这里把她抢了去,/把她关进石头凿成的墓穴,/在这个海边的王国里。/ 天上的仙子也没那样快活,/ 所以把她又把我妒忌--/ 就因为这道理(大家都知道),/ 在这个海边的王国里,/ 夜间的云头里吹来一阵风,/ 冻死了安娜蓓尔•李。/ 我们的爱远比其他人强烈--/ 同年长于我们的相比,/同远为聪明的人相比;/无论是天国中的神人仙子,/ 还是海底的魔恶鬼厉,/ 都不能使她美丽的灵魂儿/ 同我的灵魂儿分离。/ 因为月亮的光总叫我梦见/ 美丽的安娜蓓尔•李;/ 因为升空的星总叫我看见/ 她那明亮眼睛的美丽;/ 整夜里我躺在爱人的身边--/ 这爱人是我生命,是我新娘,/ 她躺在海边的石穴里,/ 在澎湃大海边的墓里。”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做诗讽刺新法下狱,遭贬。死后追谥文忠。 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到密州,结识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她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坟。苏轼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又十年过去,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忆往昔,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想今朝,人世沧桑,生死隔绝。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原文如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爱伦•坡《安娜贝尔•李》与苏轼《江城子》的相同之处:
一 : 都属于表现诗学。 在中国,表现诗学的起源可追溯到道家学派:他们提出了“不若相忘于江湖”的淳朴的理想 、“法天贵真”的美真结合 、“离形去知”的超功利态度,还有“万物与我为一”的物化境界,“得意而忘言”的审美特征。在汉代,钟蝾的《诗品》提出“吟咏情性”的主张,表现诗学发展到高潮。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贯彻了“思与景偕”的原则,乃是中国表现诗学进入第二个高潮的开端。在宋词中,表现诗学作品有咏物词、田园词、感怀词,而以苏轼《江城子》首开悼亡词之先河,成为大胆反映爱情的表现诗学作品。他以“梦中回乡——梦中相见——梦后感想”为线,抒写感情真挚而强烈、曲折而深沉、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在西方,从德谟克利特德“热情、灵感、天才”是做诗的必要条件,到柏拉图的“灵感”说都是表现诗学的先声。朗加纳斯提出“狂喜”说,或明或暗透露出表现诗学包含的浪漫气息。事实上,自古希腊到19世纪中期,欧洲文论贯穿着强调文艺教谕作用的主张,非常重视文艺的道德和社会目的,赋予文艺传达真理的使命。爱伦• 坡对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主张嗤之以鼻,他反对同时代的人所崇尚的“文以载道”,提出诗的主要目的是创造神圣美、表现美,激发读者的感受,美可以使灵魂激动而变得高尚。最高形式的美必然使敏感的心灵悲泣。因此诗歌创作方面注重描写灵魂深处的状态,直接而形象地表达人的忧郁心情。诗歌的基调应是“忧郁”。在《诗歌的原则》(The Poetic Principle,1851)一文中他说“天下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比诗更高贵的作品了,诗就是诗,而不是什么别的,纯粹为做诗而写成的诗”。“对于我来说,诗歌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激情”。②1880年,惠特曼品论爱伦• 坡的作品说“坡的作品中丝毫没有道德原则的痕迹”。③ 《安娜贝尔•李》依然是体现他的诗学追求:即爱情的“神圣美”和死亡的“忧郁”。本诗以相识的幸福——痛苦的死亡——永存的爱情为线,写的质朴委婉、如诉如泣,表现了诗人矢志不渝,执着于天长地久的爱情。不可置疑的是,爱伦•坡与苏轼在他们的诗词里有二点共性:一则是强调情感的直接抒发。一部作品,特别是如此流传千古的作品,都是作者精心组织的精灵,都是抒情性作品,是在悲情之下真情的表露,诚挚的抒发。二则是特别重视想象的应用。二人的悼亡作品都富有鲜活的想象,都饱含着对过去的无限留恋,并且都在委婉细腻的情感吐露之中透出一种跃然纸上的悲哀。。
二:相同的主题——对亡妻的追思。主题都是以诗人悲惨的现实境遇为依托,诗句里的凄苦都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爱伦•坡说,人世间最令人伤感的莫过于死亡,而最具诗歌性的莫过于自己钟情的美丽的女子的死亡,因为这一时刻最接近美。少年时代的坡的确遭受过一次打击,那是因为一个女人的夭亡。这女人是坡的同学罗伯特•斯坦纳德的母亲,她端庄美丽,成了坡心中美的偶像。1824年4月,31岁的斯坦纳德夫人病故,坡为此非常伤心,其后很长一段时间神思恍惚,常作恶梦,而且多次在夜里到斯坦纳德夫人坟头哭泣。这种“失美之痛”使他后来写出了《致海伦》诗。《安娜贝尔•李》具体地体现诗人这些观点。诗中的女主角就是坡的亡妻弗吉尼亚的化身。坡认为诗歌发展最广阔的领域就是诗与音乐结合。在本诗中他采用了音韵优美的女子姓名“Annabel Lee ”, 这美妙的姓名不仅能使人联想起优雅动人的女子,同时也被诗人巧妙地纳于诗歌的音韵中。