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ellspringli 于 2024-12-13 11:13 编辑
总有人问,什么是无条件的爱?为什么我总是无法得到无条件的爱。今天我想谈谈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只是一种幻觉? 当至尊宝在大话西游里问出: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我们都会意识到,爱一个人可能找不出理由,可是肯定需要很多条件。紫霞仙子需要一个拔出她宝剑的盖世英雄。至尊宝需要一个执爱的天仙。而你们都渴望一个无条件爱我的完美他者。我们渴望的不是无条件的爱,而是无条件的被爱。而我们自己能不能无条件的爱一个人呢?不能。一个母亲无条件的爱自己的孩子,有个前提那是来自她生命的生命,那种无条件的母爱才能被触发。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那个男人必然有值得她爱的部分,有很多有形无形的条件。 鲁迅先生在其文章提到:人们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若爱我我就爱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人不爱我我就恨他,人若恨我我就复仇。鲁迅认为:讲爱、讲公理要看环境,对不同的人要区别对待。 那到底有没有无条件的爱?为何我们生活中对无条件的爱如此渴望又如此泛滥。 无条件的爱的源头 有没有无条件的爱?当然有,那就是圣爱(希腊语:ἀγάπη),指无条件的爱或“最高形式的爱”和“神对人的爱”或“人对神的爱”。该词最早出现于圣经的《七十士译本》。 云格尔在其《上帝是爱:论上帝与爱的同一》一文中引用到: 神之爱与人之爱不同。“神之爱首先使‘爱的对象’变得值得爱:‘上帝之爱不是发现爱的对象而是创造爱的对象。’”上帝不是在芸芸众生中发现值得爱的人,而是使不值得爱的人也变成值得爱的人,使罪人、恶人、愚拙的人、软弱的人变得正义、善良、智慧和强壮。
这个爱是跟那无爱密切关联的。它所找到的那个对象是不值得爱的,它是把完全不值得爱的东西变成了值得爱的东西,而且它是通过爱它来做到这一点。 曾经耿耿于怀的一句:我爱你,与你无关。就有这种云端之爱的感觉。 人类可以信奉上帝而学习这种圣爱,可是人毕竟不是神。我们把自己的无意识的渴望投射到上帝那里,然后通过上帝返回世俗。除了上帝这个载体,还有其他的途径 现代世俗社会里提到的无条件的爱 我们日常中的无条件的爱大概来自于最近罗杰斯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在20世纪50年代,他表现出了以当事人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鲜明特点。一直在强调说,治疗师应当专注于倾听当事人的声音,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观察和感受事物,充分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无条件地积极关怀当事人,并且和当事人保持真诚、和谐、协调的关系(罗杰斯,1957) 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 )认为罗杰斯, 他像一个有些着迷的强迫症患者一样, 罗杰斯为有效治疗提出的六个充分必要条件的价值,是武断性。大部分治疗师仍然认为这些条件非常“理想”,但很少有人认为他们必须遵守这些条件。 当然,埃利斯也同意罗杰斯在《个人形成论》(1961)中写道的: “我所说的接纳指的是无条件地热情关注一个人的自我价值, 不管他拥有什么样的状况、 行为和感受。 ”倡导一种无条件积极接纳的态度。 这些观念在传播和应用过程中,也有人提出了无条件的养育的观念。 《无条件养育》是美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艾尔菲·科恩。什么是无条件养育呢? 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礼物。(更具体地说)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到底是出于“他们做了什么”还是因为“他们是谁”。前者是有条件的爱,意味着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长期望的事或是达到了家长所规定的某些标准之后才可以得到;后者则是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笑联,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无论他们是否乖巧、无论如何,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他们爱。 来到这里,无条件的爱从圣爱回到了现实中,成为可操作和可执行的爱的实践。 如何实现无条件的爱 在精神分析的视角下,“无条件的爱”是一个复杂且深刻的主题。它关乎个体早期的情感经历、自我认知的形成,以及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模式。“无条件的爱”通常指的是一种不依赖于外在条件、纯粹基于情感连接的爱。在精神分析中,这种爱往往与个体的早期经历密切相关,特别是与母婴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婴儿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母亲(或主要抚养者)无条件的关爱和满足时,他们会逐渐内化这种爱的体验,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和情感安全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无条件的爱”往往并非易事。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创伤,这些经历可能会影响他们对爱的理解和接受。有些人可能会因为早期的情感剥夺或创伤,而难以相信或接受他人的爱。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分析治疗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探索个体的内心世界,咨询师可以帮助来访者识别和理解那些阻碍他们接受和给予无条件爱的内在障碍。这包括揭示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恐惧、愤怒、悲伤等情感,以及这些情感如何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 同时,咨询师还可以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支持性的治疗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重新体验被理解和接纳的感觉。这种体验有助于来访者逐渐放下防御,学会信任和接受他人的爱,进而培养出给予他人无条件爱的能力。 从人本主义的视角,无条件的爱也就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实现
- 接纳和尊重:无论个体的行为或情绪如何,都不加以评判,接纳其真实的自我。
- 真诚和共情:保持真诚,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视角,建立深度的情感连接。
- 创造安全的环境:鼓励个体自由表达自我,探索内心世界,从而促进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
- 持续的尊重与理解:通过持续的尊重与理解,帮助他人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很明显做到这些除了天生的善,良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还需要后天的大量训练和练习。如弗洛姆所谈到的,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需要不断的练习。 从我自己角度来看,母亲带给我最初的信任和安全,爱的滋养,让我有勇气去盲目,去冒险。而恋爱和婚姻让我们体验到爱的局限以及无法抵达。后来我可以在咨询中那短暂的时刻去体验和实践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而后来我试着去超越现实和社会的局限;宗教里的圣爱让我看到我需要谦卑和敬畏,试图去爱陌生人,爱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他者,爱那些异己。同时随时回到附近,具体地去爱身边的人。 当然,不得不承认在个人的宗教里,我们总是可以做到无条件的爱自己。你永远都是和自己一起的存在。你是你自己的见证者,养育者 尼采给了我自己为一切立法的律令。让我坚信:你是你自己的命运,也是你自己的神,你当像上帝爱众生那样爱自己的一切。也可以像一个庸人一样,接受加诸己身的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