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學的進步 戰國秦漢間,中醫人體解剖學曾經是很進步的。在《內經》及其他有關記載中,不但體表解剖是比較正確的,而且在有關內臟之大小、形狀、部位、自重、容量、相互關係等方面,有許多記述跟我們現代解剖是基本一致的。特別在申明解剖之目的時,明確指出是為了發展醫學,是人體解剖不是動物解剖,這些均在人類認識自體方面處於先進的行列。但是,這個學科在醫學發展的進程中未能取得主導地位,逐漸為「氣化」學派所戰勝,使解剖學的發展越來越處於不被重視,甚至完全被忽視的境地,後來更視之為大逆不道,違反人倫,成為被遣責的行為。因此,曾經很先進的人體解剖學在其後的兩千年,基本上被廢棄了。偶而有所記述,也只是在罪犯身上進行,作為對罪犯的一種刑罰措施。即使如此,其記錄也被遺散不存了。而這樣的例子,在近兩千年當中,就我們已知者也不過兩次。
清代醫學發展在一些方面更趨保守,人體解剖更是不能允許的。醫學家幾乎無不滿足於中醫已知的臟腑經絡等學說,極少提出對這些學說的不同看法或非議,更少有人主張從實際解剖人體出發來改正和深化人們對人體內臟結構的認識。甚至1822年,最高醫學學府—太醫院的針灸科,竟因「非奉君之所宜」被取締了,其保守、封建、固步自封思潮對醫學科學發展的阻礙到了何等地步。在這樣形勢下,何談人體解剖學之發展。說來也巧,正是在此時此刻,也正是在皇帝下令的地方,正在進行著一系列的人體解剖觀察、記錄、研究活動。不管這次解剖活動有多大進步,它都是一次重大的改革,是一次發展科學的偉大行動。進行這次解剖活動的醫學家,就是令人永遠崇敬的偉大的革新者—王清任。
王清任,字勛臣,河北玉田人。《玉田縣誌》記載他「為武庠生,納粟得千總銜,性磊落,精岐黃術,名噪京師」,活動於河北唐山、遼寧瀋陽和北京一帶,在北京設有藥鋪,名為「知一堂」,坐堂行醫,直到病死北京朋友之家。
------摘自 别说古代医学不科学
|