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91|回复: 0

【转贴】中国英语教育,敢问路在何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18 10: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过时的理念和方法

   中国当前的英语学习热潮,在全世界都称得上是一个“热点”,但是,在英语热的背后,如果用当代世界外语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参照的话,中国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则显得非常滞后,与学习热潮本身很不相称。这种状况有点令人费解。按理说,英语教学这一块,应该与世界的发展保持着很紧密的联系。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毫不夸张地讲,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外语教学研究方面的落后,不亚于大型客机制造业,存在着二、三十年的差距。如果单就理念来讲,恐怕还不仅仅是个时间问题,而与传统文化和教育制度有相当的关系。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即便在外语教学界内部,不少人对此种现状,要么并不真正在意,要么知之甚少,或者出于利益上的考虑,总之,宁愿墨守固有的套路,一如既往地从事英语教学活动。其实,假如我们能更理性些,冷静地把中国英语教育放到当今世界外语教育发展的大背景里去考量,就会有一种新的境界和思路,就会消除我们的许多困惑,进而促使中国英语教育走出目前的困境。
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对外语学习的研究就已经进入了人脑思维、个性心理、社会环境,政治文化等深邃而又广阔的层面。与此同时,我国的外语教学研究却一直未能有什么实质上的发展。事实上,虽然我国从事英语教育的人很多,但大多数人对外语教学问题的研究和认识,其实还停留在很肤浅的经验层次。
   世界现代外语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世界外语学界对人类语言学习(包括母语和外语)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验层次。就像当今的大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一样,当时,即便在外语教育界,大多数人都没有把对外语学习的研究视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很少从科学的角度对它作系统深入的研究。人们只是凭感觉相信,只要努力学习,经过一定的技能训练,就能学会外语,具备相应的语言交际能力。和今天的中国一样,当时西方的外语教学也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句子结构,背诵句型,牢记语法要点,弄清发音规则,反复操练口语,做大量习题等。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熟悉并被大多数人奉为圭臬的外语学习方法,其实都曾被别人很彻底地实践过。在人们的心里,下面这些观点耳熟能详的观点实际上又对上述传统教学法起着“理论”支持的作用:

    1. 学习语言全靠模仿和记忆
    2. 学习语言全靠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
    3. 熟知语法,就具备了语言能力
    4. 知道读音规则,就会语言交流
    5. 口语训练是学会语言交际最重要的手段
    6. 智商越高学语言就越容易,考得越好意味着语言能力越强

   这些不就是被英语老师、专家和“大师级”英语培训师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教诲吗?应该很有道理啊?然而,现代外语教育研究却认为,这些看似
   有理的外语学习格言,其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些错误“理论”的误导,使我国英语教育陷入了当前的困境。关于这点,笔者将在后文进一步涉及。
   在今天的中国,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学校到社会培训,英语教学学制各异,教学法也是名目繁多,“创新”不断。但稍加考察,便不难发现,中国目前的英语教学方式,其实只有两种,一是“考试英语”,二是“口语英语”,前者本质上属传统的“语法翻译法”,长期以来一直在从小学到大学各级学校里占有绝对统治地位,大多数社会英语培训也属此类,后者本质上属“听说法”,如“疯狂英语”。“语法翻译法”是最古老外语教学法,可追溯到两千多年的古希腊时期,在众多的外语教学法中,它虽无任何相应的理论支持,但由于简单易行,且用这种方法教学,给人的感觉是教学过程的知识性很强,因此一向很受正统学校课堂的欢迎,至今仍有相当的市场。至于富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应试强化教学(如“新东方”的TOEFL考试培训),只不过是“语法翻译法”的一种极端形式,可看作是“语法翻译法”的中国式经典。不过,在诸多外语教学法中,“语法翻译法” 疏于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致命弱点,却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相比之下,“听说法”在西方的兴衰,倒有点象中国的“疯狂英语”,多少带些传奇色彩。“听说法”源自美军二战后期培训参战军队的外语口语强化课程,它以在当时影响很大的行为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秉承“习惯成自然”的观点,希望通过大量操练口语句型来学会语言交际。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听说法”曾在欧美西方国家风行一 时,也正因为如此,西方外语界对“听说法”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实践和研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最终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听说法”并不能培养人们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听说法”的主要特点是刚开始时给人的感觉很好,使人以为学语言真就那么回事,令人振奋,其现场演示效果似乎也很突出,但事实证明,“听说法”的效果是短暂和表面的,跟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并不是一回事。
   表面上看,“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法,一个重在书面技能,一个强调口语,但是,如果从它们的基本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来看,这两种看似极不相同的方法却有着本质上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的教学重心都是语言的形式而忽视语言内容,它们的教学活动都在本质上局限于“详细分析-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多做习题-拼命考试或做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只不过,对“语法翻译法”来讲,主要是句子分析和死记硬背,对“听说法 ”来讲,则是热闹却无实际意义的机械重复的句型演练。因此,两者的教学其实都是流于语言的表面形式,严重忽视了内容学习的“形象工程”。事实上,近几十年来,世界外语教学研究中出现的革命性突破,已对传统的外语学习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结果,只是我国外语学界还未对此有足够的认识罢了。
在现代世界外语教育史上,伴随着“听说法”的快速衰落而来临的是一个革命性的时代。正是从这时起,外语学习的研究完全突破了表面经验的局限,全方位地进入了深远而广阔的领域,人们的目光远远超越了仅能用眼睛观察到的那些教学行为,进入到与语言相关的一切领域,从所有可能的方面去探寻人类语言能力形成的秘密和途径,其涉及的学科包括语言学、哲学、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从这时起,对外语学习的研究开始成长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学科,人们对外语学习的理解与传统的简单想法已不可同日而语。

