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6|回复: 22

[【心情日记】] 翻译的三点感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4 00: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翻译对于学习精读课文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当然,需要学到一定程度才能用这种方法,不然容易受母语干扰。或者说需要形成了基本的语感和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时才能用这种方法。
翻译的好处是比较细致。光是阅读,容易漏掉一些看似理解了,其实没有真正吃透的地方。通过翻译,可以发现这些被忽视的地方,真正透彻理解原文。

2.翻译小说感觉没啥意思,尤其是长篇小说。固然,有些片断,看了感受比较深,那么把它翻译出来,感觉很不错,好像是一种曲折的表达。问题是一部小说里,往往不是每个细节,每个话都能打动你。阅读的时候,可以略过这些感受不深甚至不太喜欢的部分,但翻译躲不过去,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抠。等于翻译是过细的阅读。读得太细了,感觉反而不好了。一遍翻完,如果有的地方不满意,还要对照原文推敲半天,字斟句酌,完全失去了欣赏的兴味,本来好好一部小说,这下简直是味同嚼蜡了。有点像口香糖,稍微嚼嚼,味道不错,嚼上一个小时,就索然无味了。

3.文学翻译主要是文字功夫。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把一句话,恰到好处地译出来,意思又贴切,句子又通顺,又能完美传达原文的语气和风格,这就是一件艺术品,也是文学翻译的成就所在。喜欢文学翻译的,大概就是追求这种成就感。但要达到这种境界,很难。甚至或许一本书里,找不到几句这样译得很满意的句子。或者说,失败的,不那么满意的译法,大概远远多于满意的译法。像杨必《名利场》这样公认的名译可能例外。所以文学翻译等于是大部分时间劳而无功,惨淡经营,聊胜于无。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25-2-14 00: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两条对于古文今译也是适用的

第三条可能配音翻译会更注意,因为还要考虑语速

名利场这书都是19世纪的了,很好奇译者自己懂不懂,以前有些语法书还从里面找例句。萨克雷其实生于印度,奥威尔和吉卜林也是。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25-2-14 00: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汉语文章,也可以考虑试着翻译为外语加深理解。我以前这么玩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25-2-14 00: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AI,80%的翻译都可以失业了,因为多快好省都不如AI。
但是AI不如20%的翻译比如楼主兄。不仅现在不如,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如。
因为如楼主所说,高级翻译和文学一样,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艺术需要创新,而AI恰恰不会创新。

我觉得翻译有点像填词。填词是带着手铐跳舞,手铐是每句几个字以及平仄规定。翻译的手铐则是原文的规定。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4 00: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5-2-14 00:20
前两条对于古文今译也是适用的

第三条可能配音翻译会更注意,因为还要考虑语速

配音,歌词翻译有时文字并不完全对应,因为要考虑到表演效果。看到过王佐良先生的学生钱兆明教授的回忆文章,说英若诚译过一个外国戏剧,因为要照顾舞台表现效果,所以有的地方可能不完全符合学院派的严格的翻译标准对于“忠实”的要求。王佐良先生颇为赞赏。另外看到过一篇文章,提到英若诚现场口译一位美国幽默演员的脱口秀,有的地方甚至干脆略去不译,因为他觉得由于文化差异,直译出来完全没有逗笑的效果,反而莫名其妙。这些都可算是翻译的特例,或者说搞这些体裁的翻译,文字上有时反而更自由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4 00: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5-2-14 00:23
对于汉语文章,也可以考虑试着翻译为外语加深理解。我以前这么玩过。

英语翻译成汉语,再把汉语倒过去译回到汉语,或者汉语翻译成英语,再倒回去翻译成汉语,叫做回译,是学习翻译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可以体会汉语和英语的区别。实际可能更多的是前一种,主要为了提高汉译英水平。当然,这些我都是纸上谈兵,没有什么实践经验。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25-2-14 00: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agent124 发表于 2025-2-14 00:34
英语翻译成汉语,再把汉语倒过去译回到汉语,或者汉语翻译成英语,再倒回去翻译成汉语,叫做回译,是学习 ...

以前我发现 at one... and和at once好像没一点关系,查词典甚至不容易发现,不知道还有没有类似的陷阱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4 00: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gent124 于 2025-2-14 00:45 编辑
gongqi 发表于 2025-2-14 00:24
有了AI,80%的翻译都可以失业了,因为多快好省都不如AI。
但是AI不如20%的翻译比如楼主兄。不仅现在不如, ...