本诗中的Annabel Lee 前后出现七次,其悠长的余韵和see, me, we, 等词构成了贯穿全诗的唯一韵脚,读来真挚亲切,浑然天成,恰如其分衬托出诗人始终不渝的爱情。那低回往复的单一尾音令人犹如耳闻诗人失去爱人后痛不欲生的哀号,也能自然的想起大海波涛幽怨的呜咽声和教堂周围沉重单调的钟声。伤感的主题,美妙的音韵,构成了一种立体的富于感染力的悲凉的气氛,令读者感到欲说还休,难以忘怀。宋词中创造了大量的悲剧美,以人性被冷酷的现实所毁灭的悲来震撼人的心灵,宣泄人们心中的压抑和苦闷,使其心灵得以“净化”。最突出的悲剧美,一是不能爱其所爱,不能忘其所爱的缠绵哀歌;二是身世不幸、生命痛苦地咏叹。苏轼《江城子》,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以时间之长写思恋之苦,以理智的控抑,情感的激荡摇曳跌宕回肠荡气的深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以空间之远写思恋之深,生死隔绝,转瞬十年。一往情深,却无法穿越生死的界;满腔凄苦,却无人尽情倾诉。“纵使相逢应不识”无疑是作者对自我形象(深层地则为自我处境)的真实写照,这本身便透出今昔差距的悲凉。“小轩窗,正梳妆”虽是对梦境的描述,但这正是对昔日妻子美好的回忆,这正把今日徒留“千里孤坟”作鲜明对比。“尘满面,鬓如霜”,不仅是针对作者自己。退一步讲,假若作者亡妻仍在的话,无疑也是鬓发苍苍了,这正与“小轩窗,正梳妆”的形象作对比,这样便把时间的沧桑感写出,这种变化,似乎瞬间,然而这一今昔之中饱含几多悲哀,几多伤痛,当不是此一首词所能道出。《唐宋词简释》唐圭璋:此词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陈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虽然两人对亡妻的悲悼之情都是极其沉痛而且不可扼止,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作品却并非一览无余的情感宣泄。在作品中我们捕捉到的只是源于语言深层的情感共鸣,而于语言表层之上,有的只是作品细致委婉的抒写。华兹华斯指出:“我曾经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④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所表现的情感是对其情感经验的再体验,而且伴随着这种体验有一种自觉的沉思,从而于内心产生一种与过去情感同构的有一定组织形式的情感体验。二者皆以悲情为胜,千古之下,令人为之潸然。
三:以相同的表达方式选择相同的词汇来描写相同的意象。相同的表达方式主要是爱伦•坡和苏轼都以记梦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妻子的怀恋的强烈的情感。人生既为悲剧,诗人的灵魂只有到梦中去寻找慰籍。在梦中,诗魂可以摆脱意识的支配,而自由的独自飘泊,尽情地表达欢喜和哀愁。爱伦•坡《安娜贝尔•李》有浓郁地梦幻地色调,他写到“因为月亮的光总叫我梦见/ 美丽的安娜蓓尔•李”。他在梦中寻找,梦安慰了诗人的悲苦寂寞的心,另一方面,让他的现实更显得雪上加霜。苏轼大胆地把梦境置入诗中,从而在梦境的虚幻之中落实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深情。在技巧上极尽曲折跌宕,起伏突变,写梦前怀念感情深邃,含意丰富;梦中相逢情感执著,动人心弦;梦后伤感、用词质朴,寓情于景。同时,这亦真亦幻的作品形态,更增添作品的审美意蕴,使作者的悲哀之情显得多了一些晶莹、澄明的意蕴。我们如同与作者一同步入梦境,在那朦胧缥缈之中深深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之韵在梦中缓缓哀鸣。爱伦•坡和苏轼在诗歌中表现的悲苦都是通过对词汇的选择来实现的。在《安娜贝尔•李》中,我们看不到明亮的阳光和男女主角明媚的笑容,所能看见的只是苍白月亮辉映下的凄凉夜色,古老的王国和海边的一丘坟地。伴随着海水拍岸般的单调重复的节奏,诗人成功的烘托出一种“逝水尤呜咽”的悲凉氛围。苏轼《江城子》中“茫茫”二字,尽显一种虚无缥缈的意境,让我们看出作者内心孤独失落、空虚寂寞。“不思量”,“自难亡”,这表现出作者是如何的怅惘与寂寞啊!然而“孤坟”在千里之外,生死两隔无法超越,到哪里去诉说自己的“凄凉”呢?然而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所以紧接着作者笔锋陡变,“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写出了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在两首诗都写出一个“苍白的主基调,主色调。诗人外界如此,心境不也正如此吗?这些反映造就了一个相同的完美的意象——诗人心目中妻子美丽动人的形象。苏轼之妻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爱伦•坡之妻弗吉尼亚是“这姑娘的心里没别的思念,就除了她同我的情意。” 坡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骞,心灵枯萎。他需要一个温暖的家庭,需要有个知疼着热的贴心人,是弗吉尼亚给予他爱的抚慰和生活的希望。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鲜如昨日,历历在目。“客心逐流水,随缘到天涯。”念孤独之人何处有牵挂?
爱伦•坡《安娜贝尔•李》与苏轼《江城子》的不同之处:
一:从比较诗学观点来看,《安娜贝尔•李》多有宗教的神秘色彩,而《江城子》含蓄写实、平易真诚。事实上,西方文论一开始就带有宗教的神秘气氛,始作甬者是柏拉图的“灵感说”和“迷狂说”。他认为是神给予诗人灵感,是神让诗人迷狂。《安娜贝尔•李》中的“天堂中长翅膀的仙子”即是六翼天使,她来自《圣经》中《以塞亚书》第六章第二节。六翼天使即“SERAPHIM”,在《圣经》中译作撒拉弗,是所有天使九阶中的最高位,即赞美上帝的天使,共有三对翅膀。另外,坡的第五诗节写到:“我们的爱远比其他人强烈--/ 同年长于我们的相比,/同远为聪明的人相比;/无论是天国中的神人仙子,/ 还是海底的魔恶鬼厉,/ 都不能使她美丽的灵魂儿/ 同我的灵魂儿分离。”它来源于《圣经•新约全书》中《罗马书 8:38-39 》。原文如下:“因为我深信无论是生,是死,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教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这种宗教的神秘色彩,使《安娜贝尔•李》有着“脱离现实、执迷于神秘倾向” 。对他来说,写诗本身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一种强烈的感情,表现美的节奏。《安娜贝尔•李》体现他认为只有美和死的紧密结合才能表现诗趣。处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的苏轼接受中国道家的表现诗学,由于受物感说的影响,唯心主义成分不多。庄子固然把“道”说的神秘,但对“道”的观照并未离开人们的感性活动,它不靠所谓的诗神赐予的灵感来获得。苏轼这首词像是春蚕吐丝,又像是幽山流泉,从他的心中泻出,非常质朴自然,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使事用典取胜,也不以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平常语出之。他用语很浅近,但感情很深沉,魂牵梦萦生死依。
二:审美的风格不同而致境界也不同。“文艺作品的风格指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⑤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风格,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的风格也会有诸多差异。爱伦•坡的诗歌风格直接、浪漫,追求寻找一种古典的,忧郁的,遥远的和陌生的美。他崇尚的古典美在《安娜贝尔•李》得到充分的应证,诗中的“Kingdom by the sea”等背景明显带有浓郁的中世纪欧洲情调。爱伦•坡认为,转瞬即逝使我们忧郁,而忧郁在一切音调中最富有诗意,这种忧郁的情调和他许多诗歌的意境是一脉相承的(如《致海伦》)。爱伦•坡在本诗中使用象征创造了“忧郁”的意境:“风”(wind)象征了疾病,预示少女以后不祥的命运;“天使们”(jealous angels)象征超自然的力量;“高贵的亲属”(high-born kinsman)象征人间的强大势力;海洋和陆岸象征生命和死亡、今世和来世、生者和死者的交汇和融合。《安娜贝尔•李》的凄美的咏叹和忧郁的吟唱为晚辈诗人所惊叹和赞美。我们阅读他的诗歌,处处都是感伤,有对飞花流云的沉思,也有对我们生与死的思索。爱伦•坡的风格使《安娜贝尔•李》达到空旷、高远和神秘的境界。在北宋这个具体的文化环境中,苏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他的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无羁与无可奈何,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深刻地反映了他的内心苦闷。 苏轼最推崇自然平淡的诗歌语言,他对陶渊明抱有一种近似崇拜的心理,认为陶诗的成就在其他所有诗人之上,这多少包涵着追求平衡、淡远的精神状态的意味。他的词同他的诗文一样,往往以意为主,追求道家的“贵真”审美观,任情流泻,故其风格也随着内容特点、情感基调的变化而变化。苏轼写伤感的词,委婉而细密,《江城子》幽深清绝,每个意象都突现幽寒的气氛,全词笼罩了一层浓厚的孤独与感伤,写出苏轼对去世十年的妻子王弗既真挚浓烈,又曲折多变的思念之情。在《江城子》中,苏轼以虚写实,虚中见实,创造出不同于爱伦•坡的境界:即既有超常的感情境界(生者与死者的感情交流),又有超前的思想境界(对女子的尊重)。
雪莱说:“我们最甜美的歌,就是倾诉最哀伤的思想。”(致云雀)。缪塞也说:“最优美的诗篇是最绝望的,有些不朽的篇章浸满了眼泪。”(五月之夜).  爱伦•坡《安娜贝尔•李》与苏轼《江城子》,这些血写的文字,发自灵魂深处的痛哭,更真实地展示生命地底蕴,让我们产生强烈地共鸣——“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中西两篇悼亡诗的比较,我们读出各自的独特的魅力,看到它们折射出的中西文化中一些差异。
参考文献:
①俞亢咏.毛姆随想录.[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第116页
② 姚乃强.西方经典文论选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③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1979,第一卷,第2019页.
④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1815年版序》:
⑤刘保安.中英诗艺文化语境比较[M].吉林人民出版社,长春,2002