   二. 外语学习的“真经”

   近几十年来外语教育研究的空前的发展,最终促成了一门新型学科的产生,即TESL(英语第二语言教育)或TEFL(英语外语教育)。
从总体上看,当代外语教育研究主要涉及下几个方面:1.人类语言能力的源泉,2.人脑思维与语言的关系,3.人脑的语言生理机制,4.人的语言学习能力,5.儿童母语自然习得的过程及关键所在,6.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的比较,7.语言学习与社会文化,8语言.学习方法等。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讲,这门学科与当今我国大学里开设的“教材教法”之类的课程,早已经不在是同一个层次。毋庸置疑,上述每个方面的探索都是一项浩繁的工作,都有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研究结果。一般来讲,人文科学的研究比自然学科更难得出精确和同一的结论,但是,我们依然就能够从中找到一些体现客观规律性的带有共性的科学结论,如若不然,整个人文科学的研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这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足以使我们少走弯路。笔者在这里将一些被当今世界外语学界广泛接受,且与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紧密相关的研究结论概述于下。篇幅所限,相关的论据和研究过程就不作进一步阐述。

   1. 人脑天生就带有“普遍语言”,这是人类长期进化并得以遗传的“语言黑匣子”,由此看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首先在于激活人们的语言天赋。
   2. 激活人脑“语言黑匣子”最重要的途径是真实的语言输入,即听与阅读,其中,听又是重中之中。
   3. 成人依然能够像儿童自然习得语言那样去学外语,即便已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境界――尤其是在语音方面――但同样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外语交际能力。
   4. 现有的语言考试并测不出人们的真实语言交际能力,因为语言考试在本质上和实际交际能力就不是一回事。
   5. 说,是语言能力形成的结果而非语言能力形成的原因,这便是为什么会“十聋九哑”。
   6. 无论如何,靠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培养不了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
   7. 靠“熟能生巧”的训练模式培养不出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
   8. 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中国成人都不可能练成地道的“美音”或“英音”,他们注定只能讲带汉语口音的英语,但这完全不影响其具备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
   9. 以内容为主而不是以形式(语法规则、句子结构等)为主的学习是最有效的语言学习途径。
10. 任何一种高强度的学习方法,都可以获得某些方面的针对性“成功”,但是,只有以内容为主,以真实、自然的有效输入为重心的学习途径才是最好的获得真实语言交际能力的成功之路。

