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84|回复: 13

[【书香茶座】] 哲学三问到底是谣言还是梗还是哲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5 10: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它是谣言。因为从来没有任何人给出证据。
谣言说,哲学三问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柏拉图提出来的。
既然是谣言,那就一定有不同的版本。比如有的版本说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提出的,有的版本说是柏拉图的学生Aristotle提出的,还有的版本说是冯友兰提出的。
最后一个版本提示我们,这可能是一个来自中国的谣言。因为我们主要在简中世界里听说这个谣言。

其次,它是梗。因为它是泛娱乐化的。
谣言有两种。一种是民谣,一种是官谣。哲学三问显然是民谣。
民谣流传于民间。民间喜欢这种通俗的东西。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民间也特别喜欢把一切都娱乐化。
于是我们有小区保安版的哲学三问。哲学硕士大国手还在她的爆笑脱口秀里放进了这个哲学三问,连我都爆笑了一分钟。

最后,它是哲学。
哲学研究一切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并不因为这东西俗就放弃,也不因为这东西雅就收纳。
所以,尽管哲学三问是谣言是梗,但哲学并不因此看不起它。
也许分子人类学给出了哲学三问中前两问的标准答案:我们是智人,我们来自非洲。但因为哲学三问的内容在哲学史史上早就变得很厚,分子人类学给出的答案不过是其中很薄的一层,所以它依然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当然,在哲学里,哲学三问并不像在民间是一个triplet。哲学只是研究它的内容,或它的某些内容。
比如我们去哪儿,这个和死亡有关,而哲学研究死亡。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5 19: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冯友兰提出还不如说是鲁迅更令人信服,当然我相信绝不会是鲁迅提出的,但至少鲁迅《过客》一文中有这么一段:



翁——客官,你请坐。你是怎么称呼的。


客——称呼?——我不知道。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只一个人。我不知道我本来叫什么。我一路走,有时人们也随便称呼我,各式各样地,我也记不清楚了,况且相同的称呼也没有听到过第二回。


翁——阿阿。那么,你是从那里来的呢?


客——(略略迟疑,)我不知道。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


翁——对了。那么,我可以问你到那里去么?


客——自然可以。——但是,我不知道。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要走到一个地方去,这地方就在前面。我单记得走了许多路,现在来到这里了。我接着就要走向那边去,(西指,)前面!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5 19: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估计还是外来的,也许是和法国存在主义有关,一个推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21: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lwzlyyy 发表于 2024-9-5 19:25
说冯友兰提出还不如说是鲁迅更令人信服,当然我相信绝不会是鲁迅提出的,但至少鲁迅《过客》一文中有这么一 ...

那应该叫鲁迅三问。
鲁迅从来没有自称过哲学家,好像对哲学家还略有讽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5 21: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gongqi 发表于 2024-9-5 21:35
那应该叫鲁迅三问。
鲁迅从来没有自称过哲学家,好像对哲学家还略有讽刺。

说出的话是否有哲理,与他本人有无自称为哲学家并没有关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21: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lwzlyyy 发表于 2024-9-5 21:50
说出的话是否有哲理,与他本人有无自称为哲学家并没有关系吧。

我的意思是,鲁迅不像某些人那样根本不懂哲学却喜欢自称或让别人称他是哲学家。鲁迅好像曾经讽刺过这样的人。但他对真正的哲学家还是尊重的,冯友兰被捕时先生还曾经发声支援。


至于说话有哲理,其实是另一回事。因为什么是哲理这事儿,分歧太大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5 22: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wzlyyy 于 2024-9-5 22:14 编辑
gongqi 发表于 2024-9-5 21:56
我的意思是,鲁迅不像某些人那样根本不懂哲学却喜欢自称或让别人称他是哲学家。鲁迅好像曾经讽刺过这样的 ...

也对,“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这句话也颇有哲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22: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ongqi 于 2024-9-5 22:28 编辑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9-5 19:44
我估计还是外来的,也许是和法国存在主义有关,一个推测

外网上好像找不到这个哲三。

看着也不像存在主义。不过要是说multiple intelligence里的exist intelligence,那倒是比较肯定的。

其实,在西方哲学里,最基本问题还是本体论认识论这些。如果这个哲三真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那古希腊一半以上的哲学家都要被开除,这是不可能的。

有一本很有名的哲学入门书叫《The Big Questions》。这本书里讲到了十个方面的哲学问题,其中有一个方面是self。Self里有6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who are you。也就是说,按这本比较权威的入门哲学书,中国人喜欢说的哲学三问只有1/3 * 1/10 * 1/6 = 1/180为真。这个180分之一的靠谱率也可以算一个梗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5 22: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搜索了下,法国画家保罗·高更于1897年在塔希提岛创作了一幅油画,画题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5 22: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gent124 于 2024-9-5 22:55 编辑

借这个帖子说一件和本贴主题无关的事。有次我提到,说记得李泽厚说过西方有些文学理论,看似庞大的框架,头头是道,却还不如某些中国文论寥寥几句来得精粹。当时楼主不是很相信李说过这样的话。我当时在哪里看到的,也想不起来了,翻了翻《美的历程》,也没找到。
昨天忽然想到李写的关于宗白华的文字(引自《宗白华《美学散步》序》,发表于《读书》1981年第1期,收录于《走我自己的路》等文集):
“但从上述我感到费解的话里和宗先生那么喜欢看展览里,我终于领悟到宗先生谈话和他写文章的特色之一,是某种带着情感感受的直观把握。这次我读宗先生这许多文章(以前大部没读过)时,又一次感到了这一点:它们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或详或略,或短或长,都总是那种富有哲理情思的直观式的 把握,并不作严格的逻辑分析或详尽的系统论证,而是单刀直入,扼要点出,诉诸人们的领悟,从而叫人去思考、去体会。”
这些话和我印象中李说过的那段话,似乎有相近的意思。这当然不能作为李确实说过那段话的证明,但似乎可以增加它的可能性。李并不是否定西方理论,比如他自己也喜欢搞理论框架,但他对传统中国文论同样有欣赏之意。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5 22: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lwzlyyy 发表于 2024-9-5 22:48
搜索了下,法国画家保罗·高更于1897年在塔希提岛创作了一幅油画,画题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 ...

好像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就是以高更为原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00: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ongqi 于 2024-9-6 00:12 编辑
lwzlyyy 发表于 2024-9-5 22:08
也对,“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这句话也颇有哲 ...

以前公司里有个意大利人高管,讲话时也是有点虚有点绕,同事也都说他说话有哲理。
还有岳云鹏讲的谐音哲理。

百度说:
哲理是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通常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理论,它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它的功能是让人了解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和道理,对人们的生活起到指引作用。

转了一圈,我还是觉得,有点虚又有点绕的话,就是哲理。

就比如这句: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
真要是谈山林,那就实了,就不够哲理了。所以这里山林是虚指,虚则哲理。
谈而未必,这就比较绕,就比较哲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6 00: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话大概可以算epigram,类似的词有一大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6 07: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三问是哪三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4 07:44 , Processed in 0.16168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