            On the comparison of 《Annabel Lee》 and《Jiangchengzi》
            Liu Shi-jun
(Department of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 Edgar•Allan&#8226oe’s 《Annabel Lee》and Su Shi’s 《Jiangchengzi》belong to romanticism poem according to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ics. They have the same theme , image ,  words , and expressive way . on the other hand, they have different style and thought views, except Edgar•Allan&#8226oe’s 《Annabel Lee》’s religion mystery and Su Shi’s 《Jiangchengzi》’s  simplicity .
Key words:  Edgar•Allan&#8226oe;  Su Shi;  mourning  poems.
[p: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15: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知音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 23: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楼主可以将该文发到文学欣赏与原创或读书交流版,并去掉money限制,用money是找不到知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1: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xiexie .thank you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3 20: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钱不是万能的。暗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20: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to windcloud:thank you for your readingmy paper.now everybody begain to sell something.fast woman sell their fresh.officer sell  their power,teacher sell his knowledge.....do u think s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4 09: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空心揽明月,无言随风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7 08: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to king ;thank you four your read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5 10: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I  don't  think so .This time I  read  your  paper  again .I'm  very  glad  .Not all people do that
like this .If so  ,you may  be  a  businessman .and  you want to  be  a  writer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7 14: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愁私人也,伤感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7 14: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别这样啊,读书之人,钱吗????呵呵,还是不提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6 18: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7: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5年后,再读一遍,鼻子一酸,开始叭嗒叭嗒掉眼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2 23:05 , Processed in 0.40629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