   我们拿这些观点同前面的传统理念进行一番比较,就不难理解当代世界外语学界为什么会在整体上抛弃“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这类传统的外语学习法,而竭力推行以内容教学为主,以真实、自然的语言输入为重心的外语教学方式。可以断言,中国的英语教育也将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是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三. 出路何在

   转变观念是改革中国英语教育之根本,不过,从目前国内外语学界的现状来看,情况并不乐观。
在语言学习科学理论的原创性研究方面,我国几乎就是空白,甚至连对外界发展状况的了解都还很不够。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中国英语教育在整体上难以走出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的怪圈。
正如中国的一切“运动”一样,在英语热的背后,是我们对外语学习科学探索和研究令人难以置信的落后和缺失。这不在于我们没有这一领域的专家、教授――早已满天飞――而在于我们不知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研究。我们看到的现状是,一方面是出于利益考虑而不负责任地信口雌黄,另一方面是严谨学术的莫名失语。敢于对外国人的东西说“不”似乎成为有学问和胆量的标志。可问题是,我们常常连别人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都没有弄清楚。有人曾检索了近十五年来中国的核心外语期刊,认为在英语教学理论方面,竟找不出一篇真正有原创意义的论文!从我国英语学界对“张思忠教学法”的研讨来看,这个判断应该是较为客观的。“张思忠教学法”实质上就是西方早已有之的“阅读法”,可直到今天,我国英语学界连这点都认识不清,可见其研究水平处于一种什么状态,恐怕不仅仅是谈不上大师级人物,连真正受过系统训练和具备应有学术素养的人都很少。在外语教学研究方面,我们的确没有什么真正拿得出手的东西。我国的英语教育,大多只意味着鱼龙混杂的教科书和铺天盖地的教辅考试资料,我们的研究成果,不少是“怎样快速学完全部音标?”“怎样在一个星期里学完初中三年的全部单词?”这类没有科学水准的东西。如此状况,怎么与世界对话?一个本应是最容易接受国际先进成果的领域,却不可思议地成为闭关自守的地盘。
   在教学方面,最典型的,应该是代表国家级专业水准的大学英语专业教学状况。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在我们不少大学的英语专业里,《高级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二十多年来几乎毫无变化!从教材内容、教学参考到教学模式,竟然保持了二十多年一惯制! 如此情形,在美国的任何一所大学里都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英语教育改革必须要有大手笔,改革必须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为参照,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笔者以为,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树立科学的外语学习理念
   学习外语既要遵循内在的科学规律和基本原则,又学无定法,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语言本来就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听、说、读、写是它的四个基本要素,但其构成绝不是简单的拼装。至于学习者个人的情况,就更为复杂,单是考虑到各自不同的直接学习目的,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可能有所不同。如,有的重说,有的重听,有的要交际,有的却是要阅读专业文献。为了尽快使学习者获得相应的语言能力,学习方法应具有针对性,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纵观世界现代外语教育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创造出的外语学习方法不胜枚举,已涵盖了语言技能的每个方面。 就培养某种语言技能来看,其传统的学习方法,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所以说,当今世界外语教育实际上已进入了“后方法时代”。现在我们真正需要的,已不再是去继续寻找或创造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学习方法,而是要在正确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合成”适合于学习对象的最佳学习模式。
   从理论上讲,无论用哪一种方法,只要进行高强度训练,都能在短期里给人以“有效”或“成功”的感觉。这也正是应试教育在我国盛行不衰的主要
   原因之一,因为,想要考试得高分,最取巧和有效的办法就是按考试的要求,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永远不要忽视,语言的本质在于交际,因此,从根本上讲,拥有语言实际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但是,鉴于考试本身的局限性,迄今为止,还没有哪种语言考试都能够真正检测出一个人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而对以考试为重心的我国英语教育来讲,语言能力的培养实际是在应试教育中被牺牲掉了,最终成为教学的“盲点”。如前所述,只有以内容为主的,以真实、自然的有效输入为重点的学习途径才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最佳基本模式,而这些恰恰是我国今天的英语教育最欠缺的元素。
  
