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wellspringli 于 2024-8-24 15:40 编辑
最近在看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感觉除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其实在孙悟空身上也可以看到游民性。当然把孙悟空当做一个游民有点标题党。
孙悟空天然地就是一个天地之间的游民。石头里面蹦出来的无父无母的猴子。你几乎看不到孙悟空身上的情欲,兄弟之情也非常薄弱。至于和菩提老祖的关系那也是阶段性的。
王学泰总结了游民四个特征: 第一个是反社会性, 即反对现有的社会秩序。 只有秩序维持不下去了, 游民才能获取最大利益。 孙悟空很明显就是想做玉帝老儿的位置。打出齐天大圣的名号就好要与玉帝老儿并排坐。
第二个是有主动进击精神。 游民一无所有, 没有负担, 敢打敢拼, 失败了无非是烂命一条, 成功了则为人上人。 宗法人不行, 精神是萎缩的, 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儒者, 柔也”。
第三个是帮派性, 只讲敌我, 不讲是非。 游民要生存发展必须组织起来。 他们的组织方式, 最简单的是桃园三结义, 复杂的是帮派。孙悟空这方面不遑多让,兄弟也是搞得多多的。
第四种特征就是反文明。 宗法社会是儒家文明, 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上的表现, 如讲孝、 讲仁。农业文明的特征就是保守, 甚至退缩,就在本地发展, 不向外; 这和游牧文明很不一样。 缺乏向外的进取性。 游民必须主动夺取属于自己和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游民没有义财不抢、 不义之财才抢的概念。 说抢的是“不义之财”, 只是在抢别人的时候心理上的一点安慰。 游民把蛮性发展到极端。孙悟空那可不是东海龙王的金箍棒顺手就抢了过来。
当然,天庭也考虑到这个孙悟空这个游民特征,三番五次地招安。最后发现孙悟空太难驯服,只好找来如来佛镇压下去。
至于后来的西天取经则是孙悟空的另外一段故事了。在西游记成书的过程中,很明显也受到游民文化的影响,西游记里面是道家和佛家的路线来规训孙悟空,不像水浒传用的儒法家的路线。
至于大众心目中孙悟空作为游民的代表,充满反抗和英雄的色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野蛮的匪性。
我作为文史的外行,说几句见笑的观点。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