您是过奖了。不过,感觉现在ChatGPT有的翻译已经水平很高了,甚至已经称得上老练。比如这一句:

The café was modern Swiss antique. Crossed plastic lances hung from stucco pillars. Hidden speakers played harmless music;
隐蔽的扬声器播放着轻柔的背景音乐。

如果直译“无害的音乐”,读者只会感到莫名其妙,这个可以说是ChatGPT的杰作,把准确的意思传达出来了。

还有个例子,上次说过了,这里不妨重复一遍:
Guillam stood but a few feet behind him, yet Guillam could have been back in Paris for all the awareness Smiley had of him

然而史迈利却全然没有察觉他的存在,仿佛他远在巴黎一般。

但是目前ChatGPT的水平没这么稳定,有时候翻出来的句子佶屈聱牙。如果都能有上面两句的水平,恐怕连董乐山先生这样水平的翻译家都快扛不住了。我这样水平的更加是早就投降了。目前主要还只是利用ChatGPT解决一些文字理解上的问题,上面那两句也是在求教原文的理解时偶然发现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25-2-14 00: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agent124 发表于 2025-2-14 00:40
感觉现在ChatGPT有的翻译已经水平很高了,甚至已经称得上老练。比如这一句:

董乐山我没怎么接触,但我读过钱歌川的书。我最好奇的是,他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的,好像一般人没这么细致入微。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25-2-14 00: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讨论不规则动词背后的逻辑,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2998337/

我只是粗略看了一下,不过我想,能从不规则里面发现规则,是不是有助于破解一些奥秘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4 01: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5-2-14 00:45
董乐山我没怎么接触,但我读过钱歌川的书。我最好奇的是,他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的,好像一般人没这么细致入 ...

看过钱歌川教授写的几本书。英文疑难详解及续集都很好,我也做了不少笔记。关于翻译的那几本,随便翻翻可以,作为教材似乎有点过时了,不是太适用。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25-2-14 01: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agent124 发表于 2025-2-14 01:14
看过钱歌川教授写的几本书。英文疑难详解及续集都很好,我也做了不少笔记。关于翻译的那几本,随便翻翻可 ...

ai出世后,英语应该没有太大的疑难了。如果有,那也是老用法,外人不一定了解。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4 0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5-2-14 00:20
前两条对于古文今译也是适用的

第三条可能配音翻译会更注意,因为还要考虑语速

名利场这本书翻过一点,主要一是因为公认的名译(不过我没想到去对照原文来学习翻译),二是被萨克雷和狄更斯齐名一类的话诱导,像看看有多厉害。结果读了一部分,感觉像是老娘们在唠叨,这股味不喜欢,就搁下了。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4 01: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5-2-14 01:16
ai出世后,英语应该没有太大的疑难了。如果有,那也是老用法,外人不一定了解。
...

是的,文字方面的疑难应该差不多没有了。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25-2-14 01: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agent124 发表于 2025-2-14 01:20
名利场这本书翻过一点,主要一是因为公认的名译(不过我没想到去对照原文来学习翻译),二是被萨克雷和狄 ...

有了ai以后,除非是搞外国文学研究的,一般人似乎也没必要读什么原著了。


到头来,大数据暴力破解真的管用,能打败不少人的思考。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4 01: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5-2-14 01:23
有了ai以后,除非是搞外国文学研究的,一般人似乎也没必要读什么原著了。

这跟ai其实关系不大。没有ai时,一般人也没必要读原著,读翻译就好了。

其实,除非是翻译水平实在太差,或者翻译的文字风格和读者习惯的风格相差太大,否则即使翻得不那么完美,只要原著写得好,读者也能欣赏到美感。
看原文,好像原汁原味,但是,需要很高的外语水平才能欣赏。一般人达不到。比如我以前在不同的论坛引用了好多遍的例子,英国的约翰逊博士写给切斯特菲尔德伯爵的那封著名的信,里头有几句,我读过没多大感觉,但是被李赋宁先生一分析,方才体会到妙处。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4 01: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5-2-14 00:56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讨论不规则动词背后的逻辑,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2998337/

我 ...

我也粗粗看了下,好像大致是解释不规则动词出现的理据,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可能记忆上稍微容易一点,特别是对于喜欢理性分析的人来说。不过多数情况下,恐怕主要还是靠机械记忆。因为这个不是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25-2-14 01: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agent124 发表于 2025-2-14 01:34
这跟ai其实关系不大。没有ai时,一般人也没必要读原著,读翻译就好了。

其实,除非是翻译水平实在太差, ...

应该已经没人怀疑ai的本领了,剩下来的无非就是能取代多少。

至于理论上机器的规则能否直接等价于人脑,倒是一个有点可怕的问题。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25-2-14 01: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agent124 发表于 2025-2-14 01:38
我也粗粗看了下,好像大致是解释不规则动词出现的理据,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可能记忆上稍微容易一点,特 ...

似乎由其他词类演变来的动词倾向于规则,而极其常用的动词倾向于不规则。

以前不规则动词的存在证明了人类是通过规则学习语言而不是死记硬背,比如说小孩子可能会把go变成goed,这个事我的老师还亲历过。

不过好像还没什么理论能直接告诉人们不规则背后有没有规则。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4 02: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5-2-14 01:42
似乎由其他词类演变来的动词倾向于规则,而极其常用的动词倾向于不规则。

以前不规则动词的存在证明了人 ...

学外语和学母语(自然习得)有点区别。学外语记规则多一点。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4-11 01:02 , Processed in 0.073019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