    2.  充分认识语言考试的本质局限,决不能夸大其作用。
   凡是学校教育,必会涉及到考试,但是,如果整个教育系统都是建立在各种考试之上,靠考试串联和支撑的话,那无疑是一种灾难。在我国,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考试成灾的局面。
对于语言学习来讲,适当的考试的确能够检测某些方面的语言技能,但是,任何标准化考试都无法衡量出人们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这是当代世界外语学界的共识。例如,一个三、五岁的美国小孩,其英语母语交际能力,足以令在我国学校里学过一、二十年英语的成人汗颜,但是,如果去参加任何一种标准化考试,他肯定不是这些在考试中成长起来的成年人的对手。再比如,即便同样是考母语,一个著名作家,如王蒙,很可能会考不及格一份中学语文试题,这难道能说他的汉语语言能力不如大多数初中学生?其实,无须做深入研究,这些现象本身就足以使我们对当前语言考试的实效性保持相当的警惕。
   人们通过研究发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应付考试的学习方式与形成真实语言交际能力的方式之间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前者关注的是语言形式,如语法规则,句子结构之类的东西,其学习重点总是放在语法形式本身的正确与否上,而语言内容的实际意义却被严重忽视。这种学习方式,貌似走捷径,实则是将活的语言变成了无实际意义的形式躯壳,被抽空了内容的形式躯壳不可能激活人脑的语言天赋和语言创新能力,剩下的只能是死记硬背和机械操练,这就无可避免地使语言学习变得滞重、生涩,困难重重,即便能在考试中得高分,也并不意味着具备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要形成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把注意力放在是语言的实际内容上,通过对内容的吸收和融入来激活人的语言天赋和语言创新能力,从而自然、高效的形成真正的语言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其间无须多少系统的语法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操练。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考试只应被有限制地用来检测某些方面的语言技能,而决不能用来引领和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否则,就会误导整个学习过程,这是非常有害的。
   有人或许会反驳说,只要坚持不懈,有“铁杵磨成针”的刻苦精神,通过“考试英语”同样能学会英语。这种看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用在这里,其实是不讲科学的非理性态度。有些时候,激励人是一回事,科学道理又是另一回事。抱这种观念的人,不妨关注一下这样一些事实:其一,盛行了二十多年的中国“考试英语”培养出的是大批只能考试的低能者。其二,在“考试英语”中历尽艰难练出实际能力的幸运儿,其能力实际上是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被真实语言内容输入的“副产品”在无意中熏陶出来的,而并非这种方法本身的功劳,这部分人往往是在不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学习方式,因此,其三,即便有幸通过“考试英语”的“副产品”培养出交际能力,其走弯路的代价必然是巨大的,甚至会让人付出大半身的精力,有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这点。
照美国人的想法,考托福的人,本应是已具备英语基本交际能力的人,托福考试的目的,只是看其是否在此基础上具备了在美国大学学习所需的进一步的英语水平,因此只需达到一定分数便可以说明问题,而是否得满分并不重要。但是在我国,参加托福考试的人绝大多数其实并不具备英语交际能力,而是直奔考试而去。凭着中国人特有的聪明和刻苦,不少人考了很高的分数,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具备最基本的英语交际能力,因为他们的英语完全是为考试而学的。这种状况常常令美国教授感到不可理喻。其实,这只不过反应了中国教育的整体状况和实际本质。
   因此,考试只应被有限制地用来检测某些方面的语言技能,而决不能用来引领和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否则,其被过度放大的作用将给整个教育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当今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根本问题,就是其功能被过度放大,从而控制了人们的英语学习过程和目的。
   事实上,中国的整个学校教育都被考试引领和控制着,致使教育整个成为一个非常封闭的考试系统,这个系统无时不在扼杀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创造能力。大力淡化和严格限制考试的功能及作用,是中国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

   3. 大力倡导学以致用,学用并行
   以内容为主的学习方能获得最佳语言学习效果,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忘掉语言的学习过程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最佳状态。
   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真正用英语去学习、生活。入学时,没有人会一路手把手地告诉你该做些什么,只能自己去“揣”,单是报到时的各种资料就是一大堆,没人给你讲解,抱上本词典,自己一边读去吧,如果连这点能力都没有,还来上什么学。报到程序,课程选修,学籍管理,医疗保险,活动安排等等,错过时间,一概责任自负。不过,奇怪的是,留学生们很快就发现,硬着头皮,磕磕绊绊地这么一通搞下来,竞对英语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这种感觉和过去那种为考试而学英语的感觉完全不同。从这一刻起,他们很快便将在国内时控制了他们十几二十年的那种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学习方式彻底抛弃,否则,将无法越过语言关。
   当前中国大学里各个学科的教师无不抱怨学生都把时间化在学英语上去了,荒于专业。但是,如果这些大学教师自己是在经常用英语进行教研活动的话,他们一定又会觉得学生的英语水平太差,不堪一用。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大多数学科里,我们更应该“用英语去学专业”!
    当今世界,人类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主要是通过英语来传播和交流,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接受,这是毋庸置疑的实事。因此,用英语直接去了解、接触这些最新成果,无疑比通过别人的翻译或老师的转达强得多。而从学外语的角度来看,这种以内容为核心的方式恰恰是最好的语言学习途径。所以,这样做完全是相得益彰的双赢,既提升了专业水准又提高了英语水平。我们的邻国印度,地方语言繁多,但是,他们的大学教育,从教材到授课,用的都是英语。我们中国人可能不习惯印度人的英语发音,甚至自认为我们比他们的发音更漂亮,但是,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当然也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却远在大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之上,这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正是印度成为世界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大国的重要原因。
   实事上,我国英语教育的最大问题是,考得太繁,学得太虚,用得太少,甚至就是只管考,不管用!这自然就成为一种巨大的浪费!
   不要说别的专业,就连英语教育这块,如此大的一个从事英语教学的专业群体,真正能把英语当作工具用,实实在在做点学问的,又有几人?中国的英语学习与应用状况,由此可见一斑。人们只热衷于把精力放在一些常常是编得很烂的教材和莫名其妙的考试上,除此一概不问。以中国的国情,相关政策的制定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走出英语教育困境的一个关键,就是要把英语原版学科内容直接汇入专业教学和语言教学之中。目前,这样做的确存在着一定难度,如,专业教师不懂英语,英语教师不懂专业,而真正有过用英语从事系统学术研究经历的学者就更少,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前进的障碍。但是,这一切不能成为我们保持现状,不去改变的理由。教师决不是词典和百科全书,教师的真正使命是帮助学生超越自己,而不是将学生限制在自己所知的范围内。这不仅要求为师者有开放头脑和宽阔的胸襟,也需要我们的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有一种新的视角。最重要的在于,首先必须重塑我们的教育理念,然后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以中国人的勤奋、坚韧和聪明,所有的困难,都不应该阻挡我们改革前进的步伐。
    关于我国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用得上英语这个问题,我想再谈点个人的看法。今日之世界,无论在反映科技进步,还是社会文化之最新发展方面,英语无疑是独占鳌头。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讲,英语的用处到底有多大,倒不一定。到国外去旅游,能说上几句固然好,说不上也没多大关系,反正跟旅游团里全是中国人。再说,现在世界上,哪里都有中国人,不会讲英语,绝对饿不死。但是,对于有教授、专家、学者之类头衔的人们来讲,我总觉得还是该尽量能够直接了解自己这个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才好,不然,怎么跟世界对话?就算是搞中国汉语或历史研究的人,英语也是有用的。其一,在今天的“地球村”里,更多时候,我们有必要从整个人类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的语言和历史,而且,我们应当了解和吸收别人在这些方面发展出的一些新的模式和理念,这点尤其重要。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的拼音和语法系统,都是几十年前一些学贯中西的大师们在研究拼音文字的基础上创造或总结出来的。其二,我们有责任将我们的语言和历史广泛地介绍给世界,这也需要英语。当然,关键在于要用英语,而不是拿英语考试去折磨人,搞得人心惶惶,劳命伤财,既荒废了专业,又没用上英语。笔者在美留学期间,同学之间曾谈起这么一件事,有某领域的国际会议要在一西方国家举行,我国相关权威人士拟向大会提供五篇学术论文并作大会发言。就在发言的前两天,几位留学生先拜读了这几篇论文,竞大吃一惊,五篇论文中有三篇几乎完全是对国外学者观点的转述。这些观点虽然较新,但在西方学界却已是人人皆知的东西,其中有一篇的观点甚至就来自一位学生的导师。这样的论文,在关起门来在国内搞搞无所谓,国际玩笑可就开不得了。几位学子不敢怠慢,赶紧告诉来人,连夜将那三篇论文撤掉。其实,类似的事情,在我国并不少见。前不久,还有位院士愤然指出,一个在国外早已被证明是行不通的项目,我国竟然作为重要研究项目,尽管经过繁杂的层层审批,最终还是往里扔了一个多亿人民币。这样的事,怎么说也与我国英语教育状况有关系。

   4. 重视人类语言学习的共通性,不可画地为牢。
   关注差异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先要了解人类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否则我们很难真正进步。
这句话更多是写给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和学者的。搞英语教育的人,都知道“ESL”和 “EFL”的区别,前者指的是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学英语,如在美国、英国学英语,后者指的是在非英语国家学英语,如在中国学英语。由于英语的氛围不同,一个是学了就要用,甚至是边学边用,或边用边学,另一个则往往仅限于课堂,因此,在教学思路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中国目前的问题是人们过分看重这种差异,而无视人类学习外语的根本共性,这是我国在外语教学理念上至今难以变革,难以有所突破的重要原因。
   “ESL”和 “EFL” 的差异既不意味着人内在的外语学习机制不同,也不意味着在教学法上存在着根本区别,其意义只是要求人们根据学习环境不同,需要在基本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调整具体的教学方法,说白了,就是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正是当代世界外语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诉求。但是,过分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而忽视人类语言学习的共性,其结果会使我们将自己封闭起来,自以为是,不愿意去研究和了解整个人类的共同成果,从而失去宝贵的时间和机会。对于当今中国之英语教育,最重要的是首先要了解和吸取世界最新成果,而不是关起门来急于搞自己的什么特有的中国式英语教学法。这虽然能满足我们的虚荣,却会继续使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
   从当代世界外语教育发展的状况来看,目前我们那些具有典型中国式特点的做法,大都属于比较落后的东西,如把考试放在第一位,单词靠死记硬背,口语全凭机械重复(“疯狂”只是程度问题)等。对引进教材的改造也值得商榷。我们总是在按照自己惯常的思维去改造从国外引进的教材,这种改造其实就是在别人的教材里加翻译,加习题,加中文解释等,如对《走遍美国》和《新概念英语》的改造。我们或许以为这样做是中西合璧,科学有效,实质上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把陈旧的学习理念强加于先进的学习理念。这就象用曾国藩的《得胜歌》去训导掌管着现代炮舰的北洋舰队士兵一样,其结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并不存在一种以一个国家或民族为应用范围的特有的英语教学法。一方面,无论身处何处,地球上所有人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都是相同的,全世界的儿童都是用同样的方式学会母语的,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不会因国家、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另一方面,对每一个人来讲,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从内在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性格特征到外部环境如社会需求,教师水平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一切,又使得 每个人学习历程都可能都不一样。因此,对中国来讲,一方面要充分重视人类语言学习的共同特性,另一方面,每个教师都要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地实施教学活动,而不是寄希望于哪天一下子搞出一个所谓中国人的英语教学法而后快,这才是正确的思路。  
   有人预测,再过五十年,世界性的英语学习热潮将大为减退,至于减退的原因,作为中国人,我们可能很希望是因为汉语取代英语。不过,笔者倒以为,按今天的发展状况,假如人类不出意外的话,再过几十年,英语学习热潮的确会减退,不过,减退的原因并不是英语“世界语言”的地位将被另一种语言所取代,而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无须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专门“学习”英语。由于英语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我们的后代将更多地在以内容为目的的接触英语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相应的英语运用能力,也就是说,对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讲,如果不专门为参加某种英语考试的话,除了常规性的学习外,不会再刻意去学英语,因为用就是最好的学,能用就行。这样的预测决非空穴来风,现代外语教育研究以及当今科学技术令人惊叹的发展,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思路,而且已经使未来曙光初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10 03:35 , Processed in 0